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实用18篇)

时间:2023-11-28 00:39:08 作者:灵魂曲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点,很多考生都希望能写出一篇优秀作文。下文是一些备受推崇的优秀作文范文,它们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深入的思考赢得了读者的赞赏。

《天净沙·秋思》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本篇是元人小令的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悲落叶于劲秋",秋天景色本来就易于触发愁思,加以时值黄昏,人在旅途,就因见而感,因感而思,有思而作。作品虽然体制短小,但由于所描绘的景物、表达的情思都颇具普遍意义。因而成为一直传唱的典范作品。马致远历漂泊生涯二十多年,这支小令是他体验、感触的凝聚,历久不衰绝非偶然。

本篇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写羁旅生涯的名句,十个字无一虚字,用六种事物联缀字成可资读者想象的图画,把"早行"的主题表现得很充分。本篇亦似《商山早行》,三句十八字共九个名词,亦无一虚词,九种不同景物极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之下,而秋天的旅思羁愁则通过景物自然呈现,能使人联想无穷。

本篇语言凝炼,刻划准确,格调清逸,音节和谐,最后一句点明本旨,情景交融,妙合无垠,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赞。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 元代享有盛名的戏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又曾加入过“书会”,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马致远在散曲上的成就,为元代之冠。今人任讷将他的散曲辑录为《东篱乐府》。

《天净沙·秋思》改写

阵阵秋风吹来,扫去了人中的躁热,也扫去了夏天的一抹生机,为初秋的到来平添了一抹凄凉。又有谁能懂那“秋的心”,那是无限的“愁啊”!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骑着一匹体力已经不支的瘦马在路上行走,马腿是跛的,即时走的很慢也会摇摇晃晃。

或许它在年轻时也曾会想自己“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吧。我以前也是这样,每每都为了功名而四处奔波,漂泊无定。

林间,荒废已久的古道上,杂草长时间没有被清理,已经长到马小腿,我望向前方无尽的路。看了看自己胯下的马,竟有种惺惺相惜之感。“老朋友,这一路上也只有你陪着我了。一个名与利的虚影,却让我为之追赶了半生。如今,我想回家看看了。”马似乎听懂了,竟嘶鸣了起来,我抚摸着它饱经风霜的鬓毛,翻身下了马,牵着他继续向前走。

黄昏早已降临,天空中不知何时出现了几个小黑点,只见它们越来越近。我定睛一瞧,原来只是一群乌鸦。它们“哇哇”的叫着,飞向了林中那些缠绕满枯藤的树,飞向了它们的巢。树上的枝子已经枯黄,一碰就会传出细微的碎裂声响。乌鸦们陆续回到了自己的巢,我看着它们远去的身影,轻叹了一口气。竟不禁羡慕起它们来,思乡之情又浮上我心头,“乌鸦也有躲避风雨的家,而我呢……”

夕阳落下,天色渐渐黑了。古道上,只剩下断肠的游子与一匹瘦马……“天冷了,家人是否给被子添了新棉花……”

天净沙秋思教案

学情分析:学生刚升入初中,对于古诗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只是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初中阶段,则要循序渐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象的潜力和联想的潜力,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述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述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教法:诵读法点拨法。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活动:

一、问题导入(学生眼中的秋天的特点,思考游子眼中的秋天,一齐走进《天净沙秋思》去寻找答案。)。

二、文体知识介绍: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剧曲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学生听读、齐读感知文意。

四、赏析。

——细细品味。

枯藤老树昏鸦:

烘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连乌鸦都回窝了,自己却有家不能回。)。

(乌鸦一家尚能团聚,而此曲的主人公却还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小桥流水人家:

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思考:“小桥流水人家”作用何在?

引起游子对“家”的思念。

烘托游子思家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他骑着孤独的瘦马,独自走在羊肠古道上。

思考:“古道西风瘦马”作用何在?

烘托游子离家远行的凄凉。

(古道西风表现荒凉凄冷)。

(由马瘦能够联想到人瘦)。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萧萧秋风中传来寒鸦的声声哀鸣,太阳已经落山了,昏鸦还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长途跋涉、极度疲惫的他,眼前突然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炊烟缕缕的农家小院,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应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期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阿!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悲痛欲断肠。

在那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思考:“夕阳西下”一句有什么作用?

