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建军大业观后感(模板15篇)

时间:2023-10-23 12:32:18 作者:ZS文王 最新建军大业观后感(模板15篇)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和谐相处的一种社会关系。民族团结的实现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智慧的汇聚。民族和睦共处的示范城市。

《建军大业》观后感

看了《建军大业》这部电影后,感触非常深。对于革命本质,我听过最淳朴而又最动人的观点是:一切为了人民。

纵观中国历史,但凡是违背了人民利益的政权都绝对是不能长久的,只有以民为本,才能获得老百姓的拥戴,从而继往开来,历久弥坚。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这个观点,书中有着多处体现:敌人包围时,因唐天际与附近群众交好,所以他才能在群众的帮助下藏身花瓶,躲过追杀。抢修涂家埠大桥时,一众工人阶级认为南昌起义部队是仁义之师,于是纷纷不遗余力地尽自身所能,“木料不够了,有人把自己家备用的木料拿来用上;道钉用完了,大伙儿纷纷去四处搜集”,正是有了这些人民群众的力量,大桥硬是在一夜之间修复好了。当起义军对他们表示感谢时,广大群众真挚的回答感人肺腑:“一家人哪能说两家话呢?你们革命军为百姓流血牺牲,我们给革命做点贡献也是应该的。”群众为何选择援助革命事业?还不是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感染了民众,才使得他们心甘情愿地拥军拥政。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壮丽诗篇,就是一部时刻贯彻群众路线的发展史。

八一南昌起义的.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缔造了以“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为主要内涵的八一精神。

我认为,其中“为民奋斗”才是这个精神灵魂所在,宗旨所在。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倘若运用到了极致,那可就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可以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总开关”问题。

时到今日,共产党人应该更加注重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并非是上下分明,貌合神离的“舟”与“水”的关系。党和党员都是人民的服务者,与人民的关系理应是服务与被服务、鱼水相合的亲密关系。

弘扬八一精神,也就是传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红色基因。

建军大业观后感

《建军大业》是一部讲述人民解放军从诞生都成长的影片。影片以1927年南昌起义为主线、秋收起义为辅线,讲述了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积极开展创建中国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红色经典故事。这些革命先驱们当时都非常年轻,在他们风华正茂时就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浴血奋战,探索革命道路,在烽火岁月中无悔地奉献出青春乃至生命。

在中国共产党面临存亡考验的生死关头,毛主席一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指明了共产党必须依靠武装革命的道路,要武装无产阶级部队,要通过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最终的胜利。

本片有两个高潮片段。其一,周恩来等人率军进攻南昌城,久攻不下,此时叶挺主动请战,率炮兵部队轰炸制高点,剧情被推向高潮。其二,朱德率3000人死守三河坝,以3000人抵抗钱大钧部队的10000人,在最后一天,钱大钧的部队发起总攻的时候,朱德留下的部队严防死守,最终与钱大钧的部队同归于尽,为先行军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最后朱德率残余部队追上先行部队,并整合部队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合。

该影片生动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走过的曲折而又顽强的不平凡之路,为了取得胜利,多少的将士心怀坚定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到今天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人民解放军走过的是一条披荆斩棘、一路壮大的道路。我们也更加感受到,党的领导、祖国的强大、人民生活的安定富裕,都是因为有着人民军队这支钢铁队伍做后盾,捍卫国家主权,保卫国家安全。习总书记在十八大后提出,要实现中国梦,这个梦离不开强军梦。

在今天,仍有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家在企图挑衅中国,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强大的军事做后盾,我们无畏无惧。

怀着对党的忠诚,来看《建军大业》,体会着那血与肉的历史。我能想象,那时候的天空的颜色、河水的颜色、泥土的颜色;我能想象,那时候的将军的面容、士兵的面容、百姓的面容;我能想象,那时候的战前的声音、战时的声音、战后的声音;我还能想象到许多那时候的事物,都是那一堵堵承载着历史的墙,告诉我的,我仿佛听见了战时将军的指挥声;我仿佛能听见士兵战斗时的咆哮声;我仿佛能听见一颗颗手榴弹爆炸的声音。战争是恐怖的,但没这红色的恐怖,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和平的生活。我必须去珍惜这份幸福,握住这份幸福。

看完了《建军大业》,我的心情其实也是非常的复杂。我庆幸自己出生在黄金时代,我也为那些逝去的英灵默默哀悼。血染红的旗在我的心中飘荡,战争,好像就发生在昨天,离我很近;又好像发生在几万年前,离我很遥远。心中有说不完的感慨。如果战争之苦加与我身,我又会如何去面对,会像前人那样英勇神武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身处那时,也一定会为了自己的国家,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献上一份力量,这份力量,也许不是去拼刀子,但我也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为它做出贡献,不论是那时,还是现在。

即便是和平当下,我也要以自己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国家,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我在做的是,面对这幸福;我要去做的,是保护这幸福;我的理想,是让更多人体会到这幸福。我不是政治家,我只是一个学生,对于这样的幸福,我想让更多人感受到。我们和前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没有我们所有的幸福,我们没有他们那么多经历,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经历,他们却不能体会我们的幸福。

通过《建军大业》强烈地惊醒了睡在这幸福中的我,让自我深刻的意识到这幸福的存在,这份幸福,就在我的身边,无处不是。我必须将这份幸福,传递下去。军旗升起的地方,是我生长的地方。我为这片土地感到骄傲!我为这份幸福感到美好!

