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 将相和教学反思(优质9篇)

时间:2023-09-23 12:38:00 作者:灵魂曲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 将相和教学反思(优质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我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能体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语言和行动的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再采用读读、说说、演演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读一遍课文就需要六七分钟,所以课堂上我让学生分小组画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后,给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对学生品味句子指导的也较少。这一方面是课文篇幅较长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备课时考虑的.疏忽。鉴于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排演课本剧时虽然要发挥主动性,教师也要加强指导。课堂结束前,布置学生课下自学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了解将相团结一致治理国家的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本课最大的收获是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然,有得必有失,由于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准,又缺乏一定的指导,因而课堂环节的安排还要再稍稍调整一下,尽快提高课堂效率。

又是一篇讲历史的故事,又是一个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篇章,有些不太爱讲,因为学生如果觉得老师总用一种方法让他们体会人物的形象,他们肯定也不爱学,借助优秀教师的方法试一试,果然很有效。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历史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课前我在网上观看了名师徐善俊老师的教学视频,觉得徐老的课上得生动、踏实,善于抓重点词句品分析人物形象、知晓人物性格。教学手段简单,内涵却很丰富。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不算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和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一写作方法,难点为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于是我借鉴徐老师的教法,在班上“演练”了一番。名师的.课果然不同凡响设计的问题之巧,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积极地思考,高举着小手,恨不得个个要说到,这让我的心里充满无数的喜悦与激动。

学完课文后,我开了一个小小的“人物评价会”。这次提问,竟然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孩子们说得有板有眼,有理有据,小小的脑袋里装满着智慧之光。如文中的赵王给人的印象是懦弱,但李谦诚站起来讲:赵王启用蔺相如,蔺相如多次立功,可见赵王是一个知人善用的君王。多么创意的发现,看来他们并不是表达能力差,而是我没找到触发点而已。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第18课《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改写自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文章以赵秦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几个小故事,包括《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写出了将相(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由“和”变成“不和”,最后又“和好”的过程。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下面是我完成《将相和》的教学后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生往往对语文材料有多元的反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身为小学语文老师,在这方面不应该受社会上的流行元素所影响。

词语是构建言语大厦的基础。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默写词语,可惜这一传统训练已经逐渐被淘汰出课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传统训练的挖掘和创新。

《将相和》是篇长篇课文,根据这个特征,我在教学中设计了默写词语的环节:“请同学们翻开练习本,根据意思默写词语。同桌之间一个说一个写配合进行。”

1、“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每次战斗,没有不胜利的。”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战功赫赫”。

2、“理由充分正确,很有气势。”是“理直气壮”,“请找出这个词的反义词。”“理屈词穷。”

这一来,小学生们都来兴趣了,听得非常专注。词语默好,1分钟。看来譬如形式与目标都单一的传统型默词语,也不好。

训练学生听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积累词语以及整体感知课文;对“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同心协力”这些重点词语有了初步理解,也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活动的积极性。

《将相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查阅资料,了解故事发展的时代背景:

学生通过课前广泛查阅资料(上网、看书、收集图片等),明白了故事中主人公的关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战国七雄秦为盛,这句话即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也是三个小故事的总起,掌握这一要素对学生深入体会秦王的骄横贪婪,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起了很好的作用。

2、加强朗读训练,强化语言感受:

本课的一大教学板块是学生交流汇报对课文语句的感受,充分展示了朗读训练的成果。例如:马逸舒同学汇报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中的为,她分析为代表地位有尊卑,秦王使用为,是对赵王的侮辱,这一分析赢得大家的喝彩,也令我惊叹不已,要知道,这个为字,就是我在备课中也没想到,足见学生是花费了相当的功夫预习,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以上两个都是在课标和单元训练要求指导下实施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结构方面略显零散。在学生交流最让自己感到担忧的地方时,有学生提到了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表现,我引导了学生分析蔺相如在这个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品质,显得脱离了课堂主线,并且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词汇的贫乏也暴露出平时阅读、积累方面的缺陷,值得深思,改进。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地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人物个性鲜明。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叙述全文。三个故事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从而告诫人们“以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课题为抓手,巧妙设置问题,引入新课。我设计的题目是:课题中的“将”是谁?“相”又是谁?“和”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并找一找答案吧。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快速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我的第二环节就是让学生边读边想理清课文的思路。在文本中出现了“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等句子。所以我要学生在用心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给每一部分归纳一个小标题。在学生完成这一环节之后,我又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作好铺垫。

