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除法的教案(热门13篇)

时间:2023-11-20 19:26:03 作者:紫薇儿 分数乘除法的教案(热门13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进行有序安排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教案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教案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比较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一﹑扎实抓好应用题基础训练的教学,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应用题基础训练是学习应用题的基础,只有认真扎实抓好应用题的基础训练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王老师的这节课就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教学,从复习题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训练,再到例2让学生动手画线段图,说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再到巩固练习时第一题找标准题,比较量,并说出求比较题的数量关系式,第二题的看图列式题,都是应用题的基础训练,教师整一节课都在围绕着应用题的基础训练进行。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到,只有像王老师那样,扎实抓好应用题基础训练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强化学生对应用题说的能力的训练,促其内化,收到良好的效果。

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解题思路,使学生充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达到以说促学的良好效果。从这节课学生说解题思路说得非常好,我们也可以看出王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王老师能把数量关系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就最好了。

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教案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教案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习。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结合教材相关习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数的乘除法小学教案

1、教学例2。

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6段,每段长多少米?

(1)边作图边讲解。

“1÷6”是把1平均分成6份,求其中1份是多少,根据题意也就是把1米长的钢管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是1/6,就是每段钢管的长。所以1÷6=1/6(米)。

(2)如果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4段、5段、7段,每段各是多少米?(口答)。

2、教学例3。

把3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分数的乘除法教案参考

思考:a,这两题与复习题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相同。

b,第(1)题要把分米数改写成米数应该怎么办怎样计算。

板书:3÷10=3/10(米)。

c,第(2)小题是要将什么改写成什么怎样求得。

板书:17÷60=17/60(时)。

※p91。做一做。

2,教学p92。例5: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的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1)提问:a,用谁作标准该怎样计算。

b,与复习题对比,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2)归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除数都作标准数,得到的商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都不能写单位名称。

※p92。做一做。

习前提问:说说用什么作标准数。

乘除法教案模板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乘除法教案模板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7至第46页共3节内容安排3个例题。学生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表内乘法,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二),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表内除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解决相关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表内乘法,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表内除法(一),学生已经熟背乘法口诀表,初步学习用表内乘法解决除法问题。

二下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过平均分,除法算式的读写,意义,以及用2-6乘法口诀求商。

乘除法教案模板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乘除法教案模板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

2.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分数乘除法相关复习题

7、五年级植树145颗,六年级植树210颗,六年级比五年级多几分之几?

8、五年级植树145颗,六年级植树210颗,五年级比六年级少几分之几?

9、五年级植树145颗,六年级比五年级少植树20颗,六年级比五年级少几分之几?

10、五年级植树145颗,六年级比五年级少植树20颗,五年级比六年级多几分之几?

11、五年级植树145颗,五年级比六年级多植树20颗,五年级比六年级多几分之几?

12、五年级植树145颗,五年级比六年级多植树20颗,六年级比五年级少几分之几?

乘除法教案模板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同时出示“例5”和“做一做”第2题。

巩固练习: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