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等差数列教案设计(通用23篇)

时间:2023-11-20 12:18:05 作者:琉璃 数学等差数列教案设计(通用23篇)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使教师对教学进程有清晰的了解,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下面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具体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估。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用具。

方法。

研探式.

一.复习提问。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通项公式反映了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求).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求.”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运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则-397是该数列的第______项.

(2)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则公差。

(3)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则首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的,由和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和,和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和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和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类似的还有。

(4)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断?引出。

4.研究项的符号。

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所做的准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

(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问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小于0?

(2)等差数列从第________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

三.小结。

1.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四.板书设计。

1.方程思想的运用。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4.研究项的符号。

《用数学》教案设计

教科书第71—72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1.教材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生每人一张例1的格子图。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谈话导入。

(分别演示蝴蝶平移的过程,第二幅图顺时针和逆时针分别旋转一次,第三幅图从左往右顺时针平移一周的过程)。

提问:(1)蝴蝶是按怎样的顺序变化而来的?

(2)花环两次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

(3)最后一幅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师依次板书:平移,旋转,顺时针,逆时针。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出示例1。

提问:这两种平面图形,我们以前学过吗?(没有)你觉得它们象什么呢?(生发挥想象力回答,但要说明的是平面图形。)。

2.引导交流。

提问:你能从图上准确地数出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不能)面积会相等吗?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讨论,并可以在刚发下的作业纸上涂涂画画,验证你的结论。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

3.指导验证。

师:你们组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你在观察这两幅图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说想的过程,并投影出示学生的作业纸。

(生可能回答上半圆平移下来就是下半圆,他们的面积吻合;“花瓶”突出来的半圆就是瓶口凹下去的半圆,只要分别把他们旋转180度就可以了)。

教师及时评价并用演示刚才学生说的过程。

提问:这两幅图经过旋转和平移后都变成了什么图形?(生:长方形。)。

提问:变成长方形后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生:相等,长和宽一样,所以面积一样。)。

教师再次演示变化过程,提问:在两幅图变化的过程中,什么不变?(面积)都把它变成了谁的面积?(生:长方形。)。

小结:因为我们无法一下子看出这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但分别把它们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后,我们就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三、应用策略,归纳方法。

1.谈话:刚才,我们运用转化的策略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规则图形来比较大小。在有关平面图形的计算中经常会用到“转化”的策略。请同学们试着来解决以下问题。

(1)练习十四第2题的左边两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相机演示。

(2)“练一练”右边的图形和练习十四第3题的第一幅图。

提问:你能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快速地求出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

个别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相机演示。

小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怎样的策略?(转化)我们要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未为简单的图形,具体地说又是用到了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呢?(平移和旋转)。

四、回顾知识,体验转化。

1.谈话:其实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很多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指名回答,生可能会说:1.推导三角形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2.推导梯形时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3.推导圆面积时,把圆面积转化成长方形。4.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5.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等等。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推导的过程,并相应演示推导过程。

小结:看来,“转化”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题策略,在刚才的交流和演示的过程中,你觉得这种策略有什么优点?(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板书: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化不规则为规则------)。

五、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1.出示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提问:(1)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回答,并强调单位“1”相同。(2)相邻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后一个是前一个的1/2)。

师:我们一起来画图表示看看。师根据题目依次画图。

师:这题我们又可以怎样转化呢?学生看图解答。

指名回答。1-1/16=15/16。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师提示:求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又是多少呢?)。

小结:在解决这个分数加法的计算题时,我们借助图形来分析问题,把复杂的算式变成了简单的算式。这也是运用了“转化”的策略——数形结合。(板书)。

3、出示:比较大小:16/17和35/36。

你准备怎样比?先和同桌说一说,再组织交流。体会: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般要通分后比较大小,通分很麻烦,现在只要转化成比较1/17和1/36的大小就可以了。

2.谈话:在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有时我们也可以用“转化”的策略思考问题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些。请同学们看这一题:

出示练习十四第1题。

(1)学生读题理解单场淘汰制的比赛规则并看懂图的意思。

(2)提问:什么是单场淘汰制?你能结合示意图来说说淘汰赛的过程吗?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式计算后进行解释。)。

(3)提问: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提示:不管第几轮,每场比赛都要淘汰几支球队?到决出冠军为止,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那么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这样看来求比赛了多少场就转化成了什么问题?)。

(4)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的第3幅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评价并演示。

4.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的第2幅图。

要求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思路:转化成2个圆的周长),集体校对。

小结: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转化”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你认为在什么时候采用“转化”的策略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生回答。

七、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平移转化成体积相等的长方形。

旋转(顺时针,逆时针)不规则——规则。

s三角形——s平行四边形复杂——简单。

s梯形——s平行四边形未知——已知。

s圆——s长方形不熟悉——熟悉。

------。

小数乘法——整数乘法。

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复习旧知.。

(1)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投影)。

问:是几个?是几个?是几个?

