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年历大班数学教案(大全9篇)

时间:2023-10-17 02:07:31 作者:笔尘 认识年历大班数学教案(大全9篇)

教师制定高三教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初一地理教案范文:《初中地理人口教学设计》

认识年历大班数学教案篇一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1.大字卡“年、月、日、1、4、7、12、31、30、28、365”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05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12、30、31、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日历。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并提问有几座房子?大的有几座?小的有几座?

2.出示数字卡(12、30、31、365、28),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设疑:为什么老师把有的房子画得大,有的画得小呢?

请小朋友把自己椅子下的小本子拿起来,分别认这些字。再把小本子藏好。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4.引导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探究回答问题:很久以前的这个妈妈的名字叫什么(年)?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日)?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12座)?这些房子的名字叫什么(月)?大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1、3、5、7、8、10、12)?小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4、6、9、11)?大月有多少日(31天)?小月有多少日(30天)?顶小的月是几个(1个)?有多少日(28天)?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365)?(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5.猜谜。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了解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6.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1.引导幼儿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2.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到了“特殊”一年就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认识年历大班数学教案篇二

设计背景: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校附属幼儿园地处乡镇,而且学校就在两河的交界处,沙堆、沙滩随处可见,幼儿随时都能利用简单的工具玩沙,因此设计本活动。意在达到两个目的:通过操作活动感知沙的特征,认识沙的用途;体验玩沙的快乐,产生参加探索活动的兴趣。此活动在室外进行。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感知沙的特征,认识沙的用途。

2、体验玩沙的快乐,产生参加探索活动的兴趣。

3、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沙的特征和用途

活动准备

1、沙盘,音乐

2、沙滩(能容纳下五十个幼儿的安全场地)

4、沙的用途的图片数张

活动过程

一、活动基本环节:

1、教师边放音乐,出示沙盘,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

师:这是什么?

幼:沙

师: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幼:

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幼:沙滩、水里、车装的、公路、运动场的沙坑

师小结:小朋友知道的真多,你们想玩沙吗?(引出下题―玩沙)

2、幼儿自由的玩沙,感知、认识沙的特征。

(1)教师引导幼儿摸摸沙子,抓抓沙子,感知沙子不仅松散,而且细小。

(2)教师播放欢快的音乐,鼓励幼儿运用自己手中的工具大胆的玩沙,交流自己用沙做了些什么。

幼:老师,我用沙堆了坦克打敌人。

我给小青蛙盖的房子,让它冬天住在里面不冷。

我给汽车修的路,让车子跑得快

我在沙子上画了好多的画

(3)教师小结:小朋友玩得真好。沙可以挖,还可以用手指画画。

(4)我们下面来玩玩干沙和湿沙

师:请小朋友分别玩玩干沙和湿沙,看看有什么感觉?

幼:干沙抓在手中回从手指缝流出来;湿沙会越抓越紧,不会流出来;

师:请小朋友用手或赤脚放在沙盘里,感知干沙和湿沙的感觉,而且用手堆沙堆,干沙堆和湿沙堆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教师把各种积木放进装有沙的`盆子中,让幼儿在沙盆中搭积木。

教幼儿把等量的沙装入口径不同的沙漏中,感受沙子流完的速度是不同的,观察哪个沙漏中的沙先漏完。

(5)教师启发幼儿动脑筋思考

怎样拨离沙中的小石子?

沙子和土有什么区别?沙子和石头有什么区别?

引导幼儿用筛漏开展游戏,并仔细观察。

(6)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每一张图片上都画的是些什么,

幼:工人在修建房子、养路工人在铺路等

二、活动结束环节

教师总结:今天小朋友都很能干,能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创作出你们想象的物品。而且今天我们还知道了沙是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的,沙能流动;而且我们修房造屋、铺路都离不开它。

三、活动延伸环节

在班级的一角,准备“沙盘”,在室外活动场地准备“沙坑”都是用来提高幼儿玩耍的,我们教师要积极主动的给幼儿提供游戏材料,并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大胆创新,创新出不同的玩沙方法,进一步感知沙的特点。

