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乡镇生态振兴工作汇报(汇总19篇)

时间:2023-10-25 10:31:49 作者:GZ才子 专业乡镇生态振兴工作汇报(汇总19篇)

参与征文可以让人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思维方式,培养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征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征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

(2022年2月)。

一、2021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抓实大气污染防治。全年统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资金12.5万元,落实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一方面加大秸秆禁烧工作宣传和巡查力度,采取定期召开村、社区会议、村村响广播、常态化流动宣传车、重点区域宣传栏等方式宣传禁烧理念,逐步引导群众不点火、不烧田。同时组建镇村巡查专班,压实村民小组长、社区网格员、护林员日常巡查责任,并聘请农村道路保洁员为义务巡查员,构建多轮多次巡查网络。建立燃点、黑斑消除快速响应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按时上报整改信息,完成无人机巡查问题整改8件。另一方面加大道路扬尘防控力度,对集镇道路和重点路段实行全天候保洁,增加道路洒水降尘频次,确保扬尘可控、空气舒适。

二是抓实生态文明创建。继续巩固擦亮省级生态镇金字招牌,全年完成了2个省级生态村(王家棚、土地坡)和5个市级生态村(王子石村、刘家坳村、黄家坪村、胡家棚村、板桥铺社区)的资料收集、整理、上报工作,其中王家棚村已通过评审,获得省级生态村荣誉称号。截至目前,我镇26个村(社区)中已有8个被评定为省级生态村,?个被认定为市级生态村,郑家榜村入选生态环境部2021年绿色低碳案例。

三是抓实综合环境治理。在市生态环境局长阳分局的支持下,完成三渔冲村等四个村的农村综合环境整治村庄的整治工作,至2021年11月底均已完成验收、审计工作,建设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已投入运行。投入26万余元对2017年环境整治污水处理项目(王家棚村、胡家棚村)进行整改,并建立第三方管理维护机制。按照“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原则,继续推行农村生活垃圾社会化管理模式,全年投入650余万元新增、改造垃圾投放点110处,新购垃圾设施600余件,清运并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8500余吨。

四是抓实反馈问题整改。认真配合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积极配合牵头单位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涉龙舟坪镇信访件办理上报工作(白氏坪高速出口售卖柴油;清江国际商住楼生产肥料气味扰民;蒙特锰业环境;花香水岸、华新水泥问题等);对2016年--2020年以来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我镇信访件及反馈问题开展“回头看”工作,中央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6件,省级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2件,省级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信访件1件,均已办结。加快入河排污口整改工作。完成清江(长阳段)龙舟坪镇入河排污口整改整治方案及“一口一策”信息表,完成取缔类整改工作,稳步推进清理整治类排污口整改。

二、2022年工作计划。

一是聚焦生态文明示范。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打造“两山”理论示范转化地,巩固深化生态文明镇创建成果,持续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紧抓宜昌支持长阳2023年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契机和2021年郑家榜村纳入低碳社区试点机遇,细化“双碳”示范创建实施计划,进一步推进近零碳排放试验区建设,持续创建示范村落、示范社区、示范校园、示范企业、示范家庭。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强化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宣传。积极对接争取,申报创建低碳净零城镇。

二是聚焦“一控两禁”落地。严格落实“一控两禁”(控柴、禁煤、禁止违规露天烧烤)要求,待县政府实施方案出台后,认真细化措施,落实责任。一方面在建成区和集镇范围内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普及率。目前,龙舟坪镇晒鼓坪村方清路沿线群众已普及使用天然气清洁能源,2022年,我镇拟统筹擦亮小城镇项目对沿头溪流域及泉溪河流域电气管线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建设,助力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引导,推动集镇周边小作坊(酒坊、豆制品加工等)进行煤改气改电。同时,依托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露天烧烤摊贩管理,推进露天烧烤进室内,落实油烟净化设施覆盖安装。

三是聚焦问题整改整治。做好入河排污口规范类“一口一策”信息表工作,配合辖区内入河排污口标识标牌安装工作。争取环保部门支持,不断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切实抓好工业固废、工地扬尘等污染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管控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矿产资源和关闭矿山治理,落实生态修复措施,加强尾矿库、危险废物风险管控,做好建设破坏山体的生态恢复和绿地建设。

四是聚焦人居环境治理。紧抓中央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机遇,全面实施人居环境增色、理顺、洁净行动,继续开展城乡卫生厕所建设工作,加强农村污水排放管理。加强对已建成区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管理,确保正常运行。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落实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严格落实禁鞭和秸秆禁烧工作。加快推进绿地和小微景观建设,美化居民活动空间,切实创优人居环境。

新的一年,龙舟坪镇将对标县委县政府生态环保工作要求,在环保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全面补短板、抓重点、守底线、树品牌,为建设中国最美土家旅居县城护好青山绿水,守好蓝天净土。

生态乡镇创建工作汇报

为实施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弘扬生态文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和谐优美的生态人居环境,自2015年国家开展了系列生态村镇创建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现琅岐镇的生态创建工作严重滞后。根据马尾区政府及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 2012年我镇必须要完成省级生态乡镇的创建任务以及 22个以上省级或市级生态村的创建任务,申报时间截止6月30日前,这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

结合我镇实际,对我镇生态乡镇及生态村的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成立创建领导小组,落实创建责任。

生态系列创建工作涉及部门众多,不仅有参加创建的各村,还涉及如农、林、水利、城建、环卫等镇属部门及区直部门,要成立生态创建领导小组,加强生态创建领导,需要各部门上下通力协作才能办好这件事。

首先,镇成立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企业环保组、农村环保组、环境整治组。(见附表1、2)

其次,明确任务分工。建立工作责任制,层层分解创建任务,抓好质量监管和验收,完成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完成。(见附表3)

责各块创建工作。

二、编制琅岐镇生态环境规划是必要的先行条件。

开展生态乡镇创建工作,首先必须委托有咨质的机构为我镇编制生态环境规划,据了解马尾区其他镇(街)都是委托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的环境规划,费用大约7万左右,且规划还要通过镇人大主席团审议通过,时间比较紧迫。

三、明确省级生态村及市级生态村创建村。

2012年我镇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该项目涉及6个村,分别是农旗村、光辉村、光明村、勤耕村、乐村村、闽江村,建议这6个村参加省级生态村的创建,余下21个村是否都参加市级生态村的创建要进行研究确定。

对获得各级生态乡镇、村命名的省市将给予奖励补助: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的,省财政给予20万元奖励补助;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的,省财政给予10万元奖励补助;获得市级生态村命名的,市财政给予2万元奖励补助。

四、召开宣传动员大会。

建议近期召开生态乡镇及生态村创建工作宣传动员大会。在会上明确生态创建工作机制、目标、任务、责任,提高环保意识,创造环保工作氛围。(见附表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谨代表龙沱乡党委、龙沱乡人民政府,对大家在百忙之中莅临我乡检查验收“四川省生态乡镇”创建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下面我就龙沱乡创建工作向各位逐一汇报。

一、龙沱乡基本情况

龙沱乡位于夹江县城西27公里处,地处峨眉山北麓,南与峨眉山市普兴乡交界,北与木城、南安交界,西通华头、洪雅,是全市最大的产茶乡之一。全乡幅员面积17.48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区(56个村民小组),6000余人。境内交通便捷,可连接木城、华头、南安、峨眉,村社道路纵横交错,村级公路网络基本完善。乡域内以丘陵山区为主,平均海拔700余米,是典型的山区纯农业乡镇,全乡以茶叶产业为主导,有茶园面积14000多亩。近年来,我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茶叶兴乡,茶叶富乡”的发展思路,通过不懈努力全乡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得以稳步推进,环境保护得以不断加强。2012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71元,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100%,村容乡貌整洁有序,基本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我乡先后荣获“四川省十大绿茶名乡”、“全国科普示范基地”、“乐山市村民自治模范乡镇”、“夹江县无毒乡镇”等荣誉称号。

二、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自2011年启动创建工作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乡将创建四川省生态乡镇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来抓,并严格按照“四川省生态乡镇考核标准”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夹江县龙沱乡建设生态乡镇规划》的要求,整体推进,狠抓落实,力求在更深层次、更大空间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互助双赢,确保创建工作目标的全面实现。

(一)创建工作机制

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机制。2011年,我乡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总负责,乡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落实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实施,并制定了创建工作制度,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将创建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党委会、机关工作会讨论研究创建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将创建工作纳入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生态乡镇创建工作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乡镇振兴工作汇报

20xx年,xx乡党委政府按照“四个不摘”、“扶上马、送一程”工作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重点围绕“一安全两不愁三保障”及收入达标核心指标,摸短板,补弱项,防返贫,阻致贫,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监测机制,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乡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我乡分别于xx月xx日、xx月xx日召开两次“五大专项行动”专题会进行培训部署,乡直单位、各村分别对帮扶人培训10余场次,共培训600余人次。会议对监测户的精准识别、精准风险消除,以及脱贫户的精准帮扶、政策落实、资金使用、资料收集、工作推进和巩固脱贫成效方面业务知识等方面进行了培训,让广大干部进一步准确把握关于巩固脱贫成果的新政策、新要求、新部署,准确掌握入户走访、排查方式方法和内容,全面掌握五大专项行动的要求、内容、步骤。同时各村对网格员进行了培训,落实网格管理责任,强化实时跟踪、常态监测、及时预警、落实帮扶措施、解决实际困难。

2、大走访、大排查情况。

我乡共五村,6304户农户,其中脱贫户1246户,监测户61户(包括20xx年xx月前识别边缘户55户)。截止20xx年xx月xx日全部走访完,帮扶手册目前已更新入户1307户,共排查出问题601个,问题主要是网格化管理、务工就业信息、人居环境、自来水安装等方面,截至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

3、大整改、大提升情况。

对于不知晓网格员的户责令网格员进行入户走访,熟悉了解户内情况,互留电话号码;对于务工就业信息发现错误及时向乡、村反馈更正人员、务工地点、电话号码等信息;人居环境差的帮扶人、村干部立即进行督促清洁,并要求网格员日常注意走访查看;督促施工方加快施工,完成增压等配套实施建设,尽快投入使用,确保农户用水。走访中发现我乡大泉、团结两村各有一户存在义务教育阶段未上学的现象,原因儿童存在智力残疾,无法适应正常学校教育生活,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协调整改。通过整改我乡网格化管理水平、务工就业相关信息质量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年初,我乡系统内边缘易致贫户55户151人,其中致贫风险为因病40户,因残11户,占全部边缘户的93%。经过xx月、xx月两次全覆盖大排查及住房、重病、低保、突发困难等专项排查,按照“两评议两公示一公告一比对”程序,经多伦复核确认,新识别脱贫不稳定户3户4人,突发严重困难户3户9人,共6户13人,其中因病3户,因残2户,因意外身故1户,xx月初死亡1户1人。1246户脱贫户、55户边缘户、6户新识别监测户,全部落实结对帮扶工作,已退休已调离等全部调整到位,全部政策落实到位,做到应享尽享,同时落实动态跟踪管理,根据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检索政策“工具箱”,及时予以应对。根据实际情况,我乡绝大部分监测对象均为医疗花费较大或本身残疾导致发展能力不足,重点在医药费报销、促进就业、发展产业、社保兜底等方面予以帮扶。根据这种情况我乡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全乡建立一级网格5个、二级网格24个、三级网格208个,实行全覆盖网格化动态监测制度,定期开展走访排查,加强信息快速传导,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对策、加强帮扶,确保不返贫、不致贫。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我乡产业主要有林果种植特色产业、豆制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总体思路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林果特色产业、旅游服务业,依托豆腐小镇及安徽豆制品厂打造豆制品加工产业。今年申报特色产业发展奖补项目163户,xx月底兑现补贴45。7万元。由于我乡地里位置特殊,地域狭小,耕地稀少,受到城区、风景区、生态红线等规划限制,建设类产业项目一直没有突破,成为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

