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傅雷家书课后反思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实用7篇)

时间:2023-10-13 01:52:22 作者:FS文字使者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课后反思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实用7篇)

理想是人们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此外,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和合作,共同努力,相互鼓励,共同迈向理想的目标。通过阅读以下理想范文,你会发现每个人对于理想的追求和表达都是独一无二的。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课后反思篇一

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vcd片段。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体会坚强的具体含义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提示: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找出具体语句。

明确:

坚强有两方面的表现:

1、在失败时,精神消沉时:(第一封信)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

2、在成功时:(第二封信)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明确: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明确:这些想像激励着儿子在音乐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时也洋溢着他对新中国的殷切的期望和信心,要求儿子在艺术上要有气吞斗牛的表现。

五、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提示:这是本课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应着重指导学生用课文的语句去理解。

学生找出文中语句: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六、学生参照第一课时,自己划分并归纳段落大意

七、总结

八、布置课后练习

1、摘抄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体会其含义。

2、尝试给亲友、师长写一封友好交流的信。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课后反思篇二

研读的目的在于:信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阅读本文,引导学生体会父子之间的感情,体会书信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从傅聪的角度:第一封信中反映了傅聪遇到了生活上,感情上的创伤,在前信中向父母倾诉与发泄,然后又写信表示不应该为了自己生活感情上的事情而让父母感到不安。可见,傅聪是爱父母,体谅父母的,父子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第二封信写于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向父母传达自己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

从傅雷角度:首先,傅雷是傅聪的父亲,父子之情是主要的,在这两则书信中,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宽慰和理解,为儿子取得成功而表现出的无比喜悦之情,这些都是真情流露,是最真挚的爱。但是更重要的是,傅雷家书与一般家书不同之点在于,作为文艺评论家的傅雷,在艺术上给儿子以引导:鼓励儿子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不畏孤独,保持心灵的纯洁,达到艺术的高峰;期望儿子的演奏,能表现出中国的黎明,响遍每个人的心,能表现出中华文明,有气吞斗牛的气势,对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也有对儿子人生的指导: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敢于正视现实,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谦卑,要坚强,要不怕孤独。

从这两个角度深入的研读课文,更深刻的领会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意,读来让人收益颇多。

傅雷对儿子生活、艺术方面的指导,对我们都很有启发意义。作为语文课,我们更要重视对语言的学习,在品味中,在思考中加深对文章的认识,总之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理解其中的意义。

如对儿子艺术方面的指导时,希望儿子能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爱国之情,爱国之心,要有中华文化的传统作为积淀,表现出气吞斗牛的气势,感染听众。这段意思的表述中,语言相当有特色,用黄河之水天上来,用无边落木萧萧下形象的说明,文雅又生动。

把握好这两个切入点,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体会傅雷的爱子之情,教育儿子的巧妙之处。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课后反思篇三

2、不伤害自己,当作心灵的灰烬,要在凭吊中对古战场一般的自己曾经奋斗的地方感到自豪并产生敬意。

3、不大惊小怪,要不过分紧张或不过分颓废,心理平衡,不受伤。

4、向父母倾诉,学会发泄。总得来说他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在学生解读完这个问题后让学生继续赏析不理解的'或欣赏的话,如“彻底感悟”的是什么?一、要坚强;二、人一辈子都在高潮或低潮中浮沉。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课后反思篇四

在第九周周五上午第五节课,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正式上了一节语文课——《傅雷家书两则》。前八周一直处于听课阶段,没有实践的机会。而大学的课堂上虽然给我们提供了设计教案、模拟课堂等锻炼,但归根到底,这些都只是理论学习阶段,等正式站在讲台上,面对一群仰头望着你的初三学子,一切都与预想情况不一样了。听课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反应是闷、无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回想一下整节课堂,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师过于紧张。

还没上课前,我就意识到可能会出现这一问题,但是课前一直注意锻炼自己,早在正式上课的前一周,我就开始备课,短短的两则傅雷家书被我翻来覆去地分析,早已烂熟于心。但是一站上讲台,紧张感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我半侧着身子,目光只在班级右侧的同学身上,整节课只有一次目光扫过左侧同学。我心里清清楚楚地知道一节课程的标准,比如目光扫视全班、不时走到同学身边、声音洪亮并有明显的起伏等,这些我明明都知道,可是却做不好,无法压抑内心的紧张感。