【篇二】。

当一部红色主旋律的电影,拍的不再以讴歌为目的,你就知道你遇见了多么鲜活的生命,看见了多么残酷的历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开篇四一二前夕的上海以灰黑色主调展现在影片中,山雨欲来的气势呼之欲出。接下来的游行、与杜月笙的会面、周先生的鸿门宴、报社的屠杀都宣告了在那个别样的时代共产党员的力单势薄,以及革命任务即将在各阀派的私心下即将宣告失败。这个时候以周先生等人为代表的爱国人士扛起了革命大旗,为解放全国奔走各地,聚集了一大批有志之士,打响了南昌起义的第一枪,有胜利更不乏失败,终于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符合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星星之火就以燎原之势蔓延了整个神州大地。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上光荣。”这是该剧唯一的信仰,当一支队伍将书生、农民、工人、屠夫、学生等普罗大众都集结在一起时,管理起来是尤其困难的,但他们却做到了,只因为心中有希望,肩上有责任,对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爱的深沉。为了创造一个富饶强大的国家,他们当初所做的一切,都无上光荣。而身为他们的后代子孙,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敢为人先,决不放弃的精神。我们也为拥有这样的榜样而感到无上光荣。

“要做勇士,不要做烈士。”朱德将军的一句话说尽了战争的残酷,在剧中红军不再是一个刻板印象,他们也会因为物资短缺而去“强借”银行的资产。毛主席也不再是一个运筹帷幄的伟人,他会跟同志争吵、会“贿赂”看押他的百姓、会打败仗。而反动政府也不再是以往的贪婪、怕死形象。在南昌起义中贺龙为对手的敬礼,三河坝战役中敌军为牺牲的黄埔军校友厚葬,都摆脱了教科书般的说教,诠释了历史中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大家都在努力活着,也都为不同的信仰奉献着。在一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世界,只有红军这支队伍是为百姓而战。

看完电影,你才发现。在历史书上那短短的几行字,却是别人极其波澜的一生。在我们的书上,毛主席也好,周总理也好,十大元帅十大将军也好,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大人物。回到那个年代,他们有的也不过就是而立之年,有的甚至不到20岁。但在面对比自身实力强大太多的军阀势力,却从不胆怯,亦不退缩。粟裕和林彪在门口站岗时的对话“现在不懂,总有一天会懂的。”于是他们都成了革命力量中的主力军。周总理与宋庆龄的对话“为了革命,我们一起努力。”于是周总理带着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创造了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粟裕在主力部队被伏击后跟林彪会面说“我一定会打回南京城”。而现实中,在22年后解放南京城的就是粟裕麾下的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他真的打回了南京城。而毛主席一句枪杆子里出政权也终于带领广大工农开天辟地。意气风发,最是少年。

周总理在年幼时就说过,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不仅仅要刻苦读书,我们更要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让生活安定,愿国家富强。

【篇三】。

铮铮铁骨铸就辉煌——观《建军大业》有感。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军阀纷争,神州大地上狼烟四起,血流成河。有一帮人站了出来,他们梦想建造一个共产主义的国家并不断奋斗,他们就是共产党。

影片讲述在国民党夺权叛变革命,疯狂发动清共行为时,毛一泽一东、周恩来等人挺身而出,指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并懂得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硬道理。他们带领共产党发动起义,誓要组建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

令我感动的一幕是三千人死守三河坝,抵抗有三万士兵的钱大钧,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经过两天的鏖战,共产党军队损失惨重。在最后一天,为了更多人的安全撤离,二百人留下来死守阵地,最终,他们用生命拖延了宝贵的时间。在生死存亡前,有多少人能像那些战士一样,舍小家为大家,不顾个人利益,不惜自己的生命,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无上光荣!”这是共产主义军的口号,也是他们的信仰,因为信仰,把不同的人凝聚在一起,那些农民、书生、兵头,因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而被拧成一股绳,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努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信仰是无比重要的,你自己有信仰,就会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想到自己的信仰,就会在困难面前站起来,勇敢地去迎接每一个挑战,最终将会战胜挑战。共产党就是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奋斗,不断追求信仰,许多铮铮骨为他人,为起义,为国家不惜自我,勇敢顽强,靠的也是信仰,只有有了信仰,生活才不会迷茫,不会彷徨,生活才会有动力,才有勇气战胜挫折。

看看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人被杀害,不仅让我心酸,更让我学会珍惜,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可是,在前人血和泪的付出后,我们——幸福的享有者却肆无忌惮地挥霍浪费。我有时在想,如果没有前人的付出,我们能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吗?所以,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幸福生活如果不珍惜,就像流星,只能捕捉一时的美丽,消失却是永远的。也许,只有缅怀过去,才能更好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影片中的一声声怒吼,一声声炮响,依旧在我耳边萦绕。我的脑海里只有八个字:铮铮铁骨,铸就辉煌!

【篇四】。

信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动力的源泉。

《建军大业》这部影片为我们带来了最为真实,最为朴实的军人精神——唯党和国家不可辜负。正是这样的精神,让我们在无数年后的今天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恐惧。

《建军大业》讲述了八一南昌起义,这次起义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历史事件,头绪纷繁、人物众多,而影片以精湛的技艺,真实、朴素、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通过看这次电影,我深刻体会到革命政权的来之不易,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用那些革命义士的鲜血换来的,是那么的来之不易。

《建军大业》是一部好的历史文献故事片。它使我们牢记过去中国革命的斗争史;牢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和人民创建的丰功伟绩;牢记革命先烈的牺牲和奋斗。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时间一晃而逝,电影只看了不到两小时就结束了,但是在南昌起义中的艰苦奋斗的事迹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前行。就让我们带着这份信仰,一起砥砺前行,让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吧!

