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范文(18篇)

时间:2023-12-04 09:04:01 作者:雨中梧

范文范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拓宽视野和思路。在以下的范文范本中,你可以看到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

近几年,随着人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工程已经取得了显着成就,但是化学生产工艺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延缓着化学工程发展的速度,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在化学生产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元素,在当前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这类产生污染的工艺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研发“绿色”的化学生产工艺就成了技术人员的首要任务。基于此,本文就化学工程中的化学生产工艺结合自己的经验,浅谈一些观点,以此抛砖引玉。

一、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研究的是化学工业生产中所进行的的一系列生产活动。现如今化学工业除了包括传统化工制造(如石油精炼,金属材料,塑料合成,食品加工和催化制造等),现代化工还囊括了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以及相关的纳米技术。很明显,这些工业给人类的生活有着很大影响。虽然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处于开发阶段,人们对它的关注却越来愈多,结起原因就是化工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

二、化工生产的现状及问题。

(一)生产工艺的不足和设备的不完善。

要保证化工生产质量就需要化学生产工艺的支持。当前的化工行业的脱节的主要问题还是化工生产工艺的不合要求,从而导致整个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现象。换句话说,掌握了技术才能够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技术人才是化工生产的根本所在,而当前化工行业普遍存在生产工艺不合格的问题。化工生产与其他工艺行业的差异是化工生产所要求。

(二)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

化工行业是目前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首先,化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如果不加以合理处理直接排放到水源里,那么对当地的地下水生态系统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其次,化工行业在生产大量日常生活品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由于很多生活垃圾都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处理起来非常困难,如果将它们直接采取填埋的方式处理,将很长时间难以降解,这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化工生产过程中不仅会对当地的土质、水源造成污染,而且对空气也会有很严重的影响。化工行业主要以燃烧化石燃料为主。燃烧化石燃料会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固态颗粒物,不仅会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后果,还会形成雾霾、酸雨等恶劣现象,给人们经济和健康带来巨大的损失。

(一)合理处置生产废料。

化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而这些废料通常都是对自然环境和人体有严重危害的。所以在处置这些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废料时应该格外注意。通常处理这些废料主要采用物理法和化学法,但是二者各有利弊,物理法较为环保,而化学法较为彻底,具体是由废料的种类来决定采用哪种方法处置。另外,生物法处理化工废料也逐渐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生物法处理化工废料既绿色环保又反应彻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处理办法。综上所述,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处理化工废料,都应该秉持绿色安全的原则,将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降到最低。

(二)调整工艺和技术。

单单从反应环境和条件来对其进行改善显然是不够的。化工生产归根结底在其工艺。一个好的生产工艺不仅节约材料同时也是绿色安全的。只有运用绿色安全的化工生产技术,才能够根本上改变化工生产污染环境的问题。

(三)优化化学反应环境。

每一个化工工艺都是化学反应的放大过程,但是又要比简单的化学反应复杂得多。就像化学反应的各个参数一样,反应条件也是化工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而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会有其最佳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参数,同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最佳反应条件决定着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因此,要想实现提高化工生产过程效率的目的,也应该最大限度地创造一个最佳的化工反应环境,同时应该尽可能避免各种副反应的出现。另外,在适当的情况下,也要使用恰当的催化剂以提高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速率。

总之,化学工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科技水平,所以我们应该改变当前化工成产的现状,紧跟时代的发展,在当前的化工生产和绿色环保相结合,在降低化学废料产生的基础上,提高化学工程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并对产生的废料加以处理,降低废料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实现绿色高效的化工生产工艺,在保证化工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动我国的社会基础建设。

参考文献。

[1]蒋晨啸.以电渗析为基础的传质新理论和新工艺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罗泽鹏,刘森,都颖,刘思乐.浅谈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2):76.

[3]李积云.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解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34(02):22.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

工程预算方法多种多样,采取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法,不但可以编制精确可靠的预算书,还可以实现预算浮动的合理性。工程中使用量大的除了人力外,就是建筑材料。而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动几率较大,往往预算时的价格已经无法适应施工时的价格。因此,需要制定预算时,将材料种类、型号、用量、费用,浮动等考虑进去。同时,建筑企业要积累建筑材料多年的价格变动参数,将地域性、时间性、质量等的价格因素加以整理作为预算的直接参考,从而保证预算能够真实反映材料价格,保证预算的合理性。

3.3加强预算队伍的建设力度。

预算控制管理与预算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建筑企业必须认识到预算人才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建筑企业除了加强预算人才引进外,还需要给预算人员提供定期的学习交流机会,强化预算人员的基本功,提高预算能力和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同时,给予一定的激励政策倾斜,如职称、福利、奖励力度等,激发预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态度。鼓励预算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以岗位为职责,以专业为动力,以预算为出发点,将预算工作与工作幸福感融合起来,激发预算人员提升业务水平。

3.4贯彻落实工程预算的执行和验收。

预算的执行需要完善的监督体系来保证预算得以高效实施,从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工程量。预算监督时,首先要明确监督的对象,对于无法直接监督的工程,督促承包方进行控制监督,配合给款银行做好自查和他查;其次,监督要深入到工程细节中去,按照工程方案、施工量清单、材料价格等进行动态全程监督。最后,做好工程审查和验收,保证预算得到有效落实。

4结语。

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企业必须做好建筑工程的预算管理,如此才能实现工程利润的最大化,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领导层和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并科学开展预算管理,结合市场和实际工作情况改善预算方法,加强预算队伍的建设力度,贯彻落实工程预算的执行和验收,对于工作中的其他问题也应当及时发现及时改进,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

