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构建教育新模式心得体会(案例16篇)

时间:2023-10-30 21:59:06 作者:琉璃 2023年构建教育新模式心得体会(案例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行为、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改进自己。以下是一些创业心得体会的案例,希望可以给创业者们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亲子阅读家庭教育新模式心得体会

阅读引领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家长共同关注的话题。在这方面我们有以下的几点体会。

第一方面是从幼儿开始通过讲故事来启蒙孩子的阅读。坚持每天睡前给孩子讲各种童话故事。一般是图文并貌加拼音,孩子易懂且兴趣剧增,同时每次要提问故事的主要内容,还有自己的心得。日月积累,循序渐进到小学前,他已经开始独立看故事书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阅读兴趣开始产生了!

第二方面是通过去新华书店购书来启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我们是购买他自己觉得喜欢的书,让他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知识的海洋里他兴致勃勃地翻阅各类新书,陶醉其中,爱不释手,废寝忘食。我们坚持每周日那天就去新华书店阅读并购新书。在不知觉当中他已经潜移默化地喜欢上了阅读。

第三方面是第二方面的延续,开始去图书馆借书阅读,两周一次8册书,一个学期下来惊人地发现孩子已阅读了一百多册书籍了。而且每天都有读后感等纪录,逐渐形成常规习惯,阅读已成为日常必修课了。

最后一点体会就是家长和老师配合很关键。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基本上是听老师的话,老师说学生要开始看课外书,他回家后开心的告诉我们此事,而且此时的他对阅读的兴趣就更浓了。在这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配合是相辅相成的。孩子的阅读能力逐渐培养起来了,他学习时也感觉轻松如意得心应手了!以上是我们家的亲身体会,与大家共勉。

文档为doc格式。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目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已从精细化走向了大众化,而大众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教育管理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我们既要坚持传承下来的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创新,探究出一条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1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现状。

我国的高校教育已在短期内适应了现今大众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逐渐趋于稳定阶段。在此阶段,深化大众教育内涵,稳定大众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把以人为本的课题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当中已然势在必行。

1.1教育教学管理陈旧化,缺乏创新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于学校制度严苛搬照,学生对教师的言听计从的迂腐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依然主流。在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系统下,制度的制定和推行完全依赖于上级政府和机构,很少做到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使得学校内的行政人员是主体,他们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而忽视了真正的主体人员,教师参与不了管理,学生参与不了主体,一味的重复现有的陈旧管理模式和制度,缺乏人为本身价值的创新,忽视了现代管理思想中以人为本对教育教学管理的特殊意义。

1.2学生缺少自主选择性现如今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压力巨大。学生转专业十分困难,高考填报志愿时,学生并未对所选专业有更多了解,然而专业一但选定,转专业则十分的困难;学生选择课程不能做到自主,选择好专业,专业课程则是行政化安排,学生根本不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往往出现逃课等尴尬的场面;学生不能自主的选择教师,一个老师的好坏往往决定着学生课堂的集中力,然而在现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往往不能自主的选择教师,都是根据学校安排的进程接受教师;严苛的考试制度成为升学和入学的令牌,成了毕业和就业的关卡,“只有好成绩”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无疑是高校教育教学以人为本新管理模式的绊脚石。

2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宏观管理体制僵化中国的高校管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陈旧迂腐的思想根深蒂固,宏观局面下,行政化的管理贯彻于整个教育教学领域,久而久之,宏观体制的僵化使得现如今的大众式教育教学模式缺少人文关怀,缺乏主人翁意识。

2.2教育思想观念陈旧教育价值观念的偏差是导致人文情愫缺乏的主要原因,中国教育受到经济的影响,教育价值观念更偏向于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应当以实现社会理想为最终的目的,教育必须先满足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教育教学成为衡量人的能力标杆,造成大学难入,就业困难局面。

2.3教学资源不足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已经从精细化过渡到大众化,这就意味着学生数量增多,学生求知面的多样化。然而我国对于教育教学的投入力量远远跟不上学生的需求速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实验场地、教材等资源,以及后勤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均不能满足需求。所以教学资源的缺失也是导致人性化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对于“教育新模式”这个名词,我作为一个从教三十余载的老教师听的很多,也曾有所思考,但做的不是很多。当我读完这本《构建教育新模式》书时,似乎看到了我们今后的课堂。

利用寒假我读完《构建教育新模式》这本书后,感慨万千,特别是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感悟。

首先是预习。相信很多老师在课堂结束时,总会提个预习。而事实上这个要求很模糊,模糊到几乎略去不考虑。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开始是什么时间呢?对一个内容学习的开始往往是在上课后打开教材才开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多时候是非常无奈的进行满堂灌,而学生又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日复一日,很多学生就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收获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区别于传统模式教学,新模式(有称之为项目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或代表西方国家最先进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的课堂)从大体上的基本结构构成是三个:第一个是课前小组学习,第二个是课堂展示交流,第三个是课后巩固提升。在这种新模式下,第一个程序是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要进行深度且认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到能在还没有讲课前,学生已经开始做题了,相对比较简单的题都会做了,这就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需要真正的去读教材,去理解内容,自己能掌握的绝不带到课堂上。当然,看到这里,很多老师可能会向我之前一样存在这样的担忧:若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又或学习了却谎报已经学懂了,怎么办?但是看完这本书就会发现,学生进入新模式课堂是有门槛的,小组自主学习的标志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这些内容哪些是我完全懂了,懂到什么程度,懂到可以给全班同学讲;第二个就是这节课的内容里边哪几个还不懂,需要在课堂上解决。

