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高一政治教案第一课大全(14篇)

时间:2023-10-30 00:06:27 作者:翰墨 最热高一政治教案第一课大全(14篇)

高一教案是用于指导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材料,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案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是教师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高中政治第一课教案

(一)在哲学常识中的地位:《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三节的第一框。整个第三课是哲学常识辩证法部分的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作为认识规律最基本的,就是矛盾的规律;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第三课不仅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和关键,也为学习和理解全书各课内容提供了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本课第一节讲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它为我们分析和研究某个具体矛盾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基础。主次矛盾是矛盾特殊性的一种情形,它是对一个复杂事物的内部各种矛盾力量的特点、不平衡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因此本框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讲好本框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矛盾的特殊性,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处理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二)内在结构:本框内容,条线清晰,结构完整。教材围绕主次矛盾的关系展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揭示原理内容:先从具体事例入手,而后从理论上分析主次矛盾的含义,强调指出复杂事物内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再结合具体事例说明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的。其次分析方法论意义:做到紧扣原理,层层分析。从理论依据、正反对比、社会主义建设,运用俗语、谚语、成语、名人名言等,分别说明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和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的重要性。最后总结:指出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如何贯彻这一思想。

(三)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即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强调的是方法论意义。确定其为重点,是因为从内容来看,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并不困难,而学会运用这一原理,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则既重要也复杂。从实践来看,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也是青年学生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的现实问题。

(四)教学难点:弄清主次矛盾的含义。确定其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学生“对一个复杂事物不只包含一个矛盾”和“矛盾的不平衡性”缺乏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比较难以理解。

(五)教学目的:

1.识记方面:识记主次矛盾的含义和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举例分析主次矛盾关系,运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运用哲学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方面:教育学生认真学习,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说教法:

根据本框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抽象的理论只有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伟大。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学习生活的情景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二)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根据学习和思维规律贯彻教学直观性原则。学生的思维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哲学原理是抽象的理性认识,如果离开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往往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出示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由现象入手揭示本质与规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

高一必修二思想政治第一课教案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就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教学依据。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2.6规定的“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而展开的。

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实施“抛锚式”教学方法(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抛锚”),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预设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题集中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通过对真理理论的理解,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追求真理的永恒的信念。本框题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先揭示真理的内涵和基本属性,再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最后落脚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一)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大量知识的阶段。这就要求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哪一些是科学的,哪一些是不科学的。而许多学生对知识的科学性缺乏正确的判断,认为只要是书上的或是对自己有用的就是科学的。这样,学生就容易受许多错误观点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能正确地对待人生,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因此,课本首先从探究实用主义者詹姆士的“有用就是真理”这一观点入手,分析真理的内涵和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能在现实生活中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是本框题的难点。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领域,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懂得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真理也应该得到完善和发展。一旦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时,就会怀疑所学知识的正确性,把真理当成谬误。因此,本层次在学生明确什么叫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结伴而行的。从而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是本框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本框题的重点。中学生往往仅仅满足于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学习,缺乏社会实践,因而不懂得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由于害怕失败和挫折、困难,缺乏追求真理的勇气。因此,这部分内容从分析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入手,运用典型事例,让学生充分探究,使学生明确认识是无限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艰辛的永无止境的过程,青年学生应勇于去追求真理,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作为永恒的信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真理的含义;理解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能力目标: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求知的欲望,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区分真理和谬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面临的挫折和困难,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真理的信念,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通过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发展真理的思想。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多媒体展示人们拍摄的关于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的照片和一副古埃及金字塔的照片,提出讨论问题。

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神秘的金字塔。

问题:你还知道人类社会有哪些未解之谜?(让学生说)你认为这些谜将来能被解开吗?

(通过这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教师让学生针对上述情景讨论探究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引出本框题要讲的中心内容: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昨天的未解之谜,已经不再神秘,今天的未解之谜,相信早晚也会被解开。但人们要解开这些谜,就像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一样——阳光总在风雨后,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实践中去追求和发展真理。

(二)共同探讨:真理是客观的。

关于真理的含义。

教师首先展示三种关于真理的观点。

1、有用的就是真理。

2、圣人之言、领袖之话就是真理。

3、被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接着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1、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请举例说明理由。

2、结合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认识才能被称为真理?

(学生讨论3分钟后,由各组推荐代表发表本组意见,共同交流看法。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及时给予必要的归纳、引导、评价,并适当补充相关事例,引导学生归纳升级,形成理论观点。)。

(为了使同学们真正了解真理的客观性,教师对此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讲解)。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除了实践,没有其他东西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客观的。

(这样,既能使同学们在研究中理解真理是客观的,又能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做到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三)共同探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这是本框题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创设以下情景)。

(展示文字材料)。

针对上述材料提出探究问题:

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以后,欧几里得定理仍然是真理,只不过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举出类似的事例?

(同学们思考后各抒己见,只要能体现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的事例均可)。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举例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你从这些事例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归纳提升:一种真理并不是适用于任何条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变成了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应在实践中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3、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样,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既能深刻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又能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同时,还能鼓起正确对待错误的勇气,并初步认识到要在实践中去发展真理。)。

(四)共同探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本框题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真理理论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从而树立起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因此,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问题的学习既是本框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本框题的重点。)。

教师引领:我们认识到了真理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去完善、去发展。那么,真理的获得和发展是不是轻而易举的呢?追求真理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今年恰逢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就通过对红军长征的探讨来探究追求真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让历史告诉未来。

教师播放视频:《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设疑:伟大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不懈追求和发展中国革命真理的过程。各位同学,你能用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来简要说一说,从国民大革命到红军长征胜利的这段时间,我们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程吗?(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后作答)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不是一帆风顺的。

设疑:认识为什么具有反复性?

