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乡村振兴工作总结个人(热门12篇)

时间:2023-11-22 12:15:37 作者:书香墨 最新乡村振兴工作总结个人(热门12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方法,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工作打下基础。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写一份更完美的总结。

个人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为全面推进我县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县城管局围绕“城乡统筹、源头减量、分类处置、系统治理”的'思路和目标,精心谋划、精致组织、精准发力、精细落实,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

(一)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二)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20xx年11月我县环卫体制调整,将城区背街后巷、城郊结合部、城中村以及经济开发区的道路清扫保洁全部纳入了环卫规范作业,现有环卫人员458人。同时每个镇也建立了专门的环卫保洁队伍,保洁人员配备原则上按照集镇每千人配3名、每个村配4-5名的标准配备到位,并相对保证卫生保洁专业队伍的稳定。截止目前,全县农村环境保洁员已达1158名。

按照省里提出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垃圾统筹处理体系建设要求,我县结合自身实际,将“四步”变“两步”,采取县包到镇(垃圾转运、处理由县负责)、镇包到村组的两级统筹运行管理模式(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清扫保洁、垃圾收集由各镇负责)。目前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达9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20xx年县财政将农村环卫方面的奖补资金提高至128万元,较20xx年相比增长率达12.8%。大量资金的投入,促进了城乡清洁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立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提供了经费保障机制。

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明确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即县城“细化三类、三分法”,农村“定点投放、二分法”,全面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县城垃圾分类试点,金水湾、金采新村等试点小区开展“分类换积分”活动,引导居民自觉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推进机关单位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准确投放率。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吕良镇率先启动农村分类试点工作,投放三分类果壳箱、垃圾桶,建成易腐垃圾处理站,所辖村垃圾分类试点实现村域全覆盖,村民参与率达80%。

强化宣传教育,硬化工作措施。广泛深入宣传,以推动垃圾分类实质运作为基本目标,通过设立宣传栏、投放公益广告、发放宣传单页等方式,增强群众垃圾分类意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力争做到将垃圾分类投放与宣传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加强垃圾治理,加快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垃圾压缩处理中心,加快推进城东、城西垃圾中转站建设,逐步提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同时,统筹做好生活垃圾分流外运处理工作,力争垃圾不落地、不积压,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乡村振兴个人工作总结

20xx年,乡村振兴办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脱贫攻坚为导向,认真践行“依托城市发展、服务城市建设”发展理念,奋力推动全镇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现将今年以来我镇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产业振兴为引擎,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

1、关于特色产业

围绕“挂面”非遗文化谋划产业振兴。

一是弘扬挂面文化。深挖“挂面”历史文化,推动挂面文化与《村规民约》互融互通,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开展志愿者服务。今年以来,开展挂面文化节活动2次、志愿者服务10余次,志愿服务人数3000余人。

二是做强挂面产业。推行“传承人+农户+公司”抱团生产模式,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依托“魅力中国城”等主题活动推出“一碗面,一座城”城市品牌。目前,全镇累计培育企业20余家、加工作坊500余家,年产挂面50余万公斤、产值20xx余万元,人均年增收入2800元。

三是打造挂面小镇。推行“农村展新颜、产村相融合”的文明新村发展模式,加快核心区风貌改造,打造集文化传承、农业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地,推行轻钢结构体系和装配式建造新技术。今年,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万元,建成装配式农房样板5栋。

2、关于村落宜居

各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实解决环境脏、乱、差改善村居环境和生活环境,按照建设宜居农村要求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设施完善,环境整洁,社会和谐的标准。村内道路硬化路面平整与外界交通通畅,出行方便,道路两边进行植树绿化,村道卫生状况良好,设有垃圾池,生活污水治理,村内集中(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养殖污水能集中收集在沼气池处理,垃圾日产日清。

3、关于乡风文明

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传播文明新风尚,强化宣传,让文明之风在农村广泛传播,广泛刷写文明墙,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涌现“文明家庭”“和谐农家”户数增加让文明之花在农村盛开,邻里之间更是相处融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20xx年,觉慧村被省政府评为省级“四好村”。

4、关于村级治理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制度,选出保洁员,建立清洁队,为宜居乡村建设夯实基础。重点落实村“绿化”“净化”“道路硬化”等工作,同时积极推进“改厕”“改厨”工作,在推动宜居乡村过程中实施网络化管理机制,网络员积极开展宜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理念。各村无“村霸”等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发生率低。

5、村民生活

(一)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为目标,在示范村觉慧村大力发展传统手工挂面的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新发展生产大户16户,营销大户10户,电商5户,从事手工挂面供销人员达200余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00元,在镇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各列前茅。全村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村内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措施到位,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一是完成镇藤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金马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喜胜村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

二是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公路沿线以及场镇投放垃圾分类收集亭位7处,在山寨村日间照料中心、喜胜村“朱珠园”产业基地修建公共厕所2处,在百梨村、金马村、花园村为732户农户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为7个村积极申报“美丽·宜居乡村”,入选精品村1个、创建村2个。

(三)稳步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在各村组新添置垃圾桶981只,聘请保洁公司日产日清。办理回复环保信访件10件,向5家污染企业发放整改通知书。修建污水处理设施2处,治理黑臭水体20xx米米,制止露天焚烧秸秆20余起,拆除违章搭建20xx平方米。

(四)扎实有效开展社会治理工作。

一是深化禁毒整治,摸排制毒高危场所310处,摸清75名“六类重点人员”,压紧压实管控责任。

二是抓实信访维稳,常态化排查问题苗头,注重初信初访,化解矛盾纠纷570件次。

三是扎紧安全防线,摸排整治道路交通、塘堰管理等安全隐患14处,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1次,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一)学习宣传不够到位。

一是各部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均以项目建设为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内涵和目标任务,思考不全,把握不准,目标不明。

二是宣传不到位,群众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知晓率不高,思想认识不足,造成了干部和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想法不一,思路不清,积极性不高。

三是组织相关部门干部、村干部及示范村群众外出参观学习的力度不强,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方面办法不多,造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经验不足、方法不当、思路不宽。

(二)实施规划不够完善。

一是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中,前期调研不够深入,特别是对本地的地域环境、人文特色、资源禀赋等方面考虑的不够周全,没有完整地纳入规划。

二是广泛征求村“两委班子”和群众意见建议不够,不同程度存在规划与乡镇村社实际结合不紧密,制定的规划缺乏群众性、综合性、可行性、超前性、长效性。

(三)部门配合不够紧密。

一是镇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相互协调配合不够,相互制约因素较多,项目落地难,实施进度缓慢。

二是项目资金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在整合资金、捆绑使用方面办法不多,思路不宽,造成资金分散,项目效益难以发挥。

三是项目建设投资力度不足、建设资金缺乏、融资难度较大。加之,项目督促、协调不够,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四)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二是产业化进程缓慢,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精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经营模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

三是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和乡村能人。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为全面贯彻落实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抓好我镇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创建工作,健全机制成立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高效务实的队伍。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规划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龙头,必须结合村实际,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理念融入到规划中,以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规划村,坚持点、线、面统筹发展,优先对交通区位优越、资源条件丰富、景观资源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社进行重点打造,具体建设中实行分类指导,要注重从细节入手,因地制宜,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开展镇、村风貌设计和景观建设,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体现一村一特色。坚持“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的原则,求精,不贪大;求好,不图快,建设一批能体现我镇山水人文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精品村。

(三)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乡容乡貌的打造能间接影响招商引资吸引力。政府把垃圾、污水、绿化等基础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加强村庄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作。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和农村污水治理。村庄绿化实现森林围村,注重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工作,积极发展庭院经济。

(四)产业支撑,增收致富

继续扩大挂面产业规模,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特色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名、优、特、新农产品,适度推广规模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在园区范围内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强化宣传,营造新风

加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关爱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应用《卫生公约》、《文明公约》、“六好”标准等有效手段,促进幸福美丽乡村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井然有序的新村新秩序。发挥好“三讲三爱两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内容的年画、宣传画引领好风气,引导群众形成和展现“四好”新村新农民的精神风貌,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六)整合资金,撬动资本

实施涉农资金整合计划,用好惠农支农政策,应遵循“性质不变、用途一致”原则归类整合各部门涉农政策资金,向乡村振兴倾斜,各类建设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切实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发挥有限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充分撬动社会资本。

(七)加强督导,狠抓落实

严格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强化督导,落实人员,压实责任,确保20xx年市级、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创建目标的顺利完成。

乡村振兴个人工作总结

为了巩固拓展我市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市医保局按照上级部门部署和要求,真抓实干、扎实、稳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现将巩固拓展以来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资助参保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供养人员、低保户等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实行全额资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资助参保所需资金由市财政全额代缴。完善医保扶贫信息数据库动态管理,加强与卫健、扶贫、民政等部门沟通协调,定期交换、比对、核实数据,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对动态调整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摸清底数,做到即认定、即参保,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项,切实做到精准识别、精准保障。

(二)全面落实医保扶贫政策,确保贫困人口应享尽享。

20xx年,继续稳妥做好贫困人口综合医疗保障“351”“180”政策。规范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一站式”即时结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市内住院时无需交纳押金,出院时只需支付个人自付部分,确保待遇及时享受。20xx年1-10月,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医94944人次(住院5523人次,门诊89421人次),医疗总费用共计11824.49万元(住院7038.60万元,门诊4785.89万元),其中基本医保资金支付7190.44万元(住院4281.88万元,门诊2908.56万元),大病保险资金支付972.15万元(住院588.59万元,门诊383.56万元),医疗救助资金支付1984.71万元(住院1192.46万元,门诊792.25万元),“351”xxx兜底资金支付282.68万元(住院222.10万元,门诊60.58万元),慢病补充保障“180”资金支付288.38万元,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补比例达90.65%。最大程度解决了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三)简化办理程序,确保贫困人口办理慢性病卡“应办尽办”。