教学反思

该活动我设计的是幼儿大班,因我园地处农村,我根据幼儿大班孩子的特点和本土文化设计了众多的幼儿亲自动手来调动幼儿的兴趣,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在活动中我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变换方法,使全体幼儿都参与进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直对幼儿是理解、尊重、接纳的,他们都有自己的自由空间:比如:在玩沙的过程中老师并没有规定怎么玩,怎么玩,而是让幼儿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自由发挥。

在此活动中,多数幼儿与教师积极配合,但还有一少部分幼儿自顾玩自己的,根本不听老师说的什么。

这节活动课上的不是很成功,首先没有调动全体幼儿的积极性;其次是在幼儿玩沙的过程中,老师没很好的提示,使有的幼儿盲目的玩沙。

假如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去,你们想去吗?让幼儿有去玩得欲望;然后老师讲讲安全问题,大家要注意什么,什么);到了活动场地,先让幼儿自由的玩耍,到一定的时间让幼儿安静下来,听一段轻松的音乐,进入课题。还有在幼儿玩沙子时观察沙子是什么样的,应让幼儿讨论,发表个人意见,才能展示师生互动的效果。

认识年历大班数学教案篇三

1.认识螃蟹的外形特征,能辨别雌雄。

2.了解螃蟹的生活习性:横着走、吐泡泡。

3.能用多种方式表达探索活动的发现。

1.与螃蟹相关的资料。

2.螃蟹的图片。

你吃过螃蟹吗?说一说:你吃的螃蟹是什么样子的?味道怎么样?是从哪里来的?

了解我们的家乡赣榆就在大海边,大海是螃蟹的家,螃蟹是我们家乡的特产。

1.请幼儿仔细观察螃蟹的图片并说出螃蟹有哪些特征?

(1)8只脚。

(2)1个壳。

壳壳是什么形状的?(椭圆形)壳壳摸上去是什么感觉?(硬硬的)

硬硬的壳壳是螃蟹的盔甲,保护着螃蟹不能伤害它。

(3)2只“螯”

两只大钳子有好听的名字叫做“螯”。螃蟹的螯有什么作用呢?

螯是螃蟹的武器,当螃蟹遇到敌人时,它就挥舞着两只大螯反抗,让敌人常常它螯的滋味。

(4)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很多物品就是根据螃蟹的两只大螯发明的,你知道是什么东西吗?(夹子,老虎钳,剪刀)

5.利用图片,让幼儿辨别雌雄。

(1)每只螃蟹长的都一样吗?其实螃蟹还有它的小秘密呢。不过这样可看不出来,我们把它翻个个儿。(腹部图片)

(2)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告诉大家。

一只螃蟹的肚皮是椭圆形的,一只螃蟹的肚皮是尖尖的。

(3)认识螃蟹的“脐”。

我们每个人都有小肚脐,可爱的螃蟹也有啊。两只螃蟹的脐长的一样吗?

一只螃蟹的脐是尖尖的,像什么形状?(三角形)

一只螃蟹的脐是什么形?(椭圆形)

(4)我们人类分为男生和女生,小鸡分为公鸡和母鸡,那么螃蟹呢?我们说雄、雌。

三角形脐——雄螃蟹

椭圆形脐——雌螃蟹

(5)出示多张图片,快速回答图中螃蟹的雄雌。

1.播放螃蟹吐泡泡的图片。

螃蟹这是在干什么呢?它为什么要吐泡泡呢?

教师小结:人们都是用鼻子呼吸的,而螃蟹呢,是用腮呼吸的,它的腮就藏在它硬壳壳的里面。腮里装着好多水。当螃蟹呼吸的时候,连腮里的水也带了出来,呼成了小泡泡,看起来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吹泡泡。

你吃过螃蟹吗?螃蟹的味道怎样?

