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参考教案设计(优秀14篇)

时间:2023-12-12 05:44:49 作者:灵魂曲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的阅读和研究,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声声慢教案设计

偌大的庭院里,只有我一人,环顾四周,想要寻找,寻找。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房内别无长物,室外万木萧条。剩我一人独自徘徊,凄惨至极。深秋了,时而寒冷,时而温暖,却是最难养息了。忧愁再次涌上心头,喝下几杯淡酒,却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我正在伤心之时,仰望天空,忽而大雁南飞而过,我却发现,它正是以前替我和他传递书信的那一只。

初二:代晶。

声声慢教案板书设计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文学经典《声声慢》(板书)。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专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3、过片“滿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直承上文。

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止。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憾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就让人心不宁,景亦冷,情凄苦,种种情绪弥漫开来。起首三句比较形象,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今天的我们抓住文字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态!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厚重。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蕭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滿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

师:让我来给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词,大家最好是半闭着眼去到李清照那个凄凉的感受中。细细体会人世间的悲凉。

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请在文中任选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词人形象描绘出来。注意“愁”的细腻勾画)。

堪称千古绝唱的《声声慢》,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一个女词人,经历了战乱离散,终于因着诗词,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她作为女词人的代表,给森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以其特有的女性气息感染着无数后人。让我们记住这位个性鲜明、超越尘俗的女性,记信这位别开生面的独创性作家----李清照。

声声慢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词中意象,鉴赏叠词等艺术手法。

2、了解词人生平,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

赏析叠词等艺术手法,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才情出众,一生写过无数美妙的词作,让我们铭记在心。据说李清照一生没有孩子,曾为此深感愧疚,可是丈夫赵明诚却说:“诗词就是我们的子女,《金石录》就是我们生命的结晶。”足见他们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也正因为此,在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一个人更觉孤苦,晚年生活凄凉无依。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她晚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明确目标。

我们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诵读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2、个别同学朗读。

(师生共同点评,提示从字音和节奏两个方面。)。

师: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情感基调是什么?

生:诗歌的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这也是这首词的词眼。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哀婉的、凄凉的、愁苦的。

师:应该怎么读呢?

生: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忧伤、悲哀意。

3、自由诵读体会: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4、个别同学读。

师生共评,从语速、语调两方面评价。

四、品读赏析。

(一)、词人的”愁”表现在哪里?

1、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的?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1)、淡酒、急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写出了词人因苦闷而借酒浇愁,却抵不住傍晚时分急速而至的寒风的侵袭。

师:为什么“淡酒”而不是“浓酒”?

生:不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浓酒也成淡酒。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可见,“西风”是秋风,有令人哀愁的意思。

板书:淡酒、急风。

(2)、鸿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雁”在诗歌中有什么意义?

生:雁是候鸟,春来秋往,总能牵动游子的思归之情,代表了思乡和思人的意义。词人看到北雁南飞很伤心,因为它是从词人故乡来的,是“旧时相识”,不禁引起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师:为什么是“旧时相识”?

生:雁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一剪梅》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如今曾经为她和丈夫传达相思的鸿雁还在,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了。《武陵春》中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板书:鸿雁。

(3)、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生:憔悴损,写出了内心的疲惫。由于心情不好,无心看花,虽值菊花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板书:黄花。

(4)、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落叶最早,梧桐叶一落,秋天就到了。“梧桐”在诗人的笔下,向来就有凄凉意。

而“细雨”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这种点点滴滴的秋雨打在梧桐叶上,只能让词人更苦闷、更孤独、更凄凉。这些雨滴不是滴在树上,而是滴在了词人的心里。杜牧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句子,可见“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而在这里,此人却将“梧桐”和“细雨”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得哀伤凄凉意更浓。

板书:梧桐细雨。

2、词人除了通过这些意象含蓄委婉的抒发愁绪,词中还有哪些句子是直接抒发感情的?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十四个叠字的运用,被历代评论家称为妙句,到底妙在何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a、有音韵美:如果改成“寻觅,冷清,凄惨”行不行?为什么?

