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结题报告(优秀17篇)

时间:2023-11-17 21:04:24 作者:FS文字使者 论文结题报告(优秀17篇)

通过研究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行之有效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触发写作的灵感。

结题申请报告

课题研究时间:xxxx年12月——xxxx年9月中国教师科研基金“xx”规划课题领导小组:

延川中学体育教研组于xxxx年12月向中国教师科研基金“xx”规划课题领导小组申请了《因材施教,特长特教促成才》这一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三年的努力,本课题研究已初见成效。至xxxx年9月本课题研究已到期,现向课题工作领导小组申请结题验收。

根据体育课程特点,研究内容及个人特长,我们把高考必考的四项素质测试划分给各自的试验教师,我负责立定跳远的教学,训练研究。

我根据研究的项目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分为五个阶段开展了研究。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xx.12—xxxx。7)

(1)搜集有关课题研究学习方面的资料,研究他人在相关内容上取得的成果。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快乐英语学习方法的看法。

(2)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计划。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xxxx.7—xxxx.3)

(1)选择两个基本情况相同的实验班、平行班和对照班。

(2)让学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用于自主学习记叙文单元做参考资料。

(3)利用电脑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好学习笔记。

(4)定期进行学习心得交流,教师进行学法的指导。

(5)应用教学经验和理论资料,分别在实验班、对照班英语学科中进行实施研究计划,并积累经验和数据。

(6)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完成“兴趣英语教学在我校英语课堂的尝试”

第三阶段——成果阶段(xxxx.3—xxxx.7)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教学论文、教学讲义,按照“变教为导,学会学习”的新理念,探索教学过程的新方法。充分利用英语快乐教学,创设一种研究情境,培养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组织各个研究教师,汇总各种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辑,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自查会,申请课题验收。

我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训练习惯,自身兴趣爱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特长特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潜能,使我们的教学,训练都能注重个体,量身裁衣,分组分层,逐渐推进。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也要相互竞争,整体提高。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立定跳远训练教学方法,并在校内加以推广应用。

1、总结出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立定跳远的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立定跳远教学并将该教学方法在全校推广使用。

2、通过对立定跳远的力学分析,技术环节,肌肉用力等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立定跳远有了系统的认识。结合自身特点,自我制定训练内容,练习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3、学生对立定跳远的学习训练有浓厚的兴趣,训练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4、学生训练立定跳远的劲头更足,更有信心。

5、更新教育理念,快乐教学,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改进了学生学习的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训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身体的疲惫。

6、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优质课和优质论文。

此致

敬礼!

《因材施教,特长特教促成才》课题组

xxxx年9月2日

《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论文

11月,我们正式接管智多星幼儿园并更名为开心宝贝幼儿园。一段时间来,在区教委领导及各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指导下,在广大幼儿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幼儿园全体教职员工认真贯彻《纲要》、《细则》等教育法规条例及相关教育政策,以培养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新一代幼儿为己任,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促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幼儿园办园方向正确,办园条件逐步改善,卫生安全管理力度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幼教管理水平提高,社会效益好了,幼儿园各项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按审核要点及标准,,我园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检查和反思,做了认真地自评,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治思想工作。

认真抓好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我园把每周一幼儿离园后作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时间,通过集中学、分组学、自学等形式,学习上级文件、传达各级会议精神、学习师德材料、有关法律法规等,定期检查会议记录,有相应的学习制度,保教考核的一项指标。认真抓好教师的政治思想、纪律和师德教育。除了每周进行政治学习外,我们还进行师德教育培训。教职工队伍积极向上,整体思想素质较好。

(二)领导班子建设。

班子团结协调,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园每周召开一次班子成员会议,商讨一周主要工作,遇大事必开会集体讨论决定。班子成员有分管财务、总务、保教、卫生等,既分工明确,又能充分发挥整体效能。班子成员工作积极负责,作风踏实,都能深入教学第一线,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推行园务公开制度,建立园务公开栏向教师、家长公开,还设立了园长信箱,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

(三)幼儿园管理。

1、坚持以法治园,严格执行有关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制订各类工作计划,并定期检查和落实。

2、幼儿园规章制度健全,有各类制度、职责,有各人员考核细则,并能认真执行落到实处。有单独设立的档案资料柜、有档案,有各类教育教学资料、学具等。

3、有健全的财务制度。量入为出,专款专用。厉行节约,合理使用资金,经费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严格财务制度,严格用款的审批和报销手续,各类帐目日清月结。

4、幼儿园的保教、卫生保健综合治理、家长等工作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并能及时归档立卷,幼儿园档案管理较规范。

5、幼儿园定期开会研究幼儿膳食,每月进行营养分析,把每周食谱发给家长,便于了解我园的伙食。

(四)办学条件。

1、幼儿园占地面积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活动室面积约平方米,午睡室面积约平方米,办公室约平方米,厨房面积平方米,幼儿厕所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约平方米。

2、每班各类设施齐全,活动教玩具齐全,有桌上玩具、自制教玩具人均件。园内有大型多功能滑梯、小型滑梯、大中型积木、图书室等。

3、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11月接手幼儿园后,我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投入已达30万元。主要用于:园舍翻新、厨房、厕所改建、铺地板胶、添设儿童床上用品、购买接送车、桌面玩具、图书、电视、vcd等。

(五)安全。

1、幼儿园房屋建筑全部达标,无任何危房。

2、幼儿园孩子接送安全。早上幼儿入园和下午幼儿离园时间安排教师在教室门口,迎接和送走幼儿和家长,同时也做好各种不确定安全隐患的排除工作。

3、班级安全:

(六)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回顾近段时间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与先进幼儿园相比,我们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

1、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2、教学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3、要严格按照《纲要》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趋于多样化、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达到使孩子在笑声中汲取营养,在欢乐中健康成长。

4、加强幼教队伍建设,加强日常学习培训。支持鼓励教师参加更高层次的教育培训,力促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经常开展政治业务学习培训和日常教学观摩,不断改进和提高全园教师的幼教管理水平,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中坚力量,为幼儿园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强化校园内部管理,提升工作效率。进一步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切实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始终坚持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充分调动全园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全园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结题报告范文

thehearts。

desire.的翻译“要是天公换了卿和我/该把这糊涂世界一齐都打破/要再磨再炼再调和/好依着你我的安排,把世界重新造过”(胡适),“啊,爱哟!我与你如果能串通‘他’时/把这‘物汇规模’和盘攫取/怕你我不会把它捣成粉碎/我们从新又照着心愿抟拟”(郭沫若),“爱哟!你我若能和‘他’沟通好了/将这全体不幸的世界攫到/我们怕不要捣得他碎片纷纷/好依着你我的心愿再抟再造”(闻一多),“爱啊!假如你我能勾着运神谋反/一把抓住了这整个儿‘寒尘’的世界/我们还不趁机会把他完全捣烂/再来按我们的心愿,改造他一个痛快”(徐志摩),“爱呀!要是与命运能够串通/那残缺的宇宙把握在手中/我与你便能摔碎了/又抟起/抟成了如意的另一个穹隆”(朱湘),“啊!我爱!愿咱与命运商讨/抓住这万物的糟糕图稿/怎不把这世界捣成碎片/好按我们心愿重抟再造”(柏丽),“爱人哟!你我若能与他合谋/掀起这大千世界的可悲结构/我们岂不会把它砸个粉碎/再重新塑造得更接近心的要求”(飞白),“爱人哪!要是你我能同他协力/把握这全部事物的可悲设计/我们就不用先把它砸个粉碎/再把它塑造得比较称心如意”(黄杲妍),学生不仅能看到不同译者之间的才学性情差异,而且能充分领会到用词、用韵、停顿等对诗美产生的关键作用。

(三)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教师,学生自己的习作。

以“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指导思想编写的新教材,尤其是《语文读本》,还给教师展示自己的学识、才华、个性、爱好兴趣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如能将教师的“下水。

作文。

”和学生习作与读本中的相关篇目作对比阅读,往往出乎他的意料,激发他们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事实是学生对此表现了空前的热情和浓厚的趣味。这种形式,至少有如下几种客观效果:

1.大大提高了教师和学生优秀习作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

2.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课外阅读的兴趣,写作尤其是改作的兴趣,评析作品的兴趣。

3.激活了学生本来处于“待机状态”下的语文潜能。

(四)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班会、团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

(五)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更深广的课外文学阅读。

《教学大纲》强调,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强调课内外的沟通”。《语文读本》本身就是课堂语文教学伸向课外的一根触角,是语文走出象牙塔走向生活大世界的一块有力跳板,因此它的学习,更应该注意向课外延伸的原则。《语文读本》的封面设计就含情脉脉地表达了这一“心愿”。设计者淡化作为主体背景的《清明上河图》,而凸显了读本编者要向广大师生推荐介绍的各种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作家》《作品与争鸣》《名作欣赏》《中篇小说选刊》《散文》《博览群书》《世界华文文学》《译林》等等,就是要求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上述文学刊物。事实是,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读本》的封面将学生引入阅览室中的层次较高的优秀文学刊物的广阔天地。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语文读本》选文的出处向学生推荐优秀文学、学术刊物以及文学作品集。如许墨林《大佛的沉思》选自《钟山》,宋晓梦《访西安古城墙》选自《当代》,正之的《怎样读一篇文章》选自《语文学习》,教师可在学习介绍以上文章时顺便介绍推荐以上三种刊物;《雨的随想)选自《汪国真诗文集》,《老屋窗口》选自《文化苦旅》,我们在学习介绍以上文章时,可以建议学生阅读文章选自的两部文集——当然这种建议应该是切合学生实际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研究成果。

