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后感史记(实用8篇)

时间:2023-10-07 07:08:34 作者:影墨 最新读后感史记(实用8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后感史记篇一

对于我们这种学文学的孩子来说,《史记》无疑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史家名著。它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它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是与《资治通鉴》齐名的史家名书,与《资治通鉴》联合,链接上了中国的千年历史。

因为《史记》不以地理国家和统一纪年撰写,而是以各家之传记集合形势呈现,故《史记》中不以地理位置和时间发生顺序为线索,而且,它的特点在于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它采取了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来阐释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及见解,运用矛盾的手法让不同地位的人能得出适合自己立场的属于自己的见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史记》这本书中,作者司马迁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将不同人的见解如身临其境的展现在了所有读者的眼前。

《史记》起初是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而被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的便是这八书,并不是整本的《史记》。也正是因为这八本,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分别是:

“大江东去楚王留芳”——《项羽本纪》

“礼贤下士威服九州”——《魏公子(即信陵君)列传》

“文武双雄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功成不居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

“旷世奇才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

“官场显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戎马一生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在中学课本中见过的《项羽本纪》节选,及《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这是让人能够深思的名篇啊。

在《项羽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的鲁莽,后悔,他的无颜见江东父老早在他年少的时候就看出了,不学兵法,只知光凭武力取胜,典型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型。而在最后,他终于看清了自己,可是大势已去,没有后悔药可以吃,他注定遗憾千年。

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的坦诚,负荆请罪,都让我们学到不少道德方面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就在其中。

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些人遗憾千年,也有些人畅快淋漓,有很多都流失在岁月的洗礼中,但是这些纷纷琳琳的事迹,在史学家的笔中,总有一些是留下来的,总有一些是值得留下来的。《史记》中有很多遗憾,不过留下更多的是给后人的反思与考量。

读后感史记篇二

话说楚王昏庸,屈原悲痛欲绝,终于忍受不住想投江自杀。走到江边正准备纵身一跃。

只听后方一个轻脆的声音传了过来“等一等”屈原回头张望,只见一个着装奇异的男子跑了过来。抹去眼泪问“你谁啊,没什么事就乱喊。”只听那男子喘着说:“你好,我叫司马迁,我正在编写《史记》想写一点你的东西,所以来采访你一下。”屈原暗自感叹,原来我已经这么有名了,都有人为我写书了。只可惜我国破家亡,已没什么可留恋的了。摆摆衣袖说:“走吧,别烦我跳河,刚有了那么一点勇气,该干吗就干吗去。”

司马迁也有一些急了,忙说:“那好,就问你一个问题不耽误你跳河。”屈原想了想,也好,死了也还可以留个名。说:“好吧,你问吧。”司马迁见有了起色,忙问:“请问你为什么要选择死而不活下来?”屈原早有一肚子苦水,这下好了,正中下怀。像作起了报告“第一点国破家亡,世上已无什么可使我留恋的。其次作为一个政治家没有辅佐好君王而导致国破家亡。再三就是愧对百姓让他们连遭战争之苦。主要就这三点。”司马迁边听边记,感叹道:“我虽身受宫刑,但起码还有活下去的理由,而你就真是该死了。”屈原看了看身边这个身材矮小的男人居然如此伟大。于是也感叹道:“兄弟,啥也不说了,都明白。”话到此处两人相拥痛哭。

又聊片刻,屈原终于痛下决心,准备自尽,临死前,他握住司马迁的手感慨万千:“兄弟,是你给了我死的勇气,在这里说声谢了。另外今天的事就别往你的书里写了,兄弟我死了也想留个光辉高大,坚强勇敢,忠心爱国的形象。”司马迁连忙点头:“你去吧,是男人就应该这样,我支持你,安心上路吧。”

屈原再也没犹豫,纵身一跃,成了历史,而司马迁也黯然离去,回家专心赶稿。

读后感史记篇三

史记上的故事让我流连忘返,其中《吕不韦列传》就让我感受到了他的野心,以及他的独特眼光。吕不韦的雄心大志曾经被人嘲笑,但他从来不去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只会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例如吕不韦帮子楚游说秦国,子楚答应他:只要他游说秦国成功,便于他一起共享秦国。

于是,吕不韦拿五百金送给子楚,再用五百金游说秦国,吕不韦找华阳夫人的姐姐,用重金贿赂她,并向其举荐子楚,让其劝华阳夫人:你何尝不找一个贤能的人,去认他做干儿子,我看子楚非常贤能是个人选。于是华阳夫人与太子安国君决定将子楚作为继承人。在此之后,吕不韦经过周折获得了丞相之位,可见吕不韦慧眼识珠,超乎常人的投资眼光,有这样的雄心大志怎能不成功。

这让我想起了陈涉,他小时候家里穷被人雇佣耕田。一天他耕作休息时,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想越气愤,就对一起休息的人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富裕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说的话,都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白日做梦。他不禁叹气说:“唉,燕雀不识鸿鹄之志。”最后陈涉成功了。这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几句话而放弃自己的梦想。

《史记》是有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国伟大的五千年的历史,同时更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读后感史记篇四

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认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仅仗义疏财、劫富济贫,而且对君子赤胆忠心,像有些为了自己的国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死,真可谓是有去无归。虽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在史记里,我认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陈轸,少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从浊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大诗人,他知识非常渊博,口才也很好,无论是对外交际,还是管理内政,他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楚怀王很赏识他。可是,屈原的才华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楚怀王面前造谣生事,楚怀王听得多了,也就信以为真,渐渐地疏远了屈原。德才兼备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长诗离骚,多年来屈原报国的愿望未能实现,最终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读后感史记篇五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楚霸王项羽留下了一首又一首悲壮诗篇。

