2023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及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通用10篇)

时间:2023-09-22 19:53:26 作者:雨中梧 2023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及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通用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及翻译篇一

理解《渭城曲》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比较、感悟、赏析两首送别诗的'风格。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1.理解诗句;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1. 让我们先听首歌,好吗? (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谁听过这首优美动听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吗?对,叫《送别》

4.师:在古代,长亭外,古道边,往往是人们送行分手的地点场所。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的题目 分别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课题)

师:古诗所写内容包罗万象,像离人梦,相思愁,游子吟,征夫苦,爱国情等等,非常丰富。其中,描写送别的诗占有一定的比重。《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被人们传诵到今。这么好的诗真是不能不学,首先请同学把书翻到52、53页读一读这两首诗吧。

1.生自由读;

2.师指名读;

3、教师范读;听老师读读这两首诗。

1.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呢?你认为哪首写的好呢?我们分组搞一个辩论赛好不好。请选择《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学座到这两组,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学座到这两组。同学们可以选取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送别诗,一定要用心呀,为一会儿辩论哪首写的好座充分的准备工作。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

4.分别对两首诗进行汇报,教师相应点拨。

师:为什么你更喜欢这首诗而不是那首?究竟哪首送别诗写的更好呢?比赛正式开始,我当裁判。

唐初期、盛唐时期的我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所以当时的人们豪气冲天,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思想,所以,人们之间的分别也就成为常事。这两首诗虽同为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点拨备案:首联属“工对”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气势雄伟,点临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于千里的秦蜀两地在一起。三四句意思: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如何感伤!接着作者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放多媒体

由于听你们这样评说,再加上刚才那一段影音材料,连我都觉得这首送别诗写的要比他们组选的好了。

《渭城曲》点拨备案: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集中表现。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中波,备尝独行穷荒。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殷勤祝愿。对于进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蕴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到底那首诗写的更好呢?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实平分秋色,难分仲伯高下。 我宣布,比赛结果:一比一平!

1. 质疑并解疑

4.指导朗读、背诵

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那时的感受呢?(指导朗读、试着背诵)选择一首,给大家读一读?不错,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顿、重音就更好了。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听老师再读一遍好吗?看谁悟性最强,感觉最好。在下面试着练一练。谁愿意读?真不错。

5.教师小结

通过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送别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的读本中还有一些送别诗,课后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再与今天学的送别诗对照着的体会下,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更尽一杯酒 海内存知己

无故人 天涯若比邻

伤感 向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及翻译篇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抱负。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及翻译篇三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及翻译篇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解释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词语解释

城阙:指京城长安。

辅:护卫。

三秦:项羽灭秦后,曾把关中地分为雍、塞、翟三个王国,史称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此则泛指四川。

宦游:在外地作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赏析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

说到这里,诗人还嫌余意未尽,再加上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他语重心长,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小孩子那样掏出手绢来揩眼泪,悲伤难过,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这样的诗句,扣人心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及翻译篇五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教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河大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六节,是单元诗歌鉴赏的第一首它在体裁上是一首律诗,格调高雅,精工细致,正可以通过讲授此课来为同学们渗透一些律诗的相关文学知识此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赠别诗中的名篇,不同于大多数的送别诗的低沉伤感,它以开朗昂扬的调子来抒发送别的感情,积极向上,有利于陶冶同学们的情操。

接下来我说一下学情,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阶段,还是小孩儿,喜欢积极的表现自己,但无法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本课主要使用的节拍记忆法,寓教于乐,富有趣味,使同学们将心思放到课本上,取得的效果比较令人满意。

本课教学需要达到三个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指导同学们了解律诗的相关文学知识,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课主要运用反复诵读法,节拍记忆法等等,帮助学生背诵,做到当堂记忆知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们理解作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放,大气。

讲授本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律诗的特征,把握律诗的节奏,而其难点在于指导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情感,培养其美学感知能力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学上有所偏重,以达到教学目的。

首先是新课导入,我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是以什么方式与朋友联系呢?从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回答中引出古代因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可能就此杳无音讯,所以常常在离别之时作诗相赠,从而导入新课——经典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时约三分钟。

第二个环节,初读感知首先为同学们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同学们对本课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展示作者画像,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渗透一些文学常识加上记笔记的时间,大概用时四至五分钟。

下一个环节,叫做“听听名家怎么读”,在同学们自读两遍课文后,通过播放诗歌朗读的音频,帮助同学们校正字音,并对诗歌节奏有一些初步的把握用时三分钟左右。

第四个环节,说文解字解题,分析诗歌大意,此环节以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理解翻译为主,教师适时引导强调为辅理解诗歌大意后,请同学思考,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对于答得好的同学进行加分约用时八分钟。