(2)填空。

是4个是是个是个.。

(3)口算并说明计算理由.。

30+28056+6139+20。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授.。

这样的分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分数加法.。

(板书:简单的分数加法)。

2.教学例1.【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做小旗用去,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应该怎样想呢?(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1)。

是2个,是1个,2个加上1个是3个,就是.因此。

(板书:)。

(3)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

3.教学例2.【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2)。

提问:怎样列式?

(板书:)。

思考: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出示图片,板书。

(3)再让学生说的思考过程.。

4.练习.。

(1)口答:

(2)计算并说思考过程.。

提问:1用分数怎样表示?(可表示为、、、)。

小结: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任意分数.。

三、随堂练习.。

1.填空。

(l)2个加上3个,是5个;就是。

(2)3个加上4个,是个,就是。

(3)2个加上7个是个,就是.。

2.判断正误,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3.计算.。

4.一块皮子,做皮包用去这块皮子的,做皮鞋用去这块皮子的,一共用去这块皮子的几分之几?(列式计算,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五、课后作业.。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等差数列教案

【知识与技能】能够复述等差数列的概念,能够学会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蕴含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提高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具备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ppt展示几道题目:

1.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一个数,可以得到数列:0,5,15,20,252.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100,98,96,94,92。

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交情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

教师提问学生这几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一个常数,教师引出等差数列。

环节二:探索新知。

学生阅读教材,同桌讨论,类比等比数列总结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问题1:等差数列的概念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呢?

环节三:课堂练习。

(1)1,2,4,6,8,10,12,……。

(2)0,1,2,3,4,5,6,……。

(3)3,3,3,3,3,3,3,……。

(4)-8,-6,-4,-2,0,2,4,……。

(5)3,0,-3,-6,-9,……。

环节四:小结作业。

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作业: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呢?根据实际问题自己编写两道等差数列的题目并进行求解。

数学设计教案

1、复习6以内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记录6以内数的分合形式。

2、练习5以内的加减运算,能看算式报出答案。

3、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回答问题。

1、经验准备:幼儿已学过6的组成和5的加减。

2、幼儿用书1-21页。

(一)游戏:碰球。

——鼓励幼儿前一已有经验大方地在集体面前回答。

——师幼共同玩“碰球”的游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5”,请幼儿看数字卡片,要求幼儿口报的数字和老师报的数字合起来是“5”。

2、游戏2—3遍后,可更换出示数字“6”。“4”,提醒幼儿口报的数字要和老师报的数字合起来与卡片上的数字一样多。

(二)游戏:开快乐火车。

——师友共同玩游戏,鼓励幼儿快速地报出算式卡片上的得数,要求既要算得快,又要算的对:嘿嘿,我的火车就要开,幼儿:几点开?教师出示算式:你们猜?幼儿:()点开。

(三)幼儿操作活动。

——看分合式填空格。引导幼儿观察圆点和数字分合式。启发幼儿在空格中填写相应数量的圆点或数字,并说一说分合式。

——看算式进行5以内加减运算。

——看图列算式。

——算式与答案连线。

(四)活动评价。

——鼓励个别幼儿大方地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活动与记录,其他幼儿对照检查自己的操作活动。

——展示幼儿的操作材料,表扬画面整洁、正确的幼儿。

《用数学》教案设计

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材三年级第2单元:“用两位数除”小单元。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自主探索和共同探讨活动,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学会分析归纳、有序整理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一、情景引入:

1、师:春天到了,勤劳的蚂蚁们在干什么呢?

7227÷53900÷45467÷538304÷279082÷7。

师:你们能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判断的?

2、揭题。

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师: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与整理一下这个单元的内容。(板书:回顾与整理)。

二、知识整理:(通过改错训练引导学生回忆与整理有关知识)。

1、纠错1。

师:判断对与错。错在哪里?我们用哪些方法可以判断错与对?