学生自主探究。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教师点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教师: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真理。请大家思考:毛泽东思想在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以后有没有进一步发展?请结合历史事例说明。

设疑: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什么呢?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设疑:认识为什么具有无限性?

(学生自主探究)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通过对长征的探究,学生会深深的感受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人们的正确认识都是有限的。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有的甚至献出生命,需要信念、勇气、科学的精神、求实和态度,需要面对失败和各种阻力,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但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红军翻越“夹金山”

教师点评:挫折和失败并没有使人类停止探索和追求发展真理的实践。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永不言败。实践是不断往前推进的,人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向前发展,人对事物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今天,我们之所以弘扬长征精神,正如-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那样: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习它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伟大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在探索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追求、丰富和发展真理!

“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最后,就让我们在令人热血沸腾的大合唱《长征》中结束今天的探究之旅吧!谢谢大家!

初二政治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从知识目标上看:使学生学会如何宽以待人。

2)从能力目标上看:学会宽让他人,自觉在生活中拓展自己的眼光和胸怀,培养宽容的精神,学会避免和化解误会的技巧,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3)从情感目标上看: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人,有宽以待人的胸怀。

1、兴趣导入:美文共享《那个先偷走苹果的人》。(文章见附录)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它的启示作用。

(活动目的:这是一篇网上广为流传的好文章,它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告诉人们要相互理解与宽容。以此文导入,立刻可以在课堂中形成思考的氛围。)。

2、心理小测试《你的气量有多大》。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作自我评价,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努力的.进行改善,学习做个宽宏大量的人。)。

3、情景体验:遇到下列情况你该怎么做?[来源:中.考.资.源.网]。

1)、你的一篇得意之作得了校一等奖,但你的同学当众指出你文中的许多不足――[来。

2)、放学路上,一个校外流氓向你敲诈勒索,――。

(活动目的:通过对两了情景的比较,使学生即明白宽容的重要性和技巧,又明白宽容不是软弱和纵容。学会正确使用宽容的艺术。)。

4、实践活动:换位认知――假如我是。

(通过换位认知,使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宽容他人。)。

5、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学习了如何宽以待人,自觉在生活中拓展自己的眼光和胸怀,培养宽容的精神,学会避免和化解误会的技巧,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后记】:

初三政治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体验中学生活和成长感受,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主动寻求自我发展,从而转变为内在成长的动力。

2、能力目标: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基本的社交能力,初步的自我认识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中学阶段这一特殊时期的基本心理现象,心理变化规律并尝试适应该变化。

教学重点:感受人生的新体验。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我最喜爱的一句话:“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人的思想和品德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通过个人修养而获得,也可以通过外在教化来塑成,而得益的将是整个民族。这就是初中设思想品德课的目的。)。

本学期在初一《思想品德》课中我们将开设我最喜爱的一句话栏目,希望能积极投稿。(对人生、理想、事业、学业、交友等方面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自我介绍:……希望成为大家的朋友,与大家一路同行。

一、新课导入: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离开了小学,跨进了中学的校门,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再次欢迎大家的到来!见面礼:看两段录相。

除了这一块,还有一块唯一的球类集体项目金牌――女排后再现辉煌。其对中国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更由于其比赛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艰苦卓绝,靠不服输的气慨,团队合作,奋力拼博,最后反败为胜。“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今天,我们有缘同窗就读,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建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再次验证了――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师,一旦它醒来世界将为之震撼!

老师说了那么多,轮到你们发言了。

二、新课:走进中学。

当我跨进中学大门时,我希望……。

几天下来,又有哪些新体验?

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初中生活的第一次。(初一年级,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我们有着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拉开了初中生活的序幕。)。

1)校园里第一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是(不知名字可描述特征)。

理由:

2)校园里第一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是:

理由:

3)学校里第一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动是:

理由:

4)校园里感动你的名人名言是:

有没有以下情形:图。

期待与新同学交往,又害怕别人不接受自己。学习科目更多,学习更有挑战性。有远大理想,却不知从何做起。

你还有哪些体验?请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p3填。

第一节:第二起跑线。

(初中――人生又一个阶段)。

一、迈上成长新台阶。

1、我们的新体验:见上。

同学们,你们的体验很丰富,你们真得长大了。你们可以去理想的大海里自由地遨游了,但是,为了走好你的人生道路――千万不要忘记:带好‘救生圈’―父母、老师、成人的正确指导和帮助。

(第一课时可能到这里结束。)下面内容及第二目计划一课时。(下堂课老师将指导大家……)。

今天,老师首先要指导你们:来了解你们――青少年自己(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然后再一起来设计一下你自己成长的新方案,在你成功的路上祝你一臂之力。

1)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让我们了解自己……。

所谓“初中学生”,就是混杂着孩子似的要素和即将成为大人要素的时期,在玩的表情上和说话的内容上还完全是个天真而幼稚的孩子,但就在这同时,他们对父母的依附性逐渐淡薄起来了,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事情……。

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初中生是“油门最大,方向盘最不稳的时期”,“最需要引导规范,又最不服从引导规范”的时期。

初中生心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处于半成熟期,是个“小大人”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把青少年的这一时期与幼儿的生理断乳期相比,称之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往往会产生“心理与生理”不同步成长的现象。

