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胡同经典 北京胡同句子句(通用9篇)

时间:2023-10-03 22:53:05 作者:影墨 2023年北京胡同经典 北京胡同句子句(通用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胡同经典篇一

1. 胡同,大都是同宗同族毗邻而居形成。一条胡同少说也有七八家,伯仲叔季们将房屋一字排开,连成相对完整的一体。

2. 如果我从你背后抱紧你,说我喜欢你,你会不会反过来抱紧我,说我爱你

3. 北京的胡同,窄窄的,不急不缓地伸展着,一如一个走过多年沧桑的老人。赏析:这句话写出了北京胡同的特点,有窄窄的、不急不缓、沧桑这几个词语。

4. 巷子很静,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路是一块块尺许见方的青石板嵌的,走在上边,心底幽凉。石板在脚下噼噼啦啪地响,也就不觉得天有多热。

5. 夏日的傍晚,胡同里时常欢声笑语。很多大人和孩子聚在胡同里,大人们愉快地交谈,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则是滑旱冰。看着他们矫健的身姿,我心里可羡慕了。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领着我去买了一双鞋面和四个轮子都是粉色的,精致而又漂亮的旱冰鞋,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6. “当当当……”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烟花和爆竹便齐鸣起来。我和爸爸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烟花,点燃了烟花筒,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弹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间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这时,一颗颗烟花又从烟花筒中喷发,像无数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在天空中一闪而过……天空中还闪烁着其他的烟火,它们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颗颗流星,有的如一朵朵菊花,有的如一条条瀑布……让我目不暇接。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成一朵鲜花,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此时的场面,被笑声、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真是热闹极了。

7. 作为一件衣服,不会自己洗澡,还要让我给你洗,你羞不羞

8. 胡同里大抵都是四合院子,家家户户都有着“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景致,玉兰花开得正欢,洁白的瓣朵仿佛在绽放一个个的梦。

9. 明明讨厌却不能撕破脸的感觉很恶心

10. 白天的胡同有了一些生气,几个顽皮的娃娃在那里嬉耍着。旁边高树上悬挂的鸟儿,欢快的唱个不停。

11. 说起胡同来,就不得不提及分属两地的成都和北京。碧瓦红墙的成都胡同总给人感觉有几分妖媚俗气,少了些清新淡雅,貌似她天生生了副与众不同的媚骨吧!然而北京的胡同与它却是大相径庭,它幽深而方正,它那么幽邃,幽邃到透人心骨,它刚正,刚正到令人肃然起敬。它是那么的令人觉得舒适自然,仿佛它原本就该如此似的。

12. 曲折幽深的胡同、古老的大树、沉重的石磨,还有那广阔的田野……家乡熟悉的一切,如今在我的梦里依旧是那样亲切,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家乡的春节。

13. 北京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门楼、牌匾、门楣、花窗、雕墙等部位的镂刻书画内容,把传统艺术文化直接形象地在四合院中表述出来。装饰物在四合院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反映出人们对人生的祈求、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14. 被冬雨打湿的心在阳光下开始干爽起来,没有忧郁的光临,快乐以尽情的姿态唱和着我的心情。我的眉头,卸下颦蹙。此时,我开始阅读自己,那么多走过的时光,都不及我这一时解读自己多一点。这个时候,我就像被岁月朗诵的诗篇,越发的灵秀起来。我开始懂得了我生活的所在。沿着小巷行走,走出自己,又走回自己,来来往往,只为让明天的生活更活得尽如人意。

15. 踩着小巷的晨昏长大,年节时的爆竹烟花,平素里的魂丧嫁娶,成长中的人来人往,小巷的流转岁月都镌刻在了青石板上,默默着承受着风霜的侵蚀。在日复一日悠长平淡的岁月里,折叠成一本散发着古旧暗香的书。

16. 新的火焰可以把旧的火焰扑灭;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减轻。

18. 巷深处的流水只有流在故事的岸边,故事的岸边生长一种不开花的昙。白云苍狗,小巷深处是否海棠依旧?!

19. 再目睹弯弯曲曲的胡同,往日里,春日的寂静,夏日的喧嚣,秋日的热闹,冬日的温暖,就浮想在眼前。

20.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流在不断的增多,从以往的人烟稀少,一下增到约一公里外,到处是停放的汽车,人山人海。站在楼上往下看,人群密密麻麻,像是无数蚂蚁在动,由于人多,一不小心就会你踩了我一脚,我碰了你一下,要想从这人流中出去,就得会钻。

21. 以南锣鼓巷为主干,东西两侧各对称地排列着8条胡同,呈鱼骨状,就像蜈蚣伸开的16条腿:传说南锣鼓巷北口曾有两口井,好像蜈蚣的两只眼睛,故有“蜈蚣巷”的别称。南锣鼓巷保存了元大都时代棋盘式的街区建筑格局,被誉为古都北京保存完好的一块“碧玉”。

22. 这学校充满朝气,就像这四个大字被太阳晒得金碧辉煌一样。

23. 记忆的大门仿佛一下就打开了.巷子还是那个巷子,丝毫没有作些改变.几个孩子在其间嬉戏,他们脱下雨靴,他们从不撑伞,他们喜欢玩雨.小巷里回荡着他们嬉戏的追逐声,笑声,还有地上的雨水被捧起的声音.雨不住着,他们也疯到了极点,任雨水舔舐着他们的躯体,那里始终充满笑语,没有烦恼.他们确实调皮可爱,往往玩到很迟才记得回家,从不考虑后果,被父母揍骂以后依然不改,他们的世界那么真,那么纯。

25. 微风轻轻起 我好喜欢你 [原创]

26. 大不了到最后我一个人走 [原创]

27. 巷子还是宽宽的黄土路,每家的门前栽两棵枝繁叶这条我曾经走过无数次的胡同,这条伴着我长大里面藏着我小小时光的胡同,在光阴里越发地狭窄也越发地冷清了。茂的国槐,代替了前些年单一的白杨树。听不到鸡鸣犬吠,看不到院门外木栅栏里的牛羊,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夜幕尚未降临,村庄似乎已经沉睡。

28. 湖面上依旧残存着昨夜的,而梦中的落花早已化为浮尘

29. 谋士众多,所谋乃成。--《旧?箴》

30. 老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北京人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这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俨然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象征。

31. 亲爱的。要注意身体哦。别让自己太累。要好好休息。别老熬夜。要吃胖点。夏天可是有台风的。被刮跑了。我不管的。

32. 胡同紧靠着大路。正月十五的晚上,有的家门口挂上大红灯笼,于是,整个胡同都浸透了朦胧的红色的光晕。

33. 同的地面终年晒不到阳光,几分潮湿,所以稀疏地长了些苔藓,土房脚下不知何时生了几簇野草,土房的墙面由于可以见到阳光,狗尾巴草得以繁衍生息。

34. 你 叛 变的 心 我 早 已 懂 . ﹌

35. 櫻花飄落的季節里,凝望櫻花的不再是曾經的我們。

36. 胡同那千奇百怪的名字是它吸引我的另一个地方。炒米胡同、水车胡同、磨盘街……每一个名字后又有多少有趣的典故啊!通过查找这些典故我也了解了不少古城的历史。

38. 希望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39. 有的同一条胡同宽窄不同,形状相差很大。

40. 真应了那句小巷深处有人家,现在是小巷深处有店家,应有尽有了:到处洋溢出古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充分体现出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元素组合,使古城街区充满了新的活力也给其增添了新的风采。

41. 奇瑞旗云汽车广告语―――激情原动力

42. 我爱的人是693我想应该凑不齐的吧

43. 你关心的是我还是你想知道的消息?你想了解的是我还是想蒐集我知道的一切?我不是你的棋子但因为喜欢你我甘愿做一个棋子儘管你不屑我依旧甘愿。

44. 巷子是安静的。粗壮的古槐和葳蕤着紫色花朵的梧桐点缀在小巷深处,就是在夏天的正午,也有一种自然的清凉和宜人的静谧。三两老人,在巷中摆出躺椅,有一搭没一搭的摇着蒲扇,用故土乡音拉着长长的家常,或讲着如小巷一样曲折的故事。言谈中,有着历尽世事沧桑后的宁静与淡远。有心灵手巧的女人,即便是在田里劳作了半天,中午也不肯歇息,扯一把竹凳坐在树阴下为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织毛衣,脸上总挂着温和的笑靥,针线的穿梭里把日子过的有滋有味。

45. 大家都一直在夸你帅,慢慢自己也就相信这事儿了。

46. 很喜欢西子租住的房子,我和飞有事没事就往他那里跑,坐在吱呀作响的藤椅上,欣赏着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植物。这片房子的人很多都搬走了,四周安静得连墙角的小虫都压低了声音,我们或者吱吱喳喳争执个不停,或者一句话也不说,各自静静地品自己的心事,或者排成一列,蹲在进来的那条小小巷里,仰望头顶的一线天,感受那种压抑的感觉。

47. 一条胡同一部历史,一条胡同一段讲不完的故事。几年前兴起的北京胡同旅游,展示北京胡同的文化历史和京城百姓的民俗风情,受到海外游客的青睐。外国朋友在北京的胡同里流连忘返,连声称赞:“北京的胡同太美了,太迷人了!”

