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微课程设计方案(模板9篇)

时间:2023-10-17 03:41:20 作者:笔尘 最新数学微课程设计方案(模板9篇)

年会策划需要在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下进行,要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确保高效完成。如果您正在寻找婚礼策划的灵感和素材,下面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数学微课程设计方案篇一

等比数列的性质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应用

提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性质

1、讨论:如果是等差列的三项满足

那么如果是等比数列又会有什么性质呢?

由学生给出如果是等比数列满足

2、练习: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3、等比中项:如果等比数列。那么,

则叫做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教师给出)

4、思考:是否成立呢?成立吗?

成立吗?

又学生找到其间的规律,并对比记忆如果等差列,

5、思考:如果是两个等比数列,那么是等比数列吗?

如果是为什么?是等比数列吗?引导学生证明。

6、思考:在等比数列里,如果成立吗?

如果是为什么?由学生给出证明过程。

列3: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和第4项分别是12和18,求它的第1项和第2项

解(略)

列4:略:

练习:1在等比数列,已知那么

数学微课程设计方案篇二

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b)。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初步了解有向线段的概念,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和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1、角的概念是什么?角按旋转方向分为哪几类?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角分为哪几类?与终边相同的角怎么表示?

3、什么是弧度和弧度制?弧度和角度怎么换算?弧度和实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4、弧度制下圆的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5、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在各象限的符号怎么确定?

6、你能在单位圆中画出正弦、余弦和正切线吗?

7、同角三角函数有哪些基本关系式?

1、给出下列命题:

(1)小于的角是锐角;

(2)若是第一象限的角,则必为第一象限的'角;

(3)第三象限的角必大于第二象限的角;

(4)第二象限的角是钝角;

(5)相等的角必是终边相同的角;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

(6)角2与角的终边不可能相同;

2、设p点是角终边上一点,且满足则的值是

3、一个扇形弧aob的面积是1,它的周长为4,则该扇形的中心角=弦ab长=

4、若则角的终边在象限。

5、在直角坐标系中,若角与角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是

6、若是第三象限的角,则—,的终边落在何处?

例1、如图,分别是角的终边。

(1)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含边界)的所有角的集合;

(2)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且在上所有角的集合;

(3)求始边在om位置,终边在on位置的所有角的集合。

例2。(1)已知角的终边在直线上,求的值;

(2)已知角的终边上有一点a,求的值。

例3、若,则在第象限。

1、若锐角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为,则角的弧度数为。

2、若,又是第二,第三象限角,则的取值范围是。

3、一个半径为的扇形,如果它的周长等于弧所在半圆的弧长,那么该扇形的圆心角度数是弧度或角度,该扇形的面积是。

4、已知点p在第三象限,则角终边在第象限。

5、设角的终边过点p,则的值为。

6、已知角的终边上一点p且,求和的值。

1、经过3小时35分钟,分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是。时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数是。

2、若点p在第一象限,则在内的取值范围是。

3、若点p从(1,0)出发,沿单位圆逆时针方向运动弧长到达q点,则q点坐标为。

4、如果为小于360的正角,且角的7倍数的角的终边与这个角的终边重合,求角的值。

数学微课程设计方案篇三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认识等比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重要数列模型之一,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遇到具体问题时,抽象出数列的模型和数列的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3、等差数列的性质。

引入:

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细胞分裂模型

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由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发现等比数列的特点

进而让学生通过用递推公式描述等比数列。

让学生回忆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过程然后类比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注意:

1、公比q是任意一个常数,不仅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当首项等于0时,数列都是0。当公比为0时,数列也都是0。

所以首项和公比都不可以是0。

4、以及等比数列和指数函数的关系

5、是后一项比前一项。

列:1,2,(略)

小结: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教材p59练习1,2,3,题

2、作业:p60习题1,4

数学微课程设计方案篇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线段的比较,我们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线段,然后按教材介绍用圆规怎样比较,用刻度尺怎样比较,这时学生也许就会提出:用得着这么麻烦吗?不是一看就知道长短了吗?的确,在生活中,观察法也许是用的最多的,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切合实际的观点,甚至就可以完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这时学生一定会提出很多不同于教材而又很实用的方法,学生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4---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

6---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我们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枝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问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四、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

数学开放题是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

8---导者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动的关系。这样学生恰恰也有兴趣去思考,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能够积极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比如,有的学生提出(2)班学生追上(1)班学生用去多少时间;有的提出联络员追上(1)班学生用去多少时间;还有的提出联络员和(2)班学生一起出发,联络员追上(1)班后立即返回,遇到(2)班又返回,如此往返,问(2)班学生追上(1)班上时,联络员共走了多长路,等等。当然,由于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费时太多,而课堂教学受课时的限制,因此,需要适当控制问题的开放程度,必要时可先作一些铺垫。

以上是在新教材教学中对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的几点心得与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数学微课程设计方案篇五

