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说课稿万能(精选20篇)

时间:2023-10-13 20:38:43 作者:LZ文人 最新地理说课稿万能(精选20篇)

无论过程如何坎坷,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将属于你。励志总结能激励我们继续前行。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快速地成长和进步。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一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我的说课内容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设定、目标的落实过程、教后反思展开。

八年级地理把目光从世界移向了中国,研究中国的疆域、人口、民族;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世界到中国是整体到局部的一个深入认识过程,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运用、拓展过程。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在水文方面重点介绍了黄河和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学习黄河对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悬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关系协调的环境意识。从教材结构看,本课既是学习河流湖泊概况的延伸,又是以后学习水资源的基础。

了解了地球、地图、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八年级的学生,基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已经形成,具备了中国省级行政区、中国的地形、中国气候区等基础知识;掌握了读图、填图等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所以本节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黄河是母亲河,在歌曲和诗句中都有赞美,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但是具体的自然概况、母亲河的贡献、母亲河的忧患,好多学生仅仅是略知一二,所以这些具体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又全部是新鲜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己,多创造机会和条件,学生就容易参与进来。

有关“黄河”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从以下三个学习目标渗透学习方法:

1、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

2、利用资料归纳总结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

3、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

读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就成为本节的第一个学习重点;黄河下游地上河既是下游泛滥的严重隐患又是源自于中游的水土流失,因此,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是本课第二个重点。一节课必须要有重点,但是不一定非要有难点,本节内容主要是读图掌握、归纳总结、分析体会,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所以没有难点的设置。

本节课学生通过读图、填图,归纳总结,分析体会依次完成三个学习目标。简要复习内流河外流河,引出所学内容,中华的母亲河-黄河,分为3个内容:黄河概况、黄河的奉献、黄河的忧患。将黄河比作母亲,有亲切感和感染力,引用歌曲《保卫黄河》烘托气势,学生背诵李白的《将进酒》前两句,体会古人对黄河源头和归宿的遐想,了解母亲河,我们必须要知道她的源头、归宿、流经地区,引出本节课第一个学习目标:

目标1: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

这一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读图、依次回答完成。以学生的读图、回答为主。地图是这一目标学习的重要依托,除了学生读图外,我把黄河水系简图呈现到黑板上,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目标,收放自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的部分习题,巩固目标1。

目标2:利用资料归纳总结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

这部分主要通过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讨论黄河母亲留下的财富,归纳总结出三个方面主要的奉献:丰富的水能资源、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

目标3: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

引导学生自读49页最后一段,找出黄河的忧——下游的地上河,副板书地上河夸张简图,河水在地面以上流动,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投入地上河危害的讨论,紧接着,提出问题:地上河危害之大,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导学生自读51页“地上河”找出答案——泥沙淤积形成,进一步追问泥沙是从哪里来?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图“黄河流经哪一段产生的泥沙最多”得出结论:黄河在流经中游产生的泥沙最多,泥沙来自中游;深入提问:中游为什么会产生大量泥沙?学生讨论探究得出3点原因,这三点导致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每年有16亿吨的泥沙从中游输入下游,使得下游的河床每年增高10厘米,激发学生好奇心,算算十年增高了1米,学生感受黄河下游随时都有决口泛滥的危险。在此基础上又留下悬念:把如何治理黄河下游水患留作课后思考。

本节课的收获:

1、 将三个学习目标依次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每一环节都有目标的指导,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清晰的思路。

2、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备工具,将黄河水系图画到黑板上,这是与自己以往课堂的一个差异,较有新意,这样也更有助于河流水系相关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读、说、记黄河概况的相关知识,学生说老师写,其实是,教师配合学生逐步把目标1的主要内容落实到黑板上,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恰当,学生容易集中精神,顺利完成目标1的学习。

3、 本节课未用多媒体,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共同探究相结合、教师板书的形式进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4、 本课的第三个目标是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探究-深入思考-感受,层层深入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从下游的忧患问题追溯到了中游的环境问题,既分析了原因又为下节课了解中游打下基础,这一过程中同时也渗透了人地协调的环境意识。

5、 针对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本节课在学习方法格外强调了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及分析,这些与读图、填图相结合,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生成,再加上恰当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以上这几方面还需要我在以后的课堂中结合实际进一步的完善,有选择的加以利用。

