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方案案例

时间:2023-09-24 07:28:13 作者:曼珠 2023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方案案例

婚礼策划除了满足新人的要求,还要考虑到嘉宾的需求,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婚礼氛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调研方案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

l、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及发展中的需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

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4、转变教师角色,重视发展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及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养。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五一"钻石代表我的心"——超值回报消费者。

5月1日钻石吊坠及戒指超值回报价510元发售。

5月2日钻石吊坠及戒指超值回报价520元发售。

5月3日钻石吊坠及戒指超值回报价530元发售。

5月4日钻石吊坠及戒指超值回报价540元发售。

5月5日钻石吊坠及戒指超值回报价550元发售。

5月6日钻石吊坠及戒指超值回报价560元发售。

5月7日钻石吊坠及戒指超值回报价570元发售。

(2)在各地电视台做活动宣传广告,还可在黄金时间以字幕的形式在电视台上做"五一"钻石代表我的心"--超值回报消费者"活动的意义、参与细则、各地专店/柜地址及电话的详细广告。

2.活动后期做好活动将以上数据及媒体投放频次、代理商反馈意见等收集至xx珠宝推广总部品牌规划部做好活动评估、总结,以便提供更好的营销服务给加盟伙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寿光是著名的蔬菜之乡,相关的产业——蔬菜包装也遍地都是,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生产实践能力,特确定这一活动课题。

(1)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了解、接触有关组织活动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2)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并让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意识。

(1)懂得与同学沟通,形成良好的交往态度,了解同学们的兴趣特长。

(2)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同学们一起设计、排演节目,培养团队精神。

(3)让学生大胆把自己的问题表达出来,在活动中得到解决。

xx年10月14日。

大成纸箱厂。

1、活动前谈话。

2、每位同学自主开展调查,并写调查表。

3、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调查结果。

4、汇报调查结果,交流方法,交流纸箱生产和应用的知识,老师小结。

5、讨论思想交流。

6、活动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中课程结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是国家规定的每个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课程,必须坚决执行。它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高中三年共15学分,属计划内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采用集中学习和分组研究的方式开展。高一(上)为准备阶段;高一(下)、高二、各安排1个课题,高三(上)为反思、总结阶段。

二、社会实践

三年共6学分,每学年一周时间。高一集中进行国防教育,高二、高三安排以劳动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

三、社区服务

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必须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共计10个)工作日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

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以志愿者活动形式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1、通过本次活动课,复习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掌握一些日常交通规则,并引导队员了解“健康章”的第二条具体要求“掌握日常交通规则并自觉遵守,能劝阻身边不安全、不文明的交通行为。”,教育学生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秩序。

2、通过知识竞答、背童谣、情景表演等形式巩固并拓展学生对“安全意识”、“自护意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珍爱生命。

重点: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日常交通规则,能自觉遵守秩序,注意交通安全。

难点:能主动劝阻身边不安全、不文明的交通行为。

高一学生。

1.确定主持人,搜集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资料、选定剧情扮演者并进行排练。

2.小队分配任务,准备有关的交通安全知识抢答题、童谣、交警指挥图片或录像。

辅导员开场:(出示争章目标和要求)。

队员们,在上次的活动中,xxx等45位队员获得了属于健康章的第一面红旗奖章,我们还要继续为争健康章努力,今天要完成健康章的第二项任务——“掌握日常交通规则并自觉遵守,能劝阻身边不安全、不文明的交通行为”,完成要求才能获得这节课的红旗奖章!拥有3个红旗奖章的队员才能获得健康章哦!

(一)预备部分:整理队伍、报告人数。

1、队长:各小队报告人数。

2、第一小队长:立正,报数。(小跑向前,敬礼,还礼)报告队长,第一小队原有队员16人,实到16人,报告完毕。

队长:接受你的报告。(敬礼,还礼)

一小队长:(跑回原地)坐下。

3、第二小队长、第三小队长、第四小队长分别同上。

4、队长:全体立正。(跑向中队辅导员,敬礼,还礼)报告中队辅导员:本中队原有队员64人,实到64人,《学做快乐小交警》——争戴健康章主题活动课工作准备就绪,请给予指导,并邀请您参加我们的活动课,报告完毕。

5、辅导员:接受你的报告,参加你们的活动课,预祝本次活动课圆满成功!(敬礼,还礼)

6、队长:(跑回原地,宣布活动开始)《学做快乐小交警》——争戴健康章主题活动课现在开始!

(二)正式部分:

1、整队。队长:全体立正!出旗,敬礼!(奏乐,队员目送队旗行进)礼毕!