(板贴: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到那一位)(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估计商是几位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2、纠错2。

师:错在哪里?(板贴:余数要比除数小)(及时调商最关键)。

3、小结:看来小朋友们不仅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而且掌握了检验的方法。理清了思路,我们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解决问题:

师:从图上获得了什么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

师:每人选择2条线路,来计算小巧所花的时间。

(抽5人板演)。

师:现在你知道每条线路需要多少时间?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5道题的计算过程。

1、前2题有什么明显的特征?(0是怎么得来的?)。

2、第3题有什么特征呢?(同头无除商9、8)。

3第4、5题你又是如何试商的?

师:根据不同的题目选择适合的试商方法,这样计算又对又快?(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能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四、拓展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问题解决,老师发现小朋友不但会做,而且会说算理。

那接下来的题目你还能又快又准确的完成吗?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和整理,你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什么话想对同学和老师说。

六、独立作业:

竖式计算并验算。

7416÷5623434÷7813066÷32。

《用数学》教案设计

1、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3、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一、复习旧知,唤起经验。

(游戏)要求:一定发生的就立正,不发生的就坐着不动。

(1)太阳从东方升起。

(2)明天要上学。

(3)地球绕着太阳转。

(4)明天会下雨。

明天会不会下雨呢?都有可能,但可能性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举例:做游戏时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始,二个人每个人的可能性都是1/2。

1、教学例1。

同学在打乒乓球时是怎么决定谁先发球的?

提问: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共有2种情况,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对于运动员来说,无论猜左还是猜右,猜对的可能性是一半,猜错的可能性也是一半.

可能性是一半用分数怎么表示你怎么想到是。

追问:2表示什么,1呢。

小结: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所以猜的结果只有"对"或"错"两种可能,猜对与猜错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用这种方法决定谁先发球是公平的。

2、同步体验。

拿出一个口袋。

(1)谈话:这里面原来有一些球,现在放入一个红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学生肯定有疑问)。

(2)打开袋子(一红一蓝)问:有答案了吗你怎么想的。

(3)交流中明理:一共2个球,任意摸一个,有2种情况,摸到红球是1种情况,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4)再往袋中放入一个绿球,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为什么。

(5)疑问:为什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会不同呢这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6)小结:一共有几个球,红球有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

三、迁移和提升。

自学例2,并集体讲解。

“试一试”

“练一练”

四、实践与应用。

1、”非常6+1”,共有12只蛋,9只金蛋,如果你是第一个打进电话的人,你成为幸运星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第一个人砸了一个蛋是金蛋,而你是第二个打进电话的人,你成为幸运星的可能性是多少?.

2、语文中的数学问题。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平分秋色、十拿九稳、天方夜谭、百发百中。

3、练习十八1-2。

四、全课总结,感受价值.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用数学》教案设计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转化策略对学习的作用,能有意识、有目的、适当地运用转化策略。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讨论、观察。

多媒体课件。

老师这儿有一个图形,你能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求的?为什么这样做呢?通过转化,我们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了规则的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练习十六第4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提问:在刚才的做题、交流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学生观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会做这道题吗?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答,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能不能转化成更简单的算式?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提问:这时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和刚才的方法比较,这2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有时候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2.练一练。

1.练习十六第5题比较几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2.练习十六第6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练习十六第7、8、10题。

弄清27+19的和就是最大长方形的长与宽的长度之和。

作业布置练习十六第9、11、12、13题。

《用数学》教案设计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数学等差数列教案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例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高一数学等差数列教案

高中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中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看法。

1、认识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

2、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能力品质、教学观念、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让老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教的特点,从适应教的目的出发,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3、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5、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6、要养成良好的审题和解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译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7、要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老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这就要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能笔算,而且也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简便方法。解后要反思,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完题目之后,要不失时机地回顾: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8、要善于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他的思想方法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如果固步自封,就会造成钻牛角尖,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9、要勤学善思,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10、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力。

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何况在做笔记和整理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也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总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用数学教案设计人教版教案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

3.经历学具操作与讨论的过程,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体验与同伴交流获得成功的喜悦,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是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算理和解答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做以下安排:

1.迁移类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数学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谈话引入发现问题”时,充分发挥示意图的作用,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讲授新课做好准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课堂上突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设置学生操作、讨论、试说、试算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揭示算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从中体会与同伴合作获得成功的愉悦。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像力是创造的灵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像力。例如,第4道练习题,教师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探求结果的可能性。一题多问,让学生从各种设想出发进行探究,不拘于一种形式,不限于一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

电脑显示红花榜:

(学生们都很有兴趣,注意观察红花榜。)。

2.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观察,自由发言:

小雪多,小磊少。

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华有9朵……。

师:你根据这幅图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

小雪比小磊多几朵?