继续做好贫困人口“慢性病”的鉴定发证工作,加大摸排力度,确保符合xxx条件的贫困人口人手一证,及时享受慢性病报销待遇。对需要新办卡的、或已办卡需要新增病种的贫困人口,简化申报评审程序,加快办卡进度。并对不符合办卡条件的发放告知书,写清不符合办卡的'理由,使其知晓理解。

(四)加强政策宣传,确保贫困人口医保扶贫政策“应知尽知”。

进一步加强各级政策培训,切实提高政策解读能力。通过在xx网站以及在村委会张贴公告、进村入户等方式开展对政策的宣传解读;在定点医疗机构电子屏幕滚动播放、上墙公示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参保人员宣传医保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和办理流程,切实提高政策知晓率。印制3万多份贫困人口政策宣传折页,全部发放到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卫生室及村(居)委。

根据上级部门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意见,贫困人口政策将有较大调整:

(一)参保政策调整。

医疗救助基金对特困人员个人缴费给予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给予90%定额资助。过渡期内,对返贫致贫人口给予80%定额资助,脱贫不稳定和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的给予50%定额资助。未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稳定脱贫人口不再享受参保资助政策。

(二)报销政策调整。

省医保局联合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下发《省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全面清理不可持续的存量过度保障政策,发挥三重保障制度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的梯次减负作用。由原先的“351”“180”过渡到三重保障,即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进行医疗保障。从省里的方案来看,脱贫人口中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从1.5万元降到7500元,分段支付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综合报补比例较高。未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稳定脱贫人口报销比例降低。

(一)加强信息比对,确保脱贫人口应保尽保。市医保中心每周比对系统中参保数据,分类别将人员名单发到各镇街,督促参保进度。

(二)培训医保报销政策。《市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近期下发,方案xxx后我局将及时组织业务骨干对镇街医保、扶贫干部进行培训,对实施方案中涉及大家关心的医保报销政策进行详细讲解。

(三)及时将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报销后个人自付费用仍然较高的人员信息,反馈乡村振兴、民政等部门,及时预警可能存在的致贫返贫风险。对符合因病致困救助条件的,依申请按规定实施救助。

乡村振兴队员个人工作总结

(一)加快“三农”高质量发展。狠抓粮食安全,强化田间管理,确保农业再获丰收。积极引导规模养殖场适度发展,力争生猪存栏4万头,出栏10万头。做大做优茶叶、特色水产、再生稻、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新增茶叶0.5万亩、特色水产养殖0.4万亩、再生稻0.8万亩、花卉苗木0.4万亩。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伍员山景旅游度假区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新增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家。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0%以上。围绕“一地六县”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等园区建设,加强与上海市白茅岭农场有限公司在新技术、新业态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深入推进皖南光明蓝莓产业合作项目、沪郎“城市农社”等项目实施。重点培育以粮油、茶叶为主导的优势产业,积极开展长三角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创建,力争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销售额达30亿元。新增“三品一标”5个。发展市级以上家庭农场20家、专业合作社4家、产业化联合体2家。新增高标农田3万亩,治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55万亩。

(二)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成3000座农村卫生户改厕任务,30个行政村的农村卫生改厕整村推进工作。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实现自然村垃圾治理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进一步深化生态美超市建设,力争7月底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力争高标准建成20xx年度2个省级中心村,持续打造1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姚村乡),建成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启动20xx年度4个省级中心村、8个市级中心村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完成60个以上重点自然村整治工作。实施23.7公里扩面延伸工程和18公里美丽公路。加快推进钟桥水库新建、水阳江中游治理项目(郎溪段)建设。

(三)持续深化农业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力争每个乡镇都有1-2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稳慎推进宅基地管理与改革。选择1-2个试点村开展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20xx年力争全县村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优村占比90%以上,村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的强村达20个,整合各级扶持资金再确定20个扶持村。

(四)扎实做好“一抓双促”。开展“支部提质、班子选优、组织孵化、三治融合、矛盾清零、先锋培育”“六项行动”。结合庆祝建党n100周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共产党员,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发挥乡镇党校的阵地作用,年度轮训党员30%以上。深化“五基五力”行动计划。建立防范和整治“村霸”问题长效机制,加大抓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工作力度。深化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抓六动”专项行动。

乡村振兴个人工作总结

一年来,全市**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决策部署,着力加大农村**工作力度,助力乡村振兴。现将2020年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扩充学前**公益普惠资源。推进实施《2018-2022年城镇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建设专项规划》,大力实施学前**“5080”攻坚工程,全市新增幼儿园学位超3.2万个,公办园和普惠民办园幼儿占比达到省定指标要求。

(二)促进义务**均衡发展。大力推进义务**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改扩建公办义务**学校12所,现已全部开工,有2所建成并投入使用;推进3所农村义务**寄宿制学校建设;落实好“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的政策,保障小规模学校设施设备满足**教学要求。

(三)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推进市**中学综合楼现完成项目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监理招标评标工作,现正推进学校用地清表。市****实验学校新校区一期工程、**中学新校区二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中学教学楼综合改造工程已完成1-4栋改造,5-8栋已完成拆除,准备动工建设。

(四)加快发展中职**。出台《**市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工作实施方案》,启动建设**市**卫生学校。推进“粤菜师傅”工程进校园,有3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粤菜烹饪类专业。推进市职校等5所职校部分专业实训功能室建设,加快推进**县中职学校创建省重点中职学校。认真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积极协助配合人社部门开展社会青年、企业职工、退役士兵职业**、在岗转岗技能培训工作和做好职工**统计工作。

(五)加强城乡师资统筹。一是实施“县管校聘”。市**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市关于推进全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2018年以来全市共分流转岗教师近3000多人,进一步优化了城乡中小学教师结构,促进了城乡师资均衡。二是落实农村教师政策倾斜。认真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按省定标准人均每月1000元发放到教师手中;招聘教师优先保障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需求,积极引导师范院校生面向生源地农村学校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三支一扶),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对乡村教师提升本科学历的,由市财政给予每人2000元补助;在教师职称评定时,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优先,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要求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评优选先指标向农村学校倾斜,大力表彰农村优秀教师。三是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各级各类培训名额分配均向农村学校教师倾斜,在全市每年培训的教师中,农村教师占比达到75%,促进农村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认真落实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联合财政与扶贫部门制定本市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工作实施细则,扎实做好我市**精准扶贫工作。2020年以来我市共核实并发放建档立卡学生生活费补助28007人,发放金额5796.87万元;免学费补助3651人,发放免学费补助金额为575.35万元。

在农村中小学**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困难和不足。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教师老龄化和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城市化快速推进,农村学校生源大量流到县城,农村原有的中小学布局失去均衡,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不高,校园脏乱差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有待今后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解决。

(一)强措施,着力破解农村**发展瓶颈。一是突破布局瓶颈。制订实施**布点规划,科学谋划未来我市农村中小学格局,积极稳妥地撤并一批生源较少的小学校,增加城镇义务**学位供给,逐步推进城乡义务**一体化发展。二是突破师资瓶颈。深入推进教师“县管校聘”,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调优配强农村师资。三是突破质量瓶颈。发挥县域内优质学校效应,扩大强弱结对、名校办分校和城乡学校一体化规模,扩充农村优质**资源;加强教学质量监测以及监测结果应用,引导学校重视教学工作,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推进教研重心下沉,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科研力度,积极“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探索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此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促公平,切实保障农村学生受**权。一是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深入推进义务**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全面改薄”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二是精准实施**扶贫工作。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生、农村贫困家庭义务**寄宿生、高中学生、全日制本科及研究生等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返贫。三是切实关爱农村弱势学生。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做好农村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着力构建关爱、帮扶农村弱势学生的服务体系。

(三)树品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品质。一是打造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扎实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在农村学校中打造一批素质**示范校、新优质学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二是培育一批热爱农村**的好教师。加大正向激励,提高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加大农村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宣传力度,引导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打造一批扎根农村的名教师。三是培养一批社会公认的好校长。通过培训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造就一批具有先进办学理念、较高道德修养、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在农村**改革、创新和发展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社会公认的好校长。

五村村位于小河镇中心地段,该村距圩镇1公里,s454省道、x064县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676个居民户,2703人,党员38人,2019年人均收入6000元,是一个以生产蔬菜、水稻为主的农业村。自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我镇重点围绕“产业引领、文旅结合、秀美乡村”三个关键词,着力在五村村打造乡村振兴小河样板。现将我镇五村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我镇严格按照“七改三网”、“8+4”建设要求,重点抓三个方面。一是村组道路建设工作。现完成建设点周边入户便道整平路基300平方米。同时硬化广场铺贴400平方米,路基平整回填碎石1480平方米,改水沟500平方米。二是环境整治亮化。下卫、中间屋等建设点上所有空心房、牛栏、厕所已全部拆除到位;已完成外墙粉刷5000平方米,外墙漆已完成7500平方米,铺盖琉璃瓦300平方米,砌挡墙90平方米,回填绿化种植土450平方米。三是抓庭院美化工作。组织民工出工清理路边柴草、垃圾300余堆,购置垃圾筒10个。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五村村最想解决,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打牢了五村村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能力。