在实践中也发现自己在以后的课堂中需要改进的一些地方

1、 这节课由于停电,未用多媒体,课堂缺少了一点直观性。例如, 刚开始的三个班,引课时歌曲《保卫黄河》的气势烘托的不够,后面的三个班采取合唱歌曲的形式效果较好。以后在不能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下,我就应该灵活处理,把学生调动起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2、 由于对课堂上某些环节讨论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导致刚开始的三个班最后剩余的时间不是很合理。熟能生巧,导致时间不合理,最大的原因是自己还没有达到非常熟练的地步,今后在这方面需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3、 课堂语言对一节课至关重要,语言缺少感染力,过于平淡,就会导致课堂缺少活力。目前,在语言这方面,我还需要做很多功课,在平时的每一堂课都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

4、 在分析了黄河忧患的原因之后,共同感受地上河危害之大,激发兴趣之后,把如何治理黄河的水患留作课后思考,给本节课留下了悬念,但是,最后的总结还可以更详细。例如,可以把下游忧患与中游的环境问题的因果关系写到黑板上,这样本节课就会更完整,学生对黄河这部分知识也会有初步的整合过程,也会为下节课节省时间。

以上这几点是我在今后的课堂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二

大家好,我是赵玉倩,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日本》,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学内容。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日本映象] 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讲述]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组织学生交流]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过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

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三

大家好,我是赵玉倩,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日本》,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这篇初一地理说课稿:《日本》说课稿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四

(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中亚是学生在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介绍了中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即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本区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亚范围和位置; 了解中亚的自然环境——以丘陵和平原为主的地形,大陆性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地形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亚的地理位置,理解中亚在沟通亚欧之间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理解中亚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特征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及自然条件对经

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亚干旱、半干旱气候对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响。

(一)说教法:

1.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分析讲解

(二)说学法:

1、学习探究:学生已经学过几节的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

2、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首先中亚的范围和位置

利用地图讲解中亚包括哪些国家?他们的首都分别在哪里?在这些国家中与我国相邻的分别是哪几个?(图---文---图文结合,完成了地理位置范围国家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

其次讲解自然环境

中亚地形以何种地形为主?地势哪边高哪边低?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中亚重要的地形区:帕米尔高原、天山、图兰平原(引导学生进行填图练习)

请大家在图中找出中亚主要的河流及湖泊。

(教师总结)总的来看,在远离海洋及干旱气候的影响下,中亚地区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中亚人民在不断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来发展生产。

最后经济

(课件展示)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作物分布图(提问)

1、中亚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里?中亚都发展了哪些农业部门? (突出介绍中亚的棉花生产,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地,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中亚生产的小麦、棉花和畜产品可供出口。)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中亚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环境

三、经济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五

跨入21世纪的大门,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正在受到巨大冲击,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

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

本着以上观点,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适应未来的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得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地理教学课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a.掌握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并会举一反三。

b.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和地震,并分析成因。

过程与方法:

a.重在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的方法。

b.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b.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c.培养学生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学难点】

1.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位置、地形的方法。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及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分析,内容在前面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中国和日本面临同样的问题,通过对比学习,学以致用,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使学生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难点是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多震的原因是位置、地形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日本多震的原因及预防,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来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说教法】读图导学法、活动探究法、比较教学法

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活动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的判读并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作为刚刚步入初一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理学习上可能存在差异性,基础弱特别是读图、识图能力差的学生不一定能适应探究式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答疑解惑很必要,学业优良的学生会不满足于教材现有内容,会提出一些边缘性或更细的问题,教师不能限制其思考,在课堂上或课下进行指导,从而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

【说学法】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

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解决每一个活动探究的问题,由“现象”到“本质”,通过归纳总结,不断使自己的认知升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采取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渗透学法: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

一、首先我要说教材,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主要讲述-----本节是……承上启下,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为下一节------学习作了铺垫。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能力。

初----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渴望自主探究和自我展示,对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观察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稍显不足。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初步认识…掌握…运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获得的地理知识和媒介,发现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归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

二、根据以上分析,我采取的教法是

(1)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利用《临沂市同步学习与探究》来导学

(3)通创设情境实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互动展示

我是参照临沂市35x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尽可能完成预设的同时有所生成。

三、学生的学法有

运用图表媒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展示,互动点评

我想学生在自主探究感悟三维目标,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展示中归纳知识,在互动中提升自己,在点评中形成能力。

四、下面我重点说的是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2分钟)

