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实用13篇)

时间:2023-12-15 00:06:22 作者:纸韵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者文章后,对其中内容和思想进行反思和总结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品,提高阅读水平。我最近读了一本很好的书,觉得有必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对作品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和消化所阅读的内容。读后感是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是对作者思想和文化的一种品味。最近,我读了一本引人深思的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能够启发和激发大家对于阅读的热爱。

《一个人就一个人》读后感

记得上大学时,班里有一个同学很喜欢独来独往,他很少往人多的地方钻。记得有一次跟他聊天,他说了一句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一听,竟觉得很有道理。人是群居动物,如果只有一个人,便很难生存下去,但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为生活奔波了一整天之后,回到自己的一隅小天地,总会有某个时刻,让你感觉到孤独。

有时候,明明朋友很多,明明生活很精彩,明明笑容很灿烂,却仍会觉得独孤,也常常会在喧嚣的人群中,莫名地想要拥有一个人的独处时光。青年作家刘同在新书《一个人就一个人》中写道:一个人,是岁月成长,是人生日常,一个人是所有生活,也是全世界。

细细想来,确实如此。一个人想要成长,就要学会独自面对更多问题。

刘同在上中学的时候,总是跟在班里的一位同学身后,他们放学后经常在一起玩。有一天放学了,那位同学突然对他说:“我要回家了,不玩了。”刘同问他:“那我怎么办?”同学很疑惑地看着他,之后很严肃地回答道:“我是你爸吗?你该去哪就去哪,问我干吗?我又不是你,真的太可笑了。”

听同学这样说,他一时之间感到很难过。那一天,他独自在学校的花坛上坐了很久,终于意识到自己太想和别人建立某种关系,就像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总喜欢说“我和你是一边的”“我是你的人”之类的话,只是因为太没有安全感,所以希望能和他人抱团取暖。

因为这件事情,他明白了什么是独立。你可以和另一个人情投意合,可以和另一个结伴同行,但是不要去依赖这些关系,你应该要有独自面对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只有不再依赖任何关系,能够独立面对世界,他才能与外面的世界平等对谈,不然与世界相比,你永远是渺小的。如果你看过《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并且喜欢它,那么,你还可以看一看《一个人就一个人》。

如果说《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写的是一个人面对世界时的各种复杂情绪,而后明白,原来孤独能让自己成长,让自己拥有独立的世界,不再羡慕别人,那么,《一个人就一个人》便是以这样不再羡慕他人的目光,去欣赏、探索世界后写下的全新感悟。

就如文中所说的:孤独也好,寂寞也罢,都是我们成为独立个体的挣扎过程,不要因为痛苦、、害怕就一头钻进别人的世界。你站在这里,就代表着自己,是一道风景。

突然想起这首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中国,少了一味药》是慕容雪村近期的卧底传销长篇纪实小说。去做卧底前,慕容雪村写下遗书,“消失一个月,拿老命开个玩笑,若回得来,还你一个好故事;若回不来,舍我一副臭皮囊。”作者在二oo九年底,混入江西上饶的传销团伙内部,在里面生活了二十三天,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到传销活动超乎想象的荒谬的一幕幕。文中细致记录了传销的组织者是怎样对加入者进行洗脑,使一个个正常人为一个愚蠢的谎言而变得失去常识与理智,最后欺骗亲人朋友,导致家破人亡的惨剧。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也是一个黑暗的组织。而这些传销者大多又是受害者,在这场洗脑活动中他们已经变得人格扭曲,是非混乱,藐视道德,仇视社会,最后终将一无所获走投无路。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可以在人们心中植下清醒的抗体,让常识在阳光下行走,让贫弱者从苦难中脱身,让邪-恶远离每一颗善良的心。我终于知道,白痴和傻瓜这回事是怎样被炼成的了。谎言被一千个人说了一万次以后,似乎就变成了真理。传销洗脑的开始,貌似就是这个样子的,每个人都重复着相同的话、甜蜜的话,传销者们把他们拙劣的谎言编织得华丽锦绣,冠冕堂皇,再通过不断的重复、重复,数以十遍、百遍、千遍、万遍。于是,每个成员都在重复相同的话语,尽管那些话听起来破绽百出难以让人置信,但听得多了,也就变成了救世主信誓旦旦的神圣使命,传销者们为之狂热为之执着,荒谬到就连肚子饿了要吃饭这样简单的道理都不再知道,宁肯饿着肚子,即使饿得要死,他们依然觉得是在拯救社会拯救国家。当一个人急功近利心存贪欲的时候,难免会陷入传销者的利益陷阱中,“你许我富贵,我交出灵魂”,而这些落入陷阱的人,在交出灵魂之后,丧失了良知和人格,赔上了亲情和生命,失去了金钱和健康,最后仍是一无所有,而要享受到传说中的荣华和富贵,更是如同空中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这是触目惊心的一本书,传销者做着坏事,可是,他们大多数又不是坏人,他们被骗继而骗人,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种罪恶在人间横行?究竟是什么让受骗受害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其中不乏高知识高收入高职位?究竟这个社会是肿么了?忽然记起,以前在乡下,曾经就在寨子里遇到过为数不少的传销受害者,农家不聊农事,竟说经商之道,口若悬河,都是说某某公司怎样怎样,回报如何如何,自家赚了多少多少,当时我们只是反驳两句一笑而过,出门后议论,那么个有钱法,院子里却是凋敝残垣,厨房内只见破盆烂瓢,家中鸡猪不多偏到处是鸡屎猪粪,我们进去后连个落脚处也不生,摆明了诈唬我们工作组么,不知吹牛是不是不用打草稿。现在想来,恐怕是一人传销,全家受穷的典型了。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作文

