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儒家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与师德心得体会(模板8篇)

时间:2023-09-22 10:17:39 作者:纸韵 2023年儒家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与师德心得体会(模板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儒家教育思想篇一

第一段:引言(约200字)

儒家思想和师德,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教师,我从教育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思想和师德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在此共享一些心得体会,以期能够为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带来启发和帮助。

第二段:探究儒家思想(约300字)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强调的是“仁爱”、“诚实”、“中庸”等价值观念。对于教师而言,这意味着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例如,秦桧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可以引导教师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行是否符合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高尚品德。

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教书育人”,而不只是注重教学内容。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耕耘,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觉和自信,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这也是真正的“教书育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态度和知识价值观。

第三段:体验师德风采(约300字)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教师要以师德为根本。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师德的重要性不能够高估。教师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作为师长应尽自己的全力来关注每一位学生。

同时,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教育教学中的任何言语和行为都应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既要注重课程的教学效果,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体验和情感体验。教师在这方面的实践中,会遇到各种情况,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方法,以更好的服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第四段:从体验中成长(约300字)

在实践中,我发现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有时候我会因为语言不当或情绪波动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自己的工作受到负面评价。其次,有时候我会因为忙碌和疲劳而失去耐心和爱心,导致对学生的教育不够有效。这些问题让我深感反省和忧虑,也让我认识到自我提升的必要性。

通过反思,我得出了一些改进自己的方法。首先,我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尽可能地掌握自己的情绪,不受外界干扰。其次,我会更多地学习一些实践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让自己更好地适应教学的环境和背景。最后,我会加强自己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发掘不同领域内的优秀经验和理念,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第五段:结论(约200字)

儒家思想和师德是相互补充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时刻铭记的品质和精神。对于教师而言,这也是追求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品质和素质。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与广大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并以更优秀的态度来面对未来的教育和成长。

儒家教育思想篇二

第一段:引言(约200字)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儒家思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家思想的内容和价值理念广泛地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在当代的教育领域中,师德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话题。对于教师来说,如何与儒家思想的理念产生对接,使自己的师德更加优秀,是每一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第二段: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约300字)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承中。儒家思想强调“仁”,即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感性需求,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核心理念是“仁爱的、正义的、忠诚的、谦让的、智慧的”。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一个人的修养的开始,也是传承文化的有效途径。

第三段:儒家思想与师德(约300字)

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看,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授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将孔子所说的“爱敬人”、“为师之道”付诸实践。此外,儒家强调“示教”,即身教重于言传。教育者的行为所显露出来的价值和道德观是学生们很好的示范和榜样。因此,秉承儒家思想的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注重提高师德修养,做到道德高尚、言行一致。

第四段:我的师德心得(约300字)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入地体会了儒家思想与师德之间的联系。我认为,良好的师德,不仅要将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更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标准。作为老师,我们能够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而是如何做人处世,如何做一个有爱心的、有担当的、有信仰的人。良好的师德,需要以身作则,遵循儒家思想的道德标准,做到言传身教,塑造学生成为品行高尚的公民。

第五段:结尾(约200字)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与师德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将儒家思想贯彻到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心理素质和文化意识,尽己之力,造福社会。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时刻记住先做好自己,做好师德,做好示范,做好爱的传递,这是我最大的追求和信仰。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能够不断探索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将儒家思想转化为实际的教育实践。

儒家教育思想篇三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家庭和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师德也成为了教育界特别重视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我的师德经验,谈谈自己对儒家思想与师德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段:儒家思想与师德的关系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文化和道德,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这个核心与师德的要求完全契合。儒家思想中重视的是教育传承和教化,也是师德的最高标准。一个好的师德,应该是学生家长有权信赖和依赖的。所以,儒家思想中的“仁”是实现师德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们师德追求的核心和灵魂。