目前,五村村乡新农村建设正紧张有序地向前推进。后续将会添置文体娱乐基础设施,建设鱼塘等项目使阵地规范化建设上档升级。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实施党建年度综合考核,将村级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分类定级,采取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进一步健全农村党建工作的动力机制,着力营造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结合20xx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对基层党组织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加大先进村级党组织的培育和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积极创建“五好”党组织,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结合20xx年换届选举工作,我局联合市组织部,深入各县(市、区)、开发区、投资区巡查摸排,调查摸底,加大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

(二)进一步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做好农民重特大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截止目前城乡低保包括低保兜底资金共计支出:4486万元,保障人口达15332户,37772人左右,农牧民重特大救助截止目前医疗救助2177人,支出资金763.45万元,救助限额内救助率已达到70%。1-10月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录入留守儿童288名、困境儿童279名、散居孤儿187名,同时进一步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1-10月对全县1960名60岁以上失能和半失能老人、80周岁高龄老人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支出资金58.8万元,2020年我局将争取在全县4个公办养老机构建立日间照料中心,进一步为集中供养老人提供多样化服务。继续对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和孤儿实现集中供养全覆盖。

1.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建立健全村务联系会议制度,构建民事名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设施网络,扩大农牧区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面,完善政府购买社区组织服务机制。2.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全面落实特困供养制度。3.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老龄事业发展。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文昌市铺前镇一名乡村振兴工作队员,两年来,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围绕“十抓十好”工作主题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推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深感荣幸。静心回顾这两年来的工作生活,收货颇丰,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配合乡村振兴工作队其他队员以及村两委干部开展开展疫情防控,第一时间会同驻点组、村两委干部进行专题研究并作出部署,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组织村干部、村民采取积极行动,进行全面摸排和宣传工作,采取打电话、发短信、广播喊话、悬挂警示标语等方式,将疫情防控有关信息和要求及时传达到每家每户每个人。

二、在积极防疫的同时做好复工复产工作。全力做好交通运输、要素保障、防控物资协调等各项服务,在确保防控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全面有序复工。着力解决疫情期间复工复产工作中的突出制约问题,全力支持和推动复工复产工作有序进行,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对通村道路、垃圾堆放点、房屋内外、卫生死角进行彻底清扫,坚决清除我场垃圾乱扔、杂物堆放、污水乱排等问题,做到环境卫生整治全覆盖。会同驻点组和村两委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和引导。农民是维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主体。要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抓不懈,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文明素质,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真正让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让乡村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工作。积极配合村委会大力实施“厕所革命”,美港村委会干部及乡村振兴工作队先在全村范围内进行厕所革命的宣传和普及,通过悬挂横幅及分发传单等方式让更多村民知晓厕所革命及厕所革命排查的重要性。经过前期宣传后,美港乡村振兴工作队会同美港村委会村两委干部在分片进村入户进行农户厕所排查工作,对村委会辖区内农户逐户进行排查。每到一户,工作人员认真排查,详细了解农户厕所情况,包括建造时间、建造格式、户厕类型等相关信息,并进行登记,以便录入系统。

回顾两年以来的工作,不足之处还是存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争取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1年,乡村振兴办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脱贫攻坚为导向,认真践行“依托城市发展、服务城市建设”发展理念,奋力推动全镇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现将今年以来我镇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产业振兴为引擎,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

1、关于特色产业。

围绕“挂面”非遗文化谋划产业振兴。一是弘扬挂面文化。深挖“挂面”历史文化,推动挂面文化与《村规民约》互融互通,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开展志愿者服务。今年以来,开展挂面文化节活动2次、志愿者服务10余次,志愿服务人数3000余人。二是做强挂面产业。推行“传承人+农户+公司”抱团生产模式,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依托“魅力中国城”等主题活动推出“一碗面,一座城”城市品牌。目前,全镇累计培育企业20余家、加工作坊500余家,年产挂面50余万公斤、产值200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入2800元。三是打造挂面小镇。推行“农村展新颜、产村相融合”的文明新村发展模式,加快核心区风貌改造,打造集文化传承、农业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地,推行轻钢结构体系和装配式建造新技术。今年,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万元,建成装配式农房样板5栋。

2、关于村落宜居。

各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实解决环境脏、乱、差改善村居环境和生活环境,按照建设宜居农村要求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设施完善,环境整洁,社会和谐的标准。村内道路硬化路面平整与外界交通通畅,出行方便,道路两边进行植树绿化,村道卫生状况良好,设有垃圾池,生活污水治理,村内集中(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养殖污水能集中收集在沼气池处理,垃圾日产日清。

3、关于乡风文明。

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传播文明新风尚,强化宣传,让文明之风在农村广泛传播,广泛刷写文明墙,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涌现“文明家庭”“和谐农家”户数增加让文明之花在农村盛开,邻里之间更是相处融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2018年,觉慧村被省政府评为省级“四好村”。

4、关于村级治理。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制度,选出保洁员,建立清洁队,为宜居乡村建设夯实基础。重点落实村“绿化”“净化”“道路硬化”等工作,同时积极推进“改厕”“改厨”工作,在推动宜居乡村过程中实施网络化管理机制,网络员积极开展宜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理念。各村无“村霸”等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发生率低。

5、村民生活。

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为目标,在示范村觉慧村大力发展传统手工挂面的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新发展生产大户16户,营销大户10户,电商5户,从事手工挂面供销人员达200余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00元,在镇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各列前茅。全村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村内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措施到位,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一是完成镇藤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金马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喜胜村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二是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公路沿线以及场镇投放垃圾分类收集亭位7处,在山寨村日间照料中心、喜胜村“朱珠园”产业基地修建公共厕所2处,在百梨村、金马村、花园村为732户农户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为7个村积极申报“美丽·宜居乡村”,入选精品村1个、创建村2个。

(三)稳步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在各村组新添置垃圾桶981只,聘请保洁公司日产日清。办理回复环保信访件10件,向5家污染企业发放整改通知书。修建污水处理设施2处,治理黑臭水体2000米米,制止露天焚烧秸秆20余起,拆除违章搭建2000平方米。

(四)扎实有效开展社会治理工作。一是深化禁毒整治,摸排制毒高危场所310处,摸清75名“六类重点人员”,压紧压实管控责任,铲除罂粟种植2处2株。二是抓实信访维稳,常态化排查问题苗头,注重初信初访,化解矛盾纠纷570件次。三是扎紧安全防线,摸排整治道路交通、塘堰管理等安全隐患14处,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1次,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一)学习宣传不够到位。一是各部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均以项目建设为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内涵和目标任务,思考不全,把握不准,目标不明。二是宣传不到位,群众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知晓率不高,思想认识不足,造成了干部和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想法不一,思路不清,积极性不高。三是组织相关部门干部、村干部及示范村群众外出参观学习的力度不强,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方面办法不多,造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经验不足、方法不当、思路不宽。

(二)实施规划不够完善。一是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中,前期调研不够深入,特别是对本地的地域环境、人文特色、资源禀赋等方面考虑的不够周全,没有完整地纳入规划。二是广泛征求村“两委班子”和群众意见建议不够,不同程度存在规划与乡镇村社实际结合不紧密,制定的规划缺乏群众性、综合性、可行性、超前性、长效性。

(三)部门配合不够紧密。一是镇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相互协调配合不够,相互制约因素较多,项目落地难,实施进度缓慢。二是项目资金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在整合资金、捆绑使用方面办法不多,思路不宽,造成资金分散,项目效益难以发挥。三是项目建设投资力度不足、建设资金缺乏、融资难度较大。加之,项目督促、协调不够,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四)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一是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特色产业分布不均衡,产业单一,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型升级难度较大;二是产业化进程缓慢,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精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经营模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三是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和乡村能人。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为全面贯彻落实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抓好我镇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创建工作,健全机制成立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高效务实的队伍。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规划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龙头,必须结合村实际,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理念融入到规划中,以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规划村,坚持点、线、面统筹发展,优先对交通区位优越、资源条件丰富、景观资源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社进行重点打造,具体建设中实行分类指导,要注重从细节入手,因地制宜,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开展镇、村风貌设计和景观建设,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体现一村一特色。坚持“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的原则,求精,不贪大;求好,不图快,建设一批能体现我镇山水人文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精品村。

(三)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乡容乡貌的打造能间接影响招商引资吸引力。政府把垃圾、污水、绿化等基础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加强村庄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作。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和农村污水治理。村庄绿化实现森林围村,注重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工作,积极发展庭院经济。

(四)产业支撑,增收致富。

继续扩大挂面产业规模,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特色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名、优、特、新农产品,适度推广规模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在园区范围内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强化宣传,营造新风。

加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关爱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应用《卫生公约》、《文明公约》、“六好”标准等有效手段,促进幸福美丽乡村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井然有序的新村新秩序。发挥好“三讲三爱两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内容的年画、宣传画引领好风气,引导群众形成和展现“四好”新村新农民的精神风貌,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六)整合资金,撬动资本。

实施涉农资金整合计划,用好惠农支农政策,应遵循“性质不变、用途一致”原则归类整合各部门涉农政策资金,向乡村振兴倾斜,各类建设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切实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发挥有限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充分撬动社会资本。

(七)加强督导,狠抓落实。

严格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强化督导,落实人员,压实责任,确保2021年市级、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创建目标的顺利完成。

一年来,全市**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决策部署,着力加大农村**工作力度,助力乡村振兴。现将2020年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推进实施《2018-2022年城镇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建设专项规划》,大力实施学前**“5080”攻坚工程,全市新增幼儿园学位超3.2万个,公办园和普惠民办园幼儿占比达到省定指标要求。

大力推进义务**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改扩建公办义务**学校12所,现已全部开工,有2所建成并投入使用;推进3所农村义务**寄宿制学校建设;落实好“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的政策,保障小规模学校设施设备满足**教学要求。