我乡通过技能培训、介绍工作、提供就业信息及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稳定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就业,加大劳务输出。20xx年我乡脱贫户及边缘户就业人口1026人,与去年同期就业人数略有增加。我乡共有五村建有7座光伏电站,规范运营,管理到位,效益持续稳定增效,利用光伏收益共开发公益岗位145个,均按照公告-申请-评议-公示-聘用程序规范执行,制定公益岗位管理制度,严格考勤制度,坚持按月发放薪酬待遇,及时公示收益分配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并利用就业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21个。

截至目前县下达我乡基础设施项目6个,xx月下达衔接资金大泉村通户水泥路已完工,已拨款30万,整合资金xx村东套抗旱井9。5万元,也已完工。xx月下达整合和盘活资金项目3个,资金160万元,两个项目已施工,一个正在招投标,xx月份新下衔接资金一个正在招投标。

一是中央巡视反馈脱贫攻坚问题和20xx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我乡梳理问题1个,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还有不足。我乡产业项目规划实施受到地理及政策条件限制,防范返贫致贫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制定了整改措施五条,目前已整改到位;二是20xx年xx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集中排查问题整改,排查问题94项,建立了整改台账,明确了整改时限,制定了整改措施。截止20xx年xx月前整改完成。

我乡所有整理好的档案委托专业档案整理公司进行电子扫描,并要求保证如期通过验收后拨付服务经费,目前已全部完成扫描,正申请县档案馆验收。

一是基层基础工作存在一定短板,主要体现动态更新不及时;二是网格化管理质量不高,作用不明显;三是我乡由于地里位置特殊,“三规”、资源限制,建设类产业项目谋划困难,实施更难;四是xx发展主导产业是旅游服务业,但多年投入不够,发展严重滞后。

下一步工作打算。

1、提升网格管理水平。对村组网格员加强培训,实行定人定岗、定职定责的工作机制,落实网格管理责任。

2、完善基层基础工作。结合网格化管理和帮扶人走访,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做到动态了解监测户、脱贫户、一般农户家庭信息情况,及时更新系统数据,为动态监测,针对性帮扶提供信息基础。

3、按照“五大专项行动”方案,继续加大摸排整改力度,开展脱贫户监测户信息及收支信息采集,帮扶、政策、项目三跟踪,因户因人施策,着力实现年度工作目标。

4、加强旅游产业谋划。下一步产业项目谋划将侧重旅游业,依托豆腐特色小镇项目建设,结合豆腐、xx等自然人文资源,落实旅游产业项目推进,推动乡村振兴。

文档为doc格式。

乡镇生态振兴汇报材料

一是突出“三个聚焦”抓基层党建。聚焦理论武装夯基础。定期组织机关党员开展集体学习培训和测试,增强业务能力水平,督促各支部落实落细“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党委书记讲党课、“迎七一”专题党课宣讲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干部思想政治觉悟显著提升。聚焦队伍管理建机制。结合“双培双带”创建,为9名党委委员确定了党支部联系点,健全23个村党组织网格化管理体系,明确了69名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人,结合“五型”党组织创建,强化干部服务群众、基层治理等情况的督查,干部队伍形象全面提升。聚焦任务落实严考核。将党建工作任务列入每月考核,不定期抽查、按月调度、按季督导,及时发现反馈问题,督促抓好整改落实,结合“练兵比武”活动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观摩会,以观摩促落实,推动党建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是突出“四个加强”抓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以党政机关为重点,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向村社延伸,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打造宅子坪、张家坝等4个廉洁文化示范点,营造廉洁从政的浓厚氛围。加强警示教育。每月召开1次党风廉政警示教育会,观看警示教育片,通过因经济、财务等犯罪入刑人员现身说法来保持警钟长鸣,筑牢思想防线。加强纪法教育。将纪法教育纳入党委议事议程,规范52条小微权力运行清单,通过微信平台转发纪法课堂,每周开展1次纪法教育宣讲会和进村社宣讲活动,党员干部法纪意识持续增强。加强“四风”纠治。每月对村级、站所进行1次督查,着力解决工作落实打折扣、服务群众意识差等问题,对村干部廉洁情况每月一走访,深挖问题线索,保持高压态势,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是突出“三个坚持”抓乡村建设。坚持以“拆治”为先。组织镇村干部、公益性岗位等人员力量,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残垣断壁12处、烂圈烂厕56个、危旧房屋120余间,整治乱堆乱放90余处、乱搭乱建45处、清理垃圾120余处,用伤筋动骨措施实现脱胎换骨成效。坚持以“共建”为基。立足村庄现有资源,在保持农村原有特点的基础上,整体规划、系统布局,建成观光步道1。5千米、小广场6个、小景点12处、下水道1km,改造供水管网8km、圈舍148座、厕所303个、房屋242座,硬化庭院56户,绿化赵天线10km,打造了张家坝“田园”、坪上“清洁”、宅子坪“农耕”美丽乡村示范村。坚持以“管护”为要。实施“党员示范岗”红黑榜制度,推进“党员+巷道长”责任制,分区负责公共设施管护、环境卫生保护、矛盾纠纷调处等,形成了权责明晰的网格化工作格局。

四是突出“三个抓手”抓产业发展。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注重串连产业“小基地”、产业“示范点”建设产业“大园区”,建成百亩洋汤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种植欧曼达等西红柿类20亩、2k西瓜等瓜类10亩、草莓10亩、菜椒70亩;打造“种养结合”为一体的高楼山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园,种植纹党育苗4800亩、小杂药1700亩、辣椒2850亩。以“提质增效”为抓手。依托产业示范村建设,围绕产业提质增效抓技术培训、强科学管护,以点带面,以面带片,建成为头等3个万亩花椒和高楼山万亩中药材示范片、椿树坪等5个油橄榄示范点,发展花椒4。6万亩、中药材2。1万亩、油橄榄5700亩。以“拓宽销路”为抓手。与国际花椒联盟建立合作关系,与文县仁和公司、益丰汇宝合作社签订花椒、中药材、辣椒保底购销协议,有效解决农产品难卖“最后一公里”问题,扶持12家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发展产业,带动解决220多人富余劳动力就业。

五是突出“三个机制”抓环境整治。建立“定段定责”机制。把镇区划分为18段,每段由1名科级领导包抓,并亮明了“党员身份”,结合“文州先锋号”“文州先锋岗”创建,设立了“示范岗位”,对驻镇单位、镇村干部、公岗人员划定责任路段,明确责任区域。建立“四级网格”机制。针对一区(镇区)、两线(212线、赵天线)、四片(草坪、为头、河坝、北山)、五流域(洋汤河、草坪河、燕儿沟河、大成家河、刘家沟河),建立了一级网格长(书记、镇长)总抓、二级网格长(包村领导、河长)包抓、三级网格单位(驻镇单位、村党支部)负责抓、四级网格员(镇村干部、公岗人员)具体抓的责任链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建立“公开曝光”机制。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每周二和周五对全镇人居环境卫生秩序进行集中整治,每周五对落实长效整治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并通过“红黑榜”公开曝光通报,推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氛围。

六是突出“四个注重”抓乡村治理。注重“定规范”。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将移风易俗、平安建设等作为新内容、新要求写入村规民约,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注重“广宣传”。通过大会小会经常讲、党员干部入户传、微信视频发布看、村规民约上墙读等形式进行宣传,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宣传模式,使文明新风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注重“树典型”。结合“一行动一活动”和文明创建,开展“星级文明户”等评树活动,对评选出的3个文明村和28户文明家庭进行表彰,在全镇树立正面典型,切实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镇文明新风持续向好向上向善。注重“强治理”。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融合发展,推行“综治中心+网格联防”工作模式,推动党建网格和综治网格“双网融合”,实行领导包抓制度,推广运用“四级六天”法化解信访事件16起(积案5起),调处矛盾纠纷145起、形成了信访矛盾在网格中化解的服务“连心网”。

下半年,我们将以此次观摩活动为契机,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认真谋划,精心部署,集全镇之智,举全镇之力,优化发展环境,建设美丽桥头,稳步推动235户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8公里洋汤河漂流项目建设,城乡人居环境卫生秩序整治和精神文明创建,发展山地农业,推进乡村振兴,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和“五大革命”,以实际行动真抓实干,抓实抓细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为加快生态文县绿色崛起、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桥头力量。

乡镇乡村振兴工作汇报

尊敬的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6至8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青带领由农业农村工委人员、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先后深入6个乡镇(街道),实地视察部分乡村振兴示范带及其建设项目。召集10个相关部门和东、中、西片12个乡镇(街道)及部分村干部、农业产业带头人进行座谈交流,台风“利奇马”过后又走访了两家农业企业,广泛收集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以及对该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自去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成立由50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出台五年实施意见,召开千人大会,保障资金要素,部门乡镇联动推进,以精品示范带打造和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示范带建设有序推进。编制完成12条示范带规划并分期实施,突出抓好24个产业带项目建设,截止8月底共完成投资11.75亿元。其中,雁山溪谷·秀丽田园示范带在去年通过温州市考核验收,山水雁楠等5条示范带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市政府启动了我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乐耕清耘”的培育工作,铁皮石斛、茶叶、笋竹、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主导特色农业在各示范带得到蓬勃发展,雁荡山铁皮石斛成功亮相北京世园会;成功打造了下山头石斛田园综合体项目,大荆镇被列入20xx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三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300多个村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共创成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14个、达标村161个,温州美丽乡村标杆乡镇2个、样板村3个。四是农村改革全面深入。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培育了6家温州“三位一体”典型合作组织,建立了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并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制度。五是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坚持“项目为王”,依托“党建联盟”,多渠道推进村集体增收,去年和今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分别增长21.26%和21.67%。去年,示范带吸引游客30万人次,旅游消费6000万元。同时,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多措并举,深入开展扶贫工作。

(一)基层对示范带建设认识存在偏差。目前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覆盖到的乡村较少且大部分位于乐清东部,面上其他乡村有失落感。不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较严重。示范带普遍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占比较低,乡村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示范带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受土地指标限制,租地建设情况较为普遍,后续维护资金压力较大。

(二)农村产业仍然不大不强。一是缺少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三产融合程度低。除铁皮石斛等少数产业外,各类农业主体大都仍处于低小散状态。农业种养加、农业+旅游+文化、森林康养服务、互联网+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二是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撑。不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村办公楼或者旧厂房出租,持续增收渠道少;一些山老区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自我造血功能低下,工商资本进入受区位因素、土地指标等限制较大。三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低,超强台风“利奇马”给灾区种养业造成重创(全市合计直接经济损失35.3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7.12亿元),非洲猪瘟使养猪业伤筋动骨。

(三)农村环境提升还需持续发力。一是规划引领不够。乡村规划操作性不强,村居规模化调整之后,规划修编未及时跟上。二是美丽乡村创建氛围不浓。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偏慢,创成覆盖率较低。三是农村环境整治还需提升。乡镇街道建城区之外的一些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工程缺乏专业指导,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此外,调研中反映较多的还有:农村人才严重缺乏,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农村文化礼堂管理运行不到位,常态化活动难以持续。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是在干部配备管理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要配齐配强乡镇干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乡村年轻干部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在要素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用地配置、金融支持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调研中反映较多的农村产业用地需求问题,建议进行专项调查、认真研究。对一些农业临时设施的搭建、自产自销农产品加工展销用地应尽量放宽政策。还应出台一些有吸引力的,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工商资本下乡的配套政策,并持续发力。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农业农村。在农业保险、农村交通、饮水住房安全、养老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快补齐短板、完善提高;继续深入做好村集体经济消薄防滑、低收入农户脱贫防贫减贫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利奇马”台风造成的惨重损失呼唤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品种范围,加大参保的财政补助力度。保险公司要提高保额,降低保险费率,并合理及时足额理赔,切实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乡村振兴的信心。

(二)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推进全面振兴。示范带建设应尽量覆盖到更多的乡镇街道和村居,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如虹桥等几大集镇要设带设点,中雁绿道示范带可以延伸到城北秦垟。未覆盖到的地方,要深入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政策和示范带成果,增强乡村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自然禀赋和区位条件设计振兴目标。乡镇街道要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筹措资金,广泛发动社会资本参与,打造自己的示范带、示范点。有关部门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整合资金,联动配合,聚焦发力,把示范带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美丽风景线,努力实现以点带面、由线到片的全面振兴。