有计划的去做任何事情,都会比盲目去做事情的效果好的多。作为教育工作者也是如此,在新学期到来之际,需要预先安排好一学期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深入教学。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三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五分种,再除去三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到革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以往教学,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积极参加隆回县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6、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7、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8、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

认真学习课程改革方案和历史课程标准, 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改革课堂教学, 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一、科学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材观,具备源于教材、高于教 材的课程开发意识。现在教材是一纲多本,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在认真研究、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调整。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充实科学、典型、生动、详略得当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结合各类相关课程资源,以实现课程的再开发。 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与要求,准确把握教 学重点、难点,这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基础型课程的教 学,除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 际,以丰富、典型的史料(材料),通过归纳或演绎,使学生掌握基本观点和方法,逐步养成历史学习中史料、史实和史观的证据 意识、逻辑意识和科学意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改革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升学史能力的前提, 是教师的 重要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 学习的关系。 要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最基础的历史知 识是学生学史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石。 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 出发,适当而必要地传授历史知识。同时,教师要充分重视历史 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心感受和自我体验的客观影响, 着力培养学生 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要创设机会,设置情景是教学环境,让学生 参与历史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自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交流 成果等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学 会科学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 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领悟学习的方法,通过合作、实践、探究 与作业、练习等途径,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自主学习的一般方 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升史学意识,为终身学习打 下良好的基础。

来源和形式的材料丰富作业的内容,丰富课程内容。 作业形式兼顾书面与口头两方面; 作业类型兼顾巩固性与发 展性,不仅要重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作业,而且要 重视发展学生探究、 实践、 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与能力的作业, 要关注作业所体现出的历史学习中的共性问题,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使作业成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效益、发展个性、 共同提高的重要环节。

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有着很大的区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加强了对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考查。本着这一目标,在本学期教学中,我们时刻注意了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一周仅两节课的`条件下,既要当堂落实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兼顾能力,往往很难在短短45分钟内两者处理的恰到好处。尤其是在今天“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课改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游刃有余,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当下我们高一历史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方面。

反思前一阶段的教学,有几个方面做的不是很到位:

1、课程赶的过快,课堂教学环节中,补充的内容过多,课堂上没有留给学生三到五分钟的巩固时间。如果学生在课下不及时复习的话,对学过的内容就很容易遗忘。

4、对学生要求不是很严格,部分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强,要求重点理解、记忆的知识点,引不起学生的充分重视。

综合上述,这就要求下一阶段我们必须努力改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工作: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4、、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历史课程是一门由原来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课程,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8年时间里,我从自身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认真反思,从中感触很大,具体如下。

一、老师应该做到的。

1、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

确严谨、精练简洁、通俗生动、语言幽默、声情并茂、生动有趣的讲述能拨动人的心弦,陶冶人的情操,使听者乐此不疲。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毕生研究历史教学,他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表达得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如带领学生到了历史现场,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我们教师不妨“对号入座”,按照这“三个境界”的标准进行自我检测,明确自己已达到的“境界”,而后继续努力,向更高“境界”前进。

2、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总是以语言文字贯穿始终,顶多再有一副历史地图。而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这里只会更加沉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仅限于一张大卷。学生的个性受到了禁锢,他们特有的专长无用武之地,反而令其反感历史课堂,因其枯燥无趣而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作业。

而这次的课改,恰恰要求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于是,在历史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旁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画房屋,这是学生根据书中文字介绍进行再创造所描绘的半坡聚落的村庄,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课上,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历史大事年表,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纪年数轴方式的,还有的完全以图画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历史。学生们在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叙述着历史口演话剧、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等等,都是他们施展特长的渠道。在历史课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评价,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虽然讲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但是我们要看到: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历史史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1.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

在历史教材中,不仅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还有一些关于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内容,利用好历史教材本身所蕴涵的“生活”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比如在教学《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我们现在的生活进行联系、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点与区别,寻找沿袭和改革的痕迹,通过对比得出什么结论。通过教师有效、得法的引导,学生将宋代生活与现代习俗做了比较,并且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活跃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必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也必然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联系时事热点,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中学生年龄小,热情高,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对于时事热点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他们希望了解这些时事热点,并且希望跟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自古以来就是政史不分家,时事热点问题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时事热点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将它们引进课堂,将教材内容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不仅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并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通过这样的联系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设计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设计特点,利用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每个历史人物身上可以评说的故事及通过活动课的开展,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能够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积极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问和讨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四、寓教于乐,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会主动学习,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充满趣味性。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

一段话,结果可想而知,什么样的口音都有,大家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也认识到了统一文字语言的重要性,在欢声笑语中对秦朝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有了深刻的理解。

2.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历史教学中最不缺乏的就是历史故事,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将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插入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感受到清朝将领的愚昧无知,清朝统治阶级的软弱无能,也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失败的原因。当然,历史故事只是课堂教学的调剂和使课堂教学趣味化的一种教学手段,要有原则性,不能为了调动学生的兴奋度,而滥用历史故事,导致本末倒置、主次不分,避免出现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是学生根本没有学到知识的现象。

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1.有效利用教学辅助手段,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走进中学历史课堂,并且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深受师生的欢迎。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声像、图片、文字、视频等手段营造一个动态的历史情境,展示了更加丰富的历史信息,在大量的声电光影信息中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增大了课堂知识的容量,有利于重难点问题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学习八年级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时,教师可以将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内容制成精美的课件,通过原声再现、场景再现等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情绪,就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教学相长。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地收集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学生的表情、学生的回答、学生的练习、学生的疑惑等都是反馈学习信息的途径,教师要注意观察,将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地分析。这样做不仅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改变教学计划,还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查漏补缺、巩固知识,也会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新课程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更远、更全面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全方位,多层次地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才能适应教材,适应学生,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高屋建瓴,整体把握新教材的特点,自己驾驭教材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形成系统学科思想,才能去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升。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