2、唱队歌。队长:唱队歌(播放音乐)。

3、队长:请坐!有请主持人周梓涵、蔡之涵上场。

4、主题活动:

a:交通规则要牢记。

b:人人遵守保安全。

a:队员们,上一次的班队活动我们认识了很多交通安全标志,也了解了一些交通规则。

b:今天的活动课就让我们来学当小交警,劝劝身边那些不安全、不文明的交通行为吧!

a:小交警不好当,安全知识记心上!要想当上小交警,知识抢答来亮相!

a:答对一题得10分!比一比哪个小队得分最高。请辅导员来当裁判,你们准备好了吗?

b: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第二小队队员为我们准备的交通安全知识抢答题吧?

(幻灯示,队员抢答)。

(1)交通安全知识大比拼:(主持人要观察谁举手最快,请谁回答)。

a:下面这些交通安全标志,你会认吗?一起来认一认吧!

(幻灯示交通安全标志,齐认)。

(2)学念交通安全童谣:

a:看来队员们交通知识都知道不少呢!真好!多学点安全知识准没错!

b:看看第三小队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第三小队长:我们搜集了一些容易记的交通安全童谣呢!一起来学一学,记一记吧!

这是我准备的童谣,请跟我念:……。

第三小队队长:其他队员也搜集了一些有关交通安全的警句呢,请他们为我们展示一下吧。

(随机请2-3名队员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警句)。

a:这首童谣就来自我们的书本,让邹奕怡带大家学一学!

(课件示,邹奕怡带大家念)。

b:队员们,这首童谣中,提醒我们哪些交通安全知识?(指名生说还有吗?)。

a:我们再一起来念一念,把这首童谣记在心里吧!(齐念童谣再来一次)。

a:知道那么多的交通安全知识,就是为了让我们平平安安出行。

a:这是一份我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一起来看看!(课件示)。

谁能这样来说说你的上学线路图?

(随机指名4—5名生来说)。

b:我们学会了安全出行,如果看到身边不安全、不文明的交通行为,我们该怎么做呢?

a:让我们来当一当小交警劝劝他们吧!请看小品《请走人行道》。

(1)小交通员学着交通警察的样子站在“十字路口”管理交通,一位大爷走在快车道上,小交通员上前说:“老大爷您走错了道,行人应走人行道。”老大爷:“什么人行道、行人道?”只要有道都能走。”小交通员说:“行人要走人行道,这是交通规则啊!要是大家都乱走,那就会发生交通事故的。”老大爷听了连连说:“对,对……”便向人行道走去。

b:队员们,要记住哦!过马路,请走人行道。再看看这几位交警是怎么劝说的?

请听《交通安全拍手歌》,会念的队员请跟着一起念吧!

你拍一,我拍一,交通安全是第一。你拍二,我拍二,红绿黄灯要看清儿。

你拍三,我拍三,红停绿行保平安。你拍四,我拍四,大小拐弯别轻视。

你拍五,我拍五,交通事故像老虎。你拍六,我拍六,横过马路看左右。

你拍七,我拍七,不在路上玩游戏。你拍八,我拍八,文明走路返回家。

你拍九,我拍九,要按人行便道走。你拍十,我拍十,少儿预防是大事。

a:交通安全要重视,牢记安全是第一。我们再一起来念一念吧!

b:队员们,我们自己学会了遵守交通规则,别忘了也要提醒身边的小伙伴哦!

a:如果人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警叔叔也不会那么辛苦了!

活动四:交警叔叔指挥忙。

b:一起来看看第4小队的调查与采访吧!

第4小队队长:我们去了解交警叔叔工作的情况了。

瞧!这是我搜集到的交警叔叔工作时的照片,一起来看看吧?(展台示)。

a:(还有队员要展示吗?)。

交警叔叔阿姨们的工作多么辛苦啊!(还有要展示吗?)。

b:我知道叶倩茹和孙晨铭还去采访交警叔叔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a:队员们,要牢记交警叔叔的话哦!

b:让我们每个人都把安全出行牢牢记在心中!

a:让我们每个人都高高兴兴来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去!

b:请全体队员齐背《交通安全歌》(课件示)。

5、争章自评、互评、颁章:

a:下面请请队员们对照争章要求给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做个评价,再请小队长组织大家互评。(幻灯示评价表)。

b:现在有请4位小队长为你们的队员颁发交通安全知识红旗章。

6、辅导员讲话:

队长:(主持人下,队长上)下面请辅导员讲话。

7、呼号:

队长:全体起立!请辅导员带领我们呼号!

辅导员: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全体队员:时刻准备着!

8、退旗:

队长:全体起立,退旗!(奏乐!敬礼!)礼毕,全体坐下。

9、队长:青田城东实验小学101中队《学做快乐小交警》——争戴健康章主题活动课到此结束。

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光临。谢谢!