(三)进一步引导农村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各级政府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农村产业振兴。一是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带动,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高,避免无序竞争。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殖模式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并拉长产业链,增强农村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森林康养、特色民宿经济等,加快培育新业态。三是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入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相关科研基地。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示范带动强的现代化乡村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平台。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和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开展经营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民增收。

(四)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全域美”。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结合村(社区)规模调整和新一轮国土规划调整,及时修编村庄规划,在建设用地等方面为乡村振兴预留发展空间。按照市域乡村规划确定的特色村、重点村、一般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类建设,引导村庄个性发展。

二是继续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巩固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认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特别是建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继续抓好截污纳管扫尾工作,加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拆除一些难以改造提升的公厕,可采用嵌入式公厕替换。广泛开展“一村万树”、农家庭院绿化美化等,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重视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问题。要加强对农村建设工程监管,积极探索解决公用设施后续维护资金来源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或维护跟不上而影响使用、造成浪费。同时,示范带建设、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的支撑。农村本土人才、职业农民的培育,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要不断加强,同步推进。

乡镇振兴工作汇报

20xx年,xx乡党委政府按照“四个不摘”、“扶上马、送一程”工作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重点围绕“一安全两不愁三保障”及收入达标核心指标,摸短板,补弱项,防返贫,阻致贫,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监测机制,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乡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我乡分别于xx月xx日、xx月xx日召开两次“五大专项行动”专题会进行培训部署,乡直单位、各村分别对帮扶人培训10余场次,共培训600余人次。会议对监测户的精准识别、精准风险消除,以及脱贫户的精准帮扶、政策落实、资金使用、资料收集、工作推进和巩固脱贫成效方面业务知识等方面进行了培训,让广大干部进一步准确把握关于巩固脱贫成果的新政策、新要求、新部署,准确掌握入户走访、排查方式方法和内容,全面掌握五大专项行动的要求、内容、步骤。同时各村对网格员进行了培训,落实网格管理责任,强化实时跟踪、常态监测、及时预警、落实帮扶措施、解决实际困难。

2、大走访、大排查情况。

我乡共五村,6304户农户,其中脱贫户1246户,监测户61户(包括20xx年xx月前识别边缘户55户)。截止20xx年xx月xx日全部走访完,帮扶手册目前已更新入户1307户,共排查出问题601个,问题主要是网格化管理、务工就业信息、人居环境、自来水安装等方面,截至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

3、大整改、大提升情况。

对于不知晓网格员的户责令网格员进行入户走访,熟悉了解户内情况,互留电话号码;对于务工就业信息发现错误及时向乡、村反馈更正人员、务工地点、电话号码等信息;人居环境差的帮扶人、村干部立即进行督促清洁,并要求网格员日常注意走访查看;督促施工方加快施工,完成增压等配套实施建设,尽快投入使用,确保农户用水。走访中发现我乡大泉、团结两村各有一户存在义务教育阶段未上学的现象,原因儿童存在智力残疾,无法适应正常学校教育生活,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协调整改。通过整改我乡网格化管理水平、务工就业相关信息质量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年初,我乡系统内边缘易致贫户55户151人,其中致贫风险为因病40户,因残11户,占全部边缘户的93%。经过xx月、xx月两次全覆盖大排查及住房、重病、低保、突发困难等专项排查,按照“两评议两公示一公告一比对”程序,经多伦复核确认,新识别脱贫不稳定户3户4人,突发严重困难户3户9人,共6户13人,其中因病3户,因残2户,因意外身故1户,xx月初死亡1户1人。1246户脱贫户、55户边缘户、6户新识别监测户,全部落实结对帮扶工作,已退休已调离等全部调整到位,全部政策落实到位,做到应享尽享,同时落实动态跟踪管理,根据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检索政策“工具箱”,及时予以应对。根据实际情况,我乡绝大部分监测对象均为医疗花费较大或本身残疾导致发展能力不足,重点在医药费报销、促进就业、发展产业、社保兜底等方面予以帮扶。根据这种情况我乡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全乡建立一级网格5个、二级网格24个、三级网格208个,实行全覆盖网格化动态监测制度,定期开展走访排查,加强信息快速传导,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对策、加强帮扶,确保不返贫、不致贫。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我乡产业主要有林果种植特色产业、豆制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总体思路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林果特色产业、旅游服务业,依托豆腐小镇及安徽豆制品厂打造豆制品加工产业。今年申报特色产业发展奖补项目163户,xx月底兑现补贴45。7万元。由于我乡地里位置特殊,地域狭小,耕地稀少,受到城区、风景区、生态红线等规划限制,建设类产业项目一直没有突破,成为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

我乡通过技能培训、介绍工作、提供就业信息及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稳定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就业,加大劳务输出。20xx年我乡脱贫户及边缘户就业人口1026人,与去年同期就业人数略有增加。我乡共有五村建有7座光伏电站,规范运营,管理到位,效益持续稳定增效,利用光伏收益共开发公益岗位145个,均按照公告-申请-评议-公示-聘用程序规范执行,制定公益岗位管理制度,严格考勤制度,坚持按月发放薪酬待遇,及时公示收益分配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并利用就业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21个。

截至目前县下达我乡基础设施项目6个,xx月下达衔接资金大泉村通户水泥路已完工,已拨款30万,整合资金xx村东套抗旱井9。5万元,也已完工。xx月下达整合和盘活资金项目3个,资金160万元,两个项目已施工,一个正在招投标,xx月份新下衔接资金一个正在招投标。

一是中央巡视反馈脱贫攻坚问题和20xx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我乡梳理问题1个,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还有不足。我乡产业项目规划实施受到地理及政策条件限制,防范返贫致贫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制定了整改措施五条,目前已整改到位;二是20xx年xx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集中排查问题整改,排查问题94项,建立了整改台账,明确了整改时限,制定了整改措施。截止20xx年xx月前整改完成。

我乡所有整理好的档案委托专业档案整理公司进行电子扫描,并要求保证如期通过验收后拨付服务经费,目前已全部完成扫描,正申请县档案馆验收。

一是基层基础工作存在一定短板,主要体现动态更新不及时;二是网格化管理质量不高,作用不明显;三是我乡由于地里位置特殊,“三规”、资源限制,建设类产业项目谋划困难,实施更难;四是xx发展主导产业是旅游服务业,但多年投入不够,发展严重滞后。

下一步工作打算。

1、提升网格管理水平。对村组网格员加强培训,实行定人定岗、定职定责的工作机制,落实网格管理责任。

2、完善基层基础工作。结合网格化管理和帮扶人走访,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做到动态了解监测户、脱贫户、一般农户家庭信息情况,及时更新系统数据,为动态监测,针对性帮扶提供信息基础。

3、按照“五大专项行动”方案,继续加大摸排整改力度,开展脱贫户监测户信息及收支信息采集,帮扶、政策、项目三跟踪,因户因人施策,着力实现年度工作目标。

4、加强旅游产业谋划。下一步产业项目谋划将侧重旅游业,依托豆腐特色小镇项目建设,结合豆腐、xx等自然人文资源,落实旅游产业项目推进,推动乡村振兴。

乡镇振兴工作汇报

xx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各项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以党建引领,产业就业为抓手,落实责任分工,做到任务明、举措实。现将我乡今年此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xx乡位于xx县中南部,大别山腹地,天马国家森林公园脚下,总面积132.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63亩,林地面积10万亩。全乡辖6个行政村,74个村民组,4133户16389人,是一个集移民安置区、重点林区、革命老区和旅游景区为一体的山区乡。今年以来,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户、监测户生活稳定。乡成立了乡村振兴领导组、工作组和办公室,每村配备1名村级乡村振兴专员,成立5个乡村振兴工作队,建立由农村党员、村民代表、乡贤人士等187名网格员组成的监测网络,防范致贫、返贫现象发生。

一是抓好党建促脱贫稳定。我们把党建工作融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新载体抓党建。为激发党员活力,引导参与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来,我们积极为普通党员搭建施展才华、服务脱贫的平台,用加强党建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组织保障,用加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党的建设,探索实施了以“生产联手、帮扶产业发展,就业联动、帮带劳力务工,经常联系、帮解生活难题,思想联络、帮提精神状态”为主要内容的“四联四帮”工程,充分调动农村党员积极性。截止目前,全乡有475名农民党员积极参与到“四联四帮”工程当中,联帮全乡已脱贫户479户,农村党员参与帮扶率达100%。从严治党保脱贫成果。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仅要全面整体推进,同时又要稳妥有序推进,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十分注重党风廉政建设,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红线意识”,衔接资金是保命钱,一分都不能乱用,衔接资金项目是重要支撑,必须严格规范实施。在衔接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着重抓好“三支队伍”,充分发挥班子成员作用,采取党委领导下的驻村班子负责制,驻村班子与所在村捆绑在一起,工作实行同奖同罚;充分调动村两委干部积极性,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励第八批选派驻村干部动力,关心他们的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也从严要求他们,确保选派驻村干部沉下心、扑下身、稳得住,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二是抓牢两业促脱贫成效。产业扶贫保稳定,就业扶贫利当前,我们抓牢“产业、就业”扶贫政策持续落实,走可持续之路。发展种养殖产业。积极引导全乡群众大力发展茶叶、黄金梨、黄牛、山羊、黑鸡、蜂蜜等特色种养殖业。20xx年特色种养业奖补共申请496户,实现经营收入516.386万元,奖补136.85万元。发展光伏产业。我乡将利用创建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机遇,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经初步摸排有4.31万平方米建设空间。发展旅游产业。xx乡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发展农家小院19家,帮扶61户脱贫户增收。大湾村今年年初拟通过4a级旅游景区景观价值评价,成为集红色、绿色于一体的旅游村。同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项目建设的完成极大改善了乡村面貌。实施就业帮扶。完善全乡贫困劳动力大数据平台,县乡组织脱贫户劳动技能培训。按照贫困人口劳务需求结合乡村实际,安排公益性岗位369名,脱贫户年均增收6000元。

三是抓实保障促脱贫成果。实施衔接资金项目。20xx年统筹整合资金项目共4个,已全部开工建设。下达衔接资金636万元,已经预拨199万,资金拨付率31.29%。实施教育资助。全乡在校贫困学生共715人,截止目前通过政策保障、社会捐赠等措施目前共受到资助共计155人次17.51万元;贫困家庭子女享受春季“雨露计划”扶贫资助56人次,共计8.4万元。实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为更好的支持脱贫户产业发展,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20xx年全乡共实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00户442万元。2019年贷款今年到期99户252万元正在清收中,目前无逾期情况。实施医疗救助。全乡脱贫人口患病人数630人,患病人数占脱贫人口33.85%。每人都有健康档案、健康卡、每个脱贫户都享有家庭签约医生,脱贫户就诊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政策保障。实施兜底保障。对我乡贫困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补助救助。20xx年底我乡上报县民政局享受农村低保审核花名册为491户827人。城乡低保金及电费,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认真做好五保户供养工作,全乡供养五保户224人,其中分散供养181人,集中供养43人。

四是“三治”突出乡村治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深化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常态化开展振风超市积分发放,第一季度发放振风超市积分50990分;“红黑榜”评比,全乡评选出“红榜”140人,“黑榜”14人,对“黑榜”人及时进行教育转化;第一季度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231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通过讲大道理、讲小事理,算道义账、算经济账,引导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有效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一)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进一步巩固脱贫质量。

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确保现有扶贫力量不减,工作节奏不变,继续做好“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包保帮扶工作,继续抓好政策措施落实,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消除返贫风险,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二)加强防范返贫机制,进一步保障脱贫成果。

认真落实防范返贫致贫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对脱贫户政策不变、帮扶不断、措施不少、力度不减的原则,实行“三级管理、三段防控、三级包帮”,继续做好“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排查。发挥网格员作用,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强化边缘人口监测管理和救助帮扶,有效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三)突出产业发展效益,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脱贫攻坚的物质基础,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在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重点发力。将“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注重培育“造血”功能,注重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按照“十四五”规划要求,结合本乡实际,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以特色产业为发展重点,细化政策措施,制定长短结合的产业增收项目,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保证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推进全乡产业统筹协调发展。

(四)防范危机树立新风,社会治理更上层水平。

我乡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乡村治理的决策部署,以乡村振兴为总目标,整合全乡资源和力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法治化建设,完善基层自治组织,提高服务群众意识,不断提升xx乡村治理工作质量和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坚决按照省委的要求,市县的决策部署,扎实认真,一步一个脚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好乡村振兴事业,不辜负上级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厚爱和群众对我们的殷切期望,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生态振兴工作汇报

(一)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交通基础.今年投资8061.2万元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19个69.861公里;投资1684万元实施完成20个农村公路村道安全防护工程66.038公里;投资1749万元实施17座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工程.