故事的结局是我不曾料定的,我曾想怎么说也会是一个很符合“国粹”传统的结尾:时来运转,家庭团圆了,生活好了,孩子也有出息了。因为这满足了大众那善良美好的愿望。然而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女主人并没有与命运抗争,而是甘于人格沉沦的堕落。读到末尾,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失落,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作者聂华苓,她为我们构恩了这样一个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不争事实,真如我们所预设的美好结局,这短小的千字文又哪来这样强的震撼力呢?我是怀着极其不平静的心理写下这篇赏析,因为我的情感也随着情节跌宕起伏:从同情到祝福再到失落和唾弃。

时候是寒冬,出现在门口的是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而且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破旧花棉袄,褪色的布裤子,晾在寒风中,显得那样的可怜。

“我不是个叫花子,我只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多可怜的女人啊!想着那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在等待着她的口粮,这是怎样一副景象啊!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叫花子,她掏出身份证,特别是听了她那“先生坐牢,带着几个孩子,替人洗衣来度日”的叙述,谁还会怀疑她拭着的眼泪是假的呢?读到这里,我们有的是同情,而且这种同情是油然而生的,是无须造作的。绝不会因为她今天不得已的“缩缩瑟瑟”向人乞讨而指责片言,相反还会被她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精神而感动。

当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的时候,从她的“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和她“我_我一直想哭”的谢意中,我们在心中默默地为她祈祷与祝福:但愿有一天,她能时来运转,过上好日子。

出乎我们预料的一幕出现了,先前讨点米是为度难关的人,现在已把乞讨当成职业了。模样变了,自然变得难看了,对此我们无法去指责她,也不能指责她,因为命运本来就是不公的。但是先前还是“宿宿瑟瑟地探进头来”极不好意思开口的她,现在脸上在也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取而代之的是“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乞讨声调高声叫道“怎么会呢?”我们感到巨大的情感失落,先前所有的同情及祝福顷刻间化为乌有。当她遭到自己熟知的邻里打发时,她竟然与人家讨价还价,甚至还死皮赖脸地威胁着别人:“免得我把你的地方站脏了。”读到这里,也许每一个人都会说,“哀莫大于心死”,她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已经荒漠,她已经没有羞耻,没有自尊,没有了人格,犹如行尸走肉,她自甘沉沦,在人生的舞台上确实少了一个人,而这个人当然是指堂堂正正,力主抗争,与命运搏击的人!

我们只能说,人格的堕落也许就在她第一次伸出乞讨之手后的若干次就已经为她下了注脚:苦苦的洗衣连生活的基本都无法满足,反正已经有了第一次了,再说也是生活所迫嘛!于是她顺理成章地把为众人所耻的乞讨理解为省力的生活途径,至于人格、尊严已经被不劳而获淹没得一无所有,这是作品的强力震撼所在。这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主宰命运的虽然不单单是人格与尊严,但它的确很重要。

《一个人就一个人》读后感

是刘同的新书,看这样的故事散文没有负担,短短几天就能翻完整本。又发现原来周深和刘同是好朋友,周深简直破壁机!刘同也是我喜欢的墙头,是很喜欢的作家。

之前看过“青芒”系列的三本书,去过刘同在重庆的签售会,没来得及排队远远的看到了他,希望有机会见到,都是在好几年之前,由于现在想起来当初并没有多少大不了的事情,会觉得喜欢青芒这几本书,总有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在;也可能现在看起来的小小困难,真的困扰到了当时的我。

无论如何,再看看做摘抄的时候把光亮翻坏,还有过去的日记里,都看得出来:这几本书都一定是鼓励和治愈到了这几年的我。既然是陪伴了那么久的作家,所以呀,刘同的书就总会让我觉得很温暖,好像字里行间都会跟你说“大家都会这样没有关系的要努力一切都很好呀…”,这一本也不例外。

