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热门22篇)

时间:2023-12-02 21:10:08 作者:紫薇儿

调研报告包括背景资料、研究目的、调查方法、调查结果、问题分析等内容,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的调研报告案例,从中借鉴经验和启发。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日,黟县人大会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宏村镇木坑竹海景区、金家岭村,西递镇叶村,美溪乡打鼓岭景区和洪星乡长春村长坑村民组等地,考察了解农业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旅结合的情况,同乡村干部、县乡人大代表、农林部门的技术人员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座谈,认真分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做好下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2.11万亩,有林地面积95万亩;生猪饲养量9.4万头,家禽36.8万羽;农村经济总收入28.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99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3135元,工资性收入2467元,各项惠农政策转移性收入438元。

1、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县突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托蚕桑,茶叶、木竹、果蔬、生态养殖等特色资源优势,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主要有五里为中心的3000亩水蜜桃基地;以五溪山为中心的2800亩有机茶基地,以黄姑为中心的l200亩的生态茶园基地;以碧东、叶村为中心的千亩高效桑园基地;以洪星为中心的47000亩竹木制品原料基地;金家岭、同川村的50000羽蛋鸡基地,碧山村60000羽肉鸡基地,柯村乡皖南花猪和黄山黑鸡保种养殖基地。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种养植专业示范村,西递镇叶村、美溪乡黄姑村、宏潭乡宏潭村及碧阳镇五里村荣获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村。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发展,产业带动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营销收入达7.04亿元;华盛集团和杉森木业两家企业营销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中从事茧丝绸业的3家,从事食品加工业的6家,从事粮食加工业的1家,从事竹木制品生产的9家。五溪山茶厂有限公司利用宏潭五溪山优良生态自然环境条件,投资建立有机茶园2800亩、有机茶转换茶园2000亩,开发出“五溪山”牌生态有机茶省级知名品牌,茶农鲜叶价格大幅提高,实现企业增效、茶农增收的双赢效果等;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带动了我县蚕桑、茶叶、粮食和木竹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已在蚕桑、茶叶、木竹、蔬菜、养殖、土特产品等行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6家,其中蚕桑类14家、茶叶类15家、木竹类20家、果蔬类4家、畜牧类9家、粮食加工类3家、其他类11家,入社农户约占全县农户的12%。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培训,种子、苗木、肥料的统一采购,农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解决了广大农民在单一经营生产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黟县碧东漳溪蚕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4、农旅结合有了新突破,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前景喜人。开发了木坑竹海、塔川秋色、西递鸳鸯谷、美溪打鼓岭、黄姑小桂林、柯村油菜花等一批以农业生态观光休闲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景点,涌现了“竹海人家”、“五里农庄”、“秀里农庄”等一批乡村旅游“农家乐”示范户;宏村镇星光村木坑组过半数农户利用本地的“竹海”资源开办“农家乐”,从事住宿和餐饮等旅游服务,户均年收入达十万元以上。农旅结合还带动了竹笋、茶叶、香榧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推动了黟县民间徽菜技艺的提高和传承,广大农民在参与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诸多实惠和效益。

5、“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为农民工转移就业搭建了新的平台。国家实施阳光工程就是将“有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意愿的农民,由政府财政补贴,在输出地开展转移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近年来,共开展农村“阳光工程”培训132场次,培训新型农民4635人;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30场次,培训农民工2438人;举办新春企业用工招聘会7场次,达成就业意向的1721人次;相关部门为农民工在计生、户籍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服务。通过“阳光工程”技能培训,大多数农民工都学到了一些专业技能和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外出务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015年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12100人,其中到外省市县务工的9380人,在本县从事二三产业的272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2、以农产品为基础的旅游商品开发和农家乐旅游服务管理滞后,与我县旅游业发展水平不够协调。

