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劳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09-26 12:09:55 作者:琴心月 最新七年级劳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劳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老北京胡同的情感;了解感受文章传达出的老北京的胡同文化;理解作者关于保留胡同的观点。

2 品味语言,力求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学情分析:

首先要读这篇文章的基本是生长在南方的孩子,对北方的风土人情比较陌生,加上时代变迁,对于老北京的风俗世情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但实际上孩子们对市井生活一定也有体会,希望可以唤起体验;其次,对于初一的学生的语言阅读量而言,有些词语可能会产生阅读困难,如:仲夏夜之梦、胡同的名字等,需要提示预习解决语言困难,仍不能解决的要给予解释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萧乾并检查预习

2看图片,根据阅读感觉说说图片与文章描写的胡同的不同。(不能反应的话给时间读课文)

明确:文章中的胡同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声有色、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

二、解读课文

1 这种声色是谁眼中的印象?为什么他对北京的胡同有这样深刻的印象?可以用原文的话回答。

明确:萧乾,因为:“我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的;我认识世界是从这里开始的;我是在羊管胡同出生的;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母亲去世后,我半工半读:织地毯送牛奶,短不了走街串巷;我这辈子只有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

关键词句:每当、仲夏夜之梦、只有、在那牌子下面拍了一张。

2 所以作者对胡同的情感是?用原文的话回答。

明确: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转悠。(魂牵梦绕……)

关键词:可是、不论、总是、转悠

明确:5--10自然段

4你在这个“梦”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学生朗读课文)

听到:叫卖声:芹菜拉请教、江米小枣年糕、锯盆锯碗、理发师摩擦音叉的颤音(也是一种吆喝)

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莲蓬凉粉、炒栗子香喷喷粘糊糊、烤白薯真热火

硬面--饽饽、

讨饭声: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夜行者唱戏:“一马离了”“苏三离了洪洞县”

蛐蛐、金钟、油葫芦的叫声……

一个穷孩子用黄土和模子刻饽饽(两几个钱)、自爱蓝天下放风筝(大摇大摆)、

在苇塘里捉蛤蟆、在坟堆旁逮蛐蛐、在给你管子里的虫子喂水喂毛豆……

5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活生生的市井生活图画--自足、悠闲、快乐!(再朗读课文)

明确:有点像上海的弄堂。但又有不同,因为“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7 接下来的一段文章似乎是写跑题了,作者说道了其他国家的胡同?用意是什么?

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对待胡同的态度: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

新加坡对待胡同的态度:城市现代化搞猛了,失去了很多胡同,只保留了“牛车水”

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对于北京胡同留存的担忧和保留胡同文化的愿望)

8 文章读到这我们回头看标题“老北京的小胡同”

老--曾经的,已经过去的时间,现在一定已发生了变化。

小--北京胡同的特点,窄小的、贫民的、市井的。

因为时光已逝,因为那里曾经生活着那样一些活生生的生命,因为它独特的京腔京味,北京的小胡同成了作者萧乾灵魂沉浸的梦,当然也会成为很多曾在胡同中生活的人的梦,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没能在其中生活但同样向往和感受的梦呢?所以保留胡同已经成为更多人的呼声!

9 课堂或课后反馈

a                    的老北京的小胡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个或几个形容词)

b“我”              老北京的小胡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个动词)

三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想达到这样几个目的:

1 读文章时同学们能够把语言转换成形象,并在再读文章时对语言有老朋友至少是熟人的感觉。(如果你还觉得像个还未谋面的陌生人一定要告诉我)2 对老北京的小胡同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兴趣。3 有一两处描写你能特别有感受并有欣赏或仿写的愿望。

请同学们课后再读课文并进行反思,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反馈给我。

四 作业

1 再读课文,并在以上三方面给我反馈

2 抄写词语,并完成课后阅读和积累题。

侯晓旭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设计 (北京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劳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nbs p;导入:

播放视频《北京胡同水墨画》,胡同是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北京胡同绝不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老百姓生活的场所,那么作家萧乾笔下的北京胡同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北京的小胡同》。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中的字词:褡裢 萦绕 转悠 黏糊糊 徐缓 饽饽 逮蛐蛐 狮城等;

2、 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选材的角度,了解作者回忆中老北京小胡同生活的特点;

成对于胡同等传统物质文化的科学的价值观;

4、 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以及保护胡同、保护文化传统的愿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

褡裢 萦绕 转悠 黏糊糊 徐缓 饽饽 逮蛐蛐 狮城 仲夏

二、交流与指导

1、导入

播放视频《北京胡同水墨画》,营造理解课文感情的情境;

2、交流与指导具体过程。

请同学默读文章,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

(生大部分找到胡同叫卖声或儿时游戏的部分。)

师:(以叫卖声为例)说说你喜欢的这个句子说的是什么内容?

