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汇总18篇)

时间:2023-11-07 06:19:28 作者:文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汇总18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指导和安排,它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和组织框架。通过研究这些范文,教师们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2.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3.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朗读诗歌,疏通生字,查找、了解作者有关资料。

教师: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1.熟悉诗歌,指导朗读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三、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解读全诗。

(一)讨论学习第一节诗。

1.教师范读第一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书,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

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4.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诗,寻找语感)。

——“好像”后加一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

5.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

——两处联想:街灯——明星明星——街灯。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讨论学习第二节诗。

1.请学生个别朗读第二节诗。

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诗人用“美丽的”来形容街市,用“世上没有的”“珍奇”来形容物品,并用“陈列”一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

4作者极尽想象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极其肯定。从“定然是”一词可以看出来。

5作者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再次全体朗读全诗,融入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读出韵味。

七.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预习三、四节诗内容。

第二课时。

一、体朗读全诗,回忆旧课内容。

二、讨论、学习第三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节。

——诗人由“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想到了天街上应该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人”就是牛郎织女,进而描写出动态的景物。

3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美满。他们骑着牛儿来来往往,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

4诗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是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讨论、学习第四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节。

2.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写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3节中的“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雕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强调“悠闲”

4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朵”

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四、总结分析全诗。

1.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2.——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3.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4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这表明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格、气质、诗歌风貌的特征来思考。

——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五、请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奇特的想象。

六、拓展、迁移。

七、布置作业。

做一些有关联想和想象的题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认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3、感受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通过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放《父亲》这首歌,创设情境。

刚才我们怀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聆听了一首为我们的父亲唱的颂歌。听着这优美的旋律,感受着父爱的深沉与博大,我们怎能不去感谢给予我们生命与厚爱的父亲呢?在一篇课文里同样有一位父亲值得我们去歌颂。

板书课题。

二、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习,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了解情况。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显示问题。

想一想:

文中情节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的事,如何引出的?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视情节引导:上下文联系起来,具体语句……。

(二)合作探究。

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你在阅读时还发现了哪些问题呢?请小组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相互质疑。

小组中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靠集体的智慧战胜一切困难.

灵活安排:。

学生可指名求教,其他学生也可自告奋勇及时求助.

(四)教师导学。

通过刚才的求救及救助,我感受到了同学们思维火花的碰撞,我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大家愿不愿意帮我去征服它们?请大家自由闯关!

显示:。

自由闯关每人仅限一关,聪明的你闯哪一关?

第1关:本文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什么含义?

第2关:你认为“花”在叙述构思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第3关:你认为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4关:你知道末尾“我”默念的花的含义么?

在这一环节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作简要板书(见板书设计)。

(五)体验与反思。

:谈一谈。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长大了。我们每个人都要长大,都含有父亲的呵护,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请畅说欲言。

(六)教师总结。

文中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我们也体会到了我们的父亲对我们的关爱,那么,就让我们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谨记:生活中,有个人叫父亲,有种爱叫父爱。

附: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2.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特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法。

3.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重点、难点。

l.重点: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难点: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特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迸溅出beng)忍俊不禁(jin)。

仙露琼浆(qiong)盘虬卧龙(qiu)。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3.阅读全文,思考预习提示及课后练习。

课堂教学。

一、导入。

自然景物是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的。它会令人心旷神怡,会令人浮想联篇,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读完《紫藤萝瀑布》我们一定会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命。本堂课我们主要解决如何读懂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及如何赏析散文语言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思考)。

2.问题设计:。

a.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3.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归纳、明确:。

读懂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看看写了什么物,从哪些方面写的,突出了物的什么特点等。如本文写的是紫藤萝,从形、色、态、味几个方面写的,突出了紫藤萝生长的旺盛,生机勃发的特点。文章又插叙了紫藤萝在“十年浩劫”中被摧残的不幸命运,结合下文的议论,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是要表达“花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一旦环境改变,它又会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的主题,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其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其次,我们要有写物是为了写人的意识,要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那往往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另外,我们在读文章时要多问个为什么。如我们读到作者由“焦虑和悲痛”变得“宁静和喜悦”时,就应该问问:作者为什么“焦虑和悲痛”?又为什么变得“宁静和喜悦”?因为作者写的比较含蓄,要理解她为什么“焦虑和悲痛”,有必要补充写作背景。(课件展示:宗璞一家,在“”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中为什么要插叙在“十年浩劫”中紫藤萝的不幸遭遇了。原来花的命运正是人的命运的象征。花能够从不幸中走出来,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人难道不能吗?作者正是从花的身上幡然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所以释怀,变得“宁静和喜悦”了。