增加音韵的美感,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回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写愁层层递进:词语的叠加可以增加语义,加重情感的表达。“寻觅”只是一个寻找的动作,而“寻寻觅觅”则指的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寻找,不知道找了多少遍。把那种若有所失,又遍寻不到的失落、怅然深刻的表达出来了。“冷清“侧重的是环境的寂寥,而“冷冷清清”则不光写出了环境的冷清,还写出了内心的清苦,从而过渡到“凄凄惨惨戚戚”,内心的凄楚,凄苦,凄清,凄凉,凄惨,就入木三分,无以复加了。词人“愁”到了极点。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在这里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代了。“愁”字之外到底还有怎样的心情呢?无法用语言说得清啊!

这种戛然而止的写法最妙,给读者留下阔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不已。

(二)、词人为什么而愁?根据了解的词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分析。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1),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擅文。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知书达理,“善作文、工词翰”。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诗文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渡不久,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辗转逃亡时,她又丢失了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书画。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下,她写下此词。

李清照的的这首词与她早期的此作相比,在情感内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去了丈夫,词人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亮色。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活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独居之愁丧夫之痛流离之苦亡国之恨。

小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直接抒情的语句,字字深切,句句伤怀。而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又把词人的“愁”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了。咀嚼这些文字,体味词人情怀,打开你的心窗。伴着音乐,让我们一起诵读,感受这凄美的意境。(放音乐,音乐用林海的《琵琶语》)。

五、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一剪梅》,比较李清照南渡前后不同的愁思。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诵读,思考:两首词所写的愁有何不同?

前期:儿女情愁闲愁私愁清新明丽。

淡淡的愁相思之愁有盼头少妇时期细腻深婉闺情离愁清丽明快。

后期:亡国之痛深愁大爱沉郁感伤。

浓重的愁死别之愁没盼头万年寡居凄凉孤寂怀旧悼亡凄婉哀愁。

五、背诵。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通过自己独特而又细腻的感受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纯净、唯美的世界。

最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的享受齐声背诵《声声慢》。

六、结语。

2.《放飞蜻蜓》的教案及原文阅读。

4.《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带原文。

5.醉花阴教学反思。

声声慢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首先,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以往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比较单一,常采用语言勾勒或者图片展示的形式很难让学生得到细腻的情感体验,而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学情景的创设由语言讲述的苍白与单薄,情境设置的抽象、静止、平面化,优化为具体、形象、多维化,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真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动脑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过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做到知人论世;品味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之色”,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欣赏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最后,在拥有细腻情感与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整体按照读、品、背、写四步进行。

新课标要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了解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艺术表现力。

3、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赏读:

(2)学生集体随读;。

(3)女生诵读,男生和读。

二、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概括板书: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

三、《声声慢》赏析:

品味意境,鉴赏佳妙,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教师预设的问题如下:

问题一、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教师引导:“眼”,传神之所。“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学生自由回答然后确定——“愁”字。

问题二、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讨论,自由回答。名句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明确: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何?(选取此句鉴赏的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以下词句鉴赏方法相同。)。

教师引导:挖掘“寻寻觅觅”这四字后面隐含的信息;。

挖掘“冷……”后面隐含的丰富情感。

这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细细地体味,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词人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是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金石拓片?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教师引导: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为何已是暮春还会感觉“寒”?

这两句,要说的是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比较少女时的醉酒)。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该绿肥红瘦。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引导:古诗词“雁”意象的固定内涵。

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

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古有雁足传书之说,而此时见雁,却无亲人的音讯,那份思乡之愁绪怎能不油然而生。真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但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欣赏金石拓片。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试分析结句之妙。

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即是收,又是放;即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四、师生共同归结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

2、找词眼,悟主旨。

3、赏析意象。

4、联想想象。

5、缘境明情。

具体分析:

1、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这对我们很好地赏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说杜甫,知道安史之乱后他过着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生活,就会明白他为什么把自己比做远浮天边的一片孤云,悬挂于长夜中的一轮孤月——“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也就理解了当他在浣花溪搭建起一座简陋的茅屋时他何以会如此欣喜。当秋风卷走屋上的茅草,雨水漏湿了屋内的地面,作者彻夜难眠,面对艰苦的处境,杜甫发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历史上多少豪宅大院比起杜甫的茅屋,不知坚固豪华多少倍,可早已湮没于历史中。而杜甫的茅屋,却得到世人的敬重,被一代代保存下来,成为一处陶冶人们情操的著名旅游景点——杜甫草堂。那是人格的坚固、精神的坚固,穿越时空,胜过单纯的物质的坚固。