摘要:。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越来越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而建筑工程预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本文首先说明了开展建筑工程预算工作的必要性,然后重点分析了建筑工程预算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预算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与改进措施论文

摘要:初中语文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如何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如何及时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反馈,如何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问题 策略。

初中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初中语文对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无论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形式上,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任课教师及时的发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可以促进整个课堂教学向前发展。

1. 教师在教学任务的设定上存在不明确等问题。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任务的设定上,往往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比如,在进行阅读课程教学时,其最终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使整个学生能够对于相关阅读材料有更好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水平是教学任务中最重要的目的。但是有些教师往往将教学任务做出改变,有的教师任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课本中的知识,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按照语文基础课本上的内容那样讲透彻,分析清楚,因此教师花大时间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学生从语文阅读课本材料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但是,自我阅读能力的培养的教学任务没有达到,阅读课的实质还是教师进行实际的讲解,使得学生没有完全将自我阅读的能力展示出来。

2. 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陈旧。

有些语文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往往仍然延续着传统教学策略。他们认为,这种教学策略仍然是十分有效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已经由传统教学的机械教学方式方法改变成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和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老旧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会无法真正的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够。比如有的教师在进行诗词相关内容的.讲解时,还是主要以对每个词、句进行解释,让学生进行背诵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理念也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诗词的意思就行。这种教学理念不仅仅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更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诗词的时候感到被动。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在面对诗词相关内容的讲解时,尽管要重视词语、句子的意思,但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极其重要的,而且也是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进去的。总之,相对老旧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素质教育成为了一纸空文,教学效果欠佳。

3. 在教学中教学手段相对粗放。

新课程改革下,粗放的教学理念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新课程改革实施前,许多学科教学一直延续着粗放式的教学,现阶段有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在教学过程中以粗放式的教学手段为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粗放式的教学手段主要为单调的将语文教学的重点以满足各种测验、考试为主。教学重点环节和教学的形式上都是以怎么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最终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教师尽管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阶段内有所提高,但是断章取义的教学无法将语文这门兼具内涵和文化艺术的课程的美感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无法真正的领略语文的魅力,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有所缺失。

4. 教师与学生交流不够,课堂气氛相对不融洽。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不善于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只是忙于教学中的一些规定动作。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就会无法真正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一些学生仍然是带着问题去继续听讲,使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达不到最佳。除此之外,没有充足的沟通和交流,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就会显得不融洽,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效果就显得有一定存在一定的生涩,这种生涩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显得不是那么的自然,课堂教学气氛也相对有些沉闷,不融洽。教师机械性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则是被动地进行回答,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最佳。

5. 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反馈。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反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善于重视教学反馈,能够通过学生的测验、与学生沟通谈心,与家长沟通交流等形式,及时找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并得以解决。而有些教师不善于重视此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带着问题去继续学习,为什么考试总是考不好,为什么上课不注意听讲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教学反馈的不明确,使得教师在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存在障碍。

针对如上分析,笔者基于平时的日常教学实际经验,对改进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策略进行总结,具体如下:

1. 教师要善于利用新的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和改变是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老套、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初中语文教学成为一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学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感悟到语文的真谛。同时,教师要能够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将传统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不要让学生只重视机械的背诵,要让学生以提高语文素养,掌握学习方法等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将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工具,如网络、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让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真正的改变学生对于初中语文的理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激发语文学习的热情为出发点,让初中语文能够迎接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不断前行。

2.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为重要依托,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感受到语文的巨大的魅力,让学生更加愿意去进行语文知识方面的学习。

3.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重视教学反馈。

在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在课下,教师同样也要及时的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通过和学生的必要沟通交流,教师可以有效的掌握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来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课堂教学反馈环节,让各种教学反馈的方式都能够形成教师掌握语文课堂教学学习动态的信息源,要及时的从中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让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

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入地研究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研究,让初中语文的教学改革之路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王海龙。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法初探 [j]. 学周刊,2017,( 06) .

[2] 张新龙。 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j]. 中国校外教育,2014,( 07) .

[3] 钟家宝。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当代教育论坛,2008,( 07) .

[4] 田卫斌。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开出智慧的花---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 05) .

[5] 罗万忠。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 读与写,2015,( 01) .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

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失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标新立异,忽视科学。一些历史教师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往往不顾历史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红军长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到达陕北,除了教材地图中所标的红军长征路线外,你认为红军到达陕北是否还有更好的行军路线?”教师设计这一问题的本意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说,学生可以给我们无数个答案,也可以从瑞金画一条直线到达陕北,因为连接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如果学生一旦设计出高明的行军路线,教师为学生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还是为红军的“愚不可及”而遗憾?如果按照学生的“路线”行军,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事迹与精神还有意义吗?在这里,教师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红军长征所走的路线是种种历史因素决定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它是最佳路线。长征路线不是哪个人随心所欲能任意改变的。

第三,严守预案,应变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且相持不下时,有些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还美谓之“教师不当裁判”、“不打击学生思维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教学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沦为学生思维的尾巴。否则,我们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就变了成名存实亡。

(三)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但三维目标中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历史教学仍未走出应付功利性考试的圈圈而正逐渐丧失历史教育精神培养的本义。