书名叫一个人就一个人,建立且享受自己的世界又用不一样的目光和角度去欣赏外界,书里是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人从应该到可以到就一个人。一个人不是数量上的单独,只是在有了身边一切之后还是能保持独立的人格,能够很好的度过一个人的时间。好像也正是因为现在的我还没有真正体会那么多,还对即将到来的“远行”有恐惧,所以对这本书更有兴趣,觉得还是能够从中得到鼓励,也可以看到学习到,这样一个厉害的人,他是怎样的。

书里好多章节太容易让人泪目:“从不后悔遇见你”里小琴和lucas奇妙又幸运又像是命中注定的相遇,好期待他们故事的后续;“友谊旅馆”中的妈妈,儿子对她从误解到后来长大理解接纳;写奶奶的情节,其实也像寻梦环游记里一样,真正的亲情和爱,没有忘记就永远不会消失,他们都在,一直都是…这些些故事都真实动人,现实的故事可能是更打动自己,从书里可以了解到别人的生活还是很奇妙的事情,诚恳又真挚的文笔更是让距离更近,还是能够从他的书里找到“嗯嗯嗯嗯嗯是是是”这样的和谐,好像每一句感叹都是自己发出的,好像也是因为这样的和谐,才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力量。“相遇不是幸运更像是注定,相爱不是随意是结伴远行”。想去郴州吃一碗鱼粉,像以前想吃高邮的咸鸭蛋一样,原来文字都还可以那么馋人…好看好看好看!

书也有好好的心意,有一封“读完全书前请勿打开”的信,手写的字好清秀,这一次也不会再把书翻坏,还有好看的书签啊哈哈。书里有句话是“只是循着文字,就能回到过往的日子”,这也是我想写下日记,不管是本上还是备忘录里,在未来,也都可以再回到现在的某一天,能够看到一步一步。

接下来的新路程,每一步都慎重些,尽量减少日后因偶尔的疏忽而付出更多的代价。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故事的结局是我不曾料定的,我曾想怎么说也会是一个很符合“国粹”传统的.结尾:时来运转,家庭团圆了,生活好了,孩子也有出息了。因为这满足了大众那善良美好的愿望。然而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女主人并没有与命运抗争,而是甘于人格沉沦的堕落。读到末尾,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失落,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作者聂华苓,她为我们构恩了这样一个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不争事实,真如我们所预设的美好结局,这短小的千字文又哪来这样强的震撼力呢?我是怀着极其不平静的心理写下这篇赏析,因为我的情感也随着情节跌宕起伏:从同情到祝福再到失落和唾弃。

时候是寒冬,出现在门口的是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而且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破旧花棉袄,褪色的布裤子,晾在寒风中,显得那样的可怜。

“我不是个叫花子,我只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多可怜的女人啊!想着那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在等待着她的口粮,这是怎样一副景象啊!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叫花子,她掏出身份证,特别是听了她那“先生坐牢,带着几个孩子,替人洗衣来度日”的叙述,谁还会怀疑她拭着的眼泪是假的呢?读到这里,我们有的是同情,而且这种同情是油然而生的,是无须造作的。绝不会因为她今天不得已的“缩缩瑟瑟”向人乞讨而指责片言,相反还会被她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精神而感动。

当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的时候,从她的“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和她“我——我一直想哭”的谢意中,我们在心中默默地为她祈祷与祝福:但愿有一天,她能时来运转,过上好日子。

出乎我们预料的一幕出现了,先前讨点米是为度难关的人,现在已把乞讨当成职业了。模样变了,自然变得难看了,对此我们无法去指责她,也不能指责她,因为命运本来就是不公的。但是先前还是“宿宿瑟瑟地探进头来”极不好意思开口的她,现在脸上在也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取而代之的是“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乞讨声调高声叫道?“怎么会呢?”我们感到巨大的情感失落,先前所有的同情及祝福顷刻间化为乌有。当她遭到自己熟知的邻里打发时,她竟然与人家讨价还价,甚至还死皮赖脸地威胁着别人:“免得我把你的地方站脏了。”读到这里,也许每一个人都会说,“哀莫大于心死”,她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已经荒漠,她已经没有羞耻,没有自尊,没有了人格,犹如行尸走肉,她自甘沉沦,在人生的舞台上确实少了一个人,而这个人当然是指堂堂正正,力主抗争,与命运搏击的人!