案例1:书p2杨玲――漫画图展示……。―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师小结:疏远最靠近的父母和教师的“闭锁性”和寻求能坦率相告一切的伙伴的“开放性”,这两种矛盾着心理同时存在,就是我们自己――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通过几位已把子女培养成材的妇女调查:儿女从婴儿起,最可爱的时期:上幼儿园时期。而感到最棘手的时期是上初中期。

父母反映:“过去本来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可一上初中,不知怎的却变得有时和父母顶嘴了,甚至有时不理睬父母的话了。――人生的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三左右前后的孩子,有时不理睬父母的制止,去做一些任性的事情;第二反抗期可以看作是在心理上要求独立的时期。);所以有喜也有忧。

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后,再来看一组照片:刚进初中――毕业时。看到除了心理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填表p4。还有生理上:中学时期是学习的关键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大脑发育日趋完善……――三大习惯的养成:

2、人生发展“黄金期”――抓住机遇,立志成材。

教后感:学生反映较好。初一学生的三大习惯养成需进一步努力。

第二节:《亮出你自己》。

《亮出你自己》学会认识自我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的课堂风格是:“学中乐、乐中学”,所以我们课堂开始先乐一下。

合唱《中国人》flash,(背景:中国奥运健儿勇夺金牌的激动场景)。

听完这首歌后,请同学们刚看看到了什么?唱完这首歌后有什么感受?

对中国再次在世人面前亮出了自己,那么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亮出我们自己。首先看看哪些同学敢于亮出自己:

二、课堂小演讲《真我风采》:

演讲主要从学生自己的优点、缺点,以及自身的潜力等来认识自己。(课前。

准备好的“光荣榜”,将自愿演讲者的姓名登上光荣榜。)。

演讲完后,教师总结:刚刚我们同学都敢于认识自我,涌现出一批榜上有名者。我们要学会认识自我,主要是从我们自身的优点、缺点,以及潜力各方面来认识自己。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我们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来认识自己、评价自身的优缺点,不断的正视和反思自我,努力调整自我,促进自身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你说、我说,大家说。

师问:1.你能谈谈最令你兴奋的一件事情吗?

2.你敢说说你曾经最惨痛教训的一件事情吗?

分小组讨论:同桌两人小组讨论。

讨论完后,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成功或失败的教训,通过这些事情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缺点,以及自己有的潜力。因为这些事情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能力,使我们能更好的扬长避短、把握好自己。我们通过这些方面与同伴之间的比较,找出自身的特点,从而准确的认识自我。

教师转承:我们能够准确认识自己,对自我评价能够显示出一定的“主见”了,并且形成了相对独立性。我们能够通过一定的道德标准来正确评价自己。但是,由于我们年龄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对自我评价可能会出现过高或过低的评价,从而陷入自我认识的误区。

那么我们如何跳过这个误区呢?唐诗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时,就得需要外界的帮助哦!

四、游戏“人生”

(分成四人一小组,每一小组选取班中任何一名同学,四人讨论后写出他的优点和缺点。然后秘密的交给我,让大家来猜猜到底是谁?注意一定要客观公正哦!否则,小心别人告你诽谤哦!)。

刚刚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猜就能猜出来,而有的猜了很长时间却猜不出来呢?对!因为他们的评价不够客观公正,所以我们很难猜出。那么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别人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

当然,不管是别人对我们好的评价还是坏的评价,我们都应该正确的去对待:不能因为受到赞扬就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受到批评就垂头丧气。我们不能受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所支配,要活出真我风采!

五、活动乐园:“大显身手”

(一)、班级召开小组活动评比会,同学们都摩拳擦掌,鼓足了劲头,准备大显身手!以“我的风采,我的骄傲”为主题,写一份自荐输参与评比。

六、你总结、我总结、大家一起来总结!(略见后课件部分)。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展现真我风采,亮出你自己!最后,我们以课堂开始的一句歌词结束本堂课:“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初三政治第一课教案

知道通过寻找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创造个人成功的记录等方式来确立自尊自信。知道一些体现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典型事例。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能够初步较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确立自尊自信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个人较恰当的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意识地引导自己,保持个人自尊自信的正确方向,把个人的自尊自信上升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才。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自尊自信方面知识的目的,在于引导其行动。因而本框教学内容是全课的重点。课文提出了培养自尊自信的三点途径,前两点是实际性的指导,第三点是方向性的指导。重点是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实际,将这些方法落实于行动。

教法建议。

在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以后,重要的是“怎样做”。也就是如何将心理品质教育最终落到实处。自尊自信的培养可以说有多种途径,但最根本的则是如何认识自己突出的优势和长处。因此,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找自己的“长”。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差生”,教师应把重点放在他们身上,发动同学帮助其发现也许连自己也没有认识到的优势和长处,培养其自尊自信良好品质。

初三政治第一课教案

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如: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行为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以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同时还注重自己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

其次,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体验自己是有价值的,并且这种价值常常得到他人的欣赏和认可。第三,懂得知耻,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通过上面对自尊表现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对此知识可以更好的巩固学习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一政治第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内容、编写意图、地位:

友情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因素,也是保持健康心理的必需,中学生非常看重它,但在这方面又往往困惑顿生。因此,友情的内容具有其独立的地位,是这一课的落脚点。本课从五个方面给学生以认识和实践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优化。总之,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交友夕夕相关。

2、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

(1)重点:按大纲的要求,本框五个教学要点都是为了"怎样发展真挚的友情"这一教学重点服务的,并无轻重这之分,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要突击两个方面:

1以真诚换取友情。"真诚"的表述在第一框就有了,这里再次提出,我认为必须将它转化为较具体、可操作的内容。因此,我将其处理为围绕"怎样对朋友表达真诚"问题,通过故事、动画、图片等手段帮助理解。

