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考察的心得(模板15篇)

时间:2023-11-14 18:41:37 作者:QJ墨客 野外地质考察的心得(模板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反思和理解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接下来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野外地质实习心得

实习班级:20__级地理科学20__级水文与水资源。

带队教师:张威、尹善君、刘集伟、单良、孙云笑。

一.实习区域概括。

(一)实习区位置及交通。

秦皇岛市石门寨北方地质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28km。该区自然地理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实习区交通十分方便,(北)京——沈(阳)铁路贯穿实习区南部,并有地方铁路秦(皇岛)——青(龙)线,能通往山区。公路以秦皇岛市为中心,四通八达,客运可通省内的青龙、承德、平泉、滦县、迁安、抚宁、兴隆、昌黎、卢龙等地,省外可达辽宁绥中、建昌、咯左、凌源朝阳和天津等地。海运目前尚无客运,但新建的油港及煤港货运从秦皇岛港可同我国沿海各纲和世界各地。

(二)实习区地形、气候、水文。

1、实习区地形:

实习区南邻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绥中、西与昌黎接壤,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东、西三面群山怀抱,山脉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势由北向南渐低,属冀东北的中底山区和低山区,最高点为石湖山,海拔926米,最低点南部沿海地区,海拔仅0。8-5米。

2、实习区气候:

实习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1℃,一月份平均气温为-5℃,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4。5℃,年平均降水量769mm,多集中在7-8月份,达全年降水量70%左右。全年无霜期179天。实习区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温和,海滨海滨地带夏季凉爽宜人,古为避暑胜地。

3、实习区水文情况:

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除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牛心山区以外,其他均源于抚宁县北部山区,各河均为独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随季节变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达2-3米。

燕山塞湖位于山海关城西北6km山口处,在燕山脚下,是一个人工湖,于1994年建成,蓄水量为7000万立方米。

(三)实习区土壤、植被及矿产。

(四)实习区经济情况。

实习区工业非常发达,以秦皇岛为中心,有造船、机械、建材、煤炭、纺织、食品加工等,山海关桥梁工厂,秦皇岛耀华玻璃场在全国享有盛名;农业,主要是北方干旱的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红薯等为主。山区盛产水果和药材;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二.地层描述。

本实习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较普通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有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至二叠,中生界的上三叠统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龙山组。

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绥中黄岗岩之上。主要是紫红色、黄绿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杂色页岩,底部为砂岩。属典型滨海相沉积,与下伏的绥中花岗岩呈沉积接触关系。厚91米。

(2)景儿峪组。

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在黄土营村东也有出露。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粘土岩—碳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的特点。与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其分界标志是其底部黄褐色或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绿石,其底部的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本组地层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厚38m。

(二)古生界。

一、寒武纪。

1.府君山组。

在东部发育良好,东部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层,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化石。本组属浅海沉积相,与下伏景儿峪组,上覆的馒头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分层标志十分明显。底部尾暗灰色含沥青质、白云质结晶灰岩,局部含碎屑。厚146m。

2.馒头组:

该组由于岩体的侵入破坏和构造破坏,出露零星,东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为标准剖面。本组上下界限明显,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顶部的鲜红色泥岩作为标志层的。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有白云质灰岩。没有发现可靠的化石依据。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厚71m。

3.毛庄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较好,化石丰富,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颜色比馒头组页岩的颜色暗一些,俗称猪肝红。以褶颊虫类三叶虫化石为主。厚约112m。

4.徐庄组。

分布较广,东部落西剖面出露较好,化石十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含有三叶虫化石。与下伏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厚101m。

5.张夏组:

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三叶虫化石最丰富。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30m。

6.崮山组:

本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仿,比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为标准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与张夏组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化石十分丰富,几乎每层都可以采到。主要三叶虫化石有:蝙蝠虫未定种、帕氏蝴蝶虫。厚102m。

7.长山组:

出露较好的剖面在揣庄北288高地,为标准剖面。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灰岩。三叶虫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虫未定种、长山虫未定种、状氏虫未定种。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较小,只有18m左右。

8.凤山组:

本组分布与崮山组、长山组相同,出露较好的揣庄北288高地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往往形成黄色土状物。化石丰富三叶虫化石垂直分带明显。砾屑形成小团块,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厚92m。

二、奥陶系。

1.冶里组。

分布于区内东、西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出露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庄一带。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灰岩及虫孔状灰岩;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所产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等。与下伏的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灰色砾屑灰岩作为底界,此砾屑灰岩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纯灰岩。厚125m。

2.亮甲山组。

位于石门寨亮甲山。属浅海沉积。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含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蛇卷螺未定种等化石。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层厚118m。

3.马家沟组。

本组分部与亮甲山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化石有:头足类和腹足类。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十分明显。白云岩具"刀坎痕"。层厚101m。

三、石炭系。

1.本溪组。

中石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庄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等。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地层厚度为70.7m。

2.太原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是海陆交互相沉积。含植物化石:脉羊齿、鳞木,动物化石:网格长身贝、古尼罗蛤。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四、二叠系。

1.山西组。

主要分布于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有两个韵律,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沼泽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含植物化石:芦木未定种、带科达、纤细轮叶。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组。

分布于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个韵律组成。属湖泊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多脉带羊齿、山西带羊齿、带科达。层厚115m。

3.上石盒子组。

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发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度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本组未获得化石资料。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层厚72m。

4.石千峰组。

最初的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出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太原带羊齿、尖头轮叶、朝鲜羽羊齿。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两者可以从颜色上区分。厚150m以上。

三.实习区人文景观。

(一)北戴河。

北戴河位于秦皇岛市西南部,一脉青山,山光积翠;一汪碧水,水色含青。北戴河海滨环境优美,风光秀丽。风景区西面是婀娜俊美的联峰山,山色青翠,植被繁茂。每逢夏秋季节,山上草木葱宠,花团锦簇,各种松柏四季常青。戴河如练,沿凶脚婉蜒入海。山中文物古迹众多,奇岩怪涧密布,各种风格的亭台别墅掩映其中,如诗如画。南面是悠缓漫长的海岸线,质细坡缓。沙软潮平,水质良好,盐度适中。沿海开辟的30多个专用和公共海水浴场,为游客嬉戏大海,尽情享受海浴、沙浴、日光浴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二)山海关。

游览山海关主要是参观东门镇远楼,也就是“天下第一关”。这座城门高约13米,分为上下两层,造型美观大方,雄壮威严,登上城楼,一边是碧波荡漾的大海,一边是蜿蜒连绵的万里长城,令人豪气顿生。楼西面上层檐下,悬有“天下第一关”匾额,是明代书法家肖显所写,笔划遒劲雄厚,与城楼规制浑然一体。在山海关城楼附近,还建有长城博物馆,展出与山海关长城有关的人文历史,军事活动情况和文物等。

(三)老龙头。

老龙头坐落于山海关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这里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老龙头地势高峻,有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名“老龙头”。澄海楼高踞老龙头之上,为明代所建,清康熙、乾隆年前重修。楼上有明朝大学士孙承宗所书“雄襟万里”和清乾隆皇帝所书“澄海楼”匾额。楼壁镶嵌有数块历史名人手书的卧碑。自澄海楼南下3层城台有一独耸的石碑,镌刻着“天开海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其龙头伸于渤海之中掀浪戏水,人们俗称此地为“老龙头”,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约5公里处,是明万里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海关景区的重要景点。

(四)板厂峪长城。

板厂峪风景区位于秦皇岛驻操营镇北部山区,距市区28公里,景区内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各具特色,巍巍古长城依山势而行,形似倒挂九天,山陡城险,还有被誉为长城历史上震惊中外考古界的重大发现明长城砖窑群遗址。省重点保护文物板厂峪塔,神秘天然谷,百年古松尽在其中,临榆县县委遗址作为解放战争时期老一辈革命者的办公地点,为景区平添了几分政治韵味。景区内险峡陛谷,断崖展露一线天,怪石嶙峋,可观之处众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气势磅礴的石简峡,更造就了87米落差的九道缸瀑布。景区内群峰竞秀,飞瀑流泉,充分体现了山与水的完美结合。

