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轼传记读后感(通用10篇)

时间:2023-10-09 12:37:07 作者:书香墨 最新苏轼传记读后感(通用10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苏轼传记读后感篇一

这首词是上学期学的,老师已为我们讲解了一番,可是今日再拿来读时,却又给人一种截然不同的滋味。

苏轼一直是我最喜爱的词人,有关于苏轼的史料、《百家讲坛》、以及他所写的诗、词,我都读过、看过、背过。苏轼这一生活得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仕途上虽然多次遭受贬谪,但是仍然抱着一种自然的心态,去面对事实。而《定风波》这一首词,就体现了苏轼被贬之后,他能够坦然的去面对,没有其他文人的那种怀才不遇和满腹牢骚;他心中想的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而我最钦佩苏轼的就是这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精神。

这首词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苏轼在出去游玩时,不巧遇到途中下雨,后来雨停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你了解一点当时的背景的话,再读这首词,感觉就会不一样。苏轼写这首词是在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这经历许多波折之后的苏轼就是《定风波》中的苏轼。这雨,就相当于贬谪,而苏轼在雨中的心情,就代表着他此时此刻的心境。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并不看重这次贬谪,先看“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中略带俏皮,又带一些挑战性,而从“吟啸”和“徐行”来看,这分明是很轻松嘛,试想,如果你被老师一顿批,还会在雨中漫步,或者时不时的喊几嗓子?这说明,这点小事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都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而此时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者。这“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烟雨”是一语双关,代指政治气候,这不就是说,在这场里,我苏轼就能够穿着蓑衣,可以任凭风吹雨打,照样来往自如。

然而到了下阙,看了就会给人一种雨过天晴的感觉,“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回头看看曾经的沟沟坎坎,在转过头来,还是依然,这样心中无风无雨,自然就不会有什么淋雨之狼狈,也就是怀才不遇的心情。换种说法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也正凸显了苏轼会抱有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仕途上的挫折,也表现出他对人生风雨的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胸怀。

这就是苏轼这首词所要体现给我们的一种心态。也许也是我们要在面对挫折时的一种榜样。

我想,做事情如果抱有一种平常心,那做起来就会顺利很多吧!

苏轼传记读后感篇二

人生路漫漫,一路上少不了暗礁险滩与大风大浪,在面对这般艰难的人生时,只要我们打开心窗,勇敢面对,击退困难,便可走出荆棘丛生的山路,登上一览众山小的成功之峰。

对于苏轼这位诗人,在我的印象中大概只有些轮廓罢了。直到遇见了你,我才改变了我的看法。

轻轻打开苏轼所写的《赤壁赋》,我看到了在月夜泛舟游赤壁的苏轼。他与朋友们“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想着“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幅悠然自得的赏月图在人们眼中看起来是非常美好的吧!但是有谁又曾想到,他仕途历尽艰辛,屡遭迫害,现在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生活遭到落差,心灵变得失落,但是他终不改变乐观的天性,从容地面对生活,勇敢地奋斗下去,最终厚积薄发,在才俊辈出地宋代登峰造极,创造出大量惊世之作,成为文学史上地里程碑。

记得进入高中的时候,诸事不顺,事事不如意。数学卷子发下来后,那鲜红的分数,那满屏的大叉,像一把把尖利的刀子,狠狠地刺痛了我的心。几次下来的考试,都使我的信心丧失殆尽,渐渐地消极起来。直到遇见了你,流放却乐观的你,我才一点一点改变我的观点。你二十岁登进士科,被皇帝预设为未来的宰相,但是遭人嫉妒,被人所陷,现在只能流放到这荒芜之地。面对这荒芜人迹的地方,你勇敢乐观地去面对,你对于这么艰难地处境都不言放弃,何况是我这个小小地挫折呢?于是我在心思放在数学上面: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每天睡觉前把今天所教的内容复习一遍,并且预习明天的新内容。每一次的卷子,都会第一时间思考错的地方,找出漏洞,加以巩固。一如既往,周而复始,慢慢地我又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每做出一道数学题都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在每一次的练习中,我一点点努力,也在一点点进步。

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虽然会内忧外患,但是无所谓,只要你在这时候打开自己的心窗,“从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淡然乐观的心态看待面前的困境,带着属于自己的勇敢和坚持,就可以突破重重难关,迎接人生的春天!