(二)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机制,筑牢农村公路制度保障.一是研究出台《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歙县深化农村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提升农村公路管护水平.二是持续深入推进路长制督导考评,压实乡镇路长制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管护水平.三是加强乡村道路专管员培训,明确要求,做好农村公路巡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处理,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三)提升农村公路安全管护水平,保障农民群众出行安全.今年投资1806万元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工程11个83.16公里.推进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农村公路畅安舒美目标,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完善运输服务网络,畅通农村地区客货运.采用建制村通公交、通日班车、周班车、网络预约响应式客车的方式大力巩固建制村通客车成果,进一步完善建制村通客车运营补贴机制和考核办法,加大建制村通客车相关政策的宣传,夯实建制村通客车工作基础,确保建制村通客车开的通、留得住、有效益.目前,全县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

(五)调整帮扶干部,大力支持定点帮扶工作.选派3名基层经验丰富的干部,分别驻杞梓里镇五春村、长陔乡韶坑村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参与做好村委换届选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及时调整脱贫户帮扶人,落实“四个不摘”政策,巩固脱贫成果.

结合“交通+”融合发展的思路,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农村交通与景区景点、特色旅游等融合发展,增强农村交通服务供给.一是提升农村路网支撑产业和旅游发展的能力.国庆前夕,交通部门全力推进街口大桥和徽州天路建设进度,改善徽州天路路域环境,出新农村公路标线、完善道路指示牌和标志牌,为全域旅游发挥积极作用,为徽州天路开路节的成功举办贡献交通力量.二是破解出行瓶颈、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契机,深入调查,制定方案,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建立完善的班线退出补偿、成本核定、票制票价等方面政策体系,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出行服务.今年来,开通了屯溪至石门、屯溪至王村的公交线路.按照“先易后难、成熟一条、开通一条”的原则,完成了上丰、许村、坑口、岩源、前村、大脉坞等6条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工作.正在推进歙县至黄村公交线路前期改造工作.

乡镇乡村振兴工作汇报

尊敬的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6至8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青带领由农业农村工委人员、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先后深入6个乡镇(街道),实地视察部分乡村振兴示范带及其建设项目。召集10个相关部门和东、中、西片12个乡镇(街道)及部分村干部、农业产业带头人进行座谈交流,台风“利奇马”过后又走访了两家农业企业,广泛收集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以及对该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自去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成立由50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出台五年实施意见,召开千人大会,保障资金要素,部门乡镇联动推进,以精品示范带打造和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示范带建设有序推进。编制完成12条示范带规划并分期实施,突出抓好24个产业带项目建设,截止8月底共完成投资11.75亿元。其中,雁山溪谷·秀丽田园示范带在去年通过温州市考核验收,山水雁楠等5条示范带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市政府启动了我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乐耕清耘”的培育工作,铁皮石斛、茶叶、笋竹、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主导特色农业在各示范带得到蓬勃发展,雁荡山铁皮石斛成功亮相北京世园会;成功打造了下山头石斛田园综合体项目,大荆镇被列入2019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三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300多个村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共创成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14个、达标村161个,温州美丽乡村标杆乡镇2个、样板村3个。四是农村改革全面深入。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培育了6家温州“三位一体”典型合作组织,建立了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并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制度。五是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坚持“项目为王”,依托“党建联盟”,多渠道推进村集体增收,去年和今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分别增长21.26%和21.67%。去年,示范带吸引游客30万人次,旅游消费6000万元。同时,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多措并举,深入开展扶贫工作。

(一)基层对示范带建设认识存在偏差。目前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覆盖到的乡村较少且大部分位于乐清东部,面上其他乡村有失落感。不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较严重。示范带普遍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占比较低,乡村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示范带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受土地指标限制,租地建设情况较为普遍,后续维护资金压力较大。

(二)农村产业仍然不大不强。一是缺少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三产融合程度低。除铁皮石斛等少数产业外,各类农业主体大都仍处于低小散状态。农业种养加、农业+旅游+文化、森林康养服务、互联网+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二是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撑。不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村办公楼或者旧厂房出租,持续增收渠道少;一些山老区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自我造血功能低下,工商资本进入受区位因素、土地指标等限制较大。三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低,超强台风“利奇马”给灾区种养业造成重创(全市合计直接经济损失35.3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7.12亿元),非洲猪瘟使养猪业伤筋动骨。

(三)农村环境提升还需持续发力。一是规划引领不够。乡村规划操作性不强,村居规模化调整之后,规划修编未及时跟上。二是美丽乡村创建氛围不浓。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偏慢,创成覆盖率较低。三是农村环境整治还需提升。乡镇街道建城区之外的一些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工程缺乏专业指导,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此外,调研中反映较多的还有:农村人才严重缺乏,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农村文化礼堂管理运行不到位,常态化活动难以持续。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是在干部配备管理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要配齐配强乡镇干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乡村年轻干部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在要素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用地配置、金融支持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调研中反映较多的农村产业用地需求问题,建议进行专项调查、认真研究。对一些农业临时设施的搭建、自产自销农产品加工展销用地应尽量放宽政策。还应出台一些有吸引力的,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工商资本下乡的配套政策,并持续发力。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农业农村。在农业保险、农村交通、饮水住房安全、养老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快补齐短板、完善提高;继续深入做好村集体经济消薄防滑、低收入农户脱贫防贫减贫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利奇马”台风造成的惨重损失呼唤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品种范围,加大参保的财政补助力度。保险公司要提高保额,降低保险费率,并合理及时足额理赔,切实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乡村振兴的信心。

(二)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推进全面振兴。示范带建设应尽量覆盖到更多的乡镇街道和村居,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如虹桥等几大集镇要设带设点,中雁绿道示范带可以延伸到城北秦垟。未覆盖到的地方,要深入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政策和示范带成果,增强乡村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自然禀赋和区位条件设计振兴目标。乡镇街道要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筹措资金,广泛发动社会资本参与,打造自己的示范带、示范点。有关部门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整合资金,联动配合,聚焦发力,把示范带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美丽风景线,努力实现以点带面、由线到片的全面振兴。

(三)进一步引导农村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各级政府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农村产业振兴。一是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带动,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高,避免无序竞争。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殖模式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并拉长产业链,增强农村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森林康养、特色民宿经济等,加快培育新业态。三是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入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相关科研基地。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示范带动强的现代化乡村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平台。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和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开展经营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民增收。

(四)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全域美”。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结合村(社区)规模调整和新一轮国土规划调整,及时修编村庄规划,在建设用地等方面为乡村振兴预留发展空间。按照市域乡村规划确定的特色村、重点村、一般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类建设,引导村庄个性发展。

二是继续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巩固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认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特别是建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继续抓好截污纳管扫尾工作,加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拆除一些难以改造提升的公厕,可采用嵌入式公厕替换。广泛开展“一村万树”、农家庭院绿化美化等,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重视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问题。要加强对农村建设工程监管,积极探索解决公用设施后续维护资金来源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或维护跟不上而影响使用、造成浪费。同时,示范带建设、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的支撑。农村本土人才、职业农民的培育,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要不断加强,同步推进。

乡镇乡村振兴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坚持常态化开展访贫问扶大走访,持续加强排查,定期监测,主动作为,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见实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xx乡位于xx县西北部,东与xx镇接壤,南部、西部分别与dd县bb乡、xx乡交界,北与ww乡毗邻,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7公里。全乡幅员面积159.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其中9个脱贫村)344个村民小组8414户30595人,建档立卡脱贫户2372户10324人(其中20xx年年底精准识别贫困人口1681户7239人)。耕地面积19017.1亩,林地面积54673亩,聚居壮、瑶、汉等民族,瑶族占总人口的47.6%。乡党委下设30个基层党组织,其中基层党委1个,党总支部2个,党支部27个,全乡共有党员599人,其中贫困户党员108人。xx乡产业主要以瑶山牛和都安山羊养殖业、旱藕粉丝加工业、竹藤草芒编织业、毛葡萄种植业、核桃、桑蚕等为主。

20xx年以来,全乡切实按照贫困户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八有一超”、贫困村摘帽“十一有一低于”的标准,举全乡之力,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至20xx年底,全部实现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

(一)紧盯重点目标,高效推进。

xx乡党委认真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措施,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一是把准方向。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上级党委文件和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总要求和瞄准“3+1”保障的具体目标,确保巩固工作出成效。二是以上率下。乡党委书记潘xx扛起第一责任人责任,按照一月一专题,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性和阶段性安排部署、整体推进,并带头领促防止返贫监测、深入检视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抓整改落实;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做在先、走在前,以实际行动放出样子、作好示范,形成了上下联动抓巩固的良好局面。三是夯实责任。建立“书记抓、抓书记”的一把手责任制,建立乡党政班子成员、挂村干部、村委干部、驻村工作队等领导体制,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实抓好,层层压实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让乡村干部人人有压力,个个有任务。四是挂图作战。结合实际精心制定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细化任务,硬化措施,做到挂图作战、按表推进、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二)坚持动态监测,守牢底线。

1、建立健全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一是主动作为,早发现早纳入。开展乡、村组干部开展经常性走访,及时掌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情况,对于发现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的人口,按照规定程序,及时纳入重点监测户、脱贫不稳定户管理。二是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建立预警监测台账。结合民政、残联、医保等行业部门反馈的信息监测预警名单,建立预警监测台账,安排驻村工作队员、挂村乡干、村委干部逐户上门核实,确认脱贫户是否存在返贫风险、非贫困户各类特殊困难群体是否存在致贫风险。三是及时跟进帮扶措施,精准帮扶。今年以来新增脱贫不稳定户33户153人,新增边缘易致贫户5户18人,新增突发困难户31户100人。对于新增户,按照一对一原则同步落实帮扶责任人,“一户一策”落实精准帮扶措施,其中产业帮扶34户138人,就业帮扶19户99人,低保、五保等兜底政策56户221人。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主要落实产业、就业、金融、扶志扶智等措施,帮助增强发展动力;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落实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签约家庭医生等健康帮扶均实现全覆盖。

2、坚决守牢“两不愁三保障”脱贫底线。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全面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严格落实“双线四包”责任制。全乡6周岁至15周岁适龄儿童少年5143人,其中残疾学生42人(其中送教上门5人,免学2人,随班就读23人,特教就读10人,学前机构1人,康复机构1人)。全乡适龄儿童少年除身体原因外无因贫失学辍学。医疗保障方面:20xx年全乡脱贫人口、特困户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100%,标准化村卫生室、乡村医生配备和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均达到100%。目前,全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参保人数28671人,已参保28232人,参保率98.47%,脱贫人口参保率100%。截至20xx年xx月,全乡已办慢性病卡在管3313人,其中xx安置点135人,村级脱贫人口慢性病患者1481人,普通居民患者1697人。住房保障方面:继续开展危房存量大排查,重点关注四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20xx年危房改造16户(其中:脱贫户11户,低保2户,五保3户),新增一户(低保户)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危房存量为0,发放补助资金44.66956万元。20xx年易安户旧房拆除奖励资金发放14户28万元。安全饮水方面:继续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情况全面排查治理。20xx年新建集中供水2个,新建设家庭水柜68个,涉及68户349人。

1、继续做好帮扶机制落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保持现有的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和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定点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继续做好帮扶对接工作,继续坚持和完善驻村工作管理制度,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教育、培训与管理。20xx年xx月选派出xx乡驻村共计27人,其中驻村第一书记9人,工作队员21人。自治区级后援单位3个,县级后援单位8个,全乡帮扶干部共计760人。

