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论文字论文范文(15篇)

时间:2023-12-05 15:45:33 作者:HT书生

劳动教育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以其高效性,在教学策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不仅能够实现即时的教学反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从小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以其高效性,在教学策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不仅能够实现即时的教学反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从小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好习惯。

1、促进师生沟通,实现及时反馈。

小学课堂上可以观察到,小学生大多是年幼的孩子,不会主动和老师交流自己的课堂感受,因此,老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明白了什么、明白了多少、还有什么疑惑等问题。上课期间,教师向学生进行各方面知识的提问,以此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再实施下一步教学计划,能够使学习更加高效。

2、吸引学生注意,保持课堂活跃。

作为7~12岁的儿童,让学生认真连续听课是困难的。学生往往很快就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尤其是在抽象而枯燥的数学课上,更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提问这一有效手段,能够将学生涣散的精神集中起来,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让课堂时时刻刻处于一种老师认真讲课、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氛围中。

3、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思考习惯。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因此,让他们愉快地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以此为基础,能够使孩子初步形成学习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后续教育的进行。难度适宜的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这也是他们产生思考意识的第一步,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智力的开发。

1、把握提问时机,最大限度地保障提问效率。

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课堂节奏,确定提问的时机。要在知识点结束后及时提问,趁热打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强度。同时,提问不应过于频繁,使学生感到过于疲惫。例如,在进行“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进行立体图形的介绍之后,可立即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球体的?”学生思考观察后即可轻松得出答案。有些学生可能会误答出其他立体图形的物体,此时,可继续下一个立体图形的介绍,并讲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利用对比的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问需要具有灵活性,抓住课堂情况,有效进行。

2、增强参与感,尽量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面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教师应注意提问的难度,应适合大部分学生,给所有学生“努力思考就能得到答案”的感觉。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照顾每个学生的感受,不是说要为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放慢讲课进度,而是要吸引学生加入目前的课堂,让他们接受新的知识,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课堂的感觉。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的“年、月、日”教学时,由于本课的内容与之前的学习内容关联不大,是一个吸引落后学生跟上课程进度的好机会。课堂上,教师可对日常生活中的计时单位进行提问,如“二月有多少天?”此类问题属于常识类问题,任何学生都可以作答,并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今后学生可能会更加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提供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

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值得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此时,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发散思维,拓展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宽度,形成更加有效的思考方式。例如,在“统计”一课的学习中,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统计图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教师在介绍完基础概念之后,不妨向学生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形式?”提问后空余3~5分钟让学生用于思考,空余期间,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提示,如“从横轴上的数字进行思考”“它的面积代表什么意思呢?”等,帮助学生找到切入角度,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

4、增加课堂末提问,给学生一个课下学习的契机。

无论是课堂内容的延伸,还是新内容的学习,都可以通过一个提问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去思考、去读书,以此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课堂末的提问是对课堂的延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随时随地思考的好习惯。例如,在进行完“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率”的学习后,可以顺势提出问题“那么乘法是不是也会有相似的特性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以此来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铺垫。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育需要灵活利用提问这一有效手段,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还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合理有效的提问,可以提升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效率,与此同时,它对成长中的小学生还具有深远影响。利用提问的手段,将使学生成长为逻辑完整、思路清晰的栋梁之材。

劳动教育论文【】

“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

1、通过开展以“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劳动节”的由来,了解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风采。

2、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类活动,从宣传“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这个主题思想转化到我们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3、通过在学校、家庭两个层面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培养爱劳动的热情,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争做“劳动小能手”。

(一)四至六年级开展征文比赛。

具体要求:围绕“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主题,

通过查找、阅读有关宣扬劳动美德、赞美人民劳动成果等内容的文章,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关热爱劳动的事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字数在500字左右。体裁不限,可以是诗歌、散文、记叙文等。

(二)一至三年级开展劳动小能手活动。

主题:“我是劳动小能手”

具体要求: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尤其是从清理自己的小天地着手,如:整理铺床、整理书柜、洗碗等,并写一篇相关的记叙文。

1、各班同学利用“5.1”期间,根据活动主题,积极开展体验活动。

2、各班于假期后先自行评比,并择优选送学校大队部。每班每种形式的作品各选送2份,大队部将组织评比,并对优秀作品给予不同形式的展示。

一、指导思想。

开展以“快乐实践”为主题的第x届“劳动节”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体验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通过在学校、家庭两个层面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培养少先队员积极劳动的热情,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能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快乐实践。

20xx年x月x日。

家庭层面:

低年级(1—2年级):

1、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并能做到我的餐桌上没有一粒剩饭(菜);

2、学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整理书包;

3、学会帮助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

中年级(3—4年级):

1、知道2个全国劳模的名字和他们的事迹;

2、学会帮助家人洗袜子、扫地;

3、和爸爸妈妈一起对自己的家进行一次卫生大清扫;

4、做一份“劳动最光荣”手抄报,每班上交五份。(上交时间:x月x日之前)。

高年级(5—6年级):

1、在父母的协助下,会蒸米饭、学会做一道菜等;

2、学会整理自己的“小天地”;

3、“我和妈妈换一天岗”,做一天妈妈每天要做的家务活,体验劳动的甘苦。

劳动教育论文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们有必要对孩子们灌输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立德树人的前提则是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这样的影响中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小学生的心智较为单纯,很容易被人左右自己的思想,因此在学校中,教师应该在课上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告知班级成员不可不劳而获。中国的传统美德需要新一代的青年人继承和弘扬,因此在新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孩子们劳动的价值以及其存在的意义,从而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和收获。

国家曾明确规定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以此为前提的授课中劳动教育是其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学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完成德育教育布置的重要内容。因此课上应该引进新的授课方式来改变现阶段课堂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核心素养的渗透在小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对这部分内容加以重视,从而落实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并不仅仅体现在动手的过程中,它还包括了脑力的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更多的重视人们精神层面的内涵,由于课上缺少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了不劳而获的心理,他们企图在网络上通过求神拜佛,转发一些虚假内容来安慰自己的心理,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这样的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为了遏制这样的想法,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劳动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思考和行动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贯彻我们国家的奋斗精神,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教育部对思政课进行了简单的调整,希望可以在实践中能够帮助同学们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真正落实正心立德的教学目标[1]。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小朋友们的心思较为单纯,在课上结合理论多加引导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建立正确的思想。首先要告诉他们劳动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由于这一年龄层次接受的知识有限,可以从最简单的古诗介绍这一思想观念。在古诗悯农中曾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诗充分的描绘出了农民辛勤耕种的状态,我国作为粮食大国,种地所产生的粮食自然是为了满足国人的需要,只有付出了辛苦才能够有所收获。很多学生会认为农民这一职业身份社会地位较低,教师要对他们的想法进行纠正,职业并没有高低之分,农民靠自己的双手拼出一番事业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所尊敬的,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少需要手工来完成耕地這些事情,同学们应该思考在未来能够依托自己的知识为农民们做些什么,通过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难题。在这样的引导中能够让孩子们意识到任何回报都是需要付出的,只有自己在一件事情上付出了行动,最后的收获才是最快乐的。将这些思想在课上渗透给班级成员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将自己的思想及时的端正,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督促自己,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真实效果[2]。

(二)深刻理解内涵。

在观念的引导中,同学们可以深入的体会这一内涵,所谓“新劳动教育”首先还是体现在“新”当中,现在大多数学生的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不可能让孩子们直接到乡下去干农活,但是可以在不同的方式中体会这样的教学。因为环境的不同,孩子们与大自然接触较少,很难真正地认识到劳动的内涵是什么,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到操场上,选择一片有泥土的空地,让孩子们将自己准备的种子播撒在泥土里,观察它的生长状况。之后结合一些理论教学和多媒体补充的视频资源,让他们意识到劳动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同时结合现代的生活,思考体力劳动能够为以后的生活创造怎样的价值,以此体会这一内涵。

(三)实践中具体体会。

在理论的辅助过程中,还需要实践进行相应的补充。在如今的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的岗位可以供学生学习。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同学可以从事更多的脑力活动,例如为社区提供一些合乎情理的建议。年龄稍低一些的同学可以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例如组织献爱心的活动,或者闲置物品交易市场,在实际的活动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可以带上自己的父母共同完成这些活动,一方面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能够感受到自己付出的辛苦有所回报的快乐,从而更加真实地体会到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所收获的知识。在实际的动手过程中,能够切身体会到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值得尊敬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指引着他们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3]。