再次,我们要注意作者对物和人发表的议论,那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和中心。如文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画龙点睛之笔,是文章形神的结合点。我们可以结合文意理解,它的意思是:不幸是生命的必然,我们不要囿于不幸,被不幸压倒,而要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因此文章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三、研读与赏析。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借物抒情”。借物抒情,首先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写好物,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的。

1.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紫藤萝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从四个方面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b.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七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内容,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2.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4.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诵读,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2、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

3、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4、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学习难点】。

1、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2、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写法。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每一个步骤都注意突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悟,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

3、自主探究教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会的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散文的意境美;整体把握课文感情学生自主掌握课文构架。

第二、三课时:深入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情与景关系)、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重点语句解析(结合课后练习题);课文结构。

课后实践:如果有条件,教师可选择带领学生集体春游,以拍照、写生、唱歌、野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回归生活。

学习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诗创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一次,在桂林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但在“我”的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只通常意义上的老虎,而是另一个“我”。那“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破碎的牙齿”“铁笼”都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境遇:当时在干校的绝大部分学员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别的城市,而自己是属于少数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心情是异常沉重。正如作者所说:这只虎与我当时的境遇是何其相似啊!而“灰灰的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则深深震撼了“我”,那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发自“我”的灵魂深处,诗人借虎喻人,全诗赞扬的是华南虎,表现的却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人格.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所表现的深层意义,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评析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感情及哲理.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解决字词.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画面,学生根据提示说一句完整的话:

虎啸、鱼游、雁翔、万事万物,世界。

二、初步朗读全诗,熟悉课文内容。

1、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营造气氛,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自行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朗读流畅、节奏合理、停顿恰当,语气、语调符合文意.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思考题。

2、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1、它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但它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它的精神家园。它本属于大山与森林,属于大自然的自由的儿子,现在却被囚禁在铁笼里,供人观看,呵斥、捉弄,这是一个扭曲生命的环境.

华南虎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有关诗句如: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2、“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诱惑”,冷漠粗暴灵魂麻痹,这是一群没有独立人格自我意识的群体,有时还会助纣为虐;“我”良知未泯,从华南虎身上感到一种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灵魂被震撼而觉醒.

四、深层研讨,评论诗歌内容。

1、朗读诗歌,找出诗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现主旨的诗节.

2、探讨诗歌的主旨.

3、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5、联系背景,你是如何理解华南虎形象及“观众”“铁笼”“我”等的象征意义的.

教师点拨:

2、诗人以被囚禁在铁笼中,失去自由还饱受摧残嘲弄的华南虎形象为象征,表现了自己及同类人在艰难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3、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时期,那是个最没有诗意的年代。诗人在干校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四只破碎的虎爪愤怒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迹,那不驯的气魄引起诗人灵魂强烈的震撼。回到干校,写下这首诗,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首诗表现中国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应该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和鼓励.

4、省略号隐去了“我”的内心活动,“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沟壑”唤醒了“我”的内心,迫使“我”作一场灵魂的追问。“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羞愧”一词说明“我”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那滴血的趾爪,那腾空而去的具有动感的形象,既是“我”对华南虎不屈灵魂的膜拜,也是“我”屈辱灵魂的觉醒,它让“我”看见了人类的希望。写这首诗的时候,作者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不羁的个性引起了诗人灵魂强烈的震撼,它唤起了诗人追求自由和光明的激情。使诗人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保持独立、健全的人格奋然前行.