推进市**中学综合楼现完成项目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监理招标评标工作,现正推进学校用地清表。市****实验学校新校区一期工程、**中学新校区二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中学教学楼综合改造工程已完成1-4栋改造,5-8栋已完成拆除,准备动工建设。

出台《**市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工作实施方案》,启动建设**市**卫生学校。推进“粤菜师傅”工程进校园,有3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粤菜烹饪类专业。推进市职校等5所职校部分专业实训功能室建设,加快推进**县中职学校创建省重点中职学校。认真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积极协助配合人社部门开展社会青年、企业职工、退役士兵职业**、在岗转岗技能培训工作和做好职工**统计工作。

一是实施“县管校聘”。市**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市关于推进全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2018年以来全市共分流转岗教师近3000多人,进一步优化了城乡中小学教师结构,促进了城乡师资均衡。二是落实农村教师政策倾斜。认真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按省定标准人均每月1000元发放到教师手中;招聘教师优先保障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需求,积极引导师范院校生面向生源地农村学校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三支一扶),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对乡村教师提升本科学历的,由市财政给予每人2000元补助;在教师职称评定时,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优先,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要求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评优选先指标向农村学校倾斜,大力表彰农村优秀教师。三是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各级各类培训名额分配均向农村学校教师倾斜,在全市每年培训的教师中,农村教师占比达到75%,促进农村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联合财政与扶贫部门制定本市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工作实施细则,扎实做好我市**精准扶贫工作。2020年以来我市共核实并发放建档立卡学生生活费补助28007人,发放金额5796.87万元;免学费补助3651人,发放免学费补助金额为575.35万元。

在农村中小学**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困难和不足。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教师老龄化和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城市化快速推进,农村学校生源大量流到县城,农村原有的中小学布局失去均衡,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不高,校园脏乱差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有待今后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解决。

(一)强措施,着力破解农村**发展瓶颈。一是突破布局瓶颈。制订实施**布点规划,科学谋划未来我市农村中小学格局,积极稳妥地撤并一批生源较少的小学校,增加城镇义务**学位供给,逐步推进城乡义务**一体化发展。二是突破师资瓶颈。深入推进教师“县管校聘”,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调优配强农村师资。三是突破质量瓶颈。发挥县域内优质学校效应,扩大强弱结对、名校办分校和城乡学校一体化规模,扩充农村优质**资源;加强教学质量监测以及监测结果应用,引导学校重视教学工作,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推进教研重心下沉,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科研力度,积极“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探索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此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促公平,切实保障农村学生受**权。一是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深入推进义务**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全面改薄”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二是精准实施**扶贫工作。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生、农村贫困家庭义务**寄宿生、高中学生、全日制本科及研究生等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返贫。三是切实关爱农村弱势学生。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做好农村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着力构建关爱、帮扶农村弱势学生的服务体系。

(三)树品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品质。一是打造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扎实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在农村学校中打造一批素质**示范校、新优质学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二是培育一批热爱农村**的好教师。加大正向激励,提高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加大农村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宣传力度,引导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打造一批扎根农村的名教师。三是培养一批社会公认的好校长。通过培训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造就一批具有先进办学理念、较高道德修养、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在农村**改革、创新和发展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社会公认的好校长。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文昌市铺前镇一名乡村振兴工作队员,两年来,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围绕“十抓十好”工作主题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推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深感荣幸。静心回顾这两年来的工作生活,收货颇丰,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回顾两年以来的工作,不足之处还是存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争取工作再上新台阶。

乡村振兴个人工作总结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教育资助、学校改善等工作,顺利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现20xx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是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将扶贫部门的贫困家庭信息库与学生学籍库进行数据比对,确定受资助学生范围。同时,结合扶贫信息库动态调整的特点,组织各乡镇中心校对区域内贫困学生不间断进行排查,提高受资助学生信息核对的准确率,让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覆盖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确保资助无遗漏。20xx学年纯农牧民子女就读大中专学费资助1669人,资助资金291.1万元;建档立卡特别(中职)资助学生共计260名,共计资金13万元。

二是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按照“六长”责任相关要求,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建立摸底排查机制,加强对各乡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请假进行摸排;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做到“一生一案”,确保做到适龄儿童少年“应入尽入”。

三是加大改善办学条件力度。20xx年投入资金5355.5万元,新建石渠县第二幼儿园、宜牛乡中心校教学楼、续建石渠县洛须九年一贯学校等项目;针对我县冰冻期长、雨季长、施工期短等制约工程建设的弱点,同时为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我局明确提出“学校校长为学校项目工程现场负责人”,并安排局机关干部职工到学校担任项目工程现场代表,监督工程质量,督促工程进度。

四是落实普惠性幼儿园支持力度。现有单设幼儿园3所,附属幼儿园23所,均属于公办幼儿园,村级教学点21个;20xx年投入幼儿保教费335万元,实现普惠性幼儿园全覆盖。

一是扎实开展资助政策宣传。通过宣传手册、明白卡、宣传栏、致学生及家长资助政策一封信、主题班会等多形式、多维度进行宣传,确保全社会对政策全知晓。

二是建立教师“一帮一”帮联制度。安排教师与每一名贫困学生、农村低保、孤儿、残疾学生等学生进行“一帮一”联系帮扶,定期进行走访,向家长宣讲政策,及时了解学生就学情况和受助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

三是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学校倾斜和支持力度。提高教学装备水平、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师资水平,大幅度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农村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工作安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创新举措、整合资源、聚合项目,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一体推进“五大振兴”,扎实开展示范村创建,努力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立标杆、树样板,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20xx年,x镇xx村被确定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党委、政府坚持示范引领,突出抓点带面,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5个方面振兴,高位推动、靠实责任、狠抓落实,x个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落实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确保示范村创建有力推进。

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立足村情实际,紧盯短板弱项,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研究制定了《x镇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xx-2023)》,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双组长的城关镇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任务措施、细化了责任分工,并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深入3个村逐一“过筛子”“亮底子”,摸清了现状、找准了短板、提出了措施,形成一村一工作方案,一村一工作示意图,为示范村创建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二是落实推进机制。

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包抓推进机制,3个村党组织积极主动联系包抓领导和市县帮扶单位,充分发挥包抓领导的推动力、组织力、号召力和帮扶单位的资源、资金、职能优势,有效解决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村级阵地打造等方面的问题,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任务落实落细。

三是强化督查指导。

镇人大、镇纪委立足3个村目前现状,紧盯短板弱项,及时跟进督查3个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开展情况,以督查倒逼创建工作责任落实、任务落细、措施见效;同时,镇属各职能部门经常性下沉指导、现场谋划,确保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按照既定措施和目标有序推进。

(二)做足产业振兴的基础文章,建立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结合“一村一品”和村情实际,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这一“金子招牌”,3个村坚持“三链”(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高原夏菜、畜牧业等优势产业,x村依托城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露地蔬菜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建成x万立方米蓄水池x座,配套大田滴灌x余亩,流转土地x亩,种植娃娃菜、青笋等蔬菜x亩,带动周边群众户均增收x余元;建成赵家庄南山滩养殖小区x个,发展规模养殖户x户,羊饲养量达x万只、牛达x头,小区养殖户年销售净收入达x万元;集中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高标准农家乐x家,配套建成地方民俗特色主题包厢x个,民俗展馆1个,引入旅游企业x家,建成农业采摘园1处x亩、联栋大棚x座,种植火龙果、草莓、人参果等苗木,人均年务工收入达x余元,有效激发了全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原夏菜x亩、大麦小麦x亩,探索试种板蓝根等药材20亩,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多元化发展的局面。xx村依托x自然人文探奇旅游线发展沿线乡村旅游经济,引进x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利用一社闲置农宅打造特色主题农家院落14院,建成亲子游乐区、休闲区、采摘区3个园区,完成旅游乡村道路铺装,修建栈桥1座、野外露营基地1处、背包客徒步基地1处、非遗文化体验园1处、西北师范大学写生基地1处、采摘园蔬菜大棚8座,形成了以休闲、观光、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发挥本村优势种植胡萝卜面积达x亩;大力发展以舍饲养殖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建成养殖暖棚x座,全村发展基础母羊x只以上家庭养殖户达x户,羊存栏量达x余只;针对国家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到期问题,村上积极探索发展特色林果业,种植大接杏亩,户均增收x万余元。同时,围绕xxx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x个村累计培育发展家庭农场x家,建成高标准农家乐x家,其中20xx年培育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新认定县级家庭农场1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有力,增收作用明显。

(三)发挥人才振兴的关键作用,激活人才“存量”扩大“增量”。

立足“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激活“存量”,扩大“增量”,充分激发农村现有人才活力,畅通各类人才、智力、技术下乡通道,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方面,加大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乡村人才培育力度,在培育科技致富人才、农业致富带头人、能人巧匠等本土人才上下功夫,x个示范村挖掘乡村旅游、农技推广、乡村治理、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人才x人,先后多次与x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组织本土人才和村民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先后培训瓦工x人次,培训焊工x人次,培训家政、编织、餐饮等x余人次,受益人群达x余人,有效提高了村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扩大了乡村带动致富队伍。

另一方面,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储备。大力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储备,鼓励有文化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到村任职,加强村级带头人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今年以来共引导12名返乡创业人才,培训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34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增强了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底气。

(四)凝聚文化振兴的思想共识,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产业发展、村美民富的重要动力。