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端正班级成员的思想,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并深刻体会这一内涵,同时在实际生活中领悟劳动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同时引导孩子们尊重不同岗位的劳动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3]张军瑾.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09:6-11.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字集合

摘要:在一次大扫除中,有学生逃跑了。我没有严厉处罚他,而是让他去看劳动,体验同学劳动的辛苦,从而为自己逃避劳动的行为感到内疚,学会感激他人的劳动。通过做一天父母的活动,亲历父母每天的辛勤劳动,体验父母的艰辛,从而感激父母,学会感恩。有了劳动体验的肥沃土壤,才能长出“知恩”的好苗,结出“报恩”的甜美果实啊!以劳动为切入口,让学生进行易位体验,巧妙进行感恩教育,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关键词:劳动;体验;感恩;尝试;反思。

起因:大扫除有人逃跑了。

那天是星期一,按学校惯例下午要进行大扫除。我交待学生要认真打扫后就回办公室备课了,准备结束前再回来检查。我带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训练有素,做值日井井有条。值日安排表上一目了然:谁哪天值日?谁扫地?谁摆桌椅?谁拖地?谁擦黑板?哪个角落谁负责?安排得清清楚楚,每个人都有任务,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可谓“一个萝卜一个坑”。我还每天安排一个班干部做“检查长”,负责检查把关。放手让学生去做管理,老师负责最后验收。

大扫除还没进行到一半,“检查长”楊华燕就气急败坏地跑进办公室:“老师,王浩逃跑了,第二组没人扫地!”哦,竟然有人逃避劳动?“你说怎么办呢?”我问杨华燕。“要狠狠地惩罚他!这个学期他已经逃跑两次了!”杨华燕气愤地说。处罚就有用吗?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学生,他也不爱劳动,每次值日都找借口溜掉。我罚他打扫一个星期,为防再次逃跑还每天亲自监督他劳动,没想到过了几天他又故伎重演了,真是又累又没效果。后来我干脆打电话给他爸爸,让他把孩子押送到学校打扫。后来他再也没有偷懒,但我永远也忘不了第二天他身上的累累伤痕和受伤的眼神。

经过:奖你“看”劳动。

不搞清楚为什么要劳动,光惩罚是没用的。第二天,我找王浩来问话:“为什么不做值日就走了?”“我和一班的李杰约好打乒乓球,去迟了就没有位置了。”王浩低声地说,“老师你今天罚我吧!”看他一副赴汤蹈火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突然灵机一动:“我不罚你,就奖励你‘看’一天劳动吧,把你看到的和感受到了的东西,详细写在日记里。”

第二天,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王浩的日记。他这样写道:“星期一我没有值日,因为李杰说要打乒乓球,叫我早点去霸位置。而且大扫除有28个人,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没想到还是被逮到了,都怪杨华燕多事!老师没有罚我,我觉得很意外。劳动有什么好看的呢?真奇怪!我到了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打扫。谢婉君在擦桌子,很仔细地把桌面的污迹擦干净,56张桌子她擦了好久;李婉婷在扫地,把抽屉里的纸屑、地上的垃圾都清理干净;刘北诚在擦窗户玻璃,他先用湿抹布,再用干报纸擦,他差点从凳子上掉下来,我冲过去帮忙,一起擦。有了我的加入,窗子很快就擦干净了,刘北诚说合作愉快,我听了很高兴。林涛在拖地板,看到地上有一块白色的东西,就蹲在地上用手抠。看到这儿,我的脸红了,那是我上课时掉的涂改贴,本来我想捡起来的,可它贴在地上紧紧的,我就懒得管了。我突然觉得很不好意思,我每天享受着的窗明几净、干净整洁,都是同学用劳动换来的,而我自己却没有付出。林涛告诉我,那天他和杨华燕帮我做值日,一直弄到五点多,回家晚了还被妈妈骂了。听到这儿,我内疚极了,心里十分感激他们。以后自己的劳动自己做,我决心再也不逃避值日了!”

高潮:再烧一把火!

在当天的班会课上,我放弃了原先预定的主题,而把主题定为“我劳动,我感恩!”首先我们讨论“为什么要做值日?”有的学生说:“不做值日,我们教室就会很脏,谁也不想在垃圾堆里上课。”有的学生说:“我们从小要学会劳动。”有的学生说:“要想教室干净,每个人都要付出劳动。”接着我请同学们畅谈“劳动的感受”。杨华燕说:“我要做完自己的值日任务,还要检查同学们的劳动,总是最晚才回家的,我觉得很累。但每次看到我班卫生获得表扬,我就觉得很高兴,为了班级的荣誉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子阳说:“我负责的是扫地,每次听到同学们表扬我扫得最干净,我就很开心,我觉得自己的劳动很有价值!”建波说:“上周我偷懒没扫干净第二组,结果检查时我们班被扣分了,我觉得很内疚!”然后我抛出第三个问题——“劳动是谁的责任?”这个问题一出,同学们就热烈讨论起来。有人说“打扫教室是每个同学的义务”,有人说“自己的任务自己干”,婉均说得最好:“你们还记得课文《高尔基在给他儿子的信》吗?高尔基说‘给’永远比‘拿’愉快,就是说付出比索取更愉快。值日劳动就是为班级为同学付出,我们不能只是享受别人打扫的成果,自己也应该付出劳动!”听到这儿,王浩红着脸站了起来,对大家说:“我上次大扫除逃跑了,对不起大家!”我趁机拿出了王浩的日记,通过实物投影让大家阅读,当大家读到“听到这儿,我内疚极了,心里十分感激他们。以后自己的劳动自己做,我决心再也不逃避值日了!”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趁热打铁:“王浩同学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从内心感激他人的劳动,这就是感恩。”最后活动进入高潮——“从感激他人的劳动做起,学会感恩”。我先发言:“每天来教室上课,看到干净的黑板和一尘不染的讲台,我都很高兴,感谢擦黑板讲台的同学,是你们的劳动给老师带来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接着孩子们踊跃发言:“感谢谢婉君,她把我们的桌子擦得那么干净!”“我们第一组的桌椅很整齐,经常受到表扬,这要感谢‘卫生小天使’刘彦兰每节课后摆桌椅!”“我们组的地板最干净,这是组长的功劳,他每次拖地都用很大的力气,把地板拖得光可鉴人!”……“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擦柳柳成荫”,没想到一次大扫除竟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感恩教育契机。

收获:一点启发,一次尝试。

说干就干!我顺势策划了“周末做一天妈妈(爸爸)”的活动,跟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全力配合,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求孩子们在这一天内承担爸爸妈妈要做的事情,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家务劳动,要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写下来,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周一到了,在班会课上我直奔主题:“同学们,周末你做了一天爸爸,或做了一天妈妈,能说说你的经历吗?”学生经历了特殊的一天,心里憋了一肚子的话,早就想和大家交流了。听老师一问,话匣子马上就打开了。我随即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要求把一天中最难忘、最深刻的细节说出来。以下是学生代表的发言:

王媛媛:我当了一天妈妈,家务活很累就不说了,最让我难忘的是辅导弟弟写作业。弟弟很懒,总是把作业拖到最后才做。星期六一大早,我就把弟弟从被窝里拉了出来,逼着他写作业。可是弟弟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我一转身他就拿起玩具来玩,真是气死我了!我忍不住打了弟弟,他才一边哭一边写作业,可是书写很潦草,还错了几道题,最后他还在爸爸妈妈面前骂我是“巫婆”呢。想到妈妈每天不仅要对付古灵精怪的弟弟,还要辅导懒惰的我写作业,真不容易啊!

婉婷:我妈妈是在华丽市场买菜的,我帮妈妈干了一天的活。半夜就要起来到批发市场拿菜,回来还要择菜,去掉老叶,给青菜泡水清洗。当我拿着一把收拾好的菜心浸入清水的时候,冷得手都在发抖,感觉那种冷是刺骨的。中午饭也是在市场吃的,爸爸送饭的时候叫我累的话就算了,但我想坚持就没答应。一直站到晚上七八点才卖完了所有的菜,回到家我连澡都没洗,就倒在床上睡着了。原来妈妈买菜挣钱是那么辛苦啊!

