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优秀8篇)

时间:2023-10-16 06:51:29 作者:纸韵 最新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优秀8篇)

爱国标语通过多样的形式和媒介进行宣传,深入人心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如何运用巧妙的修辞手法让爱国标语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爱国标语是一种具有永恒价值的表达爱国情怀的宣传口号。如何设计一个有力、简洁而生动的爱国标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彩爱国标语范文,供大家参考。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篇一

王勃英年早逝,并没有留下多少诗文,但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一篇《滕王阁序》足以让王勃名流千古。《滕王阁序》感情繁复,五音聚会,实为语文课中不可多得的名篇,更为主要的是那少年才子胸中的万千气象和那虽失意而最终振奋的精神必将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精神洗礼,也会对学生的人生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学最终目的要落到情感教育价值观上,然该文用典繁多,却也成为学生理解此文的瓶颈。基于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课文,疏通文意,同时亦要学会知人论世,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理解把握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表现的时而失意,时而奋发,时而喜悦,时而万般哀愁的情感变化。在这样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直到能够背诵其中自己喜欢的句段,最终深入领会此文之精神,方能较好的完成对此课的.学习。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篇二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的头疼病,因为要写一片反思文章不仅耗时又好尽力,更害怕遇到情绪低落不配合的学生,那么《滕王阁序》教学反思就会变成牢骚文章了,前不久在一本书籍中看到一篇比较好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于是我就摘抄的一部分和大家分享下。

在教学设计上,把它设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导入课,介绍王勃及其相关的一些资料,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为重头戏,体会文章写景的表现手法及景物特点,咀嚼赏鉴文章的语言之美。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刚好学习这篇文章期间,正是奥运圣火全球传递的途中,我由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口号中突发灵感,千年前的.王勃不正是一位胸中涌动着澎湃激情的热血青年吗?面对祖国壮美的山河,他以如椽巨笔抒写了满腔热情,所以我决定由此引入。滕王阁以怎样的万千气象引发了王勃神采飞扬的文思,王勃以怎样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滕王阁气象万千的壮美。

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特别要注重诵读。要求学生酝酿好情感,投入的朗读,反复诵读中,走入王勃的笔下世界。提示学生,选择最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谈一谈王勃笔下的景如何美得令人如痴如醉,具体指导学生分析选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些景物通过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具体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选取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做比较,来体会王勃诗句的特色.最后总结本文景物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这就是我抄了很久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个人觉得文章写得很是深刻。希望你也能采纳。文章最后祝您想想事成!!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篇三

迎评进入验收阶段,市级专家到校指导。最近买彩票缺少火气,连五元都不中,唯独在被检查上频频中大奖,这次更是特等奖,被推举上一节必听课。我准备的篇目是《滕王阁序》。大概思路是:在学生介绍王勃的基础上,从《滕王阁诗》切入,因为中间有个典故,也可引入对文章思想的理解;读文章,谈个人感受,希望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作品成功的地方(或者是学生欣赏的地方),理解上存在问题的地方;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罗列几个方面也就是鉴赏文章的几个角度;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上课的感受是挫败。一是导入部分不熟悉,显得不流畅。二是第二个环节花的时间太长,前松后紧。三是贪多求全,没有充分展开其中某个角度。

听课老师课后也提了几个问题,致命的缺憾。首先是普通话太差,会严重影响学校评估。其次是指导学生读做得很不够,一读是熟悉文本,二读是理解文本,三读是赏析,而我忽视了这种认知的层进性,读得没有艺术。再次,在学生展开之后,应该根据自然生成情况,灵活处理,尤其是带领学生进入音韵环节后,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挖掘这个问题即可。

本课好的地方在学生,学生的态度和表现相当出色,令人欣慰,而自己的表现制约了学生发挥,让人遗憾。所以下午上课给学生做了检讨,表示谢意。原意和学生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上一起成长。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篇四

本课是一堂阅读鉴赏课。因为本届学生的教材中没有把它选为教材。我把它选来,作为拓展阅读的材料,试图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大容量、高效率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教学过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个课型特点。因为文本较长,课时限制,就作了取舍,以巧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景物描写为学习重点。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这个重点。

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如:计算机、幻灯、投影,视频资料、图像资料等等,优化了教学过程。适时的提供资料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方便,穿插录像资料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鉴赏美文的欲望,渲染了学习氛围。如孙道临的朗诵激发了学生联想和想象。