(五)实习感受。

刺激而艰辛的地质实习结束了。这七天的野外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劳累而充实,艰险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每天的野外实习,每一个点,我都认真观察,记录,测产状,画地层素描图,认真听老师讲解,力争当场能够理解。每天走过的路线也能大致描绘在地形图上,地质界线也能比较准确的画出来。比较实在的是,这七天里,我学会了罗盘的使用,地层界面能够判断,能够使用罗盘顺利地测出产状,野外岩性的识别基本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大致掌握,具体岩性,各个地层的岩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内顺利而准确地识别。可以说,不枉此行。这次野外实习绝对是一次精神与意志的较量。如果意志不坚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实习是很难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坚持下来的。也可以说,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实习的人都是一个精神顽强,意志坚定者。山路的艰险,丛林的繁茂,有时在悬崖峭壁上,前面甚至没有路,大家都没有被吓倒,都脚踏实地地走出来了,手被刺破了,滑倒了,从没有一个人因此后退。这其中的苦辣只有真正的地质工作者才能感受。本次实习拉近了同学们与老师们之间的感情,使彼此很愉快得相处。老师们也能更加随意地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尤其是张威老师,一直带领学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工作时一丝不苟,休息时还给我们唱歌舒缓心情,让我们感受地质考察工作的乐趣。从这次实习中我们不仅体验到了野外实习的艰辛与乐趣,也从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对今后各方面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

地质野外编录心得体会

地质野外编录是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在野外编录工作中,需要地质工作者去对矿产资源进行现场勘察,以获取更多的地质信息,为后续地质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将结合个人的经验和心得,分享在地质野外编录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身临其境。

在野外编录中,我们需要身临其境地去对地质现象、矿产资源进行实地观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深入了解,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野外编录中,我深刻地意识到,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然而只依靠书本知识却无法深入理解地质现象,也无法有效地应用到实践当中。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来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段:认真观察。

在野外编录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对地质现象进行认真观察。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获取地质信息,为地质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严谨的观察。在野外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认真观察需要有耐性、细致和毅力。有时候需要你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准确地判断地层组成或是野外环境变化,但只有坚持不懈地观察才能获得准确的结论。

第四段:综合分析。

观察只是对地质信息获取的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在野外编录中,我们需要将不同的地质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其中的联系和规律。通过深入的综合分析,我们能够对地质区域进行更全面、细致的了解,并提供实用的数据支持。因此,综合分析能力是每一位地质工作者都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第五段:总结。

地质野外编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不仅需要我们拥有学科知识,更需要我们具备实践能力。通过野外编录,我们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紧密联系。同时,在野外编录中也要注重耐心、细致和毅力,从而提高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在今后的地质研究中,我们将明确野外编录的重要性,继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为地质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

通过今天对莲花山的地质野外实习,我深刻的了解了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了岩石的类型、结构和构造,谈谈心得。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地质野外实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今年开学初,我们资源勘查工程20xx级的全体同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整个实习过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技能得到培养和训练的有效途径。

我们进行实习的具体地区是重庆市北碚区。在这里,我们连续进行了为期四周的野外实习,平均每天走山路7公里,组织学生对观测路线上的各种典型地质现象和沉积相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实习期间,我们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野外记录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实习结束后,又对学生的所写的。

调查报告。

进行了批阅。通过这次野外实习,同学们基本上学会了应该如何进行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对沉积相的研究;如何确定野外的地质观察点,在一个观察点上如何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如何写每天的调查总结,如何根据在一个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记录绘制该区的地形图和构造等值线图。

实习完全结束已经很长时间了,虽说。

实习报告。

里面已经写了很长的感想,但是这里还是想对这一次野外实习做一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

我们同学中有很多从一开始就没有很用心,这是第一个教训:即无论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无条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一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一件事,选择主次,一件一件地来。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是达不到那样的水平。

有了第一个问题,后面的也就必然发生: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工作。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包括学过又已经忘记了的)。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说前一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们时刻记得复习。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一天的内容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以使以后的总结更方便一些。我起初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过去了,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特别是在后期回校后整理资料,图也绘不出来。这也说明了今日事今日必须完成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每天必做的至少包括晚上留出一段时间来复习一天的功课,回顾一天的收获。无论是实习还是其它的学习,绝对不能再像有些学生一样在最后一个月临时抱佛脚。

学习不能只是死读课本,如果只看文字,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只有实际观察,配合书本上的理论,如此一来不但能加深印象,也能学到书上没有的东西、经验,说不定还会发现新的问题。

一个实习最终就是要得到一个报告,这也是实习的目的之一。因此对实习报告的准备一点也不能含糊,除了前面讲的实习前的预习之外,还包括每天的日志整理。每天整理的时候就应该标出来重点,绘出必要的图形,如此一来完成报告也就很轻松了。

一边写着文章,一边好像又回到了在北碚实习的时候,一切都历历在目。这次的野外实习,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书本转移到实际的操作,更能让我们掌握和领会到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而且同学之间的友情也更深了。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表现在男生对女生的照顾上,在爬山时,男生总是走在最前面。但是对于我,感觉最深、收获最大的还是在于对自己的锻炼上。这次出来实习,是对自己的一次很好的磨练,虽然被太阳晒黑了,人也瘦了,但是我更结实了,在意志上更强了。每一次对体能的突破,都是一次意志力的锻炼,这对于今后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前往飞鹰古道。在前往飞鹰古道的狭窄道路上,梁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斜坡面上一些岩石的性质和组成。其中一些岩石是具有砾状结构的砾岩。其成分相对复杂,常由多种岩石的碎屑和矿物颗粒组成。其胶结物有硅质、泥质、钙质及铁质等。硅质砾岩抗压强度高,泥质砾岩胶结不牢固,而铁质砾岩易风化。在这条道路上,一些岩体产生了节理裂隙(图2),岩质变坡的失稳和隧道洞顶的坍塌往往与节理有关;还有一些岩体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形成了断层。此断裂构造对岩体的稳定和渗漏影响很大,也常对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评价和规划选址、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起控制作用。

在飞鹰古道里,岩层是由红色砂岩组成的,是典型的沉积岩,它形成于白垩纪上统时代。这些红砂岩为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层理明显。砂岩易于加工开采,多数强度较高,耐风化,是工程上广泛采用的建筑石料。

参观完飞鹰古道后,我们来到了观音岩。此观音岩为人工开凿出来的岩洞,呈水平层理。观音岩的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其层理构造明显。

接下来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八仙岩(图3)。八仙岩为一岩石群,板状形态不一,但错落有致,层理构造明显,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我们可以看到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风化成粉粒,堆积成土状,其工程地质性质极差,这种风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穿过了碧莲池,我们就来到燕子岩了。燕子岩是古采石场的精华所在,它由两片高高的岩石组成,两片岩石本为一体,经古人采石将下部凿开,形成了两片岩石高耸在湖面上壮观景色。与燕子岩相连的就是古采石场了,这个采石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采石场的悬崖峭壁,奇岩异洞,似乎以鬼斧神工开凿而成。古采石场岩体水平层理构造明显,倾斜节理尤为突出,其宽度大长度长,采石场底下由于地势低而形成洼地,长年积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进过老师几小时的介绍和讲解,让我们对莲花山的地质形成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午饭过后,我们开始了自由活动。莲花塔、莲花城等我们都一一游玩了个遍,欣赏到了莲花山的风景名胜,一睹了莲花山的风采。