了解螃蟹是一种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的美食以及食用螃蟹的注意事项,如:死了的螃蟹不能吃;螃蟹是寒性食物,吃的时候蘸姜和醋吃可以驱寒。

螃蟹的鳃、沙包、内脏含有大量细菌和毒素,吃时一定要去掉;吃螃蟹不可饮用冷饮会导致腹泻等等。

学学小螃蟹,在音乐声中幼儿学学螃蟹横着爬行以及在水里吐泡泡的样子。

将师生收集的关于螃蟹的资料和图片放在科学区里,让幼儿了解更多的与螃蟹相关的知识。

认识年历大班数学教案篇四

1、初步感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能运用多种方式大胆猜想和表达对蚯蚓的认识、

3、初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究、发现、交流的快乐。

带领幼儿找蚯蚓并摄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猜想并记录;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课件:放大镜,白纸,擦手布,记录纸;展板:我们的猜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

一、回忆经验,引出问题和猜想

1、看录像,回忆经验。

提问:上次我们到花坛边干什么、

师:你找到蚯蚓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我们来看看那天的录像。、、(边看录像边讨论)

2、介绍问题并猜想

师:我们不但找了蚯蚓,还提出了许多问题、作出了一些猜想、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块展板、分别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分别出示并介绍三块展板,整个活动中提醒幼儿将问题、猜想及发现分类放到相应展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将记录问题的纸片送到、、“我们的问题、、”展板上、师幼共同猜想。如幼儿甲:蚯蚓和人一样有手、脚、眼睛吗?同伴1:我见过蚯蚓,没看到它有手有脚。同伴2:我认为蚯蚓有脚,要不然它怎么走路)(此环节是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需要、同时通过共同猜想,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和带着问题去探究。)

二、自由观察,初步感知

1、提出观察要求

师:是不是像我们猜的这样呢?今天、我把蚯蚓请过来了、待会儿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然后,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观察、议论、记录,验证猜想、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师:请小朋友把你发现的用图画或标记记录在纸片上。(幼儿有观察记录经验、这里的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幼儿自主发挥。)

师:蚯蚓的身体长什么样的?摸摸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里有骨头吗?长了脚吗?

师: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么?(一圈一圈,一节一节的)它的嘴巴在哪里?

(科学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感知,这一环节我给予孩子充分观察和探索机会观察前提出要求。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同时教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集体交流分享发现

1、提醒幼儿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和你的猜想一样吗?请幼儿将记录纸放到投影仪下介绍展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验证了一些猜想、发现了蚯蚓的身体是细细的、长长的、软软的;身上是一节一节的,它是一种环节动物:它没有骨头也没有脚、但是它能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它靠刚毛和身体的一伸一缩来蠕动。

幼儿有了充分的观察感知之后急于想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满足孩子的愿望、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发现和先前的猜想作比较、从中领悟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想、更离不开实际的操作验证教师简明扼要的小结、意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四、肢体模仿。体验快乐

师:你们喜欢蚯蚓吗,为什么?我们来学学蚯蚓松土和蠕动的样子。

(幼儿模仿蚯蚓钻土、蠕动、打滚、蜷缩,幼儿用肢体模仿蚯蚓、能加深对蚯蚓的认识同时、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五、观看动画,整理经验

师:我还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呢?(小蚯蚓丁丁)。

六、鼓励提问。引发新的猜想和探究

师:蚯蚓的秘密可真多。关于蚯蚓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1、相互提问并讨论、同时记录问题放到展板上、、

2、提问留白。引发新的探究。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蚯蚓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有人知道吗?不懂的问题怎么办呢?

结语:今天、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发现了蚯蚓许多的秘密、又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了新的猜想。那么。蚯蚓是不是像我们猜想的这样?我们可以问问有学问的人、可以去查资料,还可以自己观察、做实验、继续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此环节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能大胆思考和提问、是良好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

七、将蚯蚓送回大自然

在活动室一角为蚯蚓营造一个“家”,进行进一步的猜想、观察和实验。

认识年历大班数学教案篇五

1、感知螃蟹的特征,欣赏歌曲,学习模仿表演歌曲。

2、通过讨论以及欣赏歌表演,进一步感知理解歌曲内容,探索表演螃蟹横着爬和甩不脱的动作。

3、对歌曲产生兴趣,乐意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的认识和经验。

1、螃蟹头饰一个。

2、音乐磁带。

1、歌曲《小手爬》,引出会爬的螃蟹。

(1)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表演唱《小手爬》。

(2)变换前奏的速度,引导幼儿随着音乐快速或慢速边唱歌边表演。

(3)教师:除了我们的小手会爬,还有很多会爬的动物呢!听!这是谁?