荟浩:我做了一天爸爸。我爸爸在妇幼保健院旁边开了一家水果店,生意很好。我一大早就跟爸爸到上冲水果批发市场去批发水果,拉了满满一车回来。打开箱子清理,发现不少水果压烂了,只能丢掉,真可惜!除去这些烂果,我们必须每斤卖高点的价钱才能有钱赚。而且水果在新鲜的时候才能卖好价钱,不新鲜的话就要贬值了。我很怕没人来买,怕水果烂掉。每当生意红火的时候我就很开心,没人时就很烦恼。生意真难做啊!我以前以为做生意很简单的,就是用低的价钱拿货,再以高一点的价钱卖出去就行了。现在我才知道爸爸每天都很辛苦,为了我们的生活,他吃了很多苦。

交流还在继续,同学们说着、感动着。有了做一天爸爸或妈妈的经历,孩子们对父母更了解了,同时也感受到了父母生活的艰辛,进而体谅父母关心父母。

通过劳动,我们体验了父母的艰辛,知道了父母为我们的付出,我们心中盈满了对父母的感激,那么如何表达这种感激之情?如何回报父母呢?于是,新的一轮活动“用劳动报答父母恩情”又开始了!

活动反思。

“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恩、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这样说。感恩教育的题材很多,可以听孝敬父母的故事,可以读《弟子规》《三字经》等民族文化经典,可以唱感恩的歌曲。心理学告诉我们,促进事物发生改变的有内因和外因,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因。听别人的感恩故事只是影响学生的外因,而自身的体验才是决定学生能否感恩的内因。而参与劳动是体验他人和父母艰辛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标准》提出:“体验”是现代学生学习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的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是知识增长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走进新课程》第133页)。

教育的契机瞬息即逝,作为教育者要懂得及時把握。通过参与班级值日劳动,体验同学打扫的辛苦,知道卫生来源于同学们的劳动付出,从而学会感激他人,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做一天父母的活动,亲历父母每天的辛勤劳动,体验父母的艰辛,才会体谅父母,从内心感激父母为自己为家庭做的一切。有了劳动体验的肥沃土壤,才能长出“知恩”的好苗,结出“报恩”的甜美果实啊!

以劳动为切入口,让学生进行易位体验,在劳动中学会感恩。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p357。

[2]《突发事件与感恩教育》,邹冬梅,《香洲教研》2009德育增刊。

[3]《走进新课程》,朱慕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摘要]众所周知,劳动关系以劳动经济关系为核心,通过法律来调整劳动经济关系我们称之为劳动法律关系。然而,劳动力市场的一般规律是劳动经济关系存在和运行的基础,是必须遵循的。所以说,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性与劳动关系存在内在的联系,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是以劳动关系的研究为基础的。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以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是与劳动力市场变化要求的相符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变化劳动关系收入状况劳动经济学。

1.弱势群体产生以及劳动关系变化的首要原因便是就业形势的严峻。

2009年12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09年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400万,按照8%的经济增长速度,供求缺口1200万左右(数据来自中国新闻网),也就是说有1200万人待业。众多的人口使我国蕴含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这种正在调整的经济结构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下,我国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十分巨大,也就是说从需求供给角度讲,我国的劳动力需求量严重地小于劳动力供给量,主要表现便是迅猛上升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年末,我国石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有9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数据来自腾讯新闻网),而2005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8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数据来自搜狐新闻网)。工业化进程和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劳动力总量矛盾以及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我国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这一问题在2001年,也就是我国加入wto后显得更加突出,从而使得劳动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对劳动者不利。

2.劳动关系矛盾的形式和内容在变化的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影响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下几方面是是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

第一、高素质劳动力受到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的促进而增加。200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人、就业率为87.7%(数据来自中国新闻网),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数据来自《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就业率为71.85%,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为495万人、就业率为70.9%(数据来自《人民日报》),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大559万,实际就业率不到70%(数据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1万人、就业率为68%(数据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从以上数据可知,我国目前的就业率不断下滑,“知识失业”凸显。

第二、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事业的发展促使就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劳动力的职业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将逐步有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产业部门中分离出来,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技术生产部门和商业、服务业部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0年同1982年相比,在我国的职业结构总量中,初级层次职业即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了8.47%,而中层职业的比重则增加了7.2%,我国的职业机构正在趋向高级化。职业结构高级化是工业化国家普遍发生的社会结构变迁中的一般特征,指社会结构中高层次职业的数量逐渐增加。未来8-10年,中国的职业高级化水平将有一个飞跃式的提高,社会中间阶层也将有一个跳跃式的扩大。对全国人均gdp和各类职业比重的关系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不仅对非农职业岗位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更对中高层职业的增加有相当大的影响。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职业结构的变化,而职业结构的变化则对劳动关系矛盾的形式和内容发生变化。从矛盾的主要内容看,也从获得岗位、保障工资待遇变为岗位条件、福利以及薪酬的心理收益等。可以预测,中国职业结构的变化,会促进社会中间阶层的扩大,一定程度上改变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特别是劳动力需求方主导的状况,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职工工资收入不断增长。但是,在工资收入普遍上升的同时,不同的社会阶层从社会改革进步中所获得的收益是不等的。根据统计局对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的分组调查,2003年占总体20%的最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472元,比上年增加2012元,增长13%;占总体20%的最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5元,比上年增加263元,增长8.7%。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5.1∶1扩大到5.3∶1,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5年城市居民中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有六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由此判断,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事实上,人们对收入差距拉大的不满,的确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产生不利影响,但根源还不在收入差距本身,劳动分配关系的不协调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履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和谐的基础保证,而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工伤及职业培训是履行劳动合同的四个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履行劳动合同所导致的劳动争议案件中这四个因素的构成,首先发现,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各其他类型企业中,与履行劳动合同相关的劳动争议案件中超过50%的案件都是由劳动报酬所引起的;其次我们还发现,保险福利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联营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等履行劳动合同时面临的第二大问题。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判断出,我国各类企业在履行劳动合同时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劳动报酬问题相对比较严重。

参考文献:。

[2]张立坤: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及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

[3]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钱再见:论中国就业困难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对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

劳动教育论文

为更快适应新教材、掌握新教材,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精神,特制定劳动教育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倡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更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点拨、指导为导线,以问题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x年级学生,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而且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针对这种情况,了解学生比较困难,但我力争做每个学生的朋友,了解其素质水平,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应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关心进步慢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动手能力及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教育学生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劳动光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遵守纪律、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和勤劳俭朴、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初步树立质量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使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手工劳动知识,学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

(三)通过劳动课的教学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活动。

(二)搞好分层教学,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四)提倡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活动成果的呈现,鼓励学生可以充分自主、自由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创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劳动教育论文字大学生

摘要劳动社会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有很多共同之处,由于劳动社会学和劳动经济学分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所以二者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有所不同。本文先介绍了劳动社会学和劳动经济学的学术定义和研究范畴,然后从人、最低工资、劳动动机三个方面阐述两个学科看问题的不同视角。

关键词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劳动者;劳动力;最低工资;劳动动机。

劳动社会学(laborsociology)是研究劳动者及其行为、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和劳动社会过程,以揭示劳动社会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劳动社会,也叫产业社会。

劳动社会学在美国、西欧和日本起步较早。80年代以来,中国的劳动社会学研究活跃起来,以陈达的《中国劳工问题》最为著名。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有助于把握劳动者群体行为规律,了解劳动组织的运行规律和劳动制度的发展变迁规律,提高劳动管理的科学性,有效解决劳工问题。

劳动经济学(laboreconomics)研究活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包括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劳动经济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的劳工问题。我国建国后,苏联的劳动经济学传入并发展,研究内容包括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就业、劳动力的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工资、劳动保险中的经济问题、劳动效率。

劳动社会学和劳动经济学联系密切,二者都研究劳动者行为、劳动组织、劳动制度等问题,但研究角度不同。下文将从人、最低工资、劳动动机三个方面说明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

劳动社会学把人看作劳动者,关心的是劳动者行为的社会效益,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劳动者与各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诸如职业声望对劳动者择业的影响,劳动者的心理状态对工资决策的影响,人际关系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等,其目的是使劳动社会达到最佳的运行效果。

劳动社会学把人看成“社会人”,认为人都是乐于工作的,经济报酬并不是影响劳动者工作积极性的首要因素,人们会主动承担责任。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要想变成一个合格的劳动者需要进行劳动者社会化,在劳动者社会化过程中,劳动者要训练并掌握劳动技能,学习组织的劳动规范和制度,与其他劳动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认同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劳动者社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通过培训完成,其中认同企业价值观标志着劳动者社会化任务的完成。

劳动经济学把人看作劳动力,关心的是劳动者行为的经济效益,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劳动力与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诸如劳动力配置与流动的规律,劳动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等,其目的通过生产要素的最合理配置获得最大的价值产出。