我们只能说,人格的堕落也许就在她第一次伸出乞讨之手后的若干次就已经为她下了注脚:苦苦的洗衣连生活的基本都无法满足,反正已经有了第一次了,再说也是生活所迫嘛!于是她顺理成章地把为众人所耻的乞讨理解为省力的生活途径,至于人格、尊严已经被不劳而获淹没得一无所有,这是作品的强力震撼所在。这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主宰命运的虽然不单单是人格与尊严,但它的确很重要。

1在三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聂华苓家门前。向聂华苓讨要一点米。而奇怪的是那个女人说自己不是叫花子,并拿出身份证解释。这时聂华苓才知......

当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人......

《一个人就一个人》读后感

刘同又出新书了,《一个人就一个人》。拿到手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了几页,依旧像年少时瞬间被里面的文字吸引,此时此刻我才意识到青春还在,只是在不知名的时间里被我悄无声息地藏了起来。

刘同,一个青年畅销书作家,现任光线影业副总裁。代表作有《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向着光亮那方》,《我在未来等你》,《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等。

这些书名是不是很熟悉?这些书可是在我的青春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记。如今的我已步入婚姻,再看即将40岁的刘同新作,《一个人就一个人》,扔会有热泪盈眶的感觉。总觉得刘同懂我们这代人的所有情绪。

他说一个人时连哭都不用看人脸色,一个人时放肆大笑,也不会有人骂你神经病,一个人时摔倒了,只有你才有资格嘲笑自己,一个人是所有生活也是全世界。

这本书中令我最深刻的点是梦想无处安放的日子也要时常拿出来晾晒。刘同刚去北京的时候,住在朋友在昌运宫租的一个两居室里,里面已经住住了4个人,加上刘同是5个,刘同很喜欢这个地址,昌运宫应该代表着运气很好。

最开始他连自己的卧室都没有,他就打地铺睡了一年,过了一年之后,朋友们纷纷都搬出了这套房子,他才开始独立拥有了一个卧室。生活还是需要有仪式感,即使你是一个人,于是他动手粉了墙,铺了地毯,换了窗帘,去宜家买了很多让自己看起来很幸福的小玩意儿。

有时候感觉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你的努力也是这么简单,你的努力总会被你的生活一步一步地所展现。

庆幸,刘同一直在这样做着。其实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是最了解自己。你了解自己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不甘于现状,却又被现实教训。读书笔记m人生来来回回留下的最珍贵的一定是你自己。其实回头看看那么长的路,那么久的'时间,人来人去只有你在陪自己,那一个人就一个人吧。刘同说能找到同行一段路的伙伴,谢谢自己,真有人能从头到尾一直在你身边,谢谢老天。至于爱情,恋爱是短暂的陪伴,婚姻是长久的同行。

就如同我们自己的生活,平凡却也伟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路要走,走到哪也只有自己说了算。人生这条路上你会有许许多多的过客,有的人愿意为你停住一段时间,有的人匆匆与你擦肩而过,有的人甘愿陪你一辈子。可当我们走到生命尽头之后,生命尽头其实也还是一个人。在面对老公孩子,父母,朋友同事的时候,你是你,却又不是你。

你似乎在你的生活中总是扮演着各种角色。却唯独缺失了你与自己对话的那个真正的你。这样想想,其实一个人就一个人也真的还好。我们总在别人的人生里穿行,其实别人也在我们的人生里穿行。有人说,刘同的书缺乏营养,经不起推敲,可人生总是需要许多选择的,《一个人就一个人》让我们体验各种的不同故事,给自己的平淡的生活添了点彩,其实已足矣。

《一个人就一个人》读后感

永远保持一个人的力量,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有一天,当你面临了诸如是否继续求学,或者是否改行之类的人生大难题时,你会怎样解决问题呢?一般来说,面对问题有三种解决方式,一种是不去管它,船到桥头自然直;一种是找别人要答案,父母亲人、朋友或者专业人士;第三种方式是自己找自己要答案。

不去管它,问题仿佛会自然而然消失……其实只是潜伏成更棘手的问题;找别人要答案,除非你是没有自己思想的提线木偶,否则他人的建议,怎么能那么合你心意?到最后,我们终究还是要学会自己给自己答案。

学会自己向自己提问,自己思考,自己解决,自己承担——是刘同认为一个人独立最重要的呈现方式。独立是指单独的站立或者指关系上不依附、不隶属。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事。很多人谈:经济独立、精神独立、思想独立……但不论是哪种独立,其实都代表着一个人依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同在《一个人就一个人》这本书中,将独立的能力化为个体“一个人”的能力。一个独立的人,不是单纯地和身边人相互扶持相互依靠;而是因其足够独立,所以能够吸引独立的他们。很多人认识刘同,是从《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开始,这两本书指引了无数年轻人成长。而《一个人就一个人》,更加展现了刘同思想的成熟。