当你在面对滔滔江水,仰头吟诵时,“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遇见了你,一个潇洒、乐观、积极的你,是你让我终于明白,纵然前方有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只要转个弯,变个样,绊脚石也会变成我们的垫脚石。

让我们一起在失意时,一起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吧!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把荆棘当作铺满鲜花的原野吧!让我们乐观面对,不畏艰险。

苏轼传记读后感篇三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样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完美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此刻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向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爱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此刻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必须有完美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但是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轼传记读后感篇四

秋日午后,披一肩长发,慵坐窗前。在一米阳光的爱抚中,握一杯香茗,在茶香悠长的飘逸中,品一首宋词,隔时空,聆听先贤的心声。捧一颗善感的心,欣赏大师灵魂深处的舞蹈,任那温情的文字之石在心湖激起层层涟漪,打湿了自己的心: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大文豪苏轼的被世人誉为悼亡诗之首的有名的词作江城子,悼念的是自己的亡妻王弗。既然怀念的是自己的亡妻,那么可以从爱情和亲情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词。

爱情的角度。“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作为苏轼的第一位妻子,王弗是深受苏轼的敬爱的,她秀外慧中,老成持重,陪自己的丈夫读书,在那段红袖添香的日子里,他们的爱情是最为甜蜜的。王弗是苏轼事业上的好伴侣,她对苏轼的仕途极为看重,鼎力相助,不惜躲在帘子后面倾听苏轼与朋友们的对话,为他的人际交往严格把关,并且以她女性特有的敏感直觉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告诉自己的丈夫应该小心提防的小人。所以,她凭借自己在苏轼事业上的支持赢得了他的敬爱,在她的“千里孤坟”旁,苏轼亲手为她栽下三万棵雪松,作为自己对亡妻的爱情表白。同时,她还赢得了德高望重的大学究公公苏洵的认可,苏轼最终才会按父亲说的在王弗离世一年之后,又将王弗的棺椁运回四川葬在自己母亲的墓旁。“多情自古伤离别”,大文豪苏轼心胸豁达,却是性情中人,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然娶了第二位妻子王闰之和自己最钟爱的小妾朝云,所以更加显示出诗人对亡妻难能可贵的情深深意绵绵,和牵挂之真切。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正值苏轼政治上的不如意,被贬官流放,与第二位妻子王闰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就像元稹怀念妻子韦丛的时候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以她和苏轼应该是一对最纯真质朴的“贫贱夫妻”。虽然,王闰之那么温柔体贴,任劳任怨视前房的孩子如己出,关怀备至,令苏轼感动不已,但是,王弗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最爱的、最需要的人,就是在平静的幸福的日子里会被淡忘,而在人最寂寞、最孤独的时候才会被想起的人,而王弗的名字就在那个夜晚,被苏轼在睡梦中呼之而出。感谢那个夜晚的星星格外明亮,是它们不知疲倦的闪烁才有了这首词的熠熠生辉!

上阙写的是苏轼的政治浮沉,是在与结发妻子诉说自己在与之阴阳两隔之后的宦海沉浮人生失意;下阙写的是自己与妻子相遇的梦境。最稀松平常的细节往往最令人动容,“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正梳妆”,年轻秀美的妻子在对镜贴花黄,“女为悦己者容”,在古代更为如此,此句足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琴瑟合乐,和苏轼对当时政治如意生活的怀念之情。再次见面的他们,纵有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相思泪翻飞,在彼岸花的鲜艳怒放中,令人唏嘘叹惋。

苏轼对在最苦最难的日子里陪伴自己的第二位妻子王润之充满感激之情,所以在死后与之合葬,长相厮守。对最钟爱的小妾朝云是一种对知己的.爱,是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和愉悦。人生难得一知己,苏轼为拥有这样的红颜而欣慰!