劳动经济学把人看成“经济人”,认为人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报酬,人们喜欢逃避责任,安于现状。劳动力和资本一样被作为生产要素,对生产要素的投入是成本的一部分,企业要通过劳动力和资本的最合理配置来达到成本最小化,实现最大的价值产出。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被作为商品可以买卖,劳动力的价格就是工资,并且工资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从劳动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最低工资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工资的最低限额,能够制止企业过分压低工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证企业员工至少获得某一数额的工资,满足其自身及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改善员工生活,同时还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最低工资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本地区消费水平、物价水平、平均工资、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最低工资标准也要相应调整。

从劳动经济学来看,实行最低工资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某部门实行了最低工资,其生产成本就会增加,劳动力需求减少,由此产生的多余劳动力增加了未实行最低工资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从而压低未实行最低工资部门的工资,劳动力只能选择接受低工资到未实行最低工资的部门就业或者陷入失业状态。如果立法强制所有的部门都实行最低工资,那么整个社会的失业率将会上升。

由此可见,最低工资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既要根据公平原则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保护劳动者权益,又要顾及企业的成本增加和对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

从劳动社会学的角度,人们进行劳动的动机包括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和接触动机。社会动机指劳动者希望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反映了劳动者希望得到社会认同的愿望。成就动机指劳动者希望在劳动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脑力和体力,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取得职业进步,反映了劳动者自我肯定的需要。接触动机指劳动者希望参加组织活动,在劳动过程中与人合作,反映了劳动者希望得到组织所提供的保护的需要。

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人们进行劳动的动机主要是物质报酬的动机。人们从事劳动是为了获得报酬来维持自身的生存,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物质报酬主要体现为工资、资金、津贴等形式。报酬被雇主和雇员共同接受,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标准,工作绩效高则报酬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劳动者自我肯定的需要。另外,由于绝大多数企业中报酬的高低与职位的高低相挂钩,报酬也反映了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因此追求高报酬可以作为职业进步的一个解释。

现代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往往综合考虑了这几种动机,促使员工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例如绩效管理主要从报酬动机的角度进行激励,岗位轮换制、矩阵制组织结构则是从成就动机和接触动机起到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

[2]潘锦棠.劳动社会学[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7.

作者简介:潘玮(1987―),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发表论文《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的问题和解决建议》、《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大学生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劳动教育论文

摘要:文章以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课程目标为切入点,指出了现有教学评价体系的不足,提出了创建新型教学评价体系框架的思考,并就创新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体育;教学评价。

随着“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坚持在全国中小学深入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并与国家体育总局一起制定了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必修课,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是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年轻一代的重要途径。随着全国教育工作者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在体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形成了大量研究实践。在对新课标的深入解读和实践活动中,体育教学的体系框架正逐渐成熟,而教学评价,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创新变革,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小学阶段体育课程以增进儿童健康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学强调对儿童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而新体育课程标准中,从体育课程对增进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增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帮助儿童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及技能等四个方面对体育课程的价值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提出了更广泛意义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小学体育新课标中提出了培养运动兴趣,形成合作精神,提高个人健康意识,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多维度的课程目标,在传统体育课采用运动项目提高儿童体能的基本课程要求基础上,更强调培养儿童社会适应性,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启蒙儿童的社会协同意识,帮助儿童养成伴随终身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自觉。从新课程目标的解读不难看出,传统的单一强调体育锻炼目的的体育教学体系,从教学的内容、形式到学生评价体系,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体育教学创新和适应新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是当前中小学校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担负的重要工作责任。

传统的体育教育以身体运动为主线,在课标改革后,新的教学领域逐渐增强,评价体系逐渐完善,但仍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新课标教学目标认识的局限导致教学评价体系不系统、不完整。

课程设计的目标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运动技能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评价也多以体育项目的测评成绩作为学生评价主要参考。从新课程目标进行解读现行教学评价仅仅强调了增进学生体能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儿童心理健康、运动精神、健康意识的培养和评价。

(二)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成性评价,忽略教学效果评价。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不少学校,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形式、内容逐渐丰富,教学中增加了体育欣赏、协作项目教学、儿童心理教育等教学内容。但由于大多数中小学校依然把学生体育项目成绩作为学生的终极考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参考也是学生体育项目成绩合格率分布,适应新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滞后,因此,尽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融入社会性活动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涌现,但创新形式的体育教学课程缺乏效果评价,拓展形式的教学仅限于按要求完成教学计划,无法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教学活动成果也无法反映在学生评价中。

(三)评价方法单一,以运动项目考核成绩替代全面客观的学生评价。

现行体育课程评价仍然采用传统的体育项目技能考试成绩的单一形式。规定一些传统项目,如跑步、立定跳远、掷实心球、跳绳等,让学生参与考试,记录时间、距离、个数等参量,按等级计分,以此作为学生体育评价的最终成绩。这样的传统评价方法形式上过于单一,对学生的评价也仅仅停留在运动能力,无法反映学生的心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健康意识以及不同个体的差异化成长与发展。同时,教学评价依然以教师为主体,难以贯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全新教学理念。

(一)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领域及水平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五个方面的教学领域目标,明确了各教学领域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应达到的水平,其中小学低段一、二年级的儿童,应达到相应领域一级水平的目标要求,小学中段三、四年级的儿童,应达到相应领域二级水平要求,小学高段五、六年级的学生应达到相应领域三级水平要求。五个教学领域及其不同等级水平目标如表1所述。

(二)基于领域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框架建设的思考。

教学评价用于评定教学效果,课程建设和教学目标实现需要教学评价系统来保驾护航。新课标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从心理素质、社会交往、健康意识等方面拓展了体育教育的范围。基于此,建立覆盖课程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在运动项目成绩的基础上,融入学生学习态度、协作精神、个体成长、体育知识和鉴赏等领域的水平评价框架模型。基于领域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框架模型主要包括体能评价、技能评价、健康评价、心理评价、社会适应评价五个方面,各评价领域覆盖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法思考如表2所示。

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是适应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课题,教学改革的推进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体系框架建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践设计等教学活动过程,以下就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给出几点建议。

(一)实事求是,依据学校教学实际构建覆盖教学目标的评价体系。

由于地区经济文化环境不同,不同学校体育教学设施和教学师资力量等基础保障条件存在一定差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应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渐进式推进。对于基础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深入覆盖学科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形成包含体能、技能、心理、健康、社会性等全方位的学生评价体系,保障体育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不断革新。而对一些基础条件差的学校,则需依据学校资源的实际情况,采用渐进式建设措施,从基础评价开始,逐渐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二)教学评价要从单一的体育技能考试走向开放、多元,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体育课程评价要摒弃传统的体育项目技能成绩考试形式。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评价更应以质性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个性化表现。评价不应只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课程推进过程,重视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态度、情绪等综合表现以及不同个体为达成活动目标付出努力的程度。教师应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克服困难、克服自我表现意识、主动与同伴协同以取得团队的胜利等。即使活动没有达到最佳预期,也应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验,结果反而不是活动的终极目的。教学评价应克服单纯的技能得分,转向多元评价模式,不用单一的成绩去衡量所有学生,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关注学生自身的水平发展和进步。比起单纯量化考核,多元化的评价更能获得对学生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学生个性化考评档案的建立将对后续的教学活动十分有益,教师能针对不同个体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因材施教的教学和评价模式也能帮助学生积累良好的运动和成功体验,健康地成长。

(三)强调评价中的学生主体作用。

为所有学生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的基本职能,体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为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社会意识和健康意识培养打下基础。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在学生评价体系建设中,教师作为观察者,让学生自主感知运动中个人行为和同伴行为,并对各自的行为表现进行互评和自评,作为教学活动的亲历者,学生更能体验自己和同伴的行为表现和思想情绪变化,能对自己和同伴的行为社会效应和心理状态给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应始终把培养体格强健、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具有群体意识的学生作为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重视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倾向和综合素质培养。多角度创新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新型评价体系的探索和研究对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迅.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小学体育教学的价值[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3.

[2]方欣.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路径[j].新智慧,2020(17):72.

[3]李清林.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方法[j].考试周刊,2020(18):123–124.

[4]盛长军.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加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j].家长,2020(3):11–12.

[5]申风娟.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少年,2019(2):286.

[6]汪瑞卿.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j].考试周刊,2017(20):95–96.

