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故事演讲稿分钟 世界历史故事(精选8篇)

时间:2023-09-12 13:21:41 作者:翰墨 最新历史故事演讲稿分钟 世界历史故事(精选8篇)

演讲稿首先必须开头要开门见山,既要一下子抓住听众又要提出你的观点,中间要用各种方法和所准备的材料说明、支持你的论点,感染听众,然后在结尾加强说明论点或得出结论,结束演讲。优质的演讲稿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演讲稿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历史故事演讲稿分钟篇一

历史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很容易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世界历史故事。

1920xx年初,德国举国上下都在关注着这样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冒险活动——独舟冒险穿越大西洋。

这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与大海搏斗就是一场生死未卜的赌博,许多人都望而生畏。然而,一批批勇士,陆陆续续,还是奋不顾身地踏上了冒险的征程。

人们在钦佩这些勇士的过人勇气之余,无不期待他们平安归来。可随着活动的开展,人们还是失望和痛苦起来,因为噩耗总是不断传来。在这次冒险活动中,先后有100多名勇士,相继葬身,无一生还。冒险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次活动的最终结果,似乎在向人们昭示着这样一个不容质疑的残酷现实:独舟穿越漫长无比、凶险难测的大西洋,绝不可能。

一时,舆论哗然,大家纷纷出来指责,一致认为,这项事业纯属胡来,人的体力根本不可能胜任这样的远洋横渡。

人们都沉浸在悲痛与失望之中,无不慨叹这件事情的荒谬。这时,一个青年人却挺身而出,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独舟冒险穿越大西洋是完全可能的。在他看来,那些勇士之所以不能成功,不是肉体上不能胜任,而是败在了精神上。也就是说,他们不是死于体力上的限制,而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溃,死于在冒险中产生的恐慌和绝望。他坚信,一个人,只要有足够的信心,就完全可以胜利完成这次冒险活动。

这名提出相反观点的青年名叫林德曼,是一名从事精神病防治的医学博士。林德曼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原来,他在治疗精神病的实践中发现:许多精神病患者都是些丧失了信心,缺乏毅力,感情脆弱的人,他们受不了外界的压力,从而导致了心理上的紊乱。甚至身体健康的人,由于心理上的原因也会使自身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疾病。最后,林德曼博士立下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永远持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肌体上的健康。

他的观点一经提出,人们大为震惊和不解,更难以信服。为了验证自己的观念,说服人们,林德曼博士不顾亲人和朋友的坚决反对,决定亲自作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尝试。

1920xx年7月的一天,林德曼博士独自一人架着一叶小舟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开始了他独舟横渡大西洋的伟大壮举。

航行很快就遇到了困难。在咆哮的大西洋上,一叶小舟会是怎样艰难地航行着?大西洋上,不时巨浪滔天,狂风大作,将他的小船打得摇摇晃晃。后来,小船的桅杆折断了,船弦被海浪打裂了,船仓进水了,眼看船就要沉没。船仓内,只见林德曼博士一边把舵把紧紧地系在腰际,一边腾出手来舀船仓里的水……面对着惊涛骇浪,他神情坚毅,毫无畏惧。

生的希望和求胜的无比坚定的信心,让林德曼无比坚强,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地横渡了大西洋。

林德曼博士的心理实验向我们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

一个人只要对自己不失望不放弃,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精神就不会崩溃,就有可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信念无敌。

伊丽莎白一世,他的大老板。

每一位成功的大海盗背后,都有一位让其服服帖帖的大老板。如奥斯曼土耳其的苏莱曼一世之于“巴巴罗萨(红胡子)兄弟”中的阿雷·丁。桀骜不驯的阿雷·丁,为什么任何场合下提到苏莱曼一世都会礼敬三分?他深知,没有苏莱曼一世,自己就失去了自由转换官盗身份的空间,也没有了洗白财富的通行证,更罔谈什么青史留名了。

伊丽莎白一世对于德雷克的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女王不但给了他经营私掠船的授权,还是这次冒险远航的主要股东。更重要的是,行前,女王对他的这次航行另有一种充满政治意味的嘱托。1576年,当德雷克尚在筹备这次航行时,伊丽莎白一世便咬着牙根儿断定,“报西班牙人多次侮辱我之仇的机会到了”。这位即位时就立誓自己“只嫁给英格兰”的中年处女,希望德雷克能够通过征服大海的成功,树立英国在海上“蚕食西班牙”的标杆,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海洋冒险事业。

女王厚望的背后,是英国在西班牙面前的尴尬。其时,作为当仁不让的世界头号大国的西班牙,国势正如日中天,欧洲有能力与之争锋者,唯有法国。而兵力仅为西班牙的1/7左右的英国,则仍在“成长的路上”,不过与荷兰、瑞典影响力相当,同是侧翼欧洲的三流小国,多数情况下,没有话语权,只能选择在西班牙和法国之间站队。

而西班牙,因强于法国,又常常是英国选边站的首选或不得之选。伊丽莎白一世的前任,其姊玛丽一世当政期间,与西班牙“和亲”不说,内政外交亦仰其鼻息。俟伊丽莎白一世承继大统,先是玛丽一世尸骨未寒之际,即受西班牙胁迫,要么嫁给西班牙国王姊夫菲利普二世,要么嫁给他指定的西班牙国戚。及至发现伊丽莎白一世毫无此意,西班牙又挑拨英国天主教徒和持不同政见者,刺杀她、制造骚乱甚至推翻她,她还得佯作不知,敢怒不敢言。

国恨、家仇、个人恩怨交叠。伊丽莎白一世向德雷克所说的“多次侮辱”,指的就是这些心痛往事。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其时英国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

诡谲莫测,3年的时间,英国“变天”的概率实在太大了。而无论伊丽莎白一世对西班牙表示臣服,还是英国的国王换了西班牙的属意者,对德雷克都是个坏消息。且不说劫自西班牙人的财富合法性荡然无存,他个人的脑袋可否继续挂在脖子上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至于女王3年前交心长谈所暗许的锦绣前程,当然更会成为“一帘幽梦”。

德雷克不辱使命,在收获富可敌国的财货同时,多次狠狠“敲打”西班牙。凯旋后急于确认伊丽莎白一世依然大权在握的急迫心情,由此可想而知。或是或否的一来一去,对他个人而言,真的是不同的人生际遇和名利场世界。

自然,如果能还原当时的场景,伊丽莎白一世获知德雷克返航英国的兴奋,应该不亚于德雷克。德雷克的成功,为英国和她本人带来的红利,远超3年前她的个人想象。

一方面,仍与原来的推断一致。在正规军不能与西班牙相提并论的情况下,推行“海盗战略”,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游击战的方式,避免两国正式战争,在海外战场削弱西班牙,让其吃尽苦头,“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言”。