【篇五】。

上个学期,我们观看了红色大片——《建军大业》,感触颇深……。

该片讲述了我党为挽救中国革命而建立人民军队的那段峥嵘历史。年轻的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人不惧强权,正值青春的叶挺、粟裕等人在炮火纷飞的战场英勇杀敌、不畏生死……此刻,即使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也不禁热血沸腾。

三河坝战役是我感觉最激动人心的地方。

兄弟同军,弟去兄留。二百人的断后,留下的是其他人撤出的希望,也是未来国家最后的希望。还记得朱德对蔡晴川说的那句:“做勇士,不做烈士。”现在想起,依旧会在我心灵的最深处掀起阵阵波涛,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意。

就像毛主席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经过九十年的艰苦奋斗,我们终于胜利了……。

在浩荡的铁流里,我看见了他们伟岸的身驱,是他们,在为民族争解放,为人民争自由的战斗里,创造了伟大的功勋。

在不凡的征途上,我们听见了他们有力的足音,他们手臂相挽,为世代和平,献出了青春和生命。

在民族的复兴中,是他们用无畏无敌的精神塑造着我们这些身处和平年代的幸运儿们,使我们能静心学习,快乐成长!

九十载的励精图治,九十载的改革创新。以革命先烈的鲜血为代价,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和谐。

作为新一代的学生,我们要继承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博大的胸怀、宽阔的视野,去感知祖国与世界、战争与和平、未来与过去、责任与使命!

【篇六】。

影片一开头导演便使用了大远景镜头来拍摄一条弯曲的大河。一方面拍摄出大河的气势磅礴,象征着革命浪潮逆不可挡,另一方面也为表现大河的蜿蜒曲折,象征着革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后来转而拍摄-群有先进思想的青年正游行示威却遭到国民党军人机枪的疯狂扫射,这场戏中,导演巧妙的运用了升格镜头以及特写镜头拍摄游行青年中枪后狰狞痛苦的表情以及已死青年满脸鲜血的惨状,又运用远景镜头来表现伤亡人数之多,当成千上万具尸体出现在同一画面时,给观众造成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冲击,深刻的揭露了国民党惨无人道的统治,这也为下面讲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军队的不易埋卡了伏笔。

后导演运用仰拍镜头去拍摄第二师部的牌匾,给人一种极强的压迫感,象征着国民政府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无独有偶,另一处场景镜头的运用也十分出色。在三河坝战役中最后留下垫后的二百人引爆了炸弹,导演在拍摄这场戏时运用了大远景的景别吐出展现了整个战场的爆破程度,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并暗示着留下的二百人无一生还。

在色彩方面,导演在人物的服装颜色上做了处理,比如蒋介石在影片中始终身穿黑色中山装,黑色象征着死亡和权利,身穿黑衣的蒋介石便是中国执掌大权的死神,而同样叛变了革命的汪精卫则身穿一袭白衣,白色无论在戏曲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代表着奸诈,导演将其服装设计成白色,无疑是对汪精卫人物形象的最好诠释。除此之外,在环境的整体色调上,导演也是别具心裁的。

在拍摄蒋介石所处别墅的外景时,导演将其设计成乌云密布且下着倾盆大雨的阴森景象,整体呈现出较暗的色调。而借闪电制造出的紫色则与夜晚的黑色共同衬托出蒋介石黑暗的人物形象。

在士兵向蒋介石汇报前线战况时,插入了一段战争情节,导演通过运用黑白色调来体现战争年代的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但战火却独为红色,象征着建军革命的熊熊烈火已经点燃。影片的高潮部分当属南昌起义激烈的战斗场面,导演大面积的使用红色来表现战火四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和当时四万万中国同胞的怒火瞬间爆发,给观众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建军大业》这部影片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票房就得益于它对历史的高度尊重,强大的视觉效果以及国人的拳拳爱国之心。除票房价值外,它对当代人加强和平主义教育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实在佩服作者的才华。

《建军大业》观后感

几日前,观看了2017年号称半个娱乐圈加盟的电影《建军大业》,影片主要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南昌发动南昌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故事。

看完影片后,直观的感觉就是震撼,影片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先驱领导革命的不易,看到了许多烈士为了换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为了缔造一个新中国抛头颅撒热血。在那个时期,人民生活于水火之中,蒋介石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处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黑暗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优秀的领导先驱,他们用自己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决策从无到有创造了属于中国共产党自己的人民革命军队,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震撼,影片的目的是要让我们不要忘记那个时代领导人的艰辛,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和平生活。现在目前国际的局势基本稳定,但仍存在着许多不和平的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日本右翼分子蠢蠢欲动,而我们这些时代的青年要做到就是努力学习知识本领,建设我们的祖国,“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在哪里都不过时。

《建军大业》观后感

怀着对党的忠诚,来看《建军大业》,体会着那血与肉的历史。我能想象,那时候的天空的颜色、河水的颜色、泥土的颜色;我能想象,那时候的将军的面容、士兵的面容、百姓的面容;我能想象,那时候的.战前的声音、战时的声音、战后的声音;我还能想象到许多那时候的事物,都是那一堵堵承载着历史的墙,告诉我的,我仿佛听见了战时将军的指挥声;我仿佛能听见士兵战斗时的咆哮声;我仿佛能听见一颗颗手榴弹爆炸的声音。战争是恐怖的,但没这红色的恐怖,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和平的生活。我必须去珍惜这份幸福,握住这份幸福。

看完了《建军大业》,我的心情其实也是非常的复杂。我庆幸自己出生在黄金时代,我也为那些逝去的英灵默默哀悼。血染红的旗在我的心中飘荡,战争,好像就发生在昨天,离我很近;又好像发生在几万年前,离我很遥远。心中有说不完的感慨。如果战争之苦加与我身,我又会如何去面对,会像前人那样英勇神武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身处那时,也一定会为了自己的国家,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献上一份力量,这份力量,也许不是去拼刀子,但我也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为它做出贡献,不论是那时,还是现在。

即便是和平当下,我也要以自己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国家,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我在做的是,面对这幸福;我要去做的,是保护这幸福;我的理想,是让更多人体会到这幸福。我不是政治家,我只是一个学生,对于这样的幸福,我想让更多人感受到。我们和前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没有我们所有的幸福,我们没有他们那么多经历,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经历,他们却不能体会我们的幸福。

通过《建军大业》强烈地惊醒了睡在这幸福中的我,让自我深刻的意识到这幸福的存在,这份幸福,就在我的身边,无处不是。我必须将这份幸福,传递下去。军旗升起的地方,是我生长的地方。我为这片土地感到骄傲!我为这份幸福感到美好!