劳动教育论文字大学生

[摘要]众所周知,劳动关系以劳动经济关系为核心,通过法律来调整劳动经济关系我们称之为劳动法律关系。然而,劳动力市场的一般规律是劳动经济关系存在和运行的基础,是必须遵循的。所以说,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性与劳动关系存在内在的联系,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是以劳动关系的研究为基础的。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以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是与劳动力市场变化要求的相符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变化劳动关系收入状况劳动经济学。

1.弱势群体产生以及劳动关系变化的首要原因便是就业形势的严峻。

2009年12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09年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400万,按照8%的经济增长速度,供求缺口1200万左右(数据来自中国新闻网),也就是说有1200万人待业。众多的人口使我国蕴含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这种正在调整的经济结构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下,我国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十分巨大,也就是说从需求供给角度讲,我国的劳动力需求量严重地小于劳动力供给量,主要表现便是迅猛上升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年末,我国石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有9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数据来自腾讯新闻网),而2005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8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数据来自搜狐新闻网)。工业化进程和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劳动力总量矛盾以及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我国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这一问题在2001年,也就是我国加入wto后显得更加突出,从而使得劳动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对劳动者不利。

2.劳动关系矛盾的形式和内容在变化的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影响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下几方面是是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

第一、高素质劳动力受到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的促进而增加。200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人、就业率为87.7%(数据来自中国新闻网),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数据来自《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就业率为71.85%,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为495万人、就业率为70.9%(数据来自《人民日报》),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大559万,实际就业率不到70%(数据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1万人、就业率为68%(数据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从以上数据可知,我国目前的就业率不断下滑,“知识失业”凸显。

第二、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事业的发展促使就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劳动力的职业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将逐步有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产业部门中分离出来,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技术生产部门和商业、服务业部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0年同1982年相比,在我国的职业结构总量中,初级层次职业即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了8.47%,而中层职业的比重则增加了7.2%,我国的职业机构正在趋向高级化。职业结构高级化是工业化国家普遍发生的社会结构变迁中的一般特征,指社会结构中高层次职业的数量逐渐增加。未来8-10年,中国的职业高级化水平将有一个飞跃式的提高,社会中间阶层也将有一个跳跃式的扩大。对全国人均gdp和各类职业比重的关系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不仅对非农职业岗位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更对中高层职业的增加有相当大的影响。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职业结构的变化,而职业结构的变化则对劳动关系矛盾的形式和内容发生变化。从矛盾的主要内容看,也从获得岗位、保障工资待遇变为岗位条件、福利以及薪酬的心理收益等。可以预测,中国职业结构的变化,会促进社会中间阶层的扩大,一定程度上改变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特别是劳动力需求方主导的状况,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职工工资收入不断增长。但是,在工资收入普遍上升的同时,不同的社会阶层从社会改革进步中所获得的收益是不等的。根据统计局对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的分组调查,2003年占总体20%的最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472元,比上年增加2012元,增长13%;占总体20%的最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5元,比上年增加263元,增长8.7%。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5.1∶1扩大到5.3∶1,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5年城市居民中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有六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由此判断,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事实上,人们对收入差距拉大的不满,的确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产生不利影响,但根源还不在收入差距本身,劳动分配关系的不协调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履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和谐的基础保证,而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工伤及职业培训是履行劳动合同的四个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履行劳动合同所导致的劳动争议案件中这四个因素的构成,首先发现,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各其他类型企业中,与履行劳动合同相关的劳动争议案件中超过50%的案件都是由劳动报酬所引起的;其次我们还发现,保险福利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联营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等履行劳动合同时面临的第二大问题。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判断出,我国各类企业在履行劳动合同时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劳动报酬问题相对比较严重。

参考文献:。

[2]张立坤: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及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

[3]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钱再见:论中国就业困难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对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

劳动教育论文

时光飞逝,无声无息中,春暖花开的5月正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向大家走来。我觉得,祖国今天的收获,大多不能离开热爱本职工作的人民。

而在当今社会弘扬劳动模范精神是大家的责任。据了解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创造了大家的幸福生活。但我觉得,是劳动创造了大家幸福的源泉,是劳动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编织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编织了大家每个宏伟的梦想。当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当荒野变成沃土,当一股原油喷涌而出,有哪些能代替那种舒适和快乐?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有一种精神值得大家钦佩和赞美。这种精神就是劳动模范精神。每一个人都有达成价值的时间,创造性劳动也可以说是达成生活价值和理想的最好表现。

在平时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要向劳动模范学习。要维持名利正常状态意识,提升事业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和道德观,面对挫折永不放弃,勇于拼搏,自强不息。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劳动创造,弘扬劳模精神,当然这部分都不应该是一句两句的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行动起来。因此大家都好好地脚踏实地地行动起来吧,积极做一个有责任的社会人,为祖国进步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技能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工具学科。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不仅说明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有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一工具去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汲取文中营养,培养“四有”新人,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尤其是目前在我市中小学生中轰轰烈烈地开展的“五心”教育活动怎样在语文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更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五心”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此为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完成“五心”教育的任务。

一、选准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较其它学科相比,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些情文并茂的文字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是情感的渗透、语言的感染,是师生感情的交流。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活情景、斗争业绩,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道路,这些都是我们进行“五心”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要紧紧把握住作品的时代脉搏及其所具有的一定的现实意义,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五心”教育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不要只局限在宏篇大论或典型形象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平凡的话语、朴素的感情、真实的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内涵,去进行入情入理的渗透。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讲解《冯婉贞》一文时,要紧紧抓住她的“情、谋、志、智”四方面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她的“吾村将齑粉乎”的“戚然”这情;“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之谋;“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之志;“急逐弗失”之智,无不是中国人民近代抗暴斗争的光辉写照,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看到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唤起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那美好的形象、美好的心灵,朴实的语言,果敢的.行动将潜移默化为动力,成为鼓舞学生为中华民族富强而奋发学习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优秀短篇小说《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在牺牲前“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向正北方”的舍生忘死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他一心想着战友,一心想着部队的舍己为人的精神不正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写照吗?当同学们读到:“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堆火柴,象一簇火焰在跳起。”无不更加庄严肃穆,更加感动,这哪里是火柴,这分明是一个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红心啊!这爱心聚集在无名战士在生命最后时刻与死神搏斗中,这爱心体现在无名战士对战友对部队的深情厚意之中,这不是最诚挚的爱的奉献吗?巴尔扎克说:“感情是一种熏陶的力量”,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与同学们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同学们从《七根火柴》的特殊的爱的氛围中得到了启发,认定了自己学习的目标,把握了做人的方向。

[1][2][3][4]。

劳动教育论文

劳动是成人世界不可或缺的,劳动对于幼儿同样如此。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德、智、美、体全面发展,在劳动中能展示、显露、发展个人的天赋才能。给幼儿提供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不仅使能让他们获得劳动的教益,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责任感,还可以让他们懂得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从而促进家庭成员关系融洽。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劳动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优秀的生活与学习技能。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和技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

(一)劳动能锻炼幼儿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劳动是一个辛苦并且需要坚持的过程,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人们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劳动成果。孩子们总有一天需要独立创造劳动果实,我们应当从小为幼儿创造种种学会劳动的机会,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家庭与学校的各项劳动,让幼儿切身体会劳动的不易与艰辛,磨炼幼儿吃苦耐劳的品质。贫困、偏远山村的幼儿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许多生活与生存的技能,因为家庭条件的艰苦,他们不得不早早为家人分担家庭劳动任务。这些幼儿往往比经济条件优越地区的幼儿更能吃苦,在生活和学习中克服困难的意志也更坚强。当这些幼儿踏入社会时,他们也更容易适应社会,这就是较早的劳动经历给他们带来的坚强品质的发展。如果给较富裕地区的幼儿同样提供劳动的机会,这对于幼儿形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是极其有利的,也必然会帮助幼儿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能力。

(二)劳动能帮助幼儿提高独立自主性。

独立自主性是指一个人独立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人们生存和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品质。有些家长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慢慢就能学会独立自主的能力,因此许多事就为孩子大包大揽地做了,幼儿也就丧失了自己劳动的机会,然而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独立自主的意识。有教育界的专家曾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而这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应该从小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幼儿时期就注重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劳动是一个需要独立自主进行的活动,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依靠自己去解決。我们应该学会放手,为幼兒提供劳动的机会,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劳动,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学会了很多独立生活的技能,慢慢体会到独立自主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逐渐形成“自己能做的事白己做”的独立意识,这样也能减少幼儿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心理。