2在以宽容维护友情的同时,还要用原则纯化友情。这是又一个重点。宽容与原则二者看似矛盾,但有其辩证统一性,学生往往感到迷惑。所以我通过学生讲故事、录音片断以及学生表演小品等典型、生动、直观的事例来阐释:既要对朋友有宽容之心,又要在宽容的同时对朋友讲原则(突击学生实践性)。

(2)难点:成全朋友的好事,为朋友的成功和进步而高兴也是一种宽容。学生的思维定势一般是:宽容是能原谅别人的过错,能允许别人不同于自己的意见存在。我们通常所指的宽容一般也限于此范围,故这一点学生学习时会有困难。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古谚、典型事例(第谷成全开普勒事例)并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阐释宽容的本质涵义:宽容即心胸宽广、有气量。通过讨论学生的实际问题(如:当朋友比自己强时,应该怎么做)既扩大学生认识事物视角,又能给他们以教育。

初二政治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臭事的错误观念,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个人隐私受侵害时的法律救济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2、能自主地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个人隐私的含义、具体内容及作用。

课前准备:

老师收集一些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之间侵犯个人隐私方面的日常事例;学生思考自己对个人隐私和隐私权是如何认识的,回想自己的隐私受到过哪些侵害,自己是否侵害过他人的隐私。

教学方法:

讨论法、体验法、情景教学法等。

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

一、情景导入:

老师手上拿着一封信,告诉大家,这是写给你们中的某一个同学的,问:“我能拆这封信吗?”“如果我强行拆了,怎么办?”

学生发言后老师引导。

二、学习新课:

(一)、人人有隐私。

1、帮小红讲清道理:

学生阅读教材p46页内容,对小红的做法发表个人看法,说明小红是否应该这样做?(注:不必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能够讲清道理,但从中可了解学生对隐私及隐私权的已有认识)。

1.讨论:“隐私就是臭事”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们?

2.阅读p47两段相关链接,学生列举类似的例子,明确当今世界,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人们迫切要求保护个人隐私,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3。共同学习教材p46页大字内容,重点了解隐私的具体内容和保护隐私的意义。

(二)、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1.学生阅读案例:某影视明星认为某报侵犯了自己隐私权的事例。围绕书中两问题作简要分析,引出隐私权的问题。

2。学生阅读教材p48相关内容,了解隐私权的含义及保护隐私权的作用。

3.讲解保护隐私权的具体内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显示《宪法》和《刑法》的相关条文,得出: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害。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得出:公民有权对个人的信息保密。

(3)情景展示:未经同意,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学生私自撕下同学信封上的邮票。

思考:上述行为是否正确?请说说理由,并列举类似的现象。

引导学生明确通信包含多种方式,而不仅限于普通信件。

得出结论: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

小结:学生归纳保护隐私权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强调:任何人都不得滥用权利。

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展示(p51页),思考:父母擅自翻阅儿女的日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二、学习新课。

(一)、如何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

结合导入中的情景,思考:

(1)、父母有监护义务,他们应通过哪些正确途径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请你提出几点建议。

(2)、列举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

小结: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要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

1、友谊与隐私:

材料一、荣荣和肖肖是好朋友,荣荣将自己的日记给肖肖看,并要求为其保守秘密,但肖肖却公开荣荣日记的内容。荣荣对朋友不守信用很气愤。

问题:你如何评价肖肖的行为?

材料二、王军无意中知道了好朋友吴海的qq号和密码,他偷偷地查阅了吴海的qq聊天记录。把其中好笑的事情讲给其他同学听,使吴海很难堪。你认为王军的行为:

a、破坏友谊。

b、太不道德了。

c、没什么关系。

d、侵犯了其隐私权。

老师归纳: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我们对他人、对朋友的责任与信誉意识。责任保证个人隐私的安全,信誉体现对他人的忠诚,只有责任和信誉才能为我们的隐私建立安全的港湾。

2、再列举一些和隐私有关的情景,由学生对侵犯个人隐私的现象提出处理意见,倡导大家应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

(二)、依法维护隐私权。

1、出示材料:

某公司职员李某与王某同住一室。一天,李某偷看了王某的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公司员工中传播。王某对此非常恼火,顿生报复李某的念头。于是王某向公安机关写信,信中列举了李某盗窃工厂的财物、赌博等问题。公安机关经过调查证实,李某没有盗窃、赌博行为。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李某和王某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得出: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要依法维权。

1.引导学生具体认识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2.那隐私权受到侵害后,怎样去维护呢?

(1)学生阅读p54页大字,了解一些维权的具体方法。

(2)出示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而隐私被泄露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此情景中隐私受侵害的原因,从而得出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结合3中(2)的方法,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指出: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还应学会与值得信任的人沟通和交流。

三、小结本课:

1、我们应当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九年级政治第一课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观念;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立志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能力目标:通过感受创新,提高对创新的认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尽自己的力量推动创新发展。

知识目标:知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二、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2.3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创新”展开学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激励人人皆可创新。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创新。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创新改变生活”十分认可;具有较强烈的表现欲,通过参与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这为本框学习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

但是,学生享受着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对于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对于技术创新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其他领域的创新,如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缺乏了解;九年级的学生很难把创新与责任及国家发展相联系,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培养创新精神动力不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场小调查:你有过丢失家门钥匙的经历吗?

你有过因忘带钥匙而徘徊在家门口的经历吗?