下午两点,我们结束莲花山的地质实习任务还回学校。

通过今天对莲花山的野外地质实习,我深刻的了解了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了岩石的类型、结构和构造。同时,也使我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实习时间:20xx年4月20日——4月28日。

实习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地质实习基地。

实习班级:20xx级地理科学20xx级水文与水资源。

带队教师:张威、尹善君、刘集伟、单良、孙云笑。

一.实习区域概括。

(一)实习区位置及交通。

秦皇岛市石门寨北方地质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28km。该区自然地理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实习区交通十分方便,(北)京——沈(阳)铁路贯穿实习区南部,并有地方铁路秦(皇岛)——青(龙)线,能通往山区。公路以秦皇岛市为中心,四通八达,客运可通省内的青龙、承德、平泉、滦县、迁安、抚宁、兴隆、昌黎、卢龙等地,省外可达辽宁绥中、建昌、咯左、凌源朝阳和天津等地。海运目前尚无客运,但新建的油港及煤港货运从秦皇岛港可同我国沿海各纲和世界各地。

(二)实习区地形、气候、水文。

1、实习区地形:

实习区南邻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绥中、西与昌黎接壤,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东、西三面群山怀抱,山脉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势由北向南渐低,属冀东北的中底山区和低山区,最高点为石湖山,海拔926米,最低点南部沿海地区,海拔仅0。8-5米。

2、实习区气候:

实习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1℃,一月份平均气温为-5℃,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4。5℃,年平均降水量769mm,多集中在7-8月份,达全年降水量70%左右。全年无霜期179天。实习区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温和,海滨海滨地带夏季凉爽宜人,古为避暑胜地。

3、实习区水文情况:

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除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牛心山区以外,其他均源于抚宁县北部山区,各河均为独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随季节变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达2-3米。

燕山塞湖位于山海关城西北6km山口处,在燕山脚下,是一个人工湖,于1994年建成,蓄水量为7000万立方米。

(三)实习区土壤、植被及矿产。

(四)实习区经济情况。

实习区工业非常发达,以秦皇岛为中心,有造船、机械、建材、煤炭、纺织、食品加工等,山海关桥梁工厂,秦皇岛耀华玻璃场在全国享有盛名;农业,主要是北方干旱的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红薯等为主。山区盛产水果和药材;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二.地层描述。

本实习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较普通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有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至二叠,中生界的上三叠统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龙山组。

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绥中黄岗岩之上。主要是紫红色、黄绿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杂色页岩,底部为砂岩。属典型滨海相沉积,与下伏的绥中花岗岩呈沉积接触关系。厚91米。

(2)景儿峪组。

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在黄土营村东也有出露。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粘土岩—碳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的特点。与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其分界标志是其底部黄褐色或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绿石,其底部的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本组地层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厚38m。

(二)古生界。

一、寒武纪。

1.府君山组。

在东部发育良好,东部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层,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化石。本组属浅海沉积相,与下伏景儿峪组,上覆的馒头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分层标志十分明显。底部尾暗灰色含沥青质、白云质结晶灰岩,局部含碎屑。厚146m。

2.馒头组:

该组由于岩体的侵入破坏和构造破坏,出露零星,东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为标准剖面。本组上下界限明显,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顶部的鲜红色泥岩作为标志层的。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有白云质灰岩。没有发现可靠的化石依据。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厚71m。

3.毛庄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较好,化石丰富,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颜色比馒头组页岩的颜色暗一些,俗称猪肝红。以褶颊虫类三叶虫化石为主。厚约112m。

4.徐庄组。

分布较广,东部落西剖面出露较好,化石十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含有三叶虫化石。与下伏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厚101m。

5.张夏组:

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三叶虫化石最丰富。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30m。

6.崮山组:

本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仿,比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为标准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与张夏组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化石十分丰富,几乎每层都可以采到。主要三叶虫化石有:蝙蝠虫未定种、帕氏蝴蝶虫。厚102m。

7.长山组:

出露较好的剖面在揣庄北288高地,为标准剖面。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灰岩。三叶虫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虫未定种、长山虫未定种、状氏虫未定种。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较小,只有18m左右。

8.凤山组:

本组分布与崮山组、长山组相同,出露较好的揣庄北288高地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往往形成黄色土状物。化石丰富三叶虫化石垂直分带明显。砾屑形成小团块,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厚92m。

二、奥陶系。

1.冶里组。

分布于区内东、西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出露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庄一带。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灰岩及虫孔状灰岩;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所产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等。与下伏的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灰色砾屑灰岩作为底界,此砾屑灰岩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纯灰岩。厚125m。

2.亮甲山组。

位于石门寨亮甲山。属浅海沉积。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含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蛇卷螺未定种等化石。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层厚118m。

3.马家沟组。

本组分部与亮甲山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化石有:头足类和腹足类。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十分明显。白云岩具"刀坎痕"。层厚101m。

三、石炭系。

1.本溪组。

中石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庄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等。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地层厚度为70.7m。

2.太原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是海陆交互相沉积。含植物化石:脉羊齿、鳞木,动物化石:网格长身贝、古尼罗蛤。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四、二叠系。

1.山西组。

主要分布于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有两个韵律,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沼泽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含植物化石:芦木未定种、带科达、纤细轮叶。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组。

分布于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个韵律组成。属湖泊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多脉带羊齿、山西带羊齿、带科达。层厚115m。

3.上石盒子组。

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发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度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本组未获得化石资料。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层厚72m。

4.石千峰组。

最初的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出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太原带羊齿、尖头轮叶、朝鲜羽羊齿。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两者可以从颜色上区分。厚150m以上。

三.实习区人文景观。

(一)北戴河。

北戴河位于秦皇岛市西南部,一脉青山,山光积翠;一汪碧水,水色含青。北戴河海滨环境优美,风光秀丽。风景区西面是婀娜俊美的联峰山,山色青翠,植被繁茂。每逢夏秋季节,山上草木葱宠,花团锦簇,各种松柏四季常青。戴河如练,沿凶脚婉蜒入海。山中文物古迹众多,奇岩怪涧密布,各种风格的亭台别墅掩映其中,如诗如画。南面是悠缓漫长的海岸线,质细坡缓。沙软潮平,水质良好,盐度适中。沿海开辟的30多个专用和公共海水浴场,为游客嬉戏大海,尽情享受海浴、沙浴、日光浴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二)山海关。

游览山海关主要是参观东门镇远楼,也就是“天下第一关”。这座城门高约13米,分为上下两层,造型美观大方,雄壮威严,登上城楼,一边是碧波荡漾的大海,一边是蜿蜒连绵的万里长城,令人豪气顿生。楼西面上层檐下,悬有“天下第一关”匾额,是明代书法家肖显所写,笔划遒劲雄厚,与城楼规制浑然一体。在山海关城楼附近,还建有长城博物馆,展出与山海关长城有关的人文历史,军事活动情况和文物等。

(三)老龙头。

老龙头坐落于山海关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这里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老龙头地势高峻,有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名“老龙头”。澄海楼高踞老龙头之上,为明代所建,清康熙、乾隆年前重修。楼上有明朝大学士孙承宗所书“雄襟万里”和清乾隆皇帝所书“澄海楼”匾额。楼壁镶嵌有数块历史名人手书的卧碑。自澄海楼南下3层城台有一独耸的石碑,镌刻着“天开海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其龙头伸于渤海之中掀浪戏水,人们俗称此地为“老龙头”,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约5公里处,是明万里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海关景区的重要景点。

(四)板厂峪长城。

板厂峪风景区位于秦皇岛驻操营镇北部山区,距市区28公里,景区内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各具特色,巍巍古长城依山势而行,形似倒挂九天,山陡城险,还有被誉为长城历史上震惊中外考古界的重大发现明长城砖窑群遗址。省重点保护文物板厂峪塔,神秘天然谷,百年古松尽在其中,临榆县县委遗址作为解放战争时期老一辈革命者的办公地点,为景区平添了几分政治韵味。景区内险峡陛谷,断崖展露一线天,怪石嶙峋,可观之处众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气势磅礴的石简峡,更造就了87米落差的九道缸瀑布。景区内群峰竞秀,飞瀑流泉,充分体现了山与水的完美结合。