48. 花开花又落;云卷云又舒;雨落雨又至;心碎心又伤......自古至今,多情总被无情恼......

49. 每天傍晚我都喜欢背个相机,伴着夕阳的黄昏,穿梭在浩繁散乱却又多姿多彩的胡同,用胶片定格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琐碎景象。相比起被浓郁的商业化气息渲染过了的南锣鼓巷,我更喜欢在那些宁静清幽的胡同内自由穿梭,体味传承了千年的老北京文化。

50. 当然,最壮观的还是晚上放的烟花。有的烟花放上天像一朵盛开的菊花,有的烟花放上天先是一个小圆圈,接着像水波一样一圈一圈地放大,而且每一个圆圈的颜色都不一样呢!有的烟花放上天就像喷泉一样“哗”地散落下来……各种五颜六色的烟花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五光十色,把夜空妆扮得如同灯火辉煌的宫殿一样,十分美丽。

51. 我先抛块砖,有玉的尽管砸过来……

52. 如果爱情是一道证明题,那我的数学也太差劲了。

53. 要么自我革命,要么被人革命,没有第三条道路!

北京胡同经典篇二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

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盘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

每条胡同一形成,人们自然会给它起个名,这个名称一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叫开了,就确确实实地代表了这条胡同在整个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交往、通信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这是胡同名称的实用指代作用。

由于胡同名称从元朝开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们口头相传,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国后才有的。

北京的胡同虽然看起包罗万象,既有河湖海(大江胡同、河泊厂胡同、团结湖、海滨胡同)、山川日月(图样山胡同、川店胡同、回升胡同、月光胡同)、人物姓氏(张自忠路、贾家胡同)、市场商品(菜市口胡同、银碗胡同)、工厂作坊(打磨厂、油漆作胡同)、花草鱼虫(花枝胡同、草园胡同、金鱼胡同、养蜂夹道)、云雨星空(云居胡同、雨儿胡同、大星胡同、空厂)、鸡鸭鱼肉(鸡爪胡同、鸭子店、鲜鱼口、肉市街)等等,名目繁多,令人看着眼花缘乱,但如果认真分析,还是有其自个儿内在的规律的。

多以衙署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决定胡同、街巷的名称,其中许多沿用至今。

1.以形象标志来命名

因而好多胡同都是以一个较明显的形象标志来命名的,这也表现出北京人的实在、直爽和风趣,象较宽的胡同,人们顺嘴就叫成了“宽街”、窄的就叫“夹道”、斜的就叫“斜街”、曲折的叫“八道湾”、长方形的称“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低洼的有“下洼子”、细长的叫“竹杆”、扁长的称“扁担”、一头细一头粗的叫“小喇叭”等等。

还有以特殊标志命名的胡同,如堂子胡同、石虎胡同、柏树胡同(今百顺胡同)、铁狮胡同等。此外,还有以当地特点或形状命名的胡同,如耳朵眼胡同、罗圈胡同、椅子圈胡同等。

2.以地名命名

早年间,最显眼、最突出的标志就要数城门、庙宇、牌楼、栅栏、水井、河流、桥梁厂,所以就出现了以此命名的西直门内、外大街、前、后圆恩寺胡同、东四(牌楼)、西单(牌楼)、大栅栏(老北京人读成:大市腊)、水井胡同、三里河、银锭桥胡同等胡同名称。

3.树木植物

有的小胡同附近没有这些特别显眼的标志,胡同中种的树多,就有了柳树胡同,枣林胡同、椿树胡同等以树命名的胡同。

4、方位

许多胡同在起名时为了好找,还在胡同名称前加上了东、西、南、北、前、后、中等方位词,象东坛根胡同、西红门胡同、南月牙儿胡同、北半壁胡同、前百户胡同、后泥洼胡同、中帽胡同等。

5、北京的土语

因为胡同名称是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自发起的,所以有不少北京的土语在里边,象背阴儿胡同、取灯儿胡同、闷葫芦罐儿胡同、答帚胡同、胰子胡同、嘎嘎胡同等。

还有不少胡同带有儿音,更显得京味儿十足,象罗儿胡同、鸦儿胡同、雨儿胡同、上儿胡同、帽儿胡同、盆儿胡同、井儿胡同等。

6、吉祥话

有些胡同名称还能表露出人们的美好愿望,人们总乐意用一些吉利的字儿来给胡同起名。象带有什么“喜”啊、“福”啊、“寿”啊等字眼的胡同就有喜庆胡同、喜鹊胡同、福顺胡同、福盛胡同、寿长胡同、寿逾百胡同等等。还有带着“平”啊、“安”啊、“吉”啊、“祥”啊字眼的平安胡同、安福胡同、吉市口胡同、永祥胡同等等。

还有富于浪漫色彩的胡同名称,如百花深处、杏花天等,也有可笑的狗尾巴(老北京人读作“狗乙巴”)、羊尾巴烊乙巴)胡同等等。

7、以衙署官方机构命名的胡同

如禄米仓、惜薪司、西什库、按院胡同、府学胡同、贡院胡同、兵马司等,以皇亲国戚、达官贵族的官衔命名的胡同如永康侯胡同、武定侯胡同、三保老爹胡同(三保太监郑和故居今名三不老胡同),吴良大人胡同等。

8、以市场贸易命名的胡同

如鲜鱼口、骡马市、缸瓦市、羊市、猪市、米市、煤市、珠宝市……

9、以寺庙命名的有隆福寺街、大佛寺街、宝禅寺街、护国寺街、正觉寺胡同、观音寺胡同、方居寺胡同等。

10、以手工业工人和一般居民姓名命名的胡同有砂锅刘胡同(今大沙果胡同)、汪纸马胡同(今汪芝麻胡同)、骟马张胡同(今栓马胡同)、孟端胡同、刘汉胡同(今刘海胡同)、安成家胡同(今安成胡同)。

11、胡同与人名

北京的胡同,名字很有讲究,是我们研究明清社会的参考资料。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后,他的功臣大都居住在北京,不少胡同以此得名。

如永康侯徐忠住宅所在的胡同就叫永康侯胡同,即今天北城的永康胡同。武安侯郑亨住宅所在的胡同叫武安侯胡同,后来错叫武王侯胡同,即今天的西四北八条。

明初大将军徐达长期居住在北京,他的长女嫁给了当时的燕王朱棣。朱棣攻打南京时,徐达第四子增寿为朱棣通风报信,被建文帝杀掉。朱棣进南京后抚尸痛哭,他即位后就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不久又封定国公,定国公徐氏居住的街巷就叫定府大街,也就是今天北城的定阜街。

至于今天的三不老胡同是三保太监郑和故居所在地。郑和人称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叫三保老爹胡同,后来讹称为三不老胡同。东城的无量大人胡同,即今天的红星胡同,是吴良大人胡同的误称。吴良是明太祖手下大将。

明朝中叶以后商业经济发达起来,当时有些个体劳动者也以他们出色的劳动为他们居住的胡同留下了名字。如明朝南城有个姓唐的洗布帛的劳动者,他们居住的胡同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区的唐洗泊街。

宣武区有条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刘家街的误称。东城有个姓姚的手工业劳动者,铸锅铸得好,他家所在的胡同就叫姚铸锅胡同,后来被讹称为尧治国胡同,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国胡同。