一、  成果综述。

1.通过对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的研究,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因而,“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对概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能实体化,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机结合。

2.通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的探讨,我们认为:(1).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物质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而《语文读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的最好材料。(2).正确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灵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遵循有序原则,其次应遵循直观原则。(3).清晰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保证。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教学中只有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4).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翅膀。在阅读教学中,要明确训练重点;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加强教学的人文性。

3.通过对怎样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创造性问题的研究,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教并重”教学结构。

二、资料汇集。

1.理论探讨系列资料:

王兆平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崔国平 《新教材文学阅读纵横谈》。

杜金鸿 《中学语文改革的主要特点及教学和复习应对措施》。

程如荣 《谈语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杜金鸿 《定准目标提升素养》。

徐建新  《阅读教学的指挥棒该指向哪里》。

2.课堂教学模式资料:

王兆平 《诵读•揭标•激疑•研究》。

顾 权 《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几点做法》。

王玉生 《口头交际——即兴讨论》。

顾 权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韩丽萍 《“把课教活”方法举隅》。

王玉生 《古诗鉴赏一得》。

崔业慧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胥照方 《一个形式新巧而内容实在的教学设计》。

徐建新  《在不知不觉中练功夫》。

郑如芹 《演讲着教演讲词——董宗仁《我有一个梦想》课堂实况撷英》。

3.学法指导研究资料:

王兆平 《高考话题作文提升品级的关键词》。

杜金鸿 《谈谈新诗创作》。

周鹤峰 《拥抱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

胥照方 《高考语文新教材备考方略》。

胥照方 《于细微处见精神》。

马亚峰 《写出真情实感》。

郑如芹 《作文过渡技巧的创新》。

郑如芹 《故事新编的完形艺术》。

4.其他相关资料。

《三人行中学语文网》网站。

电子资料(见东中校园网dzfiles目录下相关资料)。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遗憾和思考。

《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论文

当今,在贯彻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之际,我国的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深入发展的阶段,新课程的使用给我们的幼儿教育带来了实施新课程的良好环境,同时给教师们带来了许多发展新课程的启示。《幼儿园课程指导》指出“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个有意图而可灵活调整的开放的系统。”《幼儿园课程指导》的目的在于提供幼儿园建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每所幼儿园都有自身的背景和实际,在对课程理论和实践引进吸收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调整、充实、更新、创造的园本化过程,如果僵硬地、原封不动、静止不便地执行预定的课程计划,无视儿童的兴趣、需要及不断变化的环境,这样的课程是缺乏生命力的。

幼儿园课程最重要的是符合幼儿的求知需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活动应该围绕幼儿周围的世界展开,这样有利于使幼儿的原有经验得到运用,知识得到升华。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幼儿所注意时,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更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我们不能拿着教材向孩子讲解海洋水族馆,尤其对我们农村的孩子,而放弃孩子正在用心观察着的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把孩子从他感兴趣的世界里硬拉出来,是违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农村有广阔的自然资源,农作物、动植物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都是孩子探索的积极对象。于是《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在我园启动了。

我们开展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就是要改变现在正在试用的新教材的部分内容远离幼儿生活经验的倾向,新教材的部分内容的确与农村教育的实际结合得不够,向远离农村的城市的孩子讲述野菜、杜布的经历、无公害大米、桑园鸡或者向远离城市的农村的孩子讲述雄伟建筑、海洋水族馆,那就只能是指着教材的说教。在棉花雪白的九月,在稻谷丰收的十月、在野菜飘香的三月,在桑树碧绿的五月,我们的孩子不时被田野上传来的“轰隆隆”的收割机声所吸引、在挖野菜采桑葚中所沉醉,孩子们追逐着收割机奔跑,扎稻草人玩,在玩的过程中,对稻谷的生长成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好奇,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我们生成了主题活动《无公害大米》,并尝试着对此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我们每天食用的米饭是新埭的特产,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了解现代农业科技对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而且农业生产使用的现代化机器减少了农业劳动量的付出,从而萌发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的欲望。于是来源于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就成了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

在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快乐、教师的进步,我们的孩子会创造了,会求知了,会学习了;我们的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理念越来越明了了,教师不被教材的内容所束缚,能结合季节和环境的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这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新课程的理论真实地体现了出来。

二、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幼儿园的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的学科教学发展到90年代的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它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但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应该“跳出”幼儿教育的圈子,从更广阔的视点来审视幼儿园的课程改革。课程规划和设计是研究的过程,课程的实施是实验的过程,真正的课程是在校园里发生的,是在研究和实验中发展的,也是在实验中得到论证和检验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人是与环境相适应的问题解决者,而且儿童具有制作的本能、探索的本能、表演的本能和艺术的本能,适应儿童本能和天性的课程和教学便是强调“经验”价值的课程和教学,因而课程与教学论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主题活动的选定和活动设计基本顺应了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是从儿童发展需要和儿童感兴趣的生活事件中提取的活动内容进行的教学设计。但每一种课程总有它的局限性,在《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学参考的指导下,我们根据本园及地方特点,选择了几个符合季节特点和地方文化的主题活动,建构园本课程活动内容,生成了《杜布的经历》、《无公害大米》、《野菜》、《桑园鸡》这四个主题在大班四个班进行实施。

通过主题活动的生成实施,为教师创设一个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研究环境,引发教师善于捕捉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教学素材,发掘乡土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地幼儿发展需要的主题活动方案,并以此促进教师个性特长的再发展,再在将各个主题活动串联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整合。此外,本课题的研究还有效利用了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各个主题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所提供的民间教玩具又成为区域活动中幼儿感兴趣的玩具材料。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新埭镇中心幼儿园大班园本课程活动设计。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一)、合理运用乡土课程资源,为主题活动的实施提供现实的物质条件。

教学内容中去,新课改理念主张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发掘与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目的,不仅在于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使幼儿园课程乡土化、个性化、多样化,也有利于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园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使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此外,还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参与,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了解与满意度。

新埭属江南鱼米水乡,具有特有的乡土文化资源,为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的实施提供了现实的条件资源。

1、采集和运用自然物资源,以丰富教材内容。

结题报告范文

作者:省东中科研课题组    。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二、课题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八、课题研究成果。

九、遗憾和思考。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题背景。

“语文教学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题界定。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00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

课件。

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不仅有实践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构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多侧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特别在我们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里,拥有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累了一定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层次的,这些个性和特色更加激发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凸显我们研究使用新教材的个性,走出研讨教学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明确阐释。他认为,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其他还有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多元智力理论给高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

多元智能理论给新教材的使用带来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我们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观的构建主要包括:

(一)课程设置多元化,开发多种智能。

(二)教学设计个性化,满足个体差异。

学生个性包括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学生个体的社会性。正如多元智能理论表述的那样,学生存在八种不同的智能,而且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基于此,教师必须树立多元学生观,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能与学生深度交谈,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态度关注不同的学生个体,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树立多元学习观。

(三)学生评价多元化,促进全面发展。

自我评价。

有利于发展其自我认识智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的评价可以利用观察法,在教学情景中直接评价,由教师或学生互评;也可以用档案袋评价法。积累学生的个人作品,了解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情况,结合形成性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功能,使教与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个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品质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这样认为,对学生来说,只有那些关联的、成体系的、符合个人情感价值的知识才容易被内化,才容易被调动,从而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恰是新教材的使用的出发点和指归,新教材的使用也正要遵循“内化”的规律。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方法设计。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总体上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要点是:

1.应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应用研究是一种有别于实证研究的研究范式,整个研究过程体现为一种螺旋式深入发展的过程。

2.

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提倡质的研究理念,对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作描述性、解释性的建构说明。质的研究对研究结果的价值判断(研究效度的确认)一般具有描述性、解释性和建构性等特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这一阶段是相对比较困难的阶段,首先是熟悉教材的编写体例,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特点。然后在具体的教研过程中,阅读部分结合单元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等,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讨。注意继承以前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写作部分结合各写作单元的专题进行,注意“规矩文”和“放胆文”结合。加强写作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将片断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完整的、理性的认识。至于全新的口语交际教学部分,则本着边摸索边探讨的宗旨不断进行学习、实践、总结。

(3)2003.8:中期评估。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对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得与失进行小结和评估,并整理一部分研究成果,除了明确第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之外,还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实际,将一些还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提交下一轮次的高一高二备课组,让全语文组的教师都参与进来。

这一阶段课题组面临着人员和教材两方面的变动,但课题组还是首先确定了本阶段研究的方向、内容、侧重点,并针对人员的变动,吸收了一些新的成员,召开了新的课题组成员会议,调整了内部分工。又针对教材变动情况,将先期研究成果进行整合。

(5)2004.9——2005.7 。

由于面临着学校的百年校庆,原先预定的结题时间不得不推迟,再加之2005年秋学期,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一年级又使用了苏教版教材,这给课题组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课题组还是在农历新年前后多次集中,放弃假期休息,进行整理、进一步的研讨,从而梳理形成了我们的结题报告。

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研究内容。

课题涉及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四个教学元素,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等诸多方面。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认识能力、实践经验的局限,只能囿于以下五个方面做一些肤浅的探究:

论文结题报告浅谈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

摘要: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国内兴起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在一堂课中师生围绕一个或几个议题,选择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关联的教材课文或课外文章,进行集体阅读和建构的阅读教学形式。本文主要从精选文本、突出主体地位、阅读联系实际等方面来论述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国内兴起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在一堂课中师生围绕一个或几个议题,选择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关联的教材课文或课外文章,进行集体阅读和建构的阅读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获得。阅读已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群文阅读正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如何开展好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体会:

一、精选文本,打好群文阅读的基础。

精选文本是开展群文阅读的前提。教师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前,需要选择适当的阅读文本,从而为群文阅读教学的后续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初中生阅读不同国家的名著,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使他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引发他们阅读学习的兴趣。让初中生自己去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道理,这一过程可以使他们对于书本有着更深的体会,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如教学《夸父追日》时,为了使学生更有兴致探讨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多了解《哪吒闹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群文阅读教学效果。另外,还可以按文本的内在关联确定议题,进而组织群文阅读教学过程。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阅读回归本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应发挥引领的作用,突出学生阅读、思考的主体地位,真正让阅读回归本位。

(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阅读,教师准备多篇文章让学生阅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感悟与体味,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反之,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保证,学生就无法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二)教给学生群文阅读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对主要文本可采用精读法,次要文本可采用略读或浏览法辅助阅读。

如在“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文本,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对《春》的精读,使学生形成对描写景物方法的系统认知,然后将《雨的四季》《散步》中的景物描写语段作为次要文本进行略读,紧扣景物描写方法,强化学生认知: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注意融入情感。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才能大大提高群文阅读课堂效率。

三、阅读联系实际,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是初中生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进课堂中,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其次,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人生哲理等运用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现行的绝大部分语文教学活动是围绕课内阅读展开的。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阵地,然而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课内阅读的教学,往往忽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处于盲目、自由的状态[1]。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群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为课内阅读提供大量的阅读素材,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有益补充。所以,开展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要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达到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的最佳阅读效果,开展“大语文观”教学。

四、读写结合,增强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阅读和写作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阅读训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提高阅读的速度,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因为阅读速度越快就可以节省越多的时间,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去阅读更多的书籍。第二是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理解作者表达的真正意图也是十分重要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阅读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点。

除此之外,这种启发还可表现在某段语言的修辞、文章的结构、选文的写作手法等方面。如在“千古话离愁”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选取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和李白的《秋浦歌》。让学生阅读并感悟“离愁”在古人的情感世界中是怎样表达的,接着当堂训练,让学生运用比喻或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一写自己的愁绪。这种“读”与“写”的结合,能促进学生读的成果向写的能力进行当堂转化,提高群文阅读的教学实效,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2]。

总而言之,我们要明白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学生慢慢养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让阅读能力突飞猛进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积极探索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才能更好地促进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文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论文

发展幼儿的信息收集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的新任务与要求.一是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多种信息同时呈现,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对收集信息的兴趣.二是幼儿获得信息的途径主要有:(1)早期阅读是大班幼儿获得信息的途径之一.(2)电视是大班幼儿获得信息的.途径之二.(3)网络是大班幼儿获得信息的途径之三.(4)报纸是大班幼儿获得信息的途径之四.三是教师引导幼儿收集资料:(1)兴趣为抓手,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信息.(2)引导幼儿围绕主题活动,培养幼儿收集信息的能力.(3)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信息交流.(4)做好家长工作,是幼儿信息收集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

作者:马慧荣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新星幼儿园,江苏淮安,223001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2010“”(6)分类号:g612关键词:幼儿信息收集能力

结题申请报告

尊敬的区教科所:

xx年10月,我校“提高课堂有效性课题研究”从确立项到现在已经历时六个学期的研究。目前我校课题研究已经进入末期结题阶段。

在过去的六个学期里我们先后制定并落实了《万店镇中心学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万店镇中心学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实施细则》(第一阶段)《万店镇中心学校“提高课堂有效性课题研究‘分层目标教学’”实施方案》《万店镇中心学校“有效性课堂”行动方案》《万店镇中心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示范班级、达标班级评选办法》《万店镇中心学校“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中期方案》《万店镇中心学校有效性课题研究验收方案》。依据以上方案或计划已经完成各项工作并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模式。

为此,我们认为“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已达到预期的目的,现特申请结题。

xxx

20xx年xx月xx日

《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论文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弘扬民族文化,萌发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内容,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而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注重形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二、理论依据。

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标、内容:

1、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内容。

2、探索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曹冰洁、李晋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

2、制定课题计划,确定研究小组成员并进行分工。

3、研究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并进行研讨。

4、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前测的测量指标。

(二)具体实施阶段。

1、对实验班进行前测。

2、进一步收集有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教育资料,学习许卓娅的音乐教育理论。

3、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4、探索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5、针对幼儿水平设计记录表并进行跟踪记录。

6、能大胆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请高甲戏团、木偶剧团的演员来园表演。

8、建立学园小戏团、木偶团。

(三)总结阶段。

1、整理成果资料,分析相关数据。

2、汇编成果集(反思记录、活动设计、民间音乐教材、主题活动方案、自编儿歌等)。

3、参加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组研究成果交流。

六、研究成果。

调查结果。

《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和乡土意识,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以上列表中可以看出有62.9%的幼儿不能听辩出本土音乐、100%的幼儿不能拍出本地音乐的典型节奏、72%的幼儿不会用乐器演奏简单的本土音乐、82.8%的幼儿只能听辩出一种民族音乐。经过两年的时间,大部分幼儿对本土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了解到本土音乐有高甲戏、南音、布袋戏、木偶戏、鼓队舞、游戏童谣等,高甲戏、南音是我们闽南最具有特色的戏曲,深受大家的喜爱,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82.9%的幼儿能拍出本地音乐的典型节奏、97.3%的幼儿能演唱3—5首的永春民间童谣,如《打铁哥》、《掩乌鸡》和《抓啄歌》等,91%的幼儿能跟随音乐节奏节拍协调地手舞足蹈,如《天黑黑》、《一只鸟仔》、《老鼠嫁女》、《群丑献艺》、《碰球舞》。93.9%的幼儿会用两种乐器演奏简单的本土音乐、90.9%的幼儿能听辩出三种以上民族音乐。在游戏中学习,身心愉快,并初步感受并喜爱家乡民间艺术中的美。我园将本土音乐引入到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不仅开拓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增强了对本土音乐的审美敏感性,体验了创造与表现的快乐,激发了幼儿热爱乡土文化、爱家乡的情感。

实践成果。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我们把幼儿与老师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给了教师、幼儿一个非常自由、自主的空间,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从查找资料、主动发问、参与环境创设、参观访问等都能看到老师和孩子忙碌而愉快的身影,幼儿与老师成了活动的主体。4月,民间舞蹈欣赏《碰球舞》参加省音乐课题组观摩活动,205月节奏活动《采茶扑蝶》园课题组观摩活动,获得专家的好评;10月艺术活动《小小新娘》获马来西亚幼教考察团的高度赞赏;年12月艺术体验《群丑献艺》参加县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201月《幼儿园开展本土音乐欣赏新视点》一文获泉州市幼教年会论文评比优秀奖。学园汇编了两本教师反思集、活动设计和经验总结,取得了一些成果。

教学上的收获。

1、营造浓郁的氛围,对幼儿进行本土音乐的熏陶。

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注重设计环境,丰富环境,变化环境,利用环境对幼儿的熏陶,使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美。

首先将本土音乐融入到各年段的早操、午间操中;利用晨间、下午起床、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播放闽南歌曲、童谣、乐曲、戏曲等,教师引导幼儿在本土音乐萦绕的环境中心情愉悦地自由游戏、活动。

其次教师在各种活动区增设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的玩具材料,如体育角的两人三足、竹高跷、滚铁环;动手角的“东西南北中”;音乐角的拍子响拳、压脚鼓;表演角的高甲戏、惠安服饰、木偶表演;阅读角的家乡小传、自制民谣小图书等,便于幼儿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了解本地民俗音乐文化。

此外根据主题开展的不同时间,通过布置临时性的墙饰,对幼儿进行本土音乐文化熏陶。如:在开展《服装设计师》活动时,将收集到的高甲戏、梨园戏等照片、戏服和头饰等挂在“曲苑杂坛”舞台四周,使幼儿真切感受到地方剧种的精华所在;在“精彩十分”设计、动手制作高甲戏服、教师与幼儿共同制作闽南地方剧种中各种人物的脸谱;在表演角中进行自编自演。又如:春节、元宵节传统节日活动中,在活动室周围布置永春鼓队舞、碰球舞、拍胸舞图片、幼儿制作的花灯等,并在节日中利用中国结、纸、灯笼、红绸等别具民族风味的工艺品进行装饰,让幼儿置身于民族工艺的海洋中,体会到家乡的美,先人的和,传统的乐。

2、选择适合的素材,激发幼儿探索本土音乐的兴趣。

本土音乐虽然来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音乐都是适合幼儿,关键在于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所描写的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兴趣的事物,思想感情要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唤起他们欣赏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联想和想象。