比喻说王维,知道他的诗中有画,知道他晚年信佛,求静。这反映在诗中:往往描绘一种静谧的意境,多使用“空”字,“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而“空”并非是“无”,而是表达一种宁静、清冷、空明的意韵,且多以声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这对我们赏析其诗作,会有很大得帮助。

诗词下的注释。

2、诗的题目《送元二使安西》苦喜孤客。

“词眼”是一首中最精练传神、最表情达意的一个字。抓住了“词眼”,领悟了主旨,也就掌握了作者的情感脉搏。

3、4、意境是由意象及意象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组成的,品味意境要从意象上入手。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柳——惜别之情,明月——寄托相思,雁——雁足托书,盼望亲人的消息,鹤——君子的象征,蜜蜂——勤劳,菊花——恬淡自然的胸襟,梅花——孤傲,绝不同流合污。

描写这些意象用了什么样的字眼,从这些用语中再体味作者的情感。明月——寒月,春风——秋风——寒风。

5、中国的文学作品讲究含蓄,讲究意境,披文入境,是很重要的鉴赏方法。但文学作品中,从来就没有单纯写景的,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服务,入境并非最终的目的,入境是为了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怀。

五、引导学生对全词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进行归结:

1、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声声慢》写的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2、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

六、结语。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七、背诵全词。

八、练笔: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一幅绝美的黄昏雨意图,试把这幅画面用自己带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出来。(30--50字)。

声声慢教案设计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声声慢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2分钟打开“二泉映月”音乐。

《二泉映月》是我国一首著名的民乐,使瞎子阿炳通过如怨如诉的二胡声演绎的人世间的悲凉。我自己静而听之,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文学经典《声声慢》(板书)。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

的代表之一。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专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再次打开“二泉映月”做背景音乐)。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3、过片“滿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直承上文。

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止。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憾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五、除了描写景物的词句外,还有哪些句子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就让人心不宁,景亦冷,情凄苦,种种情绪弥漫开来。起首三句比较形象,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今天的我们抓住文字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态!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厚重。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蕭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滿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

师:(打开“二泉映月”音乐)让我来随着音乐给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词,大家最好是半闭着眼去到李清照那个凄凉的感受中。细细体会人世间的悲凉.

六、合作探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请在文中任选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词人形象描绘出来。注意“愁”的细腻勾画)。

七、总结:

堪称千古绝唱的《声声慢》,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一个女词人,经历了战乱离散,终于因着诗词,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她作为女词人的代表,给森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以其特有的女性气息感染着无数后人。让我们记住这位个性鲜明、超越尘俗的女性,记信这位别开生面的独创性作家----李清照。

八、饱含感情的诵读《声声慢》。

我选我参考教案设计

这是一个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故事,又是一个很特别的故事。课文写了一件很普通的事――选劳动委员,可是在这件普通的事里涌现出了一个不普通的孩子,他叫做王宁。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这需要很大勇气。为了让孩子们真正理解“我选我”的意义,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体会。

在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我重点提示“静悄悄”和“突然”两个词,让孩子们边读边说,从这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此时,孩子们都知道,“静悄悄”表示大家都在思考选谁当劳动委员,而王宁的“突然”的举动,让大家都惊呆了,我借此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愣住了”这个词,孩子们便能马上理解其意思。

在朗读时,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孩子们容入角色,体会当时的心情,将王宁的自信以及老师的亲切读出来。读到最后一段时,我针对“一片掌声”引出疑问:“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师里就响起一片掌声?”有的学生说:“王宁敢选自己,同学们很佩服他,所以为他鼓掌。”有的学生说:“同学们都很赞成他当劳动委员,所以鼓掌。”……于是我开始总结:“正是因为王宁要像李小青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可以看出他是真心诚意想为大家服务,还有王宁那充满自信、敢于自我推荐的勇气,同学们很佩服,所以大家都鼓掌选他。”随后我拓展思维:“下次我们班也来个班干部竞选,到时候你也可以选自己。”孩子们听了,眼神里透露出欣喜与激动。

