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沉与浮科学教案反思(优质7篇)

时间:2023-09-26 14:34:37 作者:琉璃 最新沉与浮科学教案反思(优质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沉与浮科学教案反思篇一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根和茎的特性,即:向光性、向水性和向地性。

在学习根的向地性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常见植物,同学们总结出了一般规律:多数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然后教师小结:我们把植物根的这种特性称为向地性,这是植物的根受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当学生接受了这个观点时,我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富于思考性的问题:“太空中植物的根可能可能向哪个方向生长,为什么?”于是同学们思考后纷纷发言。

生1:根可能向上生长,因为根失去了地球引力的作用。

生2:根不会生长,可能会死去,因为太空中没有水。师:根在这时是有水的,因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在根能够存活的条件下,比如把种植好的植物放在宇宙飞船里。

生3:根可能会向各个方向生长因为太空中没有引力。

看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的学习热情,我激动地说: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说的很有道理!尤其后两名同学,他们的观点更加与众不同,更具有创造性。此时,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此环节的教学,使我深刻认识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的结尾,教师提出富于想象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或根据,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从学生的回答结果看,这个问题起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科学课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精神,质疑的能力等,学生有了这样的品质,在他一生的发展中将有潜在推动这作用。

沉与浮科学教案反思篇二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资料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齐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资料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进取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能够经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提问,也仅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我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经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本事。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样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经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比较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十分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进取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沉与浮科学教案反思篇三

“摩擦起电”是教师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预设的一个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并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识别一对经摩擦能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能够想出各种办法记录下实验结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贯彻“做中学”的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还不错:

一、小游戏——“小纸片被吸起来了”(用绸布快速地摩擦塑料小棒,小棒吸起了小纸片):首先通过这个游戏,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呢?孩子们被游戏吸引住了,纷纷做出了不同的猜测:有的说塑料小棒上有胶水;有的猜绸布是湿的……但经过验证,这些“原因”都不成立。小来说:“爸爸对我说过,因为布上带电所以能吸小纸片。”虽然他说得不准确但已经有些接近原理了。当我总结小棒在布上来回摩擦就会产生静电、小棒就能把小纸片吸上来时,孩子们已经对这个游戏“跃跃欲试”了。

二、猜一猜——“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吸起小纸片”:经过对游戏的尝试,孩子们对“摩擦起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我提出新的问题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除了塑料小棒,什么东西用绸布摩擦之后也可以吸起小纸片呢?”孩子们做出了大胆的猜想:铅笔、尺子、橡皮、彩纸、积木、磁铁、玻璃、吸管等等。我鼓励孩子们将猜想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到科学区验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高兴地去尝试了。

三、试一试——“看看我的想法对不对”:经过猜想验证,孩子们在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在他们的记录中,有的方法很有创意。像阳阳在记录塑料尺子和绸布摩擦后能吸小纸片时,首先在记录纸上画个长方形并标上1234等数字代表尺子,后面画个笑脸代表自己的猜想是对的,多有意思啊!

四、新发现——“我穿衣服时找到了静电”:活动并不是一天两天就结束而是持续地进行着,孩子们的猜想越来越多并基本了解了“摩擦起电”这一现象。有的家长也很感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含含的爸爸周一早上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说,晚上脱毛衣会听到“嘶啦”的声音,早上穿毛衣头发竖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资料的搜集与讨论,大家知道原来是毛衣和头发摩擦产生了静电。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记录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趣。围绕记录,我们又展开了交流与讨论,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怎样记录新发现——“我可以画出来”:孩子们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记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记录的目的不变,就是让自己也让大家看明白实验的结果。我鼓励孩子们用各种方法记录,很多孩子选择了绘画的方式。粼粼在记录纸左侧画了一件毛衣、中间画了一个头发竖着的小孩、右侧画了两个钩并解释说:“因为我和牛牛都试过了、都成功了,所以画上两个钩。”从孩子的记录与表达中不难看出,孩子已经有了建立科学记录的意识,验证的活动可以深入地开展下去。

六、交流与讨论——“我们的发现”:最后,将孩子们的猜想和实验验证的记录都展示到了主题墙上,孩子们可以查看自己或同伴的记录,重温实验经历或找寻不一样的实验方法,形成了互相学习的好氛围。

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于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改进:

1、没有及时为孩子们创设交流讨论的条件。“做中学”科学活动强调科学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关系,要求儿童在科学活动中用尽可能多的词语、尽可能准确的语句来表达真实的探究过程,包括描述、假说、推理、证明、总结和归纳。虽然活动持续进行的时间比较长,但交流与讨论活动本应该重视起来并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因为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又不可能集中到一个环节完成。其实,从最初的猜想就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主题墙鼓励孩子互相交流、讨论。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也应一直重视交流与讨论。因为,交流表达不仅能培养孩子倾听和尊重别人意见的习惯以及合作的精神,而且有利于深入认识所探究的问题;讨论则为同伴质疑提供了机会,使孩子们能得出结论或发现新问题。

