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学常识教学反思与总结(汇总8篇)

时间:2023-09-23 01:24:19 作者:灵魂曲 2023年文学常识教学反思与总结(汇总8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文学常识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一

《学棋》是源于《孟子-告子(上)》。故事描述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的`生动故事,启示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秋的两个学生在学棋时的不同表现。这是本课的重点段落,课文中的插图也与此段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教学时我从插图入手,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按照学生的观察顺序分别出示文中的句子。

一处: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让学生读读找找这个学生的动作,强调“一边……一边……”这个关联词,让学生体会看和听是同时发生的,学生看的时候在听,听的时候在看,再用“一边……一边……”说说话。还展开想象那个学生他听秋说了什么?他问什么?然后带领学生朗读,体会他的认真专心。而另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呢?学生不难找出相关的句子。同样让学生读,抓住“走了神儿”“不由得”体会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找找另一位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让学生知道这位学生在学习时“走神儿”就是听着听着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也不再注意老师的讲课了。再让学生对比朗读两段话,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两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样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自然地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学习第三自然段,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然后我让学生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例子也像这篇课文一样,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结果,从而揭示了生活中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文学常识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二

德育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知识点:了解“小传”的文体的基本特征,学写“小传”。

能力点: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解读鲁迅精神;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最杰出的文坛巨匠,同学们肯定知道他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也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大家想更好地了解他吗?那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感知课文

1、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时间事件(主要活动)原因

1881年出生

13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18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知道了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

29岁回**亲和几个别的人希望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教化学和生理学

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成立后做部员、兼做北大师大女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1926年12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4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9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19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三、理清思路。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2、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四、布置作业

文学常识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三

原计划2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因为这是开学的第一天,需要和学生讲一讲安全、卫生等方面的事情,耽误了一些时间。纵观这课的教学,我感觉是满意的,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字词的理解,我拣重点讲了一下,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这两篇文言文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如果单从掌握的角度来说,我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然而,学生能否触类旁通,很好的运用学习到的方法阅读文言文,还是心里没底的!上完新课,我迫不及待地把作业发下去,想快一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作业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读懂文章的意思,但对部分字词的理解不够准确,我想,主要原因是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字词时,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精准,导致学生断章取义,作业中的错误率比较高!

文学常识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四

此课之前学生对地球自转这种现象已经了解了(包括对哥白尼学说和其他天体运动知识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其实是肤浅的,也是跳跃式的。学生们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探究,只是一个直观的结果。这部分内容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实验演示给出了地球自转的直接证据,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比较全面的向学生介绍了傅科当时研究的经历,利用沙子演示摆偏转的轨迹,得到摆摆动时方向发生了明显偏转的结论。另外,我还简单用受力分析示意图介绍了傅科装置的特点和其摆动时受到的几个力,只要学生在五上小车运动单元基础打的好,对于受力分析也是能够理解的。

通过让学生了解更多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比如说在宇宙或者卫星上观察地球的.图片等,此时让学生回顾我们的猜想和假设,学生们可以轻松的去掉不正确的假设,而只保留两个假设。此时,我仍旧没有与学生昼夜交替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让学生心中仍旧充满着疑问有利用他们致始致终保持这种状态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此时要求学生搜集信息,掌握更多关于地球自转的信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文学常识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五

期末复习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复习课的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效果如何。  

自己静下心来反思反思,发现了不少问题:  

老师问题:  

一、是在复习时老师没有向学生说清复习的内容和要求。  

三、是对学生的复习情况尤其是个别差生的掌握情况了解得不够到位。  

四、教师的复习计划缺乏条理性。  

学生问题:  

1、学生不愿做重复的`题目。  

2、做错题时不能及时改正。  

3、有的学生做题时过分依赖老师。  

4、学生的上进心不足。  

5、个别后进生缺乏自信。  

今后的教学策略:  

一、在复习课中,老师要多设计些新颖的练习形式,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二、在课堂复习中,教师要注重趣味性,要善于运用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四、教师每复习一阶段都要进行反思。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语文学期末教学反思。

文学常识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六

于语文学习,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一直崇敬的伟人鲁迅先生已经成为学生“怕”的对象,想来实在可怕。

