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英语翻译(优秀13篇)

时间:2023-10-13 20:54:38 作者:薇儿 2023年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英语翻译(优秀13篇)

编辑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编辑时,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条理,合理安排段落和章节的顺序和转折。下面列举了一些编辑佳作,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英语翻译篇一

单一模式的教师传授知识,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形式如今逐渐被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所取代,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教师开展教学插上了翅膀,成为了教师喜欢。学生乐于接受的新模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但能够有效节约教学资源、快速传递知识要点,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快速接受知识熏陶的优势,其在促进学生增强知识记忆,提升判断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使传统教学的进度慢、教学内容单薄、授课方式呆板等问题得到了改善,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推进教学进程,挖掘学生内在的知识盲点、拓展他们对知识的摄取量。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授课教师要用ppt软件制作课件,将课程的重点内容标注出来,有利于在教学当中实时展示给学习者,让过去上课时要手写板书的形式成为了历史,因为教师在备课的时间里已经把多媒体课件制作完成,课堂上直接取用可见的内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堂传授知识的时间。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程内容的方式,与传统的一对多教学相比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增量,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更多知识内容的传授。接受知识的学生在多媒体的引导下,更能获得较多的相关知识,总之,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体现在教学上首先是推进了教学进度,扩大了知识容量,拓展了学生知识摄取的领域。

(二)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兴趣,增强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摄取量,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些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尤其是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内容,可以下载与课文相适应的背景音乐和相关图像,通过合理布局,将课件制作成为既有文字,又有图片和音乐的教学内容,这就让教学的内容呈现出声像兼备的特点,让教学更加立体化、现实化,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自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三)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巩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成果。我们清楚,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出来的是这样一幅景象,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只是被动地在接受教师传递过来的知识信息,之后便是完成教师留下的作业,还要完成课文的背诵等。这种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对于本来就十分抽象的汉语言文学课程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很难真正发挥出课堂的效果。如果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学习。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教师要把汉语言文学知识转化为可刺激情绪改变的图像或者声音模式,这样就会使文字、图像和音乐进行有效地融合,当制作好的课件展示给学生时,就会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和记忆功能,继而让他们的情绪发生改变。在进行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源去查找作家需要的资料,况且,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让学习者能够体验到别人度课程内容的分析和思考。这样下来就会在一定意义上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在借鉴别人的学习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一个非常需要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施行的学科,没有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质量方面更是难以提高。而现代多媒体有着很多的有点,如果充分利用其优点辅助课堂教学,就能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非常大的作用。我们知道,任何先进的东西,既有优势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对于多媒体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就需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只有将存在的问题解决掉,才能凸显出辅助教学的效果,让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

(一)多媒体教学的节奏快,知识容量太大容易造成知识点堆积和难以消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控制好授课的节奏,确保知识的有效渗透和掌握,进而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而实际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的速度,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忽视,这就显然导致了传授和接受双方的输出和接受比重出现失衡,会使课堂教学出现侧重了讲课的速度,而降低了教学的质量的问题,这样就会让知识大量堆积,让学生一时得不到消化,那么,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忙于应付,拿不出多余的时间去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地分析和思考。所以在多媒体运用中,教师既要善于利用其优势来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同时更要把握好教学课程推进的节奏,在课堂教学课程结束之前,授课教师要对所学的知识重点给予标注性提示,同时要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网络链接点,让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检索,让他们去自主学习所学内容。这种拓展形式,很大程度上也是丰富学生知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能停在就知识传授知识,那样就会在此让抽象的教学形式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体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要真正让多媒体服务于整体教学,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开展有效地互动,在这个层面上,笔者认为:教师要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用课文中的内容经过情感性融合,开展师生感情交流和互动,同时要用多媒体技术,将最能体现感情因素的内容,编制成能在多媒体上播放的音频。图像和文字形式,让声音调动学习者的听觉,用图像来刺激学习者的视觉,在这种双向的刺激下,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在多媒体营造出来的环境里开展情感互动和交流,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很清楚,一旦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减少或者不足,那么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就越少,这样的话,教师就很难掌握到学生的心态,更不会了解到教学的效果究竟有多大,对于学生掌握了那些知识点,还有那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教师就会茫然。教学的效果就无法体现。从这些问题来看,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授课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上互动环节来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的提问当中理解知识传授的效果。在课堂施行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给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学。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互动交流的qq群,搭建供师生进行对话交流的论坛等方式,这样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这样下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多媒体这个学习的载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汉语言文学课程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灵活的教学形式才能完成,尤其学科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这就导致了在教学上需要进行因材施教。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方式来说,只是教学的内容是教师已经提前都设计好的,这就有了一定的固定模式,突破这个框架的限制需要教师具有临场发挥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的教学形式显然已经受到了设计框架的限制,同时对学生的思维会有所定势,那就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有所影响。所以,教学时若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授课的教师一定要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去为他们创设能够引发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环境。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切实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方便,为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设施,并且付诸于教学实践当中,就会是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在做好课堂内容的多媒体教学同时,要转换教学手段,要通过网络资源下载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片段,然后在制作汉语言文学课件的时候,利用好这些视频资料,通过逼真的生活场景和生动的音画资源,赋予学习者更多的知识内容,同时还可以利用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增强学习者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从而使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文学知识,以增强他们的语言文学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英语翻译篇二

:汉语言文学在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学科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其传播方式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还有其未来的发展传播将会沿着哪个方向发展,这些都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在网络的环境下更好的传播汉语言文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且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继而优化汉语言传播效果。