创设情境实例,导入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并且明确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生可以参考查阅利用任何媒介来完成学习任务。

2.自主质疑(8分钟)

3.组内合作探究(5分钟)

4.组间互动点评5分钟

老师把所有的小组两两组队,进行对抗赛。

先由各组长把本组不能达成共识问题抛给对方回答。如果还不能达成共识的话,则交给老师。

再是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对方组质疑提问,()特别是重难点。如有问题,还是有小组长记录,交给老师。这一环节的竞争,可能形成一个高潮。可能有预设外的生成。教师平等中的一员也可参与其中,做引导性的发问。

5.班内展示7分钟

老师将收到的问题,在班内悬赏征集观点和看法。这是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对于大家认可的回答,给本人和所在组成员各加100分。

对描述不完整的现象,老师给予引导点拨。学生无法完成的问题,作为一个开放性题目,课后探究。老师决不给所谓的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本环节学生的思维活跃,竞争意识强烈,很可能高潮迭起。老师围着学生转,学生的地盘学生做主,让学生做自己发展的主人。

6.拓展延伸5分钟

利用电子白板,钓鱼岛问题黄岩岛日本菲律宾美国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爱国,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7.知识梳理5分钟

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收获和遗憾,说出自己的计划和希望。再次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愿景,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争先恐后,释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8.反馈训练8分钟

一是设计有梯度的常规性练习题,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当堂达标

二是整理班内没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布置给各小组作为课后研究,让各小组课后搜集证据,自我释疑解惑。目的是把地理教学延伸到课下,延伸到生活。如果学生没有问题的话,老师则把预设题目布置给学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我认为以生为本的课堂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拥有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能力,师生都能够享受这样的成长和进步带来的喜悦满足成功和自豪,进而形成自己前进的发动机。

根据我的以上说课,本节课我做到了教师有意沉下去,学生激情浮上来,让课堂自动活起来,有序乱起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落实了新课标,实现了学业成绩的提升。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背诵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0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xx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xx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八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课型是新课(案例教学)。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而初中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和实际生活中都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因此,本节内容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我制定了本节课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4、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1)、理论依据

1、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在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具体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3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针对××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九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能初步运用于实际,进行简单的互动探究。我个人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引导新颖、效果显著。

课一开始,教师展示黄川草莓图片和相关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展示出本节学习目标,做到“心里有数”,这样利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教学过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步步为营。

整节课,共设置了三个教学内容,内容链接上有序、紧实而无杂乱,显示了教师较为扎实的“基功”,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多媒体没用上,但学生表现较为突出,表现能力较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利于师生间的互动。

三、教师语言与承转合情合理合时。

整节课在讲解过程中,每个知识点的链接上教师运用的言语较为合情合理合时,拿捏的尺寸恰当而又不罗嗦,这显示了教师良好的'基本功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值得肯定。

四、阅读课本知识是必须的。

整节课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知识的部分较多,一利于学生进行识记和理解知识点,二是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3分钟速记,起到对重难点的掌握和识记,是好的。

五、讲解透彻,有的放矢。

本节课一大特色是教师讲解得清晰明了、透彻,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步步推进,层层解剖。

总之,教师个人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董老师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很强,用语简洁、准确、清晰、规范,制作的课件生动、形象,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十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长江》是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5节课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包括“我国第一大河”、“黄金水道”、“开发与治理”三大部分。

河流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又是一根融入中华民族深厚情感的河流,它有利也有害,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情况,也为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能读图说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

2.能利用图、表、资料分析、记住长江的地位、上中下游主要特征、航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治理等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取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2.充分利用课本图、表资料,结合教材读图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提取有用信息,按照“第一大河――源流概况――航运价值――开发――治理”的顺序,逐一分析、归纳总结,突破重点、难点,完成教学要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长江的开发利用和整治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其爱国热情,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通过对长江“利”与“害”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处世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1.重点:长江源流概况、长江发展航运的有利条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2.难点:长江水能的分布原因、长江的综合治理措施。

(四)课时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把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学习,第一课时学习“我国第一大河”和“黄金水道”,第二课时学习“开发与治理”。其中第一课时是学习第二课时的基础。

二、说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学生在平时或多或少会接触到一些有关我国河流的知识,但不全面,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

2.学习能力。全面分析一条河流的概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该如何分析,还需教师的认真指导。