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增大了教学容量,也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如解答问题的参考答案,可以通过投影来展示,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可以写在纸上,在投影仪下展示,可以在短时间内展示多份答案,并当场讲评。如本课的归纳段落大意的环节,就很成功。

本课的不足之处:取舍还不够大胆,使内容安排多了一些;多媒体的运用还不够熟练;视频材料运用多了点,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如果把孙道临的朗诵录像放在导入阶段播放,更有利于创设情境。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句,做到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戢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蟾帷暂住。

2.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3.学生集体齐读全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和谐。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练习背诵2-5段。

深入理解全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句子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呼”“云尔”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一段看其对偶关系:

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对偶,这叫做“当句对”,如第一段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江”对“五湖”、“蛮荆”对“瓯越”)

腾蛟起凤,……紫电清霜,……(也属于“当句对”)

2.“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如:“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的对偶句很多,不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例如:

更多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篇六

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要以塑造美好的心灵为己任,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达到这一目的,绝不可枯燥生硬地说教,而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注重审美教育,通过感受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同时,语文课堂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由阅读向写作迁移。

教材分析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而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材料。

《滕王阁序》写景颇为精彩,其中第三自然段写登临之所见,一句一景,将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风物与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描摹得神采飞扬,尤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最,文章极富意境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全篇使用对偶,平仄相对,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而且,文采华丽,讲求藻饰。文章极富文字之美。

《滕王阁序》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以古比今,步步递进,紧扣题旨,首尾连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文章极富章法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登临之作,它不同于其他的或借古咏怀、或念远怀人的幽思之作,字里行间里渗透了王勃的喜怒哀乐,展现了王勃丰富而高尚的思想情操。他自信自尊、谦逊得体、热爱生活、面对挫折,虽有消沉,但更多地表现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想的人格境界,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尤其令人敬佩。文章极富情操之美。

这四美之中,情辞并茂是本文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抓住王勃的情感变化,以此为课文切入点,分析作者如何用多种方式抒发感情,便抓住了这篇文章的关键了。

学生情况

我上课的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在年级中成绩领先,不少学生身上“骄”、“娇”二气严重,讨厌说教,经不起挫折。王勃“居逆境而思有为”的乐观精神可激励学生自我完善、笑对人生。

在语文学习方面,部分学生害怕文言文,觉得艰深难懂,而且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不合时宜,厌学情绪较浓。正可借此文,纠正这一观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

由于学生刚上高一,鉴赏经验比较少,鉴赏能力不强,尤其是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更是有待加强。这节课我希望在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引导学生鉴赏,把握文章表现的情感以及抒情方式,并加以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解题介绍作者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1、2、6、7自然段,通过诵读,体会骈体文的特征。

第三课时学习3、4、5自然段,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本文的抒情方式。

2、理解作者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进入作者在本文中展现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曲线,体会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本文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情感是如何转折的?

第五段对典故的理解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语]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神韵隽永,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美文,走进王勃的内心世界。

[设计说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步骤二:学法指导]

披文以入情析情而悟道

教师解说:“道”,一为写作之道;一为人生之道。

[设计说明]明确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步骤三:探究]

一、整体把握

问一:快速浏览这三段,找出文中反映王勃情绪变化的一句话。

明确: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即,王勃的情绪是由兴而悲。

[设计说明]直接切入王勃的情感变化,体现教学重难点。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须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筛选信息,不容易准确回答。也借此题检查预习。

问二:想想看,王勃因为什么而兴致高昂呢?

明确:所见之景,宴会盛事

(放幻灯片投影)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

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

事弦歌欢娱、胜友如云的宴乐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同时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

二、学习第三段

[设计说明]用猜谜的方式提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将语言还原成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唤起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赞叹之情。通过这种方式熟悉课文、理解文章意境。

点拨:图片已经够美了,仍然赶不上原文。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设计说明]练习口头作文能力,感受汉语的丰富与生动。

明确:融情于景

[设计说明]推己及人,从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比较亲切明了。分析抒情方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阅读向写作指导迁移。

请女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设计说明]本段文字优美,生动,让女生柔美的声线来读,感染力强。美文,是训练美读的好机会。

三、学习第四段

问六:作者又为何而悲呢?

明确:为自己的失意人生。

[设计说明]紧扣感情变化,转换学习内容。

问七:作者用什么方式抒情?明确:直抒胸臆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出感情。然后推荐一生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明确:重读“难越”“失路”“萍水”“尽”“他乡”“不见”“何年”等词。这些词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孤独失意的心绪。

[设计说明]通过美读,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此刻孤独悲凉的心境。

问八:作者怎样由兴致勃勃想到悲凉身世的?