:网络环境;汉语言文学;传播策略

现如今网络已经侵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造成极大的冲击,其自身蕴含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会极大程度冲击人们已有的汉语言知识,从某种程度来说,既是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克服挑战则是本文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为之后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普通话的学习逐渐引起重视,这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使其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奠定良好的基础。从目前形势分析,网络环境下对现代汉语教学造成极大的冲击,这必须要在教学及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跟随时代发展的脉搏。例如:学生在学习汉语言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学习口语,练习普通话,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必然能够让学生从网络中获取到自己所需资源,还能够通过视听及模拟练习,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不断提升。网络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开放,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学习汉语言相关知识,这使得网络这一平台构建存在极大的作用性,未来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网络平台的构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相应网络课程,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其中,随机筛选教学内容,并且按照设定好语言情景组织练习,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他们的口语能力,与此同时,还能使其具备应变能力,这样还能克服实际教学课堂中遇到的困境,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必然能够提升他们汉语言学习的效能,由此能够推动汉语言传播的有效性。搭建网络平台能够为学生创造口语锻炼的机会,也能增强他们学习的有效性,所以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必然能够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单方面知识的传输无法增强课堂效果,这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显现出教学的弊端,特别是针对其应用性极强的特点。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环境下,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汉语言文学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个性化及多样化的并且是合作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网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当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得以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网络中汲取更多的资源,借以弥补当前学习上的弊端,通过网络平台能够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并且将信息及时反馈至教师,在教师的有效辅导下,学生必然能够获得尽善尽美的结果。与此同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多样化合作学习活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设计以下活动类型:辩论、评论等话题性活动,这样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环境,并且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相对较好的自主学习效果。

网络环境下汉语文学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是传统教材资源,其显现出极大的落后性,无法满足时代需求,正是因为以往汉语言文学教材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在容量及传播形式备受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必须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将教材与网络资源融为一体,有效吸收彼此的优点,形成全新的网络化教材,这样才能够满足当前教学需求。从某种层面来说,编制网络教材可以说是势在必行的,并且能够彰显出其自身的优势性。例如:大容量、超链接、数字化、互动性等等,针对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他们可以筛选适合他们的层次,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都能够提升。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材也在发生极大的变化,逐步向网络教材方面过渡,这样才能将网络资源的优势性有效发挥,这使得网络教材在汉语言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学逐渐累积教学经验,并且越来越成熟,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汉语言文学学习效果得以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网络化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克服挑战把握机遇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协作,从而有效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性。本文中将重点阐述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需要完善的方面,以期获得良好的效果。

[1]鞠松男。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ol]。北方文学(下旬),20xx(01):130.

[2]李小丽。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影响探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1(06):77~80.

[3]郭华坚。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j]。电子测试,20xx(12):80,72.

[4]李永生。网络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传播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xx(07):352~353.

[5]多杰东主。关于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分析[j]。中国报业,20xx(16):115~116.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英语翻译篇三

汉语作为我们国家民族的母语,也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语言之一,我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绝大部分都是以汉语言为基础进行传承的。而现有世界全球化的大前景下,来自其他国家与地域的文化越来越多的流入到我国,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更容易对外来的文化理念进行接受与模仿。在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交汇的时代,需要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加以巩固与传承,就势必需要加强对青年人群的文化宣传与教育,不仅仅对于其本身的文化素质修养的提高,更能够帮助他们在今后在社会的工作与生活中更加熟练的对汉语言文化进行应用。最终能够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加强与巩固,从而长期维持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园。

一、大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现代社会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越发的广泛与全面,特别是一些复合型人才,一些企业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而汉语文学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是作为人才的综合能力重要的依据,现有的大专院校的语文教学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将语文教学作为选秀科目,只需要满足一定的学分就能够完成学生在语言文学类的教学考核。这就导致语文教学被放在了整个教学体系中一个次要的位置。现列举现有的两个主要方面问题:

(一)学生学习整体实力较弱:大专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所使用的教材一般多采用大学本科的教材为主,教材构架以知识点的学习与难点的记忆理解为主,对于一部分非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院校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稍欠而且整体的学习氛围不高,就容易使学生欠缺对相关的学习内容的掌握。

(二)学习态度消极:语言文学类的学科在中小学阶段长期作为重要学科进行学习,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重视。而进入到大学阶段由于专业与学科的特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语文这门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其后期的学习难度会逐渐加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下降,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进一步下降。

二、大专院校汉语言教学的策略创新

对于熟练掌握了汉语言文学能力的学生,能够从事例如教师、编辑、文秘等工作,其涉及到社会上存在的诸多行业,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需要确立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通过对现有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从而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入教学有效得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学能力。

(一)注重文化特色的教学

通过在小学以及中学数十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的语文学习知识与技巧,以及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本常识的积累与应用技巧,对于一些简单的文学文字的鉴赏也能够快速掌握。进而要求学生在进入大专学校学习过程中就需要进一步加深语文的学习层次,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文化特色的教学。通过分析鉴赏现在流行于全世界的西方主流文化,可以轻易对比出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独有的内涵与特点,这些内容其实也是能够加以合理的编排与创新去鼓励学生去认识了解与学习的。学生们能够在这些特色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觉自己身上的共同点,产生文化的共鸣,这样就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去。

(二)合理安排汉语言的学习内容

通过丰富大专院校的汉语言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顺序,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以及一些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学习与欣赏,丰富了学生的眼界的同时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更能够给他们做出一些正确思想指引。而对于一些文学优秀文段的欣赏过程,要尽力摆脱应试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从高中时期的语文应试中的标准答案中引导出来。打破凡是文学鉴赏都有固定的一套解析模式的思维禁锢中解脱出来,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的不利环境逐渐改善。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多阅读鉴赏古文献、诗歌等,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天性,进行文学的创作尝试,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学习。