王宁“我选我”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选劳动委员的意义,他让孩子们了解,自信和勇气往往能为自己争取到机会,这正是学习本课的意义所在。我班孩子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自信心大增,这为他们的成长又铺上了一条闪光大道。

声声慢教案设计

轻轻撩开淡绿厚重的幽帘,竟伶伶地跌下几串珠丝,忧悠地晃动着,宛如一只只怅然若失的眼睛。

风自尘窗跨入,却又从旧门退出,只留下一串惊诧迷惑的寒声。

“寻寻觅觅”在记忆的小路上默默地徘徊,岁月的'风沙扑面而来,迷茫了你的前方。风卷残桐,你茕然的背影消逝在与记忆背道而驰的地方……你的愁眸,沉在这万里朦暮中。

年华如细沙,漫过你的眼角,拂过你的脸庞,昔日那双澄澈水灵的眼睛早就已经干涸了。在这大半辈子里,看人情冷暖,看国运兴衰,多愁善感的你,眼睛每掉一滴泪,眼珠便倍增一分硬。“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如此金刚怒目的诗句实在令人称道。只可惜,你坚毅的目光终究敌不过这个时代的炎凉。

“冷冷清清”你锁着眉,沉痛地闭上了眼睛。

你的泪光,湮在这烈烈秋风里。

西风中,气温骤降,一叠叠的风浪,在你瘦削的脸上打出了滴滴的泪痕,从你紧握的手中掠去了点点的回忆!所有的美好与幸福,都如雨珠般凄然消失在掌心,凝成一片冰花,永久地覆盖在记忆的千尺冰河里……再也见不到!再也寻不回!身如秋叶,浮沉在风雨,心如尘沙,流逝在荒漠。风凄凄,雨飒飒,心空空,美好的记忆消失了,美妙的声音也不见了。

你愀然地低下头,看见昔日傲霜斗风的菊花如今也颓败了一地!昔如菊之悠然,今如菊之惨淡!这恩怨欢愁的人生啊,就埋藏到那无人问津的球寂中吧!

穷人教案设计参考

1、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舒适、搁板、帐子、呼啸、健康、抱怨、厉害、忧虑、揍一顿、熬过去、自作自受等词。

3、续编《穷人》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思想教育要点。

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四、教学具准备。

单幅投影三框。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请齐读课题。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检查预习。

请一个同学把预习朗读一下。预习中有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出示投影。

(三)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点将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2、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学生讨论后回答。

板书:桑娜勤劳善良。

渔夫勤劳善良。

西蒙善良。

3、用笔划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并板书。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指导朗读。

默读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桑娜家很贫穷?从哪看出桑娜很勤劳?

这段桑娜的内心独白应怎样读?试一试。

学习第三段,正当桑娜忐忑不安时,桑娜的丈夫渔夫回来了,渔夫会怎样对待这件事呢?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出示投影,提示: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的部分,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四)小结:课文使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感人的故事情节,更因为桑娜、渔夫这样的穷人身上所蕴涵的人格魅力。是什么呢?那就是勤劳和善良。他们都是穷人,他们的穷仅仅是财富上的穷,象桑娜、渔夫、西蒙,他们是千千万万穷人的代表,我们在叹息他们的贫穷是却敬佩和崇尚他们的人格高尚。这就是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

(五)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桑娜拉开了帐子,他们的生活又拉开了崭新的一页。五个孩子,七口之家,如今又加上两个这么小的孩子,一家的生活重担,渔夫怎样挑起,桑娜怎样挑起,渔夫的五个孩子如何接纳这两个孩子,这都是我们续编的情节。续编时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出示。

1、抓住原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2、抓住原文中的情节主线。

3、续编的故事情节发展要合理,想象要合理,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中心思想不能有本质上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