第一,以知识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不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历史时,为整合学科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是:“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火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另一个是:“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吗?”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老师却显然忘记了讲这段历史的主旨是什么。试想,假如(仅仅是假如)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找到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么,那位老师究竟是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喟然长叹呢?这不得不让人反思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历史课当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说到底,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学科内容的包容性看,历史几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历史教育的素材应该是最丰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历史素材中固有的丰富的资源。历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如诗般抒情,可以如画般绚烂,也可以如歌般动听。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这种向学生大脑皮层反复地施以简单的信号刺激的做法与马戏团里训练猴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有人戏称这种课堂为“训兽场”。这种说法听着刺耳,实际上毫不夸张。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这里更别奢望《离骚》情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二、对策建议。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助动器,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第六,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第七,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第八,历史教学设计,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而历史问题的设计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既要有定向思想的训练,也要有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

第九,要有一定的“史料”教学。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第十,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第十一,科学认识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克服依赖性。教师不要以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赖电脑和懒惰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电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和工具。其次,教师要按新课改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再次是认真备课,谨慎选材。制作历史多媒体课件应以认真备课为前提。教师选择课件素材要注意影视画面宜短不宜长,图片宜精不宜滥,一切只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一味地满足学生观赏的需求。最后多媒体历史课件要画面优美简洁,声音和谐。只有使课件的画面、声音与教师的语言、表情及教学技巧融合成和谐的整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

初中历史课程不仅担负着向初中生传授基本的历史史实,教会学生基础的历史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培育学生历史智慧,生成自己的完美情感的任务,而且从更深层次来说初中历史课程也担负着训练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养成学生的历史观、不断完善价值观的重要功能,最终可以让学生形成历史在现实中应用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表达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用历史来成就学生健全的人格。

新时期我们必须转变历史教学观念,改变过去以中考为最终目的的传统观念,要用科学健康的历史教学观,来对初中历史学科实施持续、合理、系统的建设。这里的建设不仅仅是指教学资源外部环境,更是说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必不可少的内部建设。因为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极大地制约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假如不对此种情况进行改变,那么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出来。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如果想提升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能力,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使初中历史学科和初中语文、初中的政治、初中地理等有关学科之间知识交融,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更能够提高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兴趣度,能够有利于把历史教学深入结合到我国的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国情教育体系之中。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务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要再走历史课堂上教师讲学生死记硬背的道路了,要不断改革历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历史教学中只是将学生成绩当作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体系,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革新科学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不仅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务必重视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能够让学生利用历史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多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单向灌输性的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加上有的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历史课堂上的权威,很少给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的机会,这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初中历史“激潜”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角色,将历史课堂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历史课堂的“主人”,不要将学生的历史思维限定在教师预定思维和教材当中,而是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探究,这样才能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下进行学习。例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四大发明”对我国古代历史以及现代生活的积极影响,充分感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热情,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打开学生的心智之门。

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真正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学龄特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历史事实和现实中的教育资源,引发学生的主动质疑,让学生能够通过已经掌握的历史常识或者自己已有的论点进行探究与思考,逐渐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例如,在讲到历史人物时,历史上和影视资料中对人物的评价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影视资料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质疑,如诸葛亮的八卦阵、神机妙算,曹操的奸诈,项羽过乌江时的情感态度等等,恰当的质疑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尊重史实的良好学习习惯,真正做到以史为鉴,不断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

3紧密联系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很多学生虽然对历史课比较感兴趣,但是主要是被历史故事所吸引,在记诵相关历史知识时的学习积极性却非常低,个人的学习情感和历史情感也没有充内充分激发出来。对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做一个有心人,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的发掘教育素材,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这样可以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和形象,进而达到“唤醒潜能,激发心智”的教育目标。例如,在讲到“北平和平解放”时,历史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每天早晨,国旗与太阳在天安门前同时升起,假如在平津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那么现在的北京天安门会是什么样子,很多的历史古迹和古代文明是否还会存在,由此你又是如何理解《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思想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不仅表达出了强烈的参与热情,更是激发出了学生对和平时代美好生活的热情。

4善于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字和图片是历史信息的主要承载载体,而图片无疑更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能够向学生传达很多文字所传达不了的信息;同时,在近现代史上,还存在很多珍贵的音频、视频资料,加上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初中历史课程开展多媒体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效果强的特征,充分运用教材插图、历史图片、地图、影视剧片断等来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进而充分激发出个人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潜能。例如,在讲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初中历史教师完全可以播放新公布的日本投降的原始视频资料,以及在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的相关图片,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接受侵华的日军投降的旧址和特定历史背景,还实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拓展,让学生接触到了很多初中历史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内容,这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也是非常有利的。

5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激潜”创新教育的探索,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心智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心智特点,重视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唤醒学生的历史学习潜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文学教育的不断升温,初中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诗歌作品。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语文教师应以美学的艺术的眼光去发现它,将之作为审美化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对话、感悟、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

一、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

明代文学家苏伯衡说:“言之精者谓之文,诗又文之精者也。”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的语言常常会突破现有的语法规范,创设出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要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就必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语言背后融入的作者的情怀和观念。此外,现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理性美、新奇美都会带给学生审美愉悦和深刻的感悟。现代诗歌的语言的跳跃性大大拓展了诗歌想象空间,有利于师生多元化的解读。