(三)合理安排阅读任务

语言的学习语文的学习一方面是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就是具体的场景应用,单纯的知识点与技巧的学习只会给学生带来疲劳与厌倦,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得将课堂学习的内容自己下去实践。在大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多安排一下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也不都局限于古代的一些金典名著,也可以包括现代的一些创新式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尝试自己进行文字的鉴赏,可以没有格式与内容的限制,就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凭借着第一感觉去分析,让学生养成文学鉴赏的习惯,从而逐渐感受其中优劣,并且能够渐渐将一些方法活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势必要比课堂上单纯地讲授方法技巧要有效果得多。

三、结语

为了符合当前的教育目标与要求,进行大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不过也应该避免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盲目追求改革,最终得不偿失没能够真正达到效果。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提高国家技术性人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英语翻译篇四

新课改背景下需要高职院校具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学习能力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和终身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高职院校汉语言的教学中通过利用自主教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1.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分析

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应根据新课改的具体内容对教学的方式进行改革,首先,应该在汉语言专业中建立起新的课程体系和创新课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写作能力和书面表达以及对文章的鉴赏能力等,这样才能充分的保证汉语言专业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之后能够体现出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要不断的积累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多,在参加工作之后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专业价值。汉语言文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自身的学习方法并针对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进行实际的运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积极的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其次,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对考评体系进行创新和改革。高职院校应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制定就业指导机制,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观和人生观进行合理的把握,使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的清楚。对于考评体系也应进行改革,并结合根据学在平时,考评在平时的原则,促使学生在充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本学科课程的内容进行不断深入分析,并将所学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分析

2.1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从合作中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结合汉语言课程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对授课教案进行编写,并精心的设计课堂的教学氛围,这样能够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并对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知识的框架进行总结,使学生成为课程自主学习的主体,提高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汉语言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2.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积极探讨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应不断的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和学习一起进行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并对课程的内容和相关的材料进行精心的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对诗歌和文言文等进行分析,了解其中所表达的感情和所蕴含的含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查找和阅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教师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要从源头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新知识的习惯,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2.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在汉语言教学中运用自主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具备实施自主教学模式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接受的能力老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对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应给与一定的具体指导,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出能够深入分析和辩证发生的学习意识,并教会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如何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想,并对文学作品内涵能够进行深刻的剖析。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文学知识和资料领悟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使学生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得到提高。

结束语

高职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要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并使自身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应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完善,这样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鹄.关于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管理的分析[j].东方教育,(3).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英语翻译篇五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优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众多高校专业组成的一部分之一。受到教育改革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所以,很多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难以找到符合自己的工作。因此,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就业率,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问题的研究就成为了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实际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汉语言专业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高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出高素质优质人才的基地,所以高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根据社会各行业发展中对人才应用性及综合性的实际需求及时的调整、改变高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手段。就汉语言文学而言,自身的应用性不强,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不断的提高该专业的应用性。

(二)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高校是青少年的学生的聚集地,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最佳战场。受到国家素质教育相关政策的影响,高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提高对学生个人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所以,高校要做好学生专业应用性提高的有效培养,利用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应用性的过程,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双向提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及内容

汉语文学专业存在的时间较长,但是教学模式与内容延续至今都未曾有较大改变,因此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同时也无法保障教育质量及效率的提高。所以,要想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第一步则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坚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的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坚持以提升学生应用性为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的扩充与优化,为学生培养良好的个人能力。第二步,教师要积极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大胆的引入趣味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全新的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枯燥、乏味等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完善高校教学体制建设

为了确保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高校要积极的完善教学体制建设工作。在发展中,高校要对社会的变化进行实施的观察与分析,有针对性的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第一步,教师要基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增加教材及内容,确保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第二步,在教学期间,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因此教师要借助实践活动过程,改善学生对理论-专业技能的运用水平,提升学生理论技能运用能力。

(三)帮助学生建立优秀的阅读习惯

现如今,在“速食文化”影响下,很多学生都心浮气躁,并认为这才是学习的最佳途径。正是因为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存在,很多学生都深受其影响,从而不能潜心研读。因此,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阅读两小时,放下浮躁、静心细读、品味、思考,使所读之书入心入脑。

(四)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师资水平

教师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人生轨迹的引导者。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性,高校就必须打造一支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团队。首先,高校要为专业教师提供外出培养与学习的机会,帮助教师了解社会发展状况、丰富教师的知识储量、提高教师的汉语言专业理论知识及综合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其次,是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设计的学科应用性。三是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向学生传播渊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丰富的实践经验,满足提高学科应用性实践要求。

(五)增强实践应用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只有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性。所以,为了全面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性,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完善、强化针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模拟情境,比如模拟某社会高企招聘或工作环境,让学生与教师在模拟实战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为学生培养优秀的语言习惯、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训练,在确保写作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方法,使学生逐渐的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就业时的市场竞争能力。

结束语

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应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的调整、完善教学目标、模式、方法,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综合运用水平,帮助学生提升其自身的专业应用性,强化学生在市场就业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宋洋。才智。20xx(04)

[2]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顾路路。新西部(理论版).20xx(04)

[3]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的思考[j].季雪冰。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xx(04).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英语翻译篇六

一、个性化教学是远程教育的必然要求

所谓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以个性化的教为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目的,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个性化教学包含三个因素,即教育者、教材、受教育者。“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个性化教学的具体体现,个性化教学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受教育者当前掌握的知识和所达到的能力水平等智力因素及其性格特点、学习动机类型、认知风格等非智力因素千差万别。针对不同受教育者,教育者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近几年,电大开放教育招生专业不断增多,地方中小学教师学历不断达标,政府公务员学历持续提升,但汉语言文学专业却出现了招生人数递减的情况,很难形成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规模。学生人数过少的现象,给开放教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迫切需要个性化教学以适应目前的现实。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特点