点明时间;

烘托游子异乡奔波的凄凉《天净沙秋思》赏析。

五、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的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的房子,在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中,走着一匹瘦马。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六、合作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3、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七、这首散曲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3、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九、课堂小结:

十、布置作业:收集整理思乡思亲的诗句,并背诵默写。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1、启发。

2、合作学习。

3、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二、简介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三、介绍“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点拨: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屋次作简要分析。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课堂练习。

1、《天净沙秋思》体裁为(),作者(),元代著名戏曲家。

2、《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否()。

八: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将文字转化不画面,体会其中的意象,从总体上感受了诗歌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都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他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

九:作业。

1、背诵全诗,并且要求会默写。

2、学了这首诗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请以“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一句诗、一个词,)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3、完成学习指要相关的内容。

板书: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荒凉古道西风瘦马流水人家温暖。

凄凉(深秋色彩)(普通景色)安宁。

苍凉夕阳西下幽静。

陪衬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

天净沙秋思扩写

几片枯黄的落叶静静地望着秋风咋呼着大地。枯干的树藤松垮跨而无精打采地盘绕在老树之上。

听,风吹着树干,那发出的声音似乎是老树不停息的抱怨着命运的不平等;看,日晒着枯藤,那无光泽的亮光似乎是枯藤即逝的生命之火。

黄昏下,几只乌鸦在瑟瑟的秋风之中,发出凄切而空远的叫声。

心中那种感伤不住向前涌着伤心欲绝的人我行走在大江南北。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秋天的黄昏,虽然景色对我们来说佷美,可是对乡下荒凉之地的游子来说,却异常凄凉。

大名鼎鼎的诗人马致远正在古道上行走,在这秋风萧瑟,北雁南飞的秋季,诗人心里不竟起了一丝凉意。

忽然间,诗人对眼前的一幕触景深情,已经枯死的藤蔓还缠绕着即将老死的一棵古树,显得非常凄惨,小桥之下,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水潺潺,旁边还有几户乡下人家的屋子,虽然没有人进出,但诗人可以想象出他们一家人团聚时的喜不自胜,想到这,诗人顿时感觉自己心如刀绞,是啊!远离亲人并久日不能相见,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身为游子的诗人只能一个人孤独的骑着消瘦的马儿走在古老而又荒凉的道路上,吹着萧瑟的确风,望着将要西落的太阳。诗人还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他不竟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清冷的天空中泛起微白,斑斑点点的云朵装点其间。行路间,总有清风拂过。造型奇异的树枝尽力地佝偻着,干枯的藤蔓如苍老的手指,缠绕着,上指着,它是在质问上天吧!枝杈的顶端伫立着几只乌鸦,不断从嘴里发出怪异的叫声,心禁不住一阵寒意。

乍一看,远处似有人家,缓缓流淌的河水映衬出天空的微蓝。小小的拱桥安静地伏在上面。袅袅的炊烟从屋檐处升起,温馨至极。

枯黄的树叶零散地飘落,不经意地停驻在衣边,萧瑟的风中与我为伴的只有这削瘦的老马。

夕阳的余辉散尽最后一丝光芒,最后的苟延也已消逝,遥指峰尖上,孤松峙立,怎得倚着树根看日落。夜幕降临,天涯中依旧有我在流浪。

天净沙秋思扩写

如果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那么新年便尽是万番姿态萦绕在心间。

漂泊在外,他的身上带着不多的盘缠,骑着瘦弱的马前进。客途的艰辛、疲惫以及那不可言喻的孤独,让他心力交瘁。这个秋天,落叶纷纷,偶尔碰上几场能安静了整个世界的秋雨,听,只有风应和这它的潇潇,于是又勾起了多少游子的乡愁。

从日出到日落,游子的生活是不同却又相近的,因为有那同样的客愁。像一朵朵小蒲公英花,只是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风一吹,你便又只能听凭命运的安排。

他便是每天带着这样的愁苦以及些许的希望一直前进着。一个普通的黄昏,却让人悲凉得不普通,停留在一刻树下,看见枯老的藤树上栖息着一窝乌鸦。或许是年轻的乌鸦外出觅食了,只留老乌鸦停留在树枝上,望着远方,嘎的一声,心里无限凄悲。

长亭外,古道边,那小桥流水的风韵,在此时却是来不及欣赏了。在桥上,听那小溪流水潺潺,两边的人家炊烟袅袅,但此情此景更是让他触目伤怀。他拥有的只是那离家遥远的距离和深沉的思念。

