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一课的教学实录(实用5篇)

时间:2023-10-03 18:22:11 作者:念青松 最新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一课的教学实录(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一

课前谈话:

师:不知大家暑假里有没有看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

生:齐声回答—— 有

师: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1:28个大脚印

生2:活字印刷

生3:水墨画

生4:中国舞

太极拳

皮影戏

……

师:想不想再回味一下当时精彩的片断

生:齐声——想

观看开幕式片断(中国汉字)

师背景介绍(他们高高举起的就是中国最早的书——竹简,他们吟诵的就是中国古老的文字)

哨子声响

师:真精彩呀!上课了,我们就上课吧。

师生问好

一、揭示课题,质疑

师:你们知道刚刚录象上响彻世界的话是谁说的吗?

生:齐声——孔子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孔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孔子拜师

看这个“拜”字特别难写,看老师写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生2:孔子拜师了有什么用?

师提醒:这也就是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3:孔子去哪里拜师?

生4:孔子向谁拜师?

(老师把学生提的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他是怎样去拜师的?(板书)

三(7)班的孩子真会学习,读了课题提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读题质疑,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交流容易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如果在哪里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就做个记号。

生自读,师在巡视中引导(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在读的时候把自然段的序号标上了,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还没有标上的就标上吧。)

师:读课题时提了那么多的问题,哪个问题是你一眼就看出来的?

生1:向谁拜——老子

师:老子又叫什么?

生:齐声——老聃

师:读得真准。孔子又叫什么?

生:孔丘

师:还叫——

生:仲尼

师:解释(仲尼是孔子的字,古时候,用名来称呼自己,用字来称呼别人,都是为了表示谦虚和礼貌。后来,人们把很有学问的人称为“子”。所以后人都尊称为他们老子和孔子。)

(出示课文插图)

师:你知道图中哪个是老子,哪个是孔子?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吗?

学生自读课文

生:那位鞠躬的就是孔子

学生读相关段落

师:还有哪个问题也一眼就看出来了?

生:孔子去哪儿拜师?——去洛阳拜师

师追问:从哪儿出发?

生:从曲阜到洛阳

师:回到课文里再读读这两个地方。(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

读着读着,我们就解决了两个问题,读课题提问题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再次强调读题质疑的学习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词语入手,体会孔子的不辞辛劳

师:那怎么拜师的你们找到了吗?在哪儿?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把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划出来。

学生自读自悟

指名交流

生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看看老师跟你们找的是不是一样。(出示第1句)

指名读,读准

师:读着这句话,哪几个词让你最感动,圈一圈

交流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风餐露宿“是什么意思

生:夜里人家睡觉了还在走

师:“餐”是什么意思?

生:吃

师:“宿”是什么意思?

生:住

师:那“风餐露宿”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还是不理解

师:“露”是露天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像这样理解一个词语中的一个字就能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

(值得我们推广的解词的好方法)

同样的办法理解“日夜兼程”

师:轻轻地读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孔子在什么时候赶路?

生1:白天、晚上

生2:中午

师:烈日当头,孔子也在赶路。把话说完整

生3:我仿佛看到孔子在下雪天赶路。

生4:我仿佛看到孔子每天都在赶路。

师:读着这两个词语,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1:孔子很辛苦

生2:孔子很好学

师:请带着你的感受读

自由读——指名读

师:你们知道曲阜到洛阳有多远吗?

出示地图,箭头指示感受远

谁再来读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感受到了孔子的不容易,一起来读读

齐读第1句

生:终于

师:还有哪个词

生:风尘仆仆

教师板书:风尘仆仆

师:可惜插图上没能画出孔子风尘仆仆的样子,你能根据这句话来猜猜孔子的样子吗?

生1:身上都是灰尘

生2:身上都是泥

生3:身上都是沙

师:孔子长途跋涉,身上都是沙、泥,很累的样子,你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请把这个词写在插图旁边,注意“仆”是单人旁,不是提手旁。写好后同桌互相欣赏一下写的字,写得好的可以夸夸他。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解词方法,在理解中穿插写字教学)

师:老师要问,孔子那么辛苦、风尘仆仆为什么要去拜师呢?从哪一段知道的?

