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懂孩子的心得体会 读懂孩子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7 06:20:13 作者:雨中梧 读读懂孩子的心得体会 读懂孩子读后感(实用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读读懂孩子的心得体会篇一

本学期阅读了边玉芳的《读懂孩子》一书,受益匪浅,书中大多是从心理学和生理学两个方面分析孩子在各个时期的特点,科学的揭示了青少年成长规律,为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导孩子的路标。

从书本中我领悟到了不断的探索、创新、思索是一种快乐;知晓了尊重、信任、宽容也是一种精神……文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们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是呀,就在身边,仅在咫尺,有许许多多的孩子等着我们去爱,去发现,去激励,去赞美。他们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的心灵纯洁、稚嫩,心理脆弱,所以,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以培植起对生活对学习的自信。于是,一个决心在心底萌生: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需要更注重学生为本,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不吝啬赞美,及时把爱的赞美与期望送给每一位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孩子都感到"我能行".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是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认可和爱抚的。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而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

要读懂孩子这本书可不容易,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不可能用同一个方法去教育他们。教师必须站到孩子的位置上,全面地去观察孩子,只有钻到孩子的肺腑中去,深入了解孩子的个性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愿优秀书籍的指引下,我能学会做一名会思索的幸福教师。

读读懂孩子的心得体会篇二

第一次知道樊登是在朋友的书店里,他的书店每周都会播放一部电影,结束后播放一集樊登读书会的内容。此时,孩子们刚刚从电影情节中走出,自由的坐在各个角落里读着书,家长们就围坐在投影幕前,细细品味樊登讲的每一本书。往往,家长们还没有看完,孩子们就会循声而来,一起和我们观看,《养育男孩》《养育女孩》《你就是最好的玩具》《叛逆不是孩子的错》每一集对我来说,都如醍醐灌顶,让我在育儿路上突然想通很多。

我的儿子转眼已经进入10岁了,老师在开家长会时说:“现在孩子们都在不同程度地进入青春期,甚至有些青春萌动的小心思。而且学会了说巧妙的谎言,学会和其他同学搞恶作剧......”在老师看来,10多岁的孩子开始叛逆,已经试着逃出家长的手掌心了。

如果没有读过樊登所讲过的书,我的内心也许和其他家长一样充满了恐慌,害怕有一天,他不再受我控制,不再听我的话,开始反抗。甚至担心孩子会像比较激进的哪些孩子一样,跳楼,跳桥,弑母.....好在,我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前认识了樊登,如今手握这本《读懂孩子的心》,又把我从前从吸收的支离的信息重新整合,我感到,万分感恩。

我们都是育儿路上艰难的践行者,即便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在实际的过程中,又是那么难以持续。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在反思,在改变。曾经,我和儿子的关系就是“毒刺”关系,我不愿意过分的表扬他,人多的时候不喜欢他大声说话,我曾经说我的孩子“哗众取宠”,我经常在人前否定他,即便看到了他羞红的小脸。但是,樊登让我认识了《正面管教》,我开始使用正面管教的工具,我感受到我们之间的关系的改变,以及他对我的无条件信任。这都是从我的改变开始的,虽然我曾经错过,但我们一直在努力修复。

我的孩子,终将会从男孩成长为男人,如今的他认真,上进,积极,向上。最近,他纠结于我和爸爸对他和妹妹的不公平,对妹妹的表情更柔和,语气更温润。我正在想办法帮他走出困惑,他自己找了篇描写父子关系的文章,他自己读,给我们读,还郑重的'告诉我们:“我知道,你们爱妹妹,也爱我,只是我们不一样大, 要求也不一样。”听了他的话,我真是两眼泪,他能自己解决问题,比我们开导更有效。

庆幸我认识了樊登,读了樊登的《读懂孩子的心》,读懂孩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

读读懂孩子的心得体会篇三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我心情愉悦;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我的心,让我看清前路;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我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我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我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读懂孩子的心》,在樊校长的带领下我加入了樊登读书,有幸读到这本书,这本书汇集了《童年的秘密》《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让孩子远离焦虑》《正面管教》《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等17本优秀的家庭教育书,俗话说得好,“走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不论我是幼儿教师,还是一名家长,这本书对我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知性、优雅的.女士有一天向他求救,说她辅导孩子写作业气的心脏都不好了,忍不住发脾气,孩子哭、老公生气,她自己也难过。她说:家教类的书也没少看,为什么一到辅导作业就不行了呢?”我想这几乎是每一个家庭里都在上演着和孩子相爱相杀的故事,家长们很委屈、很无助,但是绝不放弃继续用错误的方法“帮孩子养成好习惯”。那么父母尽到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还是尽到了伤害孩子的责任?父母是爱孩子的人,但同时也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唯一的破解之道,是父母成为终身学习者。看到这个案例我内疚自责,这个事情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我对孩子的高要求导致他在做一些事情时对自己不够自信,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好。因为他就是在不断批评中长大的。所以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这句话,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从自己力所能及、能够学到的东西开始,让他获得尊严感、成就感,不要让他总是面对挫折,这样孩子就会更加容易热爱学习这件事。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樊登读书,每天与书相伴,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习借鉴书中的教育方法,在情绪失控的时候,让我不再一错再错;在迷茫的时候给我指点迷津;在彷徨的时候让我更加明确方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时刻铭记做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是,教育是人类升沉的枢纽。一旦你下定决心搞教育,就一定要有使命感,还要更专业。让我们一起终身学习,都来读书,读好书,真正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努力做一名好老师、好妈妈。

