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读后感(通用5篇)

时间:2023-10-07 06:14:55 作者:影墨 鼠疫读后感(通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鼠疫读后感篇一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读者不由震惊!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小说,描述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间的有点枯寂有点冷淡的述说,顿时变得意味深长,平淡中现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事实,评论界把《局外人》标签为哲学小说。

但我以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由于自己和母亲无话可说,而养老院里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他以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兴奋”。女友的求婚,他以为“这无关紧要,假如她想,我们可以结婚”。以上两点说明默而索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已满足,他不是一个对生活贪婪的索取者。出于对邻居的帮助,他写信帮邻居对付其情人,杀死阿拉伯人是由于他当时产生了幻觉,他看见“刀锋闪闪发光,仿佛一把冷光四射的长剑刺中了我的头”。在监狱里,他屡次拒尽接见神父,由于他不信上帝,是由于他“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到离死前,他“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往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加缪是这么说的:“这个世界是不合理的,这是人们可以明确说出的表述。但是,荒诞是这一不合理性与人的心灵深处所呼唤的对理性的强烈要求的对立。”听上去,他的这句解释特别的拗口和费解,其实,他理解的人生荒诞感,是人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加缪认为,人在面对艰难而机械的现实生存的时候,每天都要按照一个节奏和生活模式来生存,必然要产生出这种荒诞感来:“我为什么要这么生活?我为什么不能以其它方式生活?可是,偏偏你就不能以其它方式生活,你还必须要以你现在的方式生活。”于是,这就产生了荒诞感。

鼠疫读后感篇二

又是一部很冷的小说。主人公默尔索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过完了一生,也因为这种无所谓的态度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文中描述了几个细节包括默尔索母亲去世时候,默尔索的不悲痛,忘记母亲的具体年龄,以及把母亲送进养老院不承担养老义务的行为。在母亲下葬后第二天就和女性玛丽看电影,发生关系,没有表现出沉痛的感觉。然后和混混雷蒙成为了好朋友,并且因为雷蒙的仇恨,最终懵懵懂懂地杀了阿拉伯人,才引发了进监狱以及后续法官和律师对他的审判。

亲情

对于亲情,其实默尔索是爱母亲的,他怕母亲感到孤单所以将母亲送进养老院,这样母亲可以与老人们聊天派遣。对于爱情,默尔索可能也是爱着玛丽,但是玛丽问他是否喜欢自己的时候,默尔索又说说不出喜欢不喜欢这样的话语来伤害玛丽。而在友情方面,默尔索自己也不知道和雷蒙是不是好兄弟,就像“行尸走肉”一样和雷蒙一起做了很多事情,也同时因为雷蒙的原因才杀了人。在辩护律师要求默尔索向耶稣忏悔的时候,默尔索仍觉得没有必要。甚者对于自己的审判,默尔索也似乎是个旁观者,他没有办法为自己的命运审判,似乎他的命运不属于自己,他冷静的看着法官律师对自己行为的不当指责,但是仍没法辩解。那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当我们的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时候,自己的命似乎也无所谓了。或者说默尔索其实知道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中,自己的命运不是由自己审判和把握的,所以也就对一切都无所谓了。

那么,无所谓的生活态度究竟是常态还是少数?其实我认为无所谓的生活态度是社会人在“人”这个属性上的常态,但是是“社会”这个属性上的少数。其实很多人都觉得外部的一切东西都是无所谓,别人发生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关心,这也是经济学上理性人的一种解释。人都是自私的,我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但是由于社会的压力,我们可能连自己的利益都没法区分和满足,此时的我们更像是行走的皮囊。比如工作了5天的我们只想躺在床上休息,不愿意和别人社交。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呆着。在感情方面,我们可能对很多事情也无动于衷,比如在周围人受了伤,或者不开心的时候,很多人其实都是无动于衷的。