3、农业科技队伍人员缺乏,服务职能弱化,不能满足农村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4、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水平偏低,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三、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1、加快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品质量提升,依托结构调整促增收。要充分依托自身资源条件,不断增加投资力度,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加快蚕桑、茶叶、粮食、果蔬、木竹、养殖六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促进我县农业产业规模和质量的大幅提升。鼓励和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组织农产品质量有机认证,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

2、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旅深度结合,支持农民创业促增收。借助“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申报成功的契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积极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规范旅游服务管理。充分利用我县旅游市场优势和丰富徽文化底蕴,加大旅游食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创办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企业,延长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建一批旅游商品知名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路径,推动黟县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3、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带动效应,依靠科教兴农促增收。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及时解决农业科技人员短缺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积极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增收。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等项目的实施,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文化科技水平和就业技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尚发展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村高技术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鼓励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

一、调查的立足点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然,文化、精神也必须建设在基本的经济状况前提上,国家政策如今偏向于农村的发展,也提出了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对此,我对于庆城县西川农业经济发展较好较快的几个村(庄)进行了此方面的调查,希望我的调查可以给新农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任务。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关键。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其重要原因。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业结构调整的认识比较模糊。可见,我国国情和农民现有的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严重制约。

为推进各示范点(村庄)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增强发展后劲,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实现,现就加快各村庄整治示范点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简单谈一谈我个人的理解。

我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有其意义如下:

1、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

2、促进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合理布局;

3、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6、调整产业结构,可以降低能耗物耗,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二、调查的样本点

就此次调查的村主要分布在庆城县北部乡镇,虽有不同但大的方向基本相同。

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型,加快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棚膜经济改变生产结构唱响“新四季歌”。不论春夏秋冬,日光温室生产的蔬菜,价格一路飙升走红。通过推广棚膜经济,庆城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玄马贾桥村、卅铺镇二十铺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基地。镇党委采取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的办法,引导农民种植反季节瓜菜,使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附表1 2012年日光温室经济效益调查表

注:亩产量中不包括特色保健菜、花卉、育苗。

关于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情况

附表2 2012年早春塑料大棚生产效益典型户

单位:栋、亩、公斤、元

认证。在这些加工企业的带动下,高楼、白马铺等乡镇的种植户,进行订单生产,形成了“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发展模式。

调查三:小蓖麻变成大产业。去年,蓖麻新品种引进示范项目由庆城县科技局下达,县种子管理站负责实施,示范点设在马岭镇、玄马乡。示范地主要以川、原地为主。示范共涉及7个行政村的部分自然村,分别是马岭镇寺沟门、下午旗、庙台子、、路沟门村、李家塬、琵琶寨等。涉及700多农户。示范种植面积2400亩,全部为全膜种植,品种有淄蓖5号、淄蓖8号和汾蓖10号。据田间测产,示范平均亩产289.59公斤,总产量69.5万公斤。按照目前市场收购7.3元/公斤计算,亩产值达到2114.01元,总产值507.4万元。种子、肥料、地膜、机耕费等每亩投资400元,亩纯收益达到1714.01元,全县2400亩的种植户总增加收益411.36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土地适当集中,发展种养植业大户,积极退耕还林(草)等。

三、调查的核心点

但纵观庆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的几次革命性的变化,不难发现在国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以来,农民已经在政府的带领下,利用科学的手段,发展适合本村的产业,改变产业链,逐步告别了原来只解决温饱的简单产业结构,开始出现利用科技的力量追求最适合,高效率,高利用率,大面积的新产业(如:大棚蔬菜,特色农业,大面积养殖业,经济作物。),将以前只是简单的分户植作变为系统的,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植作,节省了劳动力,挺高了效率和经济收益,已逐步走出了困惑,探索出了适宜自己发展壮大的产业路子。同时,各级政府在经济上,技术上,政策上给予了大量帮助,也助推了产业结构变革、跨越性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已经有了喜人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的背后任然还存在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应该看到村民其实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村官中个别干部仍有着怠慢工作的情绪;外出打工者不关心本村的产业变化;新到基层大学生们虽有渊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贫乏;留守的农民大部分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有所作为,带头的村民人数少形成不了规模和气候;老人们生活趋向于安逸对产业的调整基本不关心。这些潜在问题,有些已经显现出来,有的一直为解决。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食又种什么呢?只有3%的农民认为,种粮食可以致富,前提是要土地广,资金雄,技术强,形成一定规模种植。