另一方面,也为英国的野心提供了更多拓展空间。德雷克驰骋海上的壮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国家凝聚力,在海外冒险事业上形成凌厉有力的“德雷克现象”,帮助英国“润物细无声”坐实海洋强国,形成海洋发展与竞争齐头并进的内外兼修格局。

后来的许多事情,有意无意地提供了验证。

伦敦万人空巷,男女老少倾家而出,为德雷克和他的团队的还归,自发形成了一次声势喧嚣的欢迎礼。大家像审视珍稀动物一般把他们围个水泄不通,追问着、讨论着这些够爷们的男人在海上经历的危险和绝望,斩获的财富和声望。

高潮远未到来。德雷克回到伦敦半年后,1581年4月的某天,“那位妇人”全然不理顾命大臣的反对,毅然决然,比电影《伊丽莎白·黄金时代》中西班牙人恼羞成怒的评价—“海盗的船都开到你床上了”—更进一步,以“国家的礼仪”表达对德雷克的首肯,登上“魔鬼海盗”的战舰,亲自为之封爵,听他讲大风大浪中的见识,看他展示带着远方海腥味的物品。随后,德雷克成功当选英国下议院议员。再后,德雷克被任命为海军中将,这应该是她对德雷克出发前两人之间谈话的最好回应了。

于是,德雷克成为国家榜样,英国迎来了一个“海盗时代”。不久,连伊丽莎白一世小时的玩伴、贵族华特·瑞利都忍不住一试身手,前去北美,为英国寻找到了一块殖民地,并以伊丽莎白“贞洁女王”(the virgin queen)的名号谓之“virginia”,亦即今天美国的弗吉尼亚。

之后的两三百年间,几乎所有的热血青年,都梦想像德雷克那样,经由英雄主义的个人冒险,一举成名、出人头地。正如英国史学家屈味勒林所归纳,海上的远征兼谋利,吸引英国人前赴后继。“大洋外未上图的世界”,“各有各的珍物奇迹”,恭候“归来讲述盛事,不成则永远不回”的海洋冒险家“前去问津”。

英国和伊丽莎白一世也很快如愿得到回报。

西班牙打劫的财富、殖民地不断被英国收入囊中不算,自以海盗船为主的英国海军在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为始,西班牙一天不如一天。英国终于有了与西班牙扯破脸的底气,“攘外安内”双管齐下。于外,把斗牛之国一步步从“神坛”上赶下来的过程,就是其展现国际范儿,传递重塑欧洲和全球意愿的过程;于内,处决同西班牙存在利益牵连,幻想取伊丽莎白一世之位而代之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则昭示着,从此以后,英国只是英国人的英国,外来势力干涉内政的往事,已经完全翻篇。

伊丽莎白一世,也因此积累了彪炳英国史册的最雄厚资本。

她留下了很多佳话。骨子里是个小女人,妆束每每领伦敦上层社会之先,年过四旬仍有法国小贵族对其沉迷不已;对近侍颜值的要求几近苛刻,一位男神级的大叔,只因缺颗门牙,到手的宫廷饭碗就被她一句话否了。心里却装着一个“大男人”,重用曾经迫害过自己的能臣,与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果决谈判,进行用婚姻制衡廷斗和欧洲政争,为自己掌控局面、英国积累实力赢得时间和空间……每件事都考验着她承压的极限。她之所以位列英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君主之一,为斗败西班牙、把英国送入大国通道打开序篇并打下战略基础,无疑才是主要原因。

不过,虽“海盗崛起”属于无奈之举,然而,毕竟不怎么光荣。伊丽莎白一世,为自己的国家,不惜牺牲小我的幸福和声誉,于英国为“大公无私”,于世界却不啻于不加掩饰的自私甚至下作。奴隶贸易、鸦片贩卖、公然抢劫的合法认可,她都首开英国君主的先河。欧洲人称其“海盗女王”,固然有从政治上贬抑她的需要,但并非全无道理。如果说,近代意义的欧洲国际政治的丛林演绎,从西班牙开始,那么,近代意义的全球政治的丛林演绎,是从伊丽莎白一世治下的英国开始的。

无疑,伊丽莎白一世生活上开放、婚姻上矜持,内部治理宽宏、国际关系强硬,外表幽默风趣、内心孤独理性的“双面”特征,直接决定了“海盗崛起”的国家道路选择,也直接决定了英国绅士与海盗共存的矛盾品格,以及国家光荣史与国际灰暗史交织、国内认同与国际批评相映的吊诡轨迹。

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伊犁河流域是当时西域最强大的乌孙国的游牧地。乌孙属哈萨克族祖先的一支。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击败西北边塞的匈奴,张骞建议用厚赂招引乌孙,同时下嫁公主,与乌孙结为兄弟,这样就可“断匈奴右臂”,共同夹击匈奴。于是,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公主刘细君。

西汉前期,北部边疆经常受到匈奴的侵扰。汉高祖刘邦采纳刘敬的建议,“遣宗室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和亲”,“冀以求安边境”。到汉武帝时,经过六十余载的苦心经营,汉朝国力日渐强盛,汉武帝为摆脱受制于匈奴的被动局面,数度开塞击胡,特别是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从此远遁漠北。公元前2世纪初,乌孙与月氏均在祁连山附近游牧,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时,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出生,由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公元前161年,在匈奴的支持和援助下,猎骄靡率领部众西击大月氏,遂居留伊犁河流域一带,建立了乌孙国。乌孙多年来一直是匈奴的从属,猎骄靡既感念匈奴的恩德,又不愿长此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

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20xx年),张骞劝汉武帝联合乌孙共御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率300人,马600匹,牛羊金帛万数,浩浩荡荡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到达乌孙后,请乌孙东返故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昆弟,共拒匈奴”。此时,乌孙王猎骄靡年老,大臣都惧怕匈奴,又认为汉朝太远,不想移徙。随之,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元鼎二年(公元前120xx年),乌孙王配备了翻译和向导,护送张骞回国,同行的还有数十名乌孙使者,这是乌孙人第一次到中原。乌孙王送给汉武帝数十匹天马,深得武帝欢心。乌孙国见汉朝军威远播,财力雄厚,遂重视与汉朝的关系。汉元封初(公元前110——公元前120xx年),乌孙再遣使“以马千匹”为礼,媒聘汉家公主,汉武帝选定江都(今扬州)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为公主出嫁乌孙王猎骄靡。

