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模板7篇)

时间:2023-10-07 00:06:43 作者:字海 明朝的那些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模板7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明朝的那些事读后感篇一

首先,我是一个工科生,或者说我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工科生,所以我不太喜欢历史。

曾经连中国几个朝代都说不清楚。其实历史就是讲故事,只是故事的结局已经定了。就好比看一场已经知道胜负结局的球赛,但是过程同样可以很精彩。可惜从小的教科书总是这样:xxx变法,变法的内容以及变法的意义。然后考完试,什么都还给老师了。其实所有的变法不都是为了国富民强吗?好好的历史变成了教条,所以什么都没记住。后来想想,其实我还是很喜欢历史的,喜欢看历史剧,只是现在的电视剧都改编的有点不成样子了。什么人物都可能杜撰出来。以前一度很喜欢看隋唐英雄传。。哈哈,好了,言归正传,谈谈自己看了明朝那些事儿的感觉吧。

明朝那些事儿,很好看,跟看故事书一样的,看得关键就是我记住了。记住了这个奇特的朝代,这个皇帝权利或许是最少的朝代。有一天晚上睡不着,回忆了一遍,所有的皇帝,居然记住了。。。所以我很震惊,震惊。在这么多皇帝里面,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明孝宗朱佑樘,一个完美的皇帝,没有仇恨,虽然他有足够的理由去仇恨;没有复仇,所有他可以轻而易举的去复仇。在他当皇帝之前,真的可谓是险像环生,可是所有身边的人都保护着他,宫女,缤纷都保护着他。让人感动不已,每每看到此,忍不住落泪。

一种单纯的善良,总是让人感动。可惜皇帝很短命,留下来一个朱厚照,虽说混蛋,不过朝廷有杨廷和撑着,所以似乎都没啥问题。觉得最冤枉的就是崇祯了,其实他很想做好,而且很努力,可惜经过万历和木匠皇帝的折腾之后,明朝这个摊子实在实在太破了,破得根本没法东墙西墙这样补起来了,然后不可避免的明朝就这么灭亡了。积重难返,并非一己之力可以挽回了。

所以想想最后一个皇帝真的也挺可怜的,身上背负着亡国的罪名却并不定就是最糟糕的皇帝。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说着就是命运,命中注定。

明朝的那些事读后感篇二

我的大明王朝就这样结束了吗?我不服好吧,就像当年明月所说的,气数已尽。不管是人,还是物,还是一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的命数,如保质期一般。

当年明月真是个很棒的作家,从朱元璋开始发家,到明朝的建立,从洪武到崇祯,几乎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懂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人生经历来分析做事情的动机,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活灵活现的,浮在眼前般。

在作者的文笔带领下,我激动,我愤慨,我叹息,我喜悦,我佩服,我激昂,我恼怒,我平和...我这一切的情绪都是由作者带给我的,也是了解了历史人物和事件后由心而发的。大明王朝几百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总有那么些人,在脑海挥之不去,朱元璋,朱棣,常遇春,徐阶,于谦,张居正,魏忠贤,王守仁,袁崇焕,万历,崇祯...每个人物都是性格鲜明,色彩斑斓的,不管是现代意义的好人还是坏人,没有严格意义的好人与坏人之分,从某个角度来看罢了。

这本书意义很深,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想带给我们读者的思想颇多,爱国,勇敢,妥协,坚持,努力,技巧...读每一遍都有自己的感悟!

成功没什么难的,做自己,也是一种成功。想好了吗?想好了就别回头!

明朝的那些事读后感篇三

“书写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其实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我自己很多次,高兴、兴奋、沮丧,什么都有可能。但当这刻来到的时候,我只感觉,没有感觉。”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感觉------没有感觉。大明朝270多年的历史,从朱元璋到崇祯朱由检,读完这套书用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从一开始的想一口气读完到后来慢慢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看着大明这个舞台上主角的更迭。今天,这个剧组收摊了。没有感觉的原因是我不再把这套书当做小说来看,不再期待小说高潮的紧张,结局的怅然若失,也就无所谓有什么感觉了。历史,就是要也只能是旁观。