(4)教师念谜语儿歌《螃蟹》。

2、出示螃蟹头饰,引导幼儿观察螃蟹,了解螃蟹的特征。

(1)教师:螃蟹是什么样子的?螃蟹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螃蟹身体的两侧有什么?有几个?带领幼儿数一数螃蟹脚的数量。

(3)螃蟹身体的前面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4)教师:你知道螃蟹是怎么样行走的吗?

(5)请个别幼儿上来模仿,全班幼儿练习横着走路的动作。

3、欣赏歌表演《螃蟹歌》。

(1)教师戴上螃蟹头饰,扮演螃蟹演唱歌曲。

(2)教师:歌里说了些什么?螃蟹是怎么样上坡和下坡的?

(3)教师:螃蟹用他的大钳子夹住了什么?螃蟹的钳子夹得紧吗?能把他甩掉吗?

(4)让幼儿学一学甩的动作。

4、学唱歌曲。

(1)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延长歌曲。

(2)提醒幼儿尝试用云南地方方言连贯演唱歌曲。

(3)引导幼儿模仿和夸张螃蟹的样子,边唱歌边表演。教师这个红点关注细节,例如:八只脚张牙舞爪;横着向左走,向右走;到处用钳子夹人‘被夹痛,甩不掉的样子。

5、播放多媒体音响视频资料,让幼儿感知地方音乐的特殊韵味。

认识年历大班数学教案篇六

幼儿园的小朋友,特别是幼儿时期,对于声音格外的好奇和感兴趣。大班的幼儿是对各种声音充分认识和了解的'最好时机,可以增长小朋友的知识并且能激发小朋友们对于美妙声音的喜爱。

1、了解并知道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能通过不同的声音了解不同的事情。

2、初步了解和懂得声音的来源是某些物体发生了振动。

3、发展注意力和听辨声音的能力。

1、课件:有各种声音的录音。

2、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小铃、小鼓鼓、木鱼等玩具。

课件:声音

1、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1)笑声

(2)哭声

(3)打呼噜声

请小朋友睁开眼睛

2、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幼儿说一说听到的声音,引起幼儿听辨的兴趣。

3、你们还想听其他的声音吗?请小朋友再闭上眼睛。

(1)吃东西的声音

(2)打喷嚏

(3)钟表的秒针

回答老师,听到了什么声音?(幼儿自由发言)

1、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敲鼓

(通过实验让幼儿理解物体的震动)

让幼儿把小手放在小鼓上,老师用鼓槌敲几下,让幼儿通过耳听、手模、眼看、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2)小朋友用什么能听到声音?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朵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

(3)你们知道耳朵除了能听声音,还有什么作用吗?

告诉幼儿,我们的耳朵还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耳朵很重要,我们一定要保护耳朵!

1、请小朋友玩一玩桌子上的这些小铃、小鼓、木鱼等玩具。

提醒幼儿边敲边观察,注意听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幼儿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小结: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我们用耳朵来听各种声音。

2、讨论什么样的声音好听。

(1)播放音乐

(2)播放噪音

让幼儿感知乐音和噪音,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相互说一说各种声音,好听的声音,不好听的声音。

1、幼儿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另一名闭上眼睛倾听,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知道了什么事情。

2、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不同的声音可以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

如:敲门有人来了,打呼噜有人在睡觉等。

认识年历大班数学教案篇七

孩子们看到了,有的幼儿用脚踩、跺,有的小心翼翼地捡起送到草坪中,还有的围着观看,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蚯蚓真讨厌,把操场弄脏了。""蚯蚓爬出来了,是不是嫌土里热啊?

"你把蚯蚓踩断了,它多疼呀,会死的。""蚯蚓吃什么?""蚯蚓用什么走路?"……可爱的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猜测着。

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非常感兴趣。捕捉孩子的兴趣点,找准时机,不断地贯穿下去。这样,幼儿才能从自身需求出发,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使他们对感兴趣的研究不断推进。有了兴趣,幼儿才会更主动地探索学习。孩子们有太多的疑问需要解答,这是一次很好的探索机会,还是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吧!