例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让学生捕捉诗歌中色彩艳丽的形容词,如“青荇”、“金柳”、“青草”等,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色彩美,而且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使人读来温婉,想来唯美。又如诗歌中“康河的柔波”、“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隐喻的使用,使得这首诗意味深长,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语言因素,不仅能增添诗歌语言本身的美感,而且使学生的审美目光被吸引到诗歌自身语言之上,获得真正的审美意义。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现代诗歌语言内涵的挖掘与领略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有些诗句,单靠学生的体验是达不到理解的层面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讲析”,对某些诗句的深层含义,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体味、诵读才行。如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月光”、“阳光”、“深夜”、“黎明的音响”、“星“等意象,字面意思很好懂,诗人塑造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意境,但在“深夜”的背后,更深沉的意境,就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体会、掂量、品味,从而感受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不要让教师的.“讲析”来来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现代诗歌中有很多语句看似大白话,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方能体会。

二、挖掘现代诗歌的形象美。

现代诗歌的形象常常是隐喻、拟喻、和象征的意象,意、情、意象的结合因此而显得比较隐秘。所以,现代诗歌的形象有朦胧美的特征。在教学现代诗歌时,就必须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开掘现代诗歌的审美内涵时,要注意形象的多元化倾向,让学生开拓思路,减少思维定势的影响,对诗歌形象进行立体的、多方位的观照和认识,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感受。

例如教学裴多菲的诗歌《我愿意是急流》,就应该引导学生挖掘那些“超越了自然而又回到自然让我们触手可及的诗歌形象”,使学生在“浪花”与“小鱼”、“荔杯”与“小鸟”、“废墟”与“常青籁”一系列亲切熟悉的形象中,强烈而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情感力量的撞击,进而感悟诗歌的形象之美,并通过形象获得内在的情感体验。

又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着土地》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跳跃的诗行中寻觅到“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几个形象,以及这些形象之间的空白点,来填充自己的理解,从而感悟到诗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可以让学生在诗行中填充能体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情节和事件,从而体会诗歌中蕴含着的对周总理的无边的怀念和深深的哀思。

三、挖掘现代诗歌的意蕴美。

现代诗歌不仅为学生的感官提供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还通过形象,表达出一种更深沉、更丰厚的意蕴。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接触的是它直接显现出来的外在的东西,但它的作用并不只代表它自己,而是为了表现另外一种更为内在的东西,即“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诗人的神奇之处,就在赋予平凡乃至残缺精神意蕴之美,从而感染和征服人心。也就是说,意蕴是是超越于物象之外,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去体味、领悟、想像,才能领悟现代诗歌的神韵。如昌耀的《斯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思想者面对真理孤独的一生,道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悲怆,一种面对苍茫宇宙的独坐感。无语独坐时,总让人不由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王维的“空山不见人”和“独坐幽篁里”,以及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黯然和悲怆,并在天人合一的自然气氛里,在静默的喧嚣中迸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以一种纯悴的、高贵的、切入人类心灵的灵光逼照着我们斑驳的灵魂。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透过这一系列的形象,体验感悟其中的哲理意蕴,使现代诗歌因其富有深层次的意蕴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审美内涵与价值。

诗歌要在反复的吟哦讽诵中品味出美的。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的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把握现代诗歌的节奏、语言、情感乃至更丰富、更深厚的意蕴。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入选的现代诗歌大都是优秀的抒情名篇,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色彩》、冰心的《纸船》、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致橡树》等等。所以,我们要抓住诵读来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现代诗歌的音乐美,品味现代诗歌的语言美、进而体验现代诗歌的意蕴美。

四、挖掘现代诗歌的结构美。

现代诗歌的结构常常是诗人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和直接反应,是诗歌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时它甚至超过了诗歌语言本身的能量,因为形式对于情感的表达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进行诗歌的结构分析也是审美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余光中说:“我以为艺术的手法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整齐;一个是变化。诗歌的写作要用功夫做到整齐,不然不行,当然流于刻板单调也不行。变化不能无度,整齐要有常态,这两个坐标怎么调配是对新诗艺术的一个大考验。新月诗整齐但不知变化,写出来的是四行一段的方块诗。写自由诗的人写格律诗时,误把音乐性代替诗的形式,这就是韵文化。而一旦写自由诗就容易散文化。过分的散文化是不幸的,散文化是新诗的一大公害。”在余光中的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他追求诗的整齐,讲究诗的和谐,但也力图在整齐中求得变化的艺术结构特征。

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这首诗在结构上就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所谓的统一,就是诗歌的段式、句式相对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对称和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所谓变化,就是追逐活泼、流动和蓬勃之美。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诗人既注意了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和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又有了参差之美,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表达出了心中对亲人、对故国的无比眷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结构做这深入的分析,那么学生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一定会非常的深刻。

现代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说:“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的,就是真善美。”真善美的统一是诗歌的审美价值标准之一,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去体验真善美的境界,让现代诗歌教学成为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这样,现代诗教才能真正地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注释:

曾卓。《宁静而深沉的意境》,选自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科书《诗人谈诗》,160页。

李卫东。现代诗歌形象的理想追求.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4)。

童庆炳。童庆炳谈文心雕龙.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寒山石。倾听灵魂的风声——昌耀《斯人》赏析。

艾青。诗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这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特点,他们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结症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这种照葫芦画瓢的结果是:一种形式、一个材料换个题目学生从小学带进了初中,或许还要带到高中和更高级的学校。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怎样的社会人才。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然而,出路何在?在这里我仅就多年来在初中作文教学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从港、台和国外中学作文教学看我们的差距在港、台和日本及一些西方国家作文训练方式大多以命题作文为主,但题目要求写的内容是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或者是比较熟悉的、感受比较深刻的。由于所写的东西针对性强,大多是发生在学生身上,比较具体和实际,易于发表看法,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就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同时也避免了那种空发议论的倾向。我们现行的作文训练从命题的形式来看与境外的差别不大,但我们的学生生活的范围很狭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极为有限,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从写起,有畏难情绪;老师对这个问题又往往是命题的同时交给学生题材,让学生按范文依葫芦画瓢,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卵翼”下写作,培养的是学生的惰性,独立写作能力始终没有得到提高。