苏轼,作为一个优秀的男人,一生拥有着三个优秀女人的爱,和众人的仰慕;而林徽因,作为一个优秀的女人,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她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她让金岳霖默默牵挂了一生。爱情故事丰富了他们的生命,滋养了他们的事业和人生。

苏轼传记读后感篇五

作者:张钰欣

最自由的灵魂!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予风雨,襟怀奉于苍生。——题记

小人牵带着的是大师,而大师牵带着的又是历史,小人把手轻轻一晃,大师和历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你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饮酒成癖者,是政治上的固执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苏东坡。

你保持着天真淳朴,终生不渝,官场的黑暗是与你大相径庭的。你的诗词文章有时候是一时兴起,或者是不满而发,但你所表达的一切都是真情的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你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他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应苟且的政治勾当之上。你不忮不求,随时吟诗作赋,纯然表达心之所想,至于会招谁惹谁,就一概置之度外了。

你作文的作品流露出你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有力,虽胥视情况之所异其趣,然而莫不等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别无理由,你写的那么美,又是那样的遒健朴茂,字字从心扉间流出。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见一个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句话描写你再合适不过,你过得很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不无洒脱。你认为生命其实是物质刹那间的表现,但你不同意人生是苦难是负担。

你的肉体会死,但你的精神在下辈子可以变成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生命万物,这一生,你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的一个微粒,你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

东坡,我懂你,亦懂你自由的灵魂。

作者:谢子萱

他是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人,他是一个虽屡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人,他就是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下了中外闻名的《苏东坡传》。在林语堂笔下,千年前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苏东坡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一位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精彩笔触,一位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出现在我们面前!

环境十分恶劣。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兴致极高地给老朋友章谆写了一封信,信中大致写了黄州的环境气候很差,供餐简便,衣物朴素等。而几天后,苏东坡又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章谆表达自己对黄州的喜爱之情以及风景之美。

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保持着乐观的性格,这豁达乐观的天性真值得发扬光大!

当我们学习时遇到挫折;当我们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情时;当我们被人讥笑时,我们都要学习苏东坡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性格,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笑对人生!

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这就是苏东坡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苏轼传记读后感篇六

这首词题记为“暮春别李公择”,李公择是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这是一首送别词。

“簌簌无风花自堕”,写暮春花谢,点送公择的时节。暮春落花是古诗词常写之景,但东坡却又翻出新意:花落声籁籁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地,好一份安闲自的情态。接着写“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点出园林寂寞,人亦寂寞。白居易戏答刘禹锡和其《别柳枝》绝句诗,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一句,这里借用“柳老”写柳絮快要落尽的时节,所谓“柳老”就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正巧今送李公择亦逢此时。东坡这期间另有《送笋芍药与公#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end#择》诗说道:“今日忽不乐,折尽园中花。园中亦何有,芍药袅残葩。”芍药,樱桃,同时皆尽,而这个时候老朋友又将远行了。花木荣枯与朋侪聚散,都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时俱至,却还是让人难以接受。“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两人“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时,却见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横云之变态。此时彼此都是满怀心事,可是又不忍打破这份静默。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照坐”之“坐”,点出话别之题旨。

“路尽河回人转舵”:“送者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舟中却见舵已转。”河回“二字居中,相关前后。船一转舵,不复望见:”路尽“岸上人亦送到河曲处为止。岸上之路至此尽头了,是送行送到这里就算送到尽头了。”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这两句,便见作者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上句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故典,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东坡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情怀郁闷,已历数年,每思还朝,有所作为,但局面转变,未见朕兆,他们四方流荡,似无了期,所以有”飞魂“之叹。”飞魂“与”楚些“是倒装,求其语反而意奇。”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有恳切浓至的情思,也是对前面”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的深情想象的一个照应。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

苏轼传记读后感篇七

东坡的一生极复杂又既简单。说复杂指其仕途上几番沉浮,任职多地;思想上儒释道兼而有之,互生互补。说简单是因为,读其生平与作品,苏轼给你的感觉始终如一,即一个元气淋漓,思想与情感丰富,才华横溢而能永葆赤子之心的真人。

关于苏子的文章多矣,这些文章大都关注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几年的生平和诗文。此时是元丰三年到元丰七年,苏轼是45到49岁,正处壮年,处于思想和艺术水平的成熟期,仕途的坎坷造成思想情感的波澜起伏,酝酿出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彪炳千古的华章。读这一时期的诗文时,你能感受到一种属于壮年的气息。虽然乌台诗案中,苏子被“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在囚禁了整整130后贬到黄州任一闲置,但我们仍能从其作品中读出一种浩然之气,这种豪气是只属于这一阶段的。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样的旷达,读来让人心胸为之开阔。这也大致代表了这位旷世奇才在人们心中的主要形象。