首先,挑选浅显易懂,幼儿兴趣的素材。如南音——《正月点灯红》《直入花园》《春节良宵》;永春民歌——《手巾歌》《园内开花》《心花怒放幸福来》;永春游戏童谣——《天黑黑》《掩乌鸡》《鸡角公》《祛啄歌》《楸楸鸡》《打铁歌》;高甲戏——《新娘上轿》《群丑献艺》等等。《天黑黑》这首用方言朗读的民谣,诙谐有趣,朗朗上口,字里行间透露出民间艺人在文字编排上的深厚造诣。可以在朗诵上配上了闽南地区南音表演中常用的响掌、拍子、压脚鼓等民间乐器,家乡的味道更浓了。这些歌曲的内容生动、有角色、有情节、艺术形象特点鲜明,受到幼儿的喜爱。又如高甲戏《群丑献艺》的舞美独特、新颖,表情诙谐有趣,采用了唱、念、逗的不同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歌词浅显易懂、节奏明快,民乐配上响盏活泼韵律,幼儿朗朗上口,易学便记,幼儿体验了欣赏——感动——体验——表现——创造的学习过程,幼儿在欢歌笑语中领略了人生生活的真谛、美好,产生对音乐活动较为持久的兴趣和向往,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体验审美愉悦的机会。

其次,挑选具有教育作用,幼儿兴趣的素材。音乐教育是用音乐打动和熏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在选取教材时注重选择健康向上的内容,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多方面协调发展,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为一生打好基础。例如木偶戏的传统曲目《石敢当》、《沉香救母》、《火焰山》等都是宏扬民族正气,激发人们勇敢、善良、勤奋等良好的品质。又如童谣《楸楸鸡》中,押韵的儿歌与手指游戏相结合,潜移默化地教育幼儿多吃蔬菜;《鸡角公》是教育孩子要自觉的读书,还会帮妈妈做事。这些资源即蕴涵着许多文化艺术知识,又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其融入到幼儿生活中,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经验让幼儿感受、体验活动的乐趣。

结题报告

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生物教研组。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

潘体华(忠县三汇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主研究人员:

杨宗福方林铭黄国权王术雄。

申緒斌张琦。

参研人员:

申华蓉岳浩叶国军刘俊国刘立帮。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往,而无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自由的直接交往,更无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直接交往。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时,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对象看待,恰恰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从外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互动主义教育观认为,有意义学习是通过人际互动产生的。由此可见,充分的有效的互动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现代合作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课堂学习中的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一种“共振”作用,这就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温伯特所谓学习中的“共生效应”,这种效应能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仿效和矫正,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互动是长期被忽视的资源,但一定是今后必将充分开发的宝贵资源,故研究本课题。

(二)概念界定。

互动,也叫交互(interaction),是指相互作用的意思。互动是学习环境的灵魂。缺乏互动,各种学习环境要素的力量或“给养”就难以发挥。

互动教学按活动对象分,可分为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环境、学习者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等三种互动学习活动。

1.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环境的互动:指学习者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来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满足个别化的学习需求,适用于学习者个体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2.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指多个学习者之间借助同步、异步通讯工具的方式进行的互动学习活动,有利于交流、协作学习,凝聚集体智慧,适用于主题、问题研讨或协作、合作学习。

3.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教师与群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前者常适用于个别辅导,后者适用于讲授式教学,并通过交互界面向许多学生提出同一问题,通过交流空间,师生展开讨论与协商,达成共识。

二、理论依据。

(一)教育的协同原理。

协同学理论认为,在任何复杂系统内的各子系统既有独立的运动,又有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当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整体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则呈现有规律的运动状态,这就是系统的协同作用。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系统,其各子系统之间同样是既有独立的运动,又有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通过各子系统,使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占主导地位,便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优化教学结构。遵从协同原理需要,要正确处理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是情感沟通的过程,是心灵碰撞的过程。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欢乐友好的集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素质教育理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地位。因此,他们的学习活动不能由教师代替解决。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首先,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其次,互动是人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人的精神需要,教学中的互动其根本意义不在于使学生获得认识论意义上的对主体间性的理解,而在于让学生发现、展示和发展自我,在互动中获得个人完整和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生物学习的主人。

(三)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互动交往的一般心理过程是:收入语音(即将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音通过听觉神经末梢集拢并传导到听觉中枢)—理解语意(即通过大脑的分析和综合,理解这些语音所包括的含义)—储存信息(即将经过加工后的信息存储在大脑的记忆中心)—做出反应(即根据接受到的指令、采取相应的行为进行应对)。这种应对过程是思维发生发展、思维方式方法的运用、思维成果的形成及向外部语言转换等一系列心理操作的过程。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讨论是思维的交锋,互动是展示思维的过程。提出问题,发动讨论激起思维的活动。组织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让学生相互合作,展开讨论,学生能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发表各自的看法,没有心理障碍的互动,自然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讨论中,思维也就活跃起来。

三、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动主义教学观。其中“互动方式”观认为,生生互动的方式主要有竞争与合作两种形态。d·约翰逊与r·约翰逊把竞争与合作看成是社交中的相互依赖。合作是基于积极的相互依赖,竞争是基于消极的相互依赖。合作优于竞争,但竞争又是不可避免的。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陶文中同志自1996年9月以来,致力于“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基本理念和基本框架。此外,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和研究者对“师生互动”做了大量的研究,但都没有详细论及课堂互动的策略。

四、研究的目标、对象、方法。

(一)研究的目标。

(二)研究的对象。

1.新课程实施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理论研究。

通过对文献研究,比较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中师生互动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方式的内涵,提炼、概括出与实施新课程相匹配、相一致的师生互动方式的要素和特征。

2.本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存在问题的现状研究。

通过观测和调查,对本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互动方式所呈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改善现状的方式和途径。

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呈现的案例研究。

分析选择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有效性较高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从中呈现的特征和规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4.促进教师对课堂管理进行变革的研究。

针对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更新观念,变革管理行为,为师生互动的方式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研究的方法。

1.研究法。

通过对各种渠道的有关文献的研究,了解相关的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等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清晰地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方法、路线等。

2.实验研究法。

通过对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在生物科教学中具体实验、探索的教学组织新模式,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组织形式。

3.案例比较研究法。

在高中新课程的不同模块之间,不同的具体案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在同年段不同班级、同类群体之间进行横向对比,探究有科学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新理论。

4.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形成研究成果的验证证据。

5.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评价分析,寻找得失原因,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

6.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教学互动方法和原则。

五、研究过程。

(一)课程研究准备阶段(2012.1.20~2012.3.28)。

1.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2.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网络。3.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并编撰成册。

4.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5.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予以分析、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撰写调研报告。

6.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7.通过集体研究,确定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切入点和基本思想,初步构建出适合新课程和现代教育思想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并确定研究实施方案。

(二)课程研究实施阶段(2012.3.29~2013.5.30)。

1.邀请了有关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力。

2.学习了理论、进行了问卷调查、应用研究,探索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水平的方法。

3.案例研究,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了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4.举行了一次中期研究成果报告会。

(三)课程研究总结阶段(2013.6.1----2013.6.20)。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校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组织专家鉴定。4.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六、研究成果。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退出往日的课堂的权威性的角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在不同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为此,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必须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树立如下的教育观念:

1.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发展观。

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物学科某一方面或者综合能力上存在的优势和特长,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师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应用能力。

2.树立学生为主的教学观。

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个体差异。教师要关心每一名学生,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根据学生的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树立人人均可成才的学生观。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智力结构和学习方法,是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成才,对每个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形成要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激励学生积极活动、主动思考,使其能力得到锻炼,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4.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

在传统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课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参与教学过程。而很多学生都是希望能够参与教学过程,希望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和探究。教师要努力促进师生情感和谐发展,把生物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师生、生生互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发展彼此的合作精神。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的课堂。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的基本特征。

(1)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的统治地位和权威性,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愉快的学习情感。

(2)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堂。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和任务,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感官,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在探究互动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3)开放并充满和谐氛围的课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在民主、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优化教学过程,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开放式的教学。

(4)学习效率高效的课堂。教师合理整合学习内容,有效组织学习活动,积极进行学习指导,及时组织交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学习效果好。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的教学策略。

(1)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和环境。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3)注意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知识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要进行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调控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良好的思维品质,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创新的快乐,促使学生不断发现自我的创造潜能,逐步形成独特的创造能力。(5)创设自我表现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和任务,为每个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机会,并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提出了互动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其教学模式为“教师教授---学生接受”。随着师生民主、和谐关系的确立,课堂教学的中心已经逐步转移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课堂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并积极探讨以培养学生互动交际能力、自学能力为主的“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互动交流——评价反馈”的互动教学模式。

1.教师导学。

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有关的情景过程。教师通过合理的构想,选用适当的学习材料,把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

2.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结合自身体验和思维方式,自主地观察思考、语言实践、收集和记录与探究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材料,让学生在互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生活体验,为自主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获取知识同时,丰富情感,习得方法。

3.合作探究。

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分享探究成果,反思自身缺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正确估价探究学习效果和教师点拨释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学习肯定和评价,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协作学习的氛围。

4.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进行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生活经验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生生的互动学习,师生的双向互动,丰富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评价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课堂状况,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使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根据合作交流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因势利导,突出重点,实破难点,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精讲精析,务求学生理解掌握,使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为知识应用和能力的提升铺平道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上的评价策略。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也只关注学习的结果,而不关注学习的过程,造成学习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方面都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在新型的师生关系条件下,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间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课题研究过程的经验,我们认为在互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评价应采用如下的策略: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2.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对自己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4.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能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生物学习状况和生物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进程,以便寻求适当的帮助,做出适时调控。教师也能较快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学情,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适时调整教学目标,科学高效地进行教学。