2、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好道路项目建设。20xx年建设硬化道路项目31条,建设里程总计25.63公里,投入资金总计814.181万元。实施xx乡bb村、mm村、ll安置点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等14项为民办实事项目。维修xx村上列至弄洪、xx村古料至新明等13处屯级道路塌方共计1092.2立方米,维修xx村刁道路口至板下、xx村古外至百况2条1.7公里屯级道路水毁路面。二是专项建设3个大容积产业水柜,为全乡产业发展扎实基础。三是落实东西部协作建设项目。新建xx村弄华至弄兄、弄灵队至xx村真石队新建砂石路2.8公里,投入资金98万元。建设xx村弄全至弄下、xx村弄东至弄灵、xx村岩买至弄长等路段防护栏5.8公里,投入资金145万元。四是自治县交通局主导实施通村道路维修项目10条,投入资金119.1472万元。五是落实县委组织部村党组织服务群众基础设施提升项目12条,投入资金60万元,涉及2个村硬化道路共计0.284公里,10个村安装道路防护栏2公里。

3、继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一是做大做强牛羊产业。继续推行xx村“党支部+合作社+脱贫户”的“联建联养互助共养”养牛模式,推广实施“牧草银行”、“母牛银行”。助推乡村振兴投入村集体经济发展牛羊产业项目资金1523.20万元。发放自主发展牛羊养殖的97户20xx-20xx年脱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奖代补资金45.79万元。发放20xx退出户羊代养收益金709户32.08万元。20xx年共发放牛羊代养收益金138.5万元(其中企业代养收益金1241户115.912万元,合作社代养收益金297户22.59万元),合作社退回代养本金132户84.55万元。二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因村制宜,发挥优势,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加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管理,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注重培养和发挥“经济能人”。20xx年全乡12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益均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7个村达到10万元。三是继续加大易安后续产业帮扶力度。20xx年发放213头牛代养收益金25。56万元,惠及易安搬迁农户206户,发放500只羊代养收益金15万元,惠及易安搬迁农户167户。四是继续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百花齐放”。在原有养殖规模200箱的基础上,20xx年再发展蜜蜂养殖300箱,种植油菜、荞麦、荆条、向日葵等蜜源植物300亩,覆盖全乡“三户”60户。在做大做强牛羊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核桃、毛葡萄、桑蚕产业,实现多种产业同台竞秀、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20xx年全乡特色产业已实现对“三户”的全覆盖,“三户”通过自主经营和入股分红稳步实现增收。五是加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宣传力度,做到“应贷尽贷”,坚持户借、户用、户还原则,精准用于贷款户发展生产和开展经营。20xx年共计发放小额信贷107户535万元。

(三)大力发展民生保障事业。一是筑牢政策兜底保障。严格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力排查“漏保、错保”现象,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全面排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落实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工作。截至20xx年xx月,在享农村低保1054户3958人,城市低保37户118人,今年新申请农村低保84户323人,发放乡级临时救助40户167人,县级临救35户162人,现享困难生活补贴426人、重度护理补贴611人,农村特困241人,城市特困22人。二是织牢社会保障网。扩大新型农村保险覆盖面,拓宽社会保障领域,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推进贫困群众全面、持续参保,巩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编织兜住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目前,我乡已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6977人,其中已缴费未到龄领取11193人,缴费率65.9%,应发待遇4199人,居民基本养老待遇发放率100%,其中特殊人员应参保5551人,实参保5551人,参保率100%。三是全面落实就业政策。落实跨省外出劳务交通补助933人19.1072万元,点对点输送交通补贴217人。落实村级护林员195人,安排农村固定公益性岗位228人,惠及脱贫户及没有解除风险的“三类人员”。积极鼓励群众参与上级单位安排的各项就业技能培训,增加群众的劳务途径。四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按时足额发放耕地地力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生态公益林补贴、高龄补贴等。

(四)突出问题整改,确保实效。

一是对照问题抓整改。对照中央巡视“回头看”和20xx年成效考核反馈问题,乡村分别建立问题整改清单,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实际抓好落实整改,确保存在的问题改到位,改彻底。二是强化业务抓指导。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加强业务培训力度,组建工作指导组分片指导村级如何开展整改工作,从而有效提高了村级干部的业务能力。三是明确责任抓分工。乡党委政府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个党政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整改到位。

(五)围绕核心内容,提高满意度。

一是严格落实遍访制度。乡党政主要领导、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村党(总)支部书记按照要求遍访辖区内稳定脱贫户、三类户,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一核心内容,摸清核实每户的家庭情况,找准每一个重点户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精准帮扶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倾听民声知民情。开展“一周一屯一会”交流活动,组织挂村领导、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村委干部每周到一屯召开屯内群众交流座谈会,进一步掌握农户情况底数,向屯内群众宣传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相关政策,倾听群众心声,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三是强化措施解民忧。通过开展遍访与召开群众交流座谈会,对发现问题进行分析研判,采取针对性措施,让群众困难快速有效得到解决,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通过近年来的精准扶贫,我乡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但是离党中央和上级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仍需继续发力,加快补齐差距和短板。一是群众内生动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学习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有一定难度,就业创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技能欠缺,自我发展的能力还需继续提升。二是部分脱贫户受疫情影响就业不稳定,农业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竞争力较弱,群众稳增收难度大,风险户、边缘户基数大,存在易返贫风险。

(一)继续压实政治责任。一是继续实行“双组长”责任制。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继续担任领导小组“双组长”,继续坚持以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建立巩固脱贫提升长效机制,确保脱贫质量。二是继续坚持选派精兵强将。继续实行乡三家班子成员包联系村责任制,继续实行“驻村干部帮扶贫困户、联系非贫困户,帮扶干部包贫困户”的责任制,实现帮扶贫困户和联系非贫困户全覆盖。三是定期开展对各村脱贫攻坚后续巩固提升情况督促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巩固提升显著、成效真实可靠。

(二)持续稳定帮扶政策。一是建立健全稳定的帮扶投入机制,用好中央、区、市、县支持资金。在巩固提升期内,原有的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帮扶、健康帮扶、金融帮扶等政策继续保持不变。二是加大民生事业保障力度。进一步核准、摸清底数,对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发展和就业帮助的贫困人口,按照“应保尽保”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进一步加强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的`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设,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社会保障水平。三是着力完善社会帮扶机制。充分调动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帮扶的积极性,立足在公益事业上补位、社会治理中发力、乡村振兴中作为,实现社会帮扶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三)持续提升脱贫质量。一是持续推进产业革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5+n”产业布局,重点发展肉牛、山羊主导产业,毛葡萄、旱藕粉丝等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建成一批产业基地,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经营、管理和劳务输出,带动群众稳定增收。二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实施“村社合一或村企合一”。完善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三是提升巩固乡村发展基础。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继续巩固均衡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巩固提升农村公路、饮水、供电、环保、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防治。

(四)持续巩固基层基础。一是持续深化党建促乡村振兴,扎实开展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拓宽村干部培养和成长渠道,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二是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后备干部体系建设。强化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基层组织建设后继有人、持续向好。三是持续强化农村思想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自力更生增收致富。四是持续强化农村技能培训。加大农村群众培训力度,整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创业技能等专题培训和实训,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五是持续强化农民感恩教育。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自强不自卑、期待不等待、依靠不依赖,通过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脱贫致富,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乡镇乡村振兴工作汇报

尊敬的市委、市政府:

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完成之年。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xxxxx建设主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严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根据《xx市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办法》规定,现将20xx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把学习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区、镇、村层层开展专题培训。

二是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推进机制调整充实区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考核指标,建立定期调度、分析研判工作机制。

三是强化牵头抓总,系统集成推进。召开全区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会议,印发《xxx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20xx年区委1号文件,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等文件,突出重点、聚焦难点、区域联动、系统推进。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做到规划先行。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方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编制《xx区村布局规划》,编制x个村的村域现状分析及规划指引,x个村的村规划,确保村规划应编尽编。编制《xx片区综合提升规划设计方案》,确保xx城乡融合发展有序推进。

五是注重项目策划,补齐短板弱项。编制《xx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策划》,策划重点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梳理完善xx区乡村振兴项目库,总计xx个项目,总投资xx亿元。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短板弱项,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滚动投资计划,连续两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和交通、水利等资金xx亿元,统筹用于农村公路、入户便道、农村厕所改造、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等xx个项目,实现项目化、清单化打表推进。

(一)聚焦产业振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一是严格落实农业保供措施。全面落实“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与忠县签订《生猪生产发展合作协议》,建立跨区县共建生猪生产基地和资源互助长效合作机制,开展生猪及其产品点对点调运,稳定我区生猪生产市场供应,提升我区猪肉保供能力。

二是夯实农业农村基础设施。2018年以来,累计提档升级农村公路约xx里,改造通村通组路xx公里,建成环金鳌山片区彩色健身步道xx公里、南北登山步道xx公里,规划建设健身(登山)步道5条11公里。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000亩。

三是发展壮大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编制《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修订完善品牌农业奖补政策,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成功打造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4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6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争取到市级智慧农业项目1个,争取到疫情期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销补助3.95万元,xx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奖补50万元。

四是做精做强乡村旅游业。与xxx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结合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推进“xx”等乡村旅游项目,共建乡村旅游观光带。实施xx片区景观打造,建设登山步道、观光果园、七彩梯田等项目。按照“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标准,整合资金xx万元,因地制宜打造xx个小微生特宜居示范点建设。

五是组建专班强化招商。组建xx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专班,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和督查督办制度,形成“周调度、月通报、季小结、年总结”工作机制,全年共接待来访企业24家(次)、拜访企业数量21家(次)。20xx年签署涉及乡村振兴招商引资项目9个,共计金额28.8亿元。

六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总抓手,强化农业农村改革系统集成,拓展“三变”改革覆盖范围,先后在xx等4个村开展试点。全区32个行政村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全部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基本完成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个农民专业合作市级示范社全部监测合格,完成6个区级示范家庭农场的认定和入库。

七是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纳入金融企业服务发展评价内容。截至11月末,辖区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约60亿元,同比增长22%。疫情期间引导辖区银行落实定向授信贷款政策,通过专用再贷款支持涉农和小微企业新增贷款,为184户涉农及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约1.6亿元。

(二)促进人才振兴,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一是摸清人才底数。建立乡村人才台账,实行实时动态管理。截至目前,我区乡村人才共4大类481人,其中技能人才13人、乡村产业人才37人、乡村文化旅游人才4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427人。

二是搭建就业平台。在区人力资源市场和镇(街)设立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窗口,提供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将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累计创建市级充分就业村5个、全国就业扶贫基地1个、市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1个、新建农村社会工作室3个,完成农村社工项目3个。

三是聚力人才培养。推进全区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将教师支教薄弱学校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展各类农业技术、业务技能培训活动。

四是强化人才激励。加大返乡下乡创业支持力度,20xx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0万元,三年累计为20名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95万元。协调辖区金融企业加强乡村区域业务,引导辖区融资性担保机构对返乡创业人才置业兴业给予融资支持。积极落实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上级政府派驻乡镇机构工作人员的乡镇补贴及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高校毕业生、试用人员的工资高定政策。

(三)推动文化振兴,铸就乡村文明之魂。

一是崇德向善风气更加浓厚。评选表彰孝善先进典型110余个;持续开展“乡贤善治”主题实践活动,各村共评选出新乡贤33名。打造xx“五品家园”社区示范点。开展“理论直通车”“榜样面对面”宣讲活动3000余场。“理论直通车”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开展梦想课堂699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117场。组建xx大普法宣讲团20余支,集中开展“千万市民学法律”活动304场,全区建有2块法治宣传专栏的村(社区)达到80%以上。

二是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实效。完成全区乡村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开展“非遗三进”宣传展示活动6场次,三年累计建成乡情陈列馆5个。

三是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8个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6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动态全覆盖,xx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获“第八届全国服务在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9个。

四是村民文明素养切实提升。70%以上的行政村村规民约体现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要求,区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超过50%。开展文明礼仪、健康卫生等文明实践活动800余场次。成功创建全国文民村3个、市级文明村2个,开展“文明看我家”“家风润万家”等活动170余场次,成立“红白理事会”“治保会”等100余个。推荐高雪获评xx市十大“乡村阅读榜样”。