为什么学生怕读鲁迅的文章?笔者为此曾经做过一次题为“我眼中的鲁迅”,学生发表了不少“高见”,但普遍的认识是:

鲁迅太伟大了,伟大的让我们难以接近。

鲁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感到异常陌生。

鲁迅的作品语言艰涩,主题深奥,实在难以理解。

而且,除了课文,绝大多数学生不读鲁迅的其他作品。

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鲁迅作品的价值勿庸置疑。但他的着作的读者却越来越缺少,甚至对进入教科书的作品望而生畏。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虽然篇目有所不同,选用的鲁迅作品有一般在20篇左右,约占到讲读课文的10%。我们在教学中也总是吧鲁迅作为重点,但结果却不怎么样,反而学生越来越疏远了鲁迅,实在需要我们反思。

学生越来越疏远了鲁迅,有诸多原因,但从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实在也需要我们反思。

一、不要“神”的鲁迅

鲁迅是伟大的,但伟大不是难以亲近的同义词。

我是喜欢鲁迅的,事实上这种认识一直影响着我的教学,我有意无意间也在影响我的学生。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对教材、教参机械照搬,强行灌输的方,阐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而化之的主题,初时的`学生比较听话,我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但渐渐效果就不那么好了,到后来,他们可能就不听了。我一直在想,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问题是在我身上。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不是接受一位神,神话的鲁迅只能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

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也是人,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人,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神是要供奉的,我们无法接近,而可亲可敬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心中。林肯的鼻子可以摸,如果我们也可以摸鲁迅的鼻子,那时的鲁迅就不会被疏远了。

我们必须将鲁迅从神坛上请下来,然后与大师进行平等、和谐的心灵对话,让学生亲自去感悟其作品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不要“政治”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但远去了的不一定就是陌生的。

鲁迅先生是反封建的斗士,是革命的旗手,是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政治化概念化的先生,只剩下一张横眉冷对,严峻无情的脸谱。于是,我们无论是教鲁迅的小说,散文,还是杂文,都是循着这一概念,语文教育成了政治的宣传员,至少是一种政治暗示。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文章,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首”。正如周海婴所说,这是“政治上需要”的鲁迅。

我们且不说文学作品的对人文价值,但这种把人文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而失去了人文的本义的做法,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失去了真实,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作品教学自然也就失去了价值与意义。而且这种做法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极大地降低了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不要“甚解”的鲁迅

鲁迅是深刻的,但深刻的鲁迅并不是不可认知的。

鲁迅的作品,篇篇是精品,字字乃珠玑,其思想的深刻是勿庸置疑的。鲁迅的作品难读,不只是学生感到难读,有一定阅读经历的经验的读者,对鲁迅的作品大多望而生畏,就是我这样受过“专业”教育的语文教师也常常需要借助“别人”。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不同于一般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杂文,小说散文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

其实读不懂鲁迅是正常的事,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不一样了,连语言的表述风格都变了。我无法认同鲁迅先生的文章“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的说法,难读与超出认知范围至少不完全等同。

对于鲁迅作品中很多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不必心急,可以让学生可以慢慢消化,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我们不要总是强调鲁迅的深刻,学生无法认识到这深刻,于是启发启发再启发,启而不发,就只能灌输,结果还是概念,对鲁迅的理解没有任何帮助,对于现今个性独立的学生们来说反而会令其对鲁迅作品产生排斥心理。

陈丹青语说:如果我们从鲁迅那一张张目光犀利,很个性化中国化的照片中,能够解读到“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鲁迅,那时,我们的学生可能不仅愿意在周作人的苦雨斋里消遣、在琼瑶的《情深深,雨蒙蒙》中徘徊,也喜欢在鲁迅的百草园内逗留。

文学常识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七

篇一:鲁迅自传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体会自传的一般特点和从语言中体会感受鲁迅,这是我这节课设计的宗旨。

鲁迅的文章历来是中学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鲁迅的文章时,我们往往是从思想、主题的角度切入,来安排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而《鲁迅自传》又是鲁迅自己介绍生平和思想的最重要材料之一,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因而教师更容易从鲁迅人格入手,增加背景介绍,使学生重点了解鲁迅的经历和思想。