9、穷(财富贫穷)人(人格高尚)。

小屋温暖舒适。

桑娜从早到晚干活勤劳善良。

抱回两个孤儿。

冒着寒冷和风暴去打鱼。

渔夫魁梧黧黑的外貌勤劳善良。

不顾自己帮助别人。

西蒙孩子身上盖者她的衣服善良。

脚上包着她的头巾。

《龙卷风》教案设计参考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谈虎色变、特异、面目全非”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自然现象对人类生存的利与弊,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运用列举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回忆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22《龙卷风》。你对龙卷风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龙卷风分陆龙卷和海龙卷。(教师相机板书)。

生:我知道龙卷风多发地是美国。……。

师: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这课去感受一下龙卷风那狂暴威猛的气势和那奇特的形态。

二、品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出示自学提示:

师: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示的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可以同桌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

师:一个人的智慧是小智慧,许多人的智慧和在一起就是智慧的宝库。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畅所欲言一番吧!

生:我觉得龙卷风的样子很怪。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的.“龙卷风……”教师相机板书“怪物”

师:如果这个“怪物”出现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很害怕。

师:那就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句。

生读。

1、师:还有哪位来谈谈?

a生:龙卷风来之前的声音很吓人,我是从“……像千万只蜜蜂振翅般的嗡嗡声……”

让学生来模仿蜜蜂的声音体会龙卷风来之前那恐怖的声音。师:虽然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龙卷风,但通过作者形象的描写我们能体会到当时那恐怖的声音。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打比方”。

b生:我知道了龙卷风会变得越来越大。我是从这句知道的“……它越来越大……”指导朗读。

c生:我知道龙卷风的破坏性很大。“……大约肆虐一小时后……”

师:是啊,龙卷风所过之处房毁屋塌。(出示幻灯片)学生谈自己对陆龙卷的看法。

2、师:陆龙卷的破坏性如此之大,那么海龙卷呢?

a生:“……海龙卷比陆龙卷的……”海龙卷比陆龙卷的气势更威猛。师:作者用了“作比较”的写作方法就把海龙卷的气势和形态给我们作了大致的描述。指导朗读。

b生:海龙卷的样子像个水柱。(学生读句子,教师相机板书:水柱)。

c生:海龙卷的样子也很奇特,“……与乌云相接的地方有……”教师指导学生对“高一千多米、直径有一百米”等词理解。加深学生对海龙卷形态的理解。(指导朗读)师:同学们,现在你能想象出海龙卷的样子么?作者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海龙卷的样子,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列数字”。

师:同学们,你们对龙卷风还有哪些了解?

三、拓展延伸:

学生说自己在课外查到的相关资料。

生:我觉得龙卷风这是可怕,我想好好研究它。

生:我要找到预防龙卷风的方法,让人类不在受到龙卷风的袭击。

……。

师:说的真好,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长大之后好好研究龙卷风,为人类造福。

四、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课后反思。

词教案设计参考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因孔子所编史书《春秋》包括了这一段时间而得名。

【大夫】。

古代的`高级官职。

【使楚】。

使:出使。使楚就是以国家代表的身份到楚国去。

【国势】。

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

【侮辱】。

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损害,蒙受耻辱。

例:侮辱生理有缺陷的同学,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打发】。

派遣,使离去。

【欺君之罪】。

君:君主,国王。之:的。欺君之罪指欺骗君主的罪过。

【敝国】。

谦称,称自己的国家。

【酒席】。

用于待客或聚餐的酒和整桌的菜。

【取笑】。

开玩笑,嘲笑。

例:他这次没考好,你就可以取笑他吗?

【赔不是】。

赔罪,道歉。

例:既然人家已经赔不是了,你就算了吧。

【笑嘻嘻】。

形容微笑的样子。

【得意洋洋】。

很得意的样子。

例:李明又获得全市数学竞赛第一名,脸上得意洋洋的。

【面不改色】。

脸上不改变颜色,形容沉着镇定。

【安居乐业】。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反倒】。

反而。

文档为doc格式。

识字3教案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文中汉字演变过程、山水图、儿童作画图、儿歌”;录象“祖国好河山画面”;每学习小组一张铅画纸、轻音乐磁带、词语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