新时代教育新模式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蓬勃发展。新时代教育新模式的引入,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在新时代教育新模式下,教育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创造力,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下面我将从学生主体性、科技教育、创新思维等方面展开,谈谈我对新时代教育新模式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新时代教育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起主导作用,学生则被动接受教育。然而,在新时代教育新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发挥。教育者们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其次,新时代教育新模式注重科技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科技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而教育也不例外。新时代教育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学习和创造。通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设备,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宽学习的渠道和广度。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实践操作和模拟实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科技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新时代教育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过去的教育中,重视记忆和重复,学生往往缺乏创造性思维。但在新时代教育新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了主要目标。教育者们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使学生能够灵活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此外,新时代教育新模式注重合作与交流。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形成了自我封闭的思维和不友好的竞争观念。而在新时代教育新模式下,合作与交流成为了重要的教育内容。教育者们组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和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意识。合作与交流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时代教育新模式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好地发挥,科技教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更加有创造力,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通过新时代教育新模式的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优势和潜力,为培养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了基础。我相信,在新时代的教育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方法,推动新时代教育新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3.1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理念作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又是教育教学管理发展中的客体。对于人的管理始终是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作为主客体的人不应该被动的消极的接受来自管理主体发出的各种信息,而管理主体应该从人文角度出发,充分的了解人、研究人的需求,充分满足人的合理需求的前提下,保证教育教学机制的正常运行,从而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化其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2加大教育教学资源投入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资源的投入是先导,教育教学资源是基础,没有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就不可能得到长久的发展。因此,政府要加大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师资力量,高校也要广泛融资、吸纳人才,强化师资队伍、专业、课程、教学基本建设工作,为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发展打好基石。

3.3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

3.3.1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学生无疑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就应当放在首位。教育者应该因教施材,辩证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3.2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无视学生权利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应该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这就要求学校要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包括专业、课程、教师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人翁意识。

4结语。

无论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进程来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必须将人放在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行政者、管理者、教育主体多方面的相互合作,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真正实现当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人性化,使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义桂.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2]肖玲.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6).

[3]高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j].文教资料,2010,(9).

[4]袁希.坚持以人为本优化高校教学管理[j].大科技,2010,(4).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不少在国内信息化建设领域具有话语权的管理咨询公司都注意到,企业信息化体系的建立往往是由技术部门发展或推动的,但这通常是一段异常痛苦的过程,因为信息化系统在推行过程中会容易引起一些部门依据业务说事,推行不下去,对此,国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amt咨询提出:信息化项目尤其是erp项目不应是信息部门的项目,在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都需要业务部门的主动参与,信息部门“自始至终都要让业务部门明白他们才是项目的主体推行人”,只有让应该尽职的部门尽到职责,信息项目才可能会实现分工明确、统筹步署、按计划实现的局面。

如何让业务部门更尽职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引起业务部门的重视:

一、项目自始至终都应灌输这样一个想法:信息项目有其优势性,谁先参与、谁参与得越多,谁就会受益。当然这个谁可能包含一个体系,一个部门,乃至个人。

通过立项与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告之各部门信息项目的成果是为了让各部门的工作更加简便、快捷、规范,在业务部门积极性展露出来时,适时将面临变革流程的情况郑重地提出,以引起业务部门的重视,从而保证在实现管理提升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建设。

越是有多个部门参与的信息化越是会提高其部门职能的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摆脱流程再造带来的痛苦和被动接受的情况。实现企业目标、项目目标、业务目标一致,使项目进入佳境。

二、展望项目成果,适度进行危机提示,保证项目方向与范围,依据管理流程优化的原则让项目参与者明白,在erp的推行中谁不参与,谁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

进行全面信息化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现实中很多项目领导者会害怕项目因过多人的参与,而将项目范围无限扩大,影响项目进度而导致失败。

可以通过这样一些原则对项目进行范围的界定:

1.参与性不积极时,可以大力宣传项目目的,以及成果,

2.参与积极,或是进入项目实施阶段时,要进行风险、进度方面的宣传,保证项目方向,

3.让参与者坚定项目目标,了解项目意义,这样整个团队才会更好地坚守项目范围。

三、分工明确,事实上就是要明确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在项目中的责任与权力。

积极参与并不意味着效率最大化,只有通过科学的分工,明确各部门的权责,才是项目效果最大化的最大保证。实际中我们常常通过以下方法对项目分工:按部门职责制度进度分工;按人员素质制定范围分工;按问题出现情况制定责任分工等等。在分工过程中,信息技术部门是协助应用部门,而不是项目主导部门。每个业务部门是每种业务的主推部门,对项目目标、进度、质量要负全部责任。同时项目阶段总结验收,也不是单单验收信息部门与供应商,更多的是验收业务部门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四、加强合作意识,提高项目凝聚力。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要求合作。

项目实施过程更应当注意培养合作意识,信息部门应当带头,及时帮助相关部门发展系统应用能力,在能力所及范围内进行资源支持。关注项目中各部门的配合程度,适时进行集团交流,或单部门交流,以及项目组成员间的感情交流。

五、专业的合作伙伴,适时地参与项目。在项目出现危机时能够以第三方的身份进行科学建议,减少予盾,达成共识。

当然如果项目进行前选择的供应商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机构的话,在项目进程中,供应商可发挥其独特的身份作用。当然软件供应商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有公允的说服力,保证树立项目信心,机动处理系统应用,保证项目进度。否则需要信息部门进行公允评价或是考虑第三方参与项目监理。