通过小小交警活动,学习安全知识,帮助维护交通秩序,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

坚持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3.了解基本的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5.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具体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5.组建一支基本稳定的师资队伍,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稳步发展。

四、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针对学校实际,我们这学期倡导主要围绕下列线索进行设计和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学科课程,同时又是必修课程,不能成为其他课程的附属品,但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打通进行。学科知识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所以我们应当突破学科教学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依托学科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内外打通,对学科资源和非学科资源的开发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因此,我们将考虑如果有机地与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内容。

根据学校及周围自然环境的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环境中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形式,收集各种自然环境的信息,关爱自然,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4.立足校本地方特色,充分挖掘活动资源,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宁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学期我们让学生从爱自己的家乡入手,通过《走遍宁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有关情况。利用学校劳动基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活动方式。

本课程主要以活动为载体,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重点,主要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等学习来开展。学生通过社会考察、讨论分析、角色扮演、办报创作等社会活动方式,对主题进行探究、发现,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经历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的,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本学期将充分发挥评价这一机制激发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自我成长,促进自我反思,享受成功的喜悦。

1.注重过程: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太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中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中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中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中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注意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中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中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中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列几项为标准:(1)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2)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3)逐步发展活动中规划与设计课程的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教学调控能力。

六、主要活动内容:七年级。

服装设计与展示八年级生活中的物理九年级。

自行车的拆装与维修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江都区第一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参与专题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切身体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技能,培养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无论学生确立的探究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研究课题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大概分类如下:

: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实施主体开放(师生、专家、家长); 活动时间开放(分散与集中课时双结合);

活动空间开放(教室、学校功能室、校外厂企、街道、景观等); 学习内容开放(学科、社会、生活、课题、活动设计……); 学习手段开放(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等); 研究方式开放(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资料收集); 成果表达开放(论文、报告、方案、展品……)。

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我评价”。

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范围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现,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究”完成。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板块之一,说明它的特征是实践性,而且在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实践、科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特别是对于七年级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在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强调课题的需求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鼓励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问题追踪等。

课题小组确实研究课题后要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和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做出处理,如发现缺少材料,可继续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各班每个课题组把自己的成果以各种方式在班中进行展示,同时学生小组展开互评和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推荐出优秀课题参加级的优秀成果展示。

社区服务属义工或志愿活动性质,要求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各种对社区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包括:

(1)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及系列主题宣传日活动;

(3)进行城乡科技、科普宣传活动;开展城乡文体活动;

(4)组织同学在所在乡镇、街道开展文化宣传,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破除迷信。

(1)城乡环境卫生,城乡绿化、美化工作;

(2)负责所在乡镇、街道、村委、公园、学校等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管理;

(3)负责所在乡镇、街道、村委某一道路、厕所公共清洁卫生管理;

(4)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居委政管理助理,帮助维护街道卫生、清理牛皮癣;

(5)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

(6)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居委街道交通管理助理,协作交通管理。

(1)进行社会福利院的“爱心接力”,为所在乡镇敬老院孤寡老人提供服务;

(2)开展扶贫捐赠活动,为所在乡镇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提供服务;

(3)中小学生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帮组有困难的低年级学生;

(4)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学习困难学生校外辅导员。

(1)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

(2)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

(3)担任所在乡镇、街道某一企业管理助理或义务监督员;

(4)在厂家或商家的产销旺季进行帮忙;

(5)支援农忙等。

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纪守法,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活动要坚持“就近”原则,注意活动的主体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

。学生必须首先联系好将要前去服务的地点或单位,制定活动计划,报告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填在《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对活动的计划与地点进行考察分析,并对服务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社区服务活动要在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认可并签字表示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实施。

。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服务区负责人的领导。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要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每项服务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填写《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可收集一些活动相片,还应该撰写一些有关活动的经历、收获、感受或体会等内容的文章。

。每学年各班级安排一次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交流。交流的内容应有《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相关材料证明如一些介绍活动过程和体会的文章、活动相片或视频等。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每项社区服务活动的原始材料,把填写的《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及相关材料证明(如一些介绍活动过程和体会的文章、活动相片)粘贴在一起装订成《江都区第一中学社区服务登记手册》上交,由学校组织考核评分。

1、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也是社会实践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2、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社团活动:可以郊游,参观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访问则一般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等为访问对象。

3、班级值周活动和校内劳动。

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规,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3、活动实施。新学期开学的第三周召开开题报告会,组成活动小组,确定活动主题,明确成员职责,制订活动计划。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服从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每班推荐最好的一个活动小组参加级组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评选出10个活动小组参加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交流大会,评选出优秀活动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时间安排在初二第二学期期中考后(5月上旬)。

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评,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进行学分认定,教务处完成学分登记。

组长:乔志军校长

组员: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团委、总务处负责人及年级组长

综合实践活动由下列部门和机构进行管理: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团委、总务处、备课组、班主任、科任教师,由以上相关人员或代表组成的课程学习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指导。各部门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使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力求使课程顺利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发挥评价导向功能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与方法。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评价理念和要求为指导,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原则,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的检测,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二、评价目的l.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及发展中的需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

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4、转变教师角色,重视发展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及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养。