第三段:儒家思想在师德中的具体表现

儒家思想在师德中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做出榜样,承担起守道德的义务。其次,教师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此外,教师还应该秉持公正高尚的品德,尊重学生的人权,学术权、知情权,保护学生好心理健康。总之,儒家思想认为学问在于践行,在教育行业中也同样如此。

第四段:儒家思想对个人师德追求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个人师德追求的影响巨大。一个老师没有德行,其学问是无法得到人们认同的。儒家思想中的“信”,是着重强调人们应该坚定信念和诚实守信的。作为教师,必须以良好的师德作为行为标准,学种流于表面的师德操守,能使我们更完美地配合党的教育工作,积极发挥党的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真正成为知识和进步的载体。

第五段:结论

儒家思想和师德在当今社会教育的背景下互相融合,越来越成为现实中的道德标准和准则。进行师德教育是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素质、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口诀有云:两袖清风正式即师德,带着情怀,肩上尽责为教师。为了构建一个更好的师德建设和教育环境,我们必须从儒家思想吸取智慧,在师德道路上走得更远,创造更大的价值,保障教育行业有序有序可持续发展。

儒家教育思想篇四

一提起儒家思想,人们往往会想到“德治”、“仁”、“礼”,法治的标签一般都被贴在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上。但是,虽然以德治为主,儒家也有一套自己的法律思想。而且从古至今,这套思想也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的思想。本文将从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名词、核心内容及其影响这三个方面浅析儒家法律思想,最终得到自己的结论。

一、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名词探究

(一)德

“德”也是儒家思想认为一个“君子”应当具有的品质。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古代儒家曾经提出过“明德配天,以德慎罚”、“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思想。可见,“德”在儒家思想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仁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礼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即,礼,为在日常生活中,君子行动所遵守的方法和规则。《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在儒教中,礼甚至作为了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人”的标准。

在儒家思想中,礼的集大成者当然是孔夫子。尊崇儒家思想的人,奉孔子为圣人,像孔夫子一样尊教重道,是每一个信奉儒家思想的人的理想。遵守礼的人,会合宜且虔诚地参加古老的仪式典礼。他会根据他的身份习尚与礼节—儒家思想的根本概念—表现优雅而庄重地控制着自己所有的举止、身形姿态与动作。可以说,“礼”体现出一种典雅和自治以及儒的尊严。

但是,礼并没有在古代中国的全民中适用,它只是贵族的特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古语便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四)忠与孝

忠是维系国君与臣民之间的纽带,而孝则是维系家庭关系的一条纽带。忠是指臣子对国君的绝对的沉浮,孝是指在家庭关系中家长的绝对的支配地位。这也体现出身份在古代中国的重要作用。这两个字,好像戴在中国人头上的几千年的紧箍咒。至今对中国有着极大的影响。“百善孝为先”,便体现出了这个道理。一个不忠不孝的人,会遭到刑罚的处罚,同时也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二、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国有国法,家有家法

在古代中国,家和国史两个非常重要的单位。若干人组成了一个家,而若干家便又组成了一个国。“国家”一词便由此而来。在国家和家庭中,都有着自己的规则和方法。这些规则和方法统称为宗法。

因为由国和家之分,所以便有大宗和小宗之分。“亲亲父为首,尊尊君为首”是古代宗法的基本原则。除了这个基本原则之外,还有很多纷繁复杂的规则,在内在和外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比如在家庭中,以父亲为最具有权威的人。而父亲去世后,长兄即为最具有权威的人。还有,一个女子,需遵守三从四德。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从三从四德等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法律思想对秩序的严格要求。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妇女必须忍受无数规则的束缚和约束。这样下来,虽然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水平。但是,一是因为当时教育普及范围不高,所以老百姓只是在被动的遵守这些规则,二是这些规则确实压制了人们尤其是女子的内心和行动的自由。所以,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几百上千年后迟迟不愿接受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封建统治异常稳固的原因。