5.注意评价对师生关系的促进作用。

学习能力交际的目的,使学生在课堂真正完成对生物自主学习的实践;提升生物教学品质,发展学生的生物素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从而使课程具有动态的、发展的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五)研究成果。

1.课题参与教师素质显著提高。

(1)课题研究教师理论水平显著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组织全体实验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教学本质及其特征的一般性规律性的认识,多数教师已放弃原来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在逐渐成为课堂学习和教学的主旋律,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愉快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特长。其中杨宗福、黄国权、岳浩、申绪斌、方林明、张琦、王术雄等七名教师利用暑假期间参加了网上课程远程教育培训,并获得了合格证书。

(2)提高了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教师在县、校优质课赛课、说课中有多次获奖,被评为县、校级教育科研骨干,优秀课题试验教师。

2、学生的学习品德和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学生敢于提问、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交流等优秀的学习品德逐步形成,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对比班的学习成绩差距较为明显。

七、研究影响及效果。

(一)理论成果得到推广。

课题组的《新课程理念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被学校作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推广。课题组骨干成员被邀请在学校就生物教学进行讲座辅导,听讲教师达200多人次。

(二)实践成果及其影响。

1.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发展,推动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开展本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尽快掌握新课程理念,积极反思传统教学行为,认真实践新课程标准。带动了全校教师主动适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习,大胆实践创新,大力推动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同时,课题组成员设计的课堂教学“4122策略”被本校各年级参考运用,骨干成员被邀请在全校进行辅导讲座、上示范课,有效推动了全校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2.促进了我校生物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高三生物成绩人均分、优生率、及格率都是位于全县同级同类学校第一;2013年春季,高三生物在重庆市举行第二次考前模拟考试中人均分、优生率、及格率都是位于全县同级同类学校第一。

3.实践成果也得到初步推广。

实施课题研究近一年来,课题组成员举办业务讲座近十多场,上公开课、示范课过三十多节,其中,王术雄、方林明、申华蓉、黄国权、岳浩、张琦等教师参加校、片区、县讲课比赛均取得等级奖;高级教师申绪斌201年秋季上示范课六节,全校各门学科教师听课达200多人次;高级教师杨宗福2013年春季为全校举办业务讲座五次,参与交流的教师达190多人次。

八、研究结论及分析。

历时近一年,我们通过对新课程理下互动式课堂教学教学策略的研究,从目标、特性、原则、途径、方法要求等角度进行调查、体验、探讨、总结、归纳,初步构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且能有效落实高中生物教学“4122策略”理论体系。同时通过研究北师大版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要求,设计了大量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且有效落生物课程目标的教学实施范例。我们的新课程理念下的互动式课堂教学“4122策略”即高中生物教学要“把握四个特性”、“明确一个目标”、“坚持两项原则”、“采用二种途径”。

1、课程理念的前瞻性。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生物课程应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分析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互动探究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分析思考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思考”,“实践动手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的、自主的动手操作”,“互动探究能力就是培养学生集体协作、共同探讨、多角度地开发思路”。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快条件。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着眼于开放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交流和沟通之重要的现实需要,更是根植于现实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公民着力。

2、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个性爱好、性格特征、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教学为。要达到此目的,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之一就是采用课堂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此来带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思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综旨是:生物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造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生物教学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生产实际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体验学生生活,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互动式教学,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4、学习方式的实践性。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教会学生的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的思考方法,教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引领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互助探讨,这是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核心。

(二)“明确一个目标”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要明确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核心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互动式课堂教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生生互动,发挥学生充分的想象力,集体互助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我们在听课时发现,一些老师在教学时,往往追求课堂形式的花样,气氛的热烈,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毫无收获。事实上,根据新课标要求,生物课堂教学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我们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应该特别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包括形象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训练和操作思维训练,通过选角度、举例子、打比方、设反问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互动讨论,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训练。

2、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认知规律。

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对周围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如果能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谈,他们就会讲得头头是道,否则就会吞吞吐吐,不知所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些新的知识学生从未结触过,不敢表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面对,不要怕出错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有时遇到一些学生认为较难的问题,教师可将难的问题形象化、简单化,帮助学生逐步认知事物的规律。

1、生物课内强化训练。

在生物课上进行训练。要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生物学习能力,就必须在生物课内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专题训练,从从口头表述到体态语言,从教师引导的集体训练到定时训练,按部就班,逐步推进。这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交际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2、课外实践拓展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能力,适当的课外训练还是必要的。一是可根据学生的平时生活实际,给学生设置一些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生物知识问题,通过学生的观察、联系、思考、分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生物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一些生物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知识;三是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九、讨论与思考。

通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本课题取得了一定积极的成果。但由于教学的系统性和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加之研究者本身认识的局限性,课题研究还存在诸多待深入探究问题。

1、用先进教育理念武装起来的教师,理论才能付诸实践。教师的素质是实验成效的关键。提高理论修养,转变教育理念,强化教学素质,创新教学实践,仍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更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保证。但是我们教师在此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不足。

2、进一步加强课题的管理,尤其是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以便不断对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提炼、反思、总结,更好地促进深化课题的研究成效。

3、课堂师生互动具有双向性、教师主导性、情感性和同质性等特点。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课堂师生互动观,要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参与学习活动;对待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达到教学相长。

4、教师要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反思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与师生互动关系的研究,我们仅有了良好的开端,取得了初步成果,以后还要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一定会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十、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实用丛书(11)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于明主编)。

2、《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实施(二)》(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3、曾俞《新课程视野下生物教学组织形式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3期)。

4、金绍荣《略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教育艺术2006年09期)。

5、《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

结题报告

一、结题是课题研究重要且必要的环节。

课题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课题立项、开题、实施、结题、后续工作。后续工作包括:鉴定、表彰、宣传推广等。

二、结题要拿成果说话。

什么是成果呢?

1、研究报告是成果的主件。应体现我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2、工作报告(即:研究工作总结)是成果的附件。应体现我们课题研究的足迹。可同时附带:学习的文件、学习体会、论文案例集、课件、活动录象等原始资料。研究成果分为显性成果和隐性成果、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显性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数字、图片、表格等形式出现;隐性成果是可以感知的,可以以个案的形式出现;理论成果即学术论文或专著,它阐明的是主张或观点,所以应坐而论道,以正面阐述为主,不做过多的描述,但也需要一些事例为依托;实践成果体现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可用事例表述,但也需要理论说明,说明实践操作的价值是什么,蕴涵了什么道理。

三、总结什么成果(以“德育实效性课题”为例)。

1、要扣住课题。也就是研究什么,总结什么。

需要回答的问题:

a、什么是德育实效性?

在这里回答什么是德育实效性,并不是回答概念问题,而是通过实践要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与自己独特的认识。实效,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接受”,学生对我们的德育不接受,就是无效;接受了,并且主动地化为知、情、意、行,就是实效。

b、中小学为什么要研究德育的实效?

c、哪些途径与方法是有效的?

(可结合身边的人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个人的自醒)。

3、成果的质量要求。

a、要有理论高度;。

b、实践上要有亮点,让人看了耳目一新;。

c、有特色:独特性、地域性。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教育调查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实验报告是教育实验之后,对教育实验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

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

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五、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

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

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在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

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

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3.结论。

课题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谈几点体会,喊几个口号。写结论必须十分谨慎,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简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六、撰写课题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课题报告的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条件的,而这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可靠的。人们阅读或审查课题报告,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如何解决的。

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等。因此,写作课题报告,主要精力应花在方法和结果部分,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该项研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从而不得不承认结果的可靠性。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在课题报告中怎样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有力的论证,是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论点的证实除了必须依靠逻辑的力量外,还需要依靠科学事实的支撑,做到论点与事实相结合。

课题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列出观点。首先在论述过程中要处理好论点与事实的关系,要求研究者首先选好事实。除了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以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揭示普遍规律。其次是恰当地配置事实,用事实论证,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不熟悉的论点。

3.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下结论时要注意前提和条件,不要绝对化,也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

结题报告

随着人类社会进人新经济时代,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竞争对手扩大化等方向发展,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特征明显,企业的经营进一步打破了地域的阻隔,如何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开发和保持相对稳定的客户资源,已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型营销理念层出不穷,例如关系营销、一对一营销、直接营销、互动营销、对话营销,以及基于网络技术的数据库营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和技术驱动的营销等等。总的来看,这些营销新理念和新方法非常强调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和其它公众保持良好关系,尤其是与顾客保持良好互动状态,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企业传统业务再造,降低营销成本,缩短响应周期,提高营销效率,满足客户定制化个性需要,增强客户服务能力等。

争使企业难以生存,而我国加人wto以及电子商务的实施,使他们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成为企业摆脱困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虽然一些企业正在或计划实旌crm,其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crm作为一种现代的管理理念,其复杂程度使得crm的实施被许多企业远远扔到时间表之后,我国有相当多数的企业仍不知道如何在组织、制度、资源配置、服务等与crm软件实施相适应,而分销商、特约维修商人为造成的不对称信息隔绝了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联系,企业营销生物链处于病态。因此企业如何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实施crm,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机制,为客户提供合理的服务,与分销商、特约维修商、客户建立一个良好关系,成为学术界、企业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14.9%,2010年为12.9%;我国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上的比例前六年(2000年一2005年)按照国际平均数1/3左右计算,后五年按照1/2计算(根据第十个五年计划),则未来10年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上比例的算术平均值为42%(gdp增长率按8%计算)。根据测算结果,到2010年,我国物流总成本将达到28505亿元,分别是1997年的48倍、1999年的208倍,第三方物流市场总规模将达到l1972亿元。