1.网上辅导多于面授辅导课时

随着远程开放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教师面授课程已经逐渐为网络教学所替代。传统的教师面授课时正在大幅度地减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电大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和虚拟空间社区的师生交流被提上日程。

2.教师一专多能

在电大远程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要“授之以渔”,而且是知识载体的创建者,教师要运用现代化手段完成网上教学资料整理更新以及课程资源建设任务。电大课程责任教师既要熟悉教学理论内容,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其教学工作量不是减轻了,而是比以前更重了。事实上,开放教育教师往往要负责很多门专业基础课程或对多门课程进行教学辅导。在多媒体教学方面,电大远程教学要优于传统教学,各专业教师基本会制作或参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

3.个性化教学的核心———创新性

每年专升本的学生中都有在专科阶段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在基础知识衔接上比较困难。学校针对这部分学生要开补修课。教师教的学生人数每届总量并不多,但辅导学生的课程数量却很大。每一个教师精力是有限的`,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出现,旧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要把工作做好,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创新,挑战自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实践探索

1.灵活的授课机制

电大学生多数是成年在职人员,学生上课出勤率受到一定影响。当某届学员本身人数少而又出现严重缺勤时,大班授课方式就很不合适。经过探索,我们认为出勤率较高时在教室授课较好,因为有多媒体大投影,可以方便学生边听边看课件,可以提问或集体讨论。而出勤率较低时,采取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座谈交流方式比较好,或与学生一起浏览课程网页,营造出教和学的和谐氛围。

2.根据教材设计不同的授课方式

对于文学性较强的课程,比如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和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学生兴趣较浓厚,教师以讲课为主,提问和课堂讨论为辅;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性课程,比如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和西方文论等学生不太感兴趣的课程,可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合作讲课的方式,即教师给学生示范讲解后,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每人讲一个作家或作品,难理解的地方教师在讲台下配合解释。学生参与式教学,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台上学生讲得认真,台下学生听得注意力集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则是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学生,多数是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让这些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讨论发言或讲解课程设计方案,非常贴近教学实际,来自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进行多样化的网上教学辅导

网上教学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在网络远程学习环境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具有可操作性、有明确学习目标的课程资源。网上教学辅导的内容包括自主学习指导、电子教案、课程bbs论坛、期末复习指导、历年考试真题分析及答案、形成性考核作业指导等。自主学习指导内容包括公布上课的时间和地点、预习上课的主要内容、课程的重难点提示、思考题。电子教案是对全书内容框架的梳理,以及对每个章节重难点的详细分析。课程bbs论坛是网上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点定期发布专题讨论题和小组讨论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可非实时提问。期末复习指导侧重各章复习重点训练并给出参考答案。历年考试真题分析及答案,是让学生熟悉课程的考试题型及解题思路。形成性考核作业指导,是学期临近结束时网上公布作业参考答案,便于学生反思自己的答题方式是否准确。

4.富有特色的形成性考核方案

电大学生平时成绩占终结性成绩的一定比例。平时成绩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上课出勤率、书面作业和网上学习。平时成绩的标准,一要突出电大特色,网上学习分值比重加大;二要突出成人在职特点,上课出勤率所占分值相应较小;三是突出自主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网上学习方式可以自己做主;四是学习时限性,应该有一个大致时间范围。对于网考课程,中央电大制定了详细的形成性考核方案,布置了网上作业,并限定具体的答题时间,逾期成绩为零。中央电大形成性考核方案的优点是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效率;不足是尽管教师不断提醒学生学习时限,但是学生由于工作繁忙,有时还是来不及按时答题,结果失去了考试机会。

总之,“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是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在开放教育中,“材”包含两个含义:其一是指教学的对象———学生,学生不同,教学方法应该不同,对于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应该以网络远程教育为主,面授辅导为辅。其二是指教学的媒介———教材,教材不同,面授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网上教学也应该有所不同。电大开放教育的课程责任教师承担多门课程,课程性质不一样,资源建设应各具特色。无论是教育对象,还是教育媒体,都彰显了电大教育是远程“因材施教”,这也决定了我们对开放教育个性化教学的探索任重而道远。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英语翻译篇七

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时,看着眼前的那些孩子们,想着他们就是未来的语文教师,心里难免忧虑。忧虑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一是有限课时的教学,不可能把有关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前沿思考悉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是纸上谈兵的时候多,演练的机会少,学生缺少实践的磨练,很难将所学知识直接转变为教学能力;三是学生经历过的语文教育方式其负面因素难免带给学生的束缚,使他们习惯于沿袭父辈的观念与教学方式。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使他们一旦走上岗位,就能独当一面、独树一帜地开展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工作,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角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这意味着对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我们的人才培养力度呢?下面我想从四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目前我们在校的师范生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刚好赶上了新课程改革开始的号角,也正是由于改革刚刚开始,一切都尚在争论与徘徊、摸索与探寻中,我们的一些语文老师也由于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不够透彻,有些茫然不知何去何从,于是干脆换汤不换药,以不变应改革的万变吧,所以我们的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也基本上是接受一种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

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教育模式能给学生带来语文能力的提高,但也更不能否认,这种模式也带给学生负面影响——他们会习惯地以为语文教学就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种。如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大多以“作者简介——背景介绍——段落划分——主题分析——写作特点”的程式进行,我们的学生也在了解了课文相关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认为阅读文本就该是这个过程,语文教学就该是这个模式,而事实上呢,这种模式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其中的一种,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蹩脚的一种。而如果我们在今天的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获得对新课程的理解,获得关于语文教育的新的观念,他们就会理所当然地重复他们曾经接受的语文教育模式,语文课程改革或许就会在这种习惯的力量中被无形地消解。