小雪比小华多几朵?

小磊比小雪少几朵?

……。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师: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会解答吗?你想说哪个就说哪个。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与难易情况来选择答题。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订正。)。

生a:12+8=20(朵)。

生b:12-8=4(朵)。

师:为什么用减法?

生:因为求小雪比小磊多几朵。

生c:12-9=3(朵)。

生d:12-8=4(朵)。

师:同学们,根据d的口答,你想对他提出些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可能提出:

你为什么用减法?

我同意他的方法。

生d可能回答:因为求小磊比小雪少几朵,所以用减法……)。

2.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师:咦,老师从这些题里发现两个问题。

教师指着板书b和d,问:为什么“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用“12-8=4(朵)”来解答,是对还是错呢?你们愿意帮助老师来解答这两个问题吗?可以四人小组来讨论一下,还可以借助学具,通过摆红花来想一想。

教师巡视,给个别组适当提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结合学具边摆边商量,推选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

生a:“12-8=4(朵)”这个答案是对的。

生b:因为“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意思一样,所以算法也一样,都用“12-8=4(朵)”。

……。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还有一些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有没有信心?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73页“做一做”。

电脑示图: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集体订正。

【基本练习加以巩固新知。】。

2.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二第1题。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比赛跳跳绳,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各跳了多少下?电脑示图:

师:电脑博士给我们出了两道题。

(1)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

(2)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

师:你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读题后,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对比练习,加深“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的关系。】。

3.选择题(教科书第74页第3题)。

电脑示图:

师:你能根据算式选择正确的问题吗?(加大难度)。

算式:44-40=4(盆)。

(学生独立思考后,选择答案,并集体订正。)。

问题:一共有多少盆?

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

菊花比月季多多少盆?

还剩多少盆?

4.教科书第75页第5题。

电脑显示:

李平家养的家禽。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

鸭比鹅多几只?

鹅比鸭少几只?

鸡比鸭多几只?

鹅比鸡少几只?

……。

学生根据问题列算式:

30-20=10(只)。

30-20=10(只)。

45-30=15(只)。

45-20=25(只)。

……。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精神。】。

数学《约分》教案设计

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并掌握约分的方法和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训练学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否是最简分数。

操作法、合作学习、归纳法。

正方形纸、练习题。

一、创设情境。

4/86/1515/2030/4540/6084/96105/120。

提问: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2、写出28和42的公约数。

3、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45和1530和1228和42。

13和3936和2729和30。

4、下面哪几组数中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3和812和1815和16。

13和2625和4021河2。

5、口答。

3/4=9/()=()/208/24=()/6=1/()。

你做这道题的依据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变成一个与原分数大小相等的另一个分数,看谁最会善于开动脑子。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2、请学生用涂色的方法进行验证。

观察这三幅图,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又没有变?(等分的份数发生了变化,涂色部分的面积没有变)。

则说明这三个分数相等。那你知道18/24是怎样变成9/12的,又是怎样变成3/4的呢?请你们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时老师进行板书。

4、揭示约分的意义。

刚才把18/24化成9/12,又化成3/4,这个过程就叫约分。什么叫约分呢?(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分数,分子的大小怎样,它的分子、分母变的比原来怎么样?)。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你读了这句话,认为什么词最重要?

约分的依据是什么呢?(分数的基本性质)。

3/4还能化简吗?为什么?什么叫最简分数?

像3/4这样的分数,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即时训练。

112页顶上的做一做。

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

4/76/93/108/105/1215/40。

(二)、教学例2化简12/30。

1、你看见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

2、怎样化简呢?请你们讨论。

3、汇报(约分时我们尽量用口算)。

(2)、一次约分法(用分数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去除分子分母,一次就能得到最简分数)。

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做题时,如果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就直接用他们的最大公约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分母,这样比较简便;如果不能很快看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一般要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三、反馈练习。

1、112页下面的做一做(把下面的分数约分)。

4/69/125/1024/3012/1621/28。

2、练习二十四3题。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36/48=36/48=3/8。

(2)54/72=54/72=7/9。

(3)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的最简分数,叫做约分。

(4)把一个分数化成大小和它相等,但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四、反思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又是什么呢?还有不懂的吗?

