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国第五回读书心得体会(优秀7篇)

时间:2023-08-29 11:26:56 作者:ZS文王 2023年三国第五回读书心得体会(优秀7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三国第五回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第一段:引言(100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第五回是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之一,不仅揭示了刘备、曹操、孙权等人的性格特点,还展现了他们智勇过人的一面。通过阅读这一回,我深刻领悟到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道理。

第二段:刘备的智谋(200字)

第五回中,刘备忍辱负重,屡败屡战,最终成功夺取了荆州。他运筹帷幄,军事决策精准,充分展现了出色的智谋。例如,在濡须口之战,他放纵关羽投效曹操,设计让众将将士憎恨关羽,使曹操惩罚了关羽,进而令关羽之弟张飞自愿激烈进攻,而刘备则借机进取荆州。刘备的举动看似不利于自己,实则达到了牵制曹操之目的,可谓智勇双全。

第三段:曹操的权谋(200字)

曹操是个睿智而狡诈的人物。第五回中,他用计蒙蔽刘备,让刘备离开了捷径,陷入了斜谷之中。曹操事先布下连环计,顺利地截断了刘备的退路。曹操对刘备的重视和警惕,展现了他高明的权谋手段。曹操还利用唐突之计来埋伏马超和黄忠,进一步展现了他的狡诈和冷静。

第四段:孙权的机敏反击(200字)

第五回中,孙权展现了他的机敏和果断。在曹操困守江南,准备进攻东吴时,孙权不贪功好斗,明智地避开硬碰硬的战斗,采取暂避锋芒的策略。他不仅悬赏征集奇计,还秘密派人到建安探听情报。孙权最终借助周瑜之计,成功献出荆州,并由此奠定了东吴在江东的统治地位。

第五段:思考与体会(400字)

通过阅读第五回,我深刻认识到智谋与权谋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我们也需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善于运筹帷幄,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另外,我也明白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道理。即使拥有再高明的智谋,也难免会犯错。因此,在做决策时,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逊和冷静,不断吸取教训,以免反而因为自己的聪明而走入困境。最后,通过刘备、曹操、孙权三位主角的拼杀和智斗,我也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与多变,人心的机智与背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观察和对人心进行分析,以解决各种人际关系问题。

总结: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通过刘备、曹操、孙权三位主角的智斗和权谋,展现了他们各具特色的性格和才华。他们的故事不仅让我欣赏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还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这一回,我深刻领悟到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道理,并明白了保持谦逊与冷静的重要性。这些体会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国第五回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三国第五回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段:导入引言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其中的第五回,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之一。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三国第五回》这一章节不仅精彩激烈,更彰显了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使我对这一历史故事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第二段:兴趣引发对历史的思考

在《三国第五回》中,袁绍集结众多势力,企图消灭曹操并统一中原,而曹操则在关中积蓄力量,在适当时机发动了一次令人瞠目结舌的太白之战,成功将袁绍击败。这一段历史故事,引发了我对于当时历史背景的思考。当时的天下已被分散成多个小国,战乱频繁,各方势力互相争斗不休。而曹操的智勇双全、军事才能出众,使他在乱世中逐渐崛起,这也让我深思一个领导者的智慧与勇气在历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三段:人物形象深入心灵

《三国第五回》中,曹操作为主要的反派人物让人印象深刻。他运筹帷幄、智慧非凡,用计击败了作为自己劲敌的袁绍。他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过五关斩六将,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胆略。曹操的人物形象让我想到了现实社会中的领导者,他们需要有与众不同的智慧和勇气,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取得成功。

第四段:历史故事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三国第五回》中的历史故事不仅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还让我开始思考一些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领导者应当具备怎样的智慧和勇气来应对各种挑战?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淡定?又该如何正确运用智慧与勇气的结合来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无不围绕着人的智慧和勇气展开,让我对任何领域的发展都想到了智慧和勇气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段:完结总结

通过阅读《三国第五回》,我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历史,还让我对于智慧和勇气有了更为直观的体会和理解。这段历史故事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尤其是领导者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和能力,才能在困境中取得胜利。《三国第五回》散发着智慧和勇气的光芒,也激励着我不断努力,为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通过阅读历史故事,我明白了历史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经历和奋斗都散发着普遍性和启示性。我会继续阅读历史故事,从中汲取智慧,用智慧和勇气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不断进取,追求更好的自己。

