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7-08 09:59:51 作者:曹czj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6篇)篇一

弟子规这本书在老师没发下来之前,我认为只是一本普通的书,根本不把它当做是一回事。可发下来没几天,我渐渐地觉得这本书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也喜欢上了这本书,经过老师的介绍才知道这本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让人学习怎样和他人和谐相处。

弟子规这本书有着弘扬和建设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弟子规讲述了人们:在家,出外,待人,处事上该学习的良好品德。强调:孝心,孝行,从而达到对父母孝敬的目的,对构建和谐家庭起到促进作用。这本书让我们养成一种尊敬他人的良好习惯。弟子规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师生树立起正确的伦理道德和人生价值观。

而我特别喜欢一段,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短短的24个字,就让我有非常大的感想,而我理解的意义就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要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所谓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这就是我得到的心得。

脾气小一点,与其抱怨别人,不如先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做错了 应该在自己身上找一下过失,要多为别人处地着想,不要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要微笑面对人生。忧愁,愤怒使人老,微笑可以让人变得轻松而有活力。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最能笑者是健康的,人们通常用笑来随顺,尊重,供养一切大众,令人皆大欢喜。肚量要大一些,做事不计较,心中没烦恼,任劳任怨,尽心行孝。这就是我所得到的启发和体会。

幸好我们有一本博海深文的书,让我们学会这么多做人的道理,使大家进一步和谐!

2023年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6篇)篇二

我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为此很郁闷。

因为长期身体不好,手术就做过四次。

住院期间,父母家人既要照顾我,还要给予我经济上的帮助,让我非常愧疚。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身体不好源于自己的身心不和谐。

一次学习中,有学长问我是否有按时起床、睡觉的习惯时,我突然醒悟:身体不健康是因为自己的坏习惯——赖床、不注意饮食造成的。

回想结婚前,一直是妈妈喊我好几次我才起床,而且经常不吃早饭就去上班,为此妈妈既心痛又上火,真的是不孝又不敬。

结婚后,因为公婆是非常勤劳、节俭的人,真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我感到很不适应。

面上不敢反对,但心里抵触不接受。

有时,因为自己起晚了婆婆脸色不好看,我就心生怨气,认为婆婆不如妈妈对我好——其实婆婆对我并没那么严厉,各方面对我都很好。

直到婆婆去世,我心里对她仍有挥之不去的阴影。

父母是孩子的影子。

由于我没给孩子做好榜样,孩子和我一样地赖床,不知爱惜身体。

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虽然对我来说醒悟得太晚,但我仍感觉身心轻松了许多。

感谢学长的提醒,感谢祖宗的护佑,使我有机会在儒莲这个平台明白许多道理,学习到改变自己的方法。

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学会按照自然规律生活,让自己变得身心和谐,变成让父母家人省心的人。

2023年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6篇)篇三

妈妈说,弟子规这三个字,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无论老少,大家都应该来学学看什么叫《弟子规》?“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一本书的用意在哪里?就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

我轻轻翻开书,细细读了一遍又一遍,心里是无比的赞叹。

《弟子规》教给了我许多道理。我在弟子规中懂得了孝敬父母、老人;与朋友相处要团结友爱的品德;还知道了一些生活中必有的常识。以前,在和弟弟分苹果时,从不谦让。可读了《弟子规》后,我就会起了“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这句诗,于是,就把大苹果给了弟弟。以前,在爷爷面前,都会夸夸自己的学习。可读了《弟子规》后,我就会想起“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这句诗。于是,就静静地听爷爷的教育。以前,我头发不整就想出去玩。可读了《弟子规》后,我就会想起“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这句诗,所以,我红着脸儿跑回屋,头发理好才出来。以前我没有洗漱就想上学。

可我读了《弟子规》后,我想起了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这句诗。在我挑食不吃菜的时候,我想到了“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这句诗。在我马虎小事时,我想起了“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这句诗……《弟子规》,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会使你个人的修身得到进步。长此以往社会就会得到大的进步,我们的民族也会兴旺发达,生生不息。

《弟子规》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它伴我成长。

2023年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6篇)篇四

对一个人而言,首先我们最应该报答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正因为如此,所以《弟子规》总叙下来紧接着就是以《入则孝》为开篇。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为儿女应当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们却有很多没有做到。比如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甚至置之不理等等。想想自己平日里对父母的关心太少,而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却是无微不至,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呀!父母对我们的爱胜过一切,只是我们没有好好地珍惜,这份永恒的无私的爱。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感慨万千。通过这一次《弟子规》的学习,让我真正懂得做人必须学会感恩的道理。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加倍努力,细心地关心体贴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给日夜操劳的父母带来幸福的生活,能让他们过上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也算是作为子女应当给父母一个小小的报答吧。