刘细君生在钟鸣鼎食之家,长于温柔富贵之乡。其父刘建养尊处优,放荡不羁。他联络对朝廷不满的刘安等人,企图谋反。丞相府长史在他的住处查出了武器、印玺、绶带、使节和地图等准备反叛的大量物证,立报汉武帝。刘建情知罪不可赦,遂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0xx年)以衣带自缢身亡,细君的母亲以同谋罪被斩。父母死时,细君尚幼,赦无罪。不久她被带入长安宫中生活,并有专人教以读书。稍长,细君即能诗善文,并且精通音律,出落成才貌双全的大公主。

为了迎接汉朝公主的到来,乌孙国都赤谷城大路两旁官民奏起胡乐,载歌载舞。猎骄靡见细君生得纤弱娴静、白嫩艳丽,且能歌善舞,才貌双全,非常高兴,“以为右夫人”。因为细君公主肤色白净、花容月貌,乌孙人称她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肤色白净美丽像马奶酒一样的公主”。 匈奴得知乌孙与汉结盟,闻风而动,“亦遣女妻昆莫(乌孙王号),昆莫以为左夫人”(乌孙以左为贵)。乌孙国毕竟临近匈奴,离汉室太远,匈奴女后嫁而为左夫人,此时,猎骄靡仍然畏惧匈奴的势力,希望在汉王朝与匈奴之间保持平衡。

自幼长在深闺的细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对塞外生活的适应。匈奴公主骑马如飞,挽弓射雕,驰骋草原。而在江都富贵之乡长大的细君却很不适应逐水草、住毡房的草原游牧生活,加之语言不通,与猎骄靡沟通困难,更有匈奴嫁过来的左夫人为敌,其悲愁艰难可想而知。然而,作为汉朝公主,她深知自己的使命关系着大汉边疆的安宁,于是“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用汉武帝所赐丰厚妆奁与礼物,广泛交游,上下疏通,为汉朝做了大量工作。

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每隔一年汉朝还派使臣带着帷帐锦绣等前往探视。作为汉朝与乌孙的第一个友好使者,细君公主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巩固的军事联盟,达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目的。但身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边陲,满耳只闻异族语言,满眼都是异域风光,细君公主常常在梦里见到的依然是江都那绮丽的南方景色和长安那繁华的都市风光。想起自己的身世,感叹命运的悲凉,她常常抱着琵琶,唱不尽那幽怨之情。

细君公主精通音律,妙解乐理。据史载,乐器琵琶创制的直接原因就是细君出塞乌孙。晋人傅玄《琵琶赋·序》对之考证甚祥,“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北宋大文豪苏轼《宋书达家听琵琶声诗》:“何异乌孙送公主,碧天无际雁行高。”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明确指出:“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或隐指,或明言,都认为刘细君是琵琶的首创者。

在一个深秋的清晨,郁闷已久的细君走出夏宫,徜徉在“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的昭苏夏特河谷。远处,乌孙山巍峨矗立,山中墨绿的塔松、碧绿的青草、枣红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在晨光的映衬下美丽而生动。河岸上生长着蒲草,蒲草旁边摇动着一串一串殷红的水蓼花,俨然江南秋色。猛抬头,一对天鹅由西向东缓缓飞去,撩起汉家公主强烈的思乡之情,悲戚之感油然而生。望着天鹅越飞越远,几年的痛苦凝结成诗行一泻而出,吟唱出那首被史官班固记入《汉书》的思乡绝唱《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当这首思乡之歌传到长安后,“天子闻而怜之”,但是为了大汉王朝的社稷江山,汉武帝又怎能让细君回来。遂一边派使节携带锦绣帷帐、美味佳肴等前往乌孙慰问,一面勉励她安心边塞,不负王命。这首《悲愁歌》,如泣如诉,言辞似子规啼血,令人黯然神伤,后收入汉诗,被称为“绝调”。因歌词中有“愿为黄鹄”佳句,又称为《黄鹄歌》。

猎骄靡是乌孙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虽年老昏花,但很精明,细君的哀怨乌孙王怎能看不出来?按乌孙的礼俗,国王死后,年轻的王后必须嫁给王室子孙为妻。为了细君的幸福,也怕将来莫测的变化可能对细君不利,猎骄靡思前想后,决定在自己生前将细君嫁给继承他王位、年纪与细君相仿的孙子(岑陬)军须靡。这虽是乌孙国的传统习俗,但在汉族人看来,却是违经背义、不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细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上书恳求汉武帝,一旦猎骄靡归天,便将她召回故土,她要把自己的生命结束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汉武帝接书后,内心也很悯情,可匈奴仍在北方虎视眈眈,为保中原安宁,与乌孙的结盟就必须坚持下去。于是汉武帝回书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只得含悲忍辱再嫁军须靡。细君虽然与军须靡年龄相当,但此时她已心如死灰,终日以泪洗面。两年后,猎骄靡病故,由于猎骄靡的儿子早亡,孙子军须靡继承王位,细君为军须靡生下一女,名少夫。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情抑郁、思乡成疾,细君不久因忧伤而死,时年仅25岁,年轻的生命永远长眠在塞外的大草原上。

细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由藩国郡主沦为罪臣之女,再由罪臣之女骤升为大汉王朝的皇室公主,又由皇室公主成为乌孙王祖孙两代的夫人。她历经几番浮沉,饱尝了人间的荣宠和酸楚。可以说她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大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沧海桑田,如今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古乌孙国故地,古乌孙人是伊犁主体民族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哈萨克族中至今还有叫“乌孙”的部落。他们主要居住在伊犁河谷昭苏县一带,细君公主的故事在这里流传甚广,被当地传颂为“民族团结”的楷模。

历史故事演讲稿分钟篇二

观古往今来,历史故事一直是承接历史展望未来的桥梁,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qqq。

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拿破仑指挥的法军和英国将军惠灵顿指挥的反法联军在比利时的滑铁卢展开大战。双方激战到夜暮时分,反法联军的援军及时赶到,拿破仑的援军却因为迷路而误了战机,战场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反法联军大举反攻,法军开始全线溃退。

眼看拿破仑的军队败局已定,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英国人悄然撤离战场,骑快马奔向奥斯坦德港,跳上了一艘有特别通行证的快船。翌日清晨,他在英国的弗克斯顿上岸,急忙把法军大败的战况告诉了正在那里亲自等候的老板内森?罗斯柴尔德,老板二话不说,快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罗斯柴尔德是个很有商业眼光的人,他深知滑铁卢战役的结果不仅在军事意义上重大,而且对金融界的影响同样深远。倘若拿破仑得胜,法国就会成为欧洲的主宰,英国公债的价格就将大跌;相反,如果惠灵顿获捷,则英国会主导欧洲,英国公债就会大涨特涨。