三、评价原则。

1、过程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学生亲历体验的课程。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评价。只要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应该肯定其活动价值,给予积极的评价。

2、多元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多元化。因此要鼓励并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自我表现方式,如演讲、表演、写作、绘画、制作等,评价不应只由教师来决定,要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多种形式,将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与指导教师或社会、家庭有关人士评价结合起来。

3、反思性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改善、促进的功能,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对活动过程(特别是细节)的记录习惯,要通过活动过程、交流和活动成果汇报,让学生学生学会对问题的讨论、方法的交流、成果的分享与思考,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4、激励性原则。坚持正面评价,运用表扬、鼓励、表彰等方法激励学生,并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无论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遭受失败的时候,无论是定性还是量化评价的时候,都应该激励学生,使激励评价成为学生获取成功的动力。

四、评价内容。

通过建立学生学习过程档案和收集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以定性为主量化为辅、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探究精神与学习能力、收获与反思进行评价。

1、参与态度。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次数、认真程度,以及是否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提出活动设想或建议、认真查找资料、准时完成计划和学习任务作为评价的依据。

2、合作精神。包括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帮助别人和寻求别人帮助,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乐于与别人一起分享成果。

3、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通过对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其对探究结果的表达进行评价。

4、收获与反思。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小组活动记录来反映,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日记、活动征文、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反映,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活动成果来评价。

五、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体现多样化,要将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1、“档案袋评价”。要求活动小组建立活动档案袋,里面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调查表、出勤登记表、实验记录表或调查记录表、原始数据、学习体会、日记等与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做为小组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

2、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日常观察即时评价要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激励学生,调节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日常观察能有效地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准确度和有效率。

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包括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表演、模型、设计方案等学校每学期举办一届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活动,每学年举办一届手工制作、模型设计作品展示评比活动。

导后继的活动,并为每学期的阶段性综合评价提供依据。阶段评价做为学生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

六、具体操作。

(一)学生评价。

1、自评内容包括。

(1)你是否一直对你参与的主题活动感兴趣?

(2)你是否参加过活动主题的选择?

(3)你收集信息、资料的途径有哪些?

(4)你在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5)本次活动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6)你对活动成果是否满意?

(7))本次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

(8)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采用方式: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学生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记录与评价表”或用描述性语言的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一次自评,完成后全体成员均上交一份给指导教师。

2、互评内容包括。

(1)小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

(2)你们在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或问题?

(3)你们是怎样合作克服困难的?

(4)你们认为下次活动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采用方式: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由组长执笔,用描述性评价方法为主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价,完成后每组交一份给指导教师。

(二)教师自评。

1、评价内容。

a、工作评价。

(2)你是否有一个活动方案和活动情况记载?

(3)为指导学生活动,你作了哪些;隹备?

b、过程评价。

(1)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实践参与活动?

(2)学生对活动主题的兴趣是否持久?

(3)学生获取信息、资料的方式途径有哪些?他们如何选择处理搜集的信息?

(4)小组成员能否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合作。小组长的功能发挥的怎样?

(5)学生在活动中是否体现独创性?独创性体现在何处?

c、效果评价。

(1)活动成果是否实现预定的目标?

(2)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发展得怎样?哪一方面的能力最为突出?

(3)学生的情憾体验是否获得满足?满足程度怎样?

(4)活动中有无“空白点”,体现在何处,设想如何改善?采用方式: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按照上述内容项目,自己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一次评价,将评价意见写成书面材料。(注意:教师对学生的定性描述评价材料中要注重抓学活动中闪光点,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满足。)。

(三)学校评价。

组织:由学校教导处具体落实,每学期对每个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一次评价。

评价内容:

1、主题选择是否恰当。

2、活动设计是否科学。

3、活动组织是否周密。

4、活动形式是否适合参加活动儿童特点。

5、活动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6、教师取得了哪些新鲜经验,得到哪些新的认识?

采取方式:

1、审阅师生自评材料。

2、与组织活动的教师(或教师小组)共同反思活动过:程,交流讨论。

3、召开学生座谈会。

4、召开家长座谈会或书面征求家长意见。

5、走访与活动有关的社区人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的实践中,我区各小学以活动为载体,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现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

1、成立区“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研究组:由校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组成,由校教导主任刘丽军同志任组长,由教研组长刘旭平同志任副组长。

2、各学校成立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由教导处、教科处有关人员、任课教师组成,由校长任组长。

3、建议成立校级“导师团”:由学校教师、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外聘人才等人员组成。

1、根据《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全县20xx学年小学3—6年级开设,每周平均2课时。

2、每周2课时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弹性安排。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1日——9月15日。

(3)各学校交流课程实施方案(9月15日);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15日——12月31日。

(1)各学校按照课表,认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2)进行实施阶段的校本教研:原则上两周一次,以沙龙式研讨为主;

(3)组织区级现场观摩教学和研讨活动;