长远发展。而且,并非所有的客户都是上帝,有相当比例的客户是会让企业产生亏损的。所以,维系和发展重点客户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与客户建立比较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来收集市场信息,根据客户需求变化,随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保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是物流服务,这与其他行业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它追求的不是短期的产品效益,不是通过简单的广告促销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作为服务业,它追求的是客户的满意度及回头率:作为新时代出现的新兴行业,它又与信息技术、网络密不可分。因此,要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着重于对客户关系的管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客户识别、客户获取、客户保持几方面着手,根据市场需要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在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与客户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追求所服务的客户的最大满意度。这正是本文为什么要研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之原因所在。

二、课题简介。

面:

1.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导入客户关系管理理念。

2.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服务营销中c跳理念进行详细的理论和实践分析,对。

客户保持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保持动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适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模型,帮助第三方物流企业科学地进行客户管理,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服务质量,达到客户保持之目的,从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2011年5月——2011年12月。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略模型的构建。从局部上看,客户知觉价值的评价过程中引用了集对分析理论属于数学建模应用方面的创新。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c脯工作提供理论上的启示,论文写过程中,主要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1)搭建第三方物流客户保持动态模型主要运用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2)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模型主要采用了系统思考的分析方法;

(3)在进行客户认知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知觉价值评价过程运用了数学建分析方法,有些还运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

五、课题理论研究和探索。

从本质上说,客户关系管理就是长期内都能够满足客户的个体化需求,提高其程度。如何才能够实现客户满意,可以用美国著名营销家菲利普.科特勒的客渡价值作较好的说明。客户是否满意不是单方面取决于总顾客价值或总顾客成高低,而取决于顾客让渡价值,即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差的多少。产品是客户购买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客户基本需要产生的价值;服务价值是了方便使用产品或享用服务而提供其他服务,如培训、维修等而产生的价值;人员价企业工作人员友好的态度、良好的风貌给客户带来的满足;企业价值是良好的声誉给客户的认同感;它们共同构成总顾客价值。总顾客成本包括客户购买产服务所支付的货币价格,购买花费时间所产生的时间成本,做出购买决策的精本,以及所耗费的体力成本。

“客户资产”的定义是:所有用户未来为企业带来的收入之和减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营销成本,加上因满意的顾客向其他潜在客户推荐而带来的利润。所以,优质的客户服务虽然提高了成本,但能够提高企业长时期的稳定收益。由此可见,不仅仅是客户,企业同样能够在客户关系管理中获得巨大的好处。

客户关系管理不仅仅是把客户关系纳入企业管理的范畴,而且将管理的中心转移:由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转移到通过良好的客户关系及时发现和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上来,通过构筑稳固的客户关系增强竞争能力。这一思想比客户满又进了一步。它不但注重服务中的客户满意,更注重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双赢”才是客户关系管理追求的目标。客户关系管理实质上是经营理念的升华,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条件下,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升。对品牌的宣传力度越大,就越容易吸取新的客户,对企业来说该客户的无形价值越大。

基于对以上评价体系的分析,笔者认为客户价值的核心是客户为企业提供长期现金的能力。企业从客户当前的利润水平和潜在贡献能力两个层面上来感知客户值的大小,企业对客户的价值的感知标准是客户对企业的长期经济效用最大化。建立客户评价体系时,应当遵循综合评价客户当酶价值和潜在价值,因此我们了用“当价值一潜在价值”客户评价模型。

客户满意度对于一个企业是很重要的,但是客户满意并不等于客户忠诚,即使客户对企业很满意,他仍然有很多理由离开你。虽然客户满意是促成忠诚的重要因素,但是客户对企业表示满意和对之保持忠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在赢得客户满意之后,企业最主要的就是要将满意转化为客户忠诚。

六、参考文献。

[4]姚建风(2004).论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j].《现代管理。

科学》2004年第1期。

[5]董金祥,陈刚,尹建伟(2002).客户关系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结题报告文档

浏览次数:2794。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项号2011xkt-xxyw355课题名称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负责人孟中彬所在单位西北大学附属小学。

关键词古诗词。

策略。

赏析。

分类。

创作。

摘要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古诗文安排教少而内容也较为分散,不能对儿童造成意识上的冲击,更不能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进行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就是通过古诗文的教学,营造古诗词学习氛围,让古诗融入到校园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初步的赏析,感受古诗词的“三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到了小学高段的学习,学生们在古诗积累达到一定数量的基础上,进行古诗分类教学,促使学生的古诗知识系统化,拓展积累进行古诗知识迁移。在学生掌握了古诗词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培植情感,并尝试有效的仿写、创作,培养求新求异的精神。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新课程也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学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教材中古诗文安排教少而内容也较为分散,不能对儿童造成意识上的冲击,更不能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但对于已进入高段学习的小学生来讲,作为中华语言文学精华的古诗,仅仅用文字来解释其含义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古诗文教学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古诗文的教学,让学生在了解古诗文大意的基础上,学会初步的赏析,感受古诗词的美,从而体味古诗词的魅力。尤其是到了小学高段的学习,学生们在古诗积累达到一定数量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诵读赏析。让学生在掌握了方法的基础上,拓展积累并尝试有效的仿写、创作。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引导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从而培养学生珍惜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研究内容。

1、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2、通过研究和实践,进行古诗分类教学,促使学生所掌握的古诗词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的知识迁徙能力。

3、通过研究和实践,激发学生古诗仿写欲望,尝试古诗写作,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作精神。

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对新时期学生古诗词掌握情况进行案例分析。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创建“博客”平台,师生会动,在过程中进行研究。

3、文献法:查阅并研究古诗词教育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及时进行总结、研讨,以指导课题的实践工作。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学习相关教学理论,初步掌握同类课题的研究发展动向。(3)准备课题研究的相关材料。(4)制定总方案与具体实验计划。

2、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1年10月)(1)、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全面开展课题实验研究。(2)、平时注意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如:收集课堂教学精彩展示等。(3)、利用互联网平台交流探讨,向课外辐射延伸。(4)、在实验中逐步调整研究内容和方法,完成阶段性成果报告。

3、总结阶段(2012年10月——2011年11月)(1)总结实验过程,收集研究成果。

(2)撰写相关调查实验报告以及专题研究论文,并召开结题汇报会。研究过程:

一、吟诵经典营造古诗词学习氛围。

(一)每日诵读把古诗融进校园生活·。

1、早晨乐读。每天,安排“课前一诵”,利用晨读时间进行教读,朗读,齐诵,并安排学生依次到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读、领读或者背诵,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前诵读。每节课预备铃响后,由领读员带领大家反复朗读书写在黑板一侧的诗词,直到任课教师到来。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黑板上的字呈递减趋势;全擦掉了,学生就又背过了一首诗。利用好这短暂的课前二分钟,每周可熟记两三首诗词,复习五六首,日积月累成巨大的精神财富。

4、放学复读。同学们朗诵着诗词走出校门。从操场整队出发,到距校门百米以外解散,这段路程中每支队伍要背诵不少于三首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琅琅的诗词朗诵一路响起,同学们走出校门,避免了拥挤打闹现象,又给校园增添了一丝文化气息。

我们没有整块的时间,把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集腋成裘,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创建平台丰富故事积累活动。

1、博客互动。教师在新浪中创建博客,有主题的提出古诗词鉴赏学习相关问题,学生及时跟帖,粘贴搜集到的古诗词信息,畅谈自己学习心得,在博客上互动,让古诗词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

2、诗情画意。古诗词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点,学生想象丰富,画画水平不错,把两者相结合,提倡学生根据诗意,为古诗配上图,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画来体会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丰富的人生感悟。

3、诵读竞赛。随着学生对古诗文兴趣的不断提高,他们积累的古诗也日益增加,这时我就在班内举行形式不一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如两人赛读、小组竞赛、男女生对抗赛,进行限时背、轮换背、接力背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背诵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不断地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从中享受到莫大的精神愉悦,在古代诗词营造的精神家园中徜徉憧憬。

二、鉴赏“三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1、体味韵律美。

古诗文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不管是何种句式,它们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儿童非常喜欢。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个性及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体会它的语言的精美,还能感受到诗人表达的细腻的情感,领略意境美。

2、体验情感美。

很多古诗,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他们善于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去发现自己所描写的对象,并把这一对象放在广阔的生活潮流与历史背景中去加以描写和歌咏,充满着社会的内涵,回响着时代的声音,揭示着广阔的生活的规律和意蕴,从而将自己的感受和激动,上升为普通的人生体验。因此,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教师就应该引导儿童去领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充分地受到情感美的熏陶。

3、领悟哲理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儿童背诵的古诗中,有不少千古传诵的名句,无不具备一定的哲理性。如,《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而且充满了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许多。