一是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组织动员村干部、党员、道德模范、农村致富带头人及心系乡土、热心公益的新乡贤、身边好人等群体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先后招募志愿者134人,开展学习创新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丰富文化生活等文明实践活动30余场次,x村创新开展理论宣传“三讲”模式,得到上级领导和村民群众一致好评。

二是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化、均等化建设,3个示范村全部按照“八个一”标准建成集村内办公议事、教育培训、党员活动、便民服务、文化娱乐等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均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

乡村舞台(均符合10x5x0.8m标准)

文化活动室(均达到90平方米)

宣传长廊(均达到10米以上)

配备文化器材32套,成立民间自办文化社团3个,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成农家书屋数字化平台“百草园”app(均覆盖常住人口的60%以上)

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实现全覆盖,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载体,有效促进优秀乡村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多渠道传输、多形式推送。

三是深入推动移风易俗。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作用,明确彩礼限高标准和婚丧嫁娶操办、随礼标准,红白理事会介入村民红白事办理x余次;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坚决整治封建迷信、不孝敬老人、赌博等突出问题,x村设立“孝善基金”和“道德银行”,先后发放“孝善诚信基金”x批x人次x元,授信10-20万大额贷款户x户,以好人好事、善行义举领取积分兑换礼品x人(次),村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文明之举蔚然成风。

四是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

深度挖掘和宣传身边典型事、模范人,广泛宣传、表彰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道德模范,先后推荐申报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x户、市级爱岗敬业最美家庭1户、县级道德模范1名、最美家庭光荣榜4人、村级“道德模范”3名、“身边好人”3名、五星级文明户x户、平安家庭x户、好媳妇、好婆婆x人,以家风文明推动乡风文明。xx村先后被命名为市级文明村、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村”,xx村被命名为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村”。

(五)突显生态振兴的支撑优势,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新农村。

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为导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稳步推进垃圾、风貌、厕所“三大革命”。一是全面推进“垃圾革命”。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和巩固提升行动,创新建立“五包”机制(县级领导包抓、帮扶单位包帮、领导干部包村、“包帮”社区包联、责任村社包干),3个村累计发放告知书、倡议书1000余份,下发整治通知书2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30余条;投工投劳500余人(次),动用机械120余(台)次,清理垃圾20xx余吨,整治集中垃圾点35处,清理乱堆乱放x余处,清理河道沟渠45处,清理残垣断壁45处,清理废弃棚圈100处,农村“视觉贫困”和“16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大力实施“户分类、村收集、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配备分类式垃圾箱57个,移动垃圾斗30个,三轮保洁车9个,共管共享人员14名,并将垃圾清扫收运纳入“共管共享”“公路管护”和“交通劝导”工作范畴,建立了日常清理、巡查劝阻相结合的重点区域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3个村均已完成清洁村庄示范村创建。

二是常态化开展农村“风貌革命”。结合省级美丽乡村创建,着眼消除“视觉贫困”,稳步推进“风貌革命”,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持续开展农房拆危拆违建新工作,3个村累计拆旧拆废307院,完成房屋风貌改造340院,建成集中居住点3处163套房屋、公建民住居住点2处25套,并配套完成上下水、电网、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3个示范村“颜值”,完成墙体彩绘3180平方米,绘制扇形墙面180平方米,粉刷墙体580平方米,安装架设花池围栏4公里,围栏800米;村内道路硬化累计达32.7公里,架设太阳能路灯151盏;全面推进村委会周边、集中居住点绿化美化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对已建绿化点枯死树木进行补植恢复,确保种植一片、成活一片,广泛动员群众在拆旧拆废后且不适合复垦的土地上种植经济林或生态林,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xx分别于20xx、20xx、20xx年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

三是稳步推进“厕所革命”。坚持以群众意愿和需求为基础,采取“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原则,因地制宜实施三格式、双坑交替式和生态环保旱厕三种模式,3个村累计改建户厕461座,其中水厕342座,旱厕119座,实现建制村公厕全覆盖,切实提高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

四是精心编制乡村规划。结合村情村貌,委托第三方分别编制了《x镇域乡村建设规划》《x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规划》《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建设过程中突出规划引领,切实做到了无规划不建设,金川东、赵家庄、金川西村分别于20xx、20xx、20xx年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

五是有效处理生活污水。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置项目,x安装30立方米成品化粪池6座,架设污水管网4.5公里;x村安装成品化粪池26座,架设污水管网2.3公里,并将xx十社集中居住点污水接入城市管网,在xx养殖小区实施xx秸秆(粪污)肥料化利用处理中心建设项目;x村修建200立方米化粪池1座,架设污水管网1.2公里。对于不具备并入城镇污水管网条件的社,村上引导村民群众将家庭生产、生活污水通过洒地浇菜、沉淀循环利用等方式进行再利用,确保了农户生活污水排放规范。同时,制定了《xx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目标管理制度》《x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xx卫生保洁员岗位职责》,签订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设施设备运行管护协议》,确保了村庄垃圾、污水处理和卫生保洁等公用设施营运管护制度健全完善,管护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六)强化组织振兴的保障力度,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扎实开展xx3个村组织振兴样板党支部创建活动,以支部建设标准化促全面规范,以“四抓两整治”促重点提升,有效夯实了乡村振兴组织基础。

一是深化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按照“1+3+n”模式,坚持“因地制宜、一室多用”原则,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同步打造文化健身广场、乡村大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拓展打造党建活动室、协商议事厅、民调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便民服务大厅等功能室,严格落实村干部集中办公、轮流值班制度,积极打造“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不断增强村级阵地人气。以信息化推动标准化,常态推广使用“甘肃党建”app,各支部登录率和使用率均达到100%,3个示范村分别组织召开党员大会3次、党课3次、组织生活会2次、主题党日8次,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二是全面推进“四抓两整治”。注重选优配强村级班子,x选聘专职化村书记1名,三个示范村全部选派镇机关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配备党建指导员和党建专干各1名,村级班子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明显增强;认真落实“名誉村主任”聘任机制,确定“名誉村主任”各1名;大力实施“头雁行动”,推选党性强、素质高的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各1名;严格落实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及时拨付每年不低于5万元的工作经费,村干部报酬较上年均增长10%,有效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坚持规划引领,着力补城乡统筹、集镇建设滞后之短板,提发展平台、资源集聚之能级。借与上海大学校地合作之势,积极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全年共赴沪进京6次,校地交往交流20余次,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美术学院、经济学院、建筑设计院陆续开展了一系列课题、项目的合作。举办20xx上海大学·美国温特沃斯理工学院·三门横渡国际联合设计工作营,启动“横渡之春”公共文化项目,落实好三门县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签约并共同筹办第八届费孝通论坛相关工作,上海大学教育实践基地(横渡文化中心)及周边区块有机更新加快推进,积极谋划未来乡村实验区,探索符合横渡实际的农业现代化、农村社区化、社区艺术化发展之路,为把横渡打造成为三门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乡村振兴和人文社科领域重要节点、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启新的可能。

(二)在美丽乡村建设上,重点突出强基础、破难题。

横渡镇立足实际情况,发挥自身旅游资源优势,以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为目标,紧紧围绕“紧抓工程不放松”的要求,科学规划编制,通过村庄整治、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措施,不断完善城乡供水、土地整治、四好农村路等区域、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举全镇之力“重启”东屏水库政策处理;加快推进横渡景区派出所、综合供能站等项目前期;加大招引古法农业、智慧农业项目。

(三)在推动旅游上,重点突出树品牌、提质量。

进一步强化“爱横渡”旅游品牌培树,协助办好省体育局、省文旅厅、省妇联等部门牵头的“全民健身运动汇”、“鲜甜妈妈的味道”等活动,举办“疫去春来——跟着县委书记游横渡”活动,再度举办“相约七夕·爱在横渡”旅游节,无限台州直播点击量超15万。潘家小镇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台州仅2席),情人谷景区加快扩建,善见村旅游项目开工建设。全年相继在央视、新华网、浙江日报等各级各类媒体发布横渡旅游相关宣传报导176起,横渡旅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高。

(四)在脱贫攻坚上,重点突出三清零、强帮扶。

接到市、县扶贫工作指示后,镇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林鼎书记亲自抓落实,第一时间组织召开部署会议,邀请第一书记、农村指导员、各部门站所的结对干部,全面贯彻落实“一村一部门,一户一干部”政策,并且在镇班子会议上多次专题部署“百日攻坚”各项行动,主动带头认领结对帮扶对象。完成11间危旧房修复,完成523户760人扶贫结对,确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漏一人”。镇域公交一体化“村村通”3条公交路线投入运行,引进“微公交”线路,方便百姓出行。横渡镇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微心愿”圆梦活动持续开展。镇干部全年共走访、慰问各类困难对象256户,总计投入慈善资金32万元,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干部与群众、镇区与村居、当前与长远良性互动格局进一步形成。年初立项的6个村级扶贫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并通过验收,扶贫资金及时拨付到位。按照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要求,我镇已全部完成消薄任务。

(五)在抓党的建设上,重点突出抓基层、优结构。

在县委强力支持下,横渡镇上下同欲,全力破解横渡基层基础弱、宗族门墙高、外出人口多等历史性、地域性难题,圆满完成村级换届工作。坚持书记抓、抓书记,阵地下沉、工作下沉、责任下沉,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六)在保平安稳定上,重点突出责任心、防风险。

