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业思想工作总结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学习心得(优秀7篇)

时间:2023-09-12 14:58:03 作者:薇儿 最新农业思想工作总结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学习心得(优秀7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农业思想工作总结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学习心得精选篇一

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不简单照搬国外模式,走适合自己的路。

明确根本保障:党的领导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都明确了责任目标。作为党的各级第一责任人,特别是县委书记要把乡村振兴作为重点工作加以部署,主要精力要抓乡村振兴。作为第一责任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农村人才不足的问题,要让农村里面事情有人干、有人能干。通过党领导三农工作,让我们的目标和重点任务能够完成。

明确三大重点任务:01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抓好粮食生产,抓好其他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这对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恢复至关重要。下一步在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要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为头等大事。要抓好耕地的保护,也要抓好耕地的质量建设。这里面重要的抓手,就是要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把全部的永久基本农田都建成高标准农田。还要推进种业的科技创新,把粮食的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上。

0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促进要素的全面流动,这里面就包括了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其中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进一步落实,如果说各个地方发展粮食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是国家安全的需要,那么发展特色产业,就是各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以及我们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所以说一定要抓住土特产,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样土特产的竞争力就会更高。产业振兴有成效了,人才就有了用武之地,文化、生态、组织也就有了基础,所以说要抓住重点任务来推动、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03推进农村现代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我们在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间,不仅仅要解决农业问题,建设强大的农业,还要解决好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让农业强大起来的同时,使乡村美丽起来,使农民富裕富足起来。

明确两条实现路径: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双轮驱动实际上就是一个靠科技创新,一个靠深化改革。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科技创新重点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特别是要把公共部门的科技资源和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发挥举国体制,让科技在农业强国建设过程当中真正发挥作用。

深化改革一定要以农村的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为重点。一方面是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首先要稳,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之后保持30年不变;其次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能动。另一个方面是一定要把土地资源盘活,实现优化配置。

2023年农业思想工作总结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学习心得精选篇二

从中国农业最近10年来的发展来看,农业生产在吸收新要素和优化要素配置的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22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为246万公顷,棉花机械化采收率超过80%,这也意味着有200万公顷棉花收获是机械完成的。这一数字在2012年时仅为37万公顷。未来几年之内,机收率更将会达到100%。

除了棉花以外,在大田作物生产过程中,通过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相对于人工而言,效率提高了百倍以上,每亩作业费用已经降低到10元以内。

更为重要的是,在基因型大数据、表型大数据和环境大数据的基础上,智慧育种技术快速发展,使得育种时间从10年缩短到5年甚至更短。

中国农业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元,参与农业的主体越来越丰富,北大荒提供的农业服务,使得数以万计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有机衔接。得益于这些新兴生产要素的参与,中国农业的产出数量和质量都实现了有效提升。

以黄瓜为例,2020年全球9100万吨产量中,中国产量约为7300万吨,占全球80%。其背后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黄瓜育种技术的显著进步。这种进步,实际上已经可以让中国消费者实现全天候吃黄瓜,并且不重样。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我国有耕地面积1.35亿公顷,2021年有效灌溉面积为6963万公顷,这一数字在1978年为4497万公顷。

当今世界,耕地灌溉面积的持续扩大都高度依赖政府公共投入。通过公共投入解决农业生产存在的负外部性,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要素更新,提高了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

例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 “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做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不仅提高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也为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我国粮食生产十八连丰,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综合配套保障。此外,带有资源优化配置性质的制度供给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传统家庭经营户均耕地规模不超过10亩,而且地块分散细碎,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尽管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但问题仍然难以彻底解决。

为此,我国不同地区做了不同探索,安徽、陕西、广东、山东进行了“一户一田”改革试点,并进一步探索实现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显然,这种面向地块的优化配置方案,也需要政府力量的参与。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必将获得更高层面的统筹安排、扎实推动,为我们的农业强国建设、粮食安全保障,全方位夯实根基。

2023年农业思想工作总结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学习心得精选篇三

从中国农业最近10年来的发展来看,农业生产在吸收新要素和优化要素配置的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22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为246万公顷,棉花机械化采收率超过80%,这也意味着有200万公顷棉花收获是机械完成的。这一数字在2012年时仅为37万公顷。未来几年之内,机收率更将会达到100%。