活动一:蚯蚓怎么走路?

孩子们兴趣很浓,我说:"我们把蚯蚓带到我们班怎么样?"好!"大家高兴极了。在我的建议下,大家齐动手,我们找来玻璃瓶、玻璃箱、马粪纸,有的运土和沙子。回到教室后,我在大玻璃瓶里放了三层不同质地土,将几条健壮的蚯蚓放入其中,教幼儿在玻璃箱外做了记号,有捡了两条被踩断的蚯蚓分别放入两只盛有黑土的玻璃瓶中。几个人围成一组,把蚯蚓放在马粪纸上,观看蚯蚓"走路"。在放大镜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发现蚯蚓腹下有刚毛,当后部的刚毛附着在纸上时,身体就向前伸长,当身体的前部的刚毛附着在纸上时,身体就向前收缩。就这样,一身一缩前进了。孩子们高兴地喊起来"我知道了,原来蚯蚓是这样走路的呀。"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能主动参与,积极性高,且认真专注,观察的非常细致。幼儿在本次活动中,发现了某些问题,就是我们课题所述由幼儿自己"生成"的课程,它的确是很宝贵的教育资源,同样也是最佳的教育契机。而作为教师应该敏锐地抓住这些"生成性问题",以幼儿感兴趣为切入口,适时地设疑。让孩子们的学习引向最深处......

活动二:蚯蚓的特征"蚯蚓走路真有趣,我们学学吧!"孩子们说。这时许多孩子都学起蚯蚓走路来,高鑫说:"我们把手伸到头顶上吧!""真有意思呢!"孩子们一起学高鑫把手伸到头顶上做蚯蚓。

我问:"蚯蚓长的什么样?""蚯蚓长的像个蛇了,细细的、圆圆的。""粗的一边是蚯蚓的尾,细的一边是它的头部。""被踩断的蚯蚓活了。只有头得那条长得快,只有尾的那条长的慢。"教师介绍:蚯蚓的身体细长,圆圆的、光滑、柔软;全身由许多环节组成,头较尖,嘴长在身体最前面。它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也没有脚,是靠身体的一伸一缩向前移动的。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孩子们对蚯蚓的构造只是了解表面的,对一些深入的问题他们并不能做一个很好的回答。所以,教师作为他们的引导者,鼓励孩子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也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了情感交流和行为上的学习。

"看,黑土黄沙搅和了,土里还有缝隙。蚯蚓能松土!""蚯蚓是好人?""蚯蚓是庄稼的好朋友,它能松土!"教师简单介绍蚯蚓的其它本领(蚯蚓能预报天气,粪便可做肥料等)。

在探索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一直在旁边观察着,孩子们是这个活动中的主体,幼儿在尽情的谈论中,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学着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在玩中发现的问题。于此同时,孩子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交往、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发展。这样的探索也能让孩子真正感到轻松和愉快。

孩子们每天去看望瓶子箱子中的蚯蚓,给他们洒点水,放些叶子、米粒、饼干。几天后,大家有说开了:

"看,黑土黄沙搅和了,蚯蚓吃泥土呢!""蚯蚓也吃叶子。""还吃饼干呢?"教师介绍:蚯蚓每天靠吞食大量的泥土,将泥土中的腐叶和很小的生物吸收,然后将泥土排泄出来。这样能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利于自己的自长。

科学活动体现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教师应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现象,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探索。将老师的经验直接灌输给他们,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1、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首先,我们应创造一个安全、愉快、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敢于提出问题,对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幼儿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其次是师生共同探索,寻找解决方案。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幼儿会在生活中遇到许多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

这次"蚯蚓来到我们班"的主题探索活动,它源于生活,孩子们在自然的情景下探究,不但获取了知识,而且萌发了爱护小动物的情感。由此,我想到孩子们课程的社会化可以更好地体现教师引导作用与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时刻发生着细微而有意义的事情,让他们乐此不疲。