北城有个豆腐陈胡同,后来讹称豆腐池胡同。明朝还有个特点,当时制作祭祀用的纸马铺很多,这反映了明朝宗教活动盛行。胡同名字中就有汪纸马胡同、何纸马胡同,今天都已讹称为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了。

北京的胡同名称,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有的胡同直接以人名来命名。也有不少胡同虽没以人名来命名,但其中却有名人故居,像米市胡同里有康有为故居、北半截胡同中有谭嗣同故居、珠朝街有孙中山先生到过的中山会馆、小杨家胡同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护国寺街有梅兰芳故居,后圆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西四北三条有程砚秋故居等等。而其它各类胡同名称虽不是直接以人名来命名的,但也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关系。

象文丞相胡同、张自忠路、赵登禹路等胡同的名称都是人们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而命名的,从而明显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敬慕。这就说明胡同的名称绝不仅仅只有实用的指代作用,还具有美学功能和人文倾向。

北京胡同经典篇三

一般说来,地名一旦形成,人们口头代代沿传,便改动不易。有些地名自元代出现一直叫到现在也没改变,如前面提到的砖塔胡同、王府井西侧的菜厂胡同、钟楼前面的沙拉胡同等。沙拉是蒙古语珊瑚的意思,清代曾音译叫舒噜,今仍叫沙拉。有些元代的地名或城门,明代就已改名了,可是一些老人仍叫旧名,如元代的齐化门、平侧门、顺承门,明代已改名为朝阳门、阜成门、宣武门,一直到北京解放前还叫着旧名称,可见其生命力之大。

还有一个需要改名的原因,就是重名问题。胡同名称既然是自然形成的,难免有“不约而同”之处。据1944年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记载,北京有扁担胡同16条,井儿胡同14条,花枝胡同11条,口袋胡同11条,箭杆胡同7条,堂子胡同7条等等,北京城区重名的胡同有600多条。重名问题,在旧社会时矛盾不太明显。那时人口少,居民不大搬家,有的房屋一住就是一辈子,甚至几辈子,找人还算方便。新中国成立后就不成了,本市与外界联系剧增,外地人口进京者成为洪流,找人、办事、通讯,都因地名相同而产生极大的不便,必须加以科学的归纳,整理和改动。

改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鲁迅先生说的“言不雅训”,即听起来不好听。有些胡同在取名初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形成了地名。久之,情况发生了变化,再听起来就不雅了,如裤裆胡同、母猪胡同、焖葫芦罐、屎克螂胡同、狗尾巴胡同等等。这些不雅的胡同名称,老百姓有改名的要求。

(拉香盖臭谐音改名)

地名如何改动是一个科学问题。有些地名既然非改不可,就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经过历史检验实践证明,改动地名的原则是态度慎重、群众接受、尊重历史,拉香盖臭、利用谐音。

““””期间,草率行事,用行政命令手段把少数人的意愿强加于人,也是行不通的。例如东城交道口南大街西侧有横排并列的菊儿胡同、秦老胡同、前、后圆恩寺、棉花胡同等9条胡同,““””期间一道命令旧名全部取消,改为由南向北排的“大跃进一至九条”。人们尚未习惯,又一道命令改为由北南排的“交南一至九条”。改名不采取慎重态度,群众不能接受,现在又恢复了旧名,广大群众又感到方便了。

(北京的胡同知多少?)

通过地名研究,知道了北京地名的复杂性。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呢?这又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因为胡同的数目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老北京人曾说,“北京的胡同大的三百六,小的赛牛毛”。这种说法中的大胡同三百六,其根据可能是指《析津志》中所载元代的“火巷”三百八十四条而言,至于“赛牛毛”肯定是数不清的意思了。经过诸多专家的考证,目前已有了一个大约的估数和比例。

元代按《析津志》记载,大都城内有火巷和胡同共400多条;

清代按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北京城内有街巷条左右,其中胡同960多条;

民国时期,按观光局在《北京指南》上公布的北京内外城,共有街巷2500条左右;

1989年,张清常先生统计,在《再说胡同》一文中公布,说北京失去和郊区共有街巷6029条,其中胡同1320条。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发展突飞猛进,市区扩大了,原先的市区仅以城墙为界(现在的二环路),如今的4个城区比原来大了约三分之一。新建的居民区多称“里”,这是中国先秦时就用的居民点的称谓,一般不再用巷和胡同,而在“里”内又加用“条”。可见,就北京而言,胡同的名称增加的可能性不大了,但是它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因为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在研究它的专家大有人在,而且有许多专著问世,如《胡同及其他》、《北京的大街小巷》、《北京地名漫谈》、《北京街巷地名趣谈》、《北京街巷胡同漫谈》、《北京市街巷名称录》、《实用北京街巷指南》等等。

通过上述的讲解,大家对北京的街巷胡同有了一些了解。组成这些街巷胡同的基本单位是建筑和民宅。老北京的住宅是四合院。四合院有其独特格局和等级。

(城市的平面结构限定了四合院的格局)

中国的四合院式的建筑,据文字记载,至迟汉代已趋于完善,唐宋时期广为流行,不过北京的标准四合院却是始于12世纪的元大都时期。按《北京导游基础》介绍,新建的城市之内按设计规制有大街、小街、火巷、主干道和派生小道(胡同)等,并按贵戚、功臣、赀高(富户)、居职(官员)的等级分配土地。百姓们须等“人物”们把好地占毕之后,方可“作室”。当时规定以8亩地为一份,全城规划出50大块,为居住区的50坊。每大块内分若干小块,作为房基地。城市主干道多以南北走向为多,所以派生出来的胡同都是东西走向的。小街与小街之间的70多米的跨度中分布着各种类型的四合院。一般四合院的宅院从北朝南,街门开在全宅院的东南角。几进院落之后,在另一条小街的路南,即为本宅的后门。如果是中小型宅院,路南也为正门,但其方位在全宅院的西北角。宅内的“正房”仍是坐北朝南。具体形式和格局,等一会儿参观时再介绍。

(四合院是封建家庭的安乐窝)

四合院封闭性强,关起街门便与外世隔绝,极适合一个家庭生活。院内的房室结构与庭院空间相结合,使居住者在有限之地内,却有空间扩大的感觉,而且在设计上符合“前堂后寝”的礼制。四合院内的房子有正房、厢房、耳房、倒座房的分别,极适合一个家族中的尊卑长幼等级住房。家庭之外的仆役人等的住房各得其所,主人招呼远近适宜非常方便。庭院内多植树木、花卉、葡萄架、藤萝架等,花木扶疏,令居者赏心悦目。这种格局,在有尊卑之分的封建时代,对家族来说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咱们的旅游车就要到北海后门了。下汽车之后,换乘人力三轮车,在串胡同、看景观、参观四合院的过程中,大家可充分体会北京人的市井生活。

(以北海后门为串胡同的起点)

女士们、先生们,咱们现在走的三条相连的弧形小街叫三座桥胡同、龙头井街和柳荫街。这几条胡同中蕴藏着北京历史的丰富内涵。

800年前的元大都时期,现在的前海和后海是连在一起的牛角湾形的大水域,称积水潭,是南方来船的水运码头。在前后海之间,有一条弧形的月牙河相联。水域围成的丘陵地带景致颇佳,逐渐建筑增多形成风景区。月牙河上有月桥、板桥、清水桥,俗称三座桥。后来水域缩小,月河不见,形成街巷,就是我们刚才走过的三座桥胡同。

与三座桥胡同相连接的弧形斜街叫龙头井街。据说原来街内有一眼水井叫人头井,一年大旱,滴水如金,但人头井中之水却一直很旺。有人见井中有龙头晃动。消息传开,街南的原来香火不盛的古庙,改祀龙王,一下子香火大盛起来,人头井也改叫龙头井。有人问井中真有龙头吗?有!只不过不是活动的龙头,而是庙殿顶上的鸱吻倒映在水里,随着水纹的波动,形成龙头而已。古庙现已无存,据说街口的古槐就是当初古刹的遗物。

与龙头井街北口相接的叫柳荫街。这条街名是新中国建国之后才出现的。这里原是月牙河的一段河道,由于风景优美,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在这里营建居室别墅。有的虽然现已无存,但文献中的记载颇为详细。