除了棉花以外,在大田作物生产过程中,通过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相对于人工而言,效率提高了百倍以上,每亩作业费用已经降低到10元以内。

更为重要的是,在基因型大数据、表型大数据和环境大数据的基础上,智慧育种技术快速发展,使得育种时间从10年缩短到5年甚至更短。

中国农业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元,参与农业的主体越来越丰富,北大荒提供的农业服务,使得数以万计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有机衔接。得益于这些新兴生产要素的参与,中国农业的产出数量和质量都实现了有效提升。

以黄瓜为例,2020年全球9100万吨产量中,中国产量约为7300万吨,占全球80%。其背后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黄瓜育种技术的显著进步。这种进步,实际上已经可以让中国消费者实现全天候吃黄瓜,并且不重样。

当然,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仍然是土地,耕地更是农业的命脉所在。我国多方一再强调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原因。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我国有耕地面积1.35亿公顷,2021年有效灌溉面积为6963万公顷,这一数字在1978年为4497万公顷。

当今世界,耕地灌溉面积的持续扩大都高度依赖政府公共投入。通过公共投入解决农业生产存在的负外部性,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要素更新,提高了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

例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做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不仅提高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也为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我国粮食生产十八连丰,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综合配套保障。此外,带有资源优化配置性质的制度供给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传统家庭经营户均耕地规模不超过10亩,而且地块分散细碎,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尽管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但问题仍然难以彻底解决。

为此,我国不同地区做了不同探索,安徽、陕西、广东、山东进行了“一户一田”改革试点,并进一步探索实现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显然,这种面向地块的优化配置方案,也需要政府力量的参与。

明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必将获得更高层面的统筹安排、扎实推动,为我们的农业强国建设、粮食安全保障,全方位夯实根基。

2023年农业思想工作总结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学习心得精选篇四

第一,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土地流转工作。

土地是农民之本、富民之根。作为土地流转实践操作者,做好土地流转我们首先要明确农地产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维护群众土地利益。进一步细化和界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权责、权益以及农民对承包土地的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权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范程序,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第二,构建并完善农地流转的市场机制。

土地流转的目的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将流转土地推向市场进行规模化经营是必经之路。政府要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当地大农户进行规模化经营。政府要做好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对当地土地信息收集、整理、广告、政策咨询、信用担保,开展土地资产评估,接受供求双方咨询,为供求双方提供流转平台,打消农民因土地流转而产生的顾虑,以提高土地流转的成功率。由政府代为出租、转租或转包,从而促进农地的流动和集中。加强服务机构建设,为土地流转搞好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县、乡、村建立专门的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搭建三级服务平台,提供转前、转中、转后全程服务。

第三,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种植大户+基地+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鼓励百姓土地入股、租金入股、劳动力入股,减轻部分农产企业资金压力、劳动力短缺困扰,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共同致富的合力,提高百姓单纯土地租让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辐射能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搭建劳动力就业平台,对辖区内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上门普查,将调查数据录入“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程序,对农村劳动力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及时将人员状态变动信息在“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程序中进行修改,通过并定期与人社部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比对,掌握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失业信息。利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各类招聘信,联系相关企业到我乡定期开展招工工作。

第四,培育具有企业家素质的职业农民。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选择外出务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并且目前农村主要由儿童、妇女和老人构成,农村农业发展情景堪忧,职业农民后继乏人。发展壮大农村规模化经营离不开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精神的职业农民。因此,必须尽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人才队伍。政府部门要创造农村发展条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他们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协助做好在用地、收费、注册、纳税服务等方面工作,降低返乡农民工创业门槛。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帮助解决创业资金不足的难题。对在家从事规模种植、养殖的返乡农民工,乡镇农技部门要积极予以技术支持。定期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把更多的农民培养成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广泛运用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扩大农民科技培训的覆盖面。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定向培训”,力争培养出一批种养专业人才、科技示范人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2023年农业思想工作总结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学习心得精选篇五

今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决胜之年,也意味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将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成功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抵达终点前也难免磕磕绊绊,更重要的是,冲刺完成以后的前行方向又该何去何从。