(五)实习感受。

刺激而艰辛的地质实习结束了。这七天的野外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劳累而充实,艰险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每天的野外实习,每一个点,我都认真观察,记录,测产状,画地层素描图,认真听老师讲解,力争当场能够理解。每天走过的路线也能大致描绘在地形图上,地质界线也能比较准确的画出来。比较实在的是,这七天里,我学会了罗盘的使用,地层界面能够判断,能够使用罗盘顺利地测出产状,野外岩性的识别基本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大致掌握,具体岩性,各个地层的岩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内顺利而准确地识别。可以说,不枉此行。这次野外实习绝对是一次精神与意志的较量。如果意志不坚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实习是很难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坚持下来的。也可以说,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实习的人都是一个精神顽强,意志坚定者。山路的艰险,丛林的繁茂,有时在悬崖峭壁上,前面甚至没有路,大家都没有被吓倒,都脚踏实地地走出来了,手被刺破了,滑倒了,从没有一个人因此后退。这其中的苦辣只有真正的地质工作者才能感受。本次实习拉近了同学们与老师们之间的感情,使彼此很愉快得相处。老师们也能更加随意地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尤其是张威老师,一直带领学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工作时一丝不苟,休息时还给我们唱歌舒缓心情,让我们感受地质考察工作的乐趣。从这次实习中我们不仅体验到了野外实习的艰辛与乐趣,也从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对今后各方面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

野外地质实习心得

我是一名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20_年毕业于桂林工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专业,毕业后就职于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一总队地勘院物化探项目组。到20_年7月工作已满一年,在这短暂的一年时间里我学到了许多学校里无法学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参加的工程。

在这一年之中,我参加了徐家沟南部铁矿磁法测量1平方公里,金子山对传湾铜矿、金洞子、红岩山激电测井5口,陶家沟金矿充电测量0.5平方公里(充电激发激化法已完成),也参加了雪花太坪铅锌矿以及徐家沟南部激电物探成果编写等工作。

二、对专业知识的提高。

我是学物探专业,也就是地球物理勘探。在学校只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实践的机会很少,工地是我学习和实践的好地方。到工地后发现以前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太肤浅,实践起来十分困难,在工地我就向师傅虚心的请教,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就问,经过一年的工作实践,增加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系统地学习了磁法、激电、充电、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吸收教训,很快就适应了工作,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三、参加工作的体会。

以前听说物化探干活累,工人十分辛苦,来到地勘院后感受到了工人们的辛苦,物化探师傅们就用四个特别来形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活、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前辈们一年四季在外施工,照顾不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他们任劳任怨地工作,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必须学习的。在和前辈的交流中我学会了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做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我感到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必须要细心、认真,作好每一步工作,对野外数据采集以及处理等流程要熟悉,对图纸要熟悉,对规范更要熟悉,还要继续学习和工程相关、和专业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

四、对公司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质量的提高靠工人的总体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为能够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工和管理人员是公司的重点。

过去的工作中,在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支持与帮助下,经过不断努力,我适应了这种工作,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工作能力,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要加强学习、克服缺点,力争自己专业技术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同时我清楚地认识到,为适应单位发展的新形势,今后还需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勤奋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成长,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贡献。

野外考察心得体会

野外考察是让学生在野外通过实践和观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的活动。野外考察一般都是学科性的,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科知识,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通过生物考察,学生可以亲身感觉到生物的生态环境、能够看到生物间复杂的关系网络,进而对生态学产生深刻的认识。

第二段:描述野外考察的过程和收获。

在野外考察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相关的安全演示和注意事项的讲解,确保大家能够安全地完成考察。随后,我们四处走动,观察并记录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比如,我们看到了许多漂亮的花草,学习了它们的种类和生长环境;我们还发现了很多生态环境的特点,比如山影、湖泊、小溪等等,更深刻地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此外,由于野外考察需要我们自己动手实践,我们不仅学到了一些科学知识,还学习到了如何合理利用时间、如何分工、团队协作等最基本的能力。

野外考察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然,而且还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野外考察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理解,懂得如何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比如,我们在野外考察中需要对所见所学进行分类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养成了细心、认真、严谨的好习惯。此外,野外考察还能够加强我们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让我们在完成任务中形成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的良好氛围。

第四段:探讨野外考察的不足之处。

虽然野外考察是一种非常有益、积极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野外考察需要前期的策划和准备,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意外和问题,需要考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体配合能力。其次,野外考察中,有的同学可能会采取比较暴力的方式去获取信息,带来极不必要的破坏性,从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小伤害。

第五段:提出个人对野外考察的看法与建议。

结合个人经验,我认为野外考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不过,考生引以为戒的是,在进行野外考察的过程中应倍加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不做伤害、污染自然的行为。此外,在野外考察前应提前规划,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养成一种开放包容、学习互助、尊重自然的心态,这才是野外考察在推进自然科学学科质量的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种人文精神。

地理野外考察心得

(1)天井峡丹霞地貌:

神奇美丽的天井峡:天井峡属丹霞地貌,(如图1)为一横亘十五里的史前峡谷、十五里画廊的天井峡,充满奇险、壮绝、清秀、幽静、古野等众多情趣。旅游开发开放以来,倍受各界人士及旅游者的青睐和赞誉。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记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2)河流阶地:

在渭河流经的谷地形成了渭河上游的第一座县城——“渭源”,寓意就是渭河的源头,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由渭河河流形成的阶地,主要是由于渭河谷地底部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的两侧,阶地由阶面与阶坡组成,前者为原来谷地的遗留部分,后者则主要由河流下切作用形成,阶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的高差即为阶地高度,多阶地的顺序自下而上排列,高山河漫滩的最低阶地称为一级阶地,其他的由此向上逐级推移。

河流的阶地主要分为三类:即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渭河河谷则主要为侵蚀阶地,由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切平构造面,渭源县城的大部分面积和人口就分布在这个切割平台上,即分布在渭河的一级阶地上,其向上海拔逐渐抬升,也就是说,随着阶地的上升,人口和建筑的数量分布呈一种下降的趋势。

(3)系云摩天太白山:

面,在这一带连灌木丛都少见了,大多为一些草甸植物。

在山顶向下俯视时烟雾飘渺,真有一种神仙畅游的感觉,此时的山顶已是荒漠,只有进存的一些苔原植物和几簇耐高寒的植物,显得特别荒凉,虽然这里没有终年积雪,但十月的天气已经让这里变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令人感觉毛骨悚然。

(4)石门水库和峡口水库:

这是在渭河源头的两条支流上所建的水库,渭河上游主要由三条支流汇集而成,站在水库的堤坝上,看碧波荡漾,让人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亲切感。

水库的主要作用有:1、调节地方小气候,由于定西市内气候比较干燥,蒸发旺盛,这样的水库就有了增湿降温的作用,使得地方气候呈良性循环的态势。2、水库可以用来灌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这样就可以使得渭源县人口打破靠天吃饭的单一模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3、水库可以用来搞一些人工养殖,来发展地方经济,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人口生活水平。4、修建水库不仅对气候、农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渭源县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5)三国古道双石门:

在海拔3941米的“雪山太子”露骨山下的双石门,(如图3)位于渭源县城南部40公里处,距省城兰州164公里。这里集险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动物、历史传说于一体,是人们举行野营活动和探险的好地方。这里拥有11万亩的大草场,春秋季节,山花烂漫、牧草青青、牛羊成群,并有许多珍稀动物,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在露骨山上有百年难遇的冬虫下草,在11万亩的大草场(如图4)到处可见悠闲的牦牛、雪白羊群、以及几匹狂奔的牧马,双石门主要是断层构造在地质运动时一侧抬升,而另一侧下沉在露骨山脚下形成了形似山门的岩石——石门,因为有两道这样的石门,所以称这里为双石门。