“对于他来说,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酝酿到一定程度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华丽的词藻。”看到这句文评不禁感叹:确实比我会说。。我之前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初读明朝那些事儿时,觉得语句太白,但因慕其盛名,还是义无返顾地读下去了。越读越会被当年明月的语言吸引,带入到大明岁月中,不知不觉,语言的事,竟也觉得不是事儿了。其实如今我认为,初读时之所以认为其语言太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观点:一般此级别语言的小白文无非就是作者功力一般或者内容无内涵。但读下去会渐渐了解到当年明月是一个有态度的文学创作者,当其深厚广博的知识通过文字展现在你眼前时,你会发现,这本书很好读。对于我来说,我自问算是能看得进书的人,但一口气读7本也着实有些麻木,甚至乏了,因为这套书不同于演绎、秘史、戏说,其忠于正史的态度多少会令人觉得有些乏味。但这就是历史啊,历史本就是冰冷无情的啊,当年明月用幽默诙谐的语句写出无情的历史已经很成功了,我也为我能一口气读下来感到骄傲。

把整个明朝算作一段历史来叙述,一口气看下来还是能有些收获的。每一位皇帝,每一位忠臣、太监、文人等都能单独出一本书写,但宏观来看以大明这270余年历史为整体,无论是对作家还是读者,都有更高的要求。“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相信这是读过很多史料,看过太多人生起伏,王朝更迭的人才能有的感悟吧。其实一个人应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尊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历史和教材上的字句可能是不同的,和人们传统观念上和口口相传的内容可能是不同的,至少看完这本书,我意识到有些英雄我们是不能遗忘的,有些出现在教材中的、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人们,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其实也是片面的。

“我相信,这是个自由的时代,每个人有看和不看的自由,也有买和不买的自由,任何人都不应该被强迫。”这句话一定要为之点赞,因为我读的是网络电子版,从当年明月的作品中收获了新的知识和感悟却没有付出,在此要对他说一声谢谢。不买是因为确实负担不起读一本买一本的预算,不过昨天去书店,看到一位作者的名字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花钱买了----敬一丹。在我看来,她出的书在网络上可能不太容易找到电子版,其次她是我非常尊重且认为人设绝不会崩塌的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她出的书应该是有深度、质量有保障的,所以我买了。“买与不买的自由,看和不看的`自由”,说的真好。

总的来说这是套值得推荐的好书。

明朝的那些事读后感篇四

从6月底开始读这本书,到现在整整两个月,阅读近69个小时。

知乎上有一句话:也许你看不完一遍明史,但你却能读好几遍明朝那些事。

确实,本套书有七本,很长,但读起来很愉快,至少前六本是的。

那么,读完了有什么感受?嗯...在读这本书时,是以欢笑开端,以沉思结束的。

明朝的二百余年就在69个小时里匆匆而过,应该还是留下了点印象的。

比如说...淮右布衣朱元璋,阴险冷血陈友谅,七下西洋马三保(郑和),穷游天下徐霞客,裸奔装疯唐伯虎,知行合一王阳明,缺心眼子朱厚照,第一奸臣严惟中(严嵩),抗倭英雄戚继光,第一幕僚徐文长,本草纲目李时珍,世间再无张居正....

太多太多能让人感慨钦佩、愤怒唾骂的人,上面列举的人里,我刻意忽略了明朝后期,也许是我不喜欢悲剧。

但是历史注定就是悲剧的,所以用作者的话讲,读史读多了,容易悲观。

在读这本书的两个月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作者会怎样结尾,会怎样写一个朝代的谢幕,读到最后发现,关于落幕他一带而过,却以徐霞客的故事做了总结: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之前的金戈铁马、尔虞我诈还历历在目,读到这句话时,突然就安静了。

我不知道,也许确实是按照作者所说,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完这一生。

明朝的那些事读后感篇五

明朝那些事儿我也看了有一段时间了。其情节一波三折,其描述引人入胜,其文风...咳,不乱吹了。

我惊艳于它幽默的文风,当我看到朱元璋简介那段时,忍不住开怀大笑,一个活灵活现的角色映入了我眼帘。

这本书也可以算是小说吧,可它比之大秦帝国却又截然不同。

大秦帝国戏剧化成分过高,对始皇帝、大秦政策的描述过于夸张,导致其不能很好地成为一件供人学习的工具。

而明朝那些事儿就不一样了,笔下多为真实,纸上亦为实,少量的虚写,风趣的文笔,一段段历史跃然纸上。

既不古板又弄虚作假,细腻的文笔,淋漓致尽的描述,有时我也希望我能做得那么好(暂时不可能的)。

明朝那些事儿乍一看很长,令人望而却步,可一旦读起来,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一本又一本,行云流水。