若说前两本如烈酒入喉,能够激起人一时的激情;那《一个人就一个人》便如佳酿,余味无穷。

有两种阶段你必须度过:难过的事情找不到人倾诉;开心的事情找不到人分享。——刘同。

人天生就有集群属性。出生希望有小家、大家一起组成家庭,学习希望有班级群体,进入社会希望有守望相助的小团体……很多初入社会的青年觉得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几个人,建立几段稳固的社会关系,获得友情、爱情、事业,才算不枉走一遭。但其实一个人只有不再依赖任何关系,都能独立面对世界,才能与外面的世界平等对待;否则,我们在世界面前永远是渺小无力的。

你站在那里,就是一个人,是一道风景。如果你失去一个人的能力,那你哪怕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是扮演配角;而配角,永远是依赖主角生存的。刘同笔下的所有人,卖鱼粉凤姐也好,陈默也好,刘同本人也好,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能力: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主角;在他人的世界里,做配角。

无论相遇时间短长,遇见过,珍惜过;虽然最后我还是一个人走,但不遗憾,也不惶恐。一个人,那就一个人;一个人是所有世界,也是所有生活。

独立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但独立并不等于孤独。亲情、友情、事业,并不应以独立之名不被重视。刘同要强调的是:哪怕你是两个人,也要保持一个人。在任何亲密关系中,都要保持自己独立的状态。这是让任何亲密关系保鲜最重要的原则。就像婚姻,有人婚后渐渐麻木,觉得失去了自己,全靠小孩维持婚姻;而有的夫妻,每天都有各自的世界,不时互相分享,仿佛在过两段人生。

好的亲密关系,亲密又疏离,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在你的世界里,你做主角,我做配角;在我的世界里,你也要主动地做配角。这本书流露出的人生感慨和豁达情怀,非处世不深的年轻人所能经历。就像刘同本人说的:多年前的“孤独”,能让他逐渐拥有自己的世界,不羡慕别人;现在的《一个人就一个人》,则是他拥有了自己的世界之后,开始用这样的目光去欣赏和探索外界。

每个人的人生都足够精彩,我们都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一个读后感

有一个旅行者独自在沙漠中长时穿行,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把他装干粮和水的背包卷走了,他翻遍了衣服的各个口袋,最后在裤子口袋里找出了一个泛青的苹果。他看到了这个泛青的苹果,仿佛看到了一丝一缕的希望,他又开始了跋涉,24个小时的跋涉,饥饿、干渴、疲惫一起向他涌来,涌入他的身体。可她一直在心里默念:我还有一个苹果。每当他口唇干裂时,他都会看一眼苹果,那个泛青的苹果给了他一种力量,使他坚持了三天三夜,走出了沙漠。而这种力量其实是一种信念。

为什么他可以走出沙漠呢?因为他有一种信念,一种坚强的信念支撑着。泰戈尔说过:“有了坚定的信念,就能活下去。”

著名的.爱迪生之所以发明成功了电灯,是因为他受挫折不放弃;袁隆平爷爷发明杂交水稻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失败,但他没有放弃;帕尔曼在上千万观众面前站起来,也失败了几次,因为他不放弃,所以他成功了;贝多芬40岁后失聪又聋了,但他从未放弃才成就了他的伟大业绩,越王战败后,回国不放弃,所以打败了吴王夫差;霍金虽然只有一根手指可以动,但他也不放弃。

之所以他们可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放弃。我们要像他们一样,有不放弃的精神,同时也要有信念,坚定的信念。正所谓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

知道申赋渔,是孩子的小学校长在他们毕业的时候推荐了申赋渔的《诸神的踪迹》一书。经了解发现申赋渔当过记者,是一名专栏作家,代表作有《不哭》、《逝者如渡渡》《匠人》等,去图书馆发现了这本小书《一个一个人》。

这本书看起来很旧,看完才知道是专门请人设计的。“你的这些人不都是过去时光里的吗?我们让历史和时间来说话。”这是设计者的初衷。

书里的一个一个人都是小人物,是作者1979-20xx年间遇到的,当然也是作者的历史。可能因为我和作者同岁的缘故吧,故事里的小人物都似曾相识,读起来感觉也像在回忆自己的过往。

“偶尔会看到流星,奶奶就会站住脚,念一句阿弥陀佛。她说,又一个人走了。所以我从小就知道,天上的一颗星就是地上一个人。”

作者刚上小学的时候,应该是七十年代,隔壁大网婶锅盖上的肉丢了,作者因为经常出入大婶家厨房收集火柴盒就被怀疑了。作者的爸爸是典型的农村人,对作者披头就是一巴掌,对大网婶说“不要急,你不要在这里哭,我给你找去,找不到我称肉还你。”幸亏,幸亏最后发现是猫把肉吊到了猪圈里,才算还了作者一个清白。

1987年,作者高二的时候情窦初开,喜欢女同学舜华。学校组织扫墓活动的路上,舜华放在自行车后架上的衣服丢了,“你掉了。”作者捡了起来。“她接过棉袄的一瞬间,脸色一红。我赶忙跑掉。”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爱情吧!