项羽,名籍,字羽。是与孙武,韩信等人齐名的顶级名将之一。古人评价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其性情锐志霸猛,勇武气概千古无匹。他的豪爽性情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辉。

但是也有人说项羽太过妇人之仁,兴趣行事过于天真。但我认为着正是项王性情的具体体现。他如此的有爱有恨,有仁有义,才有了他与虞姬凄美而又深切的爱情故事,才有乌江自刎的悲壮情节,经历战争无数,最终顿悟“楚汉相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所以毅然放弃了征战。

项羽的.性格的深层蕴含着对人性伦理的深刻关怀。其中著名的典故鸿门宴就是项羽人性伦理的最好体现。从深处看鸿门宴,它其实就是一场荣誉,权利和人性伦理的激烈斗争。而最终项羽遵从了他内心人性的选择,虽然这导致了他最后在权利斗争中的失败,但在人性上看,项羽一直都是赢家。他的内心,一直都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可悲的是他这一代性情中人出生在了那个不太讲人性的战争时代。他的出生便注定了悲剧的发生,当然,缺乏政治远见,刚愎自用,迷信武力也是悲剧发生的原因。

性格的缺陷,时代的境况。最终使其陨落。有了乌江自刎的悲剧,自刎的前一刻他曾到“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项王的悲剧不禁引发其我们对人性的深思。我们应不断的汲取他人性格的优点,避其缺点。才能在不断了历史进程中,渐成躯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在当下的时代里存活下来。

读后感史记篇六

寒假期间,我读了《史记》这本书,这是习爷爷读过的书,里面有许多令人回味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舜的传奇》和《大禹治水》这两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虞舜,名叫重华,当时他的后母生了一个弟弟叫象,舜在家里的地位一落千丈,稍微犯点错误,就会被父亲责罚,家人对他很是苛刻,但是他却经常以德报怨,做一个好儿子、好兄长,他恭顺地侍奉父亲和后母,对象也是处处忍让。因此在舜20岁的时候,就已经因为孝顺而盛名天下了。当时的统治者尧准备找一个继承人,很多大臣推荐了舜,因此尧对舜进行了一番考察,并且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舜,把自己的儿子也搬迁到舜的隔壁做邻居,尧发现他的儿子和女儿并没有因为出生贵族而对舜和舜的家人傲慢无礼,这都是受到了舜的影响。因此尧就把舜召到身边学习怎么管理天下,果然,交给舜的事情,舜总是能很好地完成,尧死后,舜就成了国家的统治者。

舜在位期间,洪水泛滥,他启用了大禹,禹经过细心地考察,用了疏而不是堵的方法,把洪水引进大江大海大湖,因此洪水很快就退去了。舜死后,禹就成了新一任的天下管理者。

在故事中,我特别喜欢舜和禹。舜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始祖,以孝闻名,是德的化身,他谦恭礼让,以德报怨,孝敬父母,仁爱宽厚,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个故事中,我受到了启迪,“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舜就是这样实践着,努力着,成功着,因此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更要去学习和践行。

大禹治水的故事天下闻名,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这种刻苦耐劳,遇到困难运用智慧解决的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要秉承这种精神,“坚持不放弃”,“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去解决难题”,这样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史记》里有许多故事许多人物都值得我去学习,读书增长了我的知识,丰富了我的生活,以后,我还要读更多的书,让更多的故事来激励我的成长!

读后感史记篇七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本《史记故事》,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里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

《史记故事》一书讲述了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变迁故事。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医学及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各个立即时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堪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

这本书里共讲了很多故事,有大禹治水、一鸣惊人、神医扁鹊、完璧归赵、纸上谈兵、纣王暴虐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纣王暴虐故事。主要讲的是商纣王聪明,力气大、行动敏捷,可没用在治国上,还为了妲己滥杀无辜,谁劝他就对谁用型,真是罪恶不赦,无药可救。西伯侯的儿子姬发很聪明,看不惯商纣王的`行为,想了个办法,他把对商纣王怀恨在心的人集中在一起反抗商纣王,因为商纣王做尽了坏事,所以一上战场,大家纷纷反过来攻打商纣王,商纣王只好点火自焚。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说:活该,真是自作自受,恶人有恶报呀!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佩服的人,像飞将军李广,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聪明的韩信、智慧的蔺相如而我最佩服的有着惊人记忆力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他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快和抑郁,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离骚》。

《史记故事》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过去的许多历史,还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愿更多的朋友走进这本书,去收获更多的知识与快乐吧!

读后感史记篇八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史记故事》就记载了许多祖先的故事。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武练兵》这篇故事。孙武善于练兵,吴王阖闾为了试其才能,故意选拨了108位宫女,让他练兵。孙武将宫女排成两队,挑了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但在孙武发布号令时,宫女们都一个个笑了起来。孙武又重复了一遍“军令不可违”,宫女们依然只顾嬉笑。孙武下令斩首队长,吴王闻讯,急忙求情,但是孙武说:“吴王已经把她们交给我来练习,我就必须依照军队的规定来治理她们。队长没带好头,必须按照军规处置。”处置完队长后,孙武回到场地再行令训练时,竟无一人懈怠取闹。吴王虽然痛失两位美人,但却发现孙武确实是个军事奇才,很快便重用了他。

用规则来看护文明校园,用规则来守护和谐社会,这正是古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无规矩,不成方圆。”

21世纪,中国已经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这是全中国人的骄傲。我想:这辉煌的成果背后,难道不是所有航天人员在严守规则吗?听老师说神舟飞船的舱门,连一根头发丝的误差都不能有,我非常震惊!我自豪,我们有勤劳智慧的祖先;我自豪,我们更有勇于创新的新时代建设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