训练时应注意和教材靠拢,重视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或者说是练习写作的一条捷径,倍受国外教育界的重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目的是使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在写作上得到运用,让学生尽量把教材上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即学以致用。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国内由于应试的教育体制,迫使学生围绕几本教科书死记硬背,教材以外的书籍几乎与学生无缘,升学的压力,呆板的教学形式,毫无创造力可言的作业,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作文训练,认识性和实用性作文较少,以文学性作文(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为主,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模糊不清;而国外的作文训练,以上三种类型都较重视,尤以认识性作文和实用性作文为主,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即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作文训练紧密结合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生活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国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而国外作文的教学过程是:取材——构思——记叙——推敲——评价,它的特点与学生的写作过程相一致,整个过程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创作个性得到良好地发展。

在不同文体的训练形式上,我国大多数语文教师目前仍采用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单线文体训练,彼此之间仿佛是独立的学科;而国外一般采用不同体交叉的综合训练方法,三种文体相互穿插,相互渗透。这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是作文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

我认为,我们现行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学生置入大社会、大自然之中,在他们的脑海里是一片灰色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生机,唯独老师、家长是他们的影子,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渲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动辄被咎的痛苦。初中毕业后还是被“怎样写”和“写什么”深深地困扰着。

方面,让他们树立“为学习而写作”的学习指导思想,即把写作当作学习其他学科的一种手段。其实在许多课程的学习中,写作已经在起这样的作用,只不过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抽象地说教,可以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使他们自己去感知生活确实离不开作文。如设计科际之间的作文题,并把学生带进工厂、科研单位实地参观考察,回来后要求他们写产品说明书,或设计一则简短的广告。学生经常在电视里、报纸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广告,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使得他们认识到写作课与其他各个学科是密不可分的,写作正好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基本的学习工具。在思想上对“为什么写”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快被调动了起来。

二、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谙熟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指点门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

(一)引导学生分析命题(包括命意)作文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其实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硬叫写,其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也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现行的课本中,有些文章由于所反映的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久远,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另外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的对象,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学生能把握命题这一特点,就能避难趋易,像疱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做到“游刃有余”。

(二)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万涂竞萌”,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扩散”型的思维,学生就会感到思如泉涌,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感到作文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就可以从诸多的角度中选择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来写,克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毛病。

(三)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青少年学生最少保守思想,他们思想解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但和成年人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思想还幼稚,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没有深度。这些特点常常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应对他们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之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高他们辩证分析能力。通过这样辩证地分析,才能去伪存真,寻找出材料所揭示的正确观点,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必然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就不至于泛泛而谈,单薄无力了。

在我施教的一次题为《我的一点建议》的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写:“我们在作文时,拿笔就头痛,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有时在头脑里想好了,一下笔又不知道从哪写起,脑子变成一片空白”。因此,“建议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带我们出去看看,玩玩”。这里说明了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学生。

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对写作教学方式作过许多探索,得到公允的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至今开展课外活动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并且作为教育的一种法则写进了教学大纲,可是仍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学生还在为“写什么”而苦恼。国外的大量资料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这后两条途径都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实际上是两条途径,即课内与课外。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

1、提高兴趣。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2、联系时事。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湾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3、学法指导。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4、理清线索。我在进行《侵略与反抗》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5、能力培养。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

(1)是什么;。

(2)积极作用;。

(3)消极作用。

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

(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

(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6、加强教研。把握好课堂教学,悉心沟通,不断尝试改进,细心体会善于发现问题,潜心研究,及时调整思路。

7、总结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

8、强化训练。记忆作业,要求实事求是,理解记忆。书面作业,要求书写工整、字迹清晰;答题规范,注意条理化、序号化、段落化;独立完成、及时上交。推荐作业,拓宽视野,条件允许,尽量完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成为语文美育实施的重要阵地。小说中蕴含许多审美因素,如语言美,结构美,主题美,情节美,人物性格美,环境美等。审美教育又被称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它以其挥洒自如的表现形式和极其深邃的内容,引导读者去品尝人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小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基于上述原因,我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审美教育作了如下探索引导读者去品尝人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

一、塑造真、善、美统一的健全人格。

小说审美教育有利于塑造自然环境和谐的健全人格。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作家竭心尽智创造出的典型环境,其所展示的优美环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认识自然,懂得自然对人的重要性。

小说审美教育有利于塑造与“社会关系”协调的健全人格。小说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小说的这种强烈的感染作用是纯说理教育不具备的。

小说审美教育有利于塑造出真、善、美统一的健全人格。人们看完一篇小说,可以忘掉作者。忘掉作品名称,但忘不了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一经深入人心,那是什么力量也拔不走的。借助优秀的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感,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们内在的没好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形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

因此在小说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心里多装一些可敬的英雄形象,让这些形象在学生心里扎下根来,以这些形象为楷模,荡涤灵魂中的污垢,提高思想境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这些形象永远成为学生奋进的路标。