“有人说小狗追自己的尾巴叫有趣,大狗追自己的尾巴叫无聊。理想真就像那个永远逗着你转的尾巴。聪明的狗作罢了,给猫儿抢食,躺在墙角晒太阳,于是成熟了。执拗的狗,总被面前摇晃的影子弄得寝食难安,激动不已,竟然抵抗了衰老。各有各的选择,人生只有一次,因此谁也不知道正确答案究竟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根本不在形而上的精神领域,而在生活中的坚守与坚持。”

一个读后感

《一个红苹果》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和和两个朋友一起去参加军事演习,给了12天的压缩饼干、罐头、咸菜和水。那时她们三个女兵哪里有什么节水意识,稀里哗啦的就把水用光了,给连长打电话请求送水来。。连长火了,说:你们以为这是在玩吗?这是在演习!演习就是打仗!凉水是定人定量的,你们知道吗?并严令我们必须无条件的保证通讯的畅通,保证演习的圆满完成,否则按战时军律从重严惩。

站长提议去两公里外的接力站要点水,她们没有同意,因为这是违反演习纪律的,被发现了那可不是一般的处理。站长想了想,吩咐她们两个值班,他拿了一个小铁锹,找了一个低凹的地方,挖啊挖,,挖了两米多深,沙虽然是是的,但去没有一滴水。黄昏的时候,突然,从沙丘后面冒出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他好像是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头上拉上都是泥,只有那双眼睛在眨。肯定是线兵在查线路,她想。他走进了,取下挎包打开,挎包里有一个红红的苹果。她们一直珍藏着这个苹果,直到演习结束才拿出来吃。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帮助别人。

一个读后感

自己对自己说:“失败了,放弃吧。”那么你真的会躺下,再也起不来。如果你说:“不,还能坚持!!!”那么,你就会有接着走下去的力量。我们可以自己打败自己,也可以自己成全自己,有时候,一个微不足道的苹果,也会有神奇的力量。一场突然而至的风暴,让一位独自穿行大漠的旅行者迷失了方向,翻遍所有的衣袋,只找到一个泛青的苹果。

他紧攥着那个苹果,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出路,每当觉得快要执撑不住时,看一眼手里的苹果,又会陡然添了些许力量。他正是怀着:“我还有一个苹果”的一线希望,才在三个昼夜以后,走出了茫茫大漠。那个他始终未曾咬一口的青苹果,已干巴的不成样子,但还被宝贝似的擎在他手中,久久的凝视着。是那一个小小的、青青的苹果救他走出沙漠的吗?不!是旅行着自己帮助自己走出了那空旷的大漠。确切的'说,应该是他自己的意志与思想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试想,同样是有一个苹果,那个旅行着却想,我仅有一个苹果,还能干什么呢?他会失去求生的欲望,对所存在的生机置之不理,只是绝望的徘徊在大漠中,他还能活下来吗?“哦,我还有一个苹果。”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失败,会身陷困境。这时,不要轻易的说自己什么都没了,其实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努力地去寻找,总会发现能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那“一个苹果”。握紧它,就没有穿不过的风雨,涉不过的险滩。勇敢的面对挫折吧!“我还有一个苹果”的信念,将决定你的人生。

一个读后感

《一个苹果》写了在已经几天没有喝过一口水,喉咙早已经烟熏火燎的情况下,一个火线运输员捡到一个苹果,不舍得吃,递给了喉咙哑了的连长,连长又把苹果给了嘴唇干得发紫的伤员小兰,伤员小兰把苹果给了步话机员小李,小李又把苹果给了司号员,司号员把苹果给了卫生员,卫生员把苹果给了小兰,苹果转了个圈儿,最后又回到连长手里。连长无奈,只好命令大家分吃苹果,可苹果传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我读了这个故事,十分感动。一个苹果,对喉咙干哑的战友们是多么重要!可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心中想的只有别人。而我们呢?心中只有自己。记得学校发水果,我们班同学蜂拥而抢,有的人压到了同学,差点闯了大祸。拿到了苹果呢?有些同学吃了一半就随手一扔,有些干脆没,扔半路上。和战友们相比,我感到很惭愧。

《一个人就一个人》读后感

假期过去一半了,这一个多月来,我一直是一个人。一个人去做兼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泡图书馆,一个人吃饭。然后常常一个人感觉被巨大的孤独感包围,或是陷入深深的泥潭,越陷越深。