(四)突出生态振兴,推动宜居村庄建设提质增效。

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新建成农村公厕2座,三年累计建成农村公厕5座;20xx年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xx户,累计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xx户,xx个村完成整村推进。完成xx户卫生厕所提档升级改造。

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持续巩固xx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组建139人农村保洁员队伍。新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2个,三年累计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xx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政村有效治理比例达到100%;设置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206个。

三是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编制《xx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xx—20xx)》,完成黑臭水体排查,建成并投入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xx座。

四是全力提升村容村貌。建立明察暗访、定期督导、定期通报工作机制,共印发xx期通报;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实地暗访;强化问题整改落实,举一反三,查漏补缺。20xx年,成功创建宜居村庄xx个,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安排专项资金xx元用于处置农村大件垃圾;建成入户便道xx公里;回收废旧农膜xx吨。三年累计建成入户便道约xx公里;回收废旧农膜约xx吨;以“五沿”为重点,完成农村危旧房集中迁建xx户,自主改造xx户,累计整治提升旧房xx户;安装路灯xx盏;完成村庄场所绿化xx亩;设置村规民约立牌xx个。

五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落实镇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建立林长巡查和网格护林员制度。完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xx个。争取中央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xx万元,20xx年完成矿山修复任务9公顷,累计完成12.38公顷。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完成营造林任务8000亩,其中森林抚育6000亩、经济林改造2000亩。全面完成长江流域渔船退捕工作。

六是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印发xx区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40%。严查露天焚烧秸秆,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改土。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xx%以上。

(五)强化组织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一是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全面过硬。制定镇、村党建工作基本标准55条和示范创建条件39条。动态推进“规范村”“示范村”和“规范镇”“示范镇”晋位升级。

二是强化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20xx年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xx个,三年累计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xx个。

三是推进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出台《xx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区委组织部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和《xx区村(社区)干部及人选区级联审机制》,坚持凡进必审,实行动态筛查。组织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代表赴xx开展乡村振兴培训xx次。紧盯“蝇贪”等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开展惠农项目资金、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专项整治。

四是落实农村党员发展三年规划。全区xx个村累计发展农村党员xx名,确保每村每3年至少发展1名党员。

五是加大对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00万元,配套资金150万元,推动xx镇xx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区有经营收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xx个,享受中央财政扶持村(共2个)中有集体经营收入的村占比达到100%。

六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成功创建xx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认真总结、着力推广xx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经验。支持村、社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会和红白理事会,创办以普法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和“xx普法微博等多种宣传平台。推广老马工作法,探索创新全区xx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建立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三级工作体系。成立“xx区人民调解中心驻法院调解室”。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实施“雪亮工程”,提升平安乡村建设智能化、网格化水平,镇街以上综治中心全部实现与同级公安机关视频监控系统联通;创建平安村13个,占全区村总比40.63%。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区乡村振兴阵地逐步压缩。“十四五”期间,城乡融合发展将成为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旋律。下一步,我区将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好“十四五”规划,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二是抓好“三农”队伍建设,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执行能力;三是抓好项目资金保障,多措并举筹措资金,统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年度乡镇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

尽管xx镇在乡村振兴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仍刚刚起步,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自我发展的能力仍欠缺,发展的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有这样一些体会。

第一、以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找准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各地资源区位、自然禀赋、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切忌贪大求全、盲目跟风。要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宜、宜游则游原则,明确主攻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竞争力。近年来,我们初步形成了“x+x+x+x”发展格局,逐渐探索出一个主城区带动多个特色村镇,形成二层级特色小镇集群的特色模式。我们找准工作痛点、难点和薄弱点,着力推进农村党建设“xxx工程”。这两个“xxx”,形成了推动xx发展的强大引擎,使广大干部群众思路明确、方向明确、措施明确,从而形成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以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破解要素制约。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人才、资源、资金等要素资源匮乏。为此,我们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大力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盘活农村“四闲”资源,吸引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集中力量合力攻坚。我们借鉴工业园区发展理念,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组建x旅游投资公司,实行“先筑巢、后引凤”,加大品牌培育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工商资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要素的破解和体制的优化,扫除了制约发展的阻力和障碍,激发了乡村经济发展的生机,形成推进高质量发展新的活力。

第三,以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群众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我们既始终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又加快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既发挥副中心城的龙头带动,倾心打造特色区域,又高度关注和解决民生;既注重经济发展,又强化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既是发展的见证者,又是发展的参与者,更成为发展的受益者,形成了议发展、求发展、盼发展的浓烈氛围,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精气神”。

第四,以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再好的思路和规划,没有落实只是一句空话,必须要有一股闯劲和韧劲。我们确定两个“xxx”发展战略后,始终心无旁骛抓发展,聚焦项目抓落实,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方向前进。多年来,我们坚持实行月工作计划、月工作督查和月工作调度机制。每月初召开调度会议,排出每月重点工作节点任务,每月底实地督促检查完成情况。正是靠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才可能积小变为大变,积量变为质变,使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可能。

创建生态乡镇工作汇报精选_

xx镇位于新安县东北部,东邻xx县与横水镇接壤,西邻正村镇,南与xx镇搭界,北边是著名的“黄河万山湖”风景区。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著名的万山湖鹰嘴山风景区,s314旅游专线、磁五仓路贯穿全境,全镇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镇。镇域总面积11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63平方公里。镇区规划总面积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0.9平方公里。全镇辖21个行政村,2.8万余口人,其中镇区常驻人口6000人。耕地面积17880亩。201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0.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6亿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2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5859元%;财政收入完成142万元,税收完成339万元。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加快小康建设进程,构建平安和谐新xx,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荣获“省级园林乡镇”、“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河南省卫生镇”等荣誉称号。

一、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基本情况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项目带动促发展,结构调整做示范,城镇提升树形象,作风转变保平安”的发展思路,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经济与环境相互促进,生态与生活相得益彰的理念,努力建设一个生态乡镇、宜居家园。自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目标以来,我们把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作为统筹城镇发展,改善群众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契机和平台,作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落脚点。为了把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我们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的通知精神,通过大手笔抓环境规划,大投入抓环保设施建设,大动作抓环保管理,大声势抓环保宣传,干群环保意识大为提高,城镇环境面貌进一步优化,环境设施不断完善。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7.5%;地表水声环境质量均达到环境规划要求;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6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100%,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无水土流失现象,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农产品农药残留均控制在标准之内。

(一)抓组织领导,重宣传教育,营造生态建设新氛围。健全组织领导是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根本保证。为保障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2013年初,镇党委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了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市政的副镇长任办公室主任,专职创建工作人员7名,具体组织实施创建工作。镇政府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开展创建工作。各村、镇直单位、相关企业也按要求建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具体承担各自辖区的创建工作。全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做到责任明确、分工负责,整体推进。

广泛宣传教育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的前提。为营造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一年来,我镇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充分利用会议、广播、标语、横幅、宣传车、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强化宣传,把创建意义和任务渗透到全社会,提高创建热情,增强基层干部群众创建工作的主动性。同时,围绕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抓好相关教育和培训,除要求相关领导和工作班子成员应全面掌握环境规划、创建标准、程序等有关内容外,还对各村、部门负责人和工作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热情。在创建工作推进中,镇政府还多次邀请上级环保部门亲临指导业务,形成了全镇上下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抓规划制订,重目标落实,开创生态建设新局面。制订科学的规划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的基础。为构建较为完善的生态规划体系,镇政府委托机械工业第四设计院编制了《xx生态镇建设规划》,对全镇农业、工业、旅游、文化、城镇等生态建设以及土地、水资源等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划。在编制规划中,结合农村“双整治”、“双建设”、卫生村、绿化村、村庄整治、生态家园以及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等现有的创建工作,搞好相互衔接,确保国家级生态乡镇规划的全面有序实施。

狠抓落实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的关键。围绕规划制订的详细创建目标和任务,镇党委、政府强化分工、细化责任,狠抓落实。完善了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门班子合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镇党委、政府把创建工作纳入镇环保目标责任书和机关干部年度考核范围,每年进行考核,实行奖优罚劣。镇政府与各村、镇直部门和企业签订节能减排等系列生态创建工作责任状,明确各级各单位的目标和任务,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截至目前,全镇80%以上的行政村已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

(三)抓结构调整,重产业引导,构筑生态经济新优势。

1、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按照“打绿色牌,建生态镇”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三篇文章”一起做的工作要求,不断壮大以大粒樱桃、薄皮核桃、牡丹、菊花、黄芩、生猪为主的特色农业种养基地。应用现代化生物技术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断树立自己的绿色品牌。目前为止,全镇已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基地3个,其中:无公害大樱桃、薄皮核桃生产基地5000亩;以黄芩为主的中药材示范基地10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及养殖基地5000亩,全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2万亩。所占面积比重达到69%。围绕推进旧宅复耕,重点实施以土地整理、标准农田以及水利设施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共投入资金1020万元,整治和建成标准农田1200亩。以创建效益农业和绿色农业为抓手,鼓励和引导种养大户走规模化生态种养之路,同时积极抓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坚持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相结合,以开发促保护,以治理促开发,保证农业自然资源的持久供给和永续利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2、加快推进绿色环保工业。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环保法规及生态保护规划,多年来未发生重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十五小”关停率、工业污染源排入达标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为100%。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对能耗大、污染严重、影响生态功能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去年以来,先后关闭拆除烧结锅炉10个,拆除粘土砖厂6个、石灰窑4个。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企业,促进全镇工业经济优化升级。严格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加强对工业污染企业的现场执法,强化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切实做好“审批”、“全程监控”、“三同时”验收三个环节的工作。全镇2家限额以上企业,严格执行烟尘排放标准。加大对环保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强企业治污设备设施的检查监管,及时更新、改造。近3年,全镇用于环保设施资金在500多万元。严格执行水污染企业排污许可管理,加强化工等行业的污染管理,不定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绿化企业的创建。同时积极引进生态环保企业。2010年以来,先后投资1500万元、2000万元建成河南鑫泰药业有限公司和福金药业有限公司,在拉长中药材种植的产业链的同时,既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今年3月开工建设的洛阳鹏翔牧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元,占地1800亩,年设计规模十万头,是一个集二元、三元仔猪培育、商品猪销售、猪肉加工、有机肥生产、沼气发电、果树种植、药材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为一体的标准化园林式生态农业循环企业。

(四)抓综合治理,重长效监管,塑造生态绿镇新形象。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认真开展创建工作。今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目标,不断加大创建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城镇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稳步提高。一是投资350万元,实施了城镇道路提升工程,对镇区南环路1公里路段重新进行了复修、铺油;二是投资150万元,完成镇区200盏太阳能路灯改造工作;三是投资35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系统;四是投资200万元,对镇区原有自来水供水系统设施进行扩建,不断满足镇区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五是投资100多万元对镇区周边村、镇村结合部进行环境整治;六是投资80万元,对镇区进行全面改造整顿,完成绿化苗木补植补栽1500株,修复损坏彩砖1700余块,更新宣传栏20块,更换窨井盖16个,添臵垃圾桶30个,使镇区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

2、以点带面,整体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开展以村容村貌、路容路貌集中整治为突破口,以环境创优集中整治活动为载体,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公司运作,长效管理。由政府统一出资,采取招标方式委托三个公司,对环境创优重点部位进行承包,建立长效机制:投资11万元,成立农村保洁公司,负责对许横线、磁五仓路两条重点线路沿线的垃圾清运、路林涂白、杂物整治、护坡整理。做到日清日运,建立垃圾处理长效机制;投资6万元,成立公路养护公司,负责村组道路由公路养路工负责对沿线垃圾清运、路林涂白、路面及边沟整治。由公路所组织公路养护工实行责任到人,做到全天保洁,建立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投资20万元,成立绿苑管理公司,成立有35人组成的一办三队,负责镇区花草树木的定期修剪、卫生清扫、垃圾清运、市政管理。坚持做到镇区一日两扫,全天保洁,环卫工人实行一日两签到、两签退制度,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确保了垃圾池无垃圾堆积,街道路面无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同时对固定商户及市场的流动商户开展经常性的集中整治,取缔占道经营和乱搭乱建现象。突出商户诚信建设,开展创建“诚信经营户”等活动。加大对镇区机动车辆的管理力度,做到不乱停乱放、不影响交通,及时对镇区的广告宣传栏更换、更新。二是全民参与,环境创优。由新农村保洁员负责对村庄周围的环境卫生进行治理,日扫日清,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同时利用各类纪念节日如“3月5日雷锋纪念日”、“三八妇女节”等,广泛发动广大党员、中小学生,农村妇女开展义务劳动,为全镇环境创优再加力。三是开展交通秩序、食品卫生等6个专项整治后,全镇生产生活秩序井然有序;完善镇区交通设施及线路规范,更新、安装、设臵各种标志牌子50余块;定期对沿街道楼房时行清洗,护栏、窗户进行油漆,街道进行亮化,使镇区面貌焕然一新。主要建筑上安装节日灯、装饰灯,使镇区变得更新、更靓。