项目领导者应当明白,平时主动地查找项目问题,是保证项目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如果认为一切都好,那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是项目确实不错;一是项目管理者的经验不够。

总之,只有全员主动地参与信息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从这一意义上说,项目立项过程比项目应用过程更需要业务部门的参与。

amt咨询是国内领先的管理+it咨询服务提供商。连续两年被中企联评为值得信赖的管理咨询公司。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去年暑假繁峙“全员大培训”时候,我有机会最早接触了张卓玉厅长编写的《构建教育新模式》一书。那时,对于新课改只是一知半解,对于“教育模式”这样高深的理论也存在敬畏,虽然书早已到手,却一直束之高阁,从没有认真打开过。

寒假的时候,接到局长的读书要求,出于完成工作任务的目的,我试着翻看了这本看似沉重的著作。但没看几章,我就有种追悔莫及的感觉,整本书平实晓畅,无论教育的核心,还是班级的授课,完全没有深奥厚重的感觉。这里没有佶屈聱牙的理论堆砌,没有深刻尖锐的现实批判,甚至省略了注解、引文,读起来仿佛与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娓娓畅谈,沁人心脾。

现在,当我又一次认真翻看《构建教育新模式》一书,没有了负担,多了份享受,常常会不自觉得陷入沉思,仿佛进入一片新天地,清新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全书共十二章,各章相互独立,从新教育模式的制度保障谈到新模式的宗旨框架,从教师角色的转换说到学习主体的变换。在它的指引下,各种课改的困惑疑难都迎刃而解。作为一名曾植根于讲台的教师,一名跟随课堂的教研人员,我愿意关注的还是课堂、教学。所以我反复阅读了前七章,由于学识和见闻的局限,对于心智品质和公共精神,我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和浅显的,不敢妄谈。我还是得老生常谈,关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

其实,刚刚打开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从理论上认识新的教学模式,我的内心是震撼的。人们认为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教育也可以有如此深的学问,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最初,老师抱着学生走。这是我读书时老师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老师走向学生干什么?很简单,三个字,“注”、“填”、“灌”,老师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食欲,是否能够消化,一股脑儿得往进塞。学生就像没有感情、没有知觉的机器人。目前,这样的课堂,应该说是被彻底淘汰了的。

后来,老师带着学生走。这是我刚登上讲台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向教材干什么?老师以各种美妙的语言,精巧的设计,激发学生的食欲,让学生垂涎三尺。然后老师边讲、边问、边答、边纠,直到学生弄明白问题。这种一般称之为“启发式”教学,比起“填鸭式”,这已经是不小的进步,因此,目前,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兴未艾。

但是,这里的启发还是老师启发,“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有价值、无价值的问题绑架着学生走向文本,又带着一堆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走出课堂。教师是权威,不允许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创造。

现在,老师跟着学生走。这是新课改以后的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学生在前面干什么?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老师在后面跟着走,启发、诱导、点拨、提醒、指引。这种局面才算得上是课堂师生关系的新境界。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当中国教师还沉醉于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授知识的时候,殊不知,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在大洋彼岸已经不声不响地发生了。先从美国开始,快速习卷了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它就是欧美所说的stem教育,即学生通过一个项目如何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方面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这种探究式科学教育改革,并把语文、数学、探究式科学教育列为幼儿园和中、小学三门主要课程。“探究式科学教育”(hands-oninquirybasedlearning)成为国际科学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素质教育项目,在美国叫“动手做”,法国叫“动手和面团”,加拿大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它爬山涉水来到中国,它就是――“做中学”。这时候的我们,和西方国家相比,已经晚了半个世纪。

之后,张卓玉先生推出他的新作――《构建教育新模式》,而我再读到它,却是了,这时,据这种教育模式出现,57年已然过去,而我们的孩子们还在课堂上满堂灌地学着未来可能完全用不上的知识。57年,在教育史上可能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一个人来说,又有多少个57年呢?庆幸的是,虽然晚,它毕竟还是来了。

张先生在书中写道:“现代学校最大的败笔,是把做事情这种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排斥在外,而把本该是辅助形式的听课、做题视为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确立做事情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这是本文的基本观点。”“‘做事情’是最通俗的说法,比较专业的说法有‘做项目’、‘做课题’、‘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等”。

其认为原因有三:一是人活着就意味着做事,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就是由无数人所做的无数事构成,学生的学习也理应如此。二是做事情学习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学生通过锁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计划,实施计划,解决问题,然后展示、交流、共享成果。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做事中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形成观念,经历成长,为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三是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只有在做事性学习中才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真正回归学习的本来面目。张先生例举道:“找一个允许拆卸的电冰箱,做‘家用电冰箱原理研究’项目“。学生在做这个项目时,深知做这个项目的目的,能够感受到尊重事实、依赖数据的意义(价值观确立);在操作过程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能力培养);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的电冰箱原理知识(知识习得)。只有在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的情况下,真正有效、深度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真正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非只是理解问题),锁定问题的能力(而非只是回答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只是做题),找寻知识的能力(而非只是记忆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而非只是理解知识),组织团队、合作做事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等。

当然,张卓玉先生指出,做事性学习是要借助学习小组为单位来实现的。没有学习小组,就没有新教育模式。学习小组这种新的学习组织的出现,是这场深刻教育变革的核心,它是构成新模式的最重要的元素。