暑假不回家留在学校找份兼职做是我自己要求的。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找虐吧,他们都说,大一做什么兼职,出去旅游吧,去参加暑期实践活动吧,回家玩吧。我只微微一笑,我会出去旅行去看看这个世界,但不是现在,因为我不想拿爸妈辛苦劳动换来的钱出去挥洒自己的青春。曾有个很棒的暑假实践活动,但妈妈不放心我一个人出去,我也不想不顾一切阻扰说走就走让她伤心,于是我要证明给她看我可以一个人离开庇护很好地生活。我更不想待在家吃饭睡觉无所事事丧失斗志。所以我一个人开始找工作,在绝大多数同学开始自己美好的假期生活时,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我的工作很普通,餐厅服务员。店子在市中心高档的购物广场顶层,因此要求有点严格。粗糙活了的我开始学习化妆和盘发,因为每天上班前都要检查仪容仪表;生物钟被打乱,十点早餐四点午餐九点晚餐;每天站立七八个小时重复一样的话和一样的动作;九点半下班小跑回学校宿舍在宿管阿姨锁门前两分钟回到寝室,脚痛到不想落地还得抓紧时间洗澡洗衣服因为只有一套工作服,一不小心第二天就得用体温烘干衬衣。我觉得我不算很娇气的那种女生,但还是在干了三天之后觉得就要坚持不下去了。不仅仅是累,还得应付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顾客,作为新员工而且是兼职很难融入到固定的圈子,漫长的工作时间和微薄的工资形成鲜明对比让自己瞬间觉得成了廉价劳动力。可是我没有办法,我没有人倾诉,我不想去跟爸妈叫苦,这是我自己苦苦争取来的工作,再不满意也只能说自己当初想法太天真;我也不想因为他们的一句“干不了就回家吧”而轻易说放弃。所以我选择不说,定期每周一次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喜不报忧,把好事放大坏事缩小,让他们觉得我还过得不错然后对我放心。

什么时候感觉最孤独呢?

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从那幢灯火通明的建筑物的员工通道里走出来时,天空下起了小雨。这座城市还没有准备入眠,人来人往。我不想打伞,只想快点跑回去,不想喊阿姨帮我开门对她说抱歉啊我回来晚了。跑到校门口时我停了下来,路边有两个女孩在弹唱,一个弹吉他一个唱歌,很温暖的小清新情歌,在她们不远处,一个男孩拥抱了一个女孩。她和她静静地弹唱着,他和她静静地拥抱着。那一幕美好得像一个电影中的慢镜头,美好地,让我觉得自己连个背景都不算,无比狼狈。我就那样毫无防备地哭了,哭着走回宿舍,我没有力气奔跑了。回到宿舍室友在看欢快的视频,她问我怎么了,我说我怕自己坚持不下去了,她头也没回,“自己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吧”。

没过几天我签下了协议书,做到八月底,否则我只能打道回府了。继续一天又一天重复乏味枯燥的工作,孤独感不会减弱,我开始利用一个人的时间思考。

我想要这样的生活吗?这样过一个暑假自己会收获什么?

还记得当初放假时和老师聊到暑假规划时,老师问我:“你觉得这样不会很浪费时间吗?”我没有说话,或许我也害怕是这样的。

而当我真正感到看不见明天等不到假期结束时,我开始想要改变。时间已到七月上旬,所有的学生都已放假了,再找其他的、更好的兼职变得越来越难。但我没有想过回家,从来没有。综合考虑自己的情况后,我决定试一试自己一直没有信心尝试的工作———家教。我的专业是学生不可能请家教补习的科目,我也才读完大一,没有任何家教经验,在这座大学生遍地都是的城市,甚至研究生都在做家教。所以我当初找工作时就把它排除了,我觉得自己没有半点优势没有一点竞争力。但当我决定跨出这一步时,我找到了说服自己去尝试的理由。首先,我在读的大学是一所不错的师范大学,在这座城市小有名气;其次,我是一名师范生。

于是,我向同学打听,上网搜集信息,慎重考虑后觉得靠谱的就去投简历。

连续三四天的疯狂搜寻,当再也刷新不出新的信息时,我停止了。

还是继续工作,虽然辛苦但还是能坚持,在没找到更好的之前我不会轻易放弃的。

我也没有停止思考,从这个暑假到我将来的生活。

店里一大批全职是十七八岁的男孩,店长是个三十岁左右的单身女子。我知道我只是这里的一个过客,最多干完两个月后拿钱走人,没有人会记得。在那个十七岁的实习生跟我感叹生活的艰难时我愣住了,相比之下我住在象牙塔,虽然我们在一个地方工作,但他是为了生活,我是为了体验生活。那一刻突然就觉得没那么辛苦了。店长很年轻却很刻薄,员工都恨不得躲着她,在我眼里她的领导能力不足,不懂领导艺术,缺乏人格魅力,所以店里留不住人,三天两头员工辞职再继续招人。看着她我就常常想自己上过的《领导科学》,还有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每天下班时和一群年轻的女子乘电梯,我喜欢观察她们,观察她们的表情,听她们的聊天内容。销售员,收银员,画着精致的妆容,穿着得体的正装。这个时候我就思考我将来的职业。