环节五,巧思冥想请同学思考:点明送别之地和朋友将去之地的诗句和表示离别时无需伤感的诗句,以及歌颂友谊的千古名句分别是哪一句,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帮助学生学习需要五分钟时间。

环节六,诗歌背诵这里要运用我们前面提过的节拍记忆法提示七言律诗的节奏不是221就是212,请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划分诗歌节奏,一遍用手打拍子,一边背诵诗歌,比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先集体练习,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大比拼,我们班有五十人,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参赛,看看到底是哪个小组拍的对,背的好冠军组每个小组成员加一分一般拍上两遍,同学们就能够将诗歌背诵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用时六分钟。

接下来,拓展延伸向同学们讲授律诗相关知识,指出律诗的特征是押韵和对偶,请同学们找出诗歌的.韵脚分别是哪几个字,然后由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先找出这首诗中的对偶句,再回忆自己学过的诗句中有哪些是对偶句,例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想得更多,找的更准冠军组要加分,而找的做少的一组要负责今天的值日工作老师进行适时指导这一环节时间耗费得要长一些,约用十分钟。

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重点回忆一遍,夯实巩固大约花上一分钟时间。

剩下的四五分钟,交给同学们,可以再看看书,看是否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来问我,也可以写作业。

我这对此可所布置的作业是将诗歌默写两遍,并自学另外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使用拍节记忆法将它背诵下来,下节课对于本课作业进行验收。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板书,由于教学时使用了多媒体,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幻灯片来展示给大家,快速,简洁,能够扩大课堂的知识量所以板书相对简洁,主要采用知识树的方式来为学生们理清知识脉络大概是这样的。

这就是我关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的教学说明,谢谢大家!

在教学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反思。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体会到了每首诗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不同表现,学生的学习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3、学法指导与情感的熏陶也做得比较成功,拓展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离别经历让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及翻译篇六

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像。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c.尾联中的“儿女”指的是男子和女子:我们在分别时不必像他们那样哭哭啼啼。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

b.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

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

3.《黄鹤楼》的颈联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黄鹤 云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c.晴川历历阳树,草萋萋鹦鹉洲。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以“沉舟”“病树”与“千帆过”“万木青”作对照,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b.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怅惘但又表现了达观的人生态度。

c.形象地描绘了眼前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陶醉忘情的心态。

d.通过眼前景物的描写,揭示了客观事物新陈代谢、发展变化的规律。

5.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6.“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_________,诗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7.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1.a2.c3.c4.c5.d

6.不必、无须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7.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及翻译篇七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两首著名的送别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单元第25课《诗五首》里面的两首诗歌。第6单元与第7单元都是文言文诗歌单元。本单元入选的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识别,或倾诉,或思念,情感极为真挚。《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一首融情于景,凄凉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壮阔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对比中,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唐朝送别诗,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体会传统送别诗哀怨凄苦的情感、委婉缠绵的诗风,以及王勃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达的'气质胸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年代久远,初一的学生自身文化积累不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就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反衬等一些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以上理念,我尝试在这一节课中,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生命对话。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探究法。分析诗歌关键字词,探究作者情感,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反复朗读,吟诵,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3、对比法。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1、了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进入情境。

2、反复诵读,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的境界,想象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接受古代优美的文化熏陶。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表达教学目的。

通过李叔同的《送别》进行情境导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送说曲中蕴涵的情感,为理解古代送别诗的情感作准备。幻灯片展示两首诗中所指的潇湘、秦(三秦)、五津等地点,让学生对路途的险阻、交通不便有感性认识。

1、学习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

首先朗读《淮上与友人别》,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怀。接着用诗中的词组“愁杀”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反复读“杨花愁杀渡江人”,理解忧愁痛苦的情感。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浓浓的忧伤的呢?引导学生体会杨柳、杨花的反衬作用,以及笛曲和离亭这两种送别的象征,对抒发离愁别绪的情感的作用,反复朗读“君向潇湘我向秦”,感受到了郑谷对友人的深情。

2、对比参读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从城阙和风烟这两种景物的对比中体会到作者的伤感,再从“同是宦游人”中的“同”字读出安慰之意,再最后反复引导学生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体会诗句中的昂扬奋发。体会王勃豪放洒脱的情怀,从而与第一首形成对比,并体会两首诗风哀婉与昂扬的不同。

联系生活,学习王勃的乐观的人生态度,理智处理情感。最后欣赏美国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情感上的感染与熏陶。

板书把两首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差异通过对比的形式简要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出来,体现古诗情与境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学思路。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及翻译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课。

—、说教材

我将从三个方面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

(—)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古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加了,古典诗文用其独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开拓着我们的思维,他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正确的引导学生读一些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多方面得到训练,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有重要的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一部分,用一课时完成,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体会《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意境,以及能够准确把握作者在古诗中离别之意。