3.学习动力。长江是我国最著名的河流之一,有关它的知识是很多学生也想急于知道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是比较大的。

三、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选择

根据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取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设计教法如下:

1.图画、读图(表)分析法

2.问题引导自学法

(二)学法指导

初二的学生大部分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学生的学法有读图表、课文分析、思考、探究、归纳等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第一课时)

1.“我国第一大河”的教学分三步走

第一步:讲述我国河流概况,展出“长江流域”图,指出长江干流及其形状,教师板画,问“长江、长江,长江到底有多长呢?它在我国众多的河流中处于什么地位呢?”,然后利用表2.1引导学生比较得出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的.地位。

第二步:结合教材的“读图”要求,指导学生读图2.16“长江流域”,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长江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和省区,教师一一在图中标出。接着让学生自己查找长江的其他概况,如支流、湖泊。

第三步:根据长江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引导学生分析长江各河段的特征。

2.“黄金水道”的教学

首先利用图2.17的读图题,让学生找出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观察长江干流通航能力的变化、判断干支流航道的延伸方向并分析其对航运的好处,使认识长江的航运价值,然后通过问题“试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发展航运有哪些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分析长江发展航运的条件,得出长江因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航运价值巨大,有“黄金水道”之称。

最后阅读“长江上的桥梁”让学生了解长江航运价值巨大,但它也是我国南北陆上交通的障碍,引出“我们应如何趋利避害,开发利用长江呢?”,为进入下一节内容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3.“开发与治理”的教学分四步走

第一步:根据课本43页活动的图片,提出问题:1.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2.在长江上建水电站是利用长江的什么资源?引导学生分析长江的开发利用状况。

第二步:提出问题:建水电站主要是利用水能资源,那么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那些河段,为什么?通过“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结合长江流经的主要地形区的地势特点,分析长江水能集中分布在上游山区的原因――长江发源于海拔6600多米的各拉丹东峰,全程落差有6600多米,流到宜昌时海拔只有200多米,上游落差就达6400米左右,所以水能资源最丰富。阅读课文了解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同时让学生在2.16图中明确三峡和葛洲坝的位置。

第三步:归纳长江的利,引出长江的害,分析荆江河段的治理措施,再以荆江河段为例,引导学生根据长江各河段的特点分段设计治理长江的措施,教师指正。

第四步:阅读“三峡工程示意图”,教师讲述三峡水利枢纽的作用。同时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整节课设计意图:通过板图、问题引导读图,解决教学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三)小结

教师根据板书内容进行小结。

(四)课堂练习

一是通过“判断正误,改正说法”的练习,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是填图题,考查学生用图、填图的能力。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十一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运动学说”是“海陆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3、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设计意图:通过御用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设计意图:通过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的对比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理解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维。

3、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分组讨论并展示

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教师总结: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读书、读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介绍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课后请同学预测地中海和红海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十二

根据以上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围绕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般来说,这一环节,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

这样导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领略俄罗斯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把握基础

这个环节,能使学生把握基础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自主学习的活动方式,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和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检查点拨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适时进行语言激励性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述:“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三)合作交流突出重点

这个环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分析、交流、讨论的活动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问题。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深入探究精讲点拨

这个环节,是在学生合作交流后,依然存在疑虑,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诱导后再进行深入探究,从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原因、规律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析图能力和综合分析与归纳能力。

(五)总结再现畅谈收获

这个环节,是在学习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点评,强调重点。

(六)检测反馈拓展提升

为及时检测,当堂达标,我设计了两种题型:选择题和综合题。选择题为各小组必答题,用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题为抢答题,主要用来检测学生读图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另外,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迁移能力,我还设计了拓展延伸题。此题为抢答题,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荣誉感,还能为学习俄罗斯的经济埋下伏笔。

用知识树来设计板书,既能够体现教学重点,又能够展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层次清晰,直观形象,富有美感,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寓意着谁能摘取知识树上的智慧果,谁便是一颗智慧星,同时寓意着学生在知识的滋润下就像知识树一样茁壮成长!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运用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十三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来源于中学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

日本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中的第一个国家.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对后面的区域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东亚岛国、地形、气候、多火山地震

3.学生情况分析

(1)、初一学生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较有兴趣;

(2)、对学习“日本”的兴趣浓厚;

(3)、如何学习一个国家的方法仍未明确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2)掌握日本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地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读图、分组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掌握与日本相关的地理知识。