2、活动的尾声阶段,老师看到孩子们的记录,没有及时组织小组间进行分享活动并设计一张集体记录表。如果每个孩子拿着自己的记录表把自己所用的材料以及实验结果与其他幼儿分享后将其记录在集体记录表中,就同时为延续实验和验证活动打下了基础。

3、活动开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有的家长已经对活动表示出有兴趣,如含含的爸爸提出穿脱毛衣有静电产生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这时,应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能带动孩子们,而且家长会更积极地帮孩子提供更加丰富的实验材料并和孩子一起探索下去、共同体验科学探索的快乐。同时,也有利于家长更理解老师预设这个活动的目的、理解孩子们积极探索的原因,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沉与浮科学教案反思篇四

《小水钟》是五年级上册时间的脚步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与上一课《钟摆的秘密》都是引导学生像一个探索者、一个发现者那样从生活中去寻找众多的“计时方法”和“计时规律”,让他们沿着这条线展开讨论、进行分析、开展实验、找出规律、逐个研究、自行解决问题。通过课堂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在一定的条件下,流水具有等时性”这个概念的现象,需要在活动中逐步建构。在本课活动设计中,对教材的两个活动做了以下改进:一是由于水具有表面张力,完全流完100毫升的水是比较困难的,我的改进是:在容器里盛125毫升的水,通过积聚100毫升水的时间的活动;二是根据积聚100毫升水的时间来推测和验证积聚10毫升、50毫升的水所需时间,我们将测量点改为20毫升、40毫升、60毫升,在活动中,学生展开思维,进行推测,并用实验验证,发现水不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在这一步步的推测与验证中,建构起了“在一定的条件下,流水是具有等时性的”这个概念。

讨论流水与时间的相似之处中,引发学生的原认知,古人可能也是观察到自然界流水的规律而得到原型启发的。接着让学生经历积聚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建构起“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流动具有等时性”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推测与验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发现了与古人同样会发现的问题,想到与古人想的同样办法——让水位保持相同,水流就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了,最终设计制作了其中一种水钟。在“发现自然界现象——模拟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入科学史的教育。

所谓结构严密指的是各个学具之间、学具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曾用过多种器材做为漏杯,效果都不佳,后选用实验室中原自然学具中的漏杯,进行加工,用相同的材料使得漏孔大小基本相同,尽量减少因器材所产生的误差。本课教学中我选用125毫升水有其原因,实验室里量杯里的刻度都是以25毫升递增的,只能选取125或150毫升水。而实际上,我所选用的漏杯刚好能装125毫升水,通过控制漏孔的大小,积聚100毫升水的时间刚好在100秒左右,这就使学生在推测积聚20、40、60毫升水的时间时,有了更直观、更简易的数据,使学生的思维能更清晰的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建构起新概念。

沉与浮科学教案反思篇五

幼儿园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帮助教师有效寻找幼儿教育的综合学习方法,顺应孩子的兴趣爱好,以科学实验、游戏玩乐的方式让孩子形成价值因果与世界观。近日,成都市第二十二幼儿园新城园区开展了系列教学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艺术、科学和自然的世界。

为迎接幼儿园即将开展的“九国运动会”,代表奥地利队的柏树中三班开启了“一场艺术的旅行”,孩子们了解奥地利国旗,并进行手工制作;学习奥地利代表舞之一的华尔兹,经过一次次的磨合练习,孩子们能够有模有样地和搭档表演一曲华尔兹。此外,孩子们还进行了“音乐之旅”,认识了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聆听《鼠小弟和音乐会》绘本故事,了解了丰富多样的乐器,并动手制作了简易乐器。

柏树中一班的教师利用园区科学活动室的教学材料,带领孩子们探索“重力加速度”的秘密。教学活动以“小球滚山坡”的游戏开始,孩子们比拼谁的小球滚得更快,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激起求知欲。老师向大家科普了初始速度、重力加速度、惯性等概念,孩子们带着知识再度进行实践游戏,对基础物理知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基于部分孩子在午餐时段有挑食的表现,松树小一班的孩子们开始了蔬菜的探究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填写蔬菜调查表,总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蔬菜;阅读绘本《爱吃青菜的鳄鱼》,增加了对一些常见蔬菜的了解,知道了吃蔬菜的好处;进行《人造蔬菜》的游戏,利用黏土捏出各种蔬菜的模样;孩子们参观了中、大班哥哥姐姐的菜园,尝试辨认各种蔬菜,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种下大蒜;在家、幼儿园后厨分别进行了美食探索,择菜、洗菜、切菜、下锅,孩子们了解了从蔬菜变成美食的过程。此外,孩子们还以蔬菜为主题进行了萝卜蹲、蔬菜拓印画等拓展活动。