秋高气爽,雁过留声。与其为伴的还有那一轮落日。它拖着沉重的身子,圆滚滚的,在遥远的天际一步步挪下山。它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水里倒映着落日的身影,不那么清晰,但明了的,意犹未尽。天空越来越红了,像火烧一般,发光发热,无限激情。黄昏并不等同于绝望,因为在此时,它或许能抛开一切拼劲全力地放手一搏,于是成就了这残缺中的唯美。整个天空为它感到骄傲,也努力呈现出最好的姿态,迎接它的是整个世界陪它从辉煌到黑暗。

人生亦是这样的。即使路途坎坷,即使一无所有,但却可以带着自己的信念、坚持,去放手一搏。在秋日里,在夕阳下,享受着余晖的沐浴,风沙沙,凄凉或许又可以有无限希望。

风中,桥上,他用那深邃的目光,凝望着远方,不知那秋风能否带走他的思念,带到故乡,带给那已年迈苍老的父母亲;或许能吹散多少忧愁,又或许增添了多少伤感。

《天净沙·秋思》赏析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

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__。

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同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4、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天净沙·秋思赏析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二十八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开始的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表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扩写天净沙秋思

夕阳斜映在古木之上,落日的余晖染红大地。几只黑鸦立在枯藤之上,发出嘶哑的叫声。

一位青衣侠客骑在瘦马上。侠客身背一把青锋宝剑,是当年越国良工欧冶子之作,其名曰工布。此剑剑身极薄,文如流水,连绵不断。刃上宝光流动,变幻莫测。

侠客摸摸身上的剑,长叹一声,胯下一匹骅骝也跟着停下脚步。此马虽瘦,可看起来很精干,毛是呈浅灰色的,缠口很好,戴着白银的马鞍。侠客仰望北方,那是他故乡的方向,几只鸟雀从他视野里飞过,一片寂静。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时的侠客回想起他的家乡,门前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眼眶不由润湿。想起自己少年时,喜纵横术,击剑好任侠,从年轻时就抱定大济苍生的志向。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海县清一。于是在十八岁那年就辞亲远游,仗剑去国。

在这一路走来,结交许多江湖豪杰。犹记八年前,在咸阳古道上,遇到一锦衣少年,切磋武功。那场面仍在眼前:青衣侠客一声叱喝,长剑从左下方滑落,势劲力急。锦衣少年身手矫捷,如凌波微步,只见剑气闪烁,两人被罩在剑光中,越斗越勇,势均力敌,不分上下。

少年游侠,偶然相逢。意气相投,柳树边把马一拴。两如携手到酒楼上畅饮,何等的豪气干云!

侠客不由又叹一口气,都十年,书剑飘零江湖。到现在,他的`梦想,他的抱负一次一次不能实现。看着眼前的景物,寂静的小桥,潺潺的流水,稀疏的村落。荒凉的古道旁,一棵历经沧桑的古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

夕阳衔山,孤独的侠客,骑马踽踽在这荒芜的古道上。西风劲吹他那青色的衣袂,秋叶飘零在他的马蹄下。他将一直走下去,走下去.

天净沙秋思教案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1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通过对比,体味诗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境。

2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的学习方法。

3 审美教育: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爱故土,爱亲人的感情。

1 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意境;通过表达某方面的情感。

2 难点:运用审美观点,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力。

1 导入新课: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因而“秋思”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去体味诗人怎样表达游子的思念之情的。

2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早年,马致远热衷于功名,不得志,漂泊20余年,本曲就是他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 比较理解:

结合多媒体画面,配以音乐(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老师做同步解说:

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卷起阵阵尘土,迎面扑来,使人顿生寒意。他放眼望去:近处,几棵古老的大树上缠着一些枯藤,几只归巢的乌鸦在上面“呱呱”地叫着,听后使人毛骨悚然。远处,一条小溪蜿蜒向远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桥,桥上坐落着几户人家;人家屋顶上升起缕缕炊烟。此刻。游子耳畔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歌声:(老师唱)

按节奏和重音朗读诗歌,思考诗歌与多媒体画面有哪些不同?(师范读,生齐声朗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老师点拨:

原诗为了突出荒凉、悲哀的画面,把本来互不相干的九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字一景,精要修饰,仅28字,处处写景,处处烘托—处处饱含着悲凉、凄苦之情。(提示:炼字;乌鸦有一个家?小桥流水炊烟—温馨的家?游子呢?)此时此刻,游子怎能不肝肠寸断?最后一句,集中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图示)