一、运用媒体,在情境中感知。

过渡: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他们看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1.播放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屏幕出现“船”的实物图,接着屏幕依次出现“竹子、石头、泉水、河川、燕子”的实物图,引导学生认识)。

1.师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画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的祖先用画图的方法创造除了的象形字,这是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汉字。(品古上依次出现现代汉字“舟、竹、石、泉、川、燕”,让学生读一读,认一认,初步感知字音、字形)(指大屏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识字3》。(板书课题)。

二、看图想象,在情境中认知。

1.学习词语。

认识了汉字的演变,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幅祖国的山水画。(出示山水图)你喜欢哪些景物?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词语“竹子、燕子、河川、石头、泉水、小舟”。(指名读,师领读,齐读)。

2.学习儿歌。

过渡:画儿真美,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更美的儿歌呢!你们想读吗?(出示儿歌)请小朋友自由地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学生自由读)谁来当一回小老师,领着大家读。(指名领读)想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吗?(走下课桌找朋友读)。

3.读好儿歌。

过渡:这么美的.儿歌,老师也想读读,你们愿做老师的好听众吗?范读儿歌。老师读得怎样?为什么老师读得好呢?(指图,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山水图的美景,想象儿童画画的表情、心情)愿意像我一样读吗?请同学们在小组中练读,不足之处,请小组长指点指点。(小组合作练儿歌)。

这么美的儿歌,老师指导你们一定能把它们读好。(男女生赛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在讨论中深化。

1.小组合作,读懂儿歌。

请小朋友分小组自读儿歌,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大屏幕放映祖国河山画面图,教师随机简介)。

2.诵读儿歌。

这么美的祖国河山,你想用你的朗读加上你的情感和动作来赞美他吗?(出示儿歌)(学生自由表演,诵读儿歌)。

四、.总结延伸,在创作中巩固。

1.即兴作画。

祖国的河山真是美丽壮观,你想用你手中的彩笔,来画一画这美丽的河山吗?(播放轻音乐,学生小组合作即兴作画)。

2.创作儿歌。

你们能仿造课本上的儿歌,给你们的画编上儿歌吗?编好后先在小组中读一读。(小组合作自创儿歌)等一下我们请各组的代表把你们一组的画于儿歌一起介绍给大家。

五、导书写生字,完成《习字册》。

1.认读要求书写的生字:舟竹石川燕笔黑什。

2.扩词。

3.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你愿意教大家写哪个字?试着说一说,学生跟着书空。其中新出现的偏旁:四点水、竹子头、单人旁,应指导学生认识)。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描红,边描边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

5.完成《习字册》,教师巡视指点。

识字四。

教学要求:

1.学会课文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几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基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其他字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诵读谜语,理解谜语,体验猜字谜的乐趣。

教学重点:

1.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能书来年认读,正确运用“池”“驰”这两个字。

2.读好字谜。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观察字盘。

1.师板书“也”。

2.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个字吗?今天老师给“也”找来了。

几个朋友,你们看。(出示字盘)。

3.师转动字盘,将“也”分别与“土、马”组合、演示。

4.板书“他、地、池、驰”。

二、读准字音,学习词语。

1.。

生借助拼音,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词儿连读。

2.。

四人一组交流: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在书上用“。”做记号,多读几遍。

3.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及词语。

(2)相机指导:“池”“驰”是整体认读音节。“奔”的韵母是“en”,不要读成后鼻音。“塘”的韵母是后鼻音。

(3)齐读生字及词语。

(4)理解。

看图理解“田地”、“池塘”。

师生对话表演,用上“你我他”。让学生感知“你我他”的用法。联系图来理解“奔驰”。

三、游戏巩固。

请一名学生当小老师,转动字盘,让其他学生用字盘辩字,并口头组词。

四、学习字谜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读准音。

2.出示卡片,开火车检查字音。

提醒学生注意:“行”韵母是后鼻音。“稼、千、虾、庄”都是三拼音。

3.指名读字谜歌。

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字谜,让我们猜一个字。

4.四人一组讨论:这首字谜的谜底是什么?