二、教学内容过多。

本来《傅雷家书两则》的内容需要两个课时,但是学校只给了一个课时。备课时,面对内容的取舍,我犹豫不决,似乎每一个知识点都可能是考点,生怕漏讲的知识点正好是同学们不明白的。在这样的忧虑下,虽然我尽量删减教学内容,但仍然保留了大部分。

三、对学生期待过高。

设计问题时,一直假想学生可以流利地回答,因为在我看来,那些问题毫无难度。但实际情况与预想大相径庭,再加上教学内容过多的问题,两大问题相加,造成课堂毫无生气,我就像在说单口相声一下,摆出问题,提问“有没有同学能回答”,在一片静默下,自己再给出答案。

除了这三点大问题,整堂课的小问题也不少,比如过于依赖ppt,本来按照我的.设想,ppt展示问题和答案更直观,但实际上也造成ppt内容过多,让学生感到疲劳。问题过多,没有细致地带领学生分析等等。上完一节课,我有一种无力感,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却无法做好。所以真正在中学上完一节课,我对教学又有了新的感悟,对所学知识才有了初步的消化吸收。要消除紧张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了达到更高的层次,我还要在支教的路上及时找出不足,并积极改善。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课后反思篇五

(一)这节课注意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尝试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空洞的说教,在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在教学中,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两则家书联系起来进行阅读教学,因为两封家书虽然写作时期不同,内容不同,但贯穿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则是一致的,且从两方面阐述了“坚强”的含义,即消沉失意时要坚强,成功得意时更要坚强,这样对学生来说,所获得的启示更全面。

(三)新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通过本文的学习,力图打开学生的精神空间。我在教学时,即注意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尽量的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减少学生对久远时代的隔膜。而对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也不随便带过,而是把握好阐发的深度和分寸,以减少学生对此抽象思维的肤浅理解。

(四)尤其让我感触较多的是,当我与学生共同成为学习的伙伴时,我感到自己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我尝试与学生共读、同讲、同议、同评、同写,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富有情感的情境,引导他们去放映心灵的电影,去感受父母对他们的真挚的爱。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也从《傅雷家书两则》中获得启示,利用多种方式与孩子交流,给他们以帮助和鼓励,成为他们的朋友。

(五)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长期的积累,在此课的学习中,我也深切感受到积累的重要性。课堂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方法的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激活思维,正是每个语言老师的.责任。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课后反思篇六

《傅雷家书》两则是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教学时,我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仔细翻阅了《傅雷家书》,上网查阅了许多诸如傅雷及其家人的许多材料,并下载了一些相关的图片,目的是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增强学生阅读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初三学生真正接触的说理性的文章还不是很多,没有罗列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考虑到这一因素,在教学层次的设计上,以字词的掌握入手,“坚强”含义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朗读后学会筛选信息,组织了三个问题的讨论,设计讲究层次性。第一个问题:贯穿两则书信中的主线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坚强在两则书信中的含义分别该怎么理解?第三个问题:我们所接触到的名人中,有哪些“坚强”的人?选取两三个,说说他们的事迹。

难点是:“孤独”“赤子之心”的理解。将书本知识,文本价值巧妙结合在一起,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从优秀作品中汲取精神的食粮。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课后反思篇七

《傅雷家书两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展现名人“精神风采”单元的一篇文章,由于是以书信的形式,展示父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一种舐犊之情,所以,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劲头。

这两则书信,我设计以两课时进行,在了解了作者名著知识,疏通了字词,做了这些铺垫工作之后,围绕两封书信,我一共设计了五个问题,这五道思考题从整体到部分,最后又回归于整体,最终,学生通过这两课时的学习,获得这样一个共识:《傅雷家书》体现了父亲不仅教育、引领孩子怎样生活,如何做人,更教会了孩子如何攀援艺术的顶峰,而无论是为人,还是做事,得有一颗“赤子之心”极为可贵。

最后,在走近生活这一环节,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口头表述题:我心目中现想的她(母女)关系应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学会理性的关注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和睦温馨的家庭关系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争取,努力营造出。有的学生描绘构想时,伤心落泪,情绪起伏波动,我想,语文课堂学生应有这样一些感情的冲击。

总之,教学无止境,我会一如既往努力探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