--夜乞者的乞讨声。

师:夜乞者是在哪里乞讨?--小胡同里。

作者还有没有写小胡同里的其他声音?请找出来。

--各种叫卖声。

师:生齐读5到8段的内容,那么这几段的内容我们可以怎样概括?--胡同里的各种声音。(板书)

--这句话把胡同里的叫卖声比作交响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交响乐具有声音宏大、演奏乐器多,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但又悦耳动听,此起彼伏的特点,小胡同里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不间断,各种叫卖声融汇在一起,声音丰富,并且听起来和谐动听,因此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来小胡同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丰富和谐的特点。

师:作者写小胡同的声音是怎样的方式来记叙的?--回忆。

除了回忆小胡同的里各种声音,作者还回忆了什么事情?

--玩具、捉蛐蛐、放风筝等。

玩具、捉蛐、放风筝都是小孩子的什么生活?--游戏生活、

因此这几段我们可以概括为?

--回忆儿时的游戏生活。(板书)

--“大摇大摆”使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筝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也表现出了作者兴奋与满足的心情。

师:齐读9、10段内容,体会作者回忆中儿时的游戏生活是怎样的?

--有趣、安宁。

师:文中5至10节是作者在回忆小胡同生活的两个方面,各种声音和儿时游戏,那么作者与小胡同有怎样的关系?请大家自读课文1至4节。

师:作者为何对小胡同生活的这些细节如此熟悉?

--作者在这里出生、长大并认识世界。

师:课文1至4节是怎样的结构关系?

--总分。第一小节总写作者与小胡同的关系--在这儿出生、长大并认识世界。第2、3、4小节分别分写我出生的地方、长大的地方和开始走南闯北。

--把北京的小胡同与其他城市类似的建筑作比较。在“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想念和留恋。(学生第一次一般读不出来保护北京胡同的这层情感,在梳理完写作角度与抒情方式后再来点拨。)

师:文章最后这三段可以说是作者在直接抒发感情,从“想”、“舍不得”这些字词上就可以看出来。那文章中有没有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直接抒情的句子?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请找出来。

--(1)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

--(2)??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3)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

这三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老北京小胡同的思念、怀念,体现出了作者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

情外,深入细致地描写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感情,使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师:现在我们再来整理一下全文的脉络,1-4节写作者与小胡同的关系同时抒发恋乡之情,5-10回忆小胡同里的生活,11-13节通过对比抒发对故乡的怀念、留恋。再仔细读11-13节,看看是否只是表达了思念留恋之情。

生:从最后一段“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可以看出还表达了作者希望保留北京胡同。

--以“胡同”为代表的城市传统建筑是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传统文化,作者希望这种传统文化能得到保护而不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味地加以拆除。文章最后两段除了抒发作者的恋乡情怀以外还表达了对北京大肆拆除胡同做法的遗憾和希望保留传统文化的愿望。

三、课堂反馈

说说我国还有哪些传统物质文化,你认识应该怎样对待它们?

四、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与老北京小胡同的关系,回忆了小胡同里的各种声音和儿时的游戏生活,表达了作者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以及希望保留以胡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愿望。

教学反思:

在新杨中学任教几个星期以来,在了解了学情和教材的基础上经过摸索找到了一些教学规律,能够更多地将自己的教学想法融入到课堂中去。本课教学的设计是在阅读教参了解重难点之后完全独立设计的,当自己一字一句打完这篇教案时颇有成就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推进比较顺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重点。不足之处在于难点的教学时间分配不够,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没能真正体会。本课将教学的难点设计为“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初衷是出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懂得如何通过描写来抒发情感,希望能以阅读带动写作,但没有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下次上这篇课文我会增加课堂仿写的环节,甚至作为一个课时的安排。

侯晓旭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北京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劳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教学设计:

1、假设情境,导入新课——心脏

3、通过学生展示讨论题的答案,老师补充的方式将整个知识系统化,并板书于黑板。

4、在心脏结构四个腔模式图这里,画好图在黑板上,请学生上来填补,房室各连通什么血管也由学生来黑板上填补,以这样的方式来加深学对心脏结构的认识和记忆。

5、学生脱离课本,对同步p53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尽可能)。

6、小组合作交流——“心壁厚薄的意义”,引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

课后反思:

1、模型的发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可以从中找出四个腔的关系及心壁的厚薄关系,但不能从中找出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这样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对于这样可以用模式图即可。

2、板书过程中的心脏结构图最好用心形,而别用方形,这样学生更易理解,也更容易填补板书过程中的空。在这个地方我采用的是方形结构图,学生可以准确填出四个腔,但基本都不能理解并准确填补各个血管的名称!在这个环节上,浪费时间比较大。

3、对于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可以采取个个击破的'方式,学生也更易理解。不至于让学生出现茫然的现象。以这样的方式还可以将心壁的厚薄意义引出。

4、这节课虽然得到不少认可,但暴露的问题也很多,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课堂驾驭能力、教学方法(板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教学模式等等。

5、口诀:上为房,下为室;房连静,室连动;体相同,肺相反;左为静,右为动。

6、上课没有固定的模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相信学习使人进步!

七年级劳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 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培养学生积极的等待观,抵制消极的等待观。

教学重点:

品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等待”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方法:阅读品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生活总在让人等待,等待着上学,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等待着成熟,同时也等待着老去,等待着化为一缕青烟,从此成为永恒。等待究竟是什么 ?在站台上,在等 待着载着久别好友的列车缓缓进站,即焦急又兴奋。产房外即将为人父的男人在来回踱步,等待着即将出世的孩子。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农民经过辛勤的耕耘伫立田间,等待着丰收。傍晚,母 亲站在小巷口,翘首以盼,等待着儿女的归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对漂泊异 乡丈夫的思念。。。有千百种等待,等待有千百种滋味,等待的滋味,最一言难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体会吴冠中笔下的“等待”是什么样的。(板书“等待 吴冠中”)

二、整体感知 ,把握课文内容

1、 作者介绍

大家对吴冠中可能都很陌生,那么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吴冠中

吴冠中:19出生,笔名“荼”,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的著名画作有:《长江三峡》、《鲁迅 的故乡》、《春雪》、《狮子林》和《长城》等。吴冠中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2、 在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共同走进这篇散文中,体会这种如诗如画的意境。下面我把这篇文章范读一遍,在我读的过程中大家把生字、生词注好音,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描绘的“等待”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况?(作者笔下的等待是什么样的?结合课文谈初读的感受)

学生:等待是甜蜜的回忆或等待的惆怅,

等待有欢乐,有焦虑,有“无可奈何”与“迫不及待”

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等待是一种习惯,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等待的美好在于充满希望

等待的结果未必如意

等待中时光悄然而逝

教师总结:等待中有浓浓的亲情,我们读到了母亲的期盼,孩子的依恋;等待中有缠绵的爱情,我们读到了爱人的甜蜜,未来的憧憬。等待中有欢乐、有向往,也有担忧和焦虑。

3、 作者在文中用哪一句话加以概括等待的个中滋味呢?

“等待中包含了人间百味”

三、研读文章,深入理解

1、 再次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

教师:下面大家再次齐读(一组读两段或全班齐读)一边读课文,进一步体会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况味:情形和情味。

学生:(1)“等待”是贼,窃走人们的光阴。

等待中时光悄然而逝,等待是无奈的。

(2)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3)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每个环节链子间的纽带。

等待已成为一种习惯,虽微不足道,却必不可少,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哪里还有人生?活着总得等待什么,哪怕是等待戈多。有人问贝克特,戈多究竟代表什么,他回答道: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出来了。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了理由。

(4)“等待”寄寓于“希望”,“希望”依偎着“等待”。

(5)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未曾等待的不速之客却飞快来到,而且绝对驱不走,避不开;(中年在必经之途守候青年,老年又悄悄携走了中年)

等待是一个过程,它的结果有好有坏,有等待,就有期待,只是 心情不同,总会看到结果,为什么不用淡定的心态面对一切未知的事情,你着急了,时间却还是老样子,要一点一点的过,有人告诉我: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 一颗是什么滋味。我不知道,所以要一颗一颗的尝,是苦是甜才是自己的经历的生活。

2、 等待浪费光阴,等待的结果有好有坏,那么大家觉得作者认为“人生应不应该等待呢”,分别在课文中找出“人生应该等待”和“人生应该等待”的依据。

教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我们应该放弃无谓的等待:“等待集合、等待排队。。。”必须懂得积极的等待,不能盲目的等待。要学会享受等待。