因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而言,理解新课程、获得新观念是如此的重要,这里所说的新观念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包括课程观、师生观、教材观、知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教师观念的进步意味着师资水平的提升,我们寄希望于我们的学生能有别于他们的父辈的语文教师,开始新的语文教育教学,改变改变语文学科的现状,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观念的更新能适应一段时期的变化,思维方式的转变才是一辈子受益的。知识是学不尽的。,真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今天学到的知识,明天等我们走上工作岗位时,或许已经不适用了;如今尚处于学习和推广中的新课程,若干年后也一定会产生新的发展和变化。因而在教学中,我常对学生说:我们这门课程与其说是要使大家获得一些专业知识、获得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不如说更重要的是使大家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善于分辨、善于接受、善于为我所用的开放式的思维方式。

有学者认为,教育教学的效果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本身,而且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方式、教学习惯也都会带来教学效果,只是人们很少能意识到而已。比如传统的语文教学因为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教师作为知识的持有者有着绝对的权威,课堂上更是说一不二的王者。这种师生关系的定位很容易造就教师自己说了算、甚至固执己见的封闭型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而学生长期处于教师的话语霸权之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师生关系的常态本该如此。这个“效果”就是教学内容以外所生成的副产品了。那么有一天当这些学生成为教师时,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复制这种师生关系,进而也养成自我封闭型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长此下去,必然造成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迫切需要培养一种开放型的思维方式,以中止这个恶性循环的链条,才能保证语文课程改革的顺利进展。

只有保持着思维方式的开放性,我们才能拥有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用一种高于我们父辈的眼界,敏锐地检测到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细微变化,并让这种变化进入我们的思考范围,进而对其进行识别、分析和融通,为己所用,使之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语文教师是其明确的职业指向,教学能力是其能力构成中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是多方面的,除了各科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如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学习状况的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组织教学评价能力等,还应该具有在其他学科看来可能不是特别强调而对于语文学科却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有:解读和使用教材的能力、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较强语言运用能力等。

语文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者的不统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解读和使用语文教材的能力,如教材是如何体现课程内容的,教材又将建议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我们该如何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去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推进教学进程和达成教学目标等。

同样,由于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者的不同一,语文教学中就存在着如何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再加上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征,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之多远远超过了其他学科,使得语文教学总是面临着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的能力也显得特别重要。还有,由于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师高超的语文运用能力会让学生产生艳羡和敬慕之情,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榜样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的要求也就明显高于对其他学科教师的要求了。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教书匠”的角色,更应该向着“研究型的教师”的方向努力,这就是说,语文教师不能把教学当作机械的操作,而应该让思考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本来是说学习的,如果用在教学上也还是适用的:教学和思考也是密不可分的,只是一味教书的人是会走进没有前途的死胡同的,而不将思考付诸于教学实践的人其所思所想也无非是没有意义的空想。做研究型教师亦即离不开思考,我们要成长为不同于父辈的语文教师,还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在短短百年的发展中,语文课程尚不成熟,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寻了。比如同样一种教学方式,为什么有的老师教起来效果很好,有的则很糟糕呢?优秀教师的教学个案为什么无法复制和推广呢?如何将优秀语文教师的个案推广?语文课程的特殊性、语文学习对象的变化性、教师个体的差别性,这些也都造成了我们语文课程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反思,从近处说,有利于我们教学质量的提升,从长远看,则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前者毋庸多言,我们说说后者吧。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教师是蜡烛,是粉笔,这说的是教师的职业特征,换句话说教师的价值是要通过学生来实现的,但是如果我们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进而能够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现自我价值了,这就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而对于我们在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则是为做一名有前途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做好准备。

以上所说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应该学习并具备的几种关键素质,而真正要获得这些谈何容易?记得在教学中,常带着学生看李镇西、余映潮、韩军、袁卫星等语文名师的课堂实录,学生会佩服不已,然后问我:“该如何才能成为他们这么优秀的语文教师呢?”我会告诉他们: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最有效、最经济、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书。新观念的获得、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良好反思习惯的形成,都是可以在读书中获得的。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参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训练教学技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教育实习给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最好学习基地和锻炼舞台。

读书和实践,二者缺一不可,与大家共勉。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英语翻译篇八

在我国以往的图书馆藏书实践中,往往是按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而有针对性的购书,造成了图书馆里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同质化、单一化较为严重。我国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往的实践中,我国图书馆往往是按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而有针对性的购书,而不是针对读者的需求进行购书,这就造成了我国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单一化及片面化,没有形成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完整体系,更加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士进行科学研究以及爱好者进行扩张阅读。

按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而有针对性的购书,也会形成图书馆里汉语言文学专业书籍的数量不够均衡,即教学类书籍数量多且借阅有限、非教学类书籍数量稀少且难以寻觅。数量的不够均衡对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视野狭窄,学生受限于阅读宽度而难以在专业上有更深层次的研究。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很对书籍是孤本或出版数量较少,高校的图书馆很难做到所有专业书籍的全面覆盖,因此,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协调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现阶段,我国图书馆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馆际协调工作并不充分,馆与馆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进而难以开展全面的相互合作,并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远发展。

现阶段,我國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藏书现状制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的阅读量,也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远发展,解决这一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生进行广泛的调研