由此可见,教育就是通过学习小组来做事情,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却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做中学”中,教学不等同于“教”+“学”或“学”+“教”。以往我们把教学理解为“教”+“学”,这是传统的.教学理论中的两道基本的程序。后来,有了导学案,出现了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这里的后教是所谓的点拨,但仍逃离不开教师的讲。而“做中学”则不同,既要做,又要学,学而不做则罔,做而不学则殆。“做”+“学”取代了“教”+“学”。而“教”则演变成了“导”,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个“导”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导”,而是全程、全方位地指导小组学生的学习,包括小组的组织管理、学习计划的制定、聘请顾问、学习方式培养、学业生涯规划设计等等。

其次,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创造力”。

“教学创造力”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它是教师在意义领悟能力、问题设计能力、规则制定能力、教学观察能力、教学实验能力、教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水平上的综合能力。“教师要有能力站在高处俯瞰知识,解析知识,组合知识,让知识融于一个特定的探究过程或项目实施过程”,从而开启一次成功的学习。而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很显然是薄弱的,其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更多的教师面对大数据和互联网、教育新模式的冲击,仍处于驻足观望的状态,他们更愿意徘徊在已有的教学模式中,而要让他们去改变创造一种新教学模式似乎难上加难,试想,没有创造力的教师又如何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呢?因此,对教师的这种跨学科“教学创造力”的培养是“做事性”学习成败的关键。

再次,教师要讲求管理艺术。

做事性学习是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只有管理艺术运用的得当,才能既保持自己的角色扮演,又驾驭好整个探索的课堂。

其实,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采用了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但仔细观察下来,问题颇多。一是大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仅限于公开课的表演上,而没有做为一种学习制度固定下来。二是在大班额的背景下,按6人或8人一小组计算,一个班有七个组,每组人数过多,不容易操作,展示时占用时间也较多,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指导还是有“讲授”倾向。三是小组不能展开真正的讨论,有的同学发言内容其实是个人意见。部分同学难以做到认真倾听,关注的依然是自己的答案,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没有能够有效的融合。四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承担了更多的任务,加速了优差分化。五是参考教辅类书籍现象严重,学生不是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来完成对问题的解答,而是参考了现成的答案。出现这种情况,探究过程很可能就变成了纯粹的游戏,或者半游戏半探究的状态,无法实现探究的过程,也无法达到“做中学”的目的。而如何有效地控制小组合作学习局面,使之活而不乱,动而不偏,就取决于教师课堂管理的艺术。

张先生指出,“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领导者、决策者的作用更为关键。观念一旦更新,制度就是决定的因素。新教育模式的建设,意味着一系列教育制度的重建。”放眼望去,一大批优秀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正在积极践行着教育新模式,其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教师满堂灌现象的消失。什么时候我们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消失了,我们教育新模式才迈出了教育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且是一小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教育改革洪流中的弄潮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投身到这一深刻的教育变革中去呢?正如文中所引:“社会(教育)是靠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去推动的,一点点的希望,能够籍着不悔的信心和决心,以及不懈的参与和实践,化为一点点的进步,继而积少成多,积沙成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中国教育的未来。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着“两强、两弱”的现象:两强:一是指我们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比较多,比较深,比较扎实,这是我们的一个强项;二是指学生考试训练比较多,考试能力比较强。两弱:一是指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弱;二是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普遍较弱。”两强、两弱”现象既充分肯定了我们教育的长处,也尖锐指出了存在的短处,从而明确了应当坚持的地方和应当改进的地方。

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博士黄全愈教授,通过他对美国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对他孩子在美国学习实践活动的观察,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可以教给学生知识,但创造力是教不出来的!华裔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朱棣文、杨振宁、李政道等教授,根据他们的亲身经历及其取得成功的经验,对中美教育比较发表了重要见解。朱棣文教授说:“中国学校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

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起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李政道教授强调:“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

中外教育在育人模式上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中国:强调知识学习;美国:强调能力培养。育人模式的差异,实质上就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也是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的差异。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我们提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基于对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其本质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如果主体不主动发展,任何客体企图去代替主体的发展都是徒劳无益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作为学校或教师来讲,其主要的任务是积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条件和环境;通过教育改革及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学生的品质、智能、特长和个性,并培养和调动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发展的潜力;学校或教师要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精神,大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大量的事实表明,“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对学生主体而言是最好的教育。要真正做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讲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它要求学校和老师不仅要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评价要求去进行教育教学,而且要求学校和老师要在真正了解学生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量身定制”,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在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就成为我们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扬长教育”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呢?从对中外成功人士的调查及其分析中,我们看到他们成功的一个共同特点,一定是扬长避短。这就启示我们:实施扬长避短的教育,才有利于培养的人才能够获得成功。也可以这样说,扬长避短的教育是为成功作准备的教育,或简称之为成功的教育。

从宏观角度讲,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的长处(即优势),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短处(即弱势)。我们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教育对象的优势,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发展并张扬这种优势。因为扬长可以激活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为扬长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因为扬长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潜在的智能,为学生将来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为扬长可以避短,克服整齐划一对学生的种种束缚。现行的整齐划一的均衡教育,是与扬长避短的教育相偏颇的。由于它忽视学生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对教育选择性的需求,就容易剥夺学生的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甚至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倡导“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重在学生主动发展”,实施“扬长避短的教育,重在张扬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扬长教育”的理念,是一种以突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突出培养学生人格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由北京吉利大学欧美学院创建的北京欧美外语中学正是在这种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深化教与学的改革,特别是英语教与学的改革;按照国际需要人才的标准,深化课程结构的改革,结合实际引进国外教材,并在教育专家指导下,自编校本教材;内教外教相结合,中西教育优势互补,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实行创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中学学英语,大学用英语,无障碍进行英语交流和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为了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为了培养有创造力的成功人才,我们主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大力实施“扬长避短”的教育。(作者系北京欧美外语中学校长)。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带着困惑与期待,我翻开了张卓玉先生的新作――《构建教育新模式》。初见书名中的“模式”一词,尤其用之于教育,我本能地对其保持一定的距离与谨慎,而这也让我更客观、理性地阅读每一篇文章。通读全书,没有听到对教育现状的弃绝分析、空头批评,对某一理论的高谈阔论、雄辩滔滔,对某一模式的大势鼓吹、制造噱头。简练、平实的文字让人平静,却引人沉思。让我对现状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一场选拔性考试的关注与对教育的重视并非轻易划等号,而盲目乐观。对知识的过分崇拜,对分数排名的热衷往往容易迷惑双眼,麻痹思维,忽略教育本身。更何况分数、排名、升学率这类远比关注教育的真实意义所在,关注教育中的人的成长,来得轻巧、速效。由此,对作者的钦敬之情油然而生。