(2)运用地图和学案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防震减灾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七年级学生对地图的分析、比较能力以及对区域地理的学习程度。重点:

(1)日本位置、领土组成。

(2)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

难点:

日本的地震原因及措施

二.教学学法分析

1、学法分析

根据青少年生理特征而言,七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我将适时的运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由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一特点,我会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将抽象的地理事物表现出来,变难为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结合本节课活动设计多,活动拓展性强的特点,我会采用活动探究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1)、情境设置法。创设旅游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符合初一学生的心智特点。(以趣引人,畅享课堂)

(2)、问题开放讨论法。利用学生对日本的熟悉,引导其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主见解;符合“教学生学”向“教学生自己学”转变的初中地理课改精神。(以问求学,探索新知)

(3)、地图教学法。发挥地图的辅助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符合构建“高效课堂”的教改指导思想。(以学促教,高效教学)

(4)、生活现象引导法。从生活中学习地理——把地理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2、学法分析

(1)、小组合作探究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以培养自学习探究能力。

(2)、地图导学法: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引导学生注重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利用学案辅助学习。

两种学法都切合了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马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发展性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

1、旅游情境导入,创设教学线索

2、出游知识竞答,了解日本常识

在课程的开端,我会先向学生导入风光图片播放日本民歌,这是日本官方对于其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的宣传片。通过知识竞答,使学生对日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沉浸在具有浓郁色彩的日本民族文化中。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日本。

在教材分析中,我们已经提过,日本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中遇到的第一个国家,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要时刻伴随着对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3、借助各类地图,用图学习地理

首先,我会给出一幅世界地图,让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去看日本,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相邻国家和海洋,国土的大致形状。从整体上把握日本的基本概况。之后,进入本节课学习的第一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的地形特征是什么?4、日本的地理位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观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学生思考结束后,我将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观察结果,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4、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自然灾害。

随后,我会重新给出一幅世界地图,让学生注意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同时回忆我们在上学期所学过的海陆的变迁中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并在六大板块示意图中标注出日本的地理位置。运用板块运动中地壳的变化,联系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分小组讨论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我会在听取学生的答案之后,进行知识的归纳,进而得出结果,即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比较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

之后,通过日本95年神户地震的震后纪录片,使学生认识到地震对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了解到防震减震措施的重要性。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日本防震日的防震演习及日本传统民居建筑的图片和材料,增强学生防震减震的意识。最后,通过我所收集到的学校避震措施,进行简单的现场演习。

5、生活场景参透,探究理解气候。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十四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宇宙中的地球”,选自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课标要求: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地球为什么是普通而特殊的行星。“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一)内容和地位。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三个部分,属于自然地理的范围。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具有激发兴趣、奠定基础的作用。本节课上得好坏与否将会影响到学生对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是整个地理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课。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以及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分析了教材内容之后,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辨别不同类型的天体。

(2)以示意图的方法从天体系统的层次表示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运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相关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4)根据地球的相关资料说明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太阳模式图、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等图表资料,培养从图表中读取、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宇宙的物质性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用唯物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

(2)通过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认识到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建立起要珍爱生命保护地球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我将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成熟,对图表资料的'分析归纳

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将运用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多样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等),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在对宇宙物质性的知识将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等教法;为落实重点采用板书笔记法、读书指导法等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发现教学法、纲要信号法等教法,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是建构的过程),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本节课中采用协作探究法和读图分析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地理的学习思维。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康德的墓志铭(这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康德)引入,并让学生回想天空中所能看到的常见天体。以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2、导学结合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回想睛朗夜空并结合插图比较天空中星体的形状、亮度、是否闪烁、运动、是否本身发光等,提问它们分别是哪种天体?学生回答后,老师点评、归纳出天体及天体的类型。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达到了学习新知识点的目的。在了解天体的种类之后,提出“天体并不杂无章的分布,而是有规律的运动着的”来引出天体系统的的知识。把天体系统的层次性作为对地球的定位,并板书天体结构层次图,使学生形成地理空间层次观念。并适当补充天体轨道倾角、偏心率、天文单位、光年等相关天文知识,既扩充了学生知识面,也为之后讲解地球运动特称的普通性埋下伏笔。

3、深入探究引发思考。

1.1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和图1.5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比和体积比,使学生回答各行星的质量、体积、公转轨道倾角、轨道偏心率等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行星运动特征的普通性和结构特征的普通性。结合教师讲解,总结归纳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结论。