(4)参加大市范围内的教学交流活动(光盘)(12月份)。

3、总结阶段:20xx年1月。

(1)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专题总结;

(2)推荐参加大市范围的评先活动。

1、认真学习,全面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2)学习形式:学习与研讨相结合、自主与合作相结合;重体会、重感悟、重反思。

2、积极探索,多方开发和活用课程资源。

(1)通过系统性的讲座、组织参观、校际研讨等形式有效开发和活用校内人才资源。

(2)面向社会、家长宣传学校的教育目标,尝试建立家长人才资源档案库,有效开发地域、人才资源。

(3)有效开发和利用社区和社会的物质资源:自然体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如绿地、花草、江河湖海等;社会体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如博物馆、福利院等。以此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3、大胆实践,尝试在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课程目标:围绕知识、态度、能力三个基本维度研究;

(2)课程内容:围绕三条线索: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进行选择与组织,实现三者的均衡与整合。

(3)课程实施:重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的融合研究;重视课题发现——课题探究——成果发表的单元活动流程研究。

(4)课程评价:结合“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进一步探索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的有机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

采用方式: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学生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记录与评价表”或用描述性语言的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一次自评,完成后全体成员均上交一份给指导教师。

采用方式: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由组长执笔,用描述性评价方法为主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价,完成后每组交一份给指导教师。

(二)教师自评。

1、评价内容:

a、工作评价。

b、过程评价。

c、效果评价。

采用方式: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按照上述内容项目,自己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一次评价,将评价意见写成书面材料。(注意:教师对学生的定性描述评价材料中要注重抓学活动中闪光点,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满足。)。

(三)学校评价。

组织:由学校教导处具体落实,每学期对每个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一次评价。

采取方式:1、审阅师生自评材料。2、与组织活动的教师(或教师小组)共同反思活动过程,交流讨论。3、召开学生座谈会。4、召开家长座谈会或书面征求家长意见。5、走访与活动有关的社区人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属于活动课程范畴,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课程的评价与学科课程评价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更好地落实活动课程的各项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入手,作了一些尝试。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由学校、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确定。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上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要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教师要尤其注重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选择课题,寻找适合自己的探究活动方式。有效地将研究性学习、周围环境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体开展。

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力求从课程安排组织上落实计划性、体现规范化。但这些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结合活动的开展,不断地在过程中产生新目标,发现新问题,调整新思路,创造新设计,更好地将活动引向新领域。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依据。

信。

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化。

中发生车祸后,事故现场是如何进行现场紧急自救;还有的学生表演了自己在商场与父母走失后,是如何与父母联系上的。学生在活动中还提出了一个个问题“假如发生核泄漏我们怎么办?”“假如父母不在家时,有人敲门我怎么办?”。.。.。.。.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都给以鼓励。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过程,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开放性的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评价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或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教材《玩叶子》时,设计了贴叶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采集了很多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叶片,准备了胶水、剪刀和16k纸,让学生自己想要贴什么画面,就选什么样的叶片去粘贴自己的作品。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着,精心地选择、相互配合、认真地完成了一幅幅叶画,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评议,选出“你最喜欢的叶画”,并把学生评议出的作品在黑板上展评,请小作者们自己也来评说一下,“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叶画最美”,再由大家评议出最喜欢的叶画(十幅)在学习园地里展览。在一次次的评议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我们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但是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教师都应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都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注重活动的思想。

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总结反思一学年工作、学习的时间,和所有的老师一样,大家都是在忙碌中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付出虽多,收获更多,为此,心里很踏实。回顾这难忘又充实的一年工作我从三方面进行总结:

第一教育教学方面。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对所有学生我都一视同仁,始终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坚信教师满怀真情和真爱,待到一定程度,学生就会开窍,就会飞快进步。我班华源同学,刚接班时成绩就不好,她认为自己智力一般,上课担心说错问题遭来同学的非议而害怕举手发言,主观上的不够自信,学习上缺乏拼搏,造成了成绩的飘忽不定,久而久之,就将出现恶性循环。当我发现这一势头后,我经常在课上鼓励她,在取得好成绩时激励她。当她体验到了成功,举手积极了,学习刻苦了,当她的成绩从七八十分到最高考出九十八分,全班第五的成绩时,学习上已经完全大变样,期末更是考出了99.5分的成绩,教师的表扬、鼓励和期待在学生身上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一件事。每每这时我总时更加坚信儿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只要我们给予关爱、时间和机会。于是平时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意教学五认真,尤其是作业批改,早上、中午我都是早早到校进教室认真批阅,除后进生外基本上做到日事日毕。对于其他学生,我亦充满了无限的期望。因为这种期望饱含了老师的真诚、努力和付出,往往能换来学生的进步,每每这时,我就特别欣慰。努力总有回报已成为我做教师的信条。