在石门的岩壁上清晰可见那断裂岩石的层理结构,在石门的中间就是著名的“一线天”,在这里有一股流水从石门中潺潺流出,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6)首阳山原始森林:

首阳山与莲峰山遥相呼应,其山势巍峨高峻,古松郁郁葱葱。因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在这里曾留有伯夷、叔齐之遗骨,并有闻名中外的野生食物“白蕨”。

站在高大挺拔的千年古松下,(如图5)让人不觉感叹到人类竟然是那么的渺小,通过悠远深邃的幽径,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望着脚下郁郁葱葱的树木,有一种征服万物的快感,此时,又有赞叹人类之伟大的感慨油然而生。

3、实习小结:

通过对各种自然风貌的观察和身临其境的探究,使我深层次的领略了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和那包罗万象的环境,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和领悟,更使我对人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感触。

野外考察心得体会

野外考察是学习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运作,还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抗压能力和协作能力。在此次野外考察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自然之力,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一、积极掌握相关知识。

在野外考察之前,我和同学们都积极地预习了相关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知识。在野外考察时,这些知识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环境中各类生物的名称、特征、生活方式和习性,更好地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运作规律。同时,对于危险的物种或地形,我们也能够做好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保证自己的安全。

二、多角度观察环境。

在野外考察中,观察环境的角度非常重要。我们不能简单地站在同一位置向一个方向观察,而是要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环境。例如,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时,可以在树干、枝叶、树根、树皮等不同位置观察森林中的生物和植被,以此完整地了解森林中的生态系统。多角度观察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环境的全貌,还能够有效避免视野狭隘带来的局限和误判。

三、注重细节观察。

野外环境的变化非常细微和复杂,只有注重细节观察,才能发现其中的变化和奥秘。例如,小到一个花粉,大到一片叶子,都可能承载着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在野外考察中,我们要注重观察和记录这些细节,以此更好地了解自然的奥秘。

四、不抛弃同伴,团队配合。

野外考察是需要团队配合的,每一个队员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为团队发挥最大价值。当遇到困难或者危险的时候,不能抛弃其他队员,而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克服困难。在这次野外考察中,我们有一个同学因为摔倒受伤,其他同学都积极地伸出援手,帮助他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最终帮助他安全回到家。

五、重视环境保护意识。

野外考察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还能够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我们养成了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过度损坏和污染。在这次野外考察中,我们不仅堆放垃圾、注意保持环境整洁,还保护了许多珍贵的植物和动物,更好地维护了自然的生态平衡。

野外考察让我有了更多的收获和体会,更好地了解了自然的奥秘和生态环境的运行规律,也养成了更为积极的环保意识。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收获和体会会一直伴随着我,为我助力,为我开拓更为美好的未来道路。

地质学野外实习心得

野外实习对地学研究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众多高等院校将野外实习作为地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重视程度较高。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地质学野外实习心得,欢迎参考。

1.澄江帽天山之探索发现。

6月19日,我们踏上了本次野外实习的最后之旅,这一天我们来到了闻名世界的特异化石库——澄江帽天山。在澄江动物化石博物馆,我们有幸见到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期的各种生物化石,这些来之不易的化石不仅保存完美,而且种类繁多。他们生动的体现了当时生物的形态特征,使我们如实看到了地球海洋中最古老的动物原貌。澄江动物化石博物馆的参观,使我们深刻了解了动物起源的奥秘,认识了动物演化的漫长历程,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人类占据地球的来之不易。

2.圆通山动物园之行。

参观了解了古生物霸主恐龙之后,6月25日我们又来到了圆通山动物园,虽然之前也曾来过,但是这次总感觉和以前的不同,因为这一次我们是带着专业的知识来学习参观的。

动物园里的动物很多,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或是水里游的,应有尽有。我们的观察和普通的游客不同,我不仅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还要识别每种动物是哪个纲,哪个目,哪个科的动物,它与其他动物的区别等,并且详细了解它们的各种特征。通过对动物园动物的观察,使同学们加深了对动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大大培养了同学们对动物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圆通山动物园之行,让我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水平的提高,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在笼子里面供人们观赏的动物中,有很多的种类野生型已经灭绝了,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和滥猎杀,很多动物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动物灭绝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所以学会养成保护动物的意识,宣传保护动物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等的知识,也是我们本次参观动物园的最大收获之一。

3.昆明动物博物馆之参观学习。

时隔几日,6月26号这天我们来到了昆明动物博物馆来参观,在各位动物学专家的详细介绍下,我们又充实了不少。看到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活灵活现的动物标本时,我们不由自主的惊叹动物学专家们那精湛高超的手艺,简直就是巧夺天工。

动物博物馆的参观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们收获良多,我们不仅了解了生物的起源与进化等知识,而且知道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也知道保护动物的困难性,同时明白了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

4.禄丰恐龙谷之初探。

6月29日全班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恐龙谷的路上,坐在车上大家纷纷议论和猜测恐龙真正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与几千万年前的地球霸主恐龙零距离接触,心情就别提有多激动了。

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神奇的恐龙谷,这里有很多的与恐龙体型比例1:1的恐龙塑像,看见这一个个实体比例的塑像我不禁感叹恐龙之大。当我们来到化石馆,看到这一具具恐龙的化石时,首先给我的印象就是震撼二字。身边的这些恐龙化石让我不由得幻想起那个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的繁盛世界。在导游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有关恐龙的许多知识。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它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普遍为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6500万年前的一天,突然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强烈的撞击导致海啸和火山爆发,撞击产生的铺天盖地的灰尘使地球数月乃至数年不见天日,地球气温随之骤降,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能生长,恐龙因缺乏食物等原因而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

本次野外。

实习总结。

此次野外实习使我们受益匪浅,不仅巩固了我们的专业知识,也丰富了我们的课余文化知识,是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学习和组织的能力和对动物学知识的兴趣。

20xx年9月11号至10月7号,我们11级生态学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探究性的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此次实习一改原来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方式,把个部门地理实习的性质由一般认识性实习,变为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探究性实习。在实习中师生克服多变的天气条件,认真开展各项实习工作。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获得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深化了认识,提升了综合能力。此次实习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了圆满成功,学生反映良好。

这次实习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在教师介绍实习线路(点)区域背景、野外观察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分组调查,收集数据,然后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成果总结交流。

结合实习区实际在实习之前老师就预设了各种专题性课题,学生可进行选择,并要求作为最终成果提交。这样既增加了实习的目的性,也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突出了实习的研究性。我觉得很值得推广。

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及时对实习内容总结以及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实习内容的工作,充分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实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实习期间非常辛苦,因此,保障大家的后勤生活,让大家在实习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老师和班委们,无论是饮食方面还是住宿方面,都尽量在经费范围内做到最好,为整个实习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方面我觉得做得很好。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实习时间短,要跑的点又多,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时间,都在车上度过,长途的跋涉让我们都很累,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心里也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给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希望学院考虑实习时间和在外作息时间的安排的变更。

在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此次实习取得了圆满的效果:实习期间无一意外事件发生,师生都平安的完成了实习任务;对于即将毕业我我们来说,这次实习无疑又给我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和回忆。

2

页,当前第。

1

1

2

野外考察探究心得体会

野外考察是指到自然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野外考察,我们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丰富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这次的野外考察中,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有关生态系统的考察,通过这次考察,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自然的魅力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段:引言。

野外考察被誉为是实践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它能够让学生们从课堂走向大自然,亲身体验真实的自然生态系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我也有幸能够参加这次野外考察,与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这次考察主题是生态系统,我们将深入生态公园,近距离观察和研究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对于一个城市里长大的我来说,这是一次极其珍贵的机会,我怀着激动和好奇的心情迎接这次考察。