三国第五回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人物,其中我最喜欢关羽,最不喜欢刘备。

关羽他“义“字当头,对刘备忠心无二。即使曹操给了他很多的好处,但他只认兄弟情义,坚决要回去。他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英勇,就这一回就体现出了关羽非常好战,杀了六位大将。

我最不喜欢《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他非常狡猾,比较虚伪。

刘备不讲义气,桃园三结义时,他口口声声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但是他根本就没做到。

《三国演义》里的还有很多奸臣和忠臣,但关羽才是真正忠臣,我最喜欢他。

三国第五回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段:引言(100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第五回《吕布奉命斩母》是其中的重要篇章。在读完这一回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人性、道德与历史教训。通过深入剖析,我得出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大路不行,小路犹可通(200字)

在《吕布奉命斩母》中,曹操派使者让吕布杀自己的亲生母亲,以测试吕布的忠诚度。这一情节令人深思。我们常常觉得大路通行,小路不通,但却常常忽略了一些细节或者小事的重要性。吕布虽然深爱自己的母亲,但他也明白自己是一个军人,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曹操。他最终选择了杀死母亲,以表明自己的忠诚。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取舍,从整体利益出发,明辨是非。

第三段:忍辱负重,坚守信仰(200字)

这一回中,刘备被周瑜囚禁于瓮中。一开始他陷入绝望,却在关羽和糜竺的引导下重新振作起来。他保持了自己作为君子的风度和信仰,不以为意的态度使周瑜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刘备凭借着忍辱负重的品质,以及对自己信仰的坚持,成功地从囚瓮中走出,最终成为了令江东三分颜色变的对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我们要保持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并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段:计策双方,智慧过人(200字)

在《吕布奉命斩母》中,不仅有吕布、刘备等英勇的将领,还有以曹操、周瑜为代表的智者。曹操派吕布守卫徐州,在吕布即将被囚的关键时刻,曹操谋划了一个巧妙的计策,让吕布最终得以重获自由。周瑜则在赤壁之战中,巧妙地利用风助火,一举破了曹操的大军。这两个例子都展示了智者的智慧过人,他们在关键时刻的灵活运用策略,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第五段:对历史的思考(300字)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在具体的情节之下,隐含着丰富的历史教训。第五回读书心得的重要启示是,历史永远不会简单,人物的行为也经常令人费解。我们应当客观看待历史,不仅要看到其中的荣耀和光辉,更要看到其中的悲剧和讽刺。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从中吸取智慧,借鉴成功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总结(100字)

《吕布奉命斩母》这一回书中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信念的重要性以及智慧的力量。在读完这一回后,我深感自己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通过阅读和研究,我们可以在小说中领略历史的风云,体验人性的曲折,获得智慧方面的启示,不仅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三国第五回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三国演义》读后感我读完一本叫《三国演义》的书的感想是: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都很英勇善战。还有蜀汉的皇帝刘备不但很能打仗,而且有时还为五虎大将出谋划策。谋士诸葛亮足智多谋,而且还发明了兵器连弩。因此,我要向他们学习。除了他们以外,我还要向姜维、凤雏与徐庶学习。我有向他们学习的人,自然也有不向他们学习的人。

例如:曹操、董卓、司马懿等奸臣。其中董卓经常胡作非为,有时还放士兵乱杀平民,最后被吕布杀死。而曹操、司马懿则都多疑,有时本该打胜仗时,他们就因为多疑而打了败仗。让我说东吴的`皇帝孙权是个怎样的人,那我会说:孙权是个半忠半奸的人。半忠是曹操在攻打东吴时,孙权与刘备联手,并将荆州借给了刘备。半奸是指孙权命令手下潘璋、马忠杀了蜀汉大将关羽和黄忠。我还不喜欢蛮王孟获,他在刘备死后一直侵略蜀汉,直到诸葛亮擒他七次后,才肯心服。还有魏延,他在诸葛亮死前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在诸葛亮死后就造反,后来被马岱杀死。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刘禅。因为在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他;诸葛亮死后,又让姜维辅佐他。可刘禅不但不听姜维的,反倒听信奸臣的谣言。最后竟投降司马昭,而且还在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时,还不想回蜀了。如果让我当皇帝,那我不但要向谋士问计,还要自己想办法。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争霸之事,体现了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可以说关羽是义的诠释。

那么,诸葛亮就是智的化身。虽然他没有成功扭转三国归晋的结局,但他成功改变了三国。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

其实没有最后的胜者,也没有失败者。司马炎不是,曹操也不是,刘备孙权也不是失败者。他们都在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出他们最绚丽的光彩。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耳边仿佛又传来了这句富有哲理的话,使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用心去读《三国》,品《三国》,道《三国》,用心去感受三国的史诗,感受它的悲壮之美!