孩子们的课程完全可以紧随孩子们生活,在生活化地情景中进行的。

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支持探索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好问、爱探索的。他们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清澈的眼睛里,有许许多多的好奇。他们天真的头脑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为什么",教师如何对待这样或那样的好奇,对待这样或那样的"为什么",这一次次的探索行为,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一线的教师应正确利用、尊重幼儿的提问保护和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要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他们的不同意见,尽可能地把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我是一名年轻的一线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用继续学习,希望能跟紧时代的步伐,更新观念,用心体会多元智能的精髓,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认识年历大班数学教案篇八

l,幼儿通过猜猜,看看,摸模,讲讲,熟悉螃蟹的主要特征知道螃蟹是崇明的特产。

2、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熟悉螃蟹的主要特征。

引导幼儿观察仔细深入。

螃蟹(生的和熟的)、稻草、水、大盆。

师:今天,有一位朋友到我们班来做客,是谁呢?我给大家猜个谜语,谜语猜出来我们就知道这位客人是谁了。

两只大钳会夹人,小小嘴儿吐白泡,身穿青灰衣,烧熟变红衣,猜猜这是什么?

一、说说

二、观察

1、看看螃蟹的.身体、颜色、腿、眼睛、大鳌,雌、雄等等。

2、用耳朵听听,它会发出什么声音?

3、用稻草去碰碰螃蟹会怎么样?

4、(往大盆里倒点水)螃蟹在水中是怎么样的?(幼儿分散在大盆两旁,观察螃蟹,先看再每人一根稻草和螃蟹玩玩,最后放入水观察)

三、集中谈话(边提问边熟悉螃蟹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1、螃蟹是什么颜色的?(青灰色)身体的反面是什么颜色?

什么外形?(椭圆形)

2、眼睛长在那里?嘴巴呢?

3、有几条腿?(八条腿)它是怎么爬的?(横爬)

4、用一根稻草去碰两只大钳,提问:这是什么?哎呀,我的手指被螃蟹的什么钳住了?(大钳)大钳像什么?(剪刀)这大钳有什么用呢?(保护自己拿东西吃)

5、你们知道它生活在什么地方?(水塘)

6、你们吃过螃蟹吗?熟了的螃蟹是怎么样的?味道如何?

小结:螃蟹生活在水塘里,身体是椭圆形的,生的颜色是青色的,熟的是红颜色的,反面是白颜色的。有嘴巴、眼睛、两只大 钳,大钳可以拿东西吃,也可以保护自己,有几条腿,是横爬的,一节一节的,靠近身体的一节粗,中间的一节比较细,最前面一节是尖尖的,上面还有毛,浑身上下都有硬壳,熟的螃蟹味道真鲜美。外国客人来到我们崇明岛,我们都会用什么招待他们(螃)螃蟹是我们崇明的特产,他们尝后翘起大拇指直夸: very good。

认识年历大班数学教案篇九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2、能够解释雷电现象,激发关注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愿望。

3、知道雷电天气自己保护的方法。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故事挂图、幼儿用书第1册第44~45页,雷电的录像、图片。

1、谜语引出故事:两个乌云小娃娃,见面就吵架、轰隆隆,轰隆隆,一个一个嗓门大,吵呀吵,全哭啦,流出眼泪哗--哗--哗。

2、教师引导幼儿听故事,一起分析其中的科学道理。

(2)引导幼儿讨论:到底谁的传播速度快?你怎么知道的?继续欣赏故事后半部分。

(3)请幼儿看录像:听其中光与声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明白光的传媒速度比声的传播速度快。

3、与幼儿一起回忆生活中的风雨雷电现象,引导幼儿注意雨天的安全,知道怎样躲避雷电。

4、组织幼儿观看幼儿用书,做游戏"光姐姐和声音妹妹",用自己创编的动作感受其传播速度的不同。

这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淡化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进而顺利理解影子形成的道理,解释了生活中的疑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并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去验证,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有新发现。我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承担了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共享其中的苦恼和喜悦,给学生一个自主实验的平台。

这一堂课我能顺利按预定计划完成了,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其他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调整,这堂课使我学到了很多,也充分认识到要想使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今后我会好好地改革我的教法,让我的科学课更精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