坚持生命至上,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镇村干部应对不确定性风险能力不断加强。广大镇村干部众志成城,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利用农村广播、夜巡喇叭、流动宣传车、横幅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宣传,先后发放健康告知书、防疫倡议书、法律告知书2万余份,防集聚、守小门实现常态长效。扎实推进反走私、扫黑除恶、渔业渔船、防汛、防旱、防溺水、消防、森林防火、安全生产等专项工作。优化“四平台”运行,网格化管理考核位居全县前列。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做实“大调解”体系,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88起,办结信访件69件,其中市县级3个积案全部化解。创建大横渡、岩下、善见、双林等“五无村居”8个,创建率全县最高,百姓安居、社会安宁局面持续、坚定保持。

然而,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宏观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三门县建设长三角湾区型卫星城市背景下,将横渡定位为生态型、资源型湾区旅游特色小镇,横渡将承担更多环境、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供给责任,同时也有望成为市民休闲旅游重要目的地、公共服务重要扩散地、乡村振兴重要示范区。因此,横渡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期、新发展格局构建窗口期、乡村可持续发展和能级跃升的机遇期。横渡的.乡村振兴道路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们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坚持政治意识、“窗口”担当、底线思维,打造一支具有应对不确定性风险能力的干部队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前提是坚定不移讲政治,忠实践行“两个维护”,成败关键是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一是要强化学习,提升认知高度,二是要着眼未来,提升格局站位,三是追求实干,提升奔跑速度。倡导“一切奔着解决问题去”和“谁行谁上”的项目化、扁平化工作原则,激发干部主动性、责任心、创造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二是坚持求实理念、系统方法、借势借智,推动城乡统筹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精准识别横渡当前所处历史方位、机会和挑战,趁势而上,因势利导,借势登高。趁乡村振兴、三门发展之势而上,因横渡国家级生态乡镇之势利导,借校地合作、融湾接沪之势登高。重点聚焦补齐镇区建设短板,积极探索未来乡村实验区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场景化集成,系统化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双管齐下”,尊重历史叙事,推动全域有机更新,走农业现代化、农村社区化、社区艺术化发展之路,打造以山海旅游、文化艺术、生态农业为主要功能的湾区生态旅游特色乡镇。

三是坚持以民为本、克难攻坚、依法科学,加快推进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项目。一是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大局负责的态度,全力攻克东屏水库等落一子活全局的关键项目,从战略上破局;二是要抓好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公共服务网等一批补短板、打基础的民生项目;三是要抢抓发展机遇,在费孝通论坛、综合供能站、横渡景区派出所、生态农业项目招引等点位上形成合力,不说大话,脚踏实地,树立威信,实现当前与长远、干部与群众、镇区与村居良性互动新格局。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我们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做到思想不松、力度不减、标准不降。

一是不摘责任。及时组建乡村振兴局,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工作一体推进、一体谋划,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构建起“三级书记主抓、党委政府同责、部门合力共为、镇村推进落实”的责任体系。

二是不摘政策。继续强化政策保障,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等18个政策性文件,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有序退出一批”的思路,延续产业、就业、消费、金融等现有政策总体稳定,稳妥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避免因政策取消或政策变化降低脱贫成色。

三是不摘帮扶。持续开展驻村帮扶和定点帮扶工作,向63个脱贫出列村、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3个乡村振兴重点推进村(其中类型重合的1个)选派第八批干部204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保持“市、镇、村”三级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总体稳定,要求帮扶责任人和村包片干部按季开展走访,巩固脱贫后续帮扶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938名帮扶干部结对帮扶脱贫户36970户、边缘易致贫户1385户、脱贫不稳定户351户、突发困难户29户。

四是不摘监管。出台《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项目使用管理,依托资金动态监管平台系统,对项目资金实行全程跟踪问效,确保衔接资金花的高效、用的安全。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深入推进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治理,坚决查处漠视群众利益和侵占损害集体资产的违纪违法行为。今年以来,我们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2件,处理2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人。

坚持防范为先、因户施策,在动态监测上健全机制,在核心指标上全力保障,在精准帮扶上持续发力,在反馈问题上全面整改,防止返贫致贫现象发生。

一是聚焦动态监测防风险。印发《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强化及时预警和提前帮扶。

1、健全网格化监测机制。建立“市、镇、村、组”四级网格,全市8839个网格实现全覆盖监测。

2、加强涉贫数据共享预警。依托省脱贫攻坚大数据管理平台,与教育、医保、民政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预警机制,截至目前,共筛选预警人员名单872人,摸排因病达到预警标准275人,及时纳入防返贫帮扶救助范围。

3、开展常态化走访摸排。严格落实帮扶责任人季度走访制度,对帮扶和联系对象家庭因病、因灾变化信息及时掌握、及时反馈、及时更新。截至目前,新识别三类监测户47户,风险回标11户,均已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

二是聚焦核心指标强保障。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

1、在兜底保障上“应兜尽兜”。全面实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乡统筹”、“应保尽保”,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截至11月底,全市发放城乡低保对象3.56万人低保资金1.58亿元,发放特困供养对象6337人特困供养资金4300.91万元;临时救助1636人次,发放资金233.01万元;发放散居失能特困人员518人、困境儿童516人委托照护补贴93万元;为特困供养对象购买住院医疗护理保险(140元/人/年),共赔付金额45.03万元,有效解决特困供养人员住院期间的照料护理问题。

2、在教育保障上做到“应助尽助”。全面落实脱贫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今年以来,共资助脱贫家庭学生8463人,发放资金1478.31万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953人,发放资金915.67万元;1913人次获得“雨露计划”资助286.95万元。

3、在医疗保障上做到“应保尽保”。对有诊疗需求的脱贫人口做到“应签尽签,签而有约”,今年全市累计签约家庭医生服务3.38万人。认真执行医疗救助政策,累计为脱贫人口补偿医疗保障资金1.82亿元。

4、在住房保障上做到“应改尽改”。出台《无为市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确保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完成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184户,发放补助资金232.2万元。

5、在饮水安全上做到“提质提标”。深入开展农村供水工程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实施供水单位水质考核奖补政策,确保今年以来水质合格率均达100%。

三是聚焦帮扶措施抓落实。年初,对所有脱贫户、监测户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户因人精准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监测户,以产业就业促进稳定增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兜底保障为主,全市脱贫户户均帮扶措施达到7.37项。截至目前,所制定的各类到户帮扶措施已基本落实到位,全市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3557元、11460元、11424元,牢牢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四是聚焦反馈问题督整改。针对中央巡视和省20xx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暗访、督查反馈问题,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一体化整改。

1、高站位抓整改。成立中央巡视反馈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专题听取研究2次,专题调度2次,切实推动问题整改落实。

2、严责任抓整改。对中央巡视及省考核反馈问题一体化推进整改,共梳理出2大类10个方面的问题,制定了31条整改措施。实行清单式管理、销号式推进,切实把整改责任压实到岗、传导到人,至5月底全部整改到位。针对省暗访调研发现4个方面8个问题,在立行立改的同时,举一反三,对类似问题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排查。

3、真督导抓整改。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20次深入基层一线,督导脱贫攻坚问题整改落实,开展了4次集中督导排查,及时下发《督查通报》,共发现问题1895个,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

我们千方百计保障财政资金投入,推进富民产业发展、促进稳岗就业、强化社会帮扶,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确保脱贫成果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一是强化资金投入。为保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项目资产持续收益。

1、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各级财政衔接资金3.87亿元,其中今年共争取中央、省级和芜湖市级财政资金2.44亿元,其中央0.43亿元、省级0.34亿元、芜湖市级1.67亿元,市本级安排1.43亿元,安排产业类项目财政衔接资金2.04亿元,占比52.7%。

2、加快拨付进度。今年实施财政衔接资金项目170个,目前已全部竣工,资金全部支出。

3、加强资产管理。对20xx-2020年扶贫资金形成的.项目资产,按照公益性、经营性、到户类资产清查建账,全市各级扶贫项目资产总规模12.71亿元,其中公益性资产8.84亿元,经营性资产1.9亿元,到户类资产1.97亿元,为脱贫户、村集体特别是出列村扶贫资产持续收益提供了保证。

二是强化产业带贫。始终把产业帮扶作为稳定脱贫根本之策。

1、园区带动。巩固建设63个特色种养业示范园区,带动村集体增收超200万元,带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200人以上,人年务工收入超5000元。

2、项目支持。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82亿元,实施xx个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1100万元,带动500个脱贫人口年增收超5000元。

3、奖补激励。安排产业奖补资金956.6万元,帮扶5759户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自种自养发展产业,户均奖补达1600元。

4、信贷扶持。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703户、8467万元,用于脱贫户和带贫主体产业发展。

三是强化稳岗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1、就业服务。以“带企业下乡,送岗位上门”形式,举办各类招聘会197场,现场参加群众3500多人。

2、技能培训。开设10期脱贫稳就业培训班,培训脱贫人口373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55.4%。

3、劳务输出。协调帮扶脱贫人口返岗就业4.4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05.56%,其中外出就业2.9万人。

4、开发岗位。开发6xx名乡村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脱贫人口,人均年增收4800元。10家就业帮扶车间、59家就业帮扶基地,共吸纳脱贫人口561人就业,人均年增收18000元。

四是强化社会帮扶。汇聚社会力量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继续动员企业开展社会帮扶,“尚纬扶贫基金”今明两年每年继续安排200万元资金,重点用于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困难户社会帮扶救助。此外,各镇也设立了社会帮扶基金,总规模达770万元。

2、用好“中国社会扶贫网”平台。开展社会爱心物资对接服务,今年累计发布物品和资金需求1.84万项,对接成功1.79万项,受捐金额70.8万元,对接成功率97.1%。

3、巩固“消费帮扶”成果。继续开发系列消费帮扶产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八进”行动。全市建成消费扶贫地方馆2个、企业馆6个,线下专区14个、线上专区5个,扶贫专柜15台,108家经营主体261个产品被列入《全国帮扶产品目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帮助脱贫户、带贫主体销售农副产品近2亿元。