五、拓展训练。

1、写出分子是18的所有最简分数。

2、写出分母是12的所有最简分数。

六、作业:练习二十四的2题。

《用数学》教案设计

教科书第58页的“用数学”。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展台,屏幕,练习用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鹿老师组织了一个旅游团要到大森林里去游玩。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师:坐上我们的小火车,准备出发了。(放音乐;火车开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律动)。

出示课件:美丽的大森林。

师:瞧,美丽的大森林到了,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今天小动物们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去他们中间玩,你们谁想去呀?

生:……(争先恐后地说想去)。

生:行。

师:我们先去看看草坪上的小动物都有什么问题呀?(课件拉近第一幅画面,并演示)。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草地上原来有9只小鹿在吃草,后来走了3只。(课件出示:大括号和9只)。

师:那你能帮助小鹿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草地上还剩几只鹿?(课件出示:?只)。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谁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呢?先请你们集中五人的力量分小组研究一下。研究完以后,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然后进行汇报和订正。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研究的结果?

生:我们组列的算式是:9—3=6,草地上还剩6只鹿。

师:谁有问题要问他们?(引导学生提问题)。

生提问:请问你们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生解答:因为原来草地上有9只小鹿,跑了3只,求草地上还有几只就是求还剩几只。这3只小鹿是从9只里面跑掉的,所以用从9只里面去掉3只,就是剩下的6只。

生提问:9-3为什么等于6?

生解答:因为9能分成3和6。或因为3+6等于9,所以9-3=6。

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帮助小鹿解决了问题,你们数学学得真好。老师真是太高兴了。

过渡:看着这幅画面,你还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看草地上的蘑菇)。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生提问:草地上一共有8个蘑菇,左边有6个,右边有几个?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解答:8-6=2。

生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

生解答:因为知道了一共有8个蘑菇,左边有6个蘑菇,从8个里面去掉左边的6个就是右边的2个,所以用减法。

师引导:还有发现不同问题的吗?

2.生提问:草地上一共有8个蘑菇,右边有2个,左边有几个?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解答:8-2=6。

生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

生解答:因为知道了一共有8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从8个里面去掉右边的2个就是左边的6个,所以用减法。

师引导:还有发现不同问题的吗?

3.生提问:左边有6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师:你发现的问题真好,同学们听清楚了吗?我们再请他说一遍,好吗?

(生说,课件依次出示:6只,大括号,?只)。

师:这个问题我们请同学们分小组来解决,好吗?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提要求:要说清楚你们小组采用的是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怎样列的算式。

生汇报:我们小组采用的是加法,因为这个问题得求总数,我们只要把左边的6个和右边的2个合起来就行了,所以用加法。列的算式是:6+2=8。

(课件出示鸭子图。)。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纸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小结:大家帮助小鸭子解决了问题,听它们在谢你们呢?(课件演示鸭子叫)。

课件演示声音:小鸭子的问题解决了,我们还有问题呢?

师:这是谁的声音呀?(课件出示猴子图)原来是小树林里的猴子们等急了,你们能解决猴子们的问题吗?自己完成。

学生写出算式,然后集体订正。

(一)做题小竞赛。

师过渡: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继续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呀?

生:想。

学生独立做题。

集体订正。(指名直接说算式,集体判断,最后挑出一个题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对全做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学生随意说。(教师相继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教育)。

让我们开启小火车回家吧。

(二)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第13、1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订正。最后集体订正。

(三)请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学生随意说。

师:数学知识真重要呀,他能帮我们解决这么多实际问题,我们一定要学好它。

《用数学》教案设计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

1、口算:

3+74+95+67+812+6。

2、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4。

出示挂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指出:对评比牌前面的.灌树挡住了,你有办法知道每个班红旗获得情况吗?

2、小组讨论。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看条件。

3、小组汇报。

如:二(2)班16-3=13。

注意:强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4、问:谁知道二(1)班、二(2)班得几面红旗呢?

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没办法知道。因为被树挡住了。

问:那他们可能得几面红旗呢?

你是在怎么知道的?

三、练习。

1、p23做一做。

2、练习四第1-4题。

教学反思:

《用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2、口答。

60里面有几个十?800里面有几个百?240里面有几个十?