北京胡同经典篇四

北京作为“文化首都,世界名城。”它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同时也饱经了许多历史沧桑。就比如那一条条简朴的胡同,背后则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打小儿我们一大家子就住在胡同背后的四合院中,爷爷总对我说:“咱这胡同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咱这儿也不像那些高楼大厦出门要锁门,这条胡同的每家每户我们都视作亲人,忘记锁门也无妨。”是啊,每当中午的饭点在胡同里见面,大家总会互相问一句:“吃了吗您呐?”这亲切的声音就仿佛自己家人喊话的声音。午后的阳光洒落在胡同里,几位爷爷奶奶便会坐在一起聊聊家常,说说笑笑,他们脸上虽已面脸皱纹饱经沧桑,但我却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丝毫没有隔阂的那种声音,显得十分温暖,这质朴胡同背后,保留了老北京的人美。

秋天总是老北京胡同最美的季节,秋风乍起,枫叶上金黄的枫叶如同精灵舞动一般卷起来,温暖的阳光也穿过枝叶斑斑驳驳散射在绿瓦红墙之上,枫叶飘落到胡同口的大井里,哥哥便会带着我到胡同口,用大网捞起落叶,清澈的井水映出我们稚嫩的面庞,别有一番风味。金黄的枫叶晒干后被我们制作成书签、叶画,保留下了我们纯真的童年。这青砖绿瓦背后,留有了老北京最美的景色。

春节则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拿出自己的绝活儿,有的负责酿腊八蒜做腊八粥,有的负责做豆汁儿驴打滚,我家则负责包饺子。这一天走在胡同里便会收到长辈们的红包,这是长辈对于晚辈的心意,这种文化也一直被流传至今。到了晚上,哥哥会拉着我在胡同里放鞭炮,家里会聚齐了亲人吃团圆的年夜饭,然后在一起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热闹的“春晚,”直到零点的钟声响起,爷爷带着我们兄妹俩为各家各户送上热腾腾的饺子,胡同里满是新年快乐的祝福声,十分喜庆,胡同背后还保留了老北京的情美!

再听听这质朴的名字:帽儿胡同,水井胡同,新莲子胡同……简单的名字背后却藏着许多深层的文化内涵,这似简而深的胡同被永久的保留下来,流传下它独有的特殊魅力。老北京胡同的韵味无穷、魅力无限!

北京胡同经典篇五

以目前通用的什刹海西岸、后海,鼓楼等三轮车路线为主要参考。这里是北京市划出的25个文化区中最大的一个,极有典型意义。

(开场白)

女士们、先生们:咱们今天下午的活动内容是逛胡同和参观四合院。胡同和四合院是历史上北京城的有机体,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老北京人休养生息、繁衍挣扎的地方,是北京城历史演进的的有力见证。我们想真正地了解北京人的生活,就得钻胡同,串四合院。

为了使大家游览中增加情趣,现在利用乘车的时间,向大家介绍一些有关胡同和四合院的知识。

(导游员可利用适当的时间,向客人们总述或分段介绍下面的内容)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千万不可小看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更不能把它们看成是仅供人们栖身住宿的地方,如果听我稍加讲解,就可发现,原来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我先介绍一些有关“胡同”的知识。

(胡同一词的由来)

北京城内的胡同与繁华的大街比起来,确实有些不起眼,但是据专家们考证,明朝就有人对胡同进行研究了,至今已有了五六百年的研究史。胡同的写法明朝与现在不同,是将“胡同”二字,分别夹在“行”字的中间,如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出版的《京师五城坊巷?蘙集》中的“?蘙”二字,就是典型的早期文献证明。明朝人对这种写法非常得意,说胡和同是“胡人大同”的意思,从表面上看具有“少数民族团结”的内涵,然而二字都夹在“行”字之间,就暗示着蒙古人(元朝统治者)早晚要走人的了。

历代众多的专家们曾从多角度对胡同一词进行考证,有的从音韵学角度,有的从字形发展角度,有的从方言角度……最后较集中的成果认为胡同一词原是蒙古语。本世纪40年代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载,在蒙古,比村稍大的部落就叫胡同,也有专家说,胡同是蒙古语中“浩特”的音译。浩特即城镇,包括胡同。

原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张清常先生的考证是较有说服力的。他认为胡同是蒙古语“hottog”的音译,是水井的意思,有人译作“霍多”或“忽洞”,现在内蒙古仍有以此音命名的地方,如赛音忽洞(好井)、乌克忽洞(死井)、哈业忽洞(双井)等。北京地区一向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

(胡同一词何时出现)

胡同一词既然来源于蒙古语,那么蒙古人统治北京地区的元大都时期,这个词有可能就出现了。果然,人们在元杂剧中发现了“胡同”一词。元代大戏曲家王实甫的《歌舞丽春室》杂剧中,就有“恰便以锦胡同”的唱词,在其他的元杂剧中也有类似发现,如“辞别了老母,俺串胡同去了”(《孟母三移》)、“我家住在砖塔胡同”(《沙门岛张生煮海》)……戏中的砖塔胡同即现在西四丁字街南有座七级砖塔的那条胡同。

既然元代才出现胡同这个词,而北京却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人们可能会问,元代以前,北京地区的街巷叫什么呢?回答很简单的,那时的北京地区是按古代传下来的旧制,叫做街、巷、坊、里等。这一点从宣武区的地名中可得到证实。因为宣武区的历史早于内城。换句话说是先有宣武区(古蓟城),后有内城区(元大都),所以宣武区中现在叫胡同的地名相对要少,而以坊、巷、里、街等为地名的较多,如南横街、白纸坊、华康里、清泉巷等。

(有因可循的胡同名称)

一些外地朋友或外国客人对北京五花八门的胡同名称表示不可思议,耳朵眼、椅子背、豆芽菜、象鼻子坑、焖葫芦罐、石老娘、王寡妇、大脚、臭皮等,都是胡同名,令人不得要领,不如其他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等,用地名或事件作为该市地名,或称道,或称路,让人一目了然。其实北京的地名也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只是没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如果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北京的这些地名都与人们的生活或社会现象有关。之所以人们觉得它们如此五花八门、杂乱无章,主要是因为这些名称出现的时间有先后,社会现象复杂造成的。总的来说,北京的这些胡同名称是自然形成的,并非出于行政命令,统一规划,而且是源于生活。

···

(新城出现时,胡同无名称)

(源于生活、自然形成的胡同名称)

新城出现了,胡同建好了,但是人们最初住在里面并不一定感到多惬意,由于没有胡同名称,起码串亲访友找起人来不方便,想告诉亲友自己的住处,只能描述一番,或是用知名的人、醒目的建筑为代表,代替自己的住址。如,“我家住在住着黄兽医的那条胡同里”、“我家住在象喇叭口的那条胡同里”、“我家住在象马杓的那条胡同里”、“我家住在有菜厂的那条胡同里”……久之,便出现了黄兽医胡同、喇叭口胡同、马杓胡同、菜厂胡同……胡同、街巷名称不仅是源于生活自然形成,而且是社会现象的反映,透过胡同名称还可了解到当时的社会。

(胡同名称反映当时社会现象)

通过地名可知道许多当时的社会现象。举个例子,大家可从中得到启发,如可以断定北京城内有许多佛教信徒,因为城内不仅庙宇多,而且以庙宇为地名的街巷就有80多处,如嵩祝寺胡同、普度寺前、后巷等;北京城当时是一座典型的消费城市,没有大工业,只有服务于人们生活的手工业作坊,如砂锅刘胡同、沈篦子胡同、麻线胡同、笤帚胡同等都是为人们制作生活必需品的作坊;北京人讲究吃,以食品为胡同名称就是见证,有麻花胡同、面茶胡同、熟肉胡同、炒豆胡同等;封建社会的人对帽子很重视,反映到地名上的就有草帽胡同、宗帽胡同、巾帽胡同、李纱帽胡同、纱帽翅胡同等;封建社会的衙署警卫驻防也反映到地名上,如分司厅胡同、总铺胡同、察院胡同、按院胡同等;还有一些没有产品,只提供服务的城市行业,也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反映到地名上有洗染业的魏染胡同、以骟马阉猪为业的骟马张胡同、管接生的石老娘胡同、管殡葬的棺材胡同、火匣子胡同、杠房胡同等……由此可见,胡同名称,也是社会学的一部分。

(社会变动旧地名不适应)