以乡村建设“四项重点”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一是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供气、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五个一体化”建设进程。安排财政衔接资金4182万元,新修建“四好农村路”59条68.5公里,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地区交通条件。投入2332万水利衔接资金,实施严桥镇湖塘圩站、红庙镇骆家塅站2座泵站更新改造。投资65xx万元,续建基建类电网项目11个、新建65个,人民群众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是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今年以来,重点对城乡结合部村庄、中心村边缘地带、主干道两旁村庄三个重点区域的农户庭院和房前屋后等开展专项整治,共清理沟塘1500口,拆除乱搭乱建856户,9.2万吨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率达100%。21个省级美丽乡村全面实施,7000户农村厕所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并推动形成长效管护机制。

三是狠抓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推进农村中小学优化布局调整,不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今年共有460名教师参与交流工作。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完成11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任务,乡村医生岗位技能培训475人。围绕庆祝建党n100周年,广泛开展城乡联动的文化结对、培训辅导、文艺演出等活动,累计举办300余场活动。

四是狠抓宣传报道树典型。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我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今年以来,推送各类典型事迹和案例75篇,在各类媒体刊登相关信息503篇。围绕“感恩共产党奋进新时代”主题活动,邀请央媒省媒记者走进黄汰村,报道黄汰村依靠特色产业,打造“花果之乡”走出一条繁荣振兴的致富路等。在特色产业、医疗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总结提炼,先后推出“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发展,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打造“381”工作法、下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三步棋”等典型,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经验。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20xx年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国土局的全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我局在充分用足、用活现行政策外,积极调整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更多地向“三农”倾斜,助力“三农”发展,较好的完成目标任务,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力坚守耕地保护红线。

一是开展土地整治。完成黟县“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20xx-20xx年)调整工作,目前整治规划调整成果已通过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数据库质检,并报国土部备案。拟定《黟县新增耕地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并充分征求各乡镇、相关部门意见,予以采纳合理性建议,管理办法已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并正式下发。

二是强化土地复垦。完成柯村镇江溪村内陆滩涂土地开发项目的市级验收并报省国土厅申请备案,备案新增耕地面积14.673亩。完成20xx年度第一批开发项目碧阳镇碧山村蚕种场园地、西递镇叶村园地、美溪乡庙林村园地等土地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可行性评估论证,论证方案已通过省国土厅审查备案。该三个项目设计总投资423.71万元,预计可新增耕地面积200.15亩。完成黟县20xx年度第二批次宜耕园地整治项目调查摸底,正进行拟开发地块地形勘测和规划设计前期工作。完成黟县g530焦村至东亭公路改建工程黟县县城至叶村段建设用地预审县级初审及该项目占用312亩永久基本农田县级预补划踏勘工作,补划方案正上报省、市国土部门申请踏勘论证。

(二)稳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一是扎实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目前已完成我县66个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数据库建设数量质量通过市级验收。591个村民组确权发证工作已完成外业测量、数据库建设,正在转入内业发证阶段。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土地长期存在的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二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激活存量土地资产。在坚持和强化宅基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允许农户宅基地占有权自愿、有偿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转让,显化宅基地财产价值,激活大量“沉睡”农村土地资产,规范宅基地流转行为,有效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三)、大力开展地矿综合治理。

一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认真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和省、市、县决策部署,完成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截止到目前全县已查明地质灾害点186处,其中威胁居民的84处,涉及257户967人。编制并印发《黟县20xx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将21处地质灾害点列入重点监控,逐一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500余份,在洪星乡大星村集镇成功举办县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参演人数达120余人。汛期紧急转移群众231人次,调查14次,速报9次。同时,加大隐患点治理力度,木坑竹海景区滑坡治理项目,总投资约80万元,已竣工验收;洪星乡大星集镇滑坡治理项目,总投资791.6万元,正在申请综合验收。宏潭乡柯红线石栏杆水库段和宏村镇宏儒公路边坡治理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完成20xx年度省地质灾害搬迁避让以奖代补项目6处9户房屋拆除,待省市来黟终验。积极申报20xx年度地质灾害搬迁避让以奖代补项目1处2户、治理工程项目1个。

二是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严格矿山准入、准出条件,大力开展矿山复绿整治,其中黟县渔亭团结长坞石料矿治理工程按照20xx年底验收专家组意见和今年4月、8月市局现场督查要求,目前已完成整改,并向市“三线三边”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销号。开展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4月份已发布实施。开展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目前规划已上报市局审核。

“三权分置”政策知晓率不高,农户宅基地流转受诸多政策限制、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需待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构建“大家管、大家用”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大补充耕地力度,积极推进宜耕园地整治项目实施力度,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二是扎实做好地矿综合治理。把防范地质灾害作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工程”。按照“10+1”临灾避险转移安置工作机制,加强汛期防灾值班,做好预警预报,开展应急演练,确保应急指挥系统畅通,灾害处置及时有效。加大重点地质灾害点治理力度,实施一批治理工程、搬迁一批群众。组织编制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xx-2030年)。

三是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加大“三权分置”政策文件宣传解读,适时组织学习培训,加深村民对于政策的知悉与了解,以便政策更好地推进落实。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超标宅基地有偿使用机制,进一步明确“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权利设置类别,解决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设问题。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坚持常态化开展访贫问扶大走访,持续加强排查,定期监测,主动作为,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见实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xx乡位于xx县西北部,东与xx镇接壤,南部、西部分别与dd县bb乡、xx乡交界,北与ww乡毗邻,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7公里。全乡幅员面积159.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其中9个脱贫村)344个村民小组8414户30595人,建档立卡脱贫户2372户10324人(其中20xx年年底精准识别贫困人口1681户7239人)。耕地面积19017。1亩,林地面积54673亩,聚居壮、瑶、汉等民族,瑶族占总人口的47.6%。乡党委下设30个基层党组织,其中基层党委1个,党总支部2个,党支部27个,全乡共有党员599人,其中贫困户党员108人。xx乡产业主要以瑶山牛和都安山羊养殖业、旱藕粉丝加工业、竹藤草芒编织业、毛葡萄种植业、核桃、桑蚕等为主。

20xx年以来,全乡切实按照贫困户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八有一超”、贫困村摘帽“十一有一低于”的标准,举全乡之力,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至20xx年底,全部实现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

(一)紧盯重点目标,高效推进。

xx乡党委认真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措施,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一是把准方向。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上级党委文件和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总要求和瞄准“3+1”保障的具体目标,确保巩固工作出成效。二是以上率下。乡党委书记潘xx扛起第一责任人责任,按照一月一专题,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性和阶段性安排部署、整体推进,并带头领促防止返贫监测、深入检视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抓整改落实;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做在先、走在前,以实际行动放出样子、作好示范,形成了上下联动抓巩固的良好局面。三是夯实责任。建立“书记抓、抓书记”的一把手责任制,建立乡党政班子成员、挂村干部、村委干部、驻村工作队等领导体制,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实抓好,层层压实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让乡村干部人人有压力,个个有任务。四是挂图作战。结合实际精心制定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细化任务,硬化措施,做到挂图作战、按表推进、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二)坚持动态监测,守牢底线。

1、建立健全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一是主动作为,早发现早纳入。开展乡、村组干部开展经常性走访,及时掌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情况,对于发现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的人口,按照规定程序,及时纳入重点监测户、脱贫不稳定户管理。二是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建立预警监测台账。结合民政、残联、医保等行业部门反馈的信息监测预警名单,建立预警监测台账,安排驻村工作队员、挂村乡干、村委干部逐户上门核实,确认脱贫户是否存在返贫风险、非贫困户各类特殊困难群体是否存在致贫风险。三是及时跟进帮扶措施,精准帮扶。今年以来新增脱贫不稳定户33户153人,新增边缘易致贫户5户18人,新增突发困难户31户100人。对于新增户,按照一对一原则同步落实帮扶责任人,“一户一策”落实精准帮扶措施,其中产业帮扶34户138人,就业帮扶19户99人,低保、五保等兜底政策56户221人。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主要落实产业、就业、金融、扶志扶智等措施,帮助增强发展动力;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落实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签约家庭医生等健康帮扶均实现全覆盖。

2、坚决守牢“两不愁三保障”脱贫底线。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全面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严格落实“双线四包”责任制。全乡6周岁至15周岁适龄儿童少年5143人,其中残疾学生42人(其中送教上门5人,免学2人,随班就读23人,特教就读10人,学前机构1人,康复机构1人)。全乡适龄儿童少年除身体原因外无因贫失学辍学。医疗保障方面:20xx年全乡脱贫人口、特困户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100%,标准化村卫生室、乡村医生配备和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均达到100%。目前,全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参保人数28671人,已参保28232人,参保率98.47%,脱贫人口参保率100%。截至20xx年xx月,全乡已办慢性病卡在管3313人,其中xx安置点135人,村级脱贫人口慢性病患者1481人,普通居民患者1697人。住房保障方面:继续开展危房存量大排查,重点关注四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20xx年危房改造16户(其中:脱贫户11户,低保2户,五保3户),新增一户(低保户)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危房存量为0,发放补助资金44.66956万元。20xx年易安户旧房拆除奖励资金发放14户28万元。安全饮水方面:继续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情况全面排查治理。20xx年新建集中供水2个,新建设家庭水柜68个,涉及68户349人。