三、古诗分类促使学生的古诗知识系统化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古诗文安排少而分散,不能对儿童造成意识上的冲击,更不能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儿童学习古诗文没有明确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它似乎只是一种点缀。引起我们对另一个问题的思考:“如何使儿童在小学阶段,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面对浩繁的古诗,在教学实践中,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和切入点,进行古诗内容的分类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了解古诗分类的意义。

分类教学,就是依据古诗的不同内容、题材、风格或形式进归类的联系或对比学习。分类教学,帮助学生发现新学的古诗和过去学过的诗句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进行一首古诗的教学时,不能“就诗论诗”地单讲一首诗歌,而应该按照一定的“分类”进行广泛的联系和对比。在这样的联系和对比中,古诗的思想内涵、写作手法、风格特点就会更加地明朗起来。

1、劝学类。

2、惜时类。

3、节日类。

4、四季类。

5、爱国类。

6、友情类。

7、送别类。

8、心情类等。可以使孩子们增进知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应该说,以上分类未必完全合理,因为诗歌题材如果细细分来,远非这几种;另外,即便所分的种类中,也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找出一个明显的界限。因此阅读古诗时不必拘泥于这种题材的划分,而应把功夫下在对诗歌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三)分类教学变一首诗为一组诗。

我们知道“要使知识系统化,那么就不可缺少梳理的过程。”学生如果光是背,不整理,那么头脑中就会像个杂乱的大仓库。等到需要的时候,只知道我背过,却不知道该怎么用。这是我们现在语言积累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古诗词教学时,我们侧重于诗句的分类和梳理。我不但随时注意帮助学生归类,也让学生自己学会归类整理。我的做法是“用课内一篇,带课外一组”。

1、同类古诗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1)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2)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3)爱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辛弃疾、文天祥)。(4)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5)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6)咏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曹操、李白、韩愈)。(7)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8)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

2、同类诗句的积累和运用。

当学生掌握了同类古诗的学习方法后,我就请学生积累一组有代表性的诗句,比如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描写送别的诗句,描写名山大川的诗句,含有哲理的诗句,托物言志的诗句„„先找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再适当补充课外的同类诗句,每一类不用多,牢牢记住几句最经典的就行,并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里。除了从内容上分类,也有从诗人角度归类记的,比如: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又如同一朝代的诗人和诗句等。有了这样的整理,更加侧重于同类诗句的积累和运用。

3、同类古诗的拓展和迁移。

《新课标》要求小学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并在附录中开列了推荐诗文70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这些优秀诗文呢?我们的初步认识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紧密结合,用多种方式积累语言。

(1)一点带面,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语言积累的数量。以教学内容为中“点”,辐射与之相关的语言材料,形成学习的“面”,有利于学生扩充学生的语言积累数量。

(2)以文为线,扩充相同内容的诗文或诗歌的写作背景。以教材的点带动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扩充相关资料,从而拓展学生语言积累的数量,这是在新课程改革中使教材增值,让教材丰富和完善的一种方法,是开发课程资源,用活教材的一种体现。

四、古诗仿写尝试求新求异的创作精神。俗话说“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学生熟读、理解、积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今后试着创造写诗,这样学生不光深刻地体会了古诗内涵,也表现出了求新、求异的创作精神。

(一)培植情感,写出心声。诗是一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形式,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那就写不出足以“动之以情”的诗歌来。应该把“情”置于诗歌创作的首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中,学会欣赏诗歌,了解诗歌意象,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学中指导学生敢于模仿,大胆创作。同时要求学生写诗歌就像写周记、日记一样,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因为诗歌本来就没有什么限制的,写出自己的心声就好。

(二)关注生活,善于发现。

生活是诗的源泉。我们的生活范围很广,只要留心生活,思考生活,一切皆可入诗。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细节、生活现象的敏锐感受能力,指导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与题材”的眼睛,主动观察和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乐,让笔下流淌出生活的真情。

(三)多方求助,反复修改。

好作品既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诗歌也不例外。由于同学们所学知识有限,在创作诗歌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别畏难,“押韵”“结构”都不是难题,只要投入地反复修改,作品就一定会趋于完善。同时,还可求得父母和老师的帮助,让他们帮你一同创作。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比你深,语言词汇比你丰富,看问题比你有力度,并且他们也能通过和你创作诗歌,激活思维触角和你一同体味创作的艰辛、成功的快乐。

只要放手大胆地让小学生进行古诗写作,无论写什么都是生活,无论怎么写都是意境,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生活处处有诗歌。

(一)写出童心童趣。

把小学生定位为诗歌写作的对象,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就应该洋溢着盎然的童心童趣,逼真地传达出心中的美好、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把自己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古诗写作时用童心去采撷发现,并进行了形象化的描写,使人感到这就是活泼快乐的儿童所具有的,盎然的童心童趣就会溢于言表。

(二)写出音韵美感。

诗歌的音韵美感主要表现在押韵和节奏上。指导学生诗歌写作时,要求语言精炼,不拖泥带水,用最简洁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同时要求注重押韵,通过韵脚的变化、句式的错落有致,表达出音乐感和节奏感。仿照唐诗宋词,是我提高小学生诗歌写作音韵美的最佳途径。唐诗中的绝句、律诗,都是写作首选。对于仿写,不特别要求注重平仄,不过分要求意境深远,只要读起来琅琅上口就可以了。

(三)写出独特体验。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生活,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教学中,要求学生创造优美的意境,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用心灵和诗歌对话。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文献研究以及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对小学高段学生古诗词课堂教学及课外拓展进行研究,努力探索出古诗课堂教学新路子,积极构建一张古诗教学的互动网,从而达到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们的文学修养,积淀传统国学文化的根基。

2、从师生的角度探索小学高段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3、在课题研究者实践中,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拓展积累、网上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的模式,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老师向研究型、创新型的方向发展。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儿童学习古诗词没有明确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它似乎只是一种点缀。在大力倡导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我认为,是否可以把古诗文这块内容与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表达、综合实践并列起来成为第六块内容呢?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识,突出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深化古诗词教学的改革,实现古诗文教学质的变化。

在古诗词的分类积累中,我们所分的类别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诗词无法囊括,学生出现了分歧,我们尚需和学生一起再细化研究。

另外,古诗词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学生在学习中局限于了解古诗词的意境、情感,但是许多古诗词中都包含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乃至处世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都有启迪的作用,学生尚未找到古今的衔接点,未用古人的智慧来丰富、提升自己的认知、感悟。

参考文献1。

陆春小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才智;2008年18期2。

张丹新课标下小学古诗教学略论;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7期。

3、朱鲁娟试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魅力中国;2010年07期;。

4、李亚勤小学语文古诗意境教学的新途径;文教资料;2009年03期。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很多教师也已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固然以课内学习为主,但光靠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课外阅读正好在以上方面可以弥补课内阅读之不足。综观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

(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

(4)阅读消费较少: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二、要解决问题。

1、探索低段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低段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书香班级特色的形成。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

四、课题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09.3—2009.4)。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做好实验准备。

2、研究的实施阶段(2009.5----2009.10)。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优秀读书心得。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教学设计、论文或案例。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3、实验的总结阶段(2009.11—2009.12)。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阅读成长记录袋、读书心得。

五、课题研究进程。

(一)前期准备工作。

1.以理论学习为先导,强化科研意识。

我们认为,深入而充分的理论准备并贯穿于始终,对于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题后仍要认真地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专著和相关的理论以及新的科研成果经验。理论专著主要来源于教育书库以及计算机网络中的精彩资源。在此基础上,掌握原理,积极研讨,改变教育理念,强化科研意识。

2.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推进研究性学习。

《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从量到质的要求。课程改革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使我们在研究中更能放手大胆地去做。因地制宜,因班制宜,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达到推进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每个教师最好每月上好一节研究课,每学期写好一篇研究论文。

3.以全面调查为辅助,改进研究方法。

学习资料为多。大多数父母认为课外阅读就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低年级没开始写作,这课外阅读有没有无关紧要。在家长的心里,课外书就是闲书,会影响学习,只要读好语文书数学书就好了。这使我们认识到家长的观念亟待更新,应该尽快列一些适合学生的书目提供给学生以让他们能走上课外阅读的阳光大道。

(二)具体操作。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需要我们教师的帮扶监督。要使活动去得成效,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我们从以下方面着手:

1、立足课堂,向课外无限延伸。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课堂教学的力量。苏教版新课标的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文质兼美,课文留有相当多的空白。给我们教师留下广阔的对教材二度开发的天地,课堂的外延天高地阔。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我们从课内抓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入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布置学生查阅并交流资料,推荐和课文有关联的文章和书籍。以课堂为点,向课外有目的延伸,使教材真正成为“例子”,师生凭借教材,所学到的远远超出了教材。

2、授之以渔,从鱼目中挑拣珍珠。

结题报告

此次立项主要是为了研究一种新型的装置,能够自动的将恒定有序供货的螺栓和垫片组装起来,以便能够直接使用。通过相应的机构的作用实现自动装配,达到节能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宽广的市场。

本项目的设计方案是由一个电机提供动力,在自动装配过程中可以采用重力提供动力或者由电磁铁提供动力。

项目具体的进行步骤如下:

1.用pro/e进行三维造型,设定好相关的尺寸,再进行进行运动仿真。2.对相关需要的零部件进行可行性分析,主要通过到工厂现场进行现场的实习了解和进行相关的可行性实验。