因为当时还没有电话、电报等通信设备,大战前夕,他就不惜熏金派了多名情报人员赶往滑铁卢,不断把前线的战况进展情况送回伦敦,正因如此,罗斯柴尔德才能比任何人都更早得知滑铁卢战役的结果。

急匆匆赶回伦敦股票交易所后。他不动声色,按原计划行事,先是大量抛售英国公债,以诱使大批公债持有人和他一起狂抛,这就使得英国公债价格开始急速下跌,而越下跌越有人跟着抛售,形成恶性循环,不到半天,英国公债价格就只剩下原价的百分之七,这个时候,罗斯柴尔德又大量买进英国公债。

直到三天后,英国军队在滑铁卢取得胜利的消息才传到伦敦。而此时的罗斯柴尔德因持有大量的英国国债,已经成了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牢牢控制了大英帝国的经济命脉。

据估算,罗斯柴尔德在滑铁卢战役之后的一两天内赚到的钱超过了他前半辈子挣的钱财的一百二十倍,可谓一夜暴富。由此开始,不到二十年功夫,罗斯柴尔德家族就积累了七十亿美元的财富,成了英国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金融帝国。历史学家们说,滑铁卢战役的最大赢家不是英国将军惠灵顿,也不是英国政府,而是英国商人罗斯柴尔德,他在数十万阵亡将士的尸骨上建立了罗斯柴尔德金融王朝,这可是一点也不算夸张。

毕加索被视为世界绘画大师,在巴黎的中国艺术家中却流传着“毕加索不敢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的说法。

说是1956年,张大千游历欧洲来到巴黎,欲拜谒毕加索。一开始有人婉言相劝,说毕加索性格孤傲古怪,他要是接待您,一好百好,假如您被拒之门外,有失身份。另一种说法是,张大千曾前后拜访毕加索三次,才最终见到毕加索。

毕加索在私宅接待了这位来自中国的大胡子画家,并搬出五本画册。这些画册每册有三四十幅画作,竟全是毕加索本人临齐白石的作品。张大千一翻阅,有的画作几可乱真,即便看似随意的作品,也有常人难及之处。可见毕加索在中国画上倾注了心血,下了真功夫。

毕加索询问张大千对自己作品的看法。张大千直言不讳,告知他,他的画其余都好,只是对中国毛笔性能的了解和笔法掌握还略欠缺。中国毛笔的运用自有一套技术章法,叩开其门,才能登堂入室。

齐白石的绘画是中国近代绘画风格流变的主要代表,他突破中国民间画、文人画、宫廷画之间的森严壁垒,“以一个农夫的质朴之情、一颗率真的童子之心,运老辣生涩之笔,开创出中国画坛前所未有的境界”,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崇敬与称赞。齐白石的绘画精神既师自然又师古人,写生与写意统一、工笔与意笔并蓄、传统与现代融汇,笔法炉火纯青,意境质朴无暇,是近代少有的大手笔,在世界画坛上具有历史性地位。

在巴黎,我有时和中法艺术家聊天,他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评价经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法国很多画家认为,中国画博大精深,精妙深邃自成体系,有很多想学却学不到的东西,由于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他们想了解和学习中国画,必须要从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开始,多表示“有时间一定会学中国画”。

不少华人艺术家认为,中国传统绘画本身已经过时了,是一种僵死的艺术,与现代人生活脱钩,跟不上时代发展,被时代淘汰了。研习中国传统绘画是浪费时间。

这样的情形在国内画家中也为数不少。我总想,作为中国艺术家,却对中国的民族艺术“妄自菲薄”,这得有多大的胆量和能耐!以毕加索的天才,他起码对中国艺术与中国画家抱有一份敬意。退一步讲,毕加索虽然在艺术上开拓进取、标新立异,颠覆了西方传统绘画意识,是西方画家中对传统最彻底的叛逆者,但毕加索对传统绘画是心存敬畏的。在向传统发起冲击之时,他在传统绘画上的造诣已然堪称一代大家了。

毕加索曾说:“我在年轻的时候画的画就已经和拉斐尔一样好了。”我在巴黎,曾经留心过毕加索青少年时期的作品展,其素描功力、色彩运用、意识感觉绝不比那时的传统绘画大师逊色。

6月12日凌晨4时,拿破仑离开巴黎,于中午时分到达拉昂。13日抵达阿韦纳。当晚,拿破仑巡视了秘密集中的部队。拿破仑突然出现在军中,立即引起了“皇帝万岁”的欢呼声。为了不致过早暴露目标,拿破仑多次制止这种呼声,但毫无结果。拿破仑对部队发表了极富鼓动性的讲话,他一开头就说:“军人们,今天是马伦哥和弗里德兰两次大捷的周年纪念日。”他号召法国士兵为重振法兰西声威而战,最后他说:“时机已经来到了,不是征服就是灭亡!”。6月14日,拿破仑将司令部移往法比边境附近的博蒙特,并下令各军在翌日拂晓开始行动,在沙勒罗瓦和特万之间渡过桑布尔河。

当法军正在集中之时,联军对于敌情却毫无所知,威灵顿还以为拿破仑仍在巴黎加强防务呢。6月13日夜间,普军前哨发现前面有许多营火在闪动,立即向布吕歇尔作了报告。

布吕歇尔不以为意。6月15日清晨,法军第4军中一个叫包弗蒙特的师长带着部分参谋人员叛逃到普军方面,将拿破仑的实力和计划全盘托出,但布吕歇尔仍然相信凭自己的实力和威灵顿军团的支援,完全能够对付拿破仑的进攻。

6月15日凌晨3时,拿破仑骑马出发,于正午进入沙勒罗瓦。他随即将部队分成两翼和1个预备队,命令内伊元帅指挥第1、第2两个军和1个骑兵师组成左翼,扫荡沙勒罗瓦——布鲁塞尔的公路的敌军,占领卡特尔布拉斯,牵制威灵顿军团;格鲁希元帅指挥第3、第4军和2个骑兵师组成右翼,从正面攻击布吕歇尔军团;近卫军担任预备队。拿破仑自己将视情况在两翼之间来回移动。

当天,内伊指挥左翼法军向北进至哥西里斯,可是他已不是耶拿会战中的内伊了,他现在变得谨慎持重起来,不敢全力进攻,仅以1个骑兵师的兵力继续向卡特尔布拉斯前进。该师进到卡特尔布拉斯以南地区,遭到了威灵顿军团的1个旅的阻击,不得不退回到弗拉斯尼斯。