一般说来,地名一旦形成,人们口头代代沿传,便改动不易。有些地名自元代出现一直叫到现在也没改变,如前面提到的砖塔胡同、王府井西侧的菜厂胡同、钟楼前面的沙拉胡同等。沙拉是蒙古语珊瑚的意思,清代曾音译叫舒噜,今仍叫沙拉。有些元代的地名或城门,明代就已改名了,可是一些老人仍叫旧名,如元代的齐化门、平侧门、顺承门,明代已改名为朝阳门、阜成门、宣武门,一直到北京解放前还叫着旧名称,可见其生命力之大。

还有一个需要改名的原因,就是重名问题。胡同名称既然是自然形成的,难免有“不约而同”之处。据1944年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记载,北京有扁担胡同16条,井儿胡同14条,花枝胡同11条,口袋胡同11条,箭杆胡同7条,堂子胡同7条等等,北京城区重名的胡同有600多条。重名问题,在旧社会时矛盾不太明显。那时人口少,居民不大搬家,有的房屋一住就是一辈子,甚至几辈子,找人还算方便。新中国成立后就不成了,本市与外界联系剧增,外地人口进京者成为洪流,找人、办事、通讯,都因地名相同而产生极大的不便,必须加以科学的归纳,整理和改动。

改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鲁迅先生说的“言不雅训”,即听起来不好听。有些胡同在取名初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形成了地名。久之,情况发生了变化,再听起来就不雅了,如裤裆胡同、母猪胡同、焖葫芦罐、屎克螂胡同、狗尾巴胡同等等。这些不雅的胡同名称,老百姓有改名的要求。

(拉香盖臭谐音改名)

地名如何改动是一个科学问题。有些地名既然非改不可,就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经过历史检验实践证明,改动地名的原则是态度慎重、群众接受、尊重历史,拉香盖臭、利用谐音。

““””期间,草率行事,用行政命令手段把少数人的意愿强加于人,也是行不通的。例如东城交道口南大街西侧有横排并列的菊儿胡同、秦老胡同、前、后圆恩寺、棉花胡同等9条胡同,““””期间一道命令旧名全部取消,改为由南向北排的“大跃进一至九条”。人们尚未习惯,又一道命令改为由北南排的“交南一至九条”。改名不采取慎重态度,群众不能接受,现在又恢复了旧名,广大群众又感到方便了。

(北京的胡同知多少?)

通过地名研究,知道了北京地名的复杂性。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呢?这又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因为胡同的数目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老北京人曾说,“北京的胡同大的三百六,小的赛牛毛”。这种说法中的大胡同三百六,其根据可能是指《析津志》中所载元代的“火巷”三百八十四条而言,至于“赛牛毛”肯定是数不清的意思了。经过诸多专家的考证,目前已有了一个大约的估数和比例。

元代按《析津志》记载,大都城内有火巷和胡同共400多条;

民国时期,按观光局在《北京指南》上公布的北京内外城,共有街巷2500条左右;

新中国成立初期,按《北京导游基础》记载,当时北京有街巷2550条条;

1987年出版的《实用北京街巷指南》中公布北京市区及近郊区有街巷3600条;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发展突飞猛进,市区扩大了,原先的市区仅以城墙为界(现在的二环路),如今的4个城区比原来大了约三分之一。新建的居民区多称“里”,这是中国先秦时就用的居民点的称谓,一般不再用巷和胡同,而在“里”内又加用“条”。可见,就北京而言,胡同的名称增加的可能性不大了,但是它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因为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在研究它的专家大有人在,而且有许多专著问世,如《胡同及其他》、《北京的大街小巷》、《北京地名漫谈》、《北京街巷地名趣谈》、《北京街巷胡同漫谈》、《北京市街巷名称录》、《实用北京街巷指南》等等。

通过上述的讲解,大家对北京的街巷胡同有了一些了解。组成这些街巷胡同的基本单位是建筑和民宅。老北京的住宅是四合院。四合院有其独特格局和等级。

(城市的平面结构限定了四合院的格局)

中国的四合院式的建筑,据文字记载,至迟汉代已趋于完善,唐宋时期广为流行,不过北京的标准四合院却是始于12世纪的元大都时期。按《北京导游基础》介绍,新建的城市之内按设计规制有大街、小街、火巷、主干道和派生小道(胡同)等,并按贵戚、功臣、赀高(富户)、居职(官员)的等级分配土地。百姓们须等“人物”们把好地占毕之后,方可“作室”。当时规定以8亩地为一份,全城规划出50大块,为居住区的50坊。每大块内分若干小块,作为房基地。城市主干道多以南北走向为多,所以派生出来的胡同都是东西走向的。小街与小街之间的70多米的跨度中分布着各种类型的四合院。一般四合院的宅院从北朝南,街门开在全宅院的东南角。几进院落之后,在另一条小街的路南,即为本宅的后门。如果是中小型宅院,路南也为正门,但其方位在全宅院的西北角。宅内的“正房”仍是坐北朝南。具体形式和格局,等一会儿参观时再介绍。

(四合院是封建家庭的安乐窝)

四合院封闭性强,关起街门便与外世隔绝,极适合一个家庭生活。院内的房室结构与庭院空间相结合,使居住者在有限之地内,却有空间扩大的感觉,而且在设计上符合“前堂后寝”的礼制。四合院内的房子有正房、厢房、耳房、倒座房的分别,极适合一个家族中的尊卑长幼等级住房。家庭之外的仆役人等的住房各得其所,主人招呼远近适宜非常方便。庭院内多植树木、花卉、葡萄架、藤萝架等,花木扶疏,令居者赏心悦目。这种格局,在有尊卑之分的封建时代,对家族来说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咱们的旅游车就要到北海后门了。下汽车之后,换乘人力三轮车,在串胡同、看景观、参观四合院的过程中,大家可充分体会北京人的市井生活。

(以北海后门为串胡同的起点)

女士们、先生们,咱们现在走的三条相连的弧形小街叫三座桥胡同、龙头井街和柳荫街。这几条胡同中蕴藏着北京历史的丰富内涵。

800年前的元大都时期,现在的前海和后海是连在一起的牛角湾形的大水域,称积水潭,是南方来船的水运码头。在前后海之间,有一条弧形的月牙河相联。水域围成的丘陵地带景致颇佳,逐渐建筑增多形成风景区。月牙河上有月桥、板桥、清水桥,俗称三座桥。后来水域缩小,月河不见,形成街巷,就是我们刚才走过的三座桥胡同。

与三座桥胡同相连接的弧形斜街叫龙头井街。据说原来街内有一眼水井叫人头井,一年大旱,滴水如金,但人头井中之水却一直很旺。有人见井中有龙头晃动。消息传开,街南的原来香火不盛的古庙,改祀龙王,一下子香火大盛起来,人头井也改叫龙头井。有人问井中真有龙头吗?有!只不过不是活动的龙头,而是庙殿顶上的鸱吻倒映在水里,随着水纹的波动,形成龙头而已。古庙现已无存,据说街口的古槐就是当初古刹的遗物。

与龙头井街北口相接的叫柳荫街。这条街名是新中国建国之后才出现的。这里原是月牙河的一段河道,由于风景优美,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在这里营建居室别墅。有的虽然现已无存,但文献中的记载颇为详细。

北京胡同导游词精选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欢迎你们参加胡同游。我叫xx,您也可以叫我grace.我从小就生长在胡同。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这里,如果您有问题,我将尽力给您满意的回答,使您的胡同之行愉快而难忘。

首先,我将从“胡同”一词说起。专家认为,“胡同”这个词来源于蒙古语,意思是“井”。古时候人们生活和聚集在井的周围,所以“胡同”一词的本意应是“人们生活聚集的地方”。另外一个解释是,在元朝时(公元13世纪),居民区被分割成几个区域,区域间设过道以便于居民来往。这些过道的另一个作用就是隔离防火。在蒙古语中,这种过道称作胡同。不管它确切意思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胡同在北京第一次出现是在元朝。

在13世纪初,北方的一个蒙古部落日益强大。在部落首领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他们占领了金朝国都-北京。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立北京为国都。不幸的是在战争中城市被彻底毁坏了,因此不得不重新修建。古时候,建筑和道路需要建成对称型,因此他们必须找一个中心,根据中心修建城市,整个城市的设计如同一个棋盘。大约要建50多个住宅区,住宅区之间由道路和胡同连接。在当时,大道、街道、胡同都有明确的概念。37米宽为大道,街道宽为18米,胡同为9米宽。

今天我们看到的大多数胡同是明清两代产物,没有人能够确切的说出北京有多少胡同。但有一点很清楚,如果将各个胡同连接起来,总长度超过著名的万里长城。说的更清楚些,相当于从西雅图修一条高速路直达波士顿,这可是横穿美国大陆啊!今天您可以发现不同形状、长度和方向的胡同。最短的胡同只有10米长,最窄的胡同仅40厘米宽,也就是说象我这样的身材需要侧身走才能穿过胡同,还有些胡同有20多个弯。

随着人口的增长,一些老胡同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取代。今天,我很高兴带大家去保护完好的胡同参观,相信这会使您对典型的中国居民生活有更深的了解。好吧,出发!