3、强化管理,突出重点,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过程不仅是攻取荣誉称号的过程,而且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快发展、提高镇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过程。我镇坚持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的原则,依据环境规划,对照各项创建标准,在创建工作中把严重影响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影响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为重点来抓。结合实际,统筹安排、综合实施了“四大”工程。一是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抓住“3〃12”义务植树节的有利时机,深入开展绿化宣传活动,掀起全民义务植树热潮。2010年以来,镇政府先后组织机关干部、村组干部及部分群众在王村、仓鹰路沿线、磁五仓路沿线开展了三次大规模义务植树活动,共栽植苗木50000余株,绿化路段20公里,完成荒山造林2500余亩,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因地制宜地狠抓村镇绿化、封山育林、通道造林达100%,荒山绿化达78%。镇区基本实现了沿路绿化成带、庭院绿化点缀的绿化格局。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规定指标,居民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12.6平方米/人。二是实施城镇环境提升工程。按照突出重点、解决热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在道路建设、电网改造、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清运、文化活动建设等方面,加大投资的力度,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三是实施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程。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林吃林为靠山养山、靠水养水、靠林养林,加强山、林、水的保护,有效保护了自然资源。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镇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使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开山采石、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0%。基本农田得到优先保护。四是生态产业工程。紧紧围绕三篇文章一起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服务业,在王村鹰嘴山景区公路沿线种植观光牡丹2000亩,铺设步游道8公里,发展农家乐饭店5家、农家旅店3家,可同时接纳200余名客人。与县农业局联合投资开发建设现代农业休闲示范园一处,引进以饮食、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大型水上餐厅2家,实现了园区休闲、观光、就餐、住宿等多种功能,吸引市区居民节假日、周末前来休闲观光,不仅加快了旅游业发展步伐,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功能布局,降低消耗,减少污染,集约利用,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4、抓重点工程,重绿化实效,打造绿色乡镇新品牌。一是科学编制生态建设规划。按照加快建设生态乡镇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乡镇绿地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相统筹,绿地系统与道路系统相统筹,现有绿地与未来发展的绿地相统筹的“三统筹”原则,强化规划意识,聘请专业人员对乡址绿化进行整体规划和细节设计,于2007年编制完成了xx镇绿地系统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2020),并通过省专家组的评审。

二是精心实施生态综合整治工程。以政府投入为主,精心组织实施建绿、护绿、爱绿工程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优先考虑绿化设施建设和改造,以增加绿量,扩大绿地面积,消灭绿化盲点,保证绿化工作顺利开展。镇财政每年投入20万余元用于绿化设施管护、维修工作,设臵专人加强管理,对绿化设施定期进行维护,及时维修,对绿化植物及时进行修剪、洗尘和浇水,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促进了我镇环境的明显改善。目前,我镇种植各种草皮31380平方米,种植乔、灌木32种,共45060株,各类景观植物及花草绿树成荫,葱葱翠翠,造型植物景致各异,达到了良好的绿化效果。

三是广泛开展居住区和单位绿化。坚持科学规范、精心设计,强调大绿量、高品质,突出植物造景,配以乔灌花草,适当点缀小品及休闲设施,形成优美的人性化景观环境。镇党委政府将单位绿化列入年度考核目标,每年开展达标单位及花园式单位的评比、复核工作,园林式单位建设成效明显。

四是大力加强道路特色绿化建设。加强对重点道路绿化的规划和实施,确保我镇主干道绿地面积不少于道路总面积的30%。对每一条道路的绿化规划都严格把关,注重加强主干道与我镇出入口绿化景观的协调建设,把出入口的绿化建成我乡的新亮点。注重品种引进和选择搭配,着力丰富道路变化层次,提高道路绿化标准,强化乡镇主干道的绿化景观效果。

五是全面加快公共绿地建设步伐。着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绿地体系,结合镇区扩建、新建、改建项目等有利时机,建设了一批街头游园,较好地满足了居民的休憩、观赏及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

通过几年来全镇人民的创建实践,不仅提高了全镇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的生态环境,更推动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1、镇村环境面貌日新月异。目前我镇有各级各类绿化达标单位12家,各单位在开展庭院绿化的同时,积极进行室内、墙面、屋顶的立体绿化美化,进一步提高了绿化的整体环境效益。我镇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主干道两侧树与花坛、绿地巧妙结合,常绿与落叶、花灌木与色叶树种合理搭配,基本形成了步步见绿、路路有景,景随步换、触景生情的乡镇道路绿化新格局。

2、生态环境工程取得明显改善。在全镇所有行政村开展了环境创优集中整治活动,拆除违章建筑800余处,建垃圾池35个,改厕改圈800处,粉刷38420万平方米,并对全镇镇道,村道进行全面绿化。开展了卫生村,卫生户评比活动,评比出卫生村8个,卫生户400户,通过全面整治、各村的清洁能源普及率达8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和谐发展氛围日益浓厚。通过开展和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得到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商业繁荣,人心向上的良好局面。

4、投资发展环境得到明显优化。通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培育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绿色产品,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生态经济对镇级财政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了投资和发展外部形象,增强了吸引资金的能力,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近三年,我镇先后合同利用外资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亿,引进企业4个,形成了一批以洛阳星启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洛阳食为天面业有限公司、金三角超市等财源骨干项目。其中,洛阳星启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年创产值超1000万元,年上交税金百万元以上,成为我镇工业企业的龙头。

三、今后努力方向。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任重道远。尽管我镇在创建过程中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但对照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的目标、任务,潜心研究、踏实工作把我镇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一是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结合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开展创建生态村工作,扩大生态村创建面;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确保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的同时,逐步解决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切实加大生态环境的监督保护,强化环保第一意识,完善环保工作巡查、监控体系,及时制止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优化生态环境。

二是进一步发展绿色经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在工业方面,严把招商引资关,抬高环保门槛,从源头上杜绝新的污染源和生态破坏现象。加大科技投入,推行清洁生产。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优化种植模式,发展景观生态农业。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使生态环境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立足长远,创新思路,在绿化管理、路面保洁、集镇环境、垃圾清运等方面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统一领导、分工管理、上下联动等各个环节明确人员和职责,提升环境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完善督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环境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我们将在已形成的各部门整体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推进机制上,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使建设生态乡镇成为社会各方的共同愿望和统一行动。

宜居宜业更怡情,生态发展起新程。我们深知,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以这次考核验收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所提的要求,在巩固成效的基础上,再鼓新干劲,再添新举措,再攀新高峰,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和谐、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优美乡镇,让xx的明天环境更美好,发展更和谐,群众更幸福。

创建生态乡镇工作汇报精选_

(2011年10月25日)。

尊敬的林厅长,各位领导:

在今天这样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省环保厅林厅长一行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仅代表石坳乡党委、政府和1.7万石坳人民对林厅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我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情况向大家作个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石坳乡位于修水县西部,东邻渣津镇、西接大桥镇、南邻上衫乡、北通古市镇,是“古艾都城”的西大门,也是通往“湖广”的古驿道,省道辽南线、柯龙线穿境而过。全乡总面积46.7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人口1.7万余人。2010年全乡财政收入达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8元。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以创新求发展,牢固树立“生态立乡”意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治理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近几年来,我乡没有发生一起环境污染事故,无一人因环境污染问题上访,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惜野生动物现象,基本杜绝了滥砍滥伐、滥垦滥挖现象。通过不断努力,石坳乡各项环境指标均达到省级生态乡镇的要求。回顾开展创建省级生态乡镇以来的工作,我们的做法和成效是: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创建工作营造浓厚氛围。

会的重要载体。为此,我乡高度重视,将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一是强化领导,广泛发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挂帅、乡主要领导、职能部门组成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办,制定了创建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党政主要领导做到了创建初期定目标,创建过程定思路,关键问题定决策,疑难问题亲自抓。二是强化考核、落实责任。及时召开了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在统一思想、广泛发动的基础上,同各村、各企业签订了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责任目标的制定力求切实可行,责任目标的执行坚持跟踪考核。三是强化规划,编制文本。规划的编制体现在水、电、气立体规划;土地、人口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商业、住宅小区合理布局;道路绿化、人文景点、公共设施全盘考虑,充分体现小康社会、生态乡镇的一流风貌。

二、加强宣传,广泛参与,让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创建工作要搞好,宣传教育很重要。开展创建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一是利用阵地宣传。充分利用宣传车、标语、横幅和橱窗等形式在全乡范围内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在乡内主要街道和重点村还设立了永久性环保宣传标语,努力营造创建氛围。二是加强环保培训。适时开展干部抓环保国策、政策法规培训,增强他们搞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事业心;开展企业职工抓“三废”治理操作技术培训,增强岗位责任意识,提高专业工作水平。三是抓好“6.5”世界环境日的宣传。以一年一度的“6.5”世界环境日为契机,精心组织全乡上下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倡导全乡人民“人人关心环保,个个参与环保”,为创建生态乡镇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全面实施环境基础建设工程。

一是实施环卫设施工程。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投入20余万元建立了乡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道路两旁设置垃圾箱,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通过填埋和堆肥等方式处理,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投入30余万元建好了集镇地下排水系统,使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二是实施“改水改厕”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采取政府给予奖补的办法,激励集镇居民和农户全面改水、改厕。到目前为止,集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卫生厕覆盖率达85%,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0.2%。三是实施绿化工程。按县“一大四小”和集镇“四化”工作要求,搞好了街道绿化、裸露地带绿化、单位庭院绿化、空地绿化;在农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村庄绿化,达到路边有树木、庭院有绿荫、活动有绿地。通过平原绿化工程,我乡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6平方米。

四、加强保护,严管执法,不断提升乡域生态环境质量。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创建了冬枣、早熟梨、茶叶等基地,其中黄源村的冬枣基地已初具规模。同时大力推进农作秸秆资源化和沼气工程,加强规模化养殖业的污染治理,使我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规模化畜禽养殖类便综合利用率、污水排放达标率均达90%,从而大力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提高了农村自然生态水平。三是深化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大力加强环境整治工作,针对集镇乱停放、乱搭建、乱拉挂、乱张贴和乱丢垃圾等现象进行专项整治。另外,乡政府还发动全民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认真落实“门前五包、门内达标”责任制,力求彻底消除脏乱差现象,防止“白色污染”,确保乡村环境整洁。

总之,通过创建活动,全民环保意识明显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但乡党委、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创建省级生态乡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把石坳打造成一个宜居宜业、人见人爱的生态花园。

二0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创建生态乡镇工作汇报精选_

中共开佛乡委员会xx人民政府。

(2012年6月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

非常感谢对我乡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的精心指导,下面,我就开佛乡创建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开佛乡位于宜宾市xx北部,幅员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50亩,林地面积17937.5亩。辖9个行政村2个农村社区和1个社区居委会,共5002户17438人。拥有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xxx,是四川省十佳乡村旅游线路之一。2005年被评为全省首批农业标准化示范乡,2006年被省农业厅命名为ipm示范区,2011年创建为省级卫生乡镇、全省“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乡镇。

自被列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以来,我乡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环保局的精心指导下,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加强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宜宾市生态保护纲要》的要求,结合我乡资源优势和特点,精心组织、编制了《开佛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规划》,并按照《规划》内容,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1、绿化造林如火如荼开展:2010年完成造竹造林1000亩,2011年-2012年全面完成造竹造林4500亩,全乡森林覆盖率得到了很大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目前,全乡森林覆盖率达51%。