生:第一段

师:读读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呢?

生摇头表示不知

师:不知道该怎么做?

生:查字典

师:是的,老师查了“渊”字,把字典上的意思拍了下来

出示3种注解:1、深水  2、深  3、姓

“渊”在这里应该是第几种意思呢?

生:第二种 “深”

师:知道了“渊”的意思,那“渊博”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深

听众哄笑

师:老师告诉大家,博是广大的意思。那“渊博”就是——

生:深广

师:孔子的知识真的不够渊博?

生:不是,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师:“闻名”是什么意思?老师告诉大家,闻有2种意思:1、用鼻子闻 2、听

“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

生:很远的地方、很近的地方都听说过他。

师:像这样理解词语中的一个字来理解真个词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你们了解孔子吗?

生:了解

师:说说看

学生介绍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生:资料袋里

师:打开课文后面的资料袋,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自读资料袋内容

师:读了资料袋的内容,你一定更佩服孔子了,再来读读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师:孔子已经很有名了,还要去拜师,什么呢?你还从哪里找到了?

生自读课文、交流

生:第二自然段中“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学无止境的人吗?

生1:我的同桌英语很好了还在学习

生2:我的同桌数奥很好也仍然在学

师适时引导: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人呢,比如爸爸、妈妈?

生:我爸爸还在学

追问:学什么呢?

生:不知道

台下哄笑

生2:爷爷还在学普通话

师:生活中,工作了还要学,爷爷奶奶还要上老年大学,用一个词就是——学无止境

孔子就是这样学无止境的,拿出抽屉里的练习纸写下来,今天学到的词可以用一用

练习纸的内容为:

孔子__________,拜老子为师。

(以下词语可以选用哦!)

渊博  远近闻名  学无止境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交流:

生1: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赶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可以在中间加上“所以”,读一读

生修改读: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赶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还有没有用的词语不一样的?

……

四、课堂小结,提示下节课的任务

生:老子

师:下节课我们再来了解老子。

宣布下课

板书:      

向谁学?

去哪里学?

孔子拜师              为什么学?

怎样学?

风尘仆仆

学无止境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说实话,我很紧张。但是,我还是来了。因为,我是跟着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的脚步来的。《孔子拜师》(板书:孔子拜师)孔子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不远千里,从曲阜风尘仆仆、风餐露宿几个月,也要到洛阳向老子求学。我这点路算什么呢?我很荣幸,今天能认识各位评委老师,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你们的热心指点。谢谢你们。

《孔子拜师》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中有两个人物,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拜老子为师为主线,另一条以老子(板书:老子)诲人不倦为暗线,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互为渗透,成就两位大家一段学无止境、惺惺相惜的佳话。

我的主要策略是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语言,通过联想体会孔子行程的艰难,意志坚强和老子的高尚品德。

第一个环节是了解老子和孔子。对于八九岁的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对于孔子、老子略有所闻,但知之甚少。因此开课时,师生交流对孔子和老子的了解,增进学生的认识,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是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认读生字词。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为了帮助学生认读生字词,我出示了“风尘仆仆”“风雨兼程”“风餐露宿” 等重难点词语,让学生读准字音,认读生字,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我鼓励学生读词语也要读出对词语的理解来。比如:“风餐露宿”一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来感受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再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最后一段话“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引领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勇于质疑,带着问题研读文本,并由此自然过渡到第三个环节。

我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是围绕中心,品读感悟。怎样体会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我引领学生读相关句子,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如抓住“终于” (板书:终于)一词,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描写来体会。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语气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达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我把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板书: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板书: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行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光是带领学生把文本读通顺,从字面上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一方面反复品味人物的语言、动作,另一方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第四环节——小练笔:

洛阳城外,老子远远地看见孔子来了,他想        

就要到洛阳城了,孔子心里想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自己的想象,补充两人的心理活动。人物的内心恰恰是文本所没有呈现的,给学生练笔提供了一个契机。通过想象、写作、交流,同学们不仅做到读写结合,实现了真性情写作,把孔子的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老子的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感受到了,而且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内化,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