幼儿时期正是幼儿发展各种优秀品质和能力的阶段,劳动对于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性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这一时期应注重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学前教育的园地,要遵循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对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重任。因此,教师要对自理能力差、不爱劳动、懒惰等幼儿的不良习惯,及时提出有效的方法以及帮助家长寻找原因,要通过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与家庭配合,步调一致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争取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发展。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具体表现。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会自己照顾自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在古代,一些权贵子弟终日斗鸡玩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发生了战乱,奴仆们四散逃命,这些子弟什么都不会,只得坐着等死。如今我们身边的孩子们呢?在幼儿园,所有的一切都是家长们包办。其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力所能及的自理能力势在必行。

幼儿时期,孩子就有了劳动能力。但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作为独生子女的孩子们,是全家的小宝贝,是重点保护对象,平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能所及的事(如穿衣、洗脸等)都被家长们悉心地包办了,孩子的劳动潜能很难被挖掘出来,从小没有爱劳动的习惯,头脑里没有劳动的意识。

劳动是每个人的义务。在班里,为使孩子体验到这一点,我给孩子们安排了值日生表,分组值日,让孩子知道劳动是必须的,每个人都有劳动的义务。当然,劳动时主要让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擦桌子、倒垃圾、摆放图书、玩具、浇花等等。通过参加劳动,幼儿体验到打扫卫生的辛苦,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再也没有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了。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幼儿劳动教育由来已久,“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认为,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不仅是“生活使然”,更与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活教育”的第一原则便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幼儿劳动教育在思想认识、措施办法、家园互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家长认识片面化。

如今,许多家长在幼儿智力教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尤其对幼儿知识学习几乎倾注了所有的心思。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意义,因此在很多时候忽视了家庭劳动教育,有意无意剥夺了幼儿劳动的机会。大多家长认为幼儿年龄太小,无法承担家务劳动。也有的爷爷奶奶认为自己小时候没有享福,就该让自己的孙子多享点福。之前班上有个小朋友阳阳,4岁的阳阳是插班生,一来园,他就表现出非常活泼好动,在陌生的新环境中能和同伴友好相处,能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可每当午睡时,其他小朋友都手脚麻利地脱好衣服裤子午睡了,他却坐在那儿“发呆”,老师怎么鼓励、赞扬,希望他自己动手,可他就是不动。一开始,老师以为他不想睡,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坐着都要睡着了。还有几次穿着厚厚的衣服裤子直接睡了,后来老师们终于发现他不会脱,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阳阳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其实一岁半的时候就能自己脱袜子、衣服,后来爷爷奶奶舍不得,包办了,才造成了他现在自理能力欠缺。其实像阳阳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这种家长也比比皆是。

2.幼儿园教育碎片化。

碎片化是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许多幼儿园对劳动教育没有予以重视,劳动教育不系统,组织活动少,很少甚至没有把劳动教育列入日程。有时即使让幼儿参与劳动,由于没有前期系统引导教育,幼儿不知道为什么要劳动、劳动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就只是抱着玩玩的心态。幼儿在劳动中缺乏情感体验和劳动成果的欣赏、分享,影响了幼儿劳动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幼儿适当参与劳动,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促进肌肉、骨骼等方面的发育和肢体动作的灵活性,更能在动手、动脑的反复实践及同伴互助与操作探索中收获知识、积累经验,变得更加能干、聪明、懂事,形成良性循环。多年来,我们积极致力于幼儿劳动兴趣、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的培养,总结了几条切实可行的努力方向。

(一)符合年龄,追随实际。

劳动的性质主要是生活范畴,幼儿劳动的性质不应局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应该“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针对幼儿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注重针对幼儿年龄特点选择相符的劳动内容并进行引导。例如,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参与的种植、养殖活动,要求就有所不同:小班多以参与种植和动物的照料等为主;中班幼儿就开始独立进行种植和照料了;到了大班,幼儿不仅要在种植和照料方面得心应手,更需要分析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思考解决改进的办法。再拿以生活自理为目标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来说,小班可以开展洗手、穿脱鞋袜衣服、整理图书玩具、吃饭等内容;中班可根据生活实际,学习洗脸、洗手帕、洗玩具、分发碗筷;大班开展扫地拖地、整理床铺、清洗碗筷等活动就变得顺理成章,有的幼儿甚至还自发和同伴合作,给角色区的玩具排排队。所有这些内容并不是一尘不变,而是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兴趣和实际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幼儿体验劳动创造的乐趣,感受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他人劳动成果,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萌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意识。

(二)渗透游戏,结合生活。

游戏是幼儿园最主要、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将劳动贯穿到游戏始终,为幼儿提供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平台,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高涨。教师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劳动的机会和条件,如组织大班幼儿帮助食堂叔叔、阿姨剥豆角、择菜叶、包饺子或是引导中班幼儿整理区域材料、摆放桌椅、分发碗筷,这些劳动如果插上游戏的翅膀,对幼儿来说一定変得更加新鲜而有吸引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讲解、引导,并提供适时的帮助,让幼儿逐步了解具体要求和操作要领。如教小班幼儿穿鞋子,我们教师边示范边用儿歌的形式讲解:“两个好朋友,见面看清楚,歪头不高兴,点头做朋友,鞋子穿穿好,走路不摔跤”。幼儿在边朗诵儿歌边操作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穿鞋的经验。再如收玩具、擦桌椅就可以变身成“玩具找家”“给桌椅洗澡”的游戏。学穿衣服、叠被子、系鞋带后,教师还可组织“看谁穿得快”“看谁叠得好”“谁的小手最能干”等劳动竞赛性游戏。

(三)创设环境,实现自主。

根据各年龄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幼儿园或家长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和幼儿一起做好劳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每个班级的“操作区”可提供材料让幼儿开展穿衣服、系鞋带、叠毛巾等游戏性练习及比赛活动。教师也可以和幼儿商量适宜的值日生职责,让幼儿自发主动地参与为群体和公共事务效力的公益性劳动。比如擦桌子、倒垃圾、摆放图书、玩具、浇花等等,在幼儿园我针对不同年龄特点,对幼儿进行了一些教育活动。我发现,6岁左右的孩子非常热爱劳动,并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还培养了责任心與爱心。通过参加劳动,幼儿体验到打扫卫生的辛苦,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再也没有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了。教师还可以开辟种植园、养殖角,让幼儿互相商量种什么植物,养什么动物,分工准备,自主参与,体会“我劳动我做主”的快乐。有了这样的基础,松土、浇水、施肥、除草、喂食、换水等均不是教师要求的,变成了幼儿自发主动的行为。种植区有收成时,教师可顺势组织幼儿一起采摘果实,品尝丰收的喜悦。

(四)家园配合,同步培养。

幼儿劳动教育光靠教师及幼儿园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支持与参与,只要家园协同,幼儿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的培养就卓有成效。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会、电谈、约谈、面访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意义和方法,邀请家长一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提供充分的劳动条件,鼓励孩子做好自己的事的同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千万不要因为他们暂时不会做或做不好就一味制止、训斥、替代,使幼儿失去劳动的机会。教师更要和家长们一起,转变观念,视劳动为当然,视劳动为激励,幼儿就能够随着对劳动感情的提升,逐步养成社会性和全面性的人格。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可以鼓励家长在播种、锄草、收获的时节带幼儿到农村参观或实际参加一些劳动,或是到工厂参观一些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幼儿接近成人劳动者,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生活中最熟悉的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成人劳动,不仅丰富了认识,增进了经验,更培养了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园必须重视幼儿劳动教育,坚持正确引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并促进幼儿健康茁壮地成长,让其从小就具备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逐步成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里期望的那个热爱学习、健康生活、有责任担当的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吴静.浅议幼儿劳动教育[j].科学大众,2009(4):89.

[2]张爱玲,冷木草.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j].甘肃高师学报,2015,(06).

[3]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娜布其.浅谈关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j].科学中国人,2017(2z).