图书馆的根本价值在于其提供文献资源的功能性,图书馆藏书的目的也在于更多的读者进行广泛的阅读。因此,图书馆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藏书应该从对读者的调研入手,分析和满足读者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书籍的不同需求,才能更好的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结构和质量,才能让图书馆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书籍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图书馆指定科学合理的藏书计划

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本校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和发展规划,指定科学合理的藏书发展规划,既要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计划,也应该注重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的扩展阅读,还应该考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远发展。在制定藏书计划时,高校图书馆应该区分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既要确定长远的发展规模,也应该注重短期内师生阅读需求的满足,有计划、有步骤的完善本校图书馆里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结构。

(三)应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

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已经应用到所有学科当中,图书馆中汉语言文学藏书也不应例外。应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做大、做强数字图书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迫切需求。对于重点藏书或孤本、存量稀少的图书等,应用现代的科学数字技术,可以将这些珍贵的图书呈现在更多的读者面前,弥补纸质书存量稀少的不足。对于一些常见的教学类书籍,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减少同质书籍的大量印刷,既有较好的环保效应也可以减少纸质书的馆藏空间,也有利于图书馆更好的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体系。

综上,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深入发展和广泛推广,图书馆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工作必须加以重视。而完善图书馆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结构和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是需要图书馆从业人员和高校管理者从规划到执行、从调研到实施的一项复杂且艰难的工作。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英语翻译篇九

汉语作为我们国家民族的母语,也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语言之一,我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绝大部分都是以汉语言为基础进行传承的。而现有世界全球化的大前景下,来自其他国家与地域的文化越来越多的流入到我国,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更容易对外来的文化理念进行接受与模仿。在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交汇的时代,需要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加以巩固与传承,就势必需要加强对青年人群的文化宣传与教育,不仅仅对于其本身的文化素质修养的提高,更能够帮助他们在今后在社会的工作与生活中更加熟练的对汉语言文化进行应用。最终能够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加强与巩固,从而长期维持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园。

现代社会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越发的广泛与全面,特别是一些复合型人才,一些企业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而汉语文学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是作为人才的综合能力重要的依据,现有的大专院校的语文教学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将语文教学作为选秀科目,只需要满足一定的学分就能够完成学生在语言文学类的教学考核。这就导致语文教学被放在了整个教学体系中一个次要的位置。现列举现有的两个主要方面问题:

(一)学生学习整体实力较弱:大专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所使用的教材一般多采用大学本科的教材为主,教材构架以知识点的学习与难点的记忆理解为主,对于一部分非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院校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稍欠而且整体的学习氛围不高,就容易使学生欠缺对相关的学习内容的掌握。

(二)学习态度消极:语言文学类的学科在中小学阶段长期作为重要学科进行学习,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重视。而进入到大学阶段由于专业与学科的特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语文这门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其后期的学习难度会逐渐加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下降,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进一步下降。

对于熟练掌握了汉语言文学能力的学生,能够从事例如教师、编辑、文秘等工作,其涉及到社会上存在的诸多行业,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需要确立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通过对现有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从而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入教学有效得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学能力。

(一)注重文化特色的教学

通过在小学以及中学数十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的语文学习知识与技巧,以及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本常识的积累与应用技巧,对于一些简单的文学文字的鉴赏也能够快速掌握。进而要求学生在进入大专学校学习过程中就需要进一步加深语文的学习层次,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文化特色的教学。通过分析鉴赏现在流行于全世界的西方主流文化,可以轻易对比出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独有的内涵与特点,这些内容其实也是能够加以合理的编排与创新去鼓励学生去认识了解与学习的。学生们能够在这些特色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觉自己身上的共同点,产生文化的共鸣,这样就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去。

(二)合理安排汉语言的学习内容

通过丰富大专院校的汉语言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顺序,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以及一些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学习与欣赏,丰富了学生的眼界的同时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更能够给他们做出一些正确思想指引。而对于一些文学优秀文段的欣赏过程,要尽力摆脱应试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从高中时期的语文应试中的标准答案中引导出来。打破凡是文学鉴赏都有固定的一套解析模式的思维禁锢中解脱出来,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的不利环境逐渐改善。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多阅读鉴赏古文献、诗歌等,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天性,进行文学的创作尝试,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学习。

(三)合理安排阅读任务

语言的学习语文的学习一方面是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就是具体的场景应用,单纯的知识点与技巧的学习只会给学生带来疲劳与厌倦,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得将课堂学习的内容自己下去实践。在大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多安排一下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也不都局限于古代的一些金典名著,也可以包括现代的一些创新式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尝试自己进行文字的鉴赏,可以没有格式与内容的限制,就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凭借着第一感觉去分析,让学生养成文学鉴赏的习惯,从而逐渐感受其中优劣,并且能够渐渐将一些方法活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势必要比课堂上单纯地讲授方法技巧要有效果得多。

为了符合当前的教育目标与要求,进行大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不过也应该避免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盲目追求改革,最终得不偿失没能够真正达到效果。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提高国家技术性人才的整体素质。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英语翻译篇十

作为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一步探讨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主要从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等方面入手。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独立学院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满足学生受教育需求、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独立学院发展时间较短,在师资建设、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独立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应该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专业,如何适应独立学院的发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更值得探讨。

当今处于多元化时代,专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专业、交叉专业增多,传统专业面临挑战。当下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使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的状况,尤其是像汉语言文学这样的传统人文学科更是面临日益萎缩的窘况与困境。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部分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偏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忽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要的深度结合,导致当下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所缺失。

(一)专业的定位不准确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越来越小,专业价值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定位不准确,发展方向更是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内院校虽然意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性,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不足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应用性,适合于行业的需要,让行业“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够尽可能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有效拓宽行业应用范围。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未能准确理解其应用性和行业性。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三)专业方向性不强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已失去其原有的专业优势和文化地位,学生的就业状况十分窘迫,大多成为公司企业的文职人员,未来发展空间有限。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但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未能及时调整,没有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仍限于传统的专业教学,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专业方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