此时,格鲁希指挥的法军右翼在东北方向也进至弗劳拉斯。布吕歇尔急令部队向弗劳拉斯和桑布里费之间的利尼集中。

当法军向普军发起攻击时,威灵顿还陶醉在布鲁塞尔安逸舒适的生活之中,他根本没料到拿破仑会采取攻势。15日下午3时,一个确切的报告证实法军开始攻击普军的前哨阵地。威灵顿认为拿破仑的意图是经蒙斯前进,然后打击他的交通线,所以他下令各师都集中在其早已指定的位置上,随时做好机动准备。

黄昏时分,威灵顿收到布吕歇尔请求增援的急件,可他认为拿破仑进攻布鲁塞尔的危险依然存在,于是令各师向布鲁塞尔方向集中,以确保经蒙斯到布鲁塞尔的道路安全。这样,英军与普军的距离是愈拉愈远了。直到16日凌晨2时,驻蒙斯的部队送来一份报告,说蒙斯当面的法军全部转移到沙勒罗瓦方向,蒙斯附近已无法军踪影。至此,威灵顿才如梦初醒,他不无悔恨地说:“啊,上帝!拿破仑欺骗了我。

他已占去了24小时的行军时间。”威灵顿当即命令部队向卡特尔布拉斯方向集中,阻止法军的进攻,如有可能,就在那里与法军决战。

挥左翼部队继续向卡特尔布拉斯进攻,占领该地后,即向布鲁塞尔进发,争取17日晨攻占布鲁塞尔;格鲁希指挥右翼部队继续向普军进攻,占领强大的兵力正向桑布里费集结,看样子要在利尼附近展开会战。同时,内伊也送来报告,说英军正向卡特尔布拉斯附近集中。拿破仑命令内伊军已完成了攻击部署,可吉拉德的第4军还迟迟未到。原来,由于苏尔特的疏忽,第4军昨晚宿营于桑布尔河两岸,因距离太远,一时跟不上来。为了确保进攻取胜,拿破仑决定等第4军到达后再发起进攻。下午1时左右,第4军才匆匆赶到。

师攻击普军左翼,牵制它的行动;其次以主力猛攻普军的右翼和中央,迫使布吕歇尔逐渐消耗完他的预备队;同时将内伊指挥的左翼兵力从 下午2时,拿破仑指示参谋长苏尔特通知内伊:“格鲁希将于下午2时30分攻击桑布里费与布尔埃之间的敌军。陛下的意图是要你先击退你前方的敌军,然后移师支援右翼,协助包围敌人。”拿破仑坚信,只要内伊坚决执行他的指示,如其迂回到普军的右翼,那么,普军可能在3个小时之内全军覆没。

6月16日下午2时30分,法军准时发进攻。2个骑兵师展开倒八字队形,肩并肩地向敌人阵地发起攻击,很快就缠住了普军的左翼。旺达姆的第3军指向阿曼德,吉拉德的第4军指向利尼。但普军所有点上顽强抵抗。第4军的三次冲击都被普军的排炮打退了,直到第4次冲锋才勉强占领利尼村,但很快又被普军预备队的反冲击赶了出来。第3军也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此时,拿破仑很快意识到普军的兵力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于是,他指示苏尔特再次写信催促内伊快些行动,迂回到敌军的右翼。但内伊的第2军已被威灵顿军团的2万人死死缠住,难以撤回。拿破仑又写了份手令,命随从参谋拉贝多瓦埃送与内伊,指示他留下第2军和1个骑兵师去对付威灵顿军团,抽出戴尔隆的第1军迅速攻击普军右翼。

同时,他还命令作为总预备队的洛鲍的第6军立即从沙勒罗瓦赶到利尼前线。

战斗急烈的发展在着,拿破仑不能坐等援军的到达,他亲自督促法军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下午5时左右,布吕歇尔已用完了他的预备队。拿破仑以5.8万人钉住了普军8.4万人。到了作最后决定性的打击的时候了,他估计从内伊那里抽调来的第1军最迟也能在6点之前到达,在普军右翼后方发起攻击,所以他决定挥动近卫军杀入在利尼的敌军中央部分。

正当近卫军一切准备完毕,即将发起攻击时,拿破仑突然接到旺达姆一个惊人的报告,说在后方约3公里的地方,发现一个敌军纵队,人数可能有二三万,此纵队正在向法军背后接近。

这一情况立刻引起混乱,旺达姆军的许多士兵开始逃命,师长们不得不将炮口对准逃兵,迫使他们安定下来。鉴于情况的突变,拿破仑只好命令近卫军暂不发起攻击,以对付突然出现的威胁。同时,派出一个参谋前去弄清该路敌军的情况。半小时后,参谋返回,报告说那不是敌军,而是奉命前来增援的戴尔隆的第1军。一场虚惊过去了。

不过,拿破仑仍感到奇怪,按照自己的命令,戴尔隆应该出现在利尼村的西北方,怎么会从南面己方的侧后出现?但不管怎样,总算有援军来了。就在拿破仑庆幸该军来得及时的时候,这个突然而至的援军,在距离前线不足3公里的地方,又莫名其妙地掉头朝内伊所在方向返回了。拿破仑大惑不解,想派一名参谋去追它回来,但时间已来不及了,天快黑了!于是,拿破仑决定不再等待。

下午7时30分,法军开始发起最后的突击。这时倾盆大雨突然从天而降,近卫军冒着如注的大雨发起冲击,犹同一道倾泻而下的钢铁洪流,很快占领了利尼村。风息雨停,布吕歇尔亲自率领32个骑兵中队,向近卫军发起了反冲锋,企图夺回利尼村。混战之中,布吕歇尔的坐骑中弹,把他掀倒在地。

这时,法军已从四面围上来,布吕歇尔的副官急忙带人赶来,拉起这位受了伤的73岁的老元帅逃出了包围圈。普军随之全线撤退。拿破仑见部队疲劳,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命令格鲁希派出第1骑兵师向东与撤退的普军保持接触。

利尼一战,普军死伤约1.6万人。法军伤亡同样惨重,共损失了1.1万人。拿破仑对这一仗非常不满意,他认为如果不是内伊的行动迟缓,他一定会在利尼将普军全部消灭。现在的普军只是被击败,并没有被消灭。

与此同时,内伊和威灵顿也展开了一场激战。由于内伊在前一天的犹豫不决和行动迟缓,致使威灵顿的增援部队赶到。内伊的第2军多次向卡特尔布拉斯发起进攻,但由于兵力不占优势,均告失败。