2、生态细胞建设卓有成效: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1个,市级生态村7个,县级生态村2个,完成40户生态家园,2所绿色学校和一个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全乡完成200户中央补助农村改厕示范户。

3、农村能源建设全面开展:在全乡开展沼气池建设工程,新建了两合、顺河、马村、新活龙君五个村380户沼气池,改善了农村居民户的生活条件。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0%,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为66%。

4、新农村建设展新风貌: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目前,已进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有9个,比例达75%。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还土,通过建设沼气池让秸秆得到综合利用,全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5.5%。继续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修建卫生厕所4542户,其中无害化卫生厕所2229座,农村卫生厕所比例已达99%。对农村的生活污水主要采取沼气池与湿地处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全乡共开展污水治理的村(社区)有6个,比例已达54.5%。大力改善饮用水水质状况,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100%。

5、高标准基本农田大规模实现:在县农业局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在顺河村、马村村测土配方施肥4000亩,推广稻田保护耕田5000亩,推广优质稻种植10000亩。

镇两头出口公路硬化1公里,目前正在实施龙门、星月、龙君村村级公路硬化工程,极大的改善了村民出行的条件。

(二)建成区环境上新台阶。

1、建设完成乡文化站综合办公楼并投入使用。

2、新建水冲式卫生公厕2个,实际投资20万元。

3、卫生医疗垃圾采取专门管理、专业回收,新建垃圾转运站1个,垃圾房30个,购置垃圾收集、转运车辆1辆,果皮箱40个,规范机动车停放点4个,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8%。

4、新铺设集镇污水排放管网1600米,实际投资30万元。场镇已建污水处理池4个,容量达1100立方米,污水收集处理量为122吨/天,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1%。

5、大力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情况,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6、完成了佛顺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7.2公里绿色长廊建设,建成区街面、楼顶及周边环境的园林绿化建设,场镇公共绿地面积达4090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5㎡/人,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5%。

7、集镇街道硬化3348平方米,人行道硬化2406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

(三)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

为15167.4亩,认证为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养殖)面积为9252.2亩,占全乡种植(养殖)面积的61%。其中“竹海一品”西瓜被认证为绿色食品,2010年申报“竹海一品”生姜为绿色食品已通过环境监测和产品检测。

(一)加强领导,严格落实创建责任。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将其列入全乡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成立了创建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负责创建工作,确保创建工作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二)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xxx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总体目标,利用“4.12”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在街头举办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发放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宣传单,组织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收集垃圾、义务植树,抵制乱倒和乱伐等各种破坏环境的现象。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写标语、办专栏等多种形式,增强了群众的环保意识,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促进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环境保护向纵深推进。

(三)因地制宜,科学编制规划。

我乡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部、建设部关于《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要求,结合本乡实际编制了《开佛乡国家级生态乡镇规划》。同时,在省、市、县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科学指导下,把发展生态农业、保护自然资源、完善乡村环保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等项目纳入了规划,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加大投入,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为进一步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投入1900余万元,硬化佛来山景区环山道路5.8公里、游山便道3.5公里,新建停车场2个等。投入210万元,进行场镇道路硬化、人行道彩砖铺设及道路绿化,新建垃圾转运站1个,污水处理池4座,铺设排污管网1600米。投入301万元,对马村、元田等7个村进行通村公路硬化,目前,全乡已基本完成道路村村通。

总之,我乡自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以来,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乡镇功能日臻完善,乡镇管理逐步规范,乡镇环境明显改观,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宣传发动力度。对照高标准的创建要求,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围绕“花果之乡、养生佛来”发展定位,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长效管理力度,努力巩固创建成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把开佛乡建成高标准的国家级生态乡镇!

年度乡镇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

xx镇矿产资源丰富。八九十年代,原xx等曾一度辉煌。同时,xx集团发祥地——xx水泥厂位于xx镇xx村境内。随着宏观形势的变化,以矿产资源为支撑的主导产业迅速走向衰退,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治理难度加大、历史遗留问题凸显。面对转型发展压力,xx镇紧紧围绕xx工业重镇定位,坚持做强特色产业、做美优势区域,着力建设xx工业新城,打造成为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区、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全域旅游的示范区。

在“特”字上下功夫,做强特色产业。按照“立足基础、挖掘特色、放大优势”的思路,找准符合自身的产业发展主攻方向。累计发展花卉苗木等经济林x万亩,水稻烟叶等规模种植xxxx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达xxx家,规模化水平分别达xx%和xx%。大力实施“双一号”工程,着力培育新材料、精细化工、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xx生态产业园建成区面积达x平方公里,全镇亿元以上企业x家,在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生态旅游业由无到强,已初步建成景区x家,主题拓展线路x条,研学基地x个,主题村落和特色景观区域x个,形成人文自然和艺术文化两条旅游精品线路,被评为全省旅游特色景观名镇和旅游强镇。

在“特”字上下功夫,做美优势区域。xx镇充分挖掘自然禀赋、文化遗产、生态资源、工业遗产等特色优势,围绕“一主两园五特色区域”空间布局,初步构筑起以xx生态产业园为主战场,以副中心城为龙头,以xx五个特色区域为重点,以xx文化等主题村落、廉洁文化主题景区和水泥厂生活区等工业文化遗产为补充的“x+x+x+x”乡村振兴发展格局,结合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田园精品区”。

年度乡镇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乡村振兴的固本之策,也是乡村发展的前提和保障。xx镇既始终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又加快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既发挥副中心城的龙头带动,倾心打造特色区域,又高度关注和解决民生;既注重经济发展,又强化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广大干部群众既是发展的见证者,又是发展的参与者,更成为发展的受益者,形成了议发展、求发展、盼发展的浓烈氛围。

实施党建“xxx”工程。xx镇找准组织建设的难点、党员关注的重点、乡村振兴的切入点,确定了农村党建“xxx工程”发展思路。目前,已打造出一条串联xx个综合体、全长xx公里的党建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xx万元以上,其中xx万元以上的村(社区)x个,xxx万元以上x个。实施村(社区)干部素质提升、“一村一品”党建品牌化、“清廉乡村”、乡村治理和“智慧党建”工程,被评为全省“五个好”乡镇党委标兵。同时,出台了《xx镇村级党组织高质量发展xx条标准》(试行),确定了基层干部看得懂、做的了、行的通的xx条具体标准。

实施镇级民生工程。每年年底分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在完成省市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坚持每年实施十大镇级民生工程。设立“xxx发展基金”,着力帮助集体经济薄弱村解决民生问题。各村(社区)集中梳理一批民生问题,并将之作为自行投资的年度个性化任务。近年来,累计整合各类资金x亿元,解决民生问题xxx个,完成马村河疏浚、xx河小流域治理、东区排水、拆迁户安置、居民危房改造和改厕、水泥厂周边环境治理、安全饮水等一批群众反映多年、愿望强烈的民生问题,群众发展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探索乡村社会治理。以“xxxxn”组织体系、“三会”制度、清廉乡村、新型农村社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协同推进村级组织治理、基层协商治理、“微权力”治理、新型社区治理、文化生态治理,构建“五维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推进乡村治理向基层延伸、向系统化推进。被评为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全省文明乡镇、全省卫生镇、全省平安乡镇。

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环保局的指导下,切实贯彻环保基本国策,认真执行环保法律、法规,以节能减排为中心,始终把环保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树立“抓好环保为经济,发展经济为环保”的大局观,全面开展环保工作,建设美丽xx,有力的促进了全镇经济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我镇社会主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我镇将环保工作列入全年工作计划,制定环保目标任务,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为确保目标的实现,成立了以政府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具体经办人员,保证了组织机构完整。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我镇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环保宣传,张贴过街宣传标语20幅,对环保知识进行宣传。通过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公众关心生产生活环境,主动参与环境建设,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自觉性。

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环保目标责任书要求,结合部门职责和部门实际,抓住重点,齐抓共管,有效实施,强化管理,使环保目标责任状各项内容和指标落到实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一)我镇于20xx年5月份开始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清理河道内杂草和漂浮物,清理两岸工业和农业污染源,目前已经完成全部的整治任务。对各主要河道水环境进行集中清理整治工作。截至目前顺堤河共清理网箱330个,网泊11个,抬网1个,养鸭场2个,养鸡场3个,清理工作已全部结束;鹿口河清理网箱16个,网泊4个,抬网3个,养鸭场2个,养鸡场3个,养鹅场2个。三是按照要求进行绿化工作。目前在顺堤河的堤岸及堤岸外婆底线以外100米陆域范围内共种植杨树15500余棵,柳树450余棵。整治前:河内水草丛生,堵塞河道,河面漂浮物较多,沿线有四家养殖场,养殖废弃物直接排入河道,河道水环境极差,水质发黑发臭。整治后:河道内无杂草和漂浮物,沿线养殖企业全部清理,无污水和废弃物排入河道,河面清洁,河道通畅,达到了预期整治效果。

(二)节能减排工作稳中推进。按照年初县环保局下达的目标责任书要求,在全镇广泛推广和应用节能减排技术。按照县环委会要求,对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工作进行核查,并准备好核查台账资料。

(三)按照县环保局的统一部署,结合我镇实际,在全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境的专项行动。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因环保问题引起的上访事件。

1、集中开展重点流域、重点企业的专项整治。配合环保部门开展小流域污染问题的整治;加强对我镇内的岑港河、铺前河的治理,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污染源头。对全镇新建建设项目进行一次集中清理。对没有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投产的排污单位,依法责令其停止生产;对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一律停产整治,坚决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大力开展镇村环境整治工作,对环保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通过督导检查,认为我乡各行政村都较为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普遍建立了环保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政一把手环保工作实绩考核制度,能够认真落实环境保护“一把手”负责制,实行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分管副职深入实际,狠抓工作落实,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宣传教育工作还做的不够,群众环保意识不强;

三是规章制度的落实不到位;

四是镇级环保力量薄弱,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影响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待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文档为doc格式。

年度乡镇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

乡村振兴,既要解决发展的了,同时又要推广的开,最终能吸引得住。品牌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xx镇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探索多艺术融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注入文化基因,培育独具魅力的地域品牌。品牌的形成,不仅带动人气的增长,也推动招商引资的迅猛发展。目前,xx镇年旅游接待人次达xx万人,年均增长xx%以上;三次产业招商引资年均增长xx%以上。

培育传统文化品牌。将国家级非遗xx花鼓戏和省级非遗千年龙窑作为文化品牌重点打造。振兴xx花鼓戏,建成花鼓戏广场、花鼓戏剧场和展示馆,出台xx花鼓戏剧团长效机制,打造xx村“xx花鼓戏第一村”。建成千年龙窑博物馆、陶艺村、陶艺主题街区和当代陶艺主题公园,开展了“又见xx窑”、陶瓷博览会等活动,xx陶瓷大师联盟国外艺术家创作基地等投入使用,“千年龙窑、世界唯一”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目前,全镇陶瓷文化企业达xx家,年销售收入达x亿元。

率先探索艺术乡村。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合作“摄影艺术+”模式,率先探索和实践艺术援乡和艺术家驻村计划。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著名摄影家xx等深入乡村,参与文艺名家驻村计划。xx村成为全国首个摄影艺术乡村。探索多艺术与乡村有机融合,组建xx文化旅游联盟,先后引进xx研究院、xx紫砂研究院、xx教授工作室等xx多个创意团队和艺术家工作室,与xx陶瓷大师联盟、xx建筑大学、xx艺术学院等xx余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阵容庞大的“乡村文艺嘉年华”。中国文联党委书记李屹同志对艺术乡村给予充分肯定,并作为全国典型予以推广。

打造文化活动品牌。为彰显文艺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xx镇以活动为载体,以摄影为手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全程参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牌效应。以传统文化回归为主题,连续三年举办民俗旅游文化系列活动、农民丰收节、过大年系列活动。以乡村大秀场为主题,举办主题摄影季、草雕艺术展、三维立体彩绘展、乡村音乐会、户外大型装置艺术展、田园歌手大赛、变装秀等系列活动。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与《今日头条》、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全程参与、有效互动,使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山村,已逐步变成具有较强感染力、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乡村。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