书勒口处的作者介绍不足六十字,寥寥数语,简洁至极。“几点说明”开明宗义,将读者对象、全书结构及教育新模式这一内容主体向读者一一阐释。张卓玉先生为人的谦逊平和,思考的全面周详,表达的谨慎严苛可见一斑。

全书由十二篇文章构成,每篇文章相对独立,没有严格的逻辑先后关系,但所有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重建教育新模式。这一新教育模式是悄然诞生的生命体,将从根本上撼动过去一百多年来所形成的教育概念、教育结构和教育秩序。其基本框架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与“课堂展示交流”。

在《学习组织:从班到小组》一文中,作者对新模式最重要的元素――学习小组的意义、性质、职能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用其独特的视角体察、感悟,提出:“学习小组是一种制度建设,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是新教育模式的基本支持,是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创举。”既然学习小组具有如此深刻意义,那么,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又该如何保障呢?“支持系统的建立”一节中的“导师制”、“支持小组活动与发展系统”、“学习小组评价体系”等给出了务实致用的建议。

新教育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课堂展示。在由“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坛变为生与生、生与师共同探究问题的论坛”的转型中,展示成为重要的课堂形式和学习方式。众所周知,学生掌握程度有深浅、教师教学水平有高低,那么,怎样的展示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呢?作者又围绕展示者和教师两个主体展开探究。“开放性课堂”、“课堂自治”、“课堂程序”等新课堂理念由此引出。

在此,作者也向我们厘清了一个基础性的问题:谁的课堂?谁做主?

“如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果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希望也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如果希望学生既能应对当下的考试,还能应对未来的人生,那么,学生就应该对课堂有参与、选择、知情的权利,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的自治课堂。”

“新课堂的主导者也许是教师,也许是学生,也许是学生和老师协商好的某种程序。我希望是后一种:课堂程序。”

“课堂活动程序化的意义在于:学生有主人的感觉。课堂自治体现在参与者共同认可的、充分体现集体智慧的程序治理。……课堂活动程序化的另一功能是制约教师在课堂上的特权。”

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直抵新教育模式的最深期望:“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参与治理的课堂,学生享受成长过程的课堂。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和课堂之外的社会保持同质性:民有,民治,民享。”

观照当今物质生活水平飞跃,精神生活却愈发匮乏,人心浮躁,疏于浅薄与粗糙,急功近利的社会现象,保持人的思想独立与精神自主显得尤为珍贵。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这一百年前先贤们开启的事业,还处于未完成。质疑,指责,抱怨是一种态度,看似针针见血、夺人耳目,引发局部的阵痛。诚然,阵痛是引发关注的必要手段,但终究只是将伤疤揭开撒盐。作者静下心来,俯下身来,关注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关注每一个孩子公民气质的打造,关注每一项“该做且能做”的事务,平和与理性中,渗透与传达的是一种更为坚定的力量,震撼人心的力量。

书中还以图片和实例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作者亲自体验到的践行这一新模式的学校、课堂新风采。一张张纯真自信的笑脸,一段段谦逊从容的展示,一个个智慧精彩的课堂片段。这是被相信、被尊重、被欣赏而流淌出来的幸福笑容与心的滋养。当心智之网打开,捕获的将是丰富且纯粹的意义。

通观全书,深厚的学识涵养,对以人为本教育理想念兹在兹的追求,对一线学校、课堂的深入体察,现实的体制内世界和理想的学术性世界的两栖式生活让张卓玉先生在提笔谈教育时,理性之外,又多了一些直觉的敏锐与感性的深邃。在《心智品质培养》、《公共精神培养》、《学生成长权》等文章中,在保持其一贯缜密的逻辑,务实的风格之外,还能体验到作者丝丝缕缕传递来的优雅诗意。

“智慧之美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种美只存在于心智生活中。当你感受一篇文章的优雅意境,当你发现物质结构的整齐有序,当你知道物质能量的守恒,当你看到生物进化的秩序,当你明白经济领域中看不见的手的威力,当你梳理出点点滴滴的知识背后的学科体系,当你看到化学与物理,物理与数学、数学与哲学、哲学与文学、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联,你会爱上此时此刻的学习,会爱上承载知识的学科,会爱上学科背后的自然与社会,会爱上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之中的人生。”

而他又多次在文中向读者敞开心扉,表露写作时的矛盾心情:“每每想到这个话题,我总有几分向往,几分敬意。总能顺着它的思绪,走进一个纯粹的世界。也恰恰是在这个时候,无情的现实逼迫我回到这个不很纯粹但很真实的世界。”