内伊不断催促随后跟进的戴尔隆的第1军迅速前来增援。就在戴尔隆率第1军快要接近战场时,拿破仑的随从参谋拉贝多瓦埃送来了拿破仑那个抽调第1军前去增援法军右翼的手令。

贝多瓦埃在半路上直接把这命令传给戴尔隆。由于该命令是拿破仑用铅笔草书的,字迹潦草难认,以致贝多瓦埃在宣读时,把地名华格里尼错读成汪格尼斯。前者位于利尼西北5公里处,后者则是利尼以南5公里的一个小村子。由于地名的错传,致使第1军出现在右翼法军的后方,引起了旺达姆军的一场虚惊。

戴尔隆一面指挥部队掉头东向汪格尼斯,一面派参谋长向内伊报告。内伊对第1军早已望眼欲穿,忽然听到第1军前去增援右翼,不禁大发脾气。几分钟后,他又接到苏尔特催促他速向普军右翼迂回的信。正在这时,当面的英军再次从卡特尔布拉斯发起反击了。

几种因素使内伊的心理丧失了正常性,他一怒之下,不顾拿破仑的命令,急召第1军折转回来。同时,不惜孤注一掷,亲自率领仅有的1万余人向敌军发起冲击。由于英军兵力已经增至3万余人,其后续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开来,再加上威灵顿的亲自指挥,内伊的进攻又一次失败了。戴尔隆在接近利尼时收到了内伊要他返回的命令,他未加考虑,便机械地照章执行了。

这就造成了拿破仑所看到的援军莫名片妙掉头回去的情况。夜幕低垂时,第1军赶回了卡特尔布拉斯附近,不过,这时战斗已经结束,双方各自损失了约5000人。这样,一支约有2万人的军队,在左右两路法军同时吃紧的情况下,只是在两路军队之间来回运动,根本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拿破仑对此十分恼火,他认为当时不管把它用到哪一方,都可能导致决定性的结果。

17日上午7时,拿破仑在接到第1骑兵师送来报告,说他们已追上普军的后卫,缴获了8门大炮,普军已向列日方向撤退。紧接着,派往内伊那边去的联络官也回来报告说,威灵顿的部队仍留在卡特尔布拉斯的阵地上未动。拿破仑见布吕歇尔已逃跑,而威灵顿没有撤走,当即决定调转兵力,收拾威灵顿。

上午11时,拿破仑下达了命令:格鲁希率领右翼兵力约3.3万人向耿布劳斯方向搜索追击普军,并随时向他报告普军的运动方向。内伊率领左翼兵力立即向卡特尔布拉斯发起进攻,把英军逐出其阵地。他本人则率领近卫军和第6军向马尔拜斯前进,从左翼攻击威灵顿军团,配合内伊部队歼灭该敌。

事实上,威灵顿在当日凌晨7时30分得到布吕歇尔战败的消息之后,他看到自己的左翼已完全暴露,随时都有被法军迂回包围的危险,当即决定向布鲁塞尔南面22公里的滑铁卢地域撤退。

上午9时,普军传令官送来布吕歇尔的急件,布吕歇尔告诉威灵顿普军已撤至瓦弗,如果威灵顿与拿破仑决战,那他一收拢部队即来支援。上午10时,威灵顿开始撤退。他们利用树林作掩护,在骑兵的警戒下,一队一队地逐次撤走。这一行动竟然使内伊毫无察觉,虽然他曾接到攻击命令,但他一事不做,等到正午时,他的敌人已经在全面撤退之中,可他依然从容不迫地命令部队按时吃午饭。

下午1时左右,拿破仑率领第6军和近卫军到达卡特尔布拉斯东南的马尔拜斯。他发现卡特尔布拉斯方向一片宁静,没有一点战场厮杀之声,感到非常诧异。他带领先头骑兵直奔卡特尔布拉斯,眼前的情况使他大为恼怒,原来内伊的部队还在弗拉斯尼斯,根本没有挪动,而威灵顿的部队则已基本上撤出了阵地。

眼见到手的猎物从身边溜走,拿破仑不禁大发雷霆,立即命令所有部队立即出发,追击威灵顿军。直到下午2时左右,内伊部的第1军才慢腾腾地从后面赶了上来。拿破仑怒气冲冲,狠狠地斥责了戴尔隆,说他毁了法国。然后,他离开乘坐的马车,骑上他的阿拉伯名驹,率领2个骑兵团,朝英荷联军的殿后部队追击。

这天,天空一直是阴沉沉的。就在拿破仑的骑兵快要追到敌军殿后部队时,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大雨遮住了法军的视线,看不清前面的目标。火器发射也受到影响。

特别是骑兵的行动受到了限制,骑兵只能沿着公路追击,否则马匹就会陷到泥泞的耕作地里,难以奔跑。拿破仑也被淋得像落汤鸡一样,灰大衣淌着雨水,帽子被暴风雨打得不成样子。半个小时以后,暴风雨停止了。英军的殿后部队尽管跑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但终究是成功地撤走了,并在滑铁卢以南进入主力已占领的阵地。

当晚,拿破仑在距灵顿的前沿约2英里的勒凯卢过夜。18日拂晓,他接到了格鲁希送来的报告,说一支普军已向瓦弗方向运动,另一支正向配尔维兹。拿破仑综合分析了所有情报,最后断定:普军主力正向瓦弗集中,企图与威灵顿军会合。

就在拿破仑接到格鲁希报告之时,威灵顿也收到了布吕歇尔的信件。布吕歇尔告诉威灵顿,18日天一亮,他就首先出动由比罗指挥的第4军,向拿破仑的右翼进攻,皮尔希的第2军随后跟进。其余的2个军,在做好准备后也随之前往。布吕歇尔的来信坚定了威灵顿在滑铁卢与拿破仑会战的决心。

历史故事演讲稿分钟篇三

人们对历史的印记很大程度上是从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而来的,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三国演义历史故事。

在汉军不断的攻击和劝降下,隗军渐有叛降的将领,隗嚣见形势窘困,派大将王元入蜀向公孙述求救,自己则带着家属,投奔西城守将杨广。光武帝再次招降不成,就命令吴汉、岑彭包围西城,耿弇、盖延包围上部,自己动身返回洛阳。月余之后,杨广身亡,隗嚣的处境更加危急。又捱过了几个月,王元、周宗带着蜀军五千,突然赶到西城,登高大呼:“百万大军来到!”汉军大惊,还未排好战阵,王元就冲入包围圈,把隗嚣接到冀县去。汉军粮食耗尽,撤兵返回关中。于是,安定、北地、天水、陇西诸郡,又倒向隗嚣。建武九年(33),隗嚣财力人力消耗殆尽,处境每况愈下;而且又病又饿,只能以大豆和米,熬成稀饭充饥,终于愤恨而死。隗嚣部下拥他的少子隗纯为主,据守在落门(在今甘肃甘谷)。一年后,来歙率军攻克落门,隗纯和诸将投降,只有王元单身入蜀,投靠公孙述为将。