(四)教学中缺乏实践

1.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的专业色彩过于浓厚。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应用性强的学科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殊性,除了少数要继续深造或在该方面有所发展的学生之外,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在相关的行业领域就业。所以,那些所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很少会直接涉及,大多只是作为文化背景存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专业色彩过于浓厚,缺乏实践性,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设计不能为培养目标服务。课程内容是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步骤,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应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由于过于追求强调应用性或专业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存在庞杂、重复等问题,课程的设置落后于本专业的发展,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不重视,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某些教师毕业后由一个校园进入另一个校园,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较少。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改变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的模式,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的大趋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转变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被迫切地提上议事日程。

(一)明确专业定位

由于当前社会各个部门与各个行业之间有越来越多的融合渗透,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就业时亦存在起点低、工资低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明确专业定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行业性。

首先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在独立院校的性质,形成依托学校资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若属于面向传媒行业的专业类学校,可依托独特的行业优势,定位于为传媒行业培养专门的文秘人才。

2.区域性。

独立学院一般为立足地方、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根据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定位,故定位于为全省培养应用型人才,符合区域发展的需求。

3.实践性。

独立学院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专业基础厚、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学生。另外,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背景下,可开设创业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突出专业特色

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不是之前的单一型人才,而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需求,要求不仅熟练运用汉语与外语,而且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不仅要笔头能力强,还要扛摄像机,懂得编辑与制作,运用网络等多种传媒途径进行文化宣传。因此,我们应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从而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应根据实际确定专业方向。根据学院的总体规划及市场需求,为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可以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方向大致分为师范类、文秘、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方向。其次,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主修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夯实专业基础;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求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以培养其主修方向能力及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跨专业兼修,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分展。最后,坚持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在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现代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开放型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以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将学生的诸多创新潜能挖掘出来,凸显“重基础、强实践、促创新”的专业培养特色。

(三)合理设置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准绳,所设课程既体现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又适当打破固有专业结构的完整系统,突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束缚,科学构建出既适合独立学院专业定位又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一般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可由以下几大模块组成: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石。

公共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育与健康类课程、外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夯实专业理论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这类课程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又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后劲,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史、基础写作等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时应做到课程的精简、优化与整合,突出重点,避免交叉,强化实践。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生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形成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在该领域中把握、探究新知识。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凸显专业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其主要方向,若以文秘为主要方向,则依据实际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能力与技能,设置相应核心课程,即与秘书职业素养、技能密切相关课程,如秘书学概论、档案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办公自动化、社交礼仪等。此类课程实践性较强,突出文秘人才应用型、实践型的特点。

4.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突出专业特色。

根据现代行业化的发展趋势,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增设传媒、法律、商业类拓展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传媒素养、策划能力、法律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需求。

5.实践与创新课程模块———培养应用人才。

除了四大课程模块之外,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与创新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课内实践包括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中的实践部分;课外实践包括集中实习实践和社会实践。其中集中实习实践包括项目专题实践和定点合作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以上五大模块,促使学生形成本专业的应用能力。各类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是保证学生在校四年能够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利条件。

(四)优化教学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改变当今教学模式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

1.借鉴慕课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慕课(mooc)是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是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于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简单地说,慕课是为了加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课程范围广,而且绝大多数免费。尽管慕课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的形式,通常包括讲授、研讨问题及阅读建议等。在“慕课”中,视频课程被切割成十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慕课的发展模式触动了传统的高等教育,许多大学开始加入慕课大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可借鉴慕课教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教师可以将在线视频等相关内容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外先“听课”,课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

2.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内的时间,学生更专注于主动的学习,共同研究讨论课程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讲授信息,而是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课后的自主学习,可以看视频讲座(慕课)、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可以在网络上与别的学生讨论,在任何时候查阅需要的材料。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可借鉴翻转课堂的模式,大量节省课堂讲授信息的时间,基本知识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更多地用于讨论问题、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强化实践环节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环节的强化主要从课程实践、课外实践和教师自身实践三方面展开。

1.课程实践。

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一定学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实践的表现与成果计入该门课程的总体评分。课内练习与课外定点实习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战”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文学课程可以把课外活动作为课程实践的一部分,以创办文学报纸、文学刊物和组织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文化课程可组织学生走进历史文化名城,考察文化古迹,制作电子文化期刊,以提高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

2.课外实践。

创建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验并实践,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双方因共同利益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一种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与企业合作,不仅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选择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通过共同培养的方式深化就业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形成一种产学模式。

3.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复合型教师。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聘请具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历同时具有教学能力的专家加入教学团队,担任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参与实践,丰富行业实践经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关系到该学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独立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方向,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让独立学院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得更好。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英语翻译篇十一

摘要:汉语言文学作为文学教育的基础,在整个文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育领域相关人士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已经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

引言

由于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把这些问题归纳为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一)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缺乏互动,与中学教育不同的是,大学教育更具有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倡导灵活性、开放性,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与中学教育没有太大区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中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多,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足,甚至一些大学教师并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汉语言文学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不够。(二)教学内容陈旧。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依然是沿袭传统的教材,几十年来,汉语言文学教材几乎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其中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成果缺乏一定的创新,对国际文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没有提及,很显然,这些陈旧的教材是与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相脱节的,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使用过于陈旧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不利于培养优秀的人才。另外,汉语言文学教育忽视了当前文学的发展,仅仅专注于研究历史,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是如此。大多数学校的文学史课程截至上个世纪末,导致一些大学生对当代国际文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一些新的文学形式流行原因及形成机制缺乏理性的思考。例如,网络文学,即便是十分严肃的文学作家,在高校中文系中也缺乏知名度。中文专业的学生更专注于阅读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作品,例如,汪国真、席慕蓉的作品,教学内容陈旧,导致学生缺乏对当今文学流行趋势的了解与思考,始终找不到接触文学世界的窗口。(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阅读环节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如果采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大量的文字资料就会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很多汉语言文学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们阅读名著,学生们往往一遍又一遍、反复地阅读,以致忽视了教师存在的必要性。