建军大业观后感

电影中有这么一个场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战后,几位革命伟人举杯庆贺,觥筹交错间略显失态,磕磕碰碰地唱起国际歌,末了老泪纵横。他们醉梦中所希冀的场面,应该是无数红军战士们冲锋陷阵时,或醉卧沙场时,或临刑就义前所梦寐以求的画面——国将一统,普天同庆,父老乡亲围着篝火纵情地跳舞,歌声与笑声交织,再也不用把冰冷的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触手可及的是眼前阖家团圆的温存,你笑中带泪,右手痛饮一大白,左手洒在战友的碑前。

梦想照进现实的代价,我们无从得知,只见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视死如归,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视他人如己出,正如《与妻书》中所言——使天下人爱其所爱,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

所谓战士,不单单指在前线扛着枪杆;坚守民主阵地上的各界人士,也在汹涌的暗流中不断挣扎,在反动派血腥的打压中勇敢地发声。可想而知,反动派独裁统治下的世界,就如同闻一多笔下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有这么一帮人前赴后继地为民主事业倾注一腔热血,才让这个世界得以清明。

在信仰的道路上,赤色的旗帜终究栉风沐雨而屹立不倒。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它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它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它做江湖,而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却上演了一幕手足相残的惨剧,多少无辜的将士沦为反动派企图独裁的牺牲品。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我们需要信仰,这个信仰早已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历史的证明,历久而弥新。

那一代人的理想是多么纯粹和崇高,他们双手握拳,嘴唇翕动,把铿锵誓词铸成铮铮铁骨,烙在心底,融入血液,用血与肉的代价誓死捍卫心中的领土。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一盛世,无法真切地体会到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里,我们的党带给先烈的是怎样一种惊喜和希望,我们也无法理解爷爷辈们每次谈及这段岁月时目中闪烁的信仰,那些过往的沉重甚至成为某些非主流声音中的轻佻和不屑,但我们要学会正视淋漓的鲜血。动荡和红色的年代成为他们的记忆,太平昌明的时代构成我们的生活,但请不要忘记尘封在历史中的这段过往,因为信仰的接续和传承不能出现断层,这片美丽的山河渗有他们血液的余温。

岂曰无名?他们的名字,正是这片大写的山河。

建军大业观后感

既然不能打星时写评,就写日志吧。

引用一段柚子的影评作为开篇:

“优秀的战争片不会弱化对手来抬高自己,不会粉饰死亡,不会宣扬好战,主旋律电影做到这样,应该赞美。”个人觉得这个说法很客观。

战争之惨烈,血肉横飞、残肢断臂、哭爹喊娘、家破人亡……这是电影里的战争场面,没有精致妆容、整齐发型、手撕敌人,只有灰头土脸、垂头丧气、鲜血淋淋。

对手之强大,三千对三万,大炮齐发、机枪扫射、前仆后继……这是电影里的对抗,没有奇迹,没有天降奇兵,只有负隅顽抗、浴血奋战、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断后队伍全部牺牲,换取主力部队撤退时间,然而争取到了吗?主力部队赢了吗?并没有,输的更惨,让人落泪的三河坝掩护部队巨大牺牲换来的消息是粟裕带着哭腔的那句“敌人太多了,我们的子弹全打完了”……惨不忍睹。当年同是黄埔军校的同窗,如今各为其主,不得不在战场上生死对决,令人扼腕,双方都会向对方倒下的英雄默哀致敬,这种敢于承认我方弱势局限,敢于直面战争残酷现实,敢于正视不断失败事实,悲天悯人,激励吾辈,热血沸腾的良心之作,强烈推荐。

记最喜欢的三个情节。

其中两个都是来自欧豪版叶挺,第一段是骑马进南昌城,那英气逼人的骑马姿势,平静慵懒的抬鞭回礼,被陈锋询问来意,平静地甩出内容堪比炸弹的四个字“东征讨蒋”,大哥,你跟国民党的兵说,我来你家住着是为了去打你家老大,还真嚣张啊。被索要命令,不生气不发飙,大笔一挥写“命令”怼回去,见对方还要继续纠缠,索性吼一嗓子“立正”让对方立刻闭嘴,趁对方还在蒙圈中,直接拍马进城啊哈哈哈。一气呵成的几个点,战神形象立刻生动起来,非常帅气。

第二段是米粉摊上教训贺龙手下的副营长赵福生,也是后来导致南昌起义不得不提前开始的内奸,寥寥几语,啪啪几下,治军严明、维护下属的形象也生动起来,私下里的欧豪,是那种笑起来小酒窝小虎牙一露,一脸傻憨憨的样子,能驾驭这种将军的气场,看上去很自然不端着,应该是做足了功课的,点赞。

说起来第三个情节是比较搞笑的,就是张国焘在起义前夕开大会捣乱的时候,双方剑拔弩张,贺龙破门而入胡搅蛮缠,场面一度很紧张,接下来一句经典和稀泥的句式开头,加一句出人意料的“把你干掉”,哈哈哈哈,笑了好久。

此片子对我来说最大的教育意义就是让我感受到了小学写演讲征文时用过的一句话“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现在导演把一部分“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展现出来,让人直观感受到了革命的巨大代价和和平的来之不易。真是太惨了,太难了,关键那个时候,没人能看清未来,老蒋轻蔑的那句“mzd一个农民、zd一个兵痞、zel一介书生,凭什么跟我斗……”就说明了当时的局势,然而就是那么希望渺茫的星星之火,却有那么多人为之前仆后继、视死如归,这得多大的勇气和执着。

“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建军大业观后感

“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如影片开始李冰冰、成龙等多位影视明星说的“无论你是什么职业,只要对得起国家、社会、民族、家人,你就是在给中国梦的实现助力”“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要每个人都为实现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说起来简单,十二个字而已。但是,却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努力奋斗!