第二段:探究生态平衡。

在野外考察中,我们带着学习的心态和标本工具走进了生态公园。一进入公园,我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繁茂的树木,清澈的河流,和谐共生的动植物。我们首先学习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明确了什么是生态系统以及其内部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我们开始探究生态平衡是如何维持的。通过实地考察和采集标本,我们发现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之间相互依存,一个物种的增加或减少将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段:团队合作与探索。

在野外考察中,与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成为了成功的关键。为了获取更多的观察资料和探索生态平衡的秘密,我们分工合作,互相帮助。有的同学负责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有的负责采集标本,有的负责拍摄照片。大家分工明确、团队合作,使得考察工作井井有条。每当遇到困难时,大家互相鼓励和帮助,不竭的探索精神让我们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通过这次考察,我真正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性。

第四段:对大自然的敬畏。

通过野外考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不禁对自然界万物的生命力和韧性感到敬畏。看着那些长满青苔的巨石,我想起了课本上的“几百万年的冲击”。从小的石头上也可以看到生命的延续,它们经过岁月的冲击,才有现在的模样。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第五段:个人收获与反思。

这次的野外考察是我宝贵的人生经历之一,使我受益匪浅。通过亲身感受和实地观察,我对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生态平衡的维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也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和困难。同时,我对大自然保护的责任感也进一步增强。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从身边做起,守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在这次的野外考察中,我亲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亲眼见证了生态系统的奇妙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次考察不仅增长了我的见识,还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厚的敬畏之情。这是一次珍贵的经历,我将会继续保持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质考察心得体会

地质考察是地质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能够亲自接触到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景观,加深对地质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在最近一次地质考察中,我深受启发和影响,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心得。以下将从地貌、岩石、地层、矿产四个方面进行叙述。

首先,地貌方面。通过观察自然山体、河流和湖泊等地貌现象,我深刻感受到地质力量的巨大。在山体的侵蚀和河流的冲刷下,山丘和河谷形成了美丽而壮观的地貌景观。这些地貌景观使我明白了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地貌的塑造是长时间的地质变化积累的结果。在考察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地貌的形成与构造、岩性、气候等因素密不可分,这为我今后在地质学的研究中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其次,岩石方面。地质考察中,我亲自触摸到了各种不同的岩石,如花岗岩、砂岩、页岩等。通过观察岩石的组分和结构,我深入理解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当我站在巨大的花岗岩体前,惊叹于它的雄伟时,我明白了地球演化的宏伟和壮阔。同时,我还了解到不同岩石的性质和用途有很大的差别,这为我今后在工程建设和矿产开发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再次,地层方面。通过观察不同地层的分布和对比,我对地层的特征和地质历史的演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一次考察中,我发现了古生代的地层中保存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这让我感受到地质学的奥秘和魅力。我还了解到地层的对比是揭示地质历史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研究,地质学家们不仅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还能揭示出重要的地质事件。

最后,矿产方面。地质考察中,我们还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和石油等。通过观察矿产的储量和分布,我了解到地质条件对矿产资源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明白了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明白了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地质考察,我深刻体会到地质学的广阔和深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地质学为我们揭示了地球的秘密,为我们的生活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后,在我的地质学习和研究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钻研地质理论,加深对地质学知识的掌握,为保护地球、发展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野外地质工作心得体会

对于这次野外地质实习,总体上还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经历。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有喜又悲,酸甜苦辣皆有体会。最真实的是那一份真正的地质工作者的情怀。那一份对地质工作者对于地质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经过这次实习,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的艰辛,这份艰辛并不是我们坐在教室便能体会的,这份艰辛是用我们的汗水去把它浇灌出来的鲜艳之花。这花的明艳是我们现在所能体会到的最大的慰藉。慰藉来自于那一份对于地质工作者应该收获的喜悦与丰收。但这份喜悦来得并不易,因为这许多的成果来自于我们的双脚,每天长途的跋涉换来的也许只有那几页纸的微小成果。但是我们却倍加珍惜这几页小小的纸,因为它承载着地质工作者的一个伟大蓝图目标。是的,一切的成果皆是这许许多多的野外记录一次次的拼接起来,从而在一张看似不大的地形图上将其逐一呈现,使其变成一张地质图。在地质图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说是留下了地质工作者的脚印。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座汕头的具体出露情况,但是我们却看不到登山之路上满路荆棘;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个地层分界线的具体位置,但却看不到寻找地质界线路上的满地汗水;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条山脉的清晰走向,但是我们却看不到在山脚小路上的满目杂草。。。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

是的,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新老交替,不变的是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每一个地区都是在一代代的地质工作者的开垦下一步步走出了它的神秘,并将它的胸怀敞开去拥抱它自身的价值。我们在巢湖实习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工作的第一部分便是对前人工作的学习与认知,这个过程便是地质工作者的.思想与精神的传承。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是每一代地质工作者都没有对其厌倦与抛弃,而是一如既往的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与青春,也许某一天,你的成绩也能指引新一代的地质工作者继续向前,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谈了这么多关于地质工作者的精神的话题,也该说说这次巢湖实习的具体收获了。这便是我们以后为地质工作发光发热的必备工具吧。首先,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地质调查的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首先学习的便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兵家经典。这个过程是我们大体了解工作区域的各方面情况,有助于以后工作的良好发展。其次便是到达工作区后的工作了。在工作区的基本流程分为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每一流程的先后顺序基本不颠倒,在此我便不再赘述原因。其中最艰苦的要算地质投图了,因为基本脱离指导老师的帮助,完全自己把握,这便给了大家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不管如何,大家也坚持了下来,把工作完成了,虽然质量与精度都有待提高,但是那种拼搏精神是值得大家集体吼吼的。因为满路荆棘与悬崖陡坡也无法阻挡即将成为地质工作者的预备队员们的脚步了。

野外地质工作心得体会

实习班级:20__级地理科学2009级水文与水资源。

带队教师:张威、尹善君、刘集伟、单良、孙云笑。

一.实习区域概括。

(一)实习区位置及交通。

秦皇岛市石门寨北方地质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28km。该区自然地理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实习区交通十分方便,(北)京——沈(阳)铁路贯穿实习区南部,并有地方铁路秦(皇岛)——青(龙)线,能通往山区。公路以秦皇岛市为中心,四通八达,客运可通省内的青龙、承德、平泉、滦县、迁安、抚宁、兴隆、昌黎、卢龙等地,省外可达辽宁绥中、建昌、咯左、凌源朝阳和天津等地。海运目前尚无客运,但新建的油港及煤港货运从秦皇岛港可同我国沿海各纲和世界各地。

(二)实习区地形、气候、水文。

1、实习区地形:

实习区南邻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绥中、西与昌黎接壤,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东、西三面群山怀抱,山脉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势由北向南渐低,属冀东北的中底山区和低山区,最高点为石湖山,海拔926米,最低点南部沿海地区,海拔仅0。8-5米。

2、实习区气候:

实习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1℃,一月份平均气温为-5℃,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4。5℃,年平均降水量769mm,多集中在7-8月份,达全年降水量70%左右。全年无霜期179天。实习区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温和,海滨海滨地带夏季凉爽宜人,古为避暑胜地。

3、实习区水文情况:

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除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牛心山区以外,其他均源于抚宁县北部山区,各河均为独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随季节变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达2-3米。

燕山塞湖位于山海关城西北6km山口处,在燕山脚下,是一个人工湖,于1994年建成,蓄水量为7000万立方米。

(三)实习区土壤、植被及矿产。

(四)实习区经济情况。

实习区工业非常发达,以秦皇岛为中心,有造船、机械、建材、煤炭、纺织、食品加工等,山海关桥梁工厂,秦皇岛耀华玻璃场在全国享有盛名;农业,主要是北方干旱的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红薯等为主。山区盛产水果和药材;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二.地层描述。