(二)德主刑辅,礼刑并用

分析这句话。道德和法律同时为调控社会的一种手段,在封建社会儒家法律思想的支配下,道德显然站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但是道德和法律虽然有不同,但是也有相通的地方,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孔子遍是希望通过“德主刑辅”达到“德治”。“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听讼,吾犹人也,必使起无讼乎”(《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以德去刑,以仁去刑,而非以暴治暴,以刑止刑,其所侧重是违法与犯罪之防范,以道德教化来进行防范,本身就是法律向道德的转化,由刑辅德,为德治提供了硬性保障,这一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体现法律与道德之地位比较,更重要的是促成一种法律文化的形成,一种法律社会化的底蕴。

礼和刑事古代调控社会的两种手段。虽然礼法并用,但是在儒家法律思想中,礼显然比刑更加重要。比如在家庭中,三从四德等规则是礼的一部分,这些规则控制着中国人几千年。而刑在中国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是明显低于礼的。除此之外,礼和刑并不是对所有人适用的。周朝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即刑不能适用于大夫以上,里不能适用于平民百姓。这是赤裸裸的不公平。也是当时当时社会的法律适用的最准确的概括。

除此之外,在古代中国,道德和礼还能干预司法。“春秋决狱”遍是最好的证明。“春秋决狱”是指审判者运用儒家经典如春秋等判决案件。这样的做法在现在来说是极不合理的,严重的干预了司法的稳定性、严肃性权威性。但是,也许“春秋决狱”给司法注入了一些人文精神和道德关怀。但总的来说是绝对的弊大于利的。

所以,在那个时代,法律是居于道德和礼的后面的,德和礼占据着统治的地位,法律终究视为前两者服务的。那时候的法律人,可能是哭泣的。

(三)法律的适用张弛结合 孔子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这一思想乃其“仁”之思想的体现,但欲达到“中”,他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宽猛相济”。《左传.昭公二十年》载:“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而在《礼记.杂记》中:“子曰: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亦反映了孔子之如此思想。如果说“德主刑辅”作为其法律思想的主导思想原则,而“宽猛相济”则是其法律思想的具体指导方针。“择其二端二用,”也是孔子政法思想的中庸之道。如古代对破坏社会基础家庭基础的违法犯罪行为(如十恶)采取了极其严酷的刑罚,甚至违法犯罪人会千刀万剐。而长辈对小辈的侵害则可以从轻或减轻抑或免除处罚。这样做可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但也破坏了司法的平等性。

(四)仁的核心地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孝悌是仁的基础。其法律思想是主要是基于对国家或社会,家族或宗族的兴衰的关注,而过分压抑了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在其思想中体现强烈的国本位和家本位思想,而也是这一点一直支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在仁的支配下,不仅是立法、司法还是执法都必须体现仁的思想。但是近现代,随着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之风的吹来,仁思想与西方思想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和越来越实质化的交流与碰撞。

三、儒家法律思想的影响

儒家法律思想史我国中国古代起着支配作用的法律思想。而历史是传承的,法律思想也是传承的。时至今日,儒家法律思想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法治的影响。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慎刑的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强调“德主刑辅,礼刑并用”。这反映出儒家法律思想感化教育为先为主,惩罚为后为辅的思想。反映在当代法律中最显著的就是刑法的罪刑法定的原则。

罪刑法定是指被告人的罪名和刑罚都必须要有刑法来规定,既不能由非刑法的东西如习惯契约来规定,也不能由除刑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来规定。而且刑事诉讼必须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进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虽为处罚犯罪人的法,但是它更是保护犯罪人的法,处处体现着慎刑的思想。这与儒家的仁和德教的思想史不谋而合的。

除此之外,其他法律领域也体现着这种谨慎处罚的思想。不仅如此,在立法、司法、执法中,也体现着这种思想。比如行政法的行政合法原则、行政合理原则。

(二)国家为上的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强调君权皇权至上,权大于法。这种思想和基调一直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法律。在古代中国,中国史法治和法制的中心,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法由君出”。而且,中国的法律一直是统一的,没有出现欧美国家同一国家不同法域的套路。在今天我们国家与此也有一定的相同的不同。在当今中国,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权属于人民。而且我国的法律也是统一的。但是,当今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这决不代表人民就能随意干涉法治。这与古代中国权大于法的思想是不同的。