光武帝从陇中东返时,留下一函给围攻西城的岑彭说:“如两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带兵南下去攻下西蜀。人心苦于不知足,才平定陇右,又想着蜀地。”从此,“得陇望蜀”就成为讥讽人心没有厌足之时的成语。而光武帝正是在不断的“得陇望蜀”中,完成其“中兴”大业的;这也是历代王朝更迭时,无数次兼并战争的内在动力。

得陇望蜀(东汉建武六年(30),刘秀率兵平西北。部将岑彭与吴汉把隗嚣围在西城。在四川的公孙述派兵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鄞(今甘肃天水),刘秀留盖延、耿弇率兵围之。布置好之后,刘秀便移驾东归。临行前他曾写信给岑彭,说:“如果攻下两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又望蜀。每一发兵,头须发白。”后来人们把“既平陇、又望蜀”概括为“平陇望蜀”或“得陇望蜀”,比喻人心不知足。

周瑜死后,刘备为了和吴国重新联合起来,答应孙权等他攻占西川后就把荆州交给吴国。

这时刘备已经很强大了,他的军队很快就攻占了西川。刘备在西川建立了蜀国,派关羽和他儿子关平驻守在荆州。

孙权听说刘备占领了西川,派大使到蜀国向刘备要荆州。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计谋,写了一封信交给吴国的大使,让他到荆州去找关羽。

吴国的大使拿着信来到荆州,却被关羽拒绝了。关羽说:“这么重要的事,我怎么能相信一封信呢?”然后就把大使赶回了吴国。

孙权大怒:“刘备分明就是在捉弄我。”鲁肃出了一个主意:请关羽到吴国来吃饭,趁机把他抓起来,逼迫关羽交出荆州,不然的话就杀死他。

第二天,关羽乘船来到吴国。鲁肃早已经布置好了军队,只要关羽不答应,马上就把他抓起来。

在酒席上,鲁肃笑嘻嘻的提出归还荆州的事,关羽就说:“我今天是来喝酒的,国家的大事我们不谈”但鲁肃还是一个劲儿地提起荆州。

过了一会儿,关羽站起来拉住鲁肃说:“我有点醉了,荆州的事以后再商量吧。”说完就拉着鲁肃向江边走去。

吴国的士兵怕误伤到鲁肃,不敢对关羽下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拉着鲁肃走出去。关羽一直把鲁肃拉到江边才放开手。等吴国军队来追赶时,关羽的船已经开出很远了。

三国时,吴国有位将领,名叫吕蒙。他一直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吕蒙不愧为英勇的战将,然而,自小未曾读书,所以,文墨没有,行事粗鲁,又全不懂礼仪文饰。大家都呢称他为“吴下阿蒙”。

孙权笑着回答:“要说忙,你不会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

听了孙权的这一番话,吕蒙才知读书的重要,从此以后,每天军务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时间来读书。他还聘请了二位文士,来指导他读书。

开始读书时,吕蒙倒没什么特别感受。渐渐地,吕蒙读出味来,眼界不断开阔,思路日益活泛,才发觉自己以前的许多愚昧无知。于是,越读越有味,后来竟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周瑜去世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这位鲁肃是吴国一位名士,学问渊博,读书破万卷。他与吕蒙都在周瑜手下做过事,常戏谑吕蒙,“吴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

鲁肃去世前,推荐吕蒙接替了他的职务,深受孙权的器重。

东吴自立国后,一直想夺回关羽镇守的荆州,但一直没有成功。而荆州一日不夺回,就对东吴有一天威胁。

吕蒙当上统帅后,一面采取各种军事步骤,一面联合魏国,终于使一代名将关羽败走麦城,夺回了荆州。

历史故事演讲稿分钟篇四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鼠】鼠目寸光、鼠肚鸡肠、鼠窃狗盗、投鼠忌器、獐头鼠目、胆小如鼠

【牛】牛鬼蛇神、牛刀小试、牛鼎烹鸡、汗牛充栋、对牛弹琴、九牛一毛

【兔】兔死狐悲、兔死狗烹、狡兔三窟、鸟飞兔走、守株待兔

【猴】猴年马月、沐猴而冠、尖嘴猴腮、杀鸡吓猴、杀鸡儆猴

【猪】猪突豨勇、猪狗不如、杀猪宰羊、封豕长蛇、凤头猪肚、一龙一猪

历史故事演讲稿分钟篇五

刘伯温是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以下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刘伯温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

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刘伯温的人物简介

刘基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0xx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泰定四年(1320xx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在家闲居三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历史故事演讲稿分钟篇六

送给小外孙的生日礼物,被女儿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早先海爷给女儿选嫁妆,都没这么仔细过!哪想,女儿一眼没瞧,全给退回来了。海爷坐在府前的台阶上,盯着车上的东西,两眼发直,一声不吭。

海爷一辈子站得直,行得正,自认为没有对不起的人,可提起女儿,海爷眼里的光,顿时短了半截。女儿小时候,海爷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五湖四海地跑,等女儿十三岁了,按习俗,“女子十三上绣楼”,十三岁关在高高的绣楼上面,直至出嫁,才能从绣楼里下来。女儿与他甚少言语,几乎没有过笑脸。海爷也盘算过,这些年,他和女儿说的话,添舀子水,攒一块儿,都装不满一盆。

为了迎接这娘儿俩,几天里,府里上上下下,忙活得如同皇妃省亲,连十里老街的小商小贩都知道了!每天,故意停在海府门前,吆喝着那些好吃的好玩的,闹得跟庙会似的,府里上至太太少爷,下到婆婆丫鬟,也都准备了一些稀罕的东西给小孩子,还故意摆给海爷看,争着讨海爷的欢欣。海爷自个儿呢,准备了一个羊脂白玉做的菩萨坠子。拇指大点玩意儿,价值据说能在老街繁华地儿买套像样的宅子,连海爷的亲孙子都没见过。

小外孙来时,海爷出门迎了好几十步远。自打见到小外孙,两手几乎就没离开过他,吃饭都是抱着的。四岁大的孩子,竟然很懂规矩,无论是谁和他说话,他都是俩眼看着你,有礼有节、不紧不慢地答话。

海爷忍不住想带到街上,炫炫他的小外孙。也没和女儿说一声,便带着两个家丁上街了。

要说海爷,不管你是知府县令、富商乡绅,还是三教九流、平头百姓,他都能应对自如。再难缠的人,到海爷的手里,都给你捏成皮筋儿。可眼前这么一个懂事的小外孙,如何陪他玩?海爷觉得一下子没了招了,笨得很。

到了街上,只会一把银子将那些好吃的好玩的,从街头乱买到街尾,小外孙左右开弓,小嘴吃得直流油。后面跟着的两个家丁,手里头的东西都拿不了了,只得先付了钱,让商家把东西随后送到府上去。

哪想,回去的时候,女儿竟然当面数落起孩子来。还把买给小外孙的东西,一股脑儿全散给别人了。

海爷心想,许是街头巷尾的东西,女儿看不上眼。遂等女儿要走时,当着女儿的面,将早已预备的羊脂玉菩萨挂在了小外孙的胸前。那玉,莹透温润、洁白无瑕、状如凝脂,府里男女老少,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眼神都要把玉给烤化了!