社会人

但是人又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必须要赋予自己社交的功能。所以即使我们工作了一周,身心俱疲,但是我们仍然会安排自己在周末的时候回见朋友,或者逛街等,走到人堆里去,获得社交上的需求和满足。对于周遭人遇到的困难,我们也会极力表现出自己的爱心去帮助他们。久而久之,我们也逐渐养成了关心别人、帮助朋友的习惯。我们以“助人”为乐趣,以和朋友交往为善。这是“社会”属性赋予我们的特点,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默尔索的社会属性没有得到合适的展现,他表现出来的行为更多的还是在于“人”这块,或者说是人和“社会”之间的过度阶段。对于社会这种属性可有可无的阶段。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认为默尔索活的很洒脱,因为任何事情都激不起他心头的波澜,即使最重要的亲人去世也没能让他留下眼泪;他自己入狱也不足以成为他胆战心惊的理由。在常人看来“生”和“死”是两件最大的事情,但是放在默尔索身上全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波澜不惊。对生死的洒脱可能也是源于消极的社会背景。我们看到的默尔索是一个看透了世界因而非常消极的人。他认为努力了也没用,世界存在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所以不需要努力。这可能是当时一代的社会现象。但是放在我们当今社会,首先能够看透社会本质的本领已经难能可贵,其次,在看透了世界的情况下,有所为是可能产生作用的。无为不是这个社会的主题,有为可能未必产生一对一的效果,但是是存在改变的几率的。

处事态度

我们可以学习他的处事态度,尽量降低自己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就拿成功的人士来说,对自己专注的领域极度敏感,对不关心的领域钝化,或者说培养钝感力,是成功人士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如果我们能将默尔索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放在对自己关注的事业没有影响的领域,也不失为一件好事。现在的社会的确很浮躁,大家都为名利而生。如果我们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自己的故事,会不会觉得追逐名利实际上是一件空洞无聊的事情?那些对人生没有影响的事情,是否不必要斤斤计较?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会变得更加的豁达?那反过头来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我们在世上生存,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给自己人生布局,我们是否应该过的更加有意义。

鼠疫读后感篇三

若要一个人回忆自己的人生,他们总会说生活苦难多于幸福。放眼望去,生活仿佛起起伏伏的山峦,跌宕起伏,但实际上生活大多是平坦的马路,只是在时间的冲洗下,平淡的被自己忘却了。

《鼠疫》中的奥兰是一座平淡的城市,它与其他城市存在差异,你可以看作是与众不同,但不过在所有城市都拥有“与众不同”的情况下,这种不同仿佛是湖面上的一圈涟漪,不会惊起太大的波澜。这份平静让大多数人得到了一种满足感,他们生活在里面,从不会怀疑这座城市的真实性,毕竟这座城市从小到大与他们为伴,他们吃喝拉撒、行为处事都在这座城市里。实际上,他们也没有理由怀疑这座城市,因为这种真实的感觉指导着他们正常有序的生活,这对于平淡的一生来说,已经足够了。

或许是奥兰的不幸,又或许是奥兰的幸运,一场鼠疫打破了它的平静。这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这是一场狂风暴雨。鼠疫最伟大之处就在它的严重性,它不是路上的什么绊脚石,只能让人踉跄一下,它是低谷,是苦难,是绝望,它让整座城市陷入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这仿佛是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因为它让所有人第一次直接面对上了最大的虚空——死亡。这立刻让人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虚无感,赖以生存、司空见惯的真实感在死亡面前瞬间崩塌。这种感觉就如西西弗斯,众神惩罚你推一款石头上山顶,但快到山顶时石头永远会重新滚落,而你必须重新开始。上帝让你预见了自己总是会去向虚无的死亡,在这份虚无面前,你做的什么事都失去了意义,这种对虚无结局的预知,让你产生了无意义、消极的悲凉之感。这本是每个人无法逃脱的折磨,但它其实一直被压在心底,而当艰难的时刻来临时,这份折磨就开始蚕食一个人的生活,让其双眼不得不直视这个问题,也就是加缪所说的“荒诞”之感,一种人的理性与世界的非理性部分的冲突。

人面对这个荒诞的问题,加缪提出了三种道路[1]:1.自杀。既然人终究走向虚无,那么活着的意义就消失了,一个注定毁灭的躯体,有什么必要存在呢。2.哲学性自杀。既然人的理性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就用非理性的方式解决,提出一个上帝,让上帝告诉人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活下去,而人要做的就是无条件相信这个上帝。3.反抗。这种反抗就是《鼠疫》中里厄、塔鲁等人对鼠疫的斗争。