三、学习本文的一个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品质。这是我要设计的第三个环节。要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边读边思考:廉颇和蔺相如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我发现有的学生采用的是抓住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如:王鹏同学通过“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体会到了蔺相如足智多谋和不畏强权的特点。李欣同学通过“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体会到了廉颇的知错就改的特点。赵宇同学通过“渑池相会”这个小故事感悟到了“和为贵”的道理——她说,秦王之所以这么听话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非常的团结。

我觉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如果能够让学生从这三个小故事中各自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在小组内演一演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接受思想教育。

因此如果我再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会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小组内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个课本剧来演一演。通过表演,让孩子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深处,体会他们的思想情感,触摸他们的崇高品质。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篇六

第十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是一篇叙事写人的好教材,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作风、道德品质、计谋策略。特别是蔺相如语言(包括间接转述的语言)的描述,一个对外机智勇敢,对内忍辱退让,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却处处顾及国家大局的典型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刻在读者的脑海中。

例如,在“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中,直接引述蔺相如的话有紧密相关联的两处:一为问句,二为解释。其中解释先反问后自答。

两个问句间的逻辑关系可列表理解:

秦王比廉颇厉害。

我不怕秦王。

我更不怕廉颇。

这里先说一个果因句,正面肯定廉颇在保卫赵国的作用上与自己同样重要;接着说的是个假设句,从反面议论将相不和的后果;最后,说的是一个目的句,申明为国家利益而回避廉颇。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表因果,假设、目的关系的关联词语理解说话的意思,从而加深对蔺相如为赵国的利益忍辱退让高尚品德的理解。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懂人物的语言非常重要。只有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心理活动才更好地认识人物、理解课文、训练语文能力。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篇七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教授时,我的思路是第一课时先解决字词以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第二课时通过文章的具体语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进而了解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故事讨论,每个学生经过讨论都有了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小组汇报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分析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过人、勇敢无畏、不畏强权和顾全大局的人,分析出廉颇也同样是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人。

1.最大的问题是语音语调太过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指导朗读时,学生朗读的比老师还要有感情。

2.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充分,开始时候有些松弛,没有很好的把握时间,导致后来时间不够充分,很多问题讨论的不充分,应该展示的图片也一闪而过,最后的小练笔没有让学生展示,因为对时间的把握不准确,导致没有展示一节完整的课堂。

3.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不默契,不能很好的接住学生的回答,没有适时的小结,使得课堂上学生与老师有些脱节,没有融为一体。

1.最重要的'是多听听朗诵,改善自己的语音语调,多些抑扬顿挫,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会把握课堂,与学生在课堂上多交流,适时的小结学生回答的要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点。

3.时间的把握上,要灵活,时间不够的时候适当的调整时间安排,给学生展示的时间,读一读自己写的小练笔。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篇八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篇九

《将相和》这篇课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不算难点,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有关论述,教师确定了“蔺相如”和“廉颇”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难点定为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着三个故事之间的互相因果关系。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节分析课,教师抓住了《目标》中的一道作业提和教学的重、难点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通过质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他们对文中难懂的词句进行了讨论,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中,提高了综合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对课文进行了分析,看到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也为学生的发言感到欣慰。但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却是我遗憾的一面。这主要从中差生的作业中反映出来,完成的质量不高,表现在答案上不完整,对个别词语理解也不够准确。

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本节课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读得太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

“双基”教学必须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高度出发,走“三维目标整体挺进”的新路子。在坚守语文本位,打好语文基础的前提下,激活学生的思维,兼顾“双基”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