对教育,这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至诚至真,至深至切。

而这,只为告诉读者:相信、尊重和捍卫学生的'成长,智慧,尊严和权利,学生是人,人是目的。呼吁广大教育人用行动加入这场顺应社会转型、社会进步需求的教育变革。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首先是预习。相信很多老师在课堂结束时,总会提个预习。而事实上这个要求很模糊,模糊到几乎略去不考虑。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开始是什么时间呢?对一个内容学习的开始往往是在上课后打开教材才开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多时候是非常无奈的进行满堂灌,而学生又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日复一日,很多学生就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收获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区别于传统模式教学,新模式(有称之为项目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或代表西方国家最先进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的课堂)从大体上的基本结构构成是三个:第一个是课前小组学习,第二个是课堂展示交流,第三个是课后巩固提升。在这种新模式下,第一个程序是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要进行深度且认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到能在还没有讲课前,学生已经开始做题了,相对比较简单的题都会做了,这就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需要真正的去读教材,去理解内容,自己能掌握的绝不带到课堂上。当然,看到这里,很多老师可能会向我之前一样存在这样的担忧:若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又或学习了却谎报已经学懂了,怎么办?但是看完这本书就会发现,学生进入新模式课堂是有门槛的,小组自主学习的标志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这些内容哪些是我完全懂了,懂到什么程度,懂到可以给全班同学讲;第二个就是这节课的内容里边哪几个还不懂,需要在课堂上解决。

再是讲授。看到这个词语就可以想到老师站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的画面,而这种现象,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将成为历史。那么,课堂干什么呢?那就是第二个环节——课堂展示交流。近似于一个研讨会,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这个小组自己学习的收获,在交流、展示过程中提不同的意见,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是不耻下问的精神。“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更有国外的学者说中国这个国家缺少一种精神——叩问精神。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有创新能力的人,为什么缺少叩问精神?传统的课堂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什么东西都讲清楚了,学生只有一个任务:记,他根本不需要思考,而在新模式下,小组探究制在机制上把探究这一理念落在了实处。

最后是成绩。据已经如火如荼进行新模式改革的学校来看,能够稳步、全面提升学生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的任务以及作用是想办法让学生学起来、动起来、思考起来。老师的.备课是要研究方案,研究如何才能更好的带到学生学起来,老师需要关注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学习才能更好的组织构思好一堂课。

对于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新的教育模式的一些疑惑也有了初步的想法。只是如何实践到教学实践中去,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的探索、学习、完善!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当前,随着团购渠道开拓方式的日益雷同化,团购创新的话题又被提上日程,因此,如何通过团购渠道的创新以及模式的创新,来更好地开展团购工作,从而占领更大的团购市场份额,是当今团购企业聚焦的营销重点之一,那么,团购企业应该如何来构建自己的团购营销新体系呢?本文通过两个案例,来具体阐述团购企业如何来实现渠道与模式创新。

横向交流拓宽团购渠道所谓横向交流,就是团购企业将与自己有业务联系的单位,纳入到该企业的团购开发范围,从而扩大团购受众,提高团购销售额的一种拓展方式。

案例:a公司是一家方便面生产企业,9月,该企业推出一款适合团购渠道销售的鸡蛋三鲜卤面,为迅速打开团购新局面,该企业除了正常的上门联系等团购开拓渠道外,针对与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客户,决定“近水楼台先得月”,以进行低成本的运作。为此,该企业组建了团购大客户管理部,并对这些潜在的有关联的客户进行了详细的分类:1、企业的上游客户,即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包括纸箱厂、味精厂、彩印厂等等。2、企业的关联客户,即与企业有相关业务往来的客户,比如给企业制作条幅、名片、画册以及给企业提供服务的诸如电脑软件开发、物流货运公司等等客户。3、企业的上级客户,即相对应或对口的企业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比如商贸局、工商局、税务局、城建局、环保局等等。在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后,该企业专门抽调人员对以上三类客户进行了细致规划,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其中规定,凡订购该厂家鸡蛋三鲜卤面作为中秋节福利品发放的供应商及关联客户,在竞争厂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同等价格的情况下,享有优先采购权及款项支付权。对于企业的上级客户,通过登门拜访、关系疏通、他人介绍等等方式,宣传定购产品可以享受奖励电脑、空调、休闲购物券等等优惠措施。由于该产品口感独特,包装喜庆大方,因此,团购的推广效果出奇的好。同时,通过对上游供应商以及相关联客户等的团购产品订购,该企业实现了以货易货,不仅扩大了团购的销售额,而且还节省了企业的正常流资,进一步密切和融洽了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取得了较好的团购开发效果。而对于企业上级客户的团购开发,不仅满足了他们自身的团购产品的要求,而且,也借此机会,实现了与行政部门的双向沟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横向交流模式,旨在扩大团购渠道的领域,通过企业周边的互动资源,借助价值链、关系链的传递,实现团购企业互惠互利、共赢双赢的大好结局,也是低成本开发团购客户的一种有效方式。

纵深发展,实施深度挖掘所谓纵深发展,是指团购企业在销售的通路环节上实现深度挖掘,通过企业的利益再分配,资源共享,使销售渠道结成相应的利益联盟体,以此来共同运作团购市场。