二、过程与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于重点字词的深入,探究来培养学生自己欣赏古诗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来激励学生勤于挖掘中国诗词韵律及古典精髓的兴趣。

(三)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中国古典诗词的体裁特点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理解性背诵古诗的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1.说教学重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能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阅读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读出自己的感情,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所以我讲教学重点定为:

重点:1.分析古诗所蕴含的哲理以及社会传诵的原因。

2.体味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1.分析古诗中所采用的手法。

2.进一步专研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

1.问答法2.讨论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部分要再详细一些。】

三、教学程序

(一)说导语

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十分重要,好的导语能激发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我采用的导语是:举例直接导入法及列举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诗人,让同学们熟悉唐代的文豪,然后在直接引入出诗人王勃,使学生接受更为自然。

(二)讲授过程

(1).让学生搜集有关王勃的资料,培养他们自己收集资料的能力,此设计是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朗读课文,先有教师泛读,然后学生默读,教师点评,把握诗的节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且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剖析打下基础.

(三)整体感知

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先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屡清作者的思路,为下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打下基础。

(1)此诗写了什么事?从哪里看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更好的进行下一步分析。

(2)让我们看下诗的开头,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写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明是写景,实际上用什么手法,这样问是为了同学们掌握其中的手法,让同学们掌握。

这样问的目的是揣摩其中的字意,从而达到练字的效果。

(4)接下来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样问的目的是理解作者此时的心情,对朋友的态度。

(5)分析“无为在歧路,儿女在沾巾”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是让同学们从现代意思理解古意,从而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识。

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同学们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作者的情感,深入到文章。

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古诗,使学生分析诗中的内容转化为画面,体会意境,从整体上感受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因此作者是问了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中的意象,从而感受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达到学生的共鸣。

(三)课堂练习

根据对诗的理解,说说“朋友”的含义,这样做可以让可以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让同学们牢记古诗词精华

四、板书设计

板书把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差异,通过对比的形式简要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出来,体现古诗情与境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学思路。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及翻译篇九

那么接下来,我具体地说一下教学过程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板书,由于教学时使用了多媒体,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幻灯片来展示给大家,快速,简洁,能够扩大课堂的知识量所以板书相对简洁,主要采用知识树的方式来为学生们理清知识脉络大概是这样的。

这就是我关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的教学说明,谢谢大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想感情及翻译篇十

—、说教材

我将从三个方面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

(—)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古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加了,古典诗文用其独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开拓着我们的思维,他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正确的引导学生读一些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多方面得到训练,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有重要的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一部分,用一课时完成,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体会《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意境,以及能够准确把握作者在古诗中离别之意。

二、过程与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于重点字词的深入,探究来培养学生自己欣赏古诗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来激励学生勤于挖掘中国诗词韵律及古典精髓的兴趣。

(三)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中国古典诗词的体裁特点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理解性背诵古诗的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1.说教学重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能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阅读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读出自己的感情,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所以我讲教学重点定为:

重点:1.分析古诗所蕴含的哲理以及社会传诵的原因。

2.体味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1.分析古诗中所采用的手法。

2.进一步专研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

1.问答法2.讨论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部分要再详细一些。】

三、教学程序

(一)说导语

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十分重要,好的导语能激发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我采用的导语是:举例直接导入法及列举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诗人,让同学们熟悉唐代的文豪,然后在直接引入出诗人王勃,使学生接受更为自然。

(二)讲授过程

(1).让学生搜集有关王勃的资料,培养他们自己收集资料的能力,此设计是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朗读课文,先有教师泛读,然后学生默读,教师点评,把握诗的节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且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剖析打下基础.

(三)整体感知

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先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屡清作者的思路,为下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打下基础。

(1)此诗写了什么事?从哪里看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更好的进行下一步分析。

(2)让我们看下诗的开头,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写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明是写景,实际上用什么手法,这样问是为了同学们掌握其中的手法,让同学们掌握。

这样问的目的是揣摩其中的字意,从而达到练字的效果。

(4)接下来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样问的目的是理解作者此时的心情,对朋友的态度。

(5)分析“无为在歧路,儿女在沾巾”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是让同学们从现代意思理解古意,从而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识。

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同学们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作者的情感,深入到文章。

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古诗,使学生分析诗中的内容转化为画面,体会意境,从整体上感受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因此作者是问了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中的意象,从而感受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达到学生的共鸣。

(三)课堂练习

根据对诗的理解,说说“朋友”的含义,这样做可以让可以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让同学们牢记古诗词精华

四、板书设计

板书把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差异,通过对比的形式简要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出来,体现古诗情与境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学思路。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拓展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作品鉴赏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