二、矛盾冲突的分析,体味情节美。

小说的情节,是为典型性格服务的。在事件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得到逐步的展示和探索。可以说,情节的本质就是人物的性格,情节不过是性格的运动而已。所以,分析矛盾冲突,也是分析人物性格,要花大力气去体会作家独具艺术匠心的情节安排,从中获得美感。“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的故事情节也要求具有曲折美。那种跌宕起伏,峰迥路转的情节,总是能够激起读者的求索情绪,带来精神上的享乐,产生美感效应。

莫泊桑的《项链》在情节构置上极具特色,那围绕项链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的故事,使读者在情感大起大落,尤其是出人意料的结尾,更是把读者的情绪带上了惊诧的巅峰,读者在慨叹之中,无不享受到美的感召。

小说教学除了让学生对小说中的精彩情节,鲜明人物、巧妙的构思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指导学生体会小说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对小说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可以进一步领会作者在小说中所表现的各种美的事物。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这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可以了解说什么,而且可以与作者心灵相沟通。因此,教会学生对小说的语言进行品味,鉴赏无疑是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四、通过整体的思索,理解意蕴之美。

小说的意蕴,是作者凭借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场面的描写等诸多外部呈现方式,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哲理、思想的精神力量。它是小说的耐人寻味的重要标志,是欣赏小说艺术的最高境界。

意蕴之美,首先表现为对社会必然性的发现。成功的小说,总是能冲破人物所处的一切复杂的关系网,挣脱各种单调、渺小的情感格局,与社会历史的必然性相接通,呈现出恢宏的气势,体现出人生最大的壮美。

《子夜》中吴荪甫的失败告诉我们,在帝国主义的统治下,要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必然;《狂人日记》中的“我”之所以被视为“狂人”,正是历史的必然,在那个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吃人的礼教面前,“我”这个觉悟了的新青年,只能得到“狂人”的待遇。

意蕴之美又表现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在诸多艺术形式中,小说由于自身的特点,在表现人生的广泛性和充分性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

小说《家》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不是仅停留于一人一事的探索,而是借人物溶铸进自己对人生的品味和思索,力求体现出对人生价值的发现,不仅仅以善恶的标准来衡定人物,而是力图通过对人生价值的评判,去获得美的真正的内涵。

五、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主要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对小说的美育作用,梁启超曾用“熏”“浸”、“刺”、“提”四个字作概括,能抓住小说审美的关键。小说审美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广泛的。丰富生动的情节,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曲折动人故事,其饶有趣味的审美魅力是不言而喻的。以描写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其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对学生的作用更是无比巨大的,而对人物形象所产生的审美愉悦感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突出地表现在学生对作品人物命运的无限兴趣和倾心关注,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酸辣苦甜。通过这样一番审美体验,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情感心灵会得到净化和升华。

总之,充分重视小说的审美教育,抓住小说审美教育的特点不断探索,必将会使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内容]。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汉语和英语在。

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中学生学习词汇带来了不少困难。表现如下:

第一,学生在读音方面感觉困难很大,难以读准单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

还用汉语为英语单词注音。第二,在拼写方面,学生没有意识到字母在单词中的。

读音与单词的拼写有着一定的规律。在记忆单词的时候,没有通过读音和字母。

的关系来记忆单词,常常是死记硬背单词字母的组合。第三,在记忆单词的意。

义的时候,过分注意该单词所对应的汉语意义的记忆,学生完全靠死记硬背掌握。

单词。在初中一年级时,由于内容较少,词汇简单,学生尚能应付,但随着年级。

的增高,英语内容的深化,词汇量的增加,学生越来越感觉到词汇的记忆已成。

为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于是,逐渐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于放弃这。

门学科。

如何进行词汇教学呢?

首先,词汇教学也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按照我国九年制义务教。

育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初中年级,特别是一年级,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

的教学原则。因此,词汇教学也一定要首先是“听”。即教师在教单词时,先。

让学生听,让学生去“辨音”,教师所展示的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每个词是。

由几个音素、几个音节构成,重音在什么地方,这样才能从听的意义上掌握词。

汇。同时,又能为学生学好语音、语调打好基础,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听能,为。

以后更好地接收。

[1][2][3][4][5][6]。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

本学期由我继续担任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任务,现就本学期教学工作如何展开做以下计划:

这届九年级共有学生21名,其中女生4名、男生17名,男女比例失衡,班级管理上有一定难度;数学底子薄弱,主要体现在基础差、数学学习习惯差、惰性心理严重、重视度不够等诸多问题。上学期我就针对以上问题做了不懈努力,克服了重视度及一些不良习惯。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在于克服基础薄弱、惰性等问题上并在成绩拔高上加大力度,争取在中考中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1、优生吃饱,差生吃好。

2、基本养成高效学习习惯。

3、初步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

4、中考中实现更进一步的数学成绩突破。

(一)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检查。

我继续抓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有奖励、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每日反思、每周总结、月月归纳、条理清晰、知识框架明了,知识系统化扫除基础薄弱的问题;高效课堂中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仍需加大指导与训练力度,如课中的讨论、口头展示、书面展示、时间的合理安排等环节上,以期有新的进展,为高效课堂扫清道路。

(二)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逐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的解题能力,我要求学生养成先复习,后做作业的好习惯。课后注意及时复习巩固以及经常复习巩固,能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永久记忆,遗忘缓慢。

(三)实行分轮复习。

本学期的复习教学,是整合升华学科知识,培养提高应试能力的重要环节.复习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考的成功与否.为保障毕业班复习教学取得良好成效,我制定的复习的具体思路是:第一轮重点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以课本基本知识为依据,列出每章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系统化,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主的试题辅以练习,强化训练,加深印象.第二轮复习在第一轮分项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类型题的复习,包括几何应用,代数应用,几何综合,代数综合等方面的综合练习.第三轮主要是做中考模拟试题,让学生熟悉。