播放广告:《开启智慧生活第一步》—智能锁。

补充播放:《智能生活的一天》。

想一想:“智慧生活”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科技创新已经悄然进入到我们每个家庭,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创新这个话题。

(二)讲授新课。

1.感受创新。

教学环节1:材料分析,创新理念来源于哪?

材料:2018年2月7日,湖南省益阳市第39届青少年创新大赛启动仪式在赫山万源学校举行,一个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剥莲子的“锤莲籽套环”、多功能家用侍花器、环保扫把、简易乡村山泉来水管疏通器;雨天夜行不方便,在伞上装上led灯,通过红外感应原理控制灯的照明;人工模拟雌黄脊竹蝗的声音,诱使雄蝗达到指定区域灭杀……让人印象深刻。

学生归纳:这些创新理念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创新使生活更美好。

教学环节2:回顾你的创新经历,分享你的创新乐趣。

阅读p15探究与分享,思考讨论:在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创新乐趣?请与同学分享你的创新故事。

师生共同归纳: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教学环节3:手机app的强大功能,让我们拥有不一样的生活。

活动形式:分组列举并推荐:5个好用到哭的app。

讨论:“创新只是满足个人兴趣,与大众的幸福生活有无关”,你认同此说法吗?(结合手机app功能一例进行分析)。

教师归纳:创新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很多创新改变了社会生活,为大众带来福利,让生活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2.创新引擎。

教学环节4:呼唤创新。

小组展示3次科技革命成果,并讨论。

归纳:(1)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始终贯穿其间,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教学环节5:创新发展。

通过以下两组数据,试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数据二:2017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在国内市场规模、知识型员工、本国专利申请、高技术出口、创意产品出口等多项指标排名靠前,8个指标居于全球首位。同时,中国创新效率表现突出,位列全球第3位。

师生共同总结: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教学环节5:改革创新。

(3)师生共同总结:(1)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2)中国正走在通往强国富民的创新路上。

阅读教材第19页“拓展空间”。

围绕以下辩题,在班级举行辩论会。

正方辩题: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总有一天会超越人类智能。

反方辩题:不管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超越人类智能。

提示:反方辩题是正确的。

(三)思维拓展:创新责任。

有人说,我们年纪小、知识能力不够,搞科研小发明,只能玩儿玩罢了,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创新,参加这种活动意义不大,对科技强国梦的实现起不到什么作用。你认同此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养与国家科教兴国梦休戚相关;我们应树立科技创新需要我的责任意识。

开学第一课政治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开学第一课政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咱们班这个学年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我们能够走在一起是一种缘分,我希望在未来的半(三)年时间里面大家能够一起努力,一起把思想政治课学好。

首先,请大家先来认识一下我(幻灯片展示)。关于我们之间的称呼,有三个可以任君选择。为什么说有三个呢?因为我觉得我们之间啊,有很多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一,x老师。这是一个最平常的称呼,因为我们最直接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但是呢,我不想把我们的关系只是停留在师生关系上面,我要把我们的关系搞得复杂一点,感情更深一点。我已经参加工作十年,可以说是是平陆中学“不老不新”但偏新的老师,而你们是平陆中学的新同学,大家都是“新”的,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共同点,虽说三年是一个代沟,我们的年龄可能相差一代人,但我相信我们之间是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的,如果大家赏脸的话就叫我一声“朋友”啦(有的同学私下里叫我“哥”,但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老师)。第三层关系呢,可能大家都还没想到,我高中也是在平陆中学毕业的,平陆中学是我的母校,所以我可是你们的学兄哦,用大学里面惯常的称呼,那就是“师兄”。

讲完这个“称呼”,相信大家对我有了一点了解,那么我再补充一下。一个人可以没有优点,但不能没有特点。我是个非常有“特点”的人,这可能也是平陆中学的惟一。正因为此,我相信大家一定会能记住我。

1、通过初中阶段对政治课的学习,你觉得政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如何评价它?

2、你觉得学习政治课有没有用?

3、在初中阶段是如何学习政治课的?

总结学生发言得出:因为刚接触政治,而且中考政治的开卷考试给你们带来的印象就是政治课类似于休闲课,政治课很好学,只需要多翻翻书,就能拿分并且拿高分;第二个误区就是认为政治课没有用,不需要学习。

1、突出政治科在高考中的重要性

(1)在高考中实行的是“3+文(理)综”的模式,其中的文综就有政治科,是高考的必考科目;(2)即使不选择文综,但是我们要取得高中毕业证,必须进行学业考试,也有政治科。

2、政治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举蔬菜价格上涨下跌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讨论,得出结论:政治课的学习还是相当有必要的。然后简单地介绍一下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课件展示)

如果想让自己在商海里搏击并能够胜出的,那就必须认真学习高一上学期的《经济生活》,因为这将帮助你成就梦想,拥有更多的财富,有一个幸福的生活,做一个幸福的人;高一下学期的《政治生活》,就是帮你纵览国际风云,分析天下大势。如果你将来做个商人,那么这有助于依据国际形势巧妙地拓展市场,甚至是保护自己;高二上学期的《文化生活》将让我们领略到文化的巨大魅力,做一个有文化、有素质的人;高二下学期的《生活与哲学》,主要是将你从一个不大聪明的人培养成一个比较聪明的人。学生又很感兴趣了,我不大聪明?从而讲到哲学的概念,哲就是智,哲人就是聪明的人,爱智慧的人,古代最有学问的人就是哲学家。再讲到,现在无论是做人文研究还是做理工科研究,都会用到哲学的思维。它帮助你全面的分析问题,帮助你做一个理性的人。三年学习之后,会使你眼界更加开阔,考虑问题更加细致周到。当你与他人讲起这些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时候,人们将会对你刮目相看,称赞你是个有经济头脑、有政治远见、有文化素质和有哲学思维的人。