劳动教育论文字大学生

1.劳动争议案件类型多样化。金融危机不仅使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增多,同时争议案件的类型也越来越多。劳动争议案件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争议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过去,劳动争议案件类型主要是对用人单位除名、辞退的争议,现在主要是对违法辞退,工资、保险、福利、劳动保护等的争议,在这些案件中最多的是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案件。

2.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缺陷显露无遗。由于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具有繁琐的程序、环节比较多、时间比较长的缺点,同时从事劳动争议的人员不仅短缺而且大多专业化程度低,导致我国很难去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现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在进行转变(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合同法法律不健全;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比较低;当经济发展迅速时,劳动关系问题并不会凸显出来,一旦经济发展衰退,劳动关系矛盾就会立刻凸显出来,从根本上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导致企业劳动关系问题凸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调查,能够发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并进行了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10.3%,在建立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中能够做到实行的企业只占其中的六分之一,而且大多企业不按照企业制定的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执行,曾经有个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发现占8成的企业对工作分析、评价含义模糊不清。因为市场永远是不断的在进行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竞争的优势逐渐从降低产品的成品、提高产品的质量转变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的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优势的源泉,离开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能否对企业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渐渐成为评价一个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危机后,劳动关系问题开始凸显出来,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企业领导者开始重新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思考,渐渐感受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以往企业的人力资源理理念大于实践。通过观察,能够发现我国虽然掌握着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但是缺乏实践操作,如“中国人先进的概念能够和美国人相比,只要美国人登出了新东西,在一星期后一定能在中国的报纸上看到”、“多年来理念是满天飞,行动是地上爬”,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以下缺点: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析不到位、我国没有人力资源管理说明书,导致我国无法对员工给予该应得的报酬。我国企业大多实践操作方面比较薄弱,受经济危机冲击以后大多陷入困境,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来应对危机,只能采取最简单的裁员手段,因为我国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评价的规定,导致企业中员工的质量良莠不齐,一味裁员,有可能会裁掉具备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员工,降低企业的竞争力。现如今,经济开始复苏,企业出现了招人难这一现象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企业应该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还不是太完善,劳动争议案件没有得到很好只能累计下来,导致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出现“井喷”现象,大部分企业仍存在拖欠员工工资、超时加班、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就业合同等行为,当员工与企业领导者产生矛盾时,劳动者通常会选择集体罢工等不规范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了加剧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困难。还有,随着《劳动合同法》法律的颁布和类似法律知识的宣传,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开始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了导致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增加。在此情况下,对企业造成了很多压力,一是来自劳动者自身维权意识的增强;二是企业受政府的监管;三是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企业不得不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制服来执行,加快了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的进程。

曾经有个学者说过,经济危机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坏的一面指的是,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大多企业陷入绝境,经济呈现一片萧条的景象;好的一面指的是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是一次机遇,经济的调整必然会使国内的资金、资源、人才进行重新配置,甚至是国际性的重新配置,其中最重要的配置就是人才的重新配置,人才的重新配置,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新的契机,所以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积极的迎接挑战,通过创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和谐的劳动关系的构建。

1.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关注的是以人为本,要提升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只有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改善了员工的工作坏境,关注员工的切身利益,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为了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必须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c.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让员工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d.提出福利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企业应抓住机遇,为发展做好人才储备。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危机虽然导致大部分企业采取裁员的手段,但是也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机遇,企业能够在此状况下,吸收高素质人才和紧缺人才,从而促进企业实现良好发展。企业抓住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b.企业应对危机时能够培育人才,经济危机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面对困境时,企业员工的能力就可以显现出来。

c.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经济危机下,企业很容易吸收优质人才,同时也很容易流失优质人才,为了不让优质人才流失,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奖励机制,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企业得以良好发展。企业在应对经济危机时,应充分抓住机遇,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构建核销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大学生成才3000论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技能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工具学科。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不仅说明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有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一工具去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汲取文中营养,培养“四有”新人,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尤其是目前在我市中小学生中轰轰烈烈地开展的“五心”教育活动怎样在语文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更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五心”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此为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完成“五心”教育的任务。

一、选准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较其它学科相比,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些情文并茂的文字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是情感的渗透、语言的感染,是师生感情的交流。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活情景、斗争业绩,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道路,这些都是我们进行“五心”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要紧紧把握住作品的时代脉搏及其所具有的一定的现实意义,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五心”教育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不要只局限在宏篇大论或典型形象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平凡的话语、朴素的感情、真实的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内涵,去进行入情入理的渗透。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讲解《冯婉贞》一文时,要紧紧抓住她的“情、谋、志、智”四方面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她的“吾村将齑粉乎”的“戚然”这情;“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之谋;“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之志;“急逐弗失”之智,无不是中国人民近代抗暴斗争的光辉写照,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看到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唤起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那美好的形象、美好的心灵,朴实的语言,果敢的行动将潜移默化为动力,成为鼓舞学生为中华民族富强而奋发学习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优秀短篇小说《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在牺牲前“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向正北方”的舍生忘死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他一心想着战友,一心想着部队的舍己为人的精神不正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写照吗?当同学们读到:“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堆火柴,象一簇火焰在跳起。”无不更加庄严肃穆,更加感动,这哪里是火柴,这分明是一个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红心啊!这爱心聚集在无名战士在生命最后时刻与死神搏斗中,这爱心体现在无名战士对战友对部队的深情厚意之中,这不是最诚挚的爱的奉献吗?巴尔扎克说:“感情是一种熏陶的力量”,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与同学们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同学们从《七根火柴》的特殊的爱的氛围中得到了启发,认定了自己学习的目标,把握了做人的方向。

“五心”教育的社会意义是广泛的,它是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突破口,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团结的根本需要。语文课堂教育便是其中最有利的渠道。《中国石拱桥》一文“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早在十三世纪,芦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在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些朴实的叙述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说明了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值得骄傲的民族。这些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宏伟建筑不正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精神的光辉写照吗?作为现代的青年学生,应当为我们祖国古老的文明而自豪。语文教师要以此为突破口教育学生从祖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挖掘宝贵的民族精神,以石拱桥、长城、运河等举世闻名的建筑中去浇筑坚强的民族意识,使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二、联系学生实际,有的放矢。

我们这一代所面临的是一条曲折而艰辛的探索之路,将要遇到激烈而残酷的社会竞争,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语文教学这块阵地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创造精神、适应能力、热情精神、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以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是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它是达到理想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的时代脉搏,确立明确的教育主导思想,这样,就会使作品中所洋溢的感情适应当今的现实,使学生与作品中的感情产生共鸣。《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党中央重提“向雷锋学习”之时,经历了十年内乱后的祖国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被四人帮”破坏无遗,为了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当时,党中央重提这一题词是很有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雷锋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我们今天开展的“五心”教育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在确立其教学目的时要紧紧抓住雷锋精神的实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如何去实践人生的价值。“梨花”是云南边境地区一位哈尼族小姑娘,他和他的伙伴把在深山建筑茅屋、方便过往旅客当做他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教师在讲授这课时要围绕作品中“七次”写“梨花们”的助人为乐,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性,体会其作品的艺术性。作品细致地表现了小茅屋作为时代精神的产物,给予人们的方便与温暖,展现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过程,他即是显现“梨花们”朴素美好的心灵,更是他们向社会奉献爱心、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最好的见证。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正是由于文中“梨花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学生,他们才会产生向梨花学习的良好愿望,教师抓住这良好的契机,让同学们去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爱心,怎样去关心别人,让同学们懂得“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当你坐在课堂上幸福快乐的学习时,你是否意识到你是生活在幸福之中,那么“希望工程”与你无关吗?当班级同学们经常为学校做贡献时,你是否觉得你应该做点什么?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是和雷锋精神紧密相连的,是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连的,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够和谐美好之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这些活生生的榜样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行教育,无论是在长征途中的无名战士,还是边寨小村的梨花姑娘,也无论是六十年代的雷锋,还是改革大潮中的徐洪刚,他们的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五心”教育的典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而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年青的共和国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曾为时尚,雷锋、徐洪刚等英雄形象已成为学习的楷模,但当改革大潮汹涌扑向国人脚下,也曾出现了些不尽人意的事情,而“五心”教育正如一场拯救中华民族精神危机的及时雨,滋润着久旱的干田,“关心献给他人”、“爱心献给社会”则又是最好的体现,这种情感的力量是我们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的动力,任何文学作品都渗透着感情,它是文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形象的生命。对学生来说,首先是文学作品的形象感染了他,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然后才接受和理解其中思想、学习其榜样,并以此做人、从事。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美之时,还要使其自觉地接受作品中的美丑、善恶、是非,这样也就会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产生爱心,才会使其心理感受健康和谐。