5、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囚在牢笼中的华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与之相对的是禁锢自由,代表邪恶的铁笼。通过两者之间的激烈冲突,表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观众”“叽叽喳喳”“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这是一群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在诗中他们只是一群苍白,概念化的符号。他们无耻、卑微、无聊、自以为是,他们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真实写照.

“铁栅栏”“铁笼”“灰灰的水泥墙壁”作为对华南虎“专政”的工具,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色彩阴暗、冰冷无情的囚具。愚昧的大众蔑视老虎向往的“苍苍莽莽的山林”,他们不但对自己囚牢一样的生活境况不自知,而且还想用同样的牢笼囚住,一切生灵。精神的独立,往往被众生当成洪水猛兽,“两道铁栅栏”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懦弱的心理.

“我”也和其他人一样,隔着铁栅栏来“观赏”华南虎。但“我”毕竟良知未泯,从老虎“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悲愤”中,“我”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感到了现世众生的人格堕落。“我终于明白”,“我羞愧”,“我离开”,“我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这声音来自“我”的灵魂,它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灵魂的觉醒.

六、诵读品味,深入体会感情。

1、朗读指导:

第一、二小节以叙述语气为主,第三、四小节要读出华南虎对人类的轻蔑,读出它内心的孤独和忧愤,更要读出它的抗争,最后一节是作者感情的高潮,要读出作者的羞愧和觉醒后的激愤.

2、学生自由朗读,深入品味情感.

八、巩固拓展。

根据提示自己写一节小诗。

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积累词语.

2、课外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个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他、照顾他的事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可能会遇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问题。这都需要教师从不同层面给予合适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的语言神态等描写的品味,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运用: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启发式教学:以启发、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利用小组合作,促进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

(二)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

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

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小组合作法:随着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语文学习的新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朗诵《我与地坛》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呈现片段: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

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

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进而讨论交流、分析鉴赏文中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

(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2、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重读课文,知识拓展。

通过学生再读文章,了解文章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从而拓展知识。

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

1、了解叙述方法——“插叙”

2、文中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要求: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插叙的内容,思考其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常用的叙述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日常写作中掌握插叙这种方法技巧。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带上她的眼睛》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是一篇科幻小说,作者的想象奇妙又合理。全文通过对小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赞美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崇高精神。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制造了“出乎意料,情理之中”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是学生在初中学段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科幻小说。七年级的学生富于好奇心和想象力,利于对科幻小说的阅读与理解。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应基本掌握了“浏览”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浏览课文,回答问题,了解科幻小说奇妙而合理的特点;并通过感受作者的奇思妙想,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浏览课文,完成任务单,理解作者通过设置悬念和伏笔,使小说达到“出乎意料,情理之中”效果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重难点。

1.学生浏览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阅读经验、结合小说文本,使学生体会科幻小说奇妙而合理的特点。

2.设计“游踪图”任务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设置悬念和伏笔的巧妙构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谈论虚拟现实技术引入。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迅速过渡到主要环节。

(二)、整体感知,把握科幻小说特点。

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结合旁批浏览课文。浏览后说说小说中哪些科学幻想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围绕学生所得,教师引导讨论,抓住科幻小说的特点深入交流。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浏览成果,使学生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三)、结合任务单,体会作者构思。

要求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浏览后完成“游踪图”任务单,小组交流,说说作者是如何在后文揭示真相时让读者不感突兀的。围绕学生所得,明确作者设置悬念和伏笔的巧妙构思。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作者设置伏笔、悬念的巧妙构思。

(四)、大胆想象,合理表达。

作者的想象合理而又富于新意。请学生也尝试想象,以《带上_____的眼睛》或《带上他的______》为题,创作一个故事。课上可以口头交流,课下形成文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案

1、提炼关键信息,梳理课文结构,理解说明顺序。

2、通过与所学《中国石拱桥》的比较,感知科学小品文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

3、感悟作者情感,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文章情感为线,贯穿课堂。通过语言品析,感知科学小品文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并通过品味改写,加深对不同风格说明文语言的认识。