考试类型题,同时提高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最后阶段,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查漏补缺,因材施教.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文化相融合的基础科目,对学生语言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不论是古文诗词、当代诗歌或是外国名著,都蕴藏着大量的具有向上意义的美好情感。因此,教师切忌浪费现有的价值资源,而是要通过特殊的教学方法将这些内容悄无声息地渗透于课堂中,彰显“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并结合教学经验,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与价值观,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感悟到文学的魅力与感染力。

一、明确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汉语文字博大精深,含义广泛,而初中阶段的部分学生阅读水平较低,往往会对某些文章的某些片段断章取义,得出一些不符合作者或者正确三观的情感体验。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详细分析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哪些片段体现了这些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感。例如,教师在进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合理分析,对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之类的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在分析文章句子的过程中感知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德,体会文章作者对闻一多先生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之情。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明确了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指引了学生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本内容的正确的思想情感,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科目,具有很强的可朗诵性。并且,朗诵文章对于教师提高其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学生通过朗诵课文,可以对文章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学生在朗诵课文的同时,教师应当指引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并且是使用正确的感情。例如,不要用思念家乡的感情去朗诵一篇爱国的文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去观看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朗诵视频,在观看朗诵视频的同时更好的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并鼓励学生模仿朗诵者,大胆开口朗诵文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在进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的教学时,可以播放这一篇诗歌的朗诵音频,先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朗诵者在朗诵的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情感,再鼓励学生在听完音频之后模仿朗诵者朗诵这一篇饱含热烈的爱国情感的诗篇学生在听与朗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一篇诗歌的理解与认识,并且能有较好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的教学目标。

三、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文章情感。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更加重视课本内容中考试知识点的分析,并且仅是通过黑板教学,缺少情景的模拟,忽略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中缺少切身体会,难以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深入人心。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之下,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因此,创设教学情景成为教师实现这一教学要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对话。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人物角色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感知文章总的思想情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所扮演的人物角色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人性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并且学生在评价人物角色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体验作家们所刻画出来的人性百态,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新媒体,在视听结合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在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之下,新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师们的日常教学当中。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新媒体教学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条件之下,更加直观地了解初中语文课本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例如,教师在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播放有关《城南旧事》的相关影视资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并且通过演员的演绎,使得学生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在阅读时难以感受到的思想情感。教师通过新媒体的使用,播放相关影片给学生们看。学生通过这一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演员们的生动演绎,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美好情感。基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条件之下,素质教育也得到了快速推进,学校及教师也逐渐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更加注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正确的价值观,以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同时学生对于此学科是最为熟悉不过的,使教师更加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审美情趣初步养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健康向上的情感观念,这是当代初中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参考文献:

教学策略应用下初中的历史论文

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初中的学习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叛逆期。为此,要注重学生兴起的培养,将学生视为教学行为中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要培养他们主观能动性,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习的高效。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有目的的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历史课的教学行为中。教师要用心去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善于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向学生呈现真实、直接、客观的历史发展进程,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完全调动起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1.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方式,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教学情境中,情感饱满而丰富,同时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设计,保证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相符,具有目的性,使课堂教学活力四射,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思考,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思想,为更好地学习垫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1.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课堂学习中,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和形象,情景引人入胜,以更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历史人物和相关历史事件,枯燥的历史知识被具体化和生动化。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被历史事件和人物情感深深感染,掌握其中的关键知识,明白道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2.1教学情景要将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在进行情境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准备充分,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作为情景教学的基础,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形成生动、直接、形象的教学情境。历史情境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不断研究历史,深刻地思考历史,学习历史知识,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拓展,防止与主题不符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不能十分复杂,总之要掌握好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思考,保证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2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历史教学情境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价值观。历史学科的思维学很强,为此,要运行具有探究特点的教学情境,发挥其启发和引导的功能,增加思维的深度,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使他们继续探究历史的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堂情境进行分析,实现思维水平的提升。在讲解某些课程的时候,可以配合播放电影片段,让学校认真观看,根据电影片段分析总结,进行发问,探讨课堂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逐渐深入,学习热情得以提高。

2.3教学情景的设计具有针对性。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要点和难点,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为此,要将教学情境创设的前提设为课堂教学内容及难题,提高情境教学的效果,抓住重点和难点,扣住主题,实现教学互动性,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实现其主体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包含很多内容,如设置问题、播放声像、设置实物情境等,任何情境的'运用都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将其迅速带入课堂气氛,防止出现学生游离课堂的现象,让他们在情境教学中进行知识的探索,形成有趣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从而具有较强的学习责任感,认识到历史课的重要性,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2.5利用语言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

历史课的显著特征就是时代性,只有保证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教师语言上的描述起到了引导学生认知行为的作用。教师的情感表现会带动学生的认识行为,只有以情动情才能产生师生共鸣。例如,在讲解一些英雄事迹的时候要满怀激情,使学生体会到真情实感,产生由衷的钦佩。教师的语言情境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已经孕育其中。

2.6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表演的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

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的教学方式是最能够被人接受的教学思想。尤其是时代的进步促使素质教育称为教学的最终追求目标。教学课堂突破了单一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于潜能的挖掘。表演情境的设计可以很大程度上发掘学生的天分和能力,进入教学角色。在这种方式的推动下,内心的体会加深,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以提升。同时,对于角色的扮演也一定程度上使得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和愉快,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人物和事件的理解,也使得其他同学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历史现象,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3结语。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要不断将情境教学进行深化和升华。要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升级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成长。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