幼儿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艺术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国际化视野,面对文化差异和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科学实践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考能力;蔬菜探索活动让孩子们亲近自然,细心留意生活。希望孩子们在幼儿园开展的系列实践教育活动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健康成长。

沉与浮科学教案反思篇六

本周,我上了大班科学《动物与天气》,我觉得这节课非常的实用,在平常的生活中也不难发现,体现了《纲要》中的:“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在上课前我已让孩子们做了一些动物与天气的调查,因此在课上孩子们表现的`都很踊跃,积极性很高,纷纷想在集体面前表现一下。结合我班的子课题《教师在区角活动中的介入》在该课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之间的关系。

课前已有相关的经验铺垫,也提供了十几种小动物的自主选择,让幼儿自主获得信息的不同途径,自主的表达表现方式,在让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性。这种学习形式在以知识经验为背景更关注孩子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能力。在活动即将结束时,又将“其他物象预测天气”这一知识经验点抛向孩子,从而在活动过程中触发孩子引发新一轮的思考与探索。孩子们了解到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获得气象预报,那么天气预报又是从何而来,怎么测得的呢?我觉得大班幼儿也可以让它们进一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真正信息来源,可以以真实严谨的科教片形式,让孩子们边看边思考,让孩子声、影结合真实地感知深层次的知识经验点,使之成为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我觉得这样也许会更好。在课上,由于有一幼儿随口回答了:“可以通过打电话查询天气”,于是我便拓展开了,“幼儿怎么查天气预报”的知识。在探索途径上我选择了电脑、录像、教学挂图、电话这几种孩子们平时比较熟悉的工具,其实探索途径可以有所丰富,同一途径中也可以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设置不同的途径,例如,对于害羞的幼儿可以采用电话热线采访,对于胆大的幼儿更可以让他们挑战现场采访。在探索途径上忽略考虑了孩子能力上的差异。在活动中还存在着几点需要改进的:当我出示小动物问到它们预报天气的方法时,刘辰佑说到:“燕子会朝南飞。”我当时就否定了他的回答,其实燕子南飞也是一种预报天气的方法,只不过它预报的是天气即将变暖和了。我在回应策略上可以更灵活机动。另外,在最后的分享交流环节中,当幼儿用自己动作表演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他们讨论后的答案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讨论:“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我们给他们点掌声。”“我们来模仿一下他们的动作。”以鼓励赞赏的的口气渲染调动起幼儿的情绪氛围。使活动推向更高的高潮。在此次活动中,我和孩子一起在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欢快氛围中共同学习和成长。

1、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收集了很多关于动物预报天气的知识,在环节中与幼儿一起分享,幼儿知道个别动物能预报天气。如:燕子飞得很低表示将要下雨了。

2、幼儿在前期有预报天气的经验,知道一些关于天气预报的知识。

1、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够,在活动中幼儿说的不多,大部分是教师在说。

2、幼儿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有些偏离提问,教师应及时把幼儿从偏离中引回正题。

3、在幼儿动作表演前,教师应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然后再交代要求,这样幼儿才会更加好的去遵守规则。

沉与浮科学教案反思篇七

在《谁先落地》的教学中,我出示降落伞,引起幼儿兴趣: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过降落伞吗?是怎么样的?然后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降落伞,(用手绢制作降落伞,幼儿可能不会自己打结,而且手绢降落伞效果不大好,因此,我改用轻而薄的塑料袋来制作降落伞。)幼儿在制作前我没有告诉幼儿挂的东西要多还是要少,而是通过游戏,让幼儿在自由结伴,进行“谁先落地”的游戏,通过比赛来探索。我发现有的幼儿站到小椅子上了,有的幼儿在比赛一次输了后,赶紧再挂一片积木,这时我上前去询问:你为什么要加一片积木呀?他的回答令我很高兴:加一片积木就重了,这样降落伞降落时就快。我想这样的结论是幼儿自己得出的,而不是我们教师灌输进去的。

1、整个活动幼儿的参与度很高,兴趣很浓,幼儿在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获得新经验、新知识。

2、过去我们注重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让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够根据教师设计的活动得出结论或模仿教师操作。但是这样做容易使幼儿误以为科学只是事实的积累与概括,将会使幼儿只会使用科学而不会创造科学。而现在的教学注重的.是幼儿的参与,并保持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幼儿天生就是好奇、好问的,但这并不是说,幼儿对科学的情感可以天然生成。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与欲望从何而来?来自于教师的引导与培养。情感不能灌输,不能手把手地教,只能靠不断体验,形成心理“积淀”而成。所以,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重在直接体验,重在幼儿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只有让幼儿直接与科学现象接触,以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才能使幼儿产生探究的需要。热爱科学的情感正是源于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需求,只有注重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参与和探索,才能使其萌发有益的情感体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