三、注重情感体验,以情理动人。

现在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继往开来的主力军,如何通过语文课教学去开启学生们的心灵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把握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着眼于思想素质的教育,然后才是语文知识的融汇贯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自己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对学生产生了较强烈的.感染力量,朱总司令的孝悌美德直接影响了学生,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平凡而普通的母亲的形象,唱出了一曲发自肺腑的对千千万万伟大的劳动妇女的深情颂歌,为后人孝敬父母、尊敬人民做出光辉的榜样。作品中淡淡的记叙、朴实的话语、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朴实无华、催人泪下,那声声激情感人的倾吐真使教者感动,读者动心,这怀念的深情,这崇高的境界,处处感染着读者――我们的学生,抓住学生热爱母亲的纯朴心灵与作品中的形象沟通就会产生感人的力量。在朱太夫人的淳朴身影中,同学们仿佛看到了自己母亲的辛劳,仿佛听到了母亲那慈祥的教导。那么“母亲不爱吃鱼”、“妈妈爱吃鱼头”就只不过是个美丽的童话。有谁不曾有过这样的感受:母亲病了,照样起早做饭,照样最后一个上床休息,照样叮咛孩子天冷多穿衣服。母亲是孩子们的守护神,不孝敬母亲就是亵渎了神灵,不孝敬父母,怎样会关心别人,不尊敬父母,怎么去爱祖国、爱人民。朱总的光辉榜样为同学们所折服,把“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快乐的生活”,为自己的座佑铭鞭策自己,效忠于祖国,尽忠于人民。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一刻也不会平静的,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以满足他们树立信心、摆脱逆境、显示才华的心理需求。语文课文的大量情理兼备的好作品正是我们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树立坚定信念的最好教材。化学家诺贝尔在一声巨响后的浓雾中带着满身鲜血高声狂呼:“成功了”!是多么鼓舞人心的战斗者的忘我精神、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而信心,则是其力量的源泉,有了坚定的信念,才会产生坚实的行动,才会浇灌出理想的花朵。《理想的阶梯》、《畏缩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说谦虚》、《谈骨气》等许多优秀篇目中的富有哲理性的论述,无一不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五心”教育的极好材料。在教授这些课文时,要让学生自己充分展开思维,去寻找课文中感受最深的内容,体会其深刻的内涵,让学生充分理解:“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谦受益,满招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古言名训;让其感受到:“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去体会“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属于迎难而上的人。”使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学习认识到:“生活就象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语文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是作者有所感而发,有所感而做,他们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目睹了国家的兴衰**,对社会对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与感受,他们的创作冲动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艺术熏陶的极好内容。《最后一课》那生动细腻的描写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课文中小主人公小弗朗士得知是最后法语一课时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暗下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决心;还有教室里环境气氛的渲染,课堂后面所有镇上来听课的人们的神志的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庄重的服饰之细节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语言时的悲痛之情。尤其是“祈祷的钟声响了”之后,韩麦尔先生悲愤的形象描绘――“用尽全力在黑板上书写‘法兰西万岁’!”;他惨白的脸色,打着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强烈地感染了每个学生,在这种爱国主义的气氛中得到教益、受到启迪,当自己的母亲被别人漫骂时你却无力去帮助,你的心理会平静吗?当外国侵略者霸占了你的家园,进行奴化教育之时,你还会平静吗?小弗朗士正在经受着这样的灾难。我们祖国从三十年代开始不也是饱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达十四年之久吗,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还会对国事漠不关心吗?还会去追随那崇洋媚外的出国热潮吗?这样的课堂气氛是严肃的,同学们的感受也是强烈的,这种爱国主义的情绪就会如“一粒种子以强烈的暴发力破土而出”,它的芳香就会和民族精神融为一体,长久地滋润大地。那么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将会牢牢地扎根于他们的心灵。

“五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活动,他也必将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它是一种潜移默化而又实实在在的教育、影响。在今后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把“五心”教育放在首位,使“五心”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接轨,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实验中学)。

劳动教育论文字大学生

人权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了让人们实现自己尊严和价值,去发挥和享受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让人类从野蛮低级转化到文明的高级,从以前的人治人的社会发展到法治社会。在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中,人权制度也在随着不断完善,现今尊重人权和保护自己合法的人权权益已经成为社会的根本目的。故此,劳动人民的权益保障是要经过劳动法律法规来实现实施的。我国第一部的劳动法是在1994年7越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它的出台积极体现出了保障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对于我国人权的保障来说,也起到了很大的进展。

从广泛的程度来看,人权与人权保障牵连到诸多方面,比如,法律、道德等,那么我们从这里来谈一下人权与人权保障从法律的角度上相互的关系谈以下此问题。

(一)人权就是我们人类本性的要求。

我们大家人人都会要求自主、自由,还会要求丰富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舒畅,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些都是认得本性所来决定的。因为不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这样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妨碍了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这时就要用法律规定权利和义务去加以改变,在人类社会一定的历史阶段,人权的保障、实现与发展,只有在法律的改变下,使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不断的超理性与和谐。

(二)人权的本质就是人们本该享有的利益。

只有靠法律来保障与维护我们大家追求的利益都和他们的利益又很的关系的(马克思)。由此可见,人们所说的人权就是要受道德支持的,在现今的生活中,人权的利益必须只有通过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所规范的法规才可以得到保障。什么样的群体一个人,会享受到什么样的人权,那么怎样去确定与保护人权呢?那就有法律、法规做出明确的规定的并且我们还要借助于国家的意志去实现。

(三)法律是保障人权的工具。

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法律通过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法规的方式去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实现对利益的向往与追求得到认可。因此说,我们所追求的人权就是法定的群里和义务。人权是通过法律来保障的,就如马克思说过的,“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就是同一个道理。法律本着人类权利的需求而产生的,主要为人权的实现为使命。人权的保障是我们国家法律的重要事情。在现今的生活社会当中,我们的国家早就以核心宪法保障人权的体系为纲要。也可以这样认为,人权保障体系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是与法律人权离不开的,因为它是人民人权的保障书。故此,我们大家可以这样认为劳动法主要是以保障我们劳动人民人权的保障体系的子系统。

(一)劳动人民在劳动领域里的人权关系的实现过程。

一般的来说,理想的人权与法定人权的实现是处在一个动荡的过程中,那么就会受到社会法律、经济等限制的。人权分为:应然权利、法定权利与实然权利三种,这三种的人权的本身也是在相互不断地变化过程中。

(二)劳动人民人权要靠法律执行的过程实现。

劳动人民权利的实现需要具备四个方面才可以的。

(1)商品市场经济的情况发展,也就是发展生产力。

(2)文化经济的发展。是指社会经济物质发展得越快就越丰富,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就会越高,同时劳动人民想要实现人权的性能就会越大。

(3)社会法制等规章制度要点的重要性。法律是人权的主宰者,所以说我们要建立健全法律,让其保障人权的法律实施。

(4)劳动人民人权意识的水平与发展。这也是对劳动人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劳动人民不会使用自己的权利或是从不主动主张自己的权利,这种表现就是对权力的放弃,所以劳动人民要做到主动去争权利,并且提高对法律、对权力的认识,去实行民主,拿起合法的权利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为自己争取合法的权利而努力。

总之,劳动法能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能保障满足人们的实现,那么就标志着劳动法成功的实现了人权的保障,实现与人权的保障是互利的,两者的彻底实现是不现实的,虽然制定了法律去保护保障人权,但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要先实现人权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阻止,例如,公共利益上的等。但是从总的来说劳动法的实施对劳动人民的权利起到了很大的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飞速的发展,我们的劳动法也在随之不断地改善着,也在不断地适应到新的人权当中,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相信,法律的人权保障作用一定会越来越好,劳动法也会对劳动人民的权利保障越来越完美。

养成教育论文幼儿劳动养成教育论文

学校开展了基本素质养成教育;核心竞争力教育;就业能力教育三大教育。通过养成教育的推行,学校工作在大学生工作的带动下取得了丰硕成果,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改革、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学校招生、就业等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全校上下多年以来一心一意抓养成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实践证明,在素质教育中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开展学生教育的路径是正确的。

1.素质教育要有创新精神。

通过“养成教育”实践证明,创新精神是一所大学推陈出新,坚持发展的力量与源泉。正是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创新性的推出了“养成教育”理念,学校招生、教学、就业等一系列主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举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办学局面,在“养成教育”创新精神的带动下,学校组织、人事、管理等各个领域改革也破冰而行,取得了相应成果。

养成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要有一个很长的实施、回报周期,这个时间一般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见效,因此在推行中不能急功近利,要有经营意识,立足长远,以经营的意识去看待。因此在“养成教育”推行中坚决贯彻市场准则,不以时间为验收关口,而是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按照市场需要设置专业、按照企业制度管理学校、按照品牌意识打造品牌。由于贯彻了经营理念,以时间换空间,经过多年沉淀,养成教育的效果逐渐显现,学校发展应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和勃勃的生机。

二、结语。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总体是安定团结的,正因如此,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养成教育为具体手段,切实贯彻德育教育方针路线,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切实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