做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是一种美德。在为人处世上有时候爱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有时真的给自己带来了很多伤害,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遇事谦虚谨慎,多向他人请教,虚心学习,让自己不断地进步。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弟子规》本身就是一种规范,一种道德品质的规范;同时也是一个让大家去身体力行、自我管理的行为规范。它不是拿来要求他人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践行来引导、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习,一同力行,逐步提升自己的素质,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社会风气,从而达到构建和谐家园、和谐社会的目的。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弟子规》这本书,它从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兄弟和睦、做事谨慎、诚信做人、德爱相待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细致的说明,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要想被人尊重,得到别人的赏识,就是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品行,《弟子规》中正是教了我们,而我自己做到的还远远不够,我想以后会多学习,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修养。我也很谢谢老师的教导,让我学到了很多!

2023年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6篇)篇五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弟子规》后,获益匪浅。通过诵读和学习,方知道《弟子规》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却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创造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大丈夫的见解、圣人的见解,是做人的标准。“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我记得我的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是严而宽,用餐时长辈不上桌,晚辈绝不可以动筷子,“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在我们做子女的心中就扎下了“孝”的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们姐弟之间也非常友爱,所以,家庭非常和睦。

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性趣,也先后读过有关传统文化的一些书籍,觉得里面的东西很好,但现在看来当时了解得只不过是其中的皮毛而已。直至我们学校推行《弟子规》的学习以来,我才有幸听到老师讲《弟子规》,明白《弟子规》是十分的细化,是孔孟之学和大乘佛法的契合点。儒家讲的“仁”与佛家讲的“慈”是息息相通的。

听过老师讲《弟子规》,我才明白自己的过失是如此之多。但是,我能有机会开始学习中国圣贤的学问对我来说毕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了。“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万事开头难,有了开始,能够步步精进,就可以接近或达到圣与贤的德行和智慧了。

我很感恩师父和老师,感恩古代先贤的慈悲和智慧。要报佛恩、报师恩,唯有认真学习《弟子规》并学以致用,用《弟子规》来规范言行,指导生活和学习,培养自己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服务于一切,贡献自己有限的力量。如果有机会一定将圣贤书介绍给每一个人,并将这些圣贤先人的智慧传给小孩。

2023年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6篇)篇六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精品7篇】,供你选择借鉴。

秦东魁老师把这包《精讲弟子规》送给我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对秦老师,我始终仰视崇敬,因为他神奇,也因为他的言行,堪称楷模,让我感动。

我和东魁老师认识得很早,深入交往也有七月之余,他无私奉献、敢于担当,对社会那种深沉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在我认识的周围人群当中,无人能及。“菩萨心肠、雷锋精神”是秦老师在我心底的写照,我为拥有这样的良师益友感到骄傲,也为能够与秦老师深交而荣幸。

现今社会,各种丑陋现象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途径扑面而来,层出不穷,有些可称之谓奇闻。现今的人们到底怎么了?困惑迷茫、善恶界限模糊,我们不仅在听,有时也在随波逐流地跟着做。其实,人的良心都有,缺的是智者、一个有大智慧的贤达仁者去醍醐灌顶,去帮助这些迷糊颠倒的人们拂去思想当中的那层尘垢。

当我翻阅这本博大精深、集大思想、大智慧、大慈悲于一体的《精讲弟子规》时,我彻底被征服了。畅游之余,我特别欣喜,因为愚下曾有的一些粗浅想法,这本书中都有深刻的阐释,我深刻地感受到与秦老师在思想底蕴和水平上的差距,但也为能与秦老师思想趋同而异常振奋。秦老师总是勉励我说我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后学非常惭愧,我是想得多做得少,而秦老师是行胜于言。我幸运能够得到秦老师的言传亲教,我会努力做一个优秀的人。

《精讲弟子规》不单单是一本书,也是秦老师多年言行阅历的实录,是对人性最深处探寻的发现和总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叶绿芽,更是一种伟大的社会责任感使然,读后受益匪浅。

我是一个不太喜欢读书的人,以前曾迷恋过武侠小说,对其它类书籍耐不住性子。特别是说教性类的,你要怎么怎么做,我一向反感,不愿意看,认为一是枯燥乏味,二是理说不清、意释不透,三是对个人行为指导和规劝约束作用也不大。上述问题对《精讲弟子规》来说并不存在。