(三)厌讼的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强调道德礼教和调节的作用,其核心在于:注重人际和谐,轻视法律诉讼;重视道德教化,注重犯罪预防;重视贤人政治,轻视个人权利。这也就导致了人民厌讼情绪的出现。古语有云:“好讼之子,多数终凶”。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厌恶诉讼,爱好息事宁人的思想。这种厌讼的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有的老百姓甚至认为一打官司就会触霉头。这种思想与当今社会的法治是有一定的矛盾的。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厌讼,因为诉讼是我们的合法的权利。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就应该拿起诉讼的武器。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道德和调解的作用,不能成为讼棍。总之我们要把握好诉讼的度,既不能厌讼,也不能一味的依靠诉讼。

(四)人治的思想

人治和法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儒家法律思想强调人治,强调“为政在人。”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也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都把统治者道德的好坏,看成是影响民众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

而在当代中国,强调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法为上的思想渗透着整个国家。但是在强调法治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人的作用。

首先,不管是立法、司法还是执法等,都是人来实行的。“徒法不足以自行”。缺少了人的法治是无法想象的。其次,法律人的带头示范作用也是非常作用的。倘若每个法律工作者都能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我国的法治也应该会更早更快更好的实现。否则,只是有着完善的法律,而没有拥有信仰法律、掌握法律的法律工作者,那法律只不过是一张充满着生硬辞藻的废纸而已。

(五)仁治的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强调仁治的思想,这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也是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的。首先,法律不仅是规范人们的行为的规则,而且也应该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仁爱观念。生硬的法律只能被人们所遵守,而不能被人们所信仰。其次,在司法过程中其实是一个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如果一个法律工作者没有仁爱的价值,而是一个偏执的法律狂,我们也很难想象他能驾驭好法律,他也很难运用法律保护当事人权利,做到惩恶扬善。所以,即使是法治,人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六)家庭因素

前文说过,宗法分为大宗和小宗。大宗即国法,小宗即家法。在现代社会,家庭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我国是有这几千年儒家思想积淀的国家。比如,在我国,当今父亲仍然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和权威。对于这种思想和习惯,我们不能抱着全有全无的态度去处理。我们应该抱着扬弃的态度去处理。比如,对于孝这个观念,我们应该要大力弘扬的。毕竟,家庭依然是维系社会的纽带。但是对于那些不好的因素,比如“三从四德”这类的,我认为应该是坚决抛弃的。在这个男女平等,甚至女权愈来愈大的社会,我们应该解放妇女,还妇女以自由。而不应该继续的毫无人道的用旧观念来压迫他们。总是,我们应该用扬弃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儒家的家庭观。

四、结语

儒家法律思想史流传于我国数千年的法律思想和法律传统,对我国古代的法律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儒家法律思想依然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抛弃的糟粕。而且,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清风已经吹入中国很长时间,不断的、越来越强的影响着中国的法治。在此种情况下,中国的法治建设面临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抉择。留给我们的任务非常重要,也非常艰巨。我认为,面对不同的法律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管是儒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西方法律思想等,我们都应该抱着这种态度和方法来进行抉择。只有这样,我国的法治才会向着包容化的方向发展。会越来越完善。

儒家教育思想篇五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儒家教育思想篇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四》

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儒家教育思想篇七

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儒家教育思想篇八

乐教是儒家和谐教育的重要内容。先秦儒家关于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主要是音乐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音乐教育的内容等的认识,是儒家乐教思想乃至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不乏启迪。

作者:唐爱民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刊名:齐鲁学刊pkucssci英文刊名:qilujournal年,卷(期):“”(3)分类号:b222关键词:先秦儒家乐教功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