当我们进入胡同时,您也许发现几乎所有的墙和砖都是灰色的。其实,在这些墙的后面就是居民的家,我们称其为“四合院”。也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围墙围着四间屋子,每间屋子的门朝着院子中间。过去,一个四合院只属于一个家庭,而现在随着人口的增长,大多数四合院住四至十户人家。

让我们看看门口中,几乎每个门口都有一条横木,您们还记得我们在故宫和颐和园也看到同样的横木吗?它的作用是驱邪避难。民间传说小鬼很矮,他们无法跳过高的台阶,所以设此横木。

这两块靠着横木的石头叫门枕,它对大门起到加固的作用。同样,它也有装饰的作用。这两个象鼓一样的石头叫抱鼓石,在它的顶部有一只狮子,在前面刻有左右两只嘴含铜钱的蝙蝠。在中国,人们非常喜欢蝙蝠,因为它的发音与福气的福相同,用它来作装饰可以给你带来好运。一些门枕是长方形的,它们是在抱鼓石之后出现的。它们是近100年的产物,一般出现在中小型四合院门口,一般以花和神装饰。

过去,交通不象现在这样发达,街头小贩在胡同中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往来于胡同间,贩卖各种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叫卖声中辨别他们要卖什么或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他们卖的食品主要是煎饼、小米粥、油炸果、油条和一些蔬菜。理发师则不需要吆喝,他只需要拿着理发工具做好本职工作即可。但是在现在,这里已是现代化生活氛围,已经很难听到老北京那清脆的叫卖声了。

那边坐着一群人,你们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呢?他们在修新长城呢!他们使用的是最新的砖——麻将牌。它是非常流行的消遣方式,特别在退休的老年人中倍受青睐。

您也许想问,为什么一些老年人系着红箍?他们居委会志愿者,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义务。如果您认为他们年纪太大而不能胜任治安员工作,那您就错了。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老人,这一地区才会有和平而安全的环境。

胡同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孩子们在一起长大,如同一家人一样。因此,我国政府打算保护这一地区,没有政府批准,不得在这一地区拆盖高楼,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留这份宝贵遗产。

时间真快!我们就要结束今天的旅行了。您一定了解到许多我们传统生活方式和房屋情况,我希望您不仅大饱眼福,而且更了解胡同文化和这里的人们。如果有一天您再次来访,我将邀请您来我家做客。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尽情享受余下的中国之旅!

北京胡同导游词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静谧、整洁、和谐和安详的。当我进入胡同区,坐在人力三轮车上,伴随着清脆的铃声,穿梭在齐整的四合院中却少了这种感觉。

我的北京胡同之旅是从北京最早的胡同烟袋斜街开始,却全然没有印象中的影子。除了古旧的凸凹不平且积满泥水的青石板证明着它的历史,两边的房屋则丝毫看不出岁月的沧桑。房屋虽极力想保持古朴的风格,但看起来格外别扭。家住与店铺混杂着,内衣毫无遮掩地晾在街边,嗡嗡的苍蝇肆无忌惮地戏虐着墙角的垃圾。

穿过了烟袋斜街进入胡同区,才慢慢地找回了一点感觉。午后的阳光照在胡同里几棵稀疏的杨树上,又从叶隙间漏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鸟儿、蝉儿似乎也不忍打破这份宁静,默默地不做声。远离闹市的胡同,有种清幽,仿佛隔市般。没有地图,只知道所有的胡同都“透气儿”,也就不管那么多了,瞎走。也正因这样,才令胡同之旅惊喜不断,充满趣味。比方说,拐两个弯儿,碰到了钟鼓楼,再走一段,摇曳风骚的柳阴后竟是恭亲王府,也就是大贪官和砷家的后花园。还有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竟是涛贝勒爷王府。嘿!坐在百年的老式建筑里学习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大概别有洞天。这所学校,将古典与现代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七拐八拐,撞到梅兰芳先生的故居。这是个标准的四合院,是有钱人家才住得起的宽敞房子。而今在电视上看到的四合院,也是几家合住,很少有独门独院了。

是的,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一部凝固的历史,百年京城的人文缩影,就这样一点点地被高楼大厦蚕食着。许多人总在呼吁、呐喊:“把胡同留下一些给后代”,这想法固然好,可对那些三代同堂老少一室的小市民和普通老百姓来说,为了保留胡同而挤在斗室里,未免不公平。现在的胡同,有的真已经残破不堪,仅有那些刻意保护的文物还比较漂亮,其他的只剩门前模糊的石墩,失去了棱角的棋盘和参天的古树记录着胡同夕日的繁华。而这一切,是必然要被现代化的东西所替代的,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北京胡同经典篇六

今天是大家在北京的最后一天,大家一就像前几日通常兴奋,兴奋里却还携带点不舍,路过天安门,急匆匆地瞧上一眼,来到什刹海的胡同口,这里与我想象中的热闹大不同,而是静谧的,甚至可以用清幽来形容。

两人结伴,排队有序乘上具备北京特点的人力三轮车,随着着悦耳的车铃声,车子驶入胡同,大家一边赏析着沿途的风景,一边听着张师傅讲有关胡同的故事,他告诉大家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来自于元代,最多时有6000多条,当时胡同最开始的意思是水井,大家的生活不能离开水井,打水的时候放木桶下去,就会“咕咚”的声音,这就是胡同的来由。大家环顾四周,凹凸不平的青石地板召显着它的历史,绿瓦红砖,阳光照在胡同里的几棵树上,从叶隙间漏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鸟儿蝉儿默默无言,宛若被太阳热的说不出话来,胡同离得远远的了闹市,好似隔了世般。

霎时,张师傅身上那湿透了的白背心吸引了我的目光,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稠乎乎的空气仿佛凝住了,惹火的太阳照得他汗流满面,我的心触动了,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生活贫穷,靠拉车为生,天天辛苦干活,却换不来应得的回报,拉完客后也得不到一声谢谢,再想想自己,从小在爸爸妈妈的疼爱下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不懂啥是辛苦啥是累,真是惭愧极了。

徜徉在胡同里,看路两旁的房屋都刷上了青漆,有的地方青漆掉落了,露出了斑驳的墙壁,是的,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一部凝固的历史,百年京城的人文缩影,就如此一点点地被高楼大厦蚕食着,仅有那些刻意保护的文物还比较漂亮,还有些只剩门前模糊的石墩,失去了棱角的棋盘和参天的古树记录着胡同昔日的繁华。

结束了胡同之旅,大家的游学活动马上就要接近尾声了,我的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怀恋,相信我,北京,我肯定还会回来的。

北京胡同经典篇七

在安静的胡同里,风吹着,一座座大门紧闭着,树荫里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丝毫不减这里的寂静。偶尔有几个人来往,走出家门,又慢慢走回去。是不是传来远处路上的汽笛声。

胡同的建筑很古老了。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凹凹凸凸的墙面上长满了青苔。石墩上的花纹已经不明显了,木门也变得破烂不堪。胡同里的老房子很多都被翻新了,但也有些老房子依旧没有改变。

我们走过了改造后的西磨坊胡同。墙更白了,墙上的砖明显变新了,屋檐下的雕花更清晰了,壁画也被重新刻画过,整个胡同看上去崭新又整齐。

还有一些胡同变成了商业区。我们走到杨梅竹斜街,那里有很多小店铺,有的卖旗袍,有的卖花,还有一个古老的书店,据说在民国时期就是书局。整条街看上去既古老又充满着现代感,我们还在一家咖啡店喝了咖啡。