1、继续做好帮扶机制落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保持现有的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和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定点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继续做好帮扶对接工作,继续坚持和完善驻村工作管理制度,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教育、培训与管理。20xx年xx月选派出xx乡驻村共计27人,其中驻村第一书记9人,工作队员21人。自治区级后援单位3个,县级后援单位8个,全乡帮扶干部共计760人。

2、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好道路项目建设。20xx年建设硬化道路项目31条,建设里程总计25.63公里,投入资金总计814.181万元。实施xx乡bb村、mm村、ll安置点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等14项为民办实事项目。维修xx村上列至弄洪、xx村古料至新明等13处屯级道路塌方共计1092。2立方米,维修xx村刁道路口至板下、xx村古外至百况2条1.7公里屯级道路水毁路面。二是专项建设3个大容积产业水柜,为全乡产业发展扎实基础。三是落实东西部协作建设项目。新建xx村弄华至弄兄、弄灵队至xx村真石队新建砂石路2。8公里,投入资金98万元。建设xx村弄全至弄下、xx村弄东至弄灵、xx村岩买至弄长等路段防护栏5.8公里,投入资金145万元。四是自治县交通局主导实施通村道路维修项目10条,投入资金119.1472万元。五是落实县委组织部村党组织服务群众基础设施提升项目12条,投入资金60万元,涉及2个村硬化道路共计0.284公里,10个村安装道路防护栏2公里。

3、继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一是做大做强牛羊产业。继续推行xx村“党支部+合作社+脱贫户”的“联建联养互助共养”养牛模式,推广实施“牧草银行”、“母牛银行”。助推乡村振兴投入村集体经济发展牛羊产业项目资金1523.20万元。发放自主发展牛羊养殖的97户20xx-20xx年脱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奖代补资金45.79万元。发放2014、20xx退出户羊代养收益金709户32.08万元。20xx年共发放牛羊代养收益金138.5万元(其中企业代养收益金1241户115.912万元,合作社代养收益金297户22.59万元),合作社退回代养本金132户84.55万元。二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因村制宜,发挥优势,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加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管理,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注重培养和发挥“经济能人”。20xx年全乡12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益均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7个村达到10万元。三是继续加大易安后续产业帮扶力度。20xx年发放213头牛代养收益金25.56万元,惠及易安搬迁农户206户,发放500只羊代养收益金15万元,惠及易安搬迁农户167户。四是继续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百花齐放”。在原有养殖规模200箱的基础上,20xx年再发展蜜蜂养殖300箱,种植油菜、荞麦、荆条、向日葵等蜜源植物300亩,覆盖全乡“三户”60户。在做大做强牛羊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核桃、毛葡萄、桑蚕产业,实现多种产业同台竞秀、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20xx年全乡特色产业已实现对“三户”的'全覆盖,“三户”通过自主经营和入股分红稳步实现增收。五是加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宣传力度,做到“应贷尽贷”,坚持户借、户用、户还原则,精准用于贷款户发展生产和开展经营。20xx年共计发放小额信贷107户535万元。

(三)大力发展民生保障事业。一是筑牢政策兜底保障。严格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力排查“漏保、错保”现象,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全面排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落实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工作。截至20xx年xx月,在享农村低保1054户3958人,城市低保37户118人,今年新申请农村低保84户323人,发放乡级临时救助40户167人,县级临救35户162人,现享困难生活补贴426人、重度护理补贴611人,农村特困241人,城市特困22人。二是织牢社会保障网。扩大新型农村保险覆盖面,拓宽社会保障领域,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推进贫困群众全面、持续参保,巩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编织兜住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目前,我乡已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6977人,其中已缴费未到龄领取11193人,缴费率65。9%,应发待遇4199人,居民基本养老待遇发放率100%,其中特殊人员应参保5551人,实参保5551人,参保率100%。三是全面落实就业政策。落实跨省外出劳务交通补助933人19.1072万元,点对点输送交通补贴217人。落实村级护林员195人,安排农村固定公益性岗位228人,惠及脱贫户及没有解除风险的“三类人员”。积极鼓励群众参与上级单位安排的各项就业技能培训,增加群众的劳务途径。四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按时足额发放耕地地力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生态公益林补贴、高龄补贴等。

(四)突出问题整改,确保实效。

一是对照问题抓整改。对照中央巡视“回头看”和20xx年成效考核反馈问题,乡村分别建立问题整改清单,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实际抓好落实整改,确保存在的问题改到位,改彻底。二是强化业务抓指导。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加强业务培训力度,组建工作指导组分片指导村级如何开展整改工作,从而有效提高了村级干部的业务能力。三是明确责任抓分工。乡党委政府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个党政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整改到位。

(五)围绕核心内容,提高满意度。

一是严格落实遍访制度。乡党政主要领导、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村党(总)支部书记按照要求遍访辖区内稳定脱贫户、三类户,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一核心内容,摸清核实每户的家庭情况,找准每一个重点户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精准帮扶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倾听民声知民情。开展“一周一屯一会”交流活动,组织挂村领导、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村委干部每周到一屯召开屯内群众交流座谈会,进一步掌握农户情况底数,向屯内群众宣传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相关政策,倾听群众心声,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三是强化措施解民忧。通过开展遍访与召开群众交流座谈会,对发现问题进行分析研判,采取针对性措施,让群众困难快速有效得到解决,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通过近年来的精准扶贫,我乡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但是离党中央和上级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仍需继续发力,加快补齐差距和短板。一是群众内生动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学习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有一定难度,就业创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技能欠缺,自我发展的能力还需继续提升。二是部分脱贫户受疫情影响就业不稳定,农业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竞争力较弱,群众稳增收难度大,风险户、边缘户基数大,存在易返贫风险。

(一)继续压实政治责任。一是继续实行“双组长”责任制。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继续担任领导小组“双组长”,继续坚持以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建立巩固脱贫提升长效机制,确保脱贫质量。二是继续坚持选派精兵强将。继续实行乡三家班子成员包联系村责任制,继续实行“驻村干部帮扶贫困户、联系非贫困户,帮扶干部包贫困户”的责任制,实现帮扶贫困户和联系非贫困户全覆盖。三是定期开展对各村脱贫攻坚后续巩固提升情况督促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巩固提升显著、成效真实可靠。

(二)持续稳定帮扶政策。一是建立健全稳定的帮扶投入机制,用好中央、区、市、县支持资金。在巩固提升期内,原有的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帮扶、健康帮扶、金融帮扶等政策继续保持不变。二是加大民生事业保障力度。进一步核准、摸清底数,对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发展和就业帮助的贫困人口,按照“应保尽保”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进一步加强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的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设,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社会保障水平。三是着力完善社会帮扶机制。充分调动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帮扶的积极性,立足在公益事业上补位、社会治理中发力、乡村振兴中作为,实现社会帮扶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三)持续提升脱贫质量。一是持续推进产业革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5+n”产业布局,重点发展肉牛、山羊主导产业,毛葡萄、旱藕粉丝等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建成一批产业基地,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经营、管理和劳务输出,带动群众稳定增收。二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实施“村社合一或村企合一”。完善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三是提升巩固乡村发展基础。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继续巩固均衡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巩固提升农村公路、饮水、供电、环保、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防治。

(四)持续巩固基层基础。一是持续深化党建促乡村振兴,扎实开展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拓宽村干部培养和成长渠道,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二是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后备干部体系建设。强化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基层组织建设后继有人、持续向好。三是持续强化农村思想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自力更生增收致富。四是持续强化农村技能培训。加大农村群众培训力度,整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创业技能等专题培训和实训,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五是持续强化农民感恩教育。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自强不自卑、期待不等待、依靠不依赖,通过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脱贫致富,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6月3日上午,市委书记丁纯先后前往普农集团、枞阳县,实地督导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等工作,随机督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田长制、秸秆禁烧等工作推进情况。他强调,要牢牢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方位,更好适应“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深入推进“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奋力开创全市乡村振兴新局面。市领导胡启书、吴强参加。

在欣隆农机专业合作社,丁纯深入水稻育养基地等处察看,与合作社负责人亲切交流,详细了解合作社农机、用工、经营收入、服务范围等情况,要求聚焦机械强农精准发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补齐推广应用短板,拓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提高发展效益,更好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普农集团二分场,丁纯认真听取企业资产管理、经营效益、重点项目、下步发展思路等情况介绍,要求普农集团坚持党建引领,善于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转变经营理念,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和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好农业“接二连三”文章,推动农业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扛起国企担当,树立雄心壮志,坚定做大做强,进一步开阔思路、创新机制,敢闯敢试、挖潜增效,拓展服务领域,增强辐射能力,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在枞阳县众兴包装公司,丁纯深入车间察看生产情况,与企业负责人、脱贫户等亲切交谈,了解企业产能、产值、吸纳脱贫户就业等情况,要求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稳定增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在枞阳有机地标生态农业产业园,丁纯深入加工车间、种植大棚等处察看,认真听取项目建设情况介绍,了解种植加工技术、运营模式、预期效益等,要求企业和镇村互相支持、协作联动,切实把好项目建设好、发展好,同时紧盯农业设施和低洼地带,认真做好备汛防汛工作,努力实现企业增收、地方发展、农民致富良性循环。

当天上午,丁纯还随机督导横埠镇、项铺镇、白柳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田长制、秸秆禁烧等工作推进情况,要求加强镇村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环境整治,严格农村危房房主和属地责任,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卫生习惯,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宣传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农村环境整洁有序、美丽宜居;全面推行田长制,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守好粮食安全底线。

调研中,丁纯强调,“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是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要以“两强一增”为引领,创新理念思路和体制机制,着力扩大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盘活乡村闲置低效资源,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加快重大项目攻坚,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要统筹抓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工作,突出共建共治共享,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