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趣民国读后感(大全5篇)

时间:2023-10-07 18:58:00 作者:GZ才子 2023年趣民国读后感(大全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趣民国读后感篇一

拿到《民国银行练习生记事》这本书,起先对记事类书籍有些陌生,主要是以前未阅读过,读了之后,将杂琐的感想整理一通之后,有了对以往读书不一样的感受,书中记载了民国时期胡守礼、徐寿民等人在银行做练习生的经历,这本书虽然摘录的是民国时期的事情,却与现今的银行生活息息相关。以下是我阅读之后脑子里蹦出来的一些想法和感受,特此记录。

一、“活”在制度里。

不管是现代,还是在民国时期,银行业对风险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追索,小到招聘的准入条件,“介绍人”的介入,正是目前保证担保的原型吧,应对当时资讯不发达的情况,无疑是一种防范风险的措施,虽然最终保人制度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在风险制度改良尝试的道路上,银行业印上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在用人方面,书中提到时任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事务长,曾当面向其校友推荐其同乡,对方以该行招考简则为作证答复并致以歉意。在当时监管体制还未足够完善的情况下,可以看出当时该银行招聘制度的执行还是很到位的,在鼓励推荐和介绍的同时,依章办事。这或许只是作者摘录的个例,作者也提到也可能有不经过招聘及考试而直接录取的情况,但依章办事,尽职尽责在银行业是必须严格执行的。

对于银行练习生的录取工作,从笔试到口试,再到体检,每个环节都制定了明确而具体的标准,这些标准在确保生源质量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乃至后篇记载的练习生培训及待遇都有明确的制度体系。这点让我颇为触动,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制定出在现今社会都可称周密的标准,不可谓不难得,也让我更深刻意识到银行业对规则制定的重视,做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迹可寻,风险才能可控。

近些年来,银行业里头的经济案件时有发生,数量多、金额大、造成的损失触目惊心。然而,经过剖析和反思,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每个经济案件的发生无不与制度有关!也许是由于制度缺乏、或由于制度不完善、也可能是由于制度执行不严等原因,造成了一些问题。在我们不断最求高业务增长的同时,忽视了制度的建设,以致出现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的状况。所以,要让银行机构在市场的大洪流之中独善其身,切实加强银行制度建设,强化制约监督机制是必要的手段。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规章制度就是把控风险、规避风险的武器,若武器都生锈,武器要来何用!

在各家院校报送学院参加招聘考试的时候,记载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报送了该校当年度商科毕业班学生,同时也提出了对该校报考生加考经济学等科目的申请,而浙江兴业银行以“考试科目已拟定,不能加考科目”答复。若反观现今社会,如此情况也许正好相反,报送单位肯定会最大程度的为被保送者争取最大的便利通过考核,以此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量,获得更大的社会威望。民国时期保送院校在执行自身保送权利的同时对其职责和义务也没有丢下,我想这更使得社会单位对其院校的权威和威望给予更大的肯定,百年名校确真名不虚传。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会对眼前的暂时利益看得极其重要,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流失。就比如客户经理对追求业务的增长而忽视遵循制度的限制,往往在计算每个月绩效收益的时候,关注点只集中在业绩的提升,因为其对这个月到手的工资帮助最大,而脱离制度产生的风险或许不会在这个月出现,在有了这个月的侥幸,下个月也不会注意到风险的爆发或许会影响其一生的职业生涯。

我认为,从业就是一场修行,遵循准则,稳扎稳打才能牢固基础,才能走得更远,贪功冒进,一味追求即时利益而以侥幸的眼光看待风险,必然会是修行一途的障碍。

二、“活”在未来的希望。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人生就是奋斗”。

民国银行招聘简介中“而有志入银行服务”一句,同时对录取之前需要进行体检也相当重要,这看出民国时期的银行业也很看重员工德智体的兼备。反映出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考虑综合能力的导向,就现如今社会而言,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是从业后有兴趣、有志向在这个行业或这个岗位走下去的,而非迫于其他原因投出个人简历。在录取通知发出后浙江兴业银行对一位落选考生答复就可以看出用人单位的态度,该考生致函表示家里情况艰苦,希望谋得工作,但同情归同情,规则归规则。

人才需要足够的斗志和激情去奉献自己的`能量,同时拥有支持奉献下去的体魄,才会在鱼龙混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浙江兴业银行给出对应试者的看法:“除注重笔试成绩外,更注重口试,笔试及格而口试不及格的,也未必能录用。”其标准为“笔试及口试并重”。从胡守礼收到录取通知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银行对用人方面,也很看中应聘者的个人综合能力,虽然对于胡守礼而言,出身寒微,学历不高,也没有特别的社会关系,但是他有理想,有对未来的希望。胡守礼在口试时说到“不在待遇多少,而在将来的希望”,这或许是打动面试官最强有力的理由。而后书中记载练习生确实收入普遍较低,但拥有希望就是坚持下去的理由,生活需要鼓着勇气,挟着期望,向着光明事业的前途努力迈进。

