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教案设计(优秀8篇)

时间:2023-10-15 15:17:13 作者:雁落霞 凸透镜教案设计(优秀8篇)

在日常生活中,安全教案是保障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工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生物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凸透镜教案设计篇一

知识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能力目标: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2课时

[生甲]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生乙]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

[生丙]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生丁]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生甲]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乙]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丁]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

[生戊]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像成倒立和正立与像和物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系。

[生己]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师]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

[生甲]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摄影师拿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

[师]他说的很好。我们鼓掌表示鼓励。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生甲]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生乙]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

[师]好,现在测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们测出焦距,开始进行探究实验。

凸透镜教案设计篇二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 出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1.实验引入

演示本中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本,知道物距、像距

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

2.实验探究

帮助学生认识并组装实验台上的器材,分析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倒立等大的实像

3倒立放大的实像

讲解:当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时,把光屏取走,透过透镜看蜡烛,并完成下表。

实验

次数 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 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4正立放大的虚像 不填不填

3.分析与认证

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4. 评估交流

学生阅读本,讨论本的相关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5.典型例题

例1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 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点,屏上不出现烛 焰的像.

凸透镜教案设计篇三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出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一)实验引入

演示本中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本,知道物距、像距

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

(二)实验探究

帮助学生认识并组装实验台上的器材,分析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倒立等大的实像

3.倒立放大的实像

讲解:当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时,把光屏取走,通过透镜看蜡烛,并完成下表。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正立放大的虚像

(三)分析与认证

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评估交流

学生阅读本,讨论本的相关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五)典型例题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凸透镜教案设计篇四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教案设计篇五

市42中刘韶君

[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由于学生在上节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已经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因此本节内容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使本次探究活动放开,让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第二课时用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来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学习,学生对生活中常用透镜及其成像情况已经获得初步、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内容,学生将以次为基础,带着问题去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学生根据一些感性认识,提出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问题,能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作一些初步的猜想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参与观察、试验等科学实践;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一、导入

1.演示:手持一凸透镜,在点燃的蜡烛和白墙之间移动,观察墙上成像的变化。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2.学生活动:拿一个凸透镜放在书本上,透过透镜看课本上的字,缓慢提高透镜,观察看到的现象。师:可见,不同的像的成立情况是不同的。所以这节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新课

(一)猜想

师:那么凸透镜成像的不同,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师给予一定的评价。

这一部分,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注意物体和像相对于透镜的位置变化。说明:物体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简称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简称像距,用v表示。

(二)设计实验

(1)装置:蜡烛、光屏、凸透镜、一把刻度尺

说明:研究烛焰所成的像,光屏用来承接烛焰的像,刻度尺用来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

(2)做法:仿照教材那样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让蜡烛从远处慢慢靠近凸透镜,观察成像情况,要求:

师:如何使蜡烛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明确。

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对照学案上的内容,做好观察和记录。

(三)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评估

1.小组汇报u=20cm、15cm、10cm、8cm、7cm时的成像情况,并说说有什么发现。2.当u=3cm、2cm时,说说又有什么发现。

(五)课后活动

分组讨论并完成学案中的练习部分。

凸透镜教案设计篇六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条。2

知道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像的大小随物距变化的定性关系。3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4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我们事先为同学们准备了探究方案,同学们可以参照,也可以自己制定实验方案。2.

小组同学间注意分工合作。3.

记忆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

轻松联系:目标教学中的联系题。3.

预习下一节内容。教学后记:

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对探究方案的制定,实验数据的处理,还是最终知识的形成,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堂上,学习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发现权、思考权、发言权,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中“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一知识,教师不是用传授定论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在获得某一知识结论的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接受知识的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另外,学习者在获取“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长效”的知识。

本节中基本实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为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堂教学的整合提出了很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凸透镜教案设计篇七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凸透镜教案设计篇八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体跑。”

“一倍焦距分虚实”是说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不能成像;当物距小于焦距(uf)时成实像,即焦点是凸透镜成虚像或实像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分大小”是说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f

“像的大小像距定”,即像距变大像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像儿跟着物体跑”,即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像就向哪个方向移动。

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用简要归纳成下面几句话:

一倍焦距分虚实,(即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不能成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虚像;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实像,也就是说,焦点是凸透镜成虚像或实像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定大小。(是说物距大于1倍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2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实像或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实像总是异侧倒,(即成实像时,总是像、物异侧,像相对于物是倒立的)

虚像总是同侧正。(即成虚像时,总是像、物同侧,像相对于物是正立的)

物近像远像变大,(即物体靠近透镜时,像要远离透镜,同时像要变大)

物远像近像变小。(即物体远离透镜时,像要靠近透镜,同时像要变小)

像的大小像距定,(即像距变大时像变大,像距变小时像变小)

像儿跟着物体跑。(即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像就向哪个方向运动)

凸透镜成像规律

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

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