本实习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较普通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有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至二叠,中生界的上三叠统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龙山组。

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绥中黄岗岩之上。主要是紫红色、黄绿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杂色页岩,底部为砂岩。属典型滨海相沉积,与下伏的绥中花岗岩呈沉积接触关系。厚91米。

(2)景儿峪组。

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在黄土营村东也有出露。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粘土岩—碳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的特点。与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其分界标志是其底部黄褐色或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绿石,其底部的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本组地层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厚38m。

(二)古生界。

一、寒武纪。

1.府君山组。

在东部发育良好,东部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层,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化石。本组属浅海沉积相,与下伏景儿峪组,上覆的馒头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分层标志十分明显。底部尾暗灰色含沥青质、白云质结晶灰岩,局部含碎屑。厚146m。

2.馒头组:

该组由于岩体的侵入破坏和构造破坏,出露零星,东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为标准剖面。本组上下界限明显,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顶部的鲜红色泥岩作为标志层的。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有白云质灰岩。没有发现可靠的化石依据。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厚71m。

3.毛庄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较好,化石丰富,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颜色比馒头组页岩的颜色暗一些,俗称猪肝红。以褶颊虫类三叶虫化石为主。厚约112m。

4.徐庄组。

分布较广,东部落西剖面出露较好,化石十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含有三叶虫化石。与下伏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厚101m。

5.张夏组:

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三叶虫化石最丰富。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30m。

6.崮山组:

本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仿,比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为标准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与张夏组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化石十分丰富,几乎每层都可以采到。主要三叶虫化石有:蝙蝠虫未定种、帕氏蝴蝶虫。厚102m。

7.长山组:

出露较好的剖面在揣庄北288高地,为标准剖面。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灰岩。三叶虫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虫未定种、长山虫未定种、状氏虫未定种。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较小,只有18m左右。

8.凤山组:

本组分布与崮山组、长山组相同,出露较好的揣庄北288高地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往往形成黄色土状物。化石丰富三叶虫化石垂直分带明显。砾屑形成小团块,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厚92m。

二、奥陶系。

1.冶里组。

分布于区内东、西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出露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庄一带。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灰岩及虫孔状灰岩;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所产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等。与下伏的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灰色砾屑灰岩作为底界,此砾屑灰岩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纯灰岩。厚125m。

2.亮甲山组。

位于石门寨亮甲山。属浅海沉积。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含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蛇卷螺未定种等化石。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层厚118m。

3.马家沟组。

本组分部与亮甲山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化石有:头足类和腹足类。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十分明显。白云岩具“刀坎痕”。层厚101m。

三、石炭系。

1.本溪组。

中石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庄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等。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地层厚度为70.7m。

2.太原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是海陆交互相沉积。含植物化石:脉羊齿、鳞木,动物化石:网格长身贝、古尼罗蛤。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四、二叠系。

1.山西组。

主要分布于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有两个韵律,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沼泽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含植物化石:芦木未定种、带科达、纤细轮叶。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组。

分布于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个韵律组成。属湖泊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多脉带羊齿、山西带羊齿、带科达。层厚115m。

3.上石盒子组。

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发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度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本组未获得化石资料。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层厚72m。

4.石千峰组。

最初的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出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太原带羊齿、尖头轮叶、朝鲜羽羊齿。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两者可以从颜色上区分。厚150m以上。

三.实习区人文景观。

(一)北戴河。

北戴河位于秦皇岛市西南部,一脉青山,山光积翠;一汪碧水,水色含青。北戴河海滨环境优美,风光秀丽。风景区西面是婀娜俊美的联峰山,山色青翠,植被繁茂。每逢夏秋季节,山上草木葱宠,花团锦簇,各种松柏四季常青。戴河如练,沿凶脚婉蜒入海。山中文物古迹众多,奇岩怪涧密布,各种风格的亭台别墅掩映其中,如诗如画。南面是悠缓漫长的海岸线,质细坡缓。沙软潮平,水质良好,盐度适中。沿海开辟的30多个专用和公共海水浴场,为游客嬉戏大海,尽情享受海浴、沙浴、日光浴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二)山海关。

游览山海关主要是参观东门镇远楼,也就是“天下第一关”。这座城门高约13米,分为上下两层,造型美观大方,雄壮威严,登上城楼,一边是碧波荡漾的大海,一边是蜿蜒连绵的万里长城,令人豪气顿生。楼西面上层檐下,悬有“天下第一关”匾额,是明代书法家肖显所写,笔划遒劲雄厚,与城楼规制浑然一体。在山海关城楼附近,还建有长城博物馆,展出与山海关长城有关的人文历史,军事活动情况和文物等。

(三)老龙头。

老龙头坐落于山海关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这里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老龙头地势高峻,有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名“老龙头”。澄海楼高踞老龙头之上,为明代所建,清康熙、乾隆年前重修。楼上有明朝大学士孙承宗所书“雄襟万里”和清乾隆皇帝所书“澄海楼”匾额。楼壁镶嵌有数块历史名人手书的卧碑。自澄海楼南下3层城台有一独耸的石碑,镌刻着“天开海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其龙头伸于渤海之中掀浪戏水,人们俗称此地为“老龙头”,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约5公里处,是明万里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海关景区的重要景点。

(四)板厂峪长城。

板厂峪风景区位于秦皇岛驻操营镇北部山区,距市区28公里,景区内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各具特色,巍巍古长城依山势而行,形似倒挂九天,山陡城险,还有被誉为长城历史上震惊中外考古界的重大发现明长城砖窑群遗址。省重点保护文物板厂峪塔,神秘天然谷,百年古松尽在其中,临榆县县委遗址作为解放战争时期老一辈革命者的办公地点,为景区平添了几分政治韵味。景区内险峡陛谷,断崖展露一线天,怪石嶙峋,可观之处众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气势磅礴的石简峡,更造就了87米落差的九道缸瀑布。景区内群峰竞秀,飞瀑流泉,充分体现了山与水的完美结合。

(五)实习感受。

刺激而艰辛的地质实习结束了。这七天的野外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劳累而充实,艰险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每天的野外实习,每一个点,我都认真观察,记录,测产状,画地层素描图,认真听老师讲解,力争当场能够理解。每天走过的路线也能大致描绘在地形图上,地质界线也能比较准确的画出来。比较实在的是,这七天里,我学会了罗盘的使用,地层界面能够判断,能够使用罗盘顺利地测出产状,野外岩性的识别基本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大致掌握,具体岩性,各个地层的岩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内顺利而准确地识别。可以说,不枉此行。这次野外实习绝对是一次精神与意志的较量。如果意志不坚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实习是很难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坚持下来的。也可以说,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实习的人都是一个精神顽强,意志坚定者。山路的艰险,丛林的繁茂,有时在悬崖峭壁上,前面甚至没有路,大家都没有被吓倒,都脚踏实地地走出来了,手被刺破了,滑倒了,从没有一个人因此后退。这其中的苦辣只有真正的地质工作者才能感受。本次实习拉近了同学们与老师们之间的感情,使彼此很愉快得相处。老师们也能更加随意地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尤其是张威老师,一直带领学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工作时一丝不苟,休息时还给我们唱歌舒缓心情,让我们感受地质考察工作的乐趣。从这次实习中我们不仅体验到了野外实习的艰辛与乐趣,也从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对今后各方面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野外考察探究心得体会

野外考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野外考察中,我与同学们一起面对挑战,收获颇丰。以下是我对野外考察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野外考察的意义和重要性。

野外考察是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探究自然规律的有效途径。在校期间,我们通常会进行地质考察、生物考察或环境考察等。通过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并将理论联系实际。野外考察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段:与同学们的团队合作。