明确:由宇宙的广漠洪荒,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触景生情(抒情方式)啊!

[设计说明]突破难点。这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搞清如何转折,可引导学生注意阅读时要抓住文脉,写作时要注意起承转合。

投影:

望长安目吴会

天高地迥

宇宙无穷南溟深北极远

关山难越萍水相逢

济世无路

报国无门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何年

问九: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明确: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设计说明]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积累,丰富学生情感。

请男生读,读出意境来。

[设计说明]在品味、赏析后,让学生投入情感地朗读,可进一步唤起学生共鸣,为王勃的遭遇慨叹。

老师小结

[设计说明]小结王勃在文中的第一个情感转折,引出下个学习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问十:有人说:这段文字表达了王勃强颜欢笑的无奈,你认为呢?请从文中找依据。

明确:虽有消极、怨愤,但更多的是旷达、乐观。虽然文中用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典故自比,但作者紧接着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现了乐观向上的情怀。然后连用六个典故进一步表明心志,在如此际遇下不甘沉沦,自我砥砺,实属难得。

投影:

冯唐、李广

自我宽解

贾谊、梁鸿

贪泉、涸辙

北海、东隅乐观向上

孟尝、阮籍

[设计说明]突破第二个难点,熟悉课文。把握作者第二个情感转折。

问十一:这一段,作者抒情采用了什么方式?

明确:借用典故。

[设计说明]突出重点,明确写法。

[步骤四:总结]

问十二:这篇序文如果没有四、五两段,会不会流传千古?

明确:文以情胜,打动读者的不光是华丽的辞藻,更是交织于王勃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写文章也要写出波澜、写出情志。抒情一要写出情感变化;一要注意用多种方式。

回顾板书。

乐观旷达

景事宇宙人生

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借典咏怀

[设计说明]突出本课重难点,指导写作。

[步骤五:拓展与思考]

投影《行路难》,学生齐读、讨论。

明确:这首诗也和《滕王阁序》一样,由宴乐想到自身的失意,感到前途茫然,再通过联想历史人物的际遇,结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起,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设计说明]《行路难》与《滕王阁序》中表现的情感脉络与抒情方式惊人地相似,通过类比加以印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丰富学生积累,开阔学生眼界。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屈原、苏轼、文天祥、陶渊明、杜甫、范仲淹等等,人生选择不一,但作为中学生,人生旅程才刚刚展开,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如意,相信同学们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设计说明]利用文章本身蕴涵的情操之美感染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文育人。

[作业]

1、背诵2——5自然段。

2、就文中能触动你心灵的一句话扩展开去,写300——500字的短文。

[设计说明]落实背诵,落实写作训练。写作既可写成写景散文,又可写成读后感,自由度较高。

课后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文言文反映的生活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普遍有畏难厌学情绪。而以往的教学又多以串讲为主,过于注重文言知识的讲解(我觉得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要讲求方式方法),而忽略了文言文本身蕴涵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弄得课堂沉闷不堪,课后学生收获不大。这次课,我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从鉴赏的角度来教文言文,课堂非常活跃,课后学生反馈很好。本来预计这节课容量很大,不容易完成教学内容,然而因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配合,所以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作业来看,背诵和写作情况均不错。由此,我意识到要充分相信学生,只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愿意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他们的学习潜力是很大的。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篇七

王勃英年早逝,并没有留下多少诗文,但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一篇《滕王阁序》足以让王勃名流千古。《滕王阁序》感情繁复,五音聚会,实为语文课中不可多得的名篇,更为主要的是那少年才子胸中的万千气象和那虽失意而最终振奋的精神必将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精神洗礼,也会对学生的人生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学最终目的要落到情感教育价值观上,然该文用典繁多,却也成为学生理解此文的瓶颈。基于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课文,疏通文意,同时亦要学会知人论世,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理解把握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表现的时而失意,时而奋发,时而喜悦,时而万般哀愁的情感变化。在这样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直到能够背诵其中自己喜欢的句段,最终深入领会此文之精神,方能较好的完成对此课的.学习。

高三语文《滕王阁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美好

b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高大的丘陵

c云销雨霁霁:ji天气晴朗

d逸兴遄飞遄:chuan迅速

2、断句品韵:

a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xxx对xxx: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f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

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

3、控蛮荆见注释。

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