读读懂孩子的心得体会篇四

一次刷抖音偶然刷到了樊登老师的视频,感觉他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很多经验。其一自己是小学教师,小学阶段正是成长关键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再者自己也有一个咿咿呀呀的小娃娃,多多学习将来也不至于在教育方面没有头绪。结合实际情况,果断入手了这本书。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章内容,第一章是无条件的爱的力量,一共讲解了6本书,分别是《童年的秘密》、《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母爱的羁绊》、《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第二章是与孩子一起成长,讲解的5本书分别是《让孩子远离焦虑》、《关键期关键帮助》、《翻转式学习的》、《爸爸军团》和《正面管教》。第三章是亲子沟通的方法与训练,主要讲解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养育男孩》和《养育女孩》这6本书。也就是说通过这一本书,一共可以读到17本家教育儿好书,真的是受益匪浅。

按道理家长读更合适一些,但是老师换个角度也不就是家长嘛,管理着一大群依懒你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家庭教育本来就比较缺失,这本书既让我从老师的角度学会观察孩子成长的变化,又学会从家长的角度给予孩子温暖的教育方式,我觉得是极好的。

印象最深的是提到的《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一章节的内容。书里说到“经常采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会有对别人人身攻击、语言攻击。其实有时候作为老师,我也有大声呵斥孩子的时候,现在想想,方法没用对,孩子当然会产生反向心里了。

作为老师,不要总是用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孩子,孩子可能在很多想法上面还不成熟,作为老师不应该总是否定孩子,而是郑重地认同孩子,并端正他们的思想。同时,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自由。可以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隐私。假如孩子不愿意与老师交流,不要过于强迫,只要你对孩子尊重,才能够赢得孩子的尊重。最后,可以适度对孩子关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但不要过度,孩子最反感我们无止境的说教。想想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非常讨厌别人无休止的说教。

除些之外,这本书还有很多真实的教育实例让我感同身受。书中的精辟的理论告诉我要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

读懂孩子的心,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教育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既然做了教师,呢就做好一个引路人,好好勾画、欣赏这一路的“风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心无杂念,方得始终。

读读懂孩子的心得体会篇五

1.1灌输和引导

“教师中心论”一直是中国主流的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核,其基本特征是向儿童灌输成年人的各种思想。教师并不能科学地发挥他的主导作用,教学往往脱离学生实际水平和实际需要,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以致压抑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以卢梭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却认为孩子从一开始就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他们的行为是有机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对于最初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他也带来了某种特性,影响了别人对他的种种行为。卢梭第一个真正“发现了儿童”,他发现了儿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正是看到了儿童的重要性,教师的任务就更加艰巨,“儿童中心论“不代表不需要教师的参与,它反而对教师的知识技能和认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更好地理解世界人民的文化财富,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了解自己所教的对象——儿童,教师只有充分把握住这几个因素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联系和作用,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以儿童为中心去实施有效的教育。

1.2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只有考上了好的中学,才能上好的大学,之后才能找得到好的工作”,从小我国的大部分儿童就是在父母这样的话语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我国一直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但是为了跟上现实社会发展的步伐,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应对升学的压力,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加明朗的未来,除了完成正常的学校学习之外,不少家长还会在假期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生怕落后别人一步,弄得孩子们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毋庸置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儿童“禁锢”在了书本当中,很多小学生早早戴上了眼镜,形成了驼背;同时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够了,这就在生活上甚至是道德上,都对孩子有求必应,一方面阻碍了儿童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自私人格的形成。

众所周知卢梭所处的时代,欧洲社会文化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具特色的人才接踵而至,然而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卢梭却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而进行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把其培养成“职业人”,而是要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多方面发展的人。这样,儿童才能在自己的成长途径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开动脑筋,应对未来所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和主张的“素质教育”的真谛。

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既不是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属。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他呼吁保护儿童纯真天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借鉴意义。在背负着长辈的期望,应付着考试的压力,这种强迫性的学习状态下,儿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学的,相反还会形成厌学的情绪。按照卢梭的儿童观,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儿童,在儿童的天性得以真正释放的前提下,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来因材施教。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教育的分期是:婴儿期(出生至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教育和儿童心灵自然发展;儿童期(2~12岁),主要进行感觉教育,这个时期的儿童,对于世界还处于懵懂时期,对很多道德观念还不能理解,因此道德说教的作用并不显著,所以要让儿童同自然接触,体会自己所作所为引发的结果;少年期(12~15岁),这是人一生中能力最强的时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智育教育的任务不在于给儿童一大堆知识,而在于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使儿童有精确和清楚的观念,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青年期(15~20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这里,不论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抱有任何偏见,从而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身心发展健康,道德品质优良,多方面发展的人。

其次,就是认识儿童之所以为“儿童”的意义。儿童与成人有很大不同的就是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我们往往很喜欢把自认为正确的事情告诉孩子,让他们少走弯路,但是孩子毕竟没有经历过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这些道理进入他们头脑当中之后反而很可能演变成谬论。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成人、家长、老师的正面引导不能教育孩子时,我们可以对其采取“自然后果法”,这也是卢梭的一个思想:“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

例如,孩子把刚买的玩具都扔到了门外,家长不必急着帮他找回来,就让那些玩具在外面,或被别人拿走。当下次儿童提出玩玩具时,你可以告诉他,玩具没有了,在上次被他扔走了,让他自己去找,结果他不能找到他心爱的玩具。如此他尝到了自酿的“苦果”,才会意识到不对,下次才不会那么做。“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