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首先是一篇自传,鲁迅首先是一个文学家。鲁迅的人生经历、转折固然重要,思想固然深刻,但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主要不是了解鲁迅的深刻,也不是去了解鲁迅的转变过程,而是要突出这篇文章的传体特征(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自传,从教材的使用来看,把《鲁迅自转》作为自传的范本来学是更为重要的。),是要看鲁迅的经历和思想是如何被叙述、如何被表达的。换句话说,自传的特点和鲁迅思想的深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这是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独特的地方,也是鲁迅文章作为教材的主要价值之一。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试图以经历为主线,以语言为入手,让学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体会自传的一般特点和从语言中体会感受鲁迅,也就是从这点来体现“具有语言学习价值的鲁迅”。

突出传体特征,那么鲁迅的形象是不是不重要了呢?不是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经历和传记特点的时候,带出对鲁迅思想的思考。如我在分析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写作者的经历,有详略之分吗?那为什么有些要想写有些要略写?”这个提问自然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弃医从文是祥写,为什么要祥写呢?因为这是鲁迅最重要的转折点,从而引出弃医从文的原因和鲁迅的为人,这样就可以结合附文《呐喊自序》来分析。鲁迅的形象初步得到体现。同时在分析时,又扣住了自传的一个特点“详略得当(重在祥写表达自己思想的内容)”。另外在分析语言时也是一样,既要抓住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又要突出本文语言思想内涵丰富的特点,这样自传的简洁特征和鲁迅的思想也就都得到了体现。同时我还把本文的语言和七年级上的《风筝》一课的语言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希望学生能明白鲁迅作品语言更多的是“形象化的表达”,但这篇是自传,所以,鲁迅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选择了凝练简洁,这是为了做到言简意赅的需要。这一点的设计还是落实在了自传的特征上面。

当然,这样的设计都是老师的预设教学,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一个好的课堂,还应有自然生成的东西。为此,我主要在分析语言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由的发现和表达,而老师不过多的干涉,尤其不强加给他们教参上的东西,他们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就是什么样的水平。显然,这样的教学,鲁迅的思想不是很突出,这是这堂课设计的一个局限,而课堂生成的东西也不够深刻。但我想,随着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对鲁迅的进一步的了解,他们是可以更深刻了解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

总的来讲,学生能够接受我这样的设计,和老师的配合相当好,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也基本了解到了自传的写法特点,可以说是达到了预计的效果。但是因为公开课的原因,我试图上一个完整的课,我对学生的讨论时间进行了限制。这显然是不符合生成性课堂的规律的,也是得整堂课内容过多,再加上老师的语言有些嗦,占用了不少时间,使得学生的参与时间大大减少了,也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从《鲁迅自转》的文章特点和教学设计容量来讲,应该有两课时。这是我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请大家多多指正。

篇二:鲁迅自传教学反思

于语文学习,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一直崇敬的伟人鲁迅先生已经成为学生“怕”的对象,想来实在可怕。

为什么学生怕读鲁迅的文章?笔者为此曾经做过一次题为“我眼中的鲁迅”,学生发表了不少“高见”,但普遍的认识是:

鲁迅太伟大了,伟大的让我们难以接近。

鲁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感到异常陌生。

鲁迅的作品语言艰涩,主题深奥,实在难以理解。

而且,除了课文,绝大多数学生不读鲁迅的其他作品。

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鲁迅作品的价值勿庸置疑。但他的着作的读者却越来越缺少,甚至对进入教科书的作品望而生畏。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虽然篇目有所不同,选用的鲁迅作品有一般在20篇左右,约占到讲读课文的10%。我们在教学中也总是吧鲁迅作为重点,但结果却不怎么样,反而学生越来越疏远了鲁迅,实在需要我们反思。

学生越来越疏远了鲁迅,有诸多原因,但从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实在也需要我们反思。