课型设计。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课——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科学小品文,在教师渗透说明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希望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教师引导将说明新知的学习深入巩固,并拓展运用,了解常规说明文语言与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差异。希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课题“入侵”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入题,一方面让学生快速理解说明对象,同时引导学生带着作者的写作情感去感知文章,以情为线,贯穿教学。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提出默读要求),筛选有用信息,说说从中获得哪些相关知识。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明确,明晰本文的说明顺序。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通过默读锻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力。问题设置较易操作,旨在面对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同时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板书整理,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三、阅读比较体味语言。

1、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课,体悟科学小品文语言特点,结合范例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赏读语言,体悟情感。

2、通过将文中平实说明语言的改写,学会运用生动说明的方法。

师方法的引导,品析语言,体味语言的生动性与情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品析的角度,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表达。

四、总结本课体会精神。

教师小结本课所学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培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设计意图】由本文内容的品读,情感的把握,启发学生要关注自然,保护自然。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尝试运用生动说明的写法,搜集生活中的生物入侵者相关介绍性资料,写一段说明文字。

【设计意图】就课堂学习重点进行课外可行性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感知到的说明方法在练笔中加以尝试。学用结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依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写法。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布置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到了自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数学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动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局部学生写出了如《北风与太阳》、《狼与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4、体现教学机智,学生在我安排自编寓言时,有局部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的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给的四个寓言题目之外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发明力与主人意识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范例三《蚊子和狮子》教学的反思这节课给我们的启示远远不止课前的预设和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如何应对。而教者仅从这两个方面去反思是不够的,也许,对教者来说,最得意的莫过于由课前的预设走向动态生成,以及在动态生成中的“机智应对”,这是否是最得意之笔姑且不论,仅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来看,教师的教学言与行有没有值得反思之处?哪些言行有效,哪些言行无效?这倒是直指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夸父追日》这篇著名神话选自《山海经》,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最终渴死在路上的故事。文章很短仅仅37个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勇敢坚强...

《夸父追日》这篇著名神话选自《山海经》,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最终渴死在路上的故事。文章很短仅仅37个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勇敢坚强,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本篇神话弘扬了夸父身上体现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既然本文是一片神话,那么学习这篇课文,就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外,还要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此外,分析文中“夸父”这一神话的人物形象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夸父的形象非常高大。夸父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而这则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是课文的精髓。本课的设计主要分为分析夸父的形象和体会神话故事语言两方面。

在学习课文之前,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先找知道这个故事的学生给大家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学生讲得有声有色,其他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就这样,我紧接问了一个问题,除了故事本身之外,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我提前预设学生的问题:

1、夸父为什么要追日。

2、夸父是怎样追日的。

3、夸父追日的结果如何。

然而,实际上学生还提了许多更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学生还提出了夸父是谁?夸父追日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在“为什么追日”)根据学生的提问,学生小组内互相解决。于是学生找到课文中相应的段落,一起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夸父追日的动作,通过学习夸父下定决心去追日时的语言来体会夸父追日的精神。在夸父倒下时,长叹一声,我让学生体会此时夸父遗憾的心情,并请学生扮演夸父,学生有的是积极的夸父,说夸父(我)虽然倒下了,但是并不后悔,因为自己努力了,还有更多后来人去追日。悲观的夸父:说我费了这么多努力还是没追上太阳,看来太阳是追不上的。我评价了孩子们的体会,总结了夸父追日的意义,虽然没有追上,但是夸父还是有勇气、坚持不懈地去追太阳,最后还化为桃林为后人解渴。

总之,这篇短小的顾问学习,一改之前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整体上是我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问题。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概括主要内容时不够放手。在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一开始我就出示提示,学生只要简单地填一填,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的提高。总结夸父追日的原因时学生的回答不够概括,一方面是我的问题设置的不够具体,没有引导学生怎么样回答;另一方面,我没有耐心下来,悉心引导,却自己代替学生说,这样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应该让学生们先试着说一说,并从中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等学生说的不好或者说不出来时,再做提示,这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本课结合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进行设计,力求使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童话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其中涉及到的曲折虚构的故事情节和离奇夸张的想象,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学过《丑小鸭》等经典童话作品。理解童话的内容并不难,但是童话内容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童话神奇的幻想色彩,却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2.学习概括事件,梳理故事情节,提高快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通过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五、教学难点:学习概括事件,梳理故事情节,提高快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六、教学时数: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安徒生照片,创设情境。提问:提到安徒生,你想到了什么?