才会产生对立的虚无。反抗是对一个世界的否定,是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如果不存在反抗,那么世界就只有一个,就不存在与这个世界说“不”的世界,那就自然没有“荒谬”的问题。正如奥兰平静的生活较之奥兰居民是一种美好,这种美好是人真实经验到的,这种感觉虽然无法诉说,但谁也不能怀疑它。正是这种经验,唤起了人们对永恒的渴求,才随之产生了对虚无的恐惧。所以当鼠疫发生的时候,里厄一行人会选择对抗鼠疫,而不是因为人固有一死,就让鼠疫随意蚕食奥兰居民。他们相信这种人生的荒谬是来源于人在这个世界上最真实的思考,荒诞不仅仅意味着无法逃脱的宿命,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对生活的真实性的肯定。这是一种精神胜利,而在精神缺乏的年代,最需要的就是对精神力量的肯定。

荒谬会产生反抗,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杀。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下,这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杀。不同于哲学性的自杀,它并不是去寻找上帝,而是消极地面对存在必要性的问题,《鼠疫》中的科塔尔揭示了这个精神问题。当遇到苦难时,科塔尔也感到了“荒谬”,但他面对这种折磨时,更多地表现出向往之情,他期望别人一样遇到折磨,让他们活得和自己一样,从而找寻慰藉。加缪借塔鲁之手表达的对科塔尔的态度十分有趣,他在看待科塔尔时,并没有诉诸恶意,而是“他开始喜爱上这些囚禁在天空和城墙之间的人了”。他并没有谴责这类人,而是表达出了对这类与“鼠疫”产生共情的人的理解与同情。科塔尔是我们在面对“鼠疫”这样的挫折时,内心的一种消极式的积极暗示。他积极在其本质上不是孤独的,而是一种渴望与他人拉近的热情;他消极在其表达方式上,不是里厄那样渴望消灭“鼠疫”,让人过上较之更美好的生活,而是渴望大家一起堕落。这种精神上的自杀,他终究会发疯,对真实越来越恐惧,最后为了解决荒谬不得不放弃接触真实,变成大海上的一座孤岛。

正如加缪在最后所说:“鼠疫杆菌不会灭绝,也永远不会消亡……也许等到那一天,鼠疫再次唤醒鼠群,将它们大批派往一座幸福的城市中死去,给人带去灾难和教训”,鼠疫作为生活中的苦难、绝望、无意义,它不会消亡,永远存在于人类之中。而反抗得到的幸福也只是无尽痛苦中一个可以忽略掉的片段,“他也明白,这部纪事不可能时最后胜利的纪事”,但加缪仍然呼吁:“所有当不成圣贤,又不甘心横遭灾祸的人,当然要将个人的伤痛置之度外,努力当好医生,抗击瘟神乐此不疲的恐怖”。人生的无意义性往往让人安于无意义,丧失撕破黑暗的斗志,这才是其可怕的地方。愿人在某一天不得不面对荒谬时,可以找到荒谬背后的真实,鼓起勇气去反抗。

鼠疫读后感篇四

网外,是空荡的街道,把人情味连同呼吸一同吞咽下的蓝白口罩。网上,是发酵的恐慌和焦虑,舆论场喧嚣而混乱,一切扑朔迷离。我们的科学武器已经远比194x年强大,传播信息的途径被拓宽、通讯速度被催化着迭代。然而,与我们共同进化着的疾病威胁不减,我们也并不能像过去预期的那样,离真相和现实更近一点。

带着悲观的情绪翻开《鼠疫》,本以为会读到荒诞的世道、屈辱的死状,合上书时,却只感到慰藉和沉静。全书以显示的叙述方式成文,如实记载了鼠疫的全过程,既力求详尽,也不夸大事实,旨在“使英雄主义恢复它应有的次要地位,从不超越追求幸福的正当要求而只能在此要求之后。”但再次精读人物的对话,咀嚼动作与神态的细节,那被刻意弱化的英雄形象仍然呼之欲出。在兵荒马乱的当下,去沐浴这些崇高形象四溢的阳光,笔者又获得了平复内心,重振勇气的力量。