“他山之石之石,可以攻玉”,平时我喜欢将别人成功的经验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不断摸索研究教学、研究学生。有时我会为自己想出来的一道习题欣喜万分,有时又会为课上错失良机而后悔好一阵子,每每这时,我就认真反思,写好教学礼记,为今后的进一步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本学期我也参加了区综合实践优质课评比,按照不超过60%的也就是不超过9.6个,我的成绩正好是第十个,刚好无缘获奖,运气不好,实力更不够,需要研究和改进的实在太多,我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籍此积累经验、夯实功底、不断进步。

第二其它方面。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能够积极做学校的名片。作为曾经的德育工作者,在上学期在市全委会扩大会议上,作了少先队特色工作的经验介绍,在全区作阳光联盟新家长学校的经验介绍,均获得了较好反响。作为教科负责老师,全程参与阳光城省立项课题,并尽自己的努力,做好相关工作,为了确保质量,在去年的国庆节有三天时间在青少年进行阳光城宣传片的画面截取、录音和制作,做课题的过程让我与其他老师一样放弃了很多的`休息时间,但心中充盈更多是收获的喜悦,成长的快乐。作为301班副班主任,我协助班主任切实做好家校沟通,抓学生的思想表现、纪律情况、食堂就餐。作为淮河大家庭的一员,平时与其他老师和睦相处,互相合作,本学期尽管小孩出生,当有长辈、保姆的帮助和支持,使我有更多的时间沉入到教学中,每每看到学生有了进步,我感到教师工作是多么光荣而有意义。

一年来,由于学校领导的关心,又得到了老师们的帮助,加上自己的努力,我也取得了点滴的进步:本人写的一篇综合实践论文获市一等奖,一篇数学文章被区理科学会评为三等奖,一篇少先队论文获市一等奖,2篇少先队队会案例分获区二、三等奖,一个课题获区三等奖奖。成绩属于过去,我深知自身还有很多不足,工作还不够大胆开拓、精益求精,但我坚信,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有老师们的精诚团结,经过自己不断努力,一定能够与淮河同成长,共进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们总结了前一段实施活动课程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主张实践性学习,关注学习方式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它以学生的实践和经验为基础,提倡亲力亲为。鼓励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以知识的获取为满足,追求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这种过程性的学习是一种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实现规程学习的的最适当的方法就是自主、探究与合作。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关注学生现实与未来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面对的学生的完整的生活领域,绝非仅仅指学生举手投足即可触及的学校、家庭、乡村、社区这样一方狭小的天地,而是远大于此,包括了上述一切并涉及国家和整个人类的现在和将来,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发,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需未雨绸缪,兼顾学生的长远发展,主动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世界的需求。

三、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组织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实现其教育的功能。一直以来的教育都是强调学习前人的思想结果。综合实践活动却主张通过解决实现问题进行学习。毋庸置疑,“问题”的选择和确定对学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和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样毋庸置疑的是,面对学识和经验都嫌不足的中、小学生,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努力创设情境,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从他们亲力亲为的经验中,乃至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而“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就可以从中获得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的联系的整体认识和深刻感受。

四、着眼于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努力追求学生独具特色的全面发展。从小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因为他为学生提供了自然、科技、社会等客观事物主动结构的机会,从而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教育的优势。

五、重塑学校文化,推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植学校创新文化氛围。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就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重塑学校文化,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植学校创新文化氛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江都区第一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参与专题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切身体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技能,培养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无论学生确立的探究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研究课题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

大概分类如下: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课程特点。

(1)开放性。

实施主体开放(师生、专家、家长);活动时间开放(分散与集中课时双结合);

活动空间开放(教室、学校功能室、校外厂企、街道、景观等);学习内容开放(学科、社会、生活、课题、活动设计……);学习手段开放(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等);研究方式开放(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资料收集);成果表达开放(论文、报告、方案、展品……)。

(2)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我评价”。

(3)探索性。

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范围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现,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究”完成。

(4)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板块之一,说明它的特征是实践性,而且在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实践、科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研究学习的实施步骤。

1、培训教育。特别是对于七年级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在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2、选择课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强调课题的需求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鼓励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问题追踪等。

3、制订计划。课题小组确实研究课题后要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4、搜索资料。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5、整理总结。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和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做出处理,如发现缺少材料,可继续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6、交流评价。

各班每个课题组把自己的成果以各种方式在班中进行展示,同时学生小组展开互评和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推荐出优秀课题参加级的优秀成果展示。

社区服务属义工或志愿活动性质,要求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各种对社区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包括:

1、社区宣传教育活动,如。

(1)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及系列主题宣传日活动;

(3)进行城乡科技、科普宣传活动;开展城乡文体活动;

(4)组织同学在所在乡镇、街道开展文化宣传,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破除迷信。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

(1)城乡环境卫生,城乡绿化、美化工作;

(2)负责所在乡镇、街道、村委、公园、学校等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管理;