我的第五个环节是升华情感,拓展延伸。我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诵读、理解课后列举的几句传诵最广的孔子名言:

1、温故而知新。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是向学生推荐、诵读两句老子的名言: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

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对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的认识,让学生亲近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在诵读这些闪烁着先哲圣贤们智慧的名言中结束本课时的学习。谢谢大家。

附板书:

孔子拜师    老子             风餐露宿

谦虚好学    诲人不倦           终于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三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           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重点难点:

教具准备: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17课《孔子拜师》,昨天布置大家预习,不知道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老师现在要检查一下.

师:关于孔子,你了解了多少?(板书孔子)

生:孔子很有学问.

生: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生:老师,我还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老师板书相关内容)我还知道孔子的《论语》.

师:你知道得还真多,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生:老师,在我们的课文后面有个资料袋,我读了以后知道的.

师:哦,老师还没有注意到呢!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学生一起读资料袋的内容.然后对名和字做简单介绍.

师:除了课本上介绍的,你还了解有关孔子的哪些知识?

.....(生无语)

生:老子.

师:(板书老子),那老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孔子为什么要去拜他为师?

生:老子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生:老子是个大思想家.

师:这两位大思想家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仔细来研读课文.

[教学评析]: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听到同级部的老师说,她刚刚上过这课,孩子们对于孔子和老子知之甚少,所以理  解起课文来,有些难度,所以我就调整了自己的思路,在导入部分和学生一起来详细地了解孔子的有关知    识,使学生对孔子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是对于后面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不  过孩子预习的情况不太好,没有搜集多少资料.倒是我展示的图片引起了孩子很大的兴趣.

2.初读课文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来了解故事的经过.老师给大家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吗?谁有信心读给大家听?

学生抢着举手,指名几个平时较弱的孩子来读.请其他学生认真听.

然后学生进行评价,纠正读错的字音.

师:今天这几个同学读得都有明显的进步,不过有几个词语读得不太准,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黑板上板书:风餐露宿  老聃  风尘仆仆  仲尼

带领学生一起读.

[教学评析]:

选相对较弱的孩子来读课文,只要他们能读下来,其他的孩子一般就不会有问题了.关于学习生字词  语,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把本课的生字词语全部出现来认读,因为这些生字孩子们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  都比较熟悉,我们所应该纠正和学习的是孩子们还不能熟练掌握的部分.所以孩子读书过程中出错的才是  应该重点教学的,这样一来也相对减少了课堂上的不必要的时间的浪费.

3.精读课文

生:老师,我认为风餐露宿是在风里吃饭,住的有露珠.

学生大笑,举手发表不同意见.

生:不是住的有露珠,这句话不通.

师:那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说不上来.

师:大家都知道,餐是吃饭的意思,宿是住宿的意思,露在这里可不是露珠---

生:老师我知道,露着,孔子住在路边吗?

师生一起笑:大家还记得吗?百花齐放是说一百朵花一齐开放吗?

生:哦,明白了,是说孔子吃得也不好住的也不好.

师:这说明孔子拜师的路上----

生:很辛苦(齐答)

师:那,哪句话说了他的辛苦呢?

生齐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餐风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除了餐风露宿,还有那些词语能看出孔子走得很辛苦?

生:日夜兼程

终于

生:走得不容易.

指导朗读这句话.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孔子这么有学问,却费了千辛万苦来拜老子为师那么老子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呢?

找出些老子的句子读一读.

汇报交流:

1生:我找到的是: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

师: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重要?

生:毫无保留,老子全都教给孔子,自己没有留下.

师:从这里看出老子---

生:品德很好.

师:这里仅仅只说了老子吗?还有别人吗?

生:还说了孔子,他不离老师左右.

师:这说明---

生:孔子学得很专心

认真

随时请教

师:很好,还有其他的地方吗?谁还找到了和这个同学不一样的地方?

2生:老师我找到的是:你就是仲尼阿.........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师:老子为什么这样问?

生:因为孔子的学问很好......