既然政治科那么重要,那么我们该怎么样才能学好高中政治呢?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高中政治的学习和初中政治学习是不一样的,高中对能力的要求更加高,更加难学好,除了上课记笔记,下课背书本,考试翻资料之外,还要动脑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政治教材不同于理科教材,大家看一遍过去都能看懂,但看懂并不意味着你弄明白了知识内容。在我从教十年中,发现学生不会读、不知道读什么、怎样读的现象相当严重,以至有学生听到读教材就是走马观花式的看两三遍,或者是手里拿着一支笔,一边转一边读,最后问学生这框内容到底讲了些什么,一概不知。下面通过《经济生活》教材,讲一下阅读的具体方法:

(一)整体把握教材,弄清教材的内容结构,做到胸有成竹。

当我们拿到《经济生活》这本课本后,我们不要急着看里面的知识内容,首先我们要看的是前面的《前言》(也就是《致同学们》)和《目录》)。

1、在《前言》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这本课本是按照什么样的结构来编写的.,各个部分的作用又是什么。

2、好,我们再来看《目录》。从社会再生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来说。

(二)教会学生正确阅读教材,充分预习好。

(1)本课程的知识层次:

本书的知识层次分单元、课题、框题(内容大体按一课时安排)、目题(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也是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全书包括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三课及一个综合探究,每一课又包括两个框题,每个框题又下设若干目。

1、先看一下框题,尝试着去分析这一框与前一框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旧知识的重复记忆、新知识的学习。比如我们在预习《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题的时候,在第一框题《消费及其类型》中懂得了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的结构之后,第二框题就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两框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

2、读框题与目题,分析框题与目题、目题与目题之间的关系。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题中,目题是《消费心理面面观》和《做理智的消费者》。

3、学会提问质疑,完成教材附设的问题。在每一目的下面,都会有一个虚线的框围起一段材料和一个或多个问题,如果你在看完这一目之后,能够回答出里面的问题,那就说明你的预习ok了。

4、看书过程中必须与学生强调,要动用笔。通过笔,发现重点难点与疑问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及方便知识的掌握。

5、借助各类教辅用书。各类教辅用书会告诉你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易错点,甚至是剖析重难点的思路,也会有典型的材料,这样在预习过程中做到更加有的放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6、联系实际。很多经济活动都是在我们身边发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寻找现实的素材,尝试着分析,才能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形象,锻炼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思考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2)本课程的文字构成及其不同要求:

正文,每一课的探究活动及宋体字部分属于正文;是学习的主体内容,是课本知识点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拓展的内容。

综合探究:属于一篇正式的课文,而非单元综合练习; “综合探究”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学生所掌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拓展的,特别“综合探究”结尾的总结部分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

所以,阅读读教材,并不是纯粹地看书本,而具有上述多重的任务。

如果说上课就是一场游戏,那么就必须遵守基本的游戏规则。我的规则很简单,一是要基本做到课前预习,运用上面教你们阅读教材的方法,对所上的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是上课除了教材之外,准备一本课堂笔记,这本子既用来记笔记,也用来做作业;三是上课听课在位置与座法上可以随意,一切以如何使你听得进去为出发点。因此,你可以坐在地上,也可以躺着听,但所有的这一切的前提是不能影响到其他同学。第四,上课尽量不拖堂。下课铃声一响就结束,绝不影响你的休息,更不影响你的吃饭。遵守了这四点,我们的课堂将会是非常轻松的,大家也会是非常快乐的。

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体会邀舞中的音乐形象。

了解作品及作者,对音乐中音乐形象的刻划。

对音乐中音乐形象的刻划。

1、揭示课题。

师:请大家先将标题补充完整。

邀请某人跳舞。

2、用vcd放《邀舞》的音乐(欣赏一部分),对作者及背景进行介绍。

作者:韦伯,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德国浪漫乐派歌剧的创始人。1780年12月18日诞生在北德意志的小城镇欧丁的一个艺术家庭,从小随父母在各地巡回演出,广泛接触戏剧与民间音乐,少年时随父亲及米夏埃尔海顿学习钢琴及作曲理论,普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

在韦伯的作品中占突出地位的是歌剧,他所创作的歌剧《魔弹射手》被誉为浪漫主义的第一部歌剧,那奇异的传说加上韦伯极富想象力的音乐刻画,充满了迷人的浪漫色彩,在当时刮起了一阵《魔弹射手》旋风,为浪漫乐派创造了巨大的声誉,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形成与发展,开拓了道路。

3、创作背景:韦伯的钢琴小品《邀舞》又名《华丽回旋曲》,具有圆舞曲风格,它细腻地描绘了19世纪欧洲上层社会舞会中男女宾客双双入舞的场面和神态。后经柏辽兹改编成管弦乐曲后,华丽的配器使音乐形象和情节更加鲜明、生动。

4、分析乐曲。

这部作品是由引子和四大段圆舞曲及尾声组成,三拍子舞曲。

1)引子部分:

要求学生听辩两个音乐形象。

绅士与贵妇人。

师:从音乐中你所感受到的绅士与贵妇人分别是怎样的?

音乐用什么来代表不同的形象?