5.全班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转动字盘,显示学生所说的字。并引导学生看相应的插图,帮助理解字谜。

6.指导朗读。

(1)。

教师范读,读出韵味,读出猜字谜的情趣。让学生说说听了老师的朗读,觉得怎么样。

(2)。

生自由练读。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中的拖腔唱读或停顿读。

(3)指名读字谜歌。评一评。

(4)同桌一起读字谜歌。

7.课外延伸。

小朋友,猜字谜有趣吗?课外请小朋友搜集一些字谜,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猜。

五、析记字形,指导书写。

1.析记字形。

(1)认读生字“奔驰、池塘”。

(2)教学新部首:“马、大、土”。

(3)交流记字方法。教师及时小结学生的记字方法。

2.指导书写。

(1)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帖中的范字“池塘、奔驰”。

(2)说一说怎样才能把“池塘、奔驰”写规范,写漂亮。

(3)教师范写生字并重点指导:

“奔”大字头的撇、捺要写得分开些,舒展些。“十”写得小些,扁些。下面横要写得稍长,撇竖要分开些,能承受住整个字。“驰”左窄右宽。马字旁最后一笔是提。“塘”左窄右宽,“土”要写得偏上些,短些。

(4)播放音乐,生说写字姿势歌。

(5)师巡视,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给“也”字找朋友,并口头组词。

2.读生字新词。

3.诵读字谜歌。

二、析记字形,指导书写。

1.析记字形。

(1)认读生字:行、千、庄。

(2)教学新偏旁。

(3)说说怎么记住。

摇篮教案设计参考

我从未睡过摇篮,但我知道,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个属于我的摇篮,那便是我母亲的双臂。

小时候我不喜欢被背着,也不喜欢睡在床上,只喜欢母亲的臂弯。母亲的臂弯能给我有力的`保护,我还能感受到她暖暖的体温,轻柔的拍打,好像是在说,宝贝别哭。

有一次,我的期末考试考差了,一哭哭成了泪人,母亲本会鼓励我的,却因为我的不上进责骂我。从来都被母亲护在怀里的我哪经受过这样的“痛苦”,我越哭越悲伤。母亲骂够了,开始絮絮叨叨地说起来,说她一直给予我极高的希望,没想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她一直为我付出,难道收获的就是这些?说着说着,母亲也哭了起来,倒在沙发上。

我的眼睛虽被眼泪模糊得看不清,却依旧按照本能张开双手朝母亲的方向走去。

没想到我长大了,母亲也抱不起我了,就干脆把我搂在怀里,双臂环绕着我,我还能闻到她丝丝的发香,像是糖绕在我鼻尖,轻柔地拍打在我的背上,她嘴里呢喃着,宝贝别哭。勾起了我幼时的回忆。

我泪眼朦胧,这个摇篮是那样的美好,是由最爱我,最关心我的人编织而成,用爱来凝聚,充满我与母亲的真心与互爱。我幼时在摇篮里沉睡,安详而舒适,长大后,我依然在摇篮里,摇篮外依然是母亲,轻声地说:“宝贝,别哭。”还轻柔地拍打在我背上。这一切都使我爱这个摇篮,摇篮的一切以及摇篮外的母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龙卷风》教案设计参考

你们相不相信天上会下青蛙雨、鱼雨、蜘蛛雨,还有其它生物的雨?我相信大家一定会说不相信。可我不是在讲神话故事。大自然里真的发生过这些事情。在1937年6月16日,一阵夹有幼蛙的雨落在英格兰的特罗布里奇。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龙卷风吸入了多种东西,然后在远处某个地方将其扔下来引起的。

龙卷风必须在很强的积雨云下才可能出现,它的身体像一根园柱子,最上面的积雨云像一个帽子,它是一种急剧旋转的小而强烈的螺旋状风,很猛烈,足以把人、车,甚至建筑物突然抬起卷到空中。龙卷风快来临时,天空会出现一片绿色的像一块茂密的草地似的乌云,过了一会儿从云中间飞出一根旋转着的倒圆锥体,它的中部风速很强,足以把任何东西卷上天空。它能毁坏许多房屋,把大树连根拔起,造成许多灾难。

自然界有许多对人类有害的自然现象都被人类利用起来了。我相信,有一天龙卷风也能造福人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