大概十天之后,我接到一个电话,请我做家教。

我在中午的休息时间去见了小孩和家长,谈好后已过了上班时间。我回去把工作服交给了主管,跟她讲谢谢,我不做了。至于工资,我在准备辞职的那一刻就决定不要了,因为要不到。当初签协议的时候主管讲的很直白“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不要想走就走还想要工资”。除非做到八月底,否则任何时间走都会扣半个月的工资。一千块左右的样子,对我来说算一大笔钱了。但我已经想明白了,钱买不来我的时间和青春。

我开始了新的生活,上午家教两小时,工资比在餐厅干一天还多一点。下午泡图书馆,看书、备考计算机二级和英语四级。晚上散步、上网。开始几天的落差很大,总觉得自己过得太幸福了,会不会遭天谴。

当然,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感到孤独。

孤独像混杂在空气中的精灵,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一个人一天又一天在同一个食堂同一个窗口打饭的时候,一个人绕着校园一圈一圈散步的时候,一个人在图书馆看书到犯困睡着的时候。

但这就是我曾经求之不得的生活啊,有工作可以养活自己,有时间可以看书学习,有闲暇去发呆散步。

习惯每天上网看看朋友同学在干嘛,出门旅游晒美食和自拍的,在家喊无聊吼着要找点事做的,做游泳教练赚钱了晒rmb的,支教回来抒发成长感叹的……多么精彩。我只是喜欢看看他们在干嘛过的怎么样,从不发表言论。我不想说话,我过的不好不坏。既没有无所事事也没有很多的精彩,更没有去小山村教学生显得无私高尚。

家教的工作也让我有了一点思考。我的学生是个七岁的小女孩,在一所重点大学的附属小学上二年级。成绩在我看来属于中等偏上吧,没想要她爸爸告诉我说她很差劲因为班上平均分都是95而她却只考八十几。我在课间休息时间喜欢和她聊天,聊得越多知道的越多心里也就更加沉重。不仅仅要学好学校课程,还得被逼着学自己并不喜欢的钢琴,周末上培优英语。还没上三年级的小孩,学的单词是我初中才学的,单词表中竟然还有我都见过的。每次提到背单词她就撅起了小嘴,说到英语考试更是郁闷。语文造句时想用她熟悉的事物造句,便于理解,无奈的是,她没见过星星,月亮,甚至没见过落地的雨水,更别说彩虹了。有点悲伤,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富裕的家庭,从小到大物质上可能一直处于被满足的状态,什么都不缺。但她真的快乐吗?我问她喜不喜欢我每天来家教,她说喜欢,问及原因,竟然是因为我来了她就不至于一个人做无聊的作业。她会对我小声地抱怨爸爸妈妈会打她,也会说到她小时候去香港的旅行,很快乐,因为在游乐园吃了一个冰淇淋甜筒。我答应她做全对作业就给她画朵小红花,集到10个就给她买礼物,她就高兴得跳起来。昨天因为三个相近单词一直记混我有点急,装着生气只是想激励她,没想到她就委屈的哭了,告诉我因为太难了。我很不忍心,抱住她安慰她,却又不能说“好吧,是太难了,我们不学了”。

很庆幸我是生在90年代的农村,小学时没有补课不用学英语,我见过很多种太阳月亮和星星,我淋过几场大雨,我的物质很贫乏甚至拮据,但因为心中有自己的追求所以一直自愿去学习,才到达今天。

最近在网上看到安妮宝贝写的一篇关于她女儿的文章,很喜欢里面说的几段话:

“有什么可以着急的呢?孩子总是要按照她自己内在的节奏慢慢生长起来的。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是比保护天性和保持愉悦和活力更重要的事情。我现在唯一所想的,就是让她时时觉得欣喜,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和天性去成长。她的快乐和自尊是重要的。至于其他,终有一天她会知道。而且,她现在知道的事情,已经超过一些标准化答案太多太多。”

“她有时回家,自己看绘本、画画、做手工,就忘记做数学和拼音的作业,我也并不催促。因为终有一天她会正式学习这些。”

在我成为一名高中老师后我希望我的学生都是一个个乖乖的读书机器码?

如果不出大的意外,我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呢?

有那么多时间,我觉得我真的很孤独。

但正因为我在这段时间找不到人去倾诉,我就自己说给自己听,自己问自己,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答案。

然后我发现我慢慢明了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了,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我该做什么了。或许这就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