4、分组讨论交流提升。

在学生理解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之后继续深入学习、分析地球的特殊性。先是请学生就“为什么地球是特殊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所答进行概括总结,得出地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颗存在生命的行星。接着教师以谈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存在生命的一般条件有哪些,地球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来满足生命存在的条件的,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概括、补充,点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外部的稳定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的条件。在谈话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地理自信心,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5、课堂总结理清框架。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我将在新课最后,结合板书对本节课进行小结,重点强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6、提升情感升华主题。

通过对宇宙浩渺的了解和地球生命存在的不易,来指出同学们应该珍爱生命、保护地球。

7、作业布置。

我了进一步落实重点和难点、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为繁多复杂,但内部逻辑关系性较强,故我采用了以结构式板书为主的方式,以理清知识结构,明确知识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具体板书内容如下: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和星际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气体和尘埃

2、天体系统:总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银河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

2、公转运动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安全的运行轨道外因

地球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

地球自身条件体积质量适中——大气层的存在内因

具有液态水——生命的摇篮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十五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背诵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0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xx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xx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十六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同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夏炜老师:指教《天气和气候》风趣幽默,驾驭课堂,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建议进一步加强普通话修炼。

刘新梅老师:指教《滔滔黄河》她高质的学案,优秀的课件,科学的程序,熟练的操作,使课堂“起点学案化,过程探究化,知识图象化,学生愉悦化,小结纲要化。”建议问题设计要严密。

周玉霞老师:指教《西亚》她流利的普通话,潇洒的表情,渊博的知识,高效的调控,使课堂锦上添花。她设情感激发点,让学生都想学;设思维展开点,让学生都会学;设认知停靠点,让学生都学会;设心理交流点,让学生都乐学。建议风趣幽默。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比如: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之间”。

2、学生讨论分组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十七

本次教学活动中,两位老师分别针对“区域地理——中亚”部分内容进行同课异构的课程设计,并选取了金山中学高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现场教学。有幸参与旁听后,我发现两位老师在内容的选取,教材的处理,课堂组织方式,以及学生的引导等方面都存在着自己独到的处理方式。

在内容选择与教材处理方面,两位老师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但是课堂知识点安排的方面又有共同点,可以很清楚两位老师都基于全国卷的问题组织形式进行课程知识的处理,注重围绕一个核心要素多方面设置问题并着重探究地理规律与地理特征成因。

林老师主要选取“中亚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条件对农业活动的影响”两个知识点,结合常见的区域地理考察方式,包括气候类型与地理位置,降水分布与水汽来源,地形特征描述,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描述,盐度等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将知识点整合成探究活动。在课程设计中,选取自然环境三个重要组成因素——地形、气候、河湖,重点针对中亚地区典型地理事物——内陆湖进行深挖,由表及里,从特征到成因再到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拓展。注重区域地理整体性分析,尤其重视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表象特征的成因分析,着重强化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提取信息能力。

郭老师主要选取“地理位置特征和范围”和“地形”两个知识点,主干知识不多,但是每一个点的处理很细致。通过学案式的安排,将基本概念与方法进行细化和建构,给学生提供了详细且富含条理性的思维模板。在课程设计中,重点强调全面化,细致化。以中亚为背景将每一个地理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结合图像、题目进行细化理解。并以中亚区域定位为切入点,回顾了三种常见的区域定位方法。而对于地形更是从特征描述,细致到结合特殊地形成因,比如沙漠(丘)地貌成因,细致到微观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如沙漠对气候的影响等。着重学生知识的建构与思维模板的建立。

总体上,两位老师在课堂组织上都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思维活动与启发式教学,但具体落实又有所差异。

林老师没有采用学案,但是问题设计着重承接性以及引导性,层层递进,逐步深挖,往往上一个问题就引出下一个探究活动的背景。而在引导的时候点到即止,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思考空间,思维量充足,而在答题训练的时候非常重视答题思路的引导,并细致地纠正学生存在的思维误区。总体上达到了新课标理念里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一要求。

郭老师采用学案,将课程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罗列、挖空,结合相关的题目,图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成答题模板的建构,结合相关的题目与背景资料,将思维模板进行活用,引导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