里厄是小说的叙述者,也是情节得以发展的中心人物。作为大夫,他与其他参与救治的市民不同,对生死有着基于职业的更冷酷和麻木的认识;作为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式的人物,他又与其他人共同推举着不断滚落的巨石;作为幸存者,他记忆,他叙述,他作证,他征服。

冷酷的悲悯

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行医之人是富于同情、慈悲为怀的,而现实中他们通常并不如此。不必说诊断必须在客观冷静中进行,不能夹杂个人的情感、亲疏与好恶,高强度的工作也早已消磨了他们对伤患的同情心,逼迫他们成为分析、决断、行动的机器。

最让他头痛的是出诊。一旦诊断为瘟疫就意味着要把病人立即送走……“可怜可怜我们吧,大夫!”劳莱太太一再说。她这话有什么意思?他当然有怜悯心,但这样做对谁都没有好处……便开始对抗、流泪、劝说,总之是抽象活动。

里厄也如此。与其他医者一样,他出于对患者的悲悯而选择这个职业,而这个职业又要求他放下悲悯去做无情的圣人。

令人疑惑的是,里厄虽然坚决不帮助朗贝尔出城,但他并不阻止他。如里厄所言,他无法确保朗贝尔没有携带鼠疫杆菌。若鼠疫越过了城门的封锁,更多人将会因此死亡,这本质上与里厄的信条相悖。与其说这是作者为了削弱里厄身上的英雄光环而刻意为之,不如说这源于“理解”。就像他并不揭发嫌犯科塔尔一样,未来的灾祸轻于眼前人的`痛苦,而他只活在当下。

鼠疫读后感篇五

鼠疫就是生活。

春节,“武汉肺炎”出现并传染性扩大,1月23日,武汉封城。紧接着确诊病例一天天增长,因家妹在武汉读书,18日放假返乡,直至今天社区、乡政府、派出所轮番打电话,测温度、消毒、禁外出成了我们的过年。

自消息发出以来,我家人一步都没有出过门,然而亲戚们打来电话关心安慰,也有长辈竟然斥责为什么从武汉要回来。哑口无言。我看到了莫名其妙的武汉人回不了家回不了国,我看到网络上攻击武汉人、武汉政府的肮脏不堪的污言秽语,我看到给医生吐痰并说谁也别好过的病患,我看到逃离武汉的携带者肆意的笑,我看到手机前一个个丑陋的嘴脸凝视着这一切。

如果没有医生护士来拯救这一切,如果没有国家的力量来调控这一切,如果没有全体人民的意志来抵抗这一切,那么占据统治地位的不是细菌就是病毒。我为奋战一线的他们热泪盈眶,我为毅然请战的他们潸然泪下,我为善良平凡无惧的他们泪流满面。那天,我看到那张图,上面写着“我的城市病了,我们会治好她,等春暖花开时,欢迎你们再来”。止不住的泪泛滥啊,谁不是无辜无奈却仍然拼死拼活?太多太多的人啊如蝼蚁生活在生活里,存在本身又那么毫无意义。

话说回来,《鼠疫》是一场现实的鼠疫,死亡恐怖笼罩全城,尸体堆积,整车整车拉出去火化或掩埋,城门关闭,患者被隔离等待死亡,亲人离散,人们几乎失去所有;以此,更是一场人性的疫病,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鼠疫患者,都可能给人伤害或致人死亡。神父给人以上帝,而信仰是生活帮助建立的。在艰难的岁月里,人才看清生活和世界的真相,才会在见证美好与历史时保持批判的力量。同时,对物与文化的世界保持超然的敏感,并形成独立强大的自我。

加缪并不苛责人性的弱点,他温柔地理解个体的困境。鼠疫是我们每个人,是每个人身上的妥协与软弱。书中提到,和鼠疫斗争的唯一方式是诚实。若诚实让你无法加入喧嚣,那么就写下让你哑默的东西;若诚实让你在希望与失望之间两难,那么就袒露你徘徊的脚印;若诚实让你将要开口便觉空虚,那就让虚空自己说话。对未来某个时刻将要经历“鼠疫”的人群来说,诚实的记录总是有用的。

书中,神父是他,觉悟者是他,志愿者是他,医生是他,那个患哮喘病的、被认为疯了的老人也是他。鼠疫究竟是什么呢?鼠疫就是生活,不过如此。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