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国梦,做自己应该做的!

133分钟的电影,我热血沸腾、几次落泪,感慨良多。

影片一开始就是反革命屠杀游行学生,接着是血洗报社。周恩来从斯烈手里脱险出来,看到大街小巷都是革命志士的尸体、好不凄惨。仿佛老天爷都在为他们哭泣,大雨磅礴。黑色恐怖气氛压的人喘不上气来。周恩来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誓要为死去的革命烈士讨回公道。

毛泽东在被陈独秀否定之后,与前来找他的周恩来在江边谈心时,说:“如果说我们现在经历的是一场失败,那么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走出来的”。没有被失败打倒,反而把眼前的失败当成成功的必经之路,坚信革命经历失败后终归会成功。

其实影片中无论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伟人还是那些无名小兵,都是抱着同样的革命信仰在为中国的明天抛头颅洒热血。

影片中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大规模地清共,使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蒋介石更是借张作霖之手杀害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在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八七会议”正在武汉召开。会上陈独秀说:要把枪都交出去,汪精卫是同情共产党的,把枪都交出去蒋介石就没有理由再清共了。大家听了都很震惊、气愤、议论纷纷,说枪交出去就只剩挨打了,但是没有一个站起来大声反对。只有当时还是湖南代表的毛泽东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勇敢的站出来大声说:“一条枪都不能缴!”并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革命论断。陈独秀气急败坏的说还轮不到毛泽东说话,最后还把他赶出去会场。

周恩来一次次脱险,又一次次广纳人才也是因为他敢于。

创新。

和灵活的大脑。三河坝战役朱老总以己三千挡敌三万,除了他创新的作战策略,更因为他敢于做出果断的决定。南昌起义中粟裕等人与敌军狭路相逢,明明敌人都带着红色领巾,胳膊系着白毛巾,在那种紧急时刻他却能果断开枪,不得不让人钦佩!我开始都没想明白敌人明明跟他们一样装束,他们还一直在说“自己人自己人”粟裕怎么还是果断开枪了呢?在敌人倒下的时候,回放的是周恩来那句“……右臂白毛巾为记”然后镜头拉近,敌人是左臂白毛巾,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粟裕临危不乱、心细如发的精神!

如果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敢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信,或许你有一次是错的,但是吸取经验教训之后,你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影片很多地方都提到中国的未来要靠粟裕、陈毅、林彪这些年轻人。我印象时刻的除了影片最后毛泽东对粟裕等人说中国的未来就靠你们了,还有三河坝战役朱德说的:“我们今天的行动,就是要为中国革命留下种子,这些被战火洗礼过的灵魂,将同人民的命运融在一起,无上光荣!”是啊,为了保留下革命的种子,为了让年轻的士兵活下去,年长的都主动留下;为了儿子活下去,父亲主动留下;为了弟弟活下去,兄长主动留下。明知这一别会是生死之别,可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留下来——只为让年轻活下去更好的为革命储存战斗力,储存希望!

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我已不敢用年轻人称呼自己。包括我们这些80后的青年人,90后00后的年轻人们,我们能有今天的和平岁月、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缅怀先辈丰功伟绩的同时,更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为中国梦的实现做自己应该做的!这样才不枉费我们的青春,不枉费革命先辈的付出!

三河坝战役最后一天,完成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任务后,朱德提出留下200人死守战场,很多将士主动请缨,选择用自己的牺牲去换取革命的前途——没有退缩、没有犹豫、没有后悔。当前社会,这种牺牲自我成全大家的舍我精神是很多90、00后所欠缺的。他们成长在新时代,多是家里的独苗,没吃过苦、没受过罪、更没吃过亏,被家人宠着惯着,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还理所当然。

影片最后,井冈山会师,毛泽东送给朱德八个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啊,不要小看这点点的星火,把它丢下去可以燃起熊熊烈火。不要小看一个人的力量,凝结起来的团队力量势不可挡!不要因为眼前的黑暗就看不到希望,脚踏挫折、困难,必能攀越困难的大山,带着宝贵的经验迎来成功的黎明!

133分钟的电影激人奋进,让我重新给自己进行了人生定位。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有幸成为华夏子孙。在这和平年代里,要有自己的人生理想,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建军大业观后感

影片以1927年南昌起义为主线,秋收起义为辅线,讲述了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积极开展创建中国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红色经典故事。这些革命先驱们当时都非常年轻,在他们风华正茂时就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浴血奋战,探索革命道路在烽火岁月中无悔地奉献出青春乃至生命。

三河坝战役这个环节是我感觉最震撼的地方。三天的战事,三千人对三万人,绵绵战火,死的死,伤的伤,血染红了江河,脚下的土地早已变了颜色。他们的每一个军礼,都让人为之动容。最后两百人留下的时候,父好二人,子走父留;兄弟同军,弟去兄留。一、二百人的断后,留下的是其他人撤出的希望,也是未来国家的希望。朱德对蔡晴川说的那句:“做勇士,不做烈士。”现在想起,依旧感到无比震撼。最后三河坝的炮火声声,蔡晴川按下引爆器,朱德带领着撤离的队伍,驻足敬礼,让人为之动容。二百人的断后,希望与牺牲,更展现了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八一南昌起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军队由少变大,由弱变强。到建国后,人民军队为祖国领土的完整,政治与经济及民生的繁荣富强,蒸蒸日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历史不能忘记,人民不能忘记。那个时代虽已远去,但谁也不会忘记,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

通过《建军大业》强烈地惊醒了睡在这幸福中的我,让自我深刻的意识到这幸福的存在,这份幸福,就在我的身边,无处不是。我必须将这份幸福,传递下去。军旗升起的地方,是我生长的地方。我为这片土地感到骄傲!我为这份幸福感到美好!