一、不要“神”的鲁迅

鲁迅是伟大的,但伟大不是难以亲近的同义词。

我是喜欢鲁迅的,事实上这种认识一直影响着我的教学,我有意无意间也在影响我的学生。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对教材、教参机械照搬,强行灌输的方,阐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而化之的主题,初时的学生比较听话,我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但渐渐效果就不那么好了,到后来,他们可能就不听了。我一直在想,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问题是在我身上。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不是接受一位神,神话的鲁迅只能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

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也是人,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人,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神是要供奉的,我们无法接近,而可亲可敬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心中。林肯的鼻子可以摸,如果我们也可以摸鲁迅的鼻子,那时的鲁迅就不会被疏远了。

我们必须将鲁迅从神坛上请下来,然后与大师进行平等、和谐的心灵对话,让学生亲自去感悟其作品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不要“政治”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但远去了的不一定就是陌生的。

鲁迅先生是反封建的斗士,是革命的旗手,是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政治化概念化的先生,只剩下一张横眉冷对,严峻无情的脸谱。于是,我们无论是教鲁迅的小说,散文,还是杂文,都是循着这一概念,语文教育成了政治的宣传员,至少是一种政治暗示。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文章,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首”。正如周海婴所说,这是“政治上需要”的鲁迅。

我们且不说文学作品的对人文价值,但这种把人文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而失去了人文的本义的做法,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失去了真实,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作品教学自然也就失去了价值与意义。而且这种做法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极大地降低了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不要“甚解”的鲁迅

鲁迅是深刻的,但深刻的鲁迅并不是不可认知的。

鲁迅的作品,篇篇是精品,字字乃珠玑,其思想的深刻是勿庸置疑的。鲁迅的作品难读,不只是学生感到难读,有一定阅读经历的经验的读者,对鲁迅的作品大多望而生畏,就是我这样受过“专业”教育的语文教师也常常需要借助“别人”。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不同于一般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杂文,小说散文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

其实读不懂鲁迅是正常的事,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不一样了,连语言的表述风格都变了。我无法认同鲁迅先生的文章“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的说法,难读与超出认知范围至少不完全等同。

对于鲁迅作品中很多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不必心急,可以让学生可以慢慢消化,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我们不要总是强调鲁迅的深刻,学生无法认识到这深刻,于是启发启发再启发,启而不发,就只能灌输,结果还是概念,对鲁迅的理解没有任何帮助,对于现今个性独立的学生们来说反而会令其对鲁迅作品产生排斥心理。

陈丹青语说:如果我们从鲁迅那一张张目光犀利,很个性化中国化的照片中,能够解读到“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鲁迅,那时,我们的学生可能不仅愿意在周作人的苦雨斋里消遣、在琼瑶的《情深深,雨蒙蒙》中徘徊,也喜欢在鲁迅的百草园内逗留。

文学常识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八

转眼又是一年匆匆而过,回顾一学期来的语文教学工作,有收获,也有反思,二年级的学生虽说不像一年级刚入学什么也不懂,但一些良好的语文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因此,这一学期,我的教育侧重点还在于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注重教授识字方法,办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同时,二年级识字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让学生识字,必须有内驱力,小学生喜欢读故事,我告诉他们要读懂这些精彩的故事,就得认识大量的字。为了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汉字本身的魅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

1、自编儿歌识字法。

2、动手演示记字法。

3、辨部首想字义。

4、拆字、合字游戏。

5、做加一笔减一笔游戏借助这些方法主要培养识字兴趣,让学生每看到一个新字。

都会动用各种方法识记,在识字过程中不是囫囵吞枣式的记忆字形,而是经过一个精细,辨认各个组成成份的阶段,这样做既巩固识字效果,增强识字兴趣,又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

我觉得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越早开始越好。一二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七百多个汉字,因此现在适时开发孩子的早期阅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内部言语机制还不完善,注意力不稳定,有声思维起主导作用,需要朗读的大声发音来组织思维、集中注意力,还有朗读过程中,眼、口、耳多种器官,同时活动,加强了记忆,所以教学中我十分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方面的训练,培养他们积累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并做到熟读成诵的习惯。并鼓励他们多读课外读物,背诵儿歌、古诗、名言,并定时安排课外阅读任务,背诵任务,切实做到,勤读书,广积累为三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