总结两节课,获益良多,林老师将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整体性以及区域特征成因分析糅合在问题探究的处理形式很值得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而郭老师对于思维模板的建构对于复习课的知识点整合很有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学生的主体不同,该次同课异构主要是面向金山中学的学生,与面上的学生学情不同,所以在具体借鉴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学情进行调整,增加更多背景材料,延长思维时间,细化引导问题的设置,由更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活动。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十八

这个星期二听了唐老师高三(3)班第二轮复习课《正午太阳高度》,让我在当中学习到许多知识技巧,由此引发了关于课堂教学上的各种感悟。

作为高三的第二轮复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重复强化,而是注重总结规律,从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实例上,分析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靠近我增大,远离我变小,最近最大,最远最小。用通俗的语言清楚的阐述了重要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本节课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唐教师又给出了某时刻太阳高度的分布图,同时还讨论了日影的变化过程,日出日落的方位,还有太阳的视运动过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能力。

现在的地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多媒体教学能力,普遍具有信息技术能力。扩充了地理资源,使高中地理教学的空间大大拓展,也使地理事实的空间性、时间性比以往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使地理思维的综合性、比较性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这堂课上可以窥见唐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视。例如在读图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帮助指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就这堂课而言,我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1、要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注重学生的课堂反馈,提高课堂的应变技巧。

2、要注意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能为了课堂教学进度而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总的来说,唐深深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考纲要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在45分钟里面,教学容量适当、顺利完成预定目标;学生的`集体反映,思维积极、气氛活跃。是一堂成功的课。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十九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一章中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影响》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说起、阐述我的教学观和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自然、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传统地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教材选取了民居、服饰、饮食三种,因为它们既可以代表地方文化特色,又能给学生直观感受,同是时又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自然环境深深影响着文化的起源和兴衰。这一部分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归结,又是学习区域特征和差异的基础。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主要的民居形式;了解主要少数主要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了解我国主要地方菜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了解,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依据课标和本课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由于初一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将各种地理要素综合在一起分析得出结论比较困难。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待进一步培养,所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呢?

那就要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课学生宜采用地理观察法、分析综合法、对比分析、读图思考法,自主探究来进行学习。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需要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新课程倡导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何在本课中渗透学法呢?

第一,运用地理图像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重要载体。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地理事物,对地理图像、地理事物进行理解、想像、分析,利用景观图片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第二,在合作中相互启发。通过对主要民居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学习。

第三,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和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识方法,需要有大量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实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我选取的主要教学手段有:利用课本景观图、地理图册有关景观图、地理填充图册、师生收集的资料和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作适当修改后为我所用。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能将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显示在屏幕上,利用丰富的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地理问题。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是充分挖掘这些地理图像图表资料的功能和内涵,灵活选取和利用,服务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体现地理教学特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出,在学生困惑与思维的障碍处予以启发,在学生思维困顿与卡壳处相机点拨,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愤启悱发,举一反三”。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识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需要,在本课中,我将采用图像导学、问题启发、合作讨论等相结合的教法,以合作讨论为主,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教法。

学法、教学手段、教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学法是核心,是基础,教法、教学手段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的。

下面叙述我设计的一个教学片断:

学习民居活动设计

1、播放有关我国主要民居形式的视频和景观图片,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让学生要展示图片,可以表演,可以举出例子,重点要求说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教师小结,利用课件补充学生未讲到的,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

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开放过程。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探究中形成科学态度,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用中获得实践能力,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在联系中拓宽知识领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焕发出青春,焕发出活力!

地理说课稿万能篇二十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能初步运用于实际,进行简单的互动探究。我个人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课一开始,教师展示黄川草莓图片和相关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展示出本节学习目标,做到“心里有数”,这样利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整节课,共设置了三个教学内容,内容链接上有序、紧实而无杂乱,显示了教师较为扎实的“基功”,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多媒体没用上,但学生表现较为突出,表现能力较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利于师生间的互动。

整节课在讲解过程中,每个知识点的链接上教师运用的言语较为合情合理合时,拿捏的尺寸恰当而又不罗嗦,这显示了教师良好的基本功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值得肯定。

整节课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知识的部分较多,一利于学生进行识记和理解知识点,二是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3分钟速记,起到对重难点的掌握和识记,是好的。

本节课一大特色是教师讲解得清晰明了、透彻,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步步推进,层层解剖。

总之,教师个人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董老师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很强,用语简洁、准确、清晰、规范,制作的课件生动、形象,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