建军大业观后感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重温了《建军大业》这部爱国影片,在这部电影里面众星云集震撼人心。本片讲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

影片的开头,国民党反动派毫无人性的屠杀游行学生,天空下着大雨,顿时血流成河,学生的尸体堆积如山。

接下来是8月1日,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人组成了第一支中国革命起义军,开始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有力的反击,就这样打响革命的第一枪。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朱德同志率领的其中一只中国革命齐玉军在三和被在意中以3000人成功的狙击了国民军队3万多人在在真的第三天,朱德司令为了掩护大部队的撤离,决定留下200人死守阵地。当时他下令父子同军者父亲留下兄弟同军者,兄长留下。大家都知道留下只存死路一条,但是大家都愿意留下。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非常感动。随着一声巨响,顿时火光映红了整片天空。朱德和大部队停下脚步,回过头注视着浓烟滚滚的方向,两行眼泪夺眶而出。他知道战士们用生命挽救了大部队。最后,朱德率领中国革命军来到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会合,毛泽东同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看完这部影片,我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多少英雄牺牲它们的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立志一定要好好学习,奋发图强,长大后报效祖国。

建军大业观后感字

黄建新之于主旋律电影颇有发言权,《建国大业》用明星的人海战术为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开辟一方新大陆,之后《智取威虎山》又成功嫁接红色经典与香港导演的类型片特长。这次将《建军大业》交到刘伟强手里,黄建新压力与信心“齐飞”。“电影《建军大业》是我从业以来接触的‘最特别的任务’。”黄建新称,“习总书记曾经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而电影《建军大业》所聚焦的,正是那些在波澜迭起的革命岁月中,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忘死的不计其数的热血英雄!”

谈到《建军大业》剧组的创作过程时,黄建新介绍道:“这部电影仅剧本就反复打磨了两年,每位演员在进组前都做足了资料文本功课,也接受了专业级的军事训练,所有主创都不遗余力地为《建军大业》奉献出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可以说,大家百分之百的热情和投入,必将使这部展现燃情岁月、洋溢着青春激情的电影作品大放异彩。”

“与我之前监制的《智取威虎山》和《湄公河行动》一样,电影《建军大业》一定会成为一部让观众激动、让观众喜欢的热血巨制!”谈及电影《建军大业》的品质,黄建新信心满满。

据知情人士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与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日前已率先看过《建军大业》粗剪版,三人不约而同地表示“影片出乎意料的好”,同时也委托监制黄建新将祝贺、慰问与感谢带给全体主创和所有参与影片创作的工作人员。我们这些还看不到片子的吃瓜群众,就先欣赏剧照吧。

建军大业观后感字

昨晚和好友阿梅一起去博纳影城观看了近乎集聚半个娱乐圈明星的巨作---“建军大业”,作为一名近两年党龄的党员,我的内心还是有很多感想的。

一、端正入党动机。

在影片中,贺龙同志的入党积极性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一颗红心向党,非常希望能加入党组织成就一番大事,为受苦受难的农民伸展正义,解救他们于苦难之中。在周恩来同志拜访他,希望他能加入南昌起义中来,贺龙同志非常诚心诚意,抵制了蒋介石的整个汉阳兵工厂及各种军领衔荣誉,愿意协助工厂党,但是,他提到自己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时,非常遗憾,非常希望能加入党组织。后来,在周恩来同志的鼓励下,他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周恩来和贺龙抱在一起的那一刻,我联想到现在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是真的应该多向老一辈的同志的学习,那股热情,那股渴望,那股为天下百姓谋利益的坚韧不拔之志。那个时代的人,积极入党,是希望能找到组织,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消灭敌人,建立共和国。现在,我们积极入党,是继承传统精神,共建中国梦。

二、党员要严格要求自己。

影片中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粟裕等等同志,都是非常严格要求自己的同志。时刻牢记天下苍生,不忘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各个党员同志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组织工农干革命。他们有的远离家乡,有的不怕吃苦。与国民党的军有明显不同,骄奢淫逸不是他们的作风,艰苦朴素才是他们的本色。他们关心其他党员同志,他们积极在工农群众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不能忘记了我们的身份,我们不能忘记了我们的责任。无论身在何时何处,我们都应坚守自己的人生信仰,不被外界利益所诱惑。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能活多久,而是能给多少人带去温暖!

三、党员要敢于创新。

一个民族要发展需要创新,一个国家要兴盛需要创新,一个人要走的高远需要创新。影片中的.毛泽东同志敢于在大会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想法。周恩来同志一次次的脱险,一次次的广纳人才,是因为他敢于创新和灵活的大脑。还有三河坝大战中的朱德以三千人抵挡敌军三万人,是因为他敢于创新作战方略,是因为他敢于做出坚断的决定。看到他流下的两行泪水,我对这位将军肃然起敬。还有刘昊然饰演的粟裕也是很赞,敢于分辨敌我的真伪。可谓是少年才俊。作为一个党员,更要敢于有自己的声音,敢于走出一条不样的路。在以后的教师岗位上,将迎来新课程改革,如何将走向教师专业化?如何培育具有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生?如何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需要自己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定教育信仰,不断努力实践。