三国第五回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纵观古今,听闻乱世之使命便是出英雄。群雄起,讨董卓,枭雄生,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论英雄。纵使时至今日,观之,也倍感热血沸腾。

我一无所有,仅凭一腔热血,有如清末的康有为变法,最终只会落个满盘皆输的下场。可我不愿做浩瀚历史的一隅,不,或许连一隅我都称不上,碌碌无为的我终有一天会被世人所遗忘不是么?如同这些英雄一般,为国出力,名垂千古我不敢妄想,至少,我该实现自身的价值。直至今刻,我才终于理解了,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虽不敢妄称才。然而上天将我置于世,必有其理由。我定有我存在的价值,只是我明白,如果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三国浩瀚历史,寥寥数语又怎能概括。卷帙浩繁的战役,陈寿也只能几笔带过,我们永远无法深刻体会其中的艰辛,其中的残忍,更何况那些足智多谋的文官,奋勇杀敌的武将?破五关斩六将,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子建七步成诗等等,这些,是天生变具备的才能吗?不错,他们定是在此方面有过人之处,然而,没有人能否定他们为实现自身理想价值所付出的努力。

或许,我们并不具备他们这样傲人的才能,但我们并不能忘记去努力。因为一切结论,皆建立在假设之上,唯有至我们奋斗到死的那天,才能分辨,上述的才能我们到底是否具有。

以三国之史为镜,可以成大业。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无论是乳臭未干的孩童还是风烛残年的老者,只要你提及《三国演义》,他们都能与你乐道几句。相比《三国演义》,它的“老祖宗”——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也是毫不逊色。这个国庆假,《三国演义》读过不谈,恶补了一下《三国志》,那么,就分享一下我对两部宏伟巨著的小看法和小感触吧。

两者,一为正史,一为野史,或者是小说更加恰当。这很大程度决定了两者的不同,小说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很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成功的人物形象支撑。正史写给当朝统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的是在政治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尽量还原历史原貌。

既然这样,那陈寿和罗贯中笔下的同一段历史,肯定会碰撞出不少火花。举几个让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吧。在众所周知的《温酒斩华雄》中,关羽第一次展现了自己的高超武艺,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正史却记载,华雄是死于孙坚的古锭刀下。当身边有些人还以为阿斗是孙尚香所生的时候,《三国志》却只是“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一笔带过。黄巾军起义首领张角,演义中说他乃是个“不第秀才”,然而当时还未有科举制,汉朝还是用“举孝廉”选拔官员,科举是隋文帝之后的事,三国时,哪来秀才之说?要说演义中刘关张一同作战,最经典的桥段非《三英战吕布》莫属了吧,结果《三国志》一翻,妈耶,虎牢关一战,吕布也是败给了孙坚!可怜了我的江东之主呀,功劳全算在了刘关张头上去了。这也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罗贯中神话了刘关张一波人,丑化了我们的“奸雄”曹丞相,于是小说善恶两派全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我们同样人才济济的江东,就只能沦落到打酱油的尴尬境地了。