(3)负责所在乡镇、街道、村委某一道路、厕所公共清洁卫生管理;

(4)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居委政管理助理,帮助维护街道卫生、清理牛皮癣;

(5)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

(6)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居委街道交通管理助理,协作交通管理。

3、帮贫助困活动,如。

(1)进行社会福利院的“爱心接力”,为所在乡镇敬老院孤寡老人提供服务;

(2)开展扶贫捐赠活动,为所在乡镇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提供服务;

(3)中小学生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帮组有困难的低年级学生;

(4)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学习困难学生校外辅导员。

4、行业辅助性活动,如。

(1)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

(2)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

(3)担任所在乡镇、街道某一企业管理助理或义务监督员;

(4)在厂家或商家的产销旺季进行帮忙;

(5)支援农忙等。

社区服务的实施程序。

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纪守法,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活动要坚持“就近”原则,注意活动的主体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

3、精心规划。学生必须首先联系好将要前去服务的地点或单位,制定活动计划,报告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填在《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对活动的计划与地点进行考察分析,并对服务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社区服务活动要在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认可并签字表示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实施。

4、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服务区负责人的领导。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要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每项服务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填写《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可收集一些活动相片,还应该撰写一些有关活动的经历、收获、感受或体会等内容的文章。

5、总结交流。每学年各班级安排一次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交流。交流的内容应有《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相关材料证明如一些介绍活动过程和体会的文章、活动相片或视频等。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6、学生汇总。每项社区服务活动的原始材料,把填写的《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及相关材料证明(如一些介绍活动过程和体会的文章、活动相片)粘贴在一起装订成《江都区第一中学社区服务登记手册》上交,由学校组织考核评分。

第三部分:社会实践的内容。

1、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也是社会实践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2、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社团活动:可以郊游,参观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访问则一般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等为访问对象。

3、班级值周活动和校内劳动。

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规,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3、活动实施。新学期开学的第三周召开开题报告会,组成活动小组,确定活动主题,明确成员职责,制订活动计划。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服从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每班推荐最好的一个活动小组参加级组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评选出10个活动小组参加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交流大会,评选出优秀活动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时间安排在初二第二学期期中考后(5月上旬)。

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评,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进行学分认定,教务处完成学分登记。

组长:乔志军校长。

组员: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团委、总务处负责人及年级组长。

综合实践活动由下列部门和机构进行管理: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团委、总务处、备课组、班主任、科任教师,由以上相关人员或代表组成的课程学习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指导。各部门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使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力求使课程顺利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2、开放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3、实践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4、综合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员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的有关要求,本学期我校将继续正常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要求各年级、各班按对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以认真的态度、务实的措施规划来切实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自主”,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不怕困难勇于合作的精神,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和公民的意识。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索,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践实证的方法。

1、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

继续重视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征求意见稿),相关“综合实践活动”的论述及其它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文章,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课程意识。强化校本培训,增强培训和学习的实效性。使全体教师、特别是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教师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和操作要点。

2、抓好课程实施。

(1)各教师根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及本学期实施计划,明确本学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基本思路,认真制订好“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作为课程实施以及学校管理和检查课程实施情况的依据。

本学期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继续按长短线结合的方式推进,其中长线主题活动各年级要求完成两个,由各班自主选择,可以为“江海文化”的“人文篇”(如张謇精神、海门山歌等)或特产篇(如三星绣品、三星葡萄、三和猕猴桃、海门山羊等),也可以围绕“节日文化”(如清明、端午、立夏等),还可以抓住上海世博会召开的契机开展相关研究。同时要注意学科、活动的整合,结合“每月一事”中相关主题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视野统筹兼顾,有效开展活动。每次大主题单元活动,都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要注意丰富阅读内容,增加与社会互动和研究的成分,同时要注意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并严格按照教研室规定整理资料包。对需要学生上网收集资料的,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协助,按要求认真辅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提高学生网上收集资料的能力。

1、重视评价的过程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学习方式等表现,及时评价将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7-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特别是1992年以来的活动课程有效经验,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又适应加强科技教育的信息时代需要。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对充分发挥活动课程应有的发展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它客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发展。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密切联系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或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单一的、封闭的课堂时空,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活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继续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工作重心开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的工作原则,在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1、高一年级劳动与技术课以《劳动与技术》课本为依据设计教学,也可开发自编教材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需将方案报学校教科室备案。每周一课时。

2、高二、高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劳动与技术》课本为辅设计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主要工作。

(一)积极落实课程常规,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1.理性分析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

2.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3.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4.广泛征集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并组织相关的评比活动(教师案例、课堂指导设计、计划总结等),逐渐丰富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7.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

(二)组织多项教研活动,提升课程理解水平。

1.继续开展“再学习课改理念,再反思课改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体的研讨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等文件精神,提高对课程改革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熟悉相关学段的课程信息,如课程的产生背景、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专业水平,始终保持与新课程同行。