1、对于各地市经销商,推出了“虞美人”系列高档苹果醋,并与通路上的众多品类严格区隔。同时,引导各经销商开展团购业务,并给予专人专项开发支持,除了免费对人员进行有关团购的培训、指导外,并给与享受正常返利、纳入正常销售额,经销商负责团购的业务人员享受额外奖励的激励政策。2、针对苹果醋销售的主战场――商超渠道,充分发挥终端销售人员―促销员、导购员的积极性,针对她们直面消费者的有利状况,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即凡给厂家提供团购客户或积极推荐该产品,一经达成,即给与高额提成,同时还给予商超一定的提成比例。3、对于苹果醋消费的主要场所――餐饮酒店,鼓励服务人员或采购人员,予以积极推介,并大力发放企业及产品宣传册、手册等。对上述的这些销售、消费渠道,该厂家还明确规定,达到一定数量的团购比例,该厂家将免费于节前发放相对应的团购产品,以刺激他们推销、联络的积极性、主动性,满足他们在节日也要给员工及亲戚发放礼品的团购需求。

通过以上对团购渠道的深度开发与整合,该厂家不仅以较低的代价启动了团购终端,而且也通过终端这个良好的展示窗口,较好地拉动了通路上的销售。同时,该企业也借势、造势,利用这个全新的产品,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也获得了较好的产品利润收入,取得了一剑双雕的良好效益。

纵深发展,是企业充分整合通路资源,使团购渠道纵向开拓的一种有益尝试,其目的是通过销售环节的充分利用与深度开发,并凭借激励、考核等手段,促使团购层面的不断扩大,实现“全面撒网,重点捕鱼”的团购结果。

此外,利用电话行销、网络行销、体验行销等等方式来开展团购业务,也是现在比较流行和时髦的团购拓展方式,但不论怎么做,其开发方式一定要让那些准团购客户能够接受,能为团购关系的长期、稳定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团购业务基业常青。

团购,作为一种新型的销售渠道,在现实的销售运作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团购企业和团购人员,在团购客户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抛弃落后、低俗的拓展方式,不断在渠道及模式的创新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从而使团购业务能够脱颖而出,一枝独秀,以便取得更大的销售业绩以及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kuqingxingzhe@。

关于作者: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当前,我国教育面临多方面的冲突:经济全球化带来多元民族文化的冲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冲突,市场经济带来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信息网络带来多种意识形态的冲突。这多方面的冲突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深刻影响,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全新的挑战。当前,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三重三轻”现象仍很突出;一些德育工作远离学生生活,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形式化倾向普遍存在。对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提高对德育工作以育人为本的认识,树立学生主体观念。科教兴国,人才是关键。德育要把青少年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塑造新的道德主体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提高对德育工作的整体性认识,树立大德育观念。要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思考学校德育,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准确把握德育系统内部的多种形态的整体联系,德育系统与所属教育系统的整体联系,以及教育系统与社会大系统的整体联系,从而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德育观念,最大程度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

提高对德育工作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德育的观念。要深入研究学生认知、情感、品德、行为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化对德育工作规律的认识,把德育工作建立在学生品德形成规律之上。

提高对德育工作本质的认识,树立人文德育的观念。德育工作是科学也是艺术,德育的本质是人文关怀。要强化师德建设,倡导以德育德,以人格涵养人格,以心灵感染心灵,在师生交往中倾注人文关怀。

“三实五做”是北京市海淀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的'德育工作具体目标。“三实”是指要教育和培养学生诚实、务实和忠实的良好品质;“五做”即教育和培养学生在学校做好学生,在家里做好孩子,在社会上做好公民,在生态环境中做大自然的好朋友,在国际交往中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三实五做”既强调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外在形象。

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主阵地的育人功能,海淀区在《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的改革和建设中,进行了《现代少年课》等课程试验,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增强了德育的实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我区先后组织编写了《中小学心理导向》和《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导向》系列丛书,并开设了相应课程。各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信息网络给学生带来思想意识的重要影响不容忽视,海淀区组织各学校建立了一批如《红旗飘飘》、《青春飞扬》等特色鲜明、教育性强的优秀网站,为海淀区德育课程建设赋予了新意。

应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的角度来构建德育工作新体制。首先要深化海淀区“创建学习型家庭”和“创建学习化社区”两项工作,提高家长和社会主动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识。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性,积极挖掘社区德育资源,努力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育人观,掌握正确的德育方法。学校应把德育工作纳入特色建设规划,协调校内外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建设一支包括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在内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德育队伍,形成德育体制新特色。

学校德育还要完善工作机制,健全评价、激励制度,以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在“充满冲突的和谐”中切实把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使学校德育目标的达成与学生终身发展连贯起来。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利用寒假我读完《构建教育新模式》这本书后,感慨万千,特别是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感悟。

首先是预习。相信很多老师在课堂结束时,总会提个预习。而事实上这个要求很模糊,模糊到几乎略去不考虑。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开始是什么时间呢?对一个内容学习的开始往往是在上课后打开教材才开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多时候是非常无奈的进行满堂灌,而学生又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日复一日,很多学生就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收获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区别于传统模式教学,新模式(有称之为项目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或代表西方国家最先进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的课堂)从大体上的基本结构构成是三个:第一个是课前小组学习,第二个是课堂展示交流,第三个是课后巩固提升。在这种新模式下,第一个程序是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要进行深度且认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到能在还没有讲课前,学生已经开始做题了,相对比较简单的题都会做了,这就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需要真正的去读教材,去理解内容,自己能掌握的绝不带到课堂上。当然,看到这里,很多老师可能会向我之前一样存在这样的担忧:若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又或学习了却谎报已经学懂了,怎么办?但是看完这本书就会发现,学生进入新模式课堂是有门槛的,小组自主学习的标志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这些内容哪些是我完全懂了,懂到什么程度,懂到可以给全班同学讲;第二个就是这节课的内容里边哪几个还不懂,需要在课堂上解决。