野外考察往往需要集体合作和团队配合。大家共同商量,制定考察计划,分工协作,让每个人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野外环境中,我们会面临各种自然条件的挑战,互相支持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在一次山地考察中,我遇到了难以跨越的石壁,但同学们给予了鼓励和帮助,最终我们成功克服了困难,收集到了珍贵的资料。

第三段: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野外考察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恶劣的天气、陡峭的山路、危险的动植物等。这时候,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困境,不畏艰辛地进行探索。一次河流考察中,我们遇到了洪水暴发,情况非常危险。但我们冷静应对,迅速撤离,及时保护好自身安全。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懂得了安全的重要性和平时的预防意识。

第四段: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野外考察使我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神奇。在大自然中,我看到了各种生物的生存之道,感受到了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野外考察还让我了解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倡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在一次湿地考察中,我看到了许多珍稀的湿地生物,在与导师的交流中,我意识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我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节约用水和减少浪费。

第五段:野外考察的收获和感悟。

通过野外考察,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同学们一起,我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也加深了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我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意识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紧密联系。野外考察的经历让我更加自信和坚韧,相信我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总结:

通过这次野外考察,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无论是与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还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我都获得了成长和进步。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这些经历将为我提供宝贵的经验和信心,让我能够更加成功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野外地质实习心得_野外地质个人见习报告

首先是地震。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成因是由于地球内部岩体所受的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而发生瞬间位移所形成的弹性波达到地表所引起的震动。地震多发生在板块边缘及大断裂带上,每年造成数以万计的人死亡。地震往往发生的时间较短,破坏力较大,至今在临震预报上没有十足的把握。因此在工程建筑中要考虑抗震设防的防灾减灾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对减小地震的灾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之后是火山爆发所引起的地质灾害。火山爆发是由于在地壳里的岩浆,其温度极高,又承受着地壳的巨大压力,所以一遇地壳较薄的地方或有裂隙,岩浆就猛烈地冲出地面。

火山爆发时,石块飞腾翻滚,它所喷出来的火山灰霎时间吞噬着周围的一切,方圆几十里都被笼罩在一片浓烟迷雾之中。目前,对于火山爆发我们还很难做到有效的预防。

最后我们观看了崩塌和滑坡的相关影像。崩塌是山区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它来势迅猛,常可摧毁路基、桥梁和工程建筑物等。因此我们要做好拦截防御措施,如修筑拦石墙、落石网、落石平台等。滑坡也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破坏性很大。我们要做好排水,修筑挡土墙等措施来防治滑坡。

看完这些影像后,让我了解了各种地质现象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后果,还了解了一些预防这些地质现象发生的措施和方法,使我增进了工程地质的知识。

今天梁老师在一号大教室为我们讲述了地质图的阅读和工程勘察的相关讲座。其中在地质图的阅读中,梁老师详细讲解了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褶皱构造、断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让我们认识了不同倾斜程度的岩层如水平、倾斜、直立岩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还有褶皱构造和断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在工程地质勘察的讲座中,梁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地质勘察的方法,勘察阶段的划分,勘探布置等。

由于老师的详细讲解,让我们对此次的工程地质实习充满了热情,我们也积极地查找相关实习资料,掌握实习任务所要求的,以求能够更加好地完成此次的工程地质实习。

野外地质实习心得_野外地质个人见习报告

一、实训目的:

这次生产实习是为毕业前的顶岗生产实习的一个铺垫,也无疑是对我们课程上理论知识的一次实际训练。这次亲临矿井的机会来之不易啊,因此倍感珍惜这次校园的实习!

我们机电班已学完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实训,本次实习为矿井安全生产实习。

通过实习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

3、参加采煤工作面劳动,掌握各工种的进行方式和配合方式,熟悉操作基本技能;。

4、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实训内容:。

我深知煤矿是一个高危行业,但从未置身面对过它。心里有一丝的喜悦也有几分担忧。现在国家的矿难事故层出不穷,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煤矿都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没有好的煤矿吗?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班全体同学来到安全与环境工程系实训基地实习,希望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东西,找到更多的答案,希望从中学到我们祖国煤矿将来的出路问题。我们先后去主楼和基地实习,矿上参观由矿方组织的各项活动很多,包括听理论、地面生产系统设施参观、安全报告、地面运输系统参观、地面变电所、绞车房和主要通风机的参观等。

在理论课上老师重点讲了瓦斯,瓦斯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但有时可以闻到类似苹果的香味,这是由于芳香族的碳氢气体同瓦斯同时涌出的缘故。瓦斯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0.554,在标准状态下瓦斯的密度为0.716kg,所以,它常积聚在巷道的上部及高顶处。瓦斯的燃烧、爆炸性是矿井主要灾害之一。他是我们初步认识了矿井地面设施及其各设备之间的关系.

参观和听专业老师讲完理论课后,我们来到更衣室,换完衣服后,闫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专业基地。我们严格遵守矿井有关规章制度及安全作业规程,尊重一切指导老师,虚心学习,认真提问,不怕脏,不怕累,常动脑,大家一切行动听指挥,团结互助,密切协作,保障了实践锻炼的安全顺利进行。

在这所有的活动中最让人难以忘记的是我们最担忧而又是最渴望的井下参观实习,经过煤矿领导下井前的精心部署,我们班将近30名同学下井体验生活。在巷道里,通风气流从耳边呼啸而过,脚下不时有湿滑的水坑,加上靴子并不合脚,行走时就更显吃力了,刚下井那陌生和新奇的感觉不到半小时就发生180度大转弯。不论走多远,两旁的墙壁和脚边的铁轨不知伸到何处,好像看不到尽头。也不知在指导老师的身后走了多久,又绕过了几个风门,我们来到了皮带大巷,整个运输巷道都是用钢筋网扎的结结实实,煤炭随着皮带的旋转不断地运输到煤仓。随后我又到了想、井下的中央变电所和水泵房,那里好像是深山老林似的神秘,两道防护门并有专人看管,真让人猜想不透啊!由于煤矿正在处于建设期间,设备还不太完善,我们到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参观,在那里才是煤矿井下最艰苦的场所。我留下了遗憾,怀着憧憬,我们离开了。我又看到了那久违的阳光,此时心中的愉快之情溢于言表。回想起刚刚度过的1个多小时,下井的整体过程虽谈不上惊天动地,但在井下的艰难情景已经在我脑海中铭记终生。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实践,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学习工作打下基础。实习期间努力将自己在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对煤矿井下生产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实训心得与体会:

刚开始同学们在建元煤矿实习第一个体会到的就是一个字——“累”,但后来慢慢的习惯下来,因为同学长期身处校园,没有经历过很大风吹雨打,更没有经历过什么艰苦磨难。可以说大部分同学一直以来在保护伞下走过,这次学校组织的实习生活可以给这些同学真正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做为煤矿企业承担着为国家生产建设提供能源和化工材料的重任,作为工作在生产一线的煤矿工人他们的工作强度是十分大的。老师告诉我们有38制和46制两种工作方式,劳动强度挺大,每间工作房子都有床可供休息。

在实习的这段日子里,总的说来,很有收获。我学习到了从课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见到了一些不曾遇到的场面,也感触良多,丰富了自己的视野。这次实习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验,更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总之,本次实习,使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同时,实践中有给了我们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通过学习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从而为将来做一名合格的煤矿工人做扎实的准备!

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不能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磨掉我们弥足珍贵的品质,包括我们的善良、正直、虚心和刻苦耐劳等等,这些品质将是我们未来立足社会和在群体中脱颖而出的基石和筹码!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实习就结束了。回顾实习生活,感触很深,收获颇多。这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忆。在此感谢闫老师和各指导老师对我们的培养与教导。在这段时间里您们给予了我足够的宽容、支持和帮助,让我充分感受到了领导们“海纳百川”的胸襟,感受到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豪气,也体会到了煤矿工人的艰难和坚定。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