刘关张赵马黄诸葛的神化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即使他们可能不那么真实,但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人物了,而更是伟大的艺术形象,当然,这都没什么。但是,在这里我得为被丑化的曹丞相“美言几句”。这位世人皆知的大奸雄,在演义中是名奸诈多疑的角色。让他成为奸雄的,有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大“功劳”。演义中记载,曹操欲刺董卓未遂,于是四下逃命,逃命过程中,借宿在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夜里听到磨刀声,疑心人要杀他,便屠了别人一家。“却见缚一猪欲杀”,原来是要款待他,便继续奔逃。路上偶遇“手携果菜而来”的伯奢,曹操虽然知道他是好意,但怕伯奢知道后带人追杀,“知而顾杀”。陈宫问其何故,曹操便留下了这么一句豪言壮语。这句话《三国志》中不曾记载,它的出处是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具体有三个版本,《魏书》说,伯奢儿子要打劫曹操,曹操被迫杀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怀疑人家要他命,便杀了他们。《孙盛杂记》中说是曹操听到人家“食器”声,以为人家要杀他,杀了人全家,“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显然罗贯中选择了《孙盛杂记》的说法,但他改编的有些不那么真实,说磨刀就算了,还说是杀猪,难道,曹操能听到微小的磨刀声,却听不到撕心裂肺的猪叫么?就算曹操真的说了这么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依然要说,首先曹操是凄怆地说的,只代表当时就事论事,而不是他的人生观,更没有说是“天下人”。其次,这句话,我觉得有两种意思,宁可以译为“宁可”,但也不是不能翻译成“难道”,类似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同时“毋”也有“不能”和“没有”两种意思,那么就是说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难道只要我负了他人,就没有别人负我的地方吗?”裴松之是公元372年出生的,是南朝人,当时没有标点,我这么翻译也不能算错。

如果说曹操还有什么黑历史的话,那就是大军屠城徐州了。演义中说陶谦手下投降的黄巾军又惹事,杀了曹操父亲夺了其家产,落草为寇,然后曹操蛮不讲理屠了徐州。而《三国志》中则是直截了当的说杀他父亲的人正是陶谦,虽然手法还是很极端,但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其实,对于三国,还有很多可说的,但由于篇幅原因,我选择了这个性格复杂,后人颇多争议的,也是我很喜欢的人物——曹操。一孔之见,翘盼高论!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个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但这仅仅是小说 不能带表历史。

《三国志》当然也是写的这些,不过是以人为题,还有就是他是历史。

这些过程我就不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中,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到底周瑜是不是像罗贯中所说的小肚鸡肠和阴险狡诈呢?为此,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直到读了一下三国志,我才明白:周瑜在历史中不是像在《三国演义》里的一样。他很年轻就挂帅上阵,孙策还临终托故给他。可见他在吴军中的形象有多么好。哪为什么罗贯中要把他写得那么坏呢?原来是罗贯中对诸葛亮有种寄托,把周瑜写坏点可以村托出诸葛亮的好。这下子,本来周瑜没有这件坏事变成了有这件坏事,本来周瑜有这件好事变成了没有这件好事。你们说他惨不惨啊!罗贯中觉得这样子还不够,还要把诸葛亮再神话一下,就又多了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罗贯中编出来的故事。这下可好,《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大了,人们就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渐渐忽略了《三国志》。从人们口里传出来的就只有周瑜的一些或自己本身或罗贯中编上去的一些坏毛病,而没有了罗贯中的好了。

我觉得,在熟读小说《三国演义》的同时,不妨也来读读原汁原味的历史《三国志》。

呼…花了将近一年终于将《三国志》读完了,其实三国真正的历史根本没罗贯中写得那么好,什么关羽斩文丑颜良,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张飞气吞长坂,三英战吕布等等英雄事迹全是虚构而已。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凉州人:马腾、锦马超;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及被世人所称的飞将军吕布……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了,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是我在寒假的时候爸爸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没看时我感觉《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没什么区别,读完后我发现这两本书的题材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国志》是一本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主要写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提到三国很多人都会第一想到是诸葛亮,可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另外两个英雄—张飞、关羽。

书中张飞在长坂坡那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中看出张飞的勇猛,虽然他有勇无谋,但他重情重义的品质着实令人佩服。他为了刘备的安全,不顾自身安危,率领二千骑兵在长坂坡抵抗曹军百万雄兵,虽只有二千骑兵,可谁知张飞一吼震天下,竟吓得曹军无一人敢向前一步。虽然结果让我无法接受,但张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说完了张飞,那就来谈谈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圣”之名的关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给我最深的却是他在军营中的那段“刮骨疗毒”的经历。关羽曾被毒箭射中,伤口虽已痊愈,可一到阴雨天气,左臂仍会有疼痛感,经医生诊断说需要“刮骨疗毒”。关羽听罢,果断伸出左臂,与将士们一边喝酒下棋,一边刮骨疗毒,脸上谈笑风生,没有一丝痛苦。果然啊!“武圣”之名绝非浪得虚名。他的那种坚强,那种毅力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读完他们的故事,对于这结果我无一不感到惋惜,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成为当世“豪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