对于脱贫任务和脱贫困难相对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应该如何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1+12”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规划措施、具体落实双管齐下。

在措施的规划上,要体现全面覆盖和精准针对的要求。对于重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保持一定的财政投入力度,以求总体稳定。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脱贫县,可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因地制宜地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挖掘其自身发展潜力以及巩固脱贫成果。对于返贫问题,健全防止返贫检测和配套的帮扶机制,杜绝贫困户在脱贫和返贫之间的来回挣扎。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推动其积极与乡村振兴同配套适应,确保广大的农村人口有应对风险、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

在具体落实上,制定的政策离不开单位个人的落实,所以乡村振兴离开不专业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深入脱贫地区了解实情,根据当地特色和优势条件,配套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下乡问题,需要拓宽引才聚智的渠道,如通过现有的公务员招录制度、事业单位招聘制度等方式,将“三农”人才聚集到乡村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贡献力量、发挥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培训问题,需要注重当地人才的训练养成,通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本地青壮年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乡村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人才。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者内涵都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属异曲同工之妙。广袤大地上,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已经不再饱受饥寒之苦。

2023年农业思想工作总结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学习心得精选篇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根据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省委党校的青班学生,笔者最近听了党校教授的关系。

在乡村振兴策略的课程中,我们通过现场学习和在线搜索了解了一些地区实施乡村振兴策略的情况。总体来说,各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乡村产业繁荣,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培育乡村文明,促进大众生活富裕,但相对推进乡村管理,特别是改善乡村治安的具体做法不多,似乎有一只手软。

管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治安良好是管理有效的重要表现。从我省实际看,乡村治安情况与乡村产业繁荣、乡风文明等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治安混乱的乡村,产业繁荣,乡风往往受到不良影响。例如,我省因毒品问题被国家强调。

有关部门重点整备地区,由于生命事件、枪支爆炸等问题被省有关部门重点管理和招牌整备的地区突出,这些地区治安状况差,一些外国企业担心当地投资,当地产业不繁荣,一些大众很难安居乐业。在这些地区,有些人非法致富,产生不良示范效果,诱导不了。

少数人同流合污,严重破坏当地乡风文明。当然,也有位于珠三角的乡镇,强调违法犯罪层出不穷,但乡村产业繁荣,生态宜居,大众生活富裕。这些乡镇大众经常面临抢劫一盗、黄赌毒黑绑架等问题的骚扰威胁,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从第三方调查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大众安全感普遍不高,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果安心生产生活受影响,安全感低,产业繁荣,生活富裕,管理有效,不是全面的乡村振兴。

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在会上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存。

生存富裕的总要求,着重于力点和突破口的集中力量,推进_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使_父亲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加保障、更加可持续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现实。

2023年农业思想工作总结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学习心得精选篇七

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反映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疑成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规定。因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基于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短板和弱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于统筹协调好人与水土资源、农业投入品、农业产出物、人居环境间的“四大矛盾”。

协调优化人与水土资源间的矛盾。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情。缓解并克服人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现实矛盾,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必须在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的基础上,有序开展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村庄空闲地、“四荒地”等综合整治,严格落实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并重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北方黑土地流失、南方重金属超标等治理力度,加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发展旱作农业,推广节水技术,坚持以水定地、量水而行,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产权制度改革。

协调优化人与农业投入品间的矛盾。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不当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极大束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严格种养殖、加工储运等环节的投入品监管,加紧制修订农业绿色发展地方性法规,出台农业负面清单等约束措施。加大缓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推广,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新型技术应用,加强肥料统配统施社会化服务。普及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

协调优化人与农业产出物间的矛盾。从产出端来讲,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要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要实现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必须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业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农机装备研发应用能力,千方百计生产数量充足、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的农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发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强化对体量大、分布广、污染重的作物秸秆与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通过资源再造实现价值再增,全面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协调优化人与人居环境间的矛盾。加强垃圾整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全面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必须因地制宜探索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方式,创新政府支持政策,激发农民参与动力,着重推动垃圾分类减量,加强收运储处等硬件设施条件建设;分区分类治理生活污水,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科学选择和探索完善厕改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治理;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村容村貌,创建美丽乡村。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