2.引导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养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3.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和不定期举办的主题沙龙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4.引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紧紧围绕影响课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为整体推进课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4.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

5.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立足于探索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探索多种途径,努力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与学校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结合,与学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发展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服务意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组织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组成:校长是第一负责人,组长由分管年级副校长担任,小组成员由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和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实施计划制定、过程落实、实施指导、检查管理等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和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三、实施原则。

1、综合性: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重视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2、实践性:强调体验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

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为终身学习,获得生存能力的综合实践能力。

3、活动性:强调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成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4、开放性:强调“开放”,努力做到教育时空的开放,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要求与内容的开放,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开放,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估的开放。

5、自主性: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实施方案。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课程实施现实的经验,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文化,打造学校素质教育新亮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到“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充分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学校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各年级形成序列大主题,各班在大主题的总领下确定小主题,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周边自然环境、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等领域,确定研究主题,开展调查与访谈、参观、考察等多种活动,以形成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成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一大亮点。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领域,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别: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其中课题研究内容设定为七类,即生命与健康、安全与自救、自然探究、社会考察、环境保护、民族文化、科技创新;项目(活动)设计的内容设定为五类,即自我发展设计、家庭活动策划、校园活动策划、社区活动策划、创新设计制作。课题研究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献爱心活动、街头宣传活动或主题班会的设计(策划),后者如对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项目的设计等。

(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实施策略。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统一规划下由政教处负责牵头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学校学生现状及其发展需要和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综合考察学校及社区支持学生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有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在政教处统一安排下,采用专题讲座、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的有关培训,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实践与服务的观念,熟悉、掌握社会实践与服务的基本内容、技能,了解课程实施评价的一般方式,懂得如何处理社会实践与服务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与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和撰写实践与服务心得,以“思想先行”为健康实施“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拟开展的社会实践与服务活动如下。

社区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依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而设计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统一开展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所接触的生活世界,从熟悉、关注的社会实际角度选取主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此类活动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研、体验民俗、生存锻炼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开展政治、经济类活动如“政策宣传”、“消费导向”、“呼唤诚信”、“义务书画”等进行。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指导学生统一纸张格式认真撰写活动体会心得留存。

校内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由学校学生广播站、各类文艺社团、学科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舞台,开设“理想、人生”、社会人文、科学实践、时事专题以及劳动技能如摄影等校本课程包括讲座、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等,以学生自愿参加为原则所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各年级必须根据年级师资和可供支持的教育资源选择开展适合本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必要时有些活动可以考虑跨班级或跨年级进行,以达到“师资等教育资源的共享,跨班级或跨年级学生互动交流”的目的。各年级应及时总结所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质量,同时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参与活动的过程体验、经验总结等个人资料的归档工作。

3、社区服务活动。

学生自行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可以是大型社会公益义务活动,如配合创建卫生城市的环保卫生公益劳动、大型社会活动的义务宣传等;也可以是社会重大活动日如“学雷锋日”、“消费者权益日”、“教师节”等,开展“访贫问苦送温暖”、探望敬老院、福利院之类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学生在积极参与上述各类活动的基础上,必须利用节假日、寒暑假,以个人或自愿结合的活动小组,开展如到父母单位服务当义工等社区服务活动,完成学生活动体验小结将载入学生档案袋,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

4、校内服务活动。

校内服务活动主要有“帮困助学”、定期义务劳动等。学校将统一课表,安排一定的课时确保每天有一个班级在校内开展义务劳动。全体学生在积极参与班级值日卫生、卫生包干区整洁、自行车排放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与条件有选择的参与开展“不让一个同学落伍”一帮一、一对红活动,爱心帮困活动;竞争参与学校图书馆、专用馆室管理服务活动和“学生文明示范岗”、“常规管理学生服务团”等服务管理工作。各班主任应指导学生将所参与开展的服务活动以书面形式及时总结以载入“学生档案袋”。

五、课程实施的管理。

1、落实课程计划: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落实好课时,课时列入课表,采用集中与分散的形式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可以临时调整,但确保学期总课时,不得挤占挪用。

2、日常管理:各年级段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表,按照“一人负责、

团体协同”的原则配备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每个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有专人负责。学校、年级组织学习、集思广益,集中教师的智慧在具体活动中实施协同教学。各年级及时做好活动记录,并收集原始活动资料(如活动。

教案。

调查报告。

评价表总结论文等)统一归档,期末上交教导处。

3、加强教研活动,重视教师培训。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的重大意义,要认真学习国家、省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与书籍,明确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及实施、操作的方法,提高对各个学科的认识。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在校内开展看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的录象,听课等活动,采用内外并举的策略。

4、课程评价: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以形成性、发展性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评价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以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主要采用作品(手工、劳技作品、调查报告、研究性小论文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

2

页,当前第。

2

1

2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