但我这次读其传记,对其第二次被贬谪后的诗文却尤其印象深刻。这一阶段的诗文少了些豪气,而更了些逸气。不仅行文自然巧妙,文本天成,少了些前一阶段的雕琢与修饰;而且思想上更加富于哲理与禅机,发人深省。东坡在给子侄的信中写道:“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周紫芝《竹坡诗话》)如果说黄州时期的作品是“气象峥嵘,五色绚烂”,那么惠州儋州时期的作品则称得上“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了,这其实是文章的更高境。孙过庭论书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学书如此,其实为文也这样,绚烂之后的平和冲淡,真正代表了人文俱老的最高境界。

来看看这一时期苏轼的处境和作品吧。

元祐八年(1093),苏轼,身至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下任宰相的最佳人选,正是“冠盖满京华”的时期。然而高太后去世,政坛巨变,于是绍圣元年(1094),苏轼千里迢迢奔赴贬所(英州),一路上朝廷五改谪命,最终贬到惠州。

此时的苏轼已是59岁的老人,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已于去年去世,身边只有小儿苏过,和侍妾朝云。白须潇散谪岭海之际,其心境可想而知,也正因此其诗文中流露出的哲思是那么真切动人。

贬往惠州路上,过大庾岭时,他写道: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

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没有悲伤,没有哀怨,一切的辱与荣,垢与净,执迷与觉悟仿佛都在大庾岭上分开,此时的东坡居士已将过去的所有尘世染污抛下,等待的是仙人为之抚顶,助其修道成功。

于是经过曹溪南华寺时他写道: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练。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他认为自己本事修行之人,只不过因中途一念之失,误落尘网中,遭受了这么多年的坎坷。可见此时的佛老思想成为了其意识的主导。

绍圣元年十月抵达惠州贬所时感叹道: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这难道是梦中吗?我以前仿佛到过这个地方。这真是太富禅机了,《红楼梦》中的宝玉第一次见到林妹妹就说,这个妹妹我以前见过。正所谓世间的一切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宝玉之语和东坡之诗,真是灵性之人的睿智之语。

东坡惠州的诗文,正是借助佛老思想,取得一种精神上的超脱:

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与程正辅提刑》)

只似灵隐天竺和尚退院后,却在一个小村院子,折足铛中,罨糙米饭便吃,便过一生也得。(《与参寥书》)

此时的文章真的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臻于化境。随意的一篇游记,给人无限启迪: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记游松风亭》)

这已不是早期的五色绚烂,流光溢彩,思想上也不再有那么多的豪气与执念;而是一任天成,平和冲淡而哲思深宏。就连一次小小的搬家,随笔写来也能发人深省:

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轼始至惠州,寓居嘉佑寺松风亭。杖屦所及,鸡犬皆相识。明年三月,迁于合江之行馆。得江楼廓彻之观,而失幽深窈窕之趣,未见所欣戚也。岭南岭北,亦何异此?(《题嘉祐寺壁》)

他认为身处高位和谪居岭南就像搬家一样,一处有一处的妙处,一处有一处的局限,这样看来,便可随遇而安了。

果然,稍后来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儋州,他也能怡然处之。此时,他已能够将老庄与佛家的思想出神入化的运用了,可谓用一生之浮沉阐释了释道之哲学:

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人生的局限无处无境不在,如此观之,一切便可释然了。这种文字置于《庄子》三十三篇中,也别无二致了。

谪居儋州之际,朝云已经去世,身边的亲人只有苏过一个,积蓄已基本花光,而自然环境险恶。而这位精神的富翁,却能用自己的达观,将如此贬谪之地,变为乐土。并写出《谪居三适》这样平易而富于哲思的诗作。

兹录其一:

旦起理发

安眠海自运,浩浩潮黄宫。

日出露未晞,郁郁蒙霜松。

老栉从我久,齿疏含清风。

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

少年苦嗜睡,朝谒常匆匆。

爬搔未云足,已困冠巾重。

何异服辕马,沙尘满风鬃。

琱鞍响珂月,实与杻械同。

解放不可期,枯柳岂易逢。

谁能书此乐,献与腰金翁。

早起梳头百下,是苏轼坚持一生的习惯,以此养生能“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在这贫瘠险恶的海岛之上,如此平凡的生活细节竟成了丰厚的精神享受。此时的苏轼已经不是那个“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东坡居士,而纯然是一位饱尝甘苦归于平和的老人,于日常细节中品出人生真谛。于是他感叹,年少时嗜睡,但为了上朝总不免匆匆早起,只能随便搔几下头发,还要佩戴重重的冠巾。现在想来与驾辕之马没什么不同,都是满头风尘,身上佩戴的玉饰发出的声音,实在和犯人身上刑具发出的声音一样。