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荣不让之势就看完了。

这么说吧,明朝那些事儿是我看过最好的历史书了,剧情方面张弛有度,并没有过多的虚构。

我的许多同学也是看过此书的,乃至于语文课演讲的内容都是此书。

作者在文中多次将自身的观点与史学家观点作对比,有时更是十分的直白。

文中关于东林党的覆灭一段,许多人认为是:一群高尚的君子,输给了一群下三滥之人,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

不过当年明月的笔下为我揭示了不一样历史,他明确地指出,是一群精明的人输给了另一群精明的人。

后面更是给出了他查阅多方史料得出的结论。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他写的书确实是入门者的不二之选,既能给人树立权威不一定正确的概念,又不会误导萌新。

什么?你问我大神看哪种书?

如果是真正的大神,我推荐你看 史记。

看史记是要有文化素养做底蕴的,至少要能看得懂他在讲什么。

明朝的那些事读后感篇六

昨日几个同乡会的负责人相约到刘陶叔叔家拜年,一走进刘叔叔家,就看到一茶几的书,最上头的一本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前几天和网友牧野还聊到这本书,对它有一点点了解,刘叔叔看到我爱不释手的样貌,他就送给我了,回到家,网也不上了,认真的拜读,还真学了不少东西。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向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资料,可是多了靖难之役。

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能够幽默不能够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当是幽默趣味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能够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我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此刻好了,读历史居然能够这样简便。

如果是有这样的书再出版,我必须要好好学一下中国的历史,这个小伙子听说是武汉人,才27岁,在广州是一个公务员,如果有缘真想拜访他,好好向他学习,不管人家怎样向他拍砖,我在心中永远支持他,后生可畏。佩服。

明朝的那些事读后感篇七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由汉人所统治的封建制的国家,明朝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国家。我曾有幸去了北京,参观了那里埋葬着明代13位皇帝陵墓的著名的十三陵。在那儿,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别样的气息。朱元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乞丐成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皇帝,而朱棣则从一位四太子做到了皇帝,并且完善了政治制度,发展了经济,开拓了疆域,迁都至北京,编修了《永乐大典》,还曾派遣郑和下西洋,他们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魄,令人们难以忘记。

古人云:“文史不分家。”有了历史实物就应有文献记载。老师寒假让我们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中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会更让我们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读完了整本书,其中有几个故事和人物,让我觉得值得思考再三。

在古代,除了帝王外,有几个官吏走马上任时,全城的百姓特地放假,来迎接他的到来。这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明朝,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位清官——海瑞。我喜欢海瑞,不是因为其才能远高于众人,而是他有着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执法精神。海瑞在临终前,别人曾问他有什么遗言,海瑞说的是欠了户部5钱柴火钱。

这种精神在古往今来的社会中是少之又少的,人们总是认为自己能多赚,就多赚。如果欠别人钱,能赖就赖。而这有可能就是海瑞受民爱戴的原因之一吧。我喜欢海瑞,更是因为他那种敢于进谏的勇气。他对执法者的不满和愚昧,表现得十分尽致,无话不说,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会不受到皇帝的重用,和多次入狱的原因。

还有,我认为这本书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日两国的战斗,中日两国从历史上来看就有很多的利益纠纷。远至遣唐使近至钓鱼岛,中日双方的对决总是那么的激烈。尤其是几次的战争,那就是史家之绝啊!虽然从激烈程度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更上一筹。但在明朝的那段打击倭寇的历史同样的悲壮与激烈。打击倭寇最厉害的要数戚继光,而一个天才,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则次之。凭借几位抗日英雄的智慧,最终将日本赶出了中国。

明朝,是一个昏庸的年代,明朝也是一段英雄辈出的年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在今朝啊!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