凡 景 语 皆 情 语

黄昏 悲哀

秋景 烘托

图 思念

多媒体画面,同样是为了表达“秋思”的主题,只是表现手法有差异。为了突出人物,游子首先出场,他自然会看到、听到、想到------一个“又”字,不禁使人想到游子过去的生活。所听之歌是现代人唱的,老师穿越时空信手拈来,显得恰到好处。从中可以看出,想象在说话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所说所写的事更曲折生动,使所说所写的人物形象更丰满。

4 朗读、背诵、回味。

5 :

老师以前做过统计,很多同学喜欢秋天。是的,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天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许多生动的场面,,有许多景物可描写------针对你感受最深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以“秋天的思念”为题,写一文章。要求:500字左右;在写清一两个方面的前提下,可写对人、事、景的思考,也可写对人、事、景的思念之情。

6 作业:课外背诵,抄文。

补充说明 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引入,上课的主要内容,课堂提问的问题,解决重点和难点的过程;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包括分组讨论等),对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估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使用,板书安排;课堂练习,课堂,布置作业,等环节。计划按照备课的要求完成教案,空位不够可以自行增加。

天净沙秋思扩写

瑟瑟的秋风无情的袭来,带着阵阵凉意,西边,一轮残阳从荒坡上斜射过来,地面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血色之中……落叶凋零,划过脸颊,却是百般疼痛,渐渐侵蚀着我的灵魂。

我独自走在这荒僻地田间小径,路边地杂草任风蹂躏,就像我一样漂泊他乡,无处归家,也只有那匹瘦骨如柴地老马伴我左右,静静地马蹄声毫无生机,一脸蓬头地我,不断地唉声叹息,在这片荒凉地古道前方,似乎总也望不到尽头,这样地流浪生活,没有方向,没有前进地步伐,只是走一步算一步。

我停留在一刻垂垂老矣地树下,我望着仅剩几根脆弱地树枝,早已失去了当初地花样年华,黯淡无光,何来生机勃勃!盘绕在树干上地几根枯藤,更是弱不禁风,完全看不到生命地影子,何时地它生命力如此旺盛,迅速地攀爬,紧紧地缠绕……哎,这是岁月地流逝,是风雨地摧残,我已步入黄昏,冲刷了淡淡地日暮,落日下,乌鸦地叫声划破天空,如此孤寂而尖利,虽显几分生机,却这般刺耳。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也不要问我去到那里,因为前途一片茫茫。

流浪、流浪,流浪远方。

天净沙秋思扩写

只知道,今年的秋天还是和往日一样苍茫萧瑟。。。

干枯的枝藤无力地耷拉着老树,路旁田野中跃过几只乌鸦,它那刺耳难听的声音,打破原本寂静的场面,传来阵阵回音。。。

一股秋风呼呼地吹起地上早已泛黄的树叶,使人的心里不觉更增添了一份寒意,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不发觉地一想:小时候,在父母的呵护之下长大,无忧无虑地玩耍着,而如今却漂泊他乡,毫无故乡的音讯,那思乡之情溢满了全身心,让我夜夜难以入睡!

眼前,那汩汩的溪流还是那样缓缓地流着,但是显得毫无生机。横跨小溪的古桥呆呆地望着呈现出眼帘的一片死板的黄色。

我顺着那凹凸不平、坑坑洼洼的羊肠小路往里看,几缕炊烟缭绕升起,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不过,这种景象我早已见惯,在夕阳的衬映下更是显得平淡无奇。

古道荒凉,萧瑟的西风袭击阗我和老马的身驱。傍晚的太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伤心、伤心复伤心,在天涯的人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呢?

《天净沙·秋思》教案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一课时。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

马致远(约1251年-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秋思之祖”。

写作背景

内容

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将要回巢的乌鸦,潺潺流水的小桥旁边住着几户人家,迎着西风,骑着瘦马,一人在古道上独行。太阳快要落山了,思乡的游子还在漂泊。

主旨

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寂愁情与思乡之情。勾勒了一幅凄凉萧条的秋景图象,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乡间图景,以此烘托出漂泊天涯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游子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

手法

1.运用了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2.运用白描的手法,用朴素简练刻画写出了具有色彩的事物,融情于物,渲染出了一幅凄凉破败的深秋晚景图,烘托出游子凄苦愁楚的心情。

《天净沙·秋思》改写

原诗: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我把这首诗改成了故事般的,虽然里面有一些虚构的,但是绝对没有影响诗的.本意。