三、“活”在信用、操守和周密。

书中记载中国银行青岛分行经理王祖训对练习生提出的四点要求:“信用”、“操守”、“诚实”、“周密”。我想这也是直至现今社会银行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四个修养和准则。

“信用”和“诚实”二字在社会分量多种所有人都清楚,但信用并非一两天可以形成,也不是做一两件事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是慢慢的积累,在他人心里对你人格的感官,而“诚实”也反映你的信用。在“信用”的名称解释上,所谓信用,是指依附在人之间、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信用构成了我们人和人之间反复交往。所谓言不信者,行不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用的建立即是关系的建立,也是做人的根本,无信之人谈何交际。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同时也是经营信用的企业。银行所经营的就是对客户信用的风险,客户将现金存入银行,获取银行给予的存款利息,相信银行会按约定的期限给付利息并保证存款安全。银行将吸收的存款向客户发放贷款,相信客户也会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

“操守”是我们身处社会立身的第一要义,也是银行业的第一行为准则,坚定职业操守,坚守道德底线,是反映银行从业人员个人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文明教养以及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我们的客户普遍对银行的人员赋予的期望及要求比一般人高,是因为我们拥有的专业技能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权利,在我们执行权利的同时,也要求我们履行义务和遵守职业操守,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信赖。

“周密”即是精细缜密,银行里不论何种岗位,周密是做事的必备条件,银行员工的些微疏忽,可能导致重大的损失。周密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时刻做到,书中练习生丁志进将抄月报作为训练自己缜密工作的方法,也许我们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将其养成自身习惯。

没有离得开业务流程的人,也没有离得开人把控的业务。业务的持续推进,有赖于人的操控。一个业务办理的流程,会经过几个不同职能部门的员工,各负其职,但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来问题,将影响整个业务的结果。人是决定业务结果的重要因素,而思想是决定一个人能动性的根本,每个人的心思缜密,将维持整个流程的正常运转。

这本书给予我的也许在阅读第二遍的时候还会有很多很多,银行业是一个注重制度和操守的行业,我相信自己能够胜任现在以及以后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学习的路上。或许我们会在坚持奔跑的道路上遇到些许迷茫,偏向了错误的方向,这时候停下来找找路标,再继续前行,向着未来的希望。

趣民国读后感篇二

还是小孩子的雨来,性格坚强的江姐,还有那不惜生命的刘胡兰,都是多么的伟大呀!他们原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保守新中国成立的秘密,是为了我们下一代、下下一代……着想。没有从前的牺牲,怎么会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没有从前先烈们的贡献,怎么会有我们现在的衣食无忧,这一切都是来源于那些无私奉献的人,这一切都是来自于那些生命!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要与祖国共存亡!”这一句句话都是从中国人口说出来的,这就代表我们都爱着祖国!每到清明节,我们就会为那些烈士们默默哀悼。每一次,我们都会比上次更伤心的想着那些死在战场上的烈士们。

那么,如果你还是中国人,就请把中国精神发扬下去,再加上一句我们中国人的心里话:“中国人!中国心!”

趣民国读后感篇三

本书的毛病主要有两点,一是水,二是偏。

说他水,全篇看下来,每篇文章的套路不过三五八卦配三五图片。八卦也多是从《文史资料选辑》之类的回忆资料里摘出来的。此外,绝少个人见解。不同人物之间的描写也颇不均衡,大概是有的人资料好找,有的人资料难查吧。这种文章,写着费翻书的时间,但应该不怎么耗费脑仁儿。当然,资料的汇编也不是全无意义,要在两三页纸介绍清楚人物经历、风骨面貌,确实也不是容易的事,但本书的“水”字总是逃不了的了。

说他偏,则是与选人有关,民国历史色彩纷呈,但无论如何绕不过共产主义及其同路人。而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简单又粗暴,把相关人等一概剔除。谈徐伯昕而不谈邹韬奋,就是个再显然不过的例子。或许作者要狡辩说邹韬奋、瞿秋白之类的人物以往多有介绍,无需赘言。但说实在的,现在的一般读者有几个能知道邹韬奋的事迹风骨呢?剔除此类学人,最终呈现在读者,绝说不上是完整的民国风度,顶多是去共产化的民国风度。这么做当然可以迎合当前对党失望、对国怀念的情绪,但展现的民国风度真不真实、全不全面就很难说了。

趣民国读后感篇四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父王益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任建安(今福建建瓯)主簿等地方官二十多年,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其母吴氏从小好学强记,为人通情达理。王益任临江军(今樟树市)判官时,王安石出生于此,王益调任江宁(今南京市)通判,全家迁往江宁。

王安石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庆历二年(1042)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七年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又使官粮得以以陈换新。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所以对王安石变法开始进行正面的评价,主要的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例如梁启超曾评价王安石“三代以下唯一完人”。以后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在民国时期有所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一度主要从阶级等角度出发,以后又更多的从具体的利益角度来看他的变法。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广铭等。

趣民国读后感篇五

那是一个什么时代?那是一个文化巨人如璀灿群星般涌现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相媲美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文艺复兴时期。

谢谢徐百柯先生,他的《民国风度》,从一个侧面,把我们带回了民国时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