三里河公园是我们的最后一站。这是一个建在胡同里的公园,据说这里在元代时是护城河的泄洪区,后来慢慢废弃了,人们在这里建起了房子,后来又在这里建起了公园。虽说是公园,但其实是依胡同而建的,胡同里也还有居民在生活。这里的生态很好,水里游着黑天鹅,天上飞着鸟儿,鸭子一摇一摆地在水边行走。风吹着水边的垂柳,十分好看。

如果我是城市设计师,我会在改造胡同的时候,保留原来的文化。比如,我会在商业区建一个胡同博物馆,介绍胡同的发展变迁。我还会增加胡同的绿化,因为胡同里只有房子太单调了,需要植物来装饰。我还希望把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住宅区绿化很好,整洁安静;商业区热热闹闹,方便人们的生活需求。希望未来的胡同,不只是游客的胡同,还是老百姓自己的胡同。

北京胡同经典篇八

以目前通用的什刹海西岸、后海,鼓楼等三轮车路线为主要参考。这里是北京市划出的25个文化区中最大的一个,极有典型意义。

(开场白)

女士们、先生们:咱们今天下午的活动内容是逛胡同和参观四合院。胡同和四合院是历史上北京城的有机体,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老北京人休养生息、繁衍挣扎的地方,是北京城历史演进的的有力见证。我们想真正地了解北京人的生活,就得钻胡同,串四合院。

为了使大家游览中增加情趣,现在利用乘车的时间,向大家介绍一些有关胡同和四合院的知识。

(导游员可利用适当的时间,向客人们总述或分段介绍下面的内容)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千万不可小看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更不能把它们看成是仅供人们栖身住宿的地方,如果听我稍加讲解,就可发现,原来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我先介绍一些有关“胡同”的知识。

(胡同一词的由来)

北京城内的胡同与繁华的大街比起来,确实有些不起眼,但是据专家们考证,明朝就有人对胡同进行研究了,至今已有了五六百年的研究史。胡同的写法明朝与现在不同,是将“胡同”二字,分别夹在“行”字的中间,如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出版的《京师五城坊巷?蘙集》中的“?蘙”二字,就是典型的早期文献证明。明朝人对这种写法非常得意,说胡和同是“胡人大同”的意思,从表面上看具有“少数民族团结”的内涵,然而二字都夹在“行”字之间,就暗示着蒙古人(元朝统治者)早晚要走人的了。

历代众多的专家们曾从多角度对胡同一词进行考证,有的从音韵学角度,有的从字形发展角度,有的从方言角度……最后较集中的成果认为胡同一词原是蒙古语。本世纪40年代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载,在蒙古,比村稍大的部落就叫胡同,也有专家说,胡同是蒙古语中“浩特”的音译。浩特即城镇,包括胡同。

原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张清常先生的考证是较有说服力的。他认为胡同是蒙古语“hottog”的音译,是水井的意思,有人译作“霍多”或“忽洞”,现在内蒙古仍有以此音命名的地方,如赛音忽洞(好井)、乌克忽洞(死井)、哈业忽洞(双井)等。北京地区一向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

(胡同一词何时出现)

胡同一词既然来源于蒙古语,那么蒙古人统治北京地区的元大都时期,这个词有可能就出现了。果然,人们在元杂剧中发现了“胡同”一词。元代大戏曲家王实甫的《歌舞丽春室》杂剧中,就有“恰便以锦胡同”的唱词,在其他的元杂剧中也有类似发现,如“辞别了老母,俺串胡同去了”(《孟母三移》)、“我家住在砖塔胡同”(《沙门岛张生煮海》)……戏中的砖塔胡同即现在西四丁字街南有座七级砖塔的那条胡同。

既然元代才出现胡同这个词,而北京却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人们可能会问,元代以前,北京地区的街巷叫什么呢?回答很简单的,那时的北京地区是按古代传下来的旧制,叫做街、巷、坊、里等。这一点从宣武区的地名中可得到证实。因为宣武区的历史早于内城。换句话说是先有宣武区(古蓟城),后有内城区(元大都),所以宣武区中现在叫胡同的地名相对要少,而以坊、巷、里、街等为地名的较多,如南横街、白纸坊、华康里、清泉巷等。

(有因可循的胡同名称)

一些外地朋友或外国客人对北京五花八门的胡同名称表示不可思议,耳朵眼、椅子背、豆芽菜、象鼻子坑、焖葫芦罐、石老娘、王寡妇、大脚、臭皮等,都是胡同名,令人不得要领,不如其他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等,用地名或事件作为该市地名,或称道,或称路,让人一目了然。其实北京的地名也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只是没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如果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北京的这些地名都与人们的生活或社会现象有关。之所以人们觉得它们如此五花八门、杂乱无章,主要是因为这些名称出现的时间有先后,社会现象复杂造成的。总的来说,北京的这些胡同名称是自然形成的,并非出于行政命令,统一规划,而且是源于生活。

(新城出现时,胡同无名称)

公元13世纪的1267~1285年,用的时间,在当时的辽、金旧城(今宣武区)东北方城外,建了一座新城,即现在北京市区的前身元大都城。《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是亲临元大都城的意大利人。他的游记中说,大都城内街巷笔直,城门可以通过街道互相望见。大街的两旁是房屋、商店。全城街巷规划整齐,犹如一块大棋盘……马可波罗的记述应是较为客观的。元大都的出现,不是改造的旧城,而是从零开始新建的,这样便于实现人们的理想设计和建筑规划。新城市出现之后,街巷、建筑完备了,为后来的北京城奠定了基础,但是除大街主干道的名称之外,其他一些小支干或胡同的名称并未随之而来,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的。

(源于生活、自然形成的胡同名称)

新城出现了,胡同建好了,但是人们最初住在里面并不一定感到多惬意,由于没有胡同名称,起码串亲访友找起人来不方便,想告诉亲友自己的住处,只能描述一番,或是用知名的人、醒目的建筑为代表,代替自己的住址。如,“我家住在住着黄兽医的那条胡同里”、“我家住在象喇叭口的那条胡同里”、“我家住在象马杓的那条胡同里”、“我家住在有菜厂的那条胡同里”……久之,便出现了黄兽医胡同、喇叭口胡同、马杓胡同、菜厂胡同……胡同、街巷名称不仅是源于生活自然形成,而且是社会现象的反映,透过胡同名称还可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胡同名称反映当时社会现象)

通过地名可知道许多当时的社会现象。举个例子,大家可从中得到启发,如可以断定北京城内有许多佛教信徒,因为城内不仅庙宇多,而且以庙宇为地名的街巷就有80多处,如嵩祝寺胡同、普度寺前、后巷等;北京城当时是一座典型的消费城市,没有大工业,只有服务于人们生活的手工业作坊,如砂锅刘胡同、沈篦子胡同、麻线胡同、笤帚胡同等都是为人们制作生活必需品的作坊;北京人讲究吃,以食品为胡同名称就是见证,有麻花胡同、面茶胡同、熟肉胡同、炒豆胡同等;封建社会的人对帽子很重视,反映到地名上的就有草帽胡同、宗帽胡同、巾帽胡同、李纱帽胡同、纱帽翅胡同等;封建社会的衙署警卫驻防也反映到地名上,如分司厅胡同、总铺胡同、察院胡同、按院胡同等;还有一些没有产品,只提供服务的城市行业,也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反映到地名上有洗染业的魏染胡同、以骟马阉猪为业的骟马张胡同、管接生的石老娘胡同、管殡葬的棺材胡同、火匣子胡同、杠房胡同等……由此可见,胡同名称,也是社会学的一部分。

(社会变动旧地名不适应)

一般说来,地名一旦形成,人们口头代代沿传,便改动不易。有些地名自元代出现一直叫到现在也没改变,如前面提到的砖塔胡同、王府井西侧的菜厂胡同、钟楼前面的沙拉胡同等。沙拉是蒙古语珊瑚的意思,清代曾音译叫舒噜,今仍叫沙拉。有些元代的地名或城门,明代就已改名了,可是一些老人仍叫旧名,如元代的齐化门、平侧门、顺承门,明代已改名为朝阳门、阜成门、宣武门,一直到北京解放前还叫着旧名称,可见其生命力之大。