师:孔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生齐读孔子的话.

师:有个词语叫:学无止境(板书),你可以从这句话中找到他的解释吗?

生: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师:也就是说学习是---

生:学不完的

没有头的

师:举个例子来说

生:你虽然学习很好,可是还是有人会比你学得好

生:世界上有很多知识,我们是学不完的

生:就算你学得很好,你还是会有不懂得知识

师:所以阿,大家当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可千万不要骄傲,要知道:天外有天

生:人外有人

师:在孔子和老子的对话中,有一对近义词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

生:"迎候"和"等候".

师:谁来说说他们的区别?

生:迎就是在门外边,等就是等着

生:迎是出来接着,等是在里面

......

师:也就是说,迎候比等候显得更-----

生:尊重

师:那我说句话,大家听合适不合适:妈妈,请你到学校门口迎候我.

生大笑:应该是等候,妈妈是长辈,这样没礼貌.

师:老子说迎候孔子,说明老子怎么样呢?

生:很有礼貌.

[教学评析]:这一部分中我抓了几个重点的句子,通过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帮助学生对孔子和老师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在词语的理解上花费了不少功夫,尊重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但是课文读得比较少而且有些支离破碎,所以对于学生对整个拜师的经过的整体认识有些欠缺.

4.总结全文

师:通过读这些句子,你对孔子和老子有什么评价呢?

生:他们都很谦虚

生:很有礼貌

生:很有学问

师:所以人们不但佩服他们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师:那就把你对他们的评价用语言表示出来,我们来一起读读整篇课文.

师生齐读

[教学评析]:

因为前面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在这里没有让学生尽量多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课文没有读完就下课了.

三、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过程中,我重点抓住了课文中出现的两个知识泡泡引导学生来理解课文,对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而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个人认为,我们教语文不是为了教给孩子一篇文章,分析几个人物,重要的是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学会怎样读懂文章. 但是本节课中在注重词语理解的同时忽略了孩子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特别是拜师的过程,关于孔子和老子见面的一部分读得很少,甚至没有读到,孩子对拜师的经过没有形成完整的一个过程.课文读得也比较少,除了开始自由读了2遍,在最后一次通读全文的时候已经到了下课的时间,受教室外面的影响,读的效果不是特别好.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等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

教学重点:

1: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拜师的经过;

2: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

教学难点:

1:体会孔子勤奋好学的品行;

2: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课前活动:背诵孔子的名言,p69页

1·引入课题

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们,都是我的老师,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共同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二.解决问题

a.齐读句子,理解敬重,你能给它换个词吗?

b.换词:尊敬,敬仰(齐读)

2.细读课文,品读句子

师:为什么人们敬重他们的品行,你能否从孔子拜师这件事来说说你的体会。

生汇报:

师:你能从文中找到能说明孔子品行高的词或句子?首先请同学快速默读(提醒:不出声),并用直线画出来,然后四人小组人进行交流,最后推选代表发言,其他人做补充。

a.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b.指导点评,及时评价(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调整,顺学而导)

重点词句:ppt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的赶路,说孔子求取知识的心情急切。

“终于”因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遥远。

2.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学生孔丘特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近义词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迎候。分角色读

多谢老师等候。

3.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一句话你能换个四字词?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3.师:看,孔子是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想与孔子交流吗?ppt

运用:孔子,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真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自己的感悟

三.升华主题

师:孔子是个谦虚好学的人,那么他的老师——老子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1:拓词:选择题的形式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子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这句话你认为一下的那个解释最合适?(诲人不倦)

a:勤学好问b虚心求教c诲人不倦

2:师:正是因为孔子的虚心求教,老子的诲人不倦,所以:ppt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人们为什么敬重他们的品行了吗?

孔子的勤学好问,老子的诲人不倦

四.总结

师:.孔子和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他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的精神,思想,品行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孔子的勤学好问,老子的诲人不倦。

五.课外延伸:

1.背诵p69孔子的名言。

2.搜集孔子的名言,并熟记。

板书设计

孔子拜师

老子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学海无涯

学无止境

诲人不倦勤学好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