3、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1页例1。

(1)教师:我们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吧。

教师板书:60÷3。

(2)尝试解答60÷3。

(3)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4)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6捆小棒,分一分。

(5)说说谁的.方法最简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口算。

(6)同桌交流60÷3的口算过程。

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学习600÷3=。

(1)板书:600÷3=。

师:这道题应怎样想呢?

(2)尝试口算600÷3=。

(3)提问:谁能说出600÷3的口算方法。

3、学习教材第12页例2。

板书:120÷3。

(2)观察被除数与刚才所学例题中的被除数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独立口算。

(4)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1页“做一做“。

(1)集体看“做一做“。

(2)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

(3)找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独立完成。

(5)验证其运算规律是否正确。(当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除数不变时,商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1―3题。

(1)独立完成。

(2)边做边口述口算过程。

四、思维训练。

1、列式并写出得数。

(1)6000除以3的多少?

(2)3600除以4的多少?

2、抢答。(口算卡)。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知识是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以及如何解方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进一步探究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出示例题,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解答,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相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列方程;。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过程与方法。

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到建立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在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体会到设未知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建模与实际的'相互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解决相关问题时,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解决相关问题时,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

重难点突破: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特别是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分析法、引导发现法及尝试指导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分析题意,设未知数。

师:很好。我们以前学的应用题大多是求一个未知量,因而设一个未知数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需要求两个未知量,这又如何解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这些问题将得到很好的答案。

[教法说法]:此节内容与前边内容联系不大,所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师:[板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模板精选_

(4)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特点与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复述等差数列的概念,能够学会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蕴含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提高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具备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ppt展示几道题目:

1.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一个数,可以得到数列:0,5,15,20,252.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100,98,96,94,92。

3.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交情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

教师提问学生这几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一个常数,教师引出等差数列。

学生阅读教材,同桌讨论,类比等比数列总结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问题1:等差数列的概念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呢?

环节三:课堂练习。

小结: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作业: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呢?根据实际问题自己编写两道等差数列的题目并进行求解。

《用数学》教案设计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

掌握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一、自主探索,领悟知识。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一个牌子写着“门票每人48元”,有7名同学进入博物馆参观展览。

(1)学生根据以上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2.改变情景,引出新课。

改变条件:一共进72人。学生根据新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解答并板书:48×72。

(2)小组研究计算方法。

(3)小组汇报。

(4)教师根据情况,重点指出以下两个方面:

计算方法与前面的相同,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不同的是48×72需要连续进位,要特别注意。

(5)练习:683745。

×34×82×46。

2.学习例4。

出示例题。

(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口头列出算式。

(2)让学生独立试做。

(3)请一名学生展示计算过程,并说一说算理。

(4)其他学生补充完整,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

(5)练习215309。

×32×25。

二、巩固反馈,深化知识。

1.第11页的做一做。

2.判断。

(1)57(2)306(3)193(4)403。

×35×35×36×35。

25515301158215。

17112043791612。

196513570494816335。

板书:用两位数乘(连续进位)。

48×72=3456114×59=6726(分)。

48114。

×72×59。

961026。

336570。

34566726。

答:要用6726分。

小学数学等差数列求和教案模板精选_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理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定义,理解倒序相加的原理,记忆两种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教学难点:获得公式推导的思路。

三、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

(板书)“。

2.讲解新课。

问题1“s=1+2+3+4+、、+n(倒序相加法)分小组讨论。

问题2:

”,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于是.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和。

3、知识巩固:(1);

(2)。

4、课堂小结。

1.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结果用表示)。

2.倒序相加法和分类讨论法的数学思想。

用数学教案设计人教版教案设计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八、教学后记。

《用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视野,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从右向左数第4排的第2个。

师:谁还想说?

生:从左向右数第2排的第3个。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从后往前数,第4排的第3个。

师:怎么同一个人的位置有这么多种说法呢?

生1: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观察的。

生2:人们的视觉不同,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说的方法就不一样了。

生:有点乱。

师: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来描述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高中数学数列教案:等差数列【】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一、片头。

(30秒以内)。

前面学习了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本节微课重点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并且能初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3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8分钟左右)。

第一部分内容:由三个问题,通过判断分析总结出等差数列的定义60秒。

第二部分内容: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50秒。

三、结尾。

(30秒以内)授课完毕,谢谢聆听!30秒以内。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一系列的实例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4篇《高中数学数列教案:等差数列》,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