还有一个需要改名的原因,就是重名问题。胡同名称既然是自然形成的,难免有“不约而同”之处。据1944年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记载,北京有扁担胡同16条,井儿胡同14条,花枝胡同11条,口袋胡同11条,箭杆胡同7条,堂子胡同7条等等,北京城区重名的胡同有600多条。重名问题,在旧社会时矛盾不太明显。那时人口少,居民不大搬家,有的房屋一住就是一辈子,甚至几辈子,找人还算方便。新中国成立后就不成了,本市与外界联系剧增,外地人口进京者成为洪流,找人、办事、通讯,都因地名相同而产生极大的不便,必须加以科学的归纳,整理和改动。

改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鲁迅先生说的“言不雅训”,即听起来不好听。有些胡同在取名初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形成了地名。久之,情况发生了变化,再听起来就不雅了,如裤裆胡同、母猪胡同、焖葫芦罐、屎克螂胡同、狗尾巴胡同等等。这些不雅的胡同名称,老百姓有改名的要求。

(拉香盖臭谐音改名)

地名如何改动是一个科学问题。有些地名既然非改不可,就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经过历史检验实践证明,改动地名的原则是态度慎重、群众接受、尊重历史,拉香盖臭、利用谐音。

““””期间,草率行事,用行政命令手段把少数人的意愿强加于人,也是行不通的。例如东城交道口南大街西侧有横排并列的菊儿胡同、秦老胡同、前、后圆恩寺、棉花胡同等9条胡同,““””期间一道命令旧名全部取消,改为由南向北排的“大跃进一至九条”。人们尚未习惯,又一道命令改为由北南排的“交南一至九条”。改名不采取慎重态度,群众不能接受,现在又恢复了旧名,广大群众又感到方便了。

(北京的胡同知多少?)

清代按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北京城内有街巷条左右,其中胡同960多条;

民国时期,按观光局在《北京指南》上公布的北京内外城,共有街巷2500条左右;

新中国成立初期,按《北京导游基础》记载,当时北京有街巷2550条条;

1987年出版的《实用北京街巷指南》中公布北京市区及近郊区有街巷3600条;

1989年,张清常先生统计,在《再说胡同》一文中公布,说北京失去和郊区共有街巷6029条,其中胡同1320条。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发展突飞猛进,市区扩大了,原先的市区仅以城墙为界(现在的二环路),如今的4个城区比原来大了约三分之一。新建的居民区多称“里”,这是中国先秦时就用的居民点的称谓,一般不再用巷和胡同,而在“里”内又加用“条”。可见,就北京而言,胡同的名称增加的可能性不大了,但是它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因为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在研究它的专家大有人在,而且有许多专著问世,如《胡同及其他》、《北京的大街小巷》、《北京地名漫谈》、《北京街巷地名趣谈》、《北京街巷胡同漫谈》、《北京市街巷名称录》、《实用北京街巷指南》等等。

通过上述的讲解,大家对北京的街巷胡同有了一些了解。组成这些街巷胡同的基本单位是建筑和民宅。老北京的住宅是四合院。四合院有其独特格局和等级。

(城市的平面结构限定了四合院的格局)

中国的四合院式的建筑,据文字记载,至迟汉代已趋于完善,唐宋时期广为流行,不过北京的标准四合院却是始于12世纪的元大都时期。按《北京导游基础》介绍,新建的城市之内按设计规制有大街、小街、火巷、主干道和派生小道(胡同)等,并按贵戚、功臣、赀高(富户)、居职(官员)的等级分配土地。百姓们须等“人物”们把好地占毕之后,方可“作室”。当时规定以8亩地为一份,全城规划出50大块,为居住区的50坊。每大块内分若干小块,作为房基地。城市主干道多以南北走向为多,所以派生出来的胡同都是东西走向的。小街与小街之间的70多米的跨度中分布着各种类型的四合院。一般四合院的宅院从北朝南,街门开在全宅院的东南角。几进院落之后,在另一条小街的路南,即为本宅的后门。如果是中小型宅院,路南也为正门,但其方位在全宅院的西北角。宅内的“正房”仍是坐北朝南。具体形式和格局,等一会儿参观时再介绍。

(四合院是封建家庭的安乐窝)

四合院封闭性强,关起街门便与外世隔绝,极适合一个家庭生活。院内的房室结构与庭院空间相结合,使居住者在有限之地内,却有空间扩大的感觉,而且在设计上符合“前堂后寝”的礼制。四合院内的房子有正房、厢房、耳房、倒座房的分别,极适合一个家族中的尊卑长幼等级住房。家庭之外的仆役人等的住房各得其所,主人招呼远近适宜非常方便。庭院内多植树木、花卉、葡萄架、藤萝架等,花木扶疏,令居者赏心悦目。这种格局,在有尊卑之分的封建时代,对家族来说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咱们的旅游车就要到北海后门了。下汽车之后,换乘人力三轮车,在串胡同、看景观、参观四合院的过程中,大家可充分体会北京人的市井生活。

(以北海后门为串胡同的起点)

女士们、先生们,咱们现在走的三条相连的弧形小街叫三座桥胡同、龙头井街和柳荫街。这几条胡同中蕴藏着北京历史的丰富内涵。

800年前的元大都时期,现在的前海和后海是连在一起的牛角湾形的大水域,称积水潭,是南方来船的水运码头。在前后海之间,有一条弧形的月牙河相联。水域围成的丘陵地带景致颇佳,逐渐建筑增多形成风景区。月牙河上有月桥、板桥、清水桥,俗称三座桥。后来水域缩小,月河不见,形成街巷,就是我们刚才走过的三座桥胡同。

与三座桥胡同相连接的弧形斜街叫龙头井街。据说原来街内有一眼水井叫人头井,一年大旱,滴水如金,但人头井中之水却一直很旺。有人见井中有龙头晃动。消息传开,街南的原来香火不盛的古庙,改祀龙王,一下子香火大盛起来,人头井也改叫龙头井。有人问井中真有龙头吗?有!只不过不是活动的龙头,而是庙殿顶上的鸱吻倒映在水里,随着水纹的波动,形成龙头而已。古庙现已无存,据说街口的古槐就是当初古刹的遗物。

与龙头井街北口相接的叫柳荫街。这条街名是新中国建国之后才出现的。这里原是月牙河的一段河道,由于风景优美,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在这里营建居室别墅。有的虽然现已无存,但文献中的记载颇为详细。

北京胡同经典篇九

“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这句话真说出了咱北京的一大特点。我家就住在城东的一个名叫东营房的小胡同里。当然,这条胡同只能算九牛之一毛了。

咱北京胡同的名字也叫绝。什么耳朵眼胡同,小半截胡同,笔管胡同,九道弯胡同……多么形象!用不着身临其境,就能知道这些胡同的样子。火药局,白纸坊,弓匠营……说的是老辈子这地方干哪一行的多,像我所住的东营房,当年一定是驻扎军队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好多胡同的名字里知道一些北京的历史知识。

我爱这些胡同言它们虽不宽敞,但车辆不多,来来往往的人都看着眼熟,再加上胡同口“站岗”的那些戴红箍儿的老奶奶们,给人一种强烈的安全感。在胡同里生活,用不着担心重大交通事故,失窃的可能也很少。你想,胡同里要是进来一个生人,谁不去多打量几眼、问个明白呢?街坊胜过最牢固的防盗门。我爱这些胡同。它们是我们的乐园。放学后,摆上两个书包当“大门”,就可以举行一场男孩间的小足球比赛。女孩子用石块画几个方格,就可以“跳间”,画一条横线,就可以夹包。不管是跳绳还是踢毽,都占不了太大的空间。只要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就可以兴高采烈地玩到天黑,家长从来不会千步。我爱这些胡同。同学间有什么事,交流起来特别方便。这道题不会做了,上隔壁同学家去问问,用不着让人家从“猫眼儿”里把你看个够,换上施鞋才放你进去。今天他病了,我就能及时把假条带到学校,用不着麻烦家长。同学们放学后聚在一起,在胡同里老槐树下天南地北地海聊一会儿,便觉得这一天过得有收获,有意义。

我爱这些胡同。胡同里头故事多。电影电视里好多吸引人的作品,背景都是北京的胡同。什么《城南旧事》、《四世同堂》、《夕照街》、《渴望》……离开了咱这胡同,人们就少了一半生活。

我在胡同里生、在胡同里长大。我爱北京的胡同。就算可后我搬进新建的楼房,我依恋胡同的心也不会改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