反馈指导:

回忆学过的童话作品,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出示任务:速读童话,感知主要内容。思考:这篇童话的情节包括哪几个主要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要求:在6分钟内读完,边读边用笔画出时间、地点、人物的信息。结合时间和地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人物做了什么事,最终结果怎样)。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结合事件概括情节。

2.出示任务:投影《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梗概,学生结合概括的情节以及阅读记忆,找出不准确的地方并修改。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调动记忆对文段内容提出质疑。

3.出示任务:作者围绕“新装”展开故事、安排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本文中心内容,你会用什么?(提示:这个字既应该能适用于文中大部分人物,又应符合这篇童话思想内容。)。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分析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新装”是“欺骗”的象征。(适时板书)。

(三)作业布置。

马人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案

魏书生老师说:“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习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在这节课上,我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采用了激发兴趣、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景导入,展示各种马的图片,播放背景音乐蒋大为的《骏马奔驰保边疆》。引领学生走近课文。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三、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快速地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2、找文中有关语句说说家马的苦难有哪些?你有什么感受?

3、天然野生的马是什么样的呢?读课文3—5段,思考问题。

4、作者对这两种马的情感态度分别是什么?

5、如果你是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侧重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起到引领者的作用。设计的这几个问题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的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把握作者情感,与布封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学生理解完课文之后,进行拓展思维,想象如果自己是一匹马,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为什么?这里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其中赵[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光明同学的发言最为精彩,他说:“我愿做一匹人工驯养的马,因为他为人类奉献自己的一生而无怨无悔,鲁迅先生曾说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么我亦心甘情愿作一匹为人民服务的马!”学生抱以热烈的掌声。

四、语言赏析: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语句或语段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并加以品味,并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喜欢“_____”(语句或语段),因为这个语句(或语段)_______。

提示: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赏读感受。

五、探究性讨论我们常说:“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在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初中化学资源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六、总结储存,拓展延伸,走进课外加油站:收集有关“马”的成语、俗语和谚语。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还是颇感欣慰的,美中不足的是课堂缺乏朗读,如果能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放声朗读,这样就更能深刻的体会作者的情感,这节课就更让我满意了。

人教七年级语文教案

刚刚迈入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拥有一颗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但在学习的重压下,他们却很少为一轮红日而惊叹,很少为一片落叶而感慨,往往对大自然的美熟视无睹。因此,教学本文,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词句去赏析课文,尽情领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们的劳动之美,大自然的画面之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总结交流:

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选2名学生朗读自己的译文,老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3、说说对下列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4、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理解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难以学有所成。)。

四、练习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_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作业。

背诵全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

(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十分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应对这些问题,应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透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潜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取和详略安排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明白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透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状况不断调整。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的构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透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个性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

自参加工作以来,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齐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立刻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透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以前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及时反思的时候了。多和搭档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平和课堂效率,期望能冲破“瓶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新学期开始,我又接了七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早就听说这一级的学生基础差,可是没有想到竟然差到如此程度。全班数学80分以上的2人,70分的2人,60分的7人,也就是说及格的11人,不及格的45人,语文和英语也是如此。这样的基础,今后将如何去教?真的让任课老师犯愁。

果然,刚上了几节课,就感觉到了这些。学生基本上没有养成学习习惯,一节课下来,老师要不断地维持课堂纪律,否则,几乎没有听课的同学了。无论怎样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激发不起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举手的同学竟然很少。究其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去动脑思考。

开学一周多了,学生竟然不把铃声当回事,不知道保持卫生的清洁,自习纪律极差,随便说话,没有学习的意识。还保持着小学时的习惯,上课迟到,随便下位等。

作为班主任,真的感到太累了,有些事,讲了多遍,学生总是不在乎。为此,我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到底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首先要改变学生的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班规,来约束不守纪律的同学。通过家校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共同管理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班中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和任课教师多沟通,共同管理班级。

但愿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