体会音乐形象,由大提琴代表男宾,木管组代表女宾,形成“对答”式。

2)从音乐想象接下来的场景?

a第一大段圆舞曲由四个主题构成,第一主题可视为回旋曲中最主要的`主题,雄壮、有力地:

第二主题活泼优美,表现了女宾的婀娜舞姿:

第三主题生动地表现了舞者在飞快地旋转:

b第二大段圆舞曲在旋律、力度上与前面音乐形成鲜明对比,第一主题典雅、优美。

第二主题由低音乐器组与高音乐器组形成两个旋律在对话:

c第三大段落情趣更加欢快,与前面的音乐又形成更强烈的对比。

第一主题,雄壮地:

后频繁的进行转调。

第四大段实际上又回到第一大段的旋律中,但运用了变化的再现,原来四个主题重新进行编排,使乐曲气氛更为热烈、欢腾。

3)。

音乐似乎回到了开头,说明什么?

尾声中又出现了引子中男女对话的音乐,仿佛是男方将女方礼貌地送回座席,相互道别。

4)小结:

出示作品曲式结构。

a+b+a+c+a+d……。

高一政治第一课的心得体会

高一政治第一课,是我初次接触政治课程的开始,这节课我收获颇丰,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对政治这门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反思了自己的政治观念。首先,我通过这节课明白了政治的定义和意义。其次,我对政治思想的看法发生了转变。第三,我了解到政治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最后,我认识到政治的学习需要主动参与和思考。这节课不仅帮我打开了政治学习的大门,而且让我意识到政治对每个人都是重要且不可忽视的。

首先,我在这节课中明白了政治的定义和意义。政治是人们共同行动、组织和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政治能够对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政治是一项高级的社会活动,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务。这节课让我认识到政治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务,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的活动。政治是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其次,我对政治思想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在这节课之前,我对政治思想持有着不太积极的态度,认为它只是一些虚无的理论。然而,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政治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政治思想是不同人们对于政治活动的不同观点和理念的集合。不同的政治思想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社会价值观。通过政治思想,人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

第三,我了解到政治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政治不仅体现在国家的管理和决策中,也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政治决策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政治活动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起着重要作用。这节课让我认识到政治对每个人都是重要且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了解政治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政治事务中。

最后,我认识到政治的学习需要主动参与和思考。政治不是一门死板的学科,而是需要动脑筋和思考的。政治学习不应该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思考政治问题、分析政治现象,并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政治学习需要我们跳出传统的教科书知识,通过实际问题和实际情境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政治的本质。

总之,高一政治第一课让我对政治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反思了自己的政治观念。这节课不仅帮我打开了政治学习的大门,而且让我意识到政治对每个人都是重要且不可忽视的。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政治知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以更好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

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节化学课,旨在引导学生满怀信心的认识高中化学,激发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从两个小实验入手,让学生体会高中化学的学习仍是以实验为基础,但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体会到初中到高中的学习思路和方法的不同。

让学生了解学习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方法的不同。

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内容。

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三、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时间:20分钟。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教师自我介绍。

通过一个小魔术“白纸变字”引入教师的自我介绍(师生共同完成)。

第二环节:初、高中化学学习的不同。

抽两名学生演示(初高中对比实验)。

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naoh溶液,再加入约3-5滴酚酞试液,振荡后再观察。

实验2: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碘水,再加入约2mlccl4溶液,振荡后观察。

学生观察得出:两支试管的溶液中均出现了红色。

教师讲解:以上两个小实验均产生红色,但产生的原因不同。由此,我们上高中后一定要学会不仅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活动设计:一位高三学生谈高中化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播放视频)。

教师:实验是感知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的重要途径。

实验3:向一个盛有与水(水中先加入酚酞)的烧杯中加一粒黄豆大的金属钾。

第三环节:高中化学学什么。

介绍高中化学课程设置:高中化学共八个模块,其中有两个必修模块,含必修1、必修2,六个选修模块,含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选修6《实验化学》。

我们要学的模块有必修1、2,选修1、4、5。

第四环节:高中化学怎样学?

讲学习方法,并通过一则小故事带给学生启示:做任何事贵在持之以恒。

第五环节:美好祝愿。

初二政治第一课教案

知识与能力。

知道自尊、自信是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勇于开拓进取者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懂得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密切联系的。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青少年自尊自信的表现和特点。通过事例分析,懂得自尊自信是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填表、交流、图片对比分析、搜集相关资料、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同自尊自信是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能将自己的行为与之进行对照,能够从典型的事例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树立培养自己正确自尊心和充分自信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青少年自尊自信的特点。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从认知到践行的重要一环。学生虽然在自尊自信方面都有一定的体会,但是让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这部分内容,是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所以,应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重点阐述、分析清楚。

2、自尊自信的人知荣辱,讲自爱。

这是本框教学中的难点。它实际上是把心理品质教育上升为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也是心理品质教育课的更高一级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此点时,要注意讲清、讲透此点,可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理解。

教法建议。

1.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第一框内容较多,涵盖的重点、难点问题多,在讲述概念性问题时,可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小活动、游戏等,先不急于进行概念定义的陈述,尽量启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讲解,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注意问题要设计得巧妙,归纳讲解也要自然,避免牵强附会。

2.本框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比较难于理解,所以,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具体事例入手,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尤其是讲到青少年学生自尊自信的特点时,更应注意采用学生身边不经意的但司空见惯的事例,以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把握。

3.关于自尊自信重要作用的讲解,可以单独利用一课时来完成。在学生已经对自尊自信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课文的可读性,可组织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补充一些生动、感人、典型的正面事例,以小组为单位,讲一个有关自尊自信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明白道理的同时,还能得到教育和感染。所以,教学在锻炼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运用好榜样示范法。在形式上,可以利用录音、录像、图片、设立故事会评委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本框内容多,需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多,可设计的学生活动较多。建议教学中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讲解自尊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为本课内容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有了认知,才可能践行;第二课时以典型事例阐述自尊自信是一个人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带来一张自己的照片,准备出一期有关本课教学内容的墙报)。