班额较大,学生在数学基础水平,数学理解能力、运算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差异较大; 学习习惯差、方法差是直接原因,实数 教学设计。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 惯,不能认真地听课。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学习思维迟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平时学习中不注意对基础知识(定理、定义、公式等)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压力较大,不敢去请教,怕被人认为“笨”,于是,数学便成了学习上的一只拦路虎。

从《数学课程标准》看,关于数的内容,第三学段主要学习有理数和实数,它们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对于有理数和实数,本套教课书安排3章内容,分别是7年级上册第1章“有理数”,8年级上册第13章“实数”和9年级上册第21章“二次根式”。本章是在有理数的基础上认识实数,对于实数的学习,除本章外,还要在“二次根式”一章中通过研究二次根式的运算,进一步认识实数的运算。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数的认识就由有理数范围扩大到实数范围,本章之前的数学内容都是在有理数范围内讨论的,学习本章之后,将在实数范围内研究问题。虽然本章的内容不多,篇幅不大,但在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章内容不仅是后面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解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也为学习高中数学中不等式、函数以及解析几何等的大部分知识作好准备。

2课时

第1课时

学生以前学过有理数,可以请学生简单地说一说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分类.

1、使用计算器计算,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动手试一试,说说你的发现并与同学交流.

(结论:上面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2、追问: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成分数吗?

我们发现,上面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环小数的形式,即

通过前面的探讨和学习,我们知道,很多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也是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把实数分类

1、事实上,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这就是说,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

当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表示一个实数。

1、什么叫做无理数?

2、什么叫做有理数?

3、 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吗?

4、 无理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吗?

5、 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吗?

六、作业

必做:课本第86页习题第1、2、3题;

选做:课本第87页习题第7题

第2课时

1、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

3、通过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用字母来表示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2、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自主探索 独立阅读,自习教材

总结 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之间不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乘方运算,而且正数及0可以进行开方运算,任意一个实数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在进行实数的运算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性质等同样适用。

例1 为何值时,下列各式有意义?

必做:课本第87页习题第4、5、6、7题;

选做:课本第87页习题第9题

自我问答

数学微课程设计方案篇六

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能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主要以“活动教学”的理念编排了这个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情景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

学情分析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小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已经知道前面、后面、侧面、上面、下面等位置关系,但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处于由直观认知逐步向抽象认知过渡的阶段,他们的空间观念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本课内容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际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像等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所以,本课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时应增强学生对观察物体的活动体验,如实物观察小汽车、玩具等活动,以此来拓宽儿童体验的渠道,让儿童自由充分地参与活动,形成正确、强烈的认知表象,促进推理的形成、数学观念的养成、思辨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并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

难点:能根据信息合理推理,判断他人看到什么形状的物体。

[小学数学课程《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数学微课程设计方案篇七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能正确辨认从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的过程,通过小组交流和游戏活动,继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通过观察,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本节所学内容是在一年级学习“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教材设计这个观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纸箱后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的观察体验,再通过找一找、连一连、看一看、想一想及数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现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最多能看到3个面,从而不断培养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把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辨认准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为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活动、讨论等环节中进行,所以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再通过变换角度的观察,学生从感性上有了真正的体验,学起来比较轻松,但对判断所观察的物体形状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重点:能正确观察物体并指出物体的正面,反面和侧面。

难点: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2.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师:以前我们学过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词,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好,全体起立!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口令: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节奏越来越快。)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看出同学们反应得真快。下面我们再做个小游戏“猜一猜”,考考同学们的眼力。

教师先后出示一张大象和学生的背面照,学生情绪高涨,进行判断,教师再出示两幅侧面照,一部分学生已猜出,此时教师又出示两幅正面照,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

师: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生1:正面看得清。

生2:从后面看不好辨认。

师:是同一个物体,怎么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生:站在他后面,就看到他后面的样子;站在他侧面,就看到他侧面的样子;站

在他前面,就看到他前面的样子。

师:答得真棒!掌声鼓励。

师:我们站得位置不同,看到的每幅图也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看一看(一)

1、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笑笑,淘气和妙想观察长方体的场景,与此场景相似的,教师展示给同学们一个长方体的百宝箱。

(1)谁能说说百宝箱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百宝箱是长方体的。

(2)仔细观察,说说在你的角度观察到的箱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生1:我观察到的是两个长方形的面,一个面上写着“百”字,另一个面上写着“箱”字。

生2:我观察到的是一个长方形的面,一个面上写着“百”字。

生3:我观察到的是两个长方形的面,一个面上写着“宝”字,另一个面上写着“百”字。

(3)(师转换纸箱角度)现在你看到的和刚刚看到的形状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1: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一样。

生2: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不错,正是因为同学们是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以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板书:从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时,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生齐读) 完成书上情境图中的连一连。

2、说说生活里你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形状不同的例子。

3、拿出你们小组准备的小箱子,仔细听观察要求,明确要求后再开始观察。(小组活动)

观察要求:

(1)在你的角度仔细观察,看一看你最多能看到箱子的几个面。

(2)先看一看再想一想,然后再转换角度看一看。

(3)得出结论小组交流。

教师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朝上的这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观察者的这一面叫做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长方体的上面、正面、侧面是人为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转换角度这面又叫上面,这面又叫正面,这面又叫侧面了。

4、多媒体出示课本上妙想、笑笑、奇思、淘气观察小熊的情境图,与此景相类似,教师拿出一个小熊让4名同学们来观察。

(1)教师找同学说出这4名同学分别坐在小熊的哪一面。

(2)对照着多媒体图片上的4幅图,让这4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看到的是那一幅图。

1.完成“练一练”第2、3、4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和思考过程。

2、四人小组观察学具

师:能够认清物体正面、侧面和上面后,大家想不想也像淘气那样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呢?

生:汇报观察所得。

3、 自由观察教室里实物。

生:活动后汇报所得。

1、这节课你过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

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时,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数学微课程设计方案篇八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课始,教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书:周。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国旗卡片、钟面卡片、蝴蝶标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标准五角星形的卡片贴于黑板)

揭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三)猜测,探索

师:猜猜看,这些图形的周长有可能会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

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树叶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请学生在实物上指出。

(四)归纳认识

师: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试一试!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

生2:周长是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加起来。

生3:像圆形,没有直直的边,它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看书对比课本上对周长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操作活动,自主体验周长的意义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

师:你有信心测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二)渗透要求

师:老师为每人都准备了如下一张智慧小手测量单,先看一看。

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叶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角星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引导:这里有好多活动是一个人很难完成的,你可以找个搭档,共同完成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你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这些活动,并记录下数据。比一比,哪些搭档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多!

三、交流小结,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你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又获得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部分就行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让十个一样的数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长方形的周长,不必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的边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生3:我发现圆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我们用线绕它一圈儿,却发现稍微用点力,线就拉直了,很不容易测量。

生4:有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可以只绕出它半圆的长度,然后乘2就行了。

生5:还可以再对折,这样要量的曲线就更短了,测量这段曲线的长度再乘4。

生6:测腰围时,我发现从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进去了,不准确,应该贴着肚皮量。

生7:我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能测量出很多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激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教师小结: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时,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从这些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这与你们每两个搭档的团结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评析】

本节课教学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是概念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1.引入新课新。妙用周字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上也能用到汉字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同时有效利用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为理解周长的含义打下基础。

2.活动设计新。教师在让学生自主体验周长意义的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等;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的周长等;还有头围、腰围等的测量活动。整个活动中,教师完全放手,使每个测量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动脑的全新的探索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

3.学习方式新。本节课中,自主学习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学生自主理解周长的意义,自主测量图形的周长,在测量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合作,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有效培养。

数学微课程设计方案篇九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观察简单物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观察简单物体的过程,体会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直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发展,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空间经验和空间观念。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课时:

本单元课时安排:3课时。

题目看一看(一)备课人邹艳华

教学

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1、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

准备课件

学具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来观察物体,你们猜一猜要观察什么物体呢?

(有的学生说电视机,有的学生说房子,还有一位学生说外星人。全班同学笑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片段二

师:下面我们分五个小组活动,请第一小组先到前面来观察这张讲台。(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各自选择一个位置观察,再交换位置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这个小组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进行有序的观察,为其他小组的观察活动起示范作用。)

第三小组上来观察时,班上最调皮的阳志江同学绕过桌子的右面,一下子就钻进了讲台下层的格栏里躺下了。

师:你在干什么呀?

阳:老师您瞧,我在观察讲台桌的下面。我躺在里面,只看见桌子的下面,其他面都看不见了。

(我赞许地对他点点头,学生观察的兴致更高了。)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讲台,先在小组内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先汇报?请说一说你们是站在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了什么?

(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站在这里看(他指了指讲台桌的左右,一位同学插嘴说:这是旁边。另一位学生又说:这是右面。)

师:你们认为哪种说法好?

师:你们小组真能干,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还有不同的吗?

师:站在哪里可以看到5个面?你示范一下,行吗?

(生站到桌子上)

师: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错。通过实地观察,发现了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对于长方体来说,最少可以看到它一个面,最多可以看到它三个面。

师:(打开书本第26页)图中老师、淘气、笑笑分别看到讲桌的哪一面,先想一想,再连一连,做完后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

片段三

师: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论它的大小,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现在每人都拿出一个自备的长方体,看看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的,然后,再打开书本第26页,找一找怎么称呼所看到的三个面。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面、右面和正面。

师:谁能帮他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看一看(二)备课人卓敬敏

教学

目标

1、经历用正方体搭简单物体,并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它的活动,辨认简单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的形状。

2、在搭摆和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体验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物体,它们的形状可能相同;正面与一种形状对应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1、在搭摆和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体验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物体,它们的形状可能相同;正面与一种形状对应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2、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准备课件

学具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平常喜欢玩什么?

生:积木、毽子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