不想,女儿一把将玉摘了下来,还给了海爷。

海爷生气了:“我这是给孩子的!”

话音未落,小外孙吓得立刻躲到了他娘的身后,眼睛偷偷地瞄着海爷,好似小老鼠一般。

海爷“唉”的一声,踱回了屋,将门一关。女儿和小外孙来辞别,海爷也没出来。

半晌,大奶奶走了进来。

海爷摩挲着羊脂玉,一言不发。

海爷两手将门一拉,阔步而出。

身后,大奶奶嘟哝道:“不就是带了几件破衣服吗?犯得着这么乐呵?”

2页,当前第212

历史故事演讲稿分钟篇七

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那么关于宋朝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宋朝历史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后世传说宋恭帝为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之生父。元文宗曾布告中外,引元惠宗乳母夫之言,称元明宗在漠北时,素谓太子(妥懽帖睦尔)非己子,遂徙于高丽,后迁静江。元末明初人权衡撰《庚申外史》,谓瀛国公驻锡甘州山寺(元时称十字寺,即张掖大佛寺)时,封地位于汪古部旧地及居延一带的赵王曾以一回回女子与之(即顺帝生母迈来迪)。

延佑七年四月,回回女生一男子。时值元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琜(即位后为元明宗)流亡西北,过甘州山寺,见瀛国公幼子,“大喜,因求为子,并其母载以归”。明代以后,此说遂成确论。至清代,四库提要认为此说乃宋遗民伪造,明人“附会而盛传之”,“核以事实,渺无可据,实为荒诞之尤,非信史也”。

近时学者有谓瀛国公在移驻甘州之前,可能居于谦州吉利吉思地界(今叶尼塞河上游)。当时周王和世琜自陕西至岭北过金山(阿尔泰山),流亡于察合台后王封地,地理上与谦州接近。

长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员戴的帽子。

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异常的恭谦。

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

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

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岳飞的冤死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影响重大的冤案了,其罪名更是令人惊诧的“莫须有”,“莫须有”意思即“也许有”,其罪名为凭空捏造也。

先介绍一下岳飞冤案的大致过程。

南宋绍兴十一年,宋高宗赵构召三大将韩世忠、张俊和岳飞入朝,打算论功行赏,韩张二人被任命枢密使,岳飞为副使,明着是升官,实际是削其兵权,与此同时,赵构还撤销了专门对金作战的三个宣抚司。

同年九月,秦桧按照赵构和金人的授意,大兴岳飞之狱。他派爪牙收集证据,串通张俊,收买和勾结岳家军的重要将领张宪(岳飞女婿)的部将王贵、王俊等人,诬告张宪想要在襄阳叛变,以便岳飞能够恢复军权。之后张宪、岳飞和岳云父子被送往大理寺审问,经过两个月的审问,秦桧没什么收获,又不知该如何处置岳飞,这时他老婆说“捉虎容易放虎难”,秦桧一想是这道理,便决定杀死岳飞。

十二月底,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父子以及张宪绞死(另说是毒死)在风波亭,《宋史》对岳飞之死连写两遍“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其中所含情感应是极为沉痛。

首先,金朝指明要杀死岳飞才同意议和,而赵构只想着偏安一隅。其次,岳飞一直想收复中原,迎回旧主,而万一徽钦二帝回来,赵构该如何自处?到时皇位一定难保。深为恐惧的赵构只能杀掉岳飞,秦桧只不过是体察到了赵构的心思而制此冤案以讨好赵构。

这桩千古冤案,包括实施者在内世人皆知其冤,但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岳飞被冤死也有一定必然性。

岳飞死后二十年,宋高宗下诏释放岳飞和张宪的家属,准许他们随意定居。

1162年,赵构传位给宋孝宗。

宋孝宗是南宋唯一还算有些建树的皇帝,继位后主张北伐对金作战。为了平息民愤,鼓励将士抗敌,宋孝宗以赵构的名义,下诏为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岳飞原有的官职,并将岳飞遗体依礼改葬。后来又为其建造“忠烈庙”,以示纪念,追封为鄂王。此时,对于岳飞的罪名彻底推翻,终于恢复了他抗金名将的名誉。

其实,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昭雪,有着迫不得已的原因。

岳飞死后,宋金和议达成。南宋向金奉表称臣,每年向金进贡25万两金银,绢25万匹,双方东以淮河、西到大散关为界。但金朝使臣每次来宋,对赵构任意谩骂,使赵构尽失帝王尊严,又无可奈何。再说,岳飞之死,已经引得天下不满。知识分子和广大百姓对岳飞的死始终愤愤不平,随时都会发现不满言论。如岳飞被杀三年后,有内侍右武大夫白锷馆客张伯麟在太学壁上题字:“夫差,尔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当时徽宗已经死在金国,所以大家都明白这话是讽刺赵构的。

赵构心里明白,不为岳飞平反,难以收揽民心,难以激励将士抗敌,对宋王朝统治不利。

当时,秦桧已死,赵构仍活着,是太上皇。于是,宋孝宗将冤杀岳飞的责任,一股脑儿全都推到秦桧头上,想造成这样一个假象:冤杀岳飞的罪魁祸首不是宋高宗赵构,而是奸相秦桧。

虽然岳飞的冤案被平反,但真正的责任人宋高宗并没有被追究,也很难被追究,当政者为岳飞平反,也只是迫于群众呼声的压力,以及时局的要求。

历史故事演讲稿分钟篇八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能畅销起来,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蕴含历史故事的成语2: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蕴含历史故事的成语3:两败俱伤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

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

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蕴含历史故事的成语4:七步之才

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

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操改变对他的看法。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任丞相。就在这一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

曹植点点头,说:“请皇上赐题。”

“就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