课堂上请同学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照片,说明每个人都想展示自己最美好的形象,给同学留下好印象。

学生分析外貌、身材、服饰、言谈举止以及诚实、勇气、大方等心理品质也可以展示自我形象。关注自我形象是想得到别人的肯定、赞扬、夸奖、羡慕。

归纳:这种人人都具有的,普遍存在的心理,即“自尊”。

学生活动:完成下列句子。

如果下周一我代表全校学生做国旗下讲话,我会在衣着上穿得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生阅览室,我会遵守秩序、保持安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班主任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时,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考试不及格,受到同学的嘲笑时,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给我起难听的外号,并当众取笑时,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士可杀而不可辱”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交流完成句子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并注意维护。因此,人们在容貌、衣着上修饰自己,在言行举止上约束自己,不容许别人的歧视与侮辱。这体现了自我尊重和爱护。

问:遇到下列情形时,你会怎样呢?

当我的建议被老师采纳的时候,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时候,我希望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穿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到学校的时候,我希望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给外地的游客指路,受到感谢与称赞的时候,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人人都有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心理,这也是自尊的表现。)。

学生朗读《快乐人生三句话——“我能行”》。

问:为什么简单的“我能行”三个字会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

(学生回答:自信心的体现)。

说一说:你对自己哪方面比较满意,并有信心呢?请用y或n来回答,或者自己写出来。

热心助人()为人真诚()有文艺特长()认真细致()。

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有体育特长()动手能力强()。

有好人缘()身材、相貌较好()在学科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请根据生活中的体验选择,你在某方面的自信是怎样产生的。

a.是天生的b.是在生活经验中产生的。

c.是在成功的生活经验中产生的d.是在别人的赞扬声中产生的。

(学生归纳自信的产生集中在c、d选项)。

讨论:自尊自信有关系吗?

(引导学生认识:自尊自信密切联系。自信心是自尊心的基础;自尊心的确立,提高人的自信心)。

问:现在的你与小学时的你相比,有哪些不同?

(生答:个子高了、书包沉了、想法多了……)。

师:自我意识的飞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我。很多以前没注意到的问题,别人身上的问题在我们身上发生了。所以,我们爱照镜子,我们爱问: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在群体中我是怎样的角色?我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在这一阶段加强了。

展示三组共6幅画面:(可由老师说明意图,请有绘画特长的同学来画)。

第一组——“马路赛车”、“跑1500米,我上”

第二组——“上课照镜子”、“衣着整洁站少先队岗”

第三组——“模仿黑社会老大”、“妈妈,不要私拆我的信件”

问:这些情形在你身边发生过吗?每组画分别反映了中学生哪些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归纳青少年自尊自信的主要特点:渴望表现自己、关心自己形象、要求他人尊重自己)。

问:画面中所反映的行为,哪些合适,哪些不合适?为什么?

(目的:从心理教育纵深到行为指导。)。

学生做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是苦乐交织的一种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活动;认识到学习能不断认识和发现自我潜能,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无穷快乐,认识到学习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能力目标:提高自主学习、克服困难和辨证思维的能力,并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到学习苦中有乐,领会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能够喜欢学习;懂得良好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从而学会感激家庭、感激学校、感激社会,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任职内驱力,通过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辨证得客观地看待学习中的苦与乐,并能够正确对待。

难点: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学习是一种快乐”。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展示:四季的美丽图片。

提问:为什么会有四季?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者是谁?出自哪里?

3.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

4.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

(简单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开始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调动学习积极性)。

你们都是从哪里学到这些知识的呢?(课堂、电视、课外书……)。

无论是那种途径,都是通过学习学得的。我们从出生到现在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以后也将不断的学习下去。在我们这十几年的学习中,我们的同学一定对学习有着不同的感受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咏叹一下学习。

(二)新课。

1.咏叹学习。

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怎么样来咏叹学习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春天,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锄。

夏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

秋季,读书之乐乐陶陶,起舞明月霜天高。

冬季,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朱熹四时读书乐。

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你觉得我们的学习又是怎样的呢?

引出读书有苦有乐,到底是苦大于乐还是乐大于苦呢?

2.自由辩论:学习中苦大于乐vs学习中乐大于苦。

总结陈辞:是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是苦乐相伴,相互交融的;先苦后甜;苦中有乐。我们学习中的苦是暂时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克服,寻求解决的方法,困苦会烟消云散。

让我们一起喊出“快乐学习吧!”

3.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讨论着学习是乐还是苦的时候,在世界的另外一些地方却有人发出了“我要读书”的呐喊。

a.多媒体出示《我要读书》的图片资料(见课件)。

讨论:1.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同龄人失学或面临失学呢?

2.请同学们想象失学后生活的种.种遭遇或以后可能出现的遗憾。

3.请大家谈谈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和学习环境。

b.看相关链接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青少年的学习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第四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结合以上材料,你有什么启示?

c.看漫画:放牛娃的理想。

说说你的感受。

(三)作业:

根据图画和这节课所学的,结合实际,写一点心得体会。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懂得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和高尚的志趣、开创进取的精神,才能培养耐挫的品质。教会学生一定战胜挫折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过程与方法:

发动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学生的实际,互相交流抗挫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培养不畏挫折的可贵心理,教会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解决他们在实际中遇到的困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