至此,苏轼还是那个苏轼。但已从当年的豪放旷达,变为睿智通脱;由流光溢彩,变为平淡冲和;由辞采华茂,变为浑然天成了。

苏轼传记读后感篇八

读苏轼浣溪沙这首词,大家可以感悟到:从山川景物着笔,希望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浣溪沙苏轼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该词是苏轼1082年春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作的一首记游词。然而从内容来说,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记游作品。通常,记游性作品是写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本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由景入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光流逝,得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 ,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 ,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 ,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传记读后感篇九

《贾谊论》〔宋〕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行:实施

b.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去:到去

c.夫子何为不豫豫:高兴

d.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得:投合

1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且以不用死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b.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d.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贾谊论中,首段即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是很难。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自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

b.第四段写了绛侯、灌婴等人与汉文帝的深厚情谊,说明当时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认为贾谊应该从容地、逐渐地与他们结交,使天子无疑虑,大臣无猜忌,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主张了。

c.最后一段苏轼再次讨论君主与贤人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有施展大志的机会,因此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怀抱。苻坚用王猛之例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

d.《贾谊论》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强调人要拥有“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

苏轼传记读后感篇十

“有意而言”这则理念贯穿着苏轼的一生,他早年时便提出“有意而言”作为自己写文章需遵循的准则。他说:“臣闻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古之言者,尽意而不求于言,信己而不役于人。”“言尽意”始终是每个书写者的追求。历经仕宦,苏轼愈发肯定“有意为言”的诗学理念,并且将“有意为言”的文艺观涵盖于文学创作理论、文学批评理论、鉴赏主张和审美理想等多个方面。其晚年总结所言:“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有意而言”始终是苏轼最为重要、且一直奉行的文艺理念。

“意”在一开始便因为其复杂的多义性先天茁壮,后继乏力,被泾渭分明的“志”与“情”逐步瓜分。但是我们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意”为了诗学本体论的完整性而弥补了“志”与“情”双方未触及的空白。有趣的是,在双峰对峙的格局形成之后,“志”与“情”却增加了对“意”的使用频率,以此丰富自己的延展义。因为“诗言意”本身就与“缘情”、“言志”并不构成绝对的对立,所以“意”成为破局的关键。

什么是“意”,我们可能暂时没有办法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恰如盲人摸象,强调“意”的某些的特质必然会走向以偏概全,陷入被种种“非意”的情况所干扰的局面。“意”并不是创作意图或意旨,有了创作意图或意旨,或者说“胸有成竹”,也并不能立刻写出挥洒自如的文字。“意”并非“人之所欲言”,因为人之所欲尚且分为外力强迫或者主观要求,不得不为、或者可不为而为之。

但是,“意”又不是随心所欲的师心自用、主观臆断式的随意而言。有时“人之所欲”与“己之所欲”不能分得十分明确,“戴着镣铐跳舞”偶尔也能够琢磨出点“意”来,因为产生创作冲动或者创作意图的“意”与真正下笔时的“意”并不完全相同,如发源之水,并非一泻千里,飞流直下,其流向还需要凭依山峦之势,自然流淌。

现如今之作文,品评标准之高要便是“立意第一”,然而“立意”却成为升华格调之“志”的代名词,“意”和“志”混为一谈。圣贤之道的“志”与绮靡感性的“情”好比方圆相对、阴阳两极,不能相融。“诗言志”与“诗缘情”双峰对立,作为本体论而凸显的中国诗学两种最为基本的诗学观念。急切于开枝散叶,“志”与“情”纷纷选择将核心概念高度凝练,因此,它们不约而同地抛弃了与其所同出的“意”,剥夺了“意”在诗学本体论上应有的地位。可是矫枉过正,“诗缘情”在阻抗有明显卫道色彩的“言志”诗教时,把那些尚未达到社会志向或政治教化高度的个人之意识、意志不加以区别,也一并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同样地,为了扭转“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现象,也把那些有别于靡靡之音的、着眼于吟咏性情的“情”舍弃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