两个小时的影片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历史的长河里,此生不悔入华夏。在这和平时代,更要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二零一七年八月二号于桂子山。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

下午也去接受了一下爱国教育,电影比想象中的好很多。主要讲了四个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以前高中上历史课的时候,我也背:“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

虽然我当时很喜欢历史,但是我好像世界历史学得比较好,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这段历史很多东西我并没有真正搞懂。看到历史书上死记硬背的文字和考点被反映成影像呈现出来,书上的人物个个满血复活,还是有点震撼的,有几个镜头也是泪目的。

回来查资料补习了电影的一些人物和桥段,了解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才发现很多都是历史课本上学不到的,实际上我们的起义是失败的,所以才会有惨烈的三河坝战役。也发现每一个普通的名字背后都存在着波澜壮阔的人生。

然而历史的遗憾在于,我们有时在享受着平和,却记不住平和的得来的样子。例如我在电影院看这个电影的时候,空调可乐爆米花,很少去想我这么舒服的生活是如何得来的。身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断然很少瞻仰前世而居安思危。我很庆幸,我生长在了和平年代,没有颠沛流离。

当然,我是理性的。我深知真实的历史不会像电影演绎的传奇与浪漫,电影肯定不乏夸大和煽情,这是艺术创作必须的。因为好像英雄们躲过了所有的子弹,他们逃脱了九死一生,好像早已被上天选中。当我们穿透八十年的光阴,所有关于英雄的传说都被镀上一层浪漫。

历史上的南昌起义可能没有这么壮烈,三河坝的狙击战也不如电影演绎的那般磅礴。周恩来毛泽东长江口的相会,粟裕和林彪的惺惺相惜,自然更属于编剧的演绎。

但这部主旋律电影,对比我爹爱看的那些神剧和之前同类的爱国教育电影,我觉得还是挺值票价的,能让我了解以前张嘴就能说出口的战役背后的巨大内涵,还有光是朱亚文这个行走的荷尔蒙也就够了。我觉得这个电影拿去当征兵宣传片应该也是效果不错的。

建军大业观后感

在还没提档之前,就买了建军大业的电影票。一直以来就喜爱谍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就越发期待这部影片的上映。作为建字开头的献礼片,这一部真的是燃爆了。从演职人员到故事结构,以及故事节奏,主旋律的体现,都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影片。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鲜活立体,观看之时,便觉自己曾与历史这么近,其中南昌起义与三河坝战役的战争场面的确让人震撼。《建军大业》这部影片具有使命感,即燃却又让我在观看的时候,数度落泪。

写这篇影评之前,特地去百度看了一下关于一九二六年肆月十二日的史实。在影院中,看着肆月十二日,学生的游行再到街头喋血,遍地横尸,雨水或许洗的掉那些人们流出的血,却洗不掉他们的暴行,当影片播到这里的时候令人唏嘘,却也渐渐的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南昌起义的部分,叶挺手写“命令”,到教训赵福生,陈峰劝赵福生跟自己干,这些细节都处理得很好。起义之时的炮火隆隆,燃烧不止,战争的场景表现可圈可点。印象最深的当属张国焘与周恩来等人开会,张国焘反对南昌起义,贺龙冲进来以后,由保剑锋老师饰演的谭平山,说折中的办法不是没有,是杀掉张国焘。

周恩来去与朱德会面的时候,朱德与他要了一笔经费,当时黄志忠老师的表情,老实中透些狡黠,非常可爱。南昌起义开始之前,朱德将所有的军官邀请过来,吃酒玩牌,后来起义开始了,那些有头有脸的军官们准备出去看看的时候,他向上开了一枪,夹着烟的手招呼着大家继续,士兵冲进来的时候,大将之风显现无疑。

三河坝战役这个环节是我哭的最多的地方,三天的战事,三千人对三万人,真的就是纯硬杠。战火连绵,死的死,伤的伤,血染红了江河,脚下的土地早已变了颜色。黄志忠老师扮演的朱德、马天宇老师扮演的角色、白宇扮演的蔡晴川,他们敬的每一个军礼,都令人动容。最后二百人留下的时候,父子二人,子走父留;兄弟同军,弟去兄留。二百人的断后,留下的是其他人撤出的希望,也是未来国家的希望。朱德对蔡晴川说的那句:“做勇士,不做烈士。”现在想起,依然是会令人落泪。最后三河坝的炮火声声,蔡晴川按下引爆器的时候,朱德带大家撤离的时候,驻足敬礼,依旧会令人眼泪不止。二百人的断后,希望与牺牲,对于革命先烈来说值得,更展现了他们大无畏的精神。

这部献礼片,除却爱国主义旋律,更能看的出老戏骨们的魅力,也能看见年轻演员们长足的进步。刘烨老师所饰演的毛泽东,与青年时期的毛主席真的很神似;朱亚文老师饰演的周恩来,再其换上中山装以后,将周总理的儒雅气质与作为领导者的智慧表现的淋漓尽致;黄志忠老师饰演的朱德,更是令人满意,军人铁血,为将的气概展现无疑;张涵予老师的杜月笙,一身的月白色长褂,上海滩老大的狠谲诡戾更是入木三分,更多的不胜枚举。在看这部影片之前,也看见年轻演员们在开拍之前的军训,他们的努力、认真、敬业、让人钦佩,刘昊然饰演的粟裕,和马天宇老师饰演的角色,然人能够切身实际的感受到年轻军人的热血,是本影片的亮点,经过几场战役之后的洗礼,能够看见他们的成长。女性角色的话,李沁饰演的杨开慧,马伊琍老师饰演的向警予,还有宋佳老师饰演的宋庆龄还原度都很高。白客老师饰演的瞿秋白,董子健饰演的邓小平,与这些人物都很贴合。真好,特型演员年轻化是一件特别特别好的事情。