秦老师的书,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沁人心脾,催人泪下,其理其义为广大读者接受,我曾反复听到不少陌生人、长者、年轻人、普通人对这本书的赞叹,他们说,这本书是他们过上幸福生活最需要的。我是基层一名党政干部,认为这本书也是中国当今社会最需要的。

工作当中,我遇到的很多家庭矛盾、社会纠纷,法律解决不了,村委会也调解不了,但在这本书却可以找到解决方法和答案。在社会矛盾凸显、大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今天,这本《精讲弟子规》对社会和谐、家庭幸福将起到重大作用,理应成为中国道德讲堂的必备教材。

我读完弟子规后,知道了我自己的缺点,缺点是挑食。应该做到不偏食,适可而止,不要吃得太饱。

《弟子规》中“孝”让我懂得了父母教导的时候,要恭敬的听;父母责备的时候,要心悦诚服的接受。

“悌”让我懂得了作为兄长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兄弟和睦,这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道。长者站着,幼者不可坐,待长者坐下后,招呼幼者坐下,幼者才可以坐下。

“谨”让我懂得了清晨要尽早起床,晚上要迟些才睡;人生岁月有限,所以每一个人都要珍惜此时此刻。凡是打架闹事的场所,绝对要远离;不正当不合理的事不要去追问。

“信”让我懂得了讲话不可太多,言多必失。要讲的恰当,要实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语。办不了的事不轻易许诺别人。听见别人说自己的过失就发怒,而听见别人恭维自己就欢喜,这样就会招来坏朋友,而好人就离你而去,如果犯了错误,能够改过,就跟没有犯过错误一样。如果犯了错误而掩饰之,那就错上加错了。

读完《弟子规》,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今后在我成长中一定用弟子规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快乐的成长。

《弟子规》里面有许多道理。这些道理,会读会念,没有用处,最重要的是会做。

做子女应该孝顺父母,我们只有一个爸爸、妈妈,从我们出生时到现在,他们都在很辛苦地把我们养大,并且希望我们成才。平时爸爸妈妈对我们严格,其实是爸爸妈妈对我们的一种爱。

如果我们任性而为,容易出错,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心里面要记住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处处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孝顺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

除了孝顺父母,做人还要诚实守信。开口说话,一定要做得到。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至于花言妙语,更不能使用。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要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读完《弟子规》,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是:“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记得有一次我喝水的时侯,由于杯子没有拿稳,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当时我想:“这回可惨了!

8月,我走进上海火炬润滑油这个大家庭。就从这天起,我的人生发生了转变。

入职那天,我第一次接触到《弟子规》,读了近20年书,我从来都不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这样一本好书,原来只知道有本《三字经》,而且就知道那么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小时候把它当做了一句顺口溜。当我翻开《弟子规》时,顿时呆住了,里面都是短短的三个字为一句,但就是这短短的三个字却蕴藏了人生的大道理。就是这么小小的一本《弟子规》,成为了我每天空闲时间必看,而且百看不厌的好书。

记忆中最深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弟子规》中第一篇《入则孝》,读完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过去我是那么的不珍惜。

记得那时我刚上初中,由于不习惯一个人的住校生活,再加上体质差所以时常感冒。有一次,恰好是腊冬,外面还下着大雪,干冷干冷的,经不起寒冷气候的突变,我感冒了,并伴有高烧,上课时脑袋晕乎乎的,坐在教室就晕晕大睡,无法坚持上课。于是拨通爸爸的电话,委屈地说:“爸爸,你快点过来,我感冒了”。等了大概20分钟,还不见爸爸过来,又气又急,又拨通了电话:“爸爸,你怎么还没有过来啊”。说着说着,就委屈的哭个不停,爸爸也没有多说,只说“快了,马上到,你坚持住”。很快,爸爸来了,把我叫出来,在我出来的那一刻,一阵刺骨的冷风吹得我浑身直抖,那漫天弥漫的雪花还没有消停。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做,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总叙的内容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根据圣贤先师孔夫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教导我们: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日常言语行为中要有礼数、讲礼貌、讲信用;要博爱,向有德行的人学习;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更应该好好学习。 学习《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品德升华的过程。

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这个假期我读了《弟子规》,它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要与德性好的人打交道,远离那些品行差的人。

父母生病时,要日夜守护在身边,汤药要自己先尝,然后再让父母喝。如果自己外出工作,一定要禀告父母,回来时也要和父母打招呼,以免父母牵挂。

它让我明白了细心是由专心和认真组成的。取得好成绩也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才能再次取得好成绩。

弟子规虽然是一本并不起眼的小书。,但是它却包含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好好读这本书,不要辜负作者的一苦心。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