3.在自己论证完成后通过咨询导师和相关的资深工程师进行产品的整体的可行性分析。

4.了解专利的申报流程。

5.撰写专利申请的相关资料。进行专利申请。

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需要论证的东西很多,主要是在个零件的可行性方面,在工厂实习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个摸索,这一步的过程中花费很多的时间。

在工作方案的确定方面,立项之前只有一个大体的方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一步一步贴近工程实际,将设计中所涉及的零件尽量的符合工程设计中零件的设计要求。这中间,理论和实践中间的差距很大,都是一步一步经由导师和相关专家的指点不断的改进。

项目的完成情况:

项目的完成时间和预期的有很大的出入,主要的原因是在项目申请时对问题的难度估计的不够准确,特别是对相关问题的论证上。

总之,在这次的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其中不仅仅是工程实际方面,还有在于别人沟通方面,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比如说电机的选取方面,很多的参数都是需要跟实际的电机供应商进行沟通。

最后,要感谢导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所有的帮助过我的同学、同事对我的指点,特别要感谢的是感谢江大提供的立项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变为事实。

课题结题报告

自从我校学习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下发了《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之后,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保证了我校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学生从繁忙而又紧张的室内课堂中解脱出来,参加体育活动,达到真正的育人育体的宗旨。可是,对于一所西陲边缘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团场学校来说,我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满足不了现有学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课程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可见,合理开发体育活动资源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正是利用了校内课程资源(包括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体育场地等),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加强了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以下是我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开发与课外体育活动拓展的一些见解:

老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老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大课间体育活动除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各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例如,活动期间,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教导;在编排民族舞蹈的时候,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掌握,也离不开舞蹈教师排练;大课间期间,对于班级秩序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老师。可见,开展这些活动光靠体育学科是不够的。此外,还要积极开发校内场所和设施,如图书室、实验室、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团结奋进,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我们安排了长短跑,篮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体育游戏等。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得到了锻炼。小型竞赛是非常适合少年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不仅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活跃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荣誉感及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开展比赛,以单项分散为主,有班级队列比赛,小足球比赛,跳绳,长跑比赛,广播操比赛等。同时,创造性的开展一些有特色体育活动,例如:1有趣的瓶子。(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可用砸、滚、拼、搭等方法进行活动。如:保龄球、砸瓶子、换物接力、盖房子、把瓶子当成障碍或目标进行游戏、掷远、套圈等);2神奇的报纸。(每位学生准备一张报纸,可用顶、翻、踩、折、掷、踏石过河、纸飞机、过障碍、接力跑、翻斗龙等);3各种动物的爬、走、跳。如:狗熊爬、鸭子走、螃蟹爬、虾子退、青蛙跳、兔子跳等,可练习,也可进行小型比赛;4短绳游戏。(每位学生准备一根短绳,可用夹、甩、拉、拼、折等方法;5用短绳做游戏。如:踩蛇尾、抓尾巴、拼图、掷准、拉力赛等);6游戏(贴烧饼、跳皮筋、阳光伙伴等);7长绳。(每班两根长绳,可进行各种方法的长绳练习。如:单人单跳、双人单跳、加减跳、童谣跳、双绳跳等);8素质练习。如:立定跳远、扶膝直腿走、踮脚尖走、高抬腿走、高姿俯卧撑、连续深蹲、原地高抬腿。

每班班主任必须到本班活动场地,选择、设计分散活动内容,组织安排本班学生站队和活动。分散活动时以推荐内容为主,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体育老师负责本年级班级的场地安排,并对学生的站队、广播操、分散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活动必须由班主任到场负责管理,做必要的技术指导。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参加活动。如果遇到小型体育竞赛,体育老师必须提前到达比赛场地。各班快速、有序地进入比赛场地进行比赛。遇到阴雨天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进行室内游戏(器材自备)。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见解。总之,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要遵循实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则,尽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资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结题报告

课题:“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撰写人:李清云。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一崭新理念的提出,顺乎时代潮流,顺应国情民意,必将给中华民族带来繁荣昌盛、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以建设“和谐校园”为己任,努力实践义不容辞。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已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但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班级文化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改变原来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爱心作为建立和谐班级文化的核心科学管理。学校要建设成为稳定、团结、公平、有序的校园,建立文明、向上、创造、竞争、宽松、体恤、包容的班级文化必不可少。因为校园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处延,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涵。班级中专业、年龄、素质不同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感受和认同,只有将校园文化融合到班级文化之中,并结合各个班级不同的状况建立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才能使校园呈现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和谐局面。

班级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影响到班级里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也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这种文化主要体现在教室环境,人际关系,班风学风等等。现在的学生多数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团体意识淡薄,缺少与社会、自然、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于集体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研究的现状: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交流,发现班级工作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班级工作的唯一标准,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

(2)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班级工作过分的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不去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

(3)曲解文化内涵忽视班级现实。认为“文化”是个大概念,班级的小天地即没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没有可行性。

3、理论依据。

(1)班级社会学理论: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既是一个社会,又是一个文化模式。班级社会学论是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使本课题研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与范围界定。

(2)创新教育论:现代社会发展呼唤一种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班集体正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3)文化涵育原理:新课题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班级是通过文化影响学生个体的。学生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熏陶,又在创造文化中创造自我。

4、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个性化严重,团队意识淡薄,责任心差的现状;找出影响和谐班级文化的因素,探索形成和谐班级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5、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理论价值:整合各种资源,建构育人平台。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本课题的研究,将促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巧,通过语言的艺术,情感的沟通,促进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2)、实践价值:加强学风、师风、班风的建设;创建、营造优美和谐的班级环境以及高品味的人文环境,形成“育人”合力,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主体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针对目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实际和在这种变革中青少年在思想上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有的放矢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2、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探索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开发和实施新颖的活动方式。

和谐的核心是集体观念、团队意识。为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课题组依据校本资源、师资队伍,开展各种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集体活动需要大家的合作,需要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唤起学生潜在的集体荣誉感。这是形成班级和谐文化的基础。

(二)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因此本课题组结合活动,营造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大显身手,每个学生都得以发挥的班级文化环境。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班级环境对学生心里的影响,寻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确定班主任的管理方法与班级和谐的关系。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在全校范围内铺开,各班在对本班学生关注周围事物、高尚的审美情趣、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本课题组确立的思路,建立一个适宜于师生发展的和谐班级文化体系。

五、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大致分研究起步(准备),研究实施,归纳总结三阶段。周期一年。(一)课题准备阶段(2009.1--2009.2)加强理论学习,形成研究共识。制定出研究方案。(二)课题实施阶段(2009.3....2009.10)l、根据课题的具体目标、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开展了多样的研究活动。

2、搜集数据,积累和分析材料,形成完整、详实、科学的研究档案资料。开展活动情况:

(1)手抄报活动的开展。教师具体指导学生手抄报的具体格式、书写内容、布置方法等,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情况评比、总结,形成常态。

(2)“清明时节话思亲”活动。课题组通过组织学生演讲与作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从心理上懂得亲情的重要,通过扫墓活动让学生切身体参与到感恩活动中去。

(3)“远离网吧、从我做起”。课题组通过组织演讲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利弊,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同时,认识到网吧的危害,真正的离开网吧。

(4)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中的意见与建议,让班级工作更合理。

(5)感恩教育活动:通过板报、演讲、书信、“尊老敬师”行动等形式,使学生知道感恩,懂得如何感恩。

(三)课题研究总结、评价验收阶段(2009.1l„2009.12)根据整理出的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撰写有一定价值、一定学术水平的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组成员一年多的努力研究,取得了积极地成果,现将情况进行分析:

(一)发放调查问卷,分析、研究问题。

本课题组在2009年6月、7月分两次,对7年级84班、8年级82班、9年级80班的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每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无无效问卷。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研究,写出了相应的问卷分析,得出了物质、制度、精神三个不同层次对班级和谐文化的影响,确立了相应的研究方向。

(二)在各项活动的基础上,本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从“班主任与班级和谐文化”、“班级文化的构成”、“物质环境与和谐发展”、“师生关系与和谐发展”、“学困生的转化与班级和谐”等问题入手,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形成了相关的论文。

《班级文化建设的构想》李清云。

《班主任与和谐班级文化的建立》李清云。

《构建和谐班级中“学困生”的转化》王贯锋。

《如何让学生学会“感恩”》张慧彦。

《善于倾听----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张慧彦。

《营造学习的物质环境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杨金剑。

通过具体的研究,以及撰写论文时的心得体会,课题组全体成员形成共识,总结出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的几个过程:

1、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首先要做好班级环境卫生工作,在学生中形成“班级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共识;其次,做好班级教室的环境布置,通过班训、班风、名人名言、学生语录、手抄报等形式,合理、美观的布置教室,使学生身心愉悦。

2、建立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

在班级管理中,要避免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应当建立相应民主的班级制度,发扬学生的民主意识,必然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班级管理事半功倍。

3、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调查问卷的统计中,发现所提问题的全面性、针对性、认知度等把握不够好,使得调查的结果不够不够科学、具体。使问题的界定不够清楚,给解决方案的研究带来困难。

在调查问卷的统计时,由于教育统计知识的欠缺,使得得出的数据不够合理,让得出问题结论的说服力不够充分。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负责人:颜志伦。

所在单位:宁晋县百尺口初级中学。

课题名称: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负责人:颜志伦。

所在单位:宁晋县百尺口初级中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