这部电影,有老戏骨担纲重要角色,年轻演员也在本片中饰演主要角色,一部分观众因为只是对“小鲜肉”这三个字有些不同意见,便对影片产生一些不同的“声音”,我觉得这倒是真的失了气度,不够理性。因为年轻,所以年少,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演出年轻将领的少年气,他们还年轻,需要磨砺,我想这对于年轻演员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进步,对于观影的观众来说,也需要发自内心的深省,你究竟要在影片之后得到什么?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历史,对革命先烈的缅怀,还是其他,的确需要一次思考。

在这部电影没公映之前,我就曾发微博:这部电影的意义,一是回溯战争年代,向当时年代下的革命党人致意,为我们能够在时局恶劣的年代里,创建一支属于自己军队致敬;二是生在和平年代下的我们应该永记战争的痛,铭记老一辈革命党人付诸的一切,心怀感恩,精神和心灵上都得到了深刻的教育。

现在看来,这段话的确没有错。我,一个九二年生人,出生在和平年代之下,受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读完高中和大学,即便是工作之后,虽未曾急吼吼的吼出什么话,但是,(可能是同场观看的观众,年龄不大)私以为在观看此影片的时候,窃窃私语的内容,谈及的内容,陈述的观点,你们应该好好地观看,去了解这段历史。在你不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希望你不要妄议。希望每一个观众都能体会到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岁月,抱持着感恩的心,尊重历史,缅怀为了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先烈,感谢先烈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明白,这部影片讲的少年军人的故事,我辈少年正青春,生于和平年代之下,在感恩之余,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力量,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做出贡献才是正确的做法。年轻是希望,青春是力量,共同创建和谐社会,一起完成中国梦。

建军大业观后感字

刚刚散场到家,连忙打开电脑急着抒发出我的观后感。一开始其实没有报特别大的期待去看,只是想说建军节要到了,一定会有类似题材的电影,而且千篇一律,换汤不换药是我坚信的。

但是开场画面就震撼住我了,成千上万的学生们倒在血泊里面,机关枪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放映厅,告诉我,电影正式开始了,革命打响了。陆陆续续出现的角色也总是让人眼前一亮,可能一开始是因为卡司才会买票,可是出影院的时候我没有因为看到了我期待看到的人而激动,反而因为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烈士精神们感到震撼,手中的面巾纸也从平整干爽变得褶皱湿漉。新中国是先辈们奉献出了自己的鲜血,牺牲掉了自己的身躯换来的,红领巾的意义我开始明白,虽然迟了一些。报社被轰炸,镇守三河坝的最后200兵力誓死保卫主力军,一次一次的让我泪崩。为了那面共产党旗帜也要战到最后一刻。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不管是友军还是敌军,只要你是拼劲全力战斗到最后的,都值得被敬一个军礼。因为各为其主,可以理解。只不过站错了队伍,错了一生。建军,响亮的两个字,多么响亮的两个字,响彻了井冈山,被满山岗的鲜红旗帜衬托了起来。在所有牺牲的烈士们的鲜血中建立了起来。‘幸存者’活得要更有意义,要把死者的那一份人生活出来。我看到的是无私的牺牲,无私的掩护,无私的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了建立起一个能给穷苦人民安稳日子的新中国。虽败犹荣。

过程残忍,艰苦,可是先苦后甜,革命的曙光还是照亮了全中国。至今已经照耀了90周年,还有无数个90周年,带着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烈士们所期盼的希望,我们的中国,一定会一路辉煌的走下去。

建军大业观后感

最近在班主任林老师的推荐下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建军大业》,我也是刚刚听说这一部电影,起初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再加上自己对军事方面也未曾有过的理解,所以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去观赏。

在电影开播前,显示屏上出现一段字幕,上面写的日期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再看看主要人物表:有朱德、陈毅,周恩来……看到最后一行,诶呦,毛泽东!“老朋友了。不由得把我的胃口又调动了起来。

电影的主要简介讲述的是周恩来总理领导革命,结识了毛泽东,并与他从两头掘起,共同打江山,历经千辛万苦,但周恩来总理因临时生病在上海养身,后来由毛泽东和朱德两人兵合一处,最终取得极大的胜利!

这电影别的我还没有学到,但是我目睹了全过程的牺牲。我很奇怪,为什么我军牺牲如此多的人。而对方牺牲的人数比我军少一点?对此,在种种战役中,我主要关注每次军队的牺牲。

牺牲的人有好多好多,多的数不清。战争的场面惨不忍睹,有的掉了脑袋,血浆飞溅,尸首横飞,到处都是断手短腿,每每看到这里肚子里的味蕾都在翻个,眼泪都不争气的流了下来。

特别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德为保护周恩来等人能安全的撤离,去阻击另外一支部队,他们在三河坝这个地方阻击敌人。那个激烈劲啊,就别提啦,三千人pk两万多人,想想都可怕,随时都面临着牺牲的危险。看到这里,嗓子眼不由得提了起来。随着人数一个个的减少,让我没有勇气看下去。

后来只有几百人在共同奋斗,他们团结了呀,但毕竟在数量上已经输给他人了,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朱德只能让老的留下,年轻的离开。离不开自己的亲人的士兵,与他们抱头痛哭。最后忍着伤痛离开了,而那些年纪大的最后也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自己死了做了英雄,也不要活着成了狗熊!”不由得按下了暂停键。闭上眼睛,私谧着:是啊,如果不死,怎能为后方部队争取活的希望,就算活了下来,也是一具空无的肉体,还不如死了当一回英雄!如果没有将士的牺牲,哪会有毛泽东后来打的江山,那会有新中国的成立!

牺牲的只是肉体,换来的是精神上的寄托!换来的是下一辈的胜利!

所以我说:“牺牲是革命的本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