上文主要分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策略:(一)创新教育理念。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需求,这就需要创新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背课文背知识点的教育方法的弊端,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当然,文学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在日积月累学习中慢慢沉淀形成,文学素养是区分接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和未接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人的重要方法。据相关资料表明,文学素养最初可通过家庭教育完成,当然,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不可能所有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接受到文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对于绝大多数的文学专业学生而言,往往是在步入中学后,才开始接受正规的文学教育。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这部分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时间比较短,因此,他们的文化底蕴相对薄弱。依据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其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读写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把教学理念牢记于心,以教学理念为指导展开教学活动。(二)创新教学手段。语言文学教学手段的创新过程中,优势与问题并存,由于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魅力,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领略其魅力之后,就可以锻炼学生探究汉语言文学的内涵,这是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创新的优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创新的劣势在于学生在自行阅读大量文字材料的过程中,必须先把心沉静下来,这对学生的毅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而言,要想长时间完成文字阅读,难免太过枯燥。教学手段的创新要从脱离书本开始,尽量营造多面立体的教学氛围,而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通过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总结教学经验,打造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由于汉语言文学理论是抽象而难懂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形成更深刻的记忆,例如,在讲解小说时,首先让学生们掌握作家创作小說的技巧,充分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说阅读,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例如,对《零度故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提前对作家的写作技巧有初步的掌握,了解作家的写作水平,对自己的文学素养有更加直观而清晰的认知,然后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小学生们各抒己见,提高课堂活力。总之,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主要策略。今后,还需要相关专家学者们从更多层面展开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与研究。

结语

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教育领域相关人士给予足够的重视。今后,从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等多个方面,提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提供一定的助力,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针对本文论述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希望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在今后从更多层面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赵雨涵(1998.8-),女,汉族,籍贯:辽宁省阜新市人,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6级在读本科生,学士学位,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范雪晴(1999.11-)女,汉族,籍贯:辽宁省鞍山人,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7级在读本科生,学士学位,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英语翻译篇十二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策略和措施。

(一)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对教学方案进行详细的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导致课堂教学单一枯燥,杂乱无章,久而久之,学生则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另外高职院校汉语言专业的部分教师对学科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而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实现学以致用,逐渐学生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设出经济适用的课程体系。只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才能促进汉语言专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但是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汉语言教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某些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这些不合理的课程会影响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降低教学效率,同时也会影响教师教学成果的取得。

(三)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其本质上属于文科的专业学科,也正是由于其专业性和特殊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差异。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在于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但是汉语言专业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无法培养出技能型人才的。基于此,部分高职院校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语言文学的应用技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导致学生的职业素养得不到提高。另外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当前仍然有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相关教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一定的认知偏差,无法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进行明确的界定,也就难以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导致教学过程受到一定的阻碍。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逐渐提高,也逐渐从技能型人才逐渐向综合型人才转变。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和教师应当进入社会,积极寻求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建出全新的教学课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主动探究,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微课、慕课等等,教师应当立足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征和重难点,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相关文学作品进行初步的学习和了解;其次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通常而言我们采用“2+2+1”的模式,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文学作品的研究中;再次,教师可以组织每组学生进行自主发言,对其探究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对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正确认识其中的内容和情感。

(二)建立健全的高职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和教师应当尽可能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进行合理有效的设置,建立起健全的课程体系。首先相关人员应当站在整体全局的角度上,从教学的整体上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的综合效应。一方面,在健全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确定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明确自身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的作用和意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逐渐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当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究。

(三)领会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进行灵活有效的运用,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教师不能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引导教师对相应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汉语言专业的特殊性,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把握。同时教师应当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陈海燕20xx《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读书文摘》第7期。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英语翻译篇十三

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与其他专业相比来说,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创新性人才的缺失的问题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难度。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发展,还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进行,急需整改。以下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

(1)课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问题教师对汉语言教育创新理念缺乏深刻理解和体会,存在对创新型的课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现象,有大一部分老师不能准确的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方向与核心,因此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执行力并不是很高,我国各高校应不断深入课程改革,深化教育理念,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有实质性的进展。

(2)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的问题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难以展开,所以,想要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结构,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课程安排管理体系,实现课程优化安排,全面把握课程结构安排与创新工作的关系,提高课程安排为整体发展带来的效益,为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奠定基础。

(3)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者与实施者便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效率。不少教师受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教育思想较为落后,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教学策略较为单一,影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十分关键。

(1)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十分重要。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便于将汉语言文学与创新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是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平台的建立,方便了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使独特新颖的想法的传播,大大调动了师生创新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3)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实践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实践是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有力措施之一。创新的意识与思维都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我们要重视师生的创新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力。

(4)完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提供条件,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开展注入新的力量,我们要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基础建设,加大硬件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质量,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经济全球化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创新,一方面是教育行业发展的方式,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从这个层面来说,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又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通过本文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分析研究,其重要性跃然纸上,我们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将创新作为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心进行改革和实践,大力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实践,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体系,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传统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将汉语言文学的文化魅力推向世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