我飘泊在外已有几十年了。在年轻时,满环壮志地离开家,看着向我挥手告别的母亲,虽然有些依依不舍,但我还是自信满满地踏上了漫漫的求学之路。

那天,天气很好。清亮清凉的蔚蓝天空下,几只刚刚北归的小燕子飞来飞去,在筑巢,让我想起了一句杜甫的诗:“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成行的冲天大树郁郁葱葱,柔和的阳光,从茂密的叶缝中争先恐后地投下来,形成十分有趣的阴影。远处的山坡上,绿草茵茵,淡黄色的野花星星点点地随风摇曳。

美丽的风景把我迷住了,暂时忘记了离家的伤感。

我从黎明走到深夜,从初春走到深秋。就这样度过了几十个春。在外漂泊了几十年,我时时刻刻地想念我的家乡。

现在又是秋天了,攀在树上的藤椅变的枯槁,黄昏时的乌鸦成群结队地飞到叶子已经枯黄了的老树上,因为那里有它们的家。

“连乌鸦到了夜晚时还能回家,我何时才能回到我的家呢?”我不禁这样想。

在老树旁的消息静静地流着,在他身上有一座小巧的桥,看上去是那么的静谧。

在小溪的不远处,有一座小村庄。男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纷纷从庄稼地里走出来,家里有妻子和小孩等着他们。每个屋顶上都朦朦胧胧,亦真亦幻,使女人们在为辛苦劳动了一天的丈夫做饭。小孩子们呢?他们都在外面打打闹闹。玩的不亦乐乎。

每个屋子里都陆陆续续地亮起了灯火,是那么温馨、和谐,而那一盏灯是为我点亮的呢?

我骑着因为长途跋涉而累的筋疲力尽的瘦马走在古道上,秋风萧瑟,使我感到阵阵凉意。这时,我想起了王维的一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太阳下山了,它也回家了。而我,此时却在离家好远的地方,思念着我的家乡。

天净沙秋思扩写

秋风袭来,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凄凉,同时也侵蚀着我的内心。

我,独自行走在异乡,牵着那头与我朝夕相处却瘦骨如柴的老马。我们不知过了多久的流浪日子,它与我一样疲惫不堪。我拉着它缓缓前行,只希望可以在别人家中借宿一宿,但望着漫漫长路,想问一句路的尽头在哪里。正如我的心境一般,过了今日,不知是否还有明天,唯有走一步,算一步。

我牵着老马到了一棵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望着那几根枯枝,想到老树曾经的花样年华,而如今却已黯然无光。而那枯藤早已枯萎,看上去,多么的弱不禁风。而当年,它的生命力多么旺盛!因为靠着树,它成长的十分的迅速,攀的十分高。而如今当它渐渐老去,再也受不住风雨的摧残,只能无声无息的死去。归巢的鸦鸣打破天空的寂静,单调,刺耳。

继续向前,看见一条有着潺潺溪水,清澈见底的小溪。溪上架着一条小木桥,木板凹凸不平,十分简陋。哗哗的溪水,自由,欢畅,无忧无虑。听着流水,而我惆怅的心情也渐渐释然。

夕阳西下,天空中飘着几缕袅袅炊烟,带着饭菜香扑面而来。我回头一望,薄薄的窗纸上映着一家三口幸福的身影。一回头又想起了自己,自己孤苦伶仃,孑然一身,虽有老马相伴,却无一丝温暖。我的家人,还在那遥远的故乡。

只见一位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

天净沙秋思扩写

夕阳西下,一轮散发着光芒的红日渐渐没入山谷。

已是傍晚了,一条荒凉的小道上,凹凸不平,杂草丛生,挡住了人们前进的路。道边有一棵老树,一根枯萎的藤蔓缠绕在老树的枝桠上,早已没有了生机与绿意。灰黄的叶片纷纷落在了地上,一阵凛冽的西风吹来,把落叶都卷到了空中。

迎面而来一位游子,奔波了几日,一袭白衫上有几处破洞,布满了灰尘。已经两天没有进食了,他的脸色有些苍白,步履蹒跚,神情中尽是悲凉。他手中牵着一匹和他一样骨瘦如柴的马,一人一马就这样静静地走着。

几只乌鸦从他们的头顶飞过,落在了枯树上一个摇摇欲坠的鸟巢里。

忽然,游子出神地望着一处,循着他的目光望去,是一户人家。门前,潺潺的河水流过,水中几条活泼的鱼儿游来游去。河上还有一座小桥,桥上几个孩童笑着、跑着、追逐着。屋里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袅袅炊烟从屋顶升起。

万般无奈,却也只能再次踏上这条凄凉的古道,朝着落日的余晖走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