再是讲授。看到这个词语就可以想到老师站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的画面,而这种现象,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将成为历史。那么,课堂干什么呢?那就是第二个环节--课堂展示交流。近似于一个研讨会,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这个小组自己学习的收获,在交流、展示过程中提不同的意见,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是不耻下问的精神。“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更有国外的学者说中国这个国家缺少一种精神----叩问精神。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有创新能力的人,为什么缺少叩问精神?传统的课堂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什么东西都讲清楚了,学生只有一个任务:记,他根本不需要思考,而在新模式下,小组探究制在机制上把探究这一理念落在了实处。

最后是成绩。据已经如火如荼进行新模式改革的学校来看,能够稳步、全面提升学生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的任务以及作用是想办法让学生学起来、动起来、思考起来。老师的备课是要研究方案,研究如何才能更好的带到学生学起来,老师需要关注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学习才能更好的组织构思好一堂课。

对于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新的教育模式的一些疑惑也有了初步的想法。只是如何实践到教学实践中去,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的探索、学习、完善!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这个寒假期间,我学习了《构建新教育模式》这本书,这本书由十二篇文章构成。全部文章围绕一个主题:重建教育新模式。但是,每篇文章都是相对独立的,文章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读者完全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阅读任何一篇文章。本书所讲的教育新模式,将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整本书平实晓畅,从班级到小组,学习组织的转变;从讲坛到论坛,课堂形式的变化;从碎片化到整体化,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职业的边界,心智品质与公共精神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影响,学生成长权,新旧教育的不同起点……这样主题的篇章,张卓玉先生表述非常简练平和,他以基础教育一线实践的探究体会,与心目中的读者同道沟通交流。在朴实的书名之下,是平实流畅的文字。读起来仿佛与一位长者娓娓清谈,沁人心脾。

学习小组由班到小组的变化,是新课程改革中最显著的一种形式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班作为基本的授课形式、基本的学习组织形式存在,势必应运而生的就是传统的讲授形式。而改变之后,形成了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会了主动的讨论、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模式下学习的基本前提。

课堂由“讲坛”变为“论坛”。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次要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居高临下,学生退到次要地位,形成了很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改变之后的课堂上,解决了这一尴尬的关系问题,学生、教师在一种平等的地位关系下,交流、沟通、讨论、学习,学生的收获与成长有极大的变化。

阅读了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

1、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一节课讲啊讲,要恰到好处的导,比如碎片化学习,在难点的地方,老师可以以导的形式给学生分析,然后讲本节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将其整体化。

2、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问题,教会学生自己去学,而且能学会更多的东西,并能充分的去利用。

3、小组一定不要成为名词,而要成为最最实用的学习模式,让小组探究成为习惯,一开始也许不会令人满意,也许会有一些学生不但不学习,反而会影响小组的学习,教师要好好引导,要让他们感受到这样可以学会更多的东西,可以收获成功,可以改变自己一些不好的方面,慢慢能发现自己很多的闪光点,从而建立自信,从而主动去学习,那么小组学习就起作用了。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假期里读了一本《构建教育新模式》,看到书名,我有点抵触,以为是一本伦理性很强的书,谁知看了第一节后,就爱上了这本书。书中文字简练、平实,让人平静,却引人沉思。全书由十二篇文章构成。全部文章围绕一个主题:重建教育新模式。作者的观点鲜明,新模式的宗旨是重建教育结构。回想起去年读的一本书《大教育论》,两本书都对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交流,学生评价等进行了重点的阐述。正好我们学校对教育新模式极力推崇。每当我审视自己的课堂,不得启发,思维受阻之时,这样的书,总是能让我豁然开朗,越看越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感想:

开卷之初,在《学习组织:从班到小组》一文中,作者首先提到,新教育模式最直观的变化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坐学习。和大家一样,看到学习小组我也在想,小组一词和小组这种组织形式是早已存在的,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小组活动也一直存在着,小组讨论、小组值日等。作者把班建制和学习小组进行了科学、系统、客观的比较。从座位的形式看,以小组为中心的围坐取代了一教师为中心的排座,学习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个体的学生,也不是几十个人的班,而是学习小组。小组围坐制有效的保障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人都在参与,人人都是主角,这些都是排座的形式下难以实现的。

其次,学习秩序出现了“颠倒”现象,自主学习在先,课堂学习在后。学习的起点不再是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而是课前的小组学习。

再次,“学时”取代了“课时”。讲授式教学,学生的课前、课后等课外学习的时间远不如课堂听讲那样重要,而新模式下,把学生的学从课堂拉长延伸到了课外,小组的优势在于课内、课外都可以开展,课时到学时的转变可谓是巧妙。

最后,展示将成为重要的学习形式。当然,课堂展示的效果要取决于课前的充分准备和课上的默契合作。在我们改革的起始阶段,作为教师,必须做好导演这个角色,指导学生了解展示的形式和方法。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在我家的厨房,我永远是配角,我一般是站在我爱人的身旁,像一位小学生乖乖的完成老公布置给我的一项项任务:洗碗,洗菜,剥蒜,递酱油等。我很认真,很服从,也省心。有一天,爱人换了一种“领导方式”:做饭,炒菜我全权负责。我顿时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我可以独当一面了。我要做的,不再是听话,被动的接受,而是筹划:我得整体考虑有多少事情要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更快。这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自由人与奴隶人的区别在于,奴隶人只知道要做某件事,自由人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想,不管是怎样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最终都归于一句话:大道至简。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让我们的学生有鱼,更要有“渔”,这才是我们一直要追求的教育真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