四、拓展、体悟

提示:例如等待生日、等待与久未见面的朋友或亲人的到来、等待过年、等待出门远行、等待游戏、等待。。。

五、结束语

等待明天 明天正在向我们走来,等待明天的过程中,应该振作精神过好今天。

等待成长 我们每天都在成长,焦急不得,拒绝不得,需要静静地等待自己的成长。

等待,更要争取 对于机遇,未来……除了等待更要争取,毛遂自荐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子。

等待爱情 爱情是美好的,但它不属于我们这个年龄。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

等待的漫长 等待,由于焦急,由于渴望,往往显得非常漫长。但,这过程是人生的必经的路。。。

我们要懂得把握积极的等待,放弃消极的、无谓的等待,人生都要在等待中度过,为了不虚度一生,我们要有选择的等待,大家都要努力进取,树立明确、远大的人生目标,积极向上的去努力、去奋斗,相信我们都会拥一个美好的未来。

六、作业

回家后大家试着模仿 作者的笔触,在日记里,把自己在学过本文后对“等待”的理解并以“等待”为话题些一篇短文。

谭义专

七年级劳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写文中的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小说中两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中人物对祖国艺术珍品的保护与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两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对祖国艺术珍品的保护与热爱

教学方法:品读分析

课时设计:两课时

第 一课时

1.导入:

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世界公认的东方艺术瑰宝之一,有许多的同学都很喜欢书画,下面就请同学欣赏几幅书画作品。(出示电脑动画)同学们看出来这几幅画中的区别了吗? (同学们会回答有的经过装裱? 有的未经装裱。)同学们知道装裱有什么作用吗? (同学们可能会回答美观、易于悬挂、易于保存等。)这里面最重要的作用是经过装裱的作品更易于保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绝品》,体会一下围绕一幅古画的保护的人和事。

2.默读课文:

思考文中有哪些内容能够被称为绝品。

(学生的回答可能很多,教师可以归纳为主要是以 下几个点:文中的那幅古画、 常先生的装裱技艺、刘三爷与常先生的为人、二人之间的友情。)

3.品读课文:

找出文中的人物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4.作业:

找出文中的人物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第二课时

1.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1)根据文中的情节分析刘三爷的性格特点。

刘三爷考过秀才,现在做商人,于是儒雅与豪气便可以在他身上同时存 在了。他为人豪爽对友情十分重视,他信任常先生,常先生推荐的字画“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那幅唐代珍品被行家鉴定为揭品 不值几 文,他也没有怨恨朋友,并且在常先生突然归来时,仍能够热情相待,可见他做人的大度。

在刘三爷家境最窘迫的时候,因为对友情的珍视,自己冒雪去把画赎了回来。在他知道了常先生的一片苦心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之时,毅然把这些画送给了可以收藏这些画的王商人。他对朋友、对国宝的这种情感着实令人敬佩。

(3)联系全文, 常 先生把这幅画揭为三层的目的是什么?

常先生是一位用装裱店主掩盖真实身份的革命党。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想拯救国家,拯救 民族。在那动荡的年代里,一些艺术珍品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甚至会被毁坏。团此他选择了刘三爷这位珍爱艺术的“儒商”来收藏这些字画。对于那幅宝中之宝的唐代珍品,常先生为了避免它被别人认出来巧取豪夺而把它改头换面。并且他也相信刘三爷能够信任他,能够不负他的所托。

(4)既然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为什么常先生不把这些画送给刘三爷而是卖给他呢?

因为常先生考虑到自己的特殊身份,总有一天会被人知道。那个时候他送给刘三爷的这些画很可能就成了送给刘三爷的罪名。他是替朋友考虑才这样做的。同时,他把这些画卖给刘三爷,既保护了国宝,又为革命筹集了经费,可以说一举两得。

刘三爷和常先生在那样动荡的年代之中,能够不顾个人利益,而保护这些国宝,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3.本文使用了大量的短句子,运用精练含蓄的语言刻画了两 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两人深厚的感情,也写出了他 们伟大的爱国之情。相信你读完之后会有很深的感受,请你模仿本文的语言,写一段文字阐述一下你对做人或友情的理解。

4.课堂小测:

人物描写的方法

5.作业

本题 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练习写不同风格 的语言,教师可以先简单讲解短句有什么特点,如何写短句,然后再让学生仿写。

谭义专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