二是农民致富欲望减退了,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思想较为严重,极不适应时代要求。只有15%的农民对农业生产树立了一定信心,还在一定程度上探索新领域、摸索新技术、收集新信息、寻找新项目,75%的农民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种粮食生产表现为无可奈何,总认为不种粮油就没有办法,只有还是种起吗?10%的农民干脆不种,举家外出务工,其中40%的农民认为:只要政策不变,现在这样,种点耍耍粮食够自己吃饭就行了。只有10%左右的农民认为:农村、农业还有搞头,还想将自己的粮食多点,存款多点。

三是农民科技文化、思想素质、劳动意识与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产业化发展要求极度不适应。

四是干部农村工作方法与市场经济要求和农村工作新情况、新形势极度不适应。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乡镇干部和农村干部整天忙于日杂事务,思农村发展规划、想农村富裕措施、带群众走富裕路,促先进帮后进的点子不多,空间小。

五是少数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不像搞“形象工程”、“民心工程”哪样热心。

六是农业结构调整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实施农业综合规划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部分乡镇农业结构调整仍表现为“就结构调结构”,没有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区位资源、人文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前期农业规划、区划研究成果。

七是宣传力度不够,产业政策未鼓励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

整本身需要一定的投资,需要全体农民自觉参与,调查了解到,个别乡镇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群众真正了解本乡镇结构调整规划的不多,乡镇出台了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政策的更不多,即是出台了产业政策也不具体,难于操作。

八是部分乡镇干部、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缺乏系统性、长期性、艰巨性、多因素性认识,特别是个别主要领导注重当前“政绩”“数字政绩”,对短期内难于出成果的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畏难情绪大,其具体表现为:要么是农业结构调整深度不够、广度不及,被动性调整。要么是盲目地跟从,凭一时热情地干,没有系统工程意识、长期工程意识,持久战意识,带有严重的盲目性、跟从性。

九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由于政府重视、部门扶持、政策倾斜、科技含金量高些外,面上农业结构调整科技含量都较低,主要受资金、信息、科技、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十是配套服务未跟上。相关的资金市场、人才市场势,技术市场、信息服务等尚未开发,更谈不上充分利用了。

四、调查的落脚点

它各业发展滞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势在必行。

实践证明,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结构调整,不仅是解决当前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困难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现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的大背景,统筹考虑整个农村的种植业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调整。

一要以发展优质、高效产品为重点,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效益优先的原则、农民自愿的原则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调减普通玉米的种植面积,扩大非普通玉米的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制种玉米、专用玉米、优质大豆和蔬菜等适销对路作物,突破性地发展饲料作物,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要通过围绕周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流通企业,扶持和培育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订单”,搞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品衔接,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进一步搞好区域布局,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促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要围绕绿色食品作文章,优化作物品质结构。

极性很高。因此,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确立主导产品,广泛发动,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充分发挥粮食优势,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要加快品种改良步伐,优化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要大力开拓市场,积极培育发展中介组织,培育和壮大经济人队伍,力口快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最大限度地避免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保护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三要以壮大搞强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重点,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当农业完成数量扩张之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工业,加工业上不去,粮食经济搞不活,畜牧业也难有大的发展,农民增收和财政增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必须把农副产品加工业搞上去,使大量的农副产品彻底摆脱出卖原料的状况,从根本上解决粮食效益低、畜牧业波动大等深层次矛盾,促进农民的产业升级,加速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突出重点,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合理布局,确立支柱产业,突出重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加快骨干加工项目建设,做到上一个项目,带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要打破区域和所有制界限,积极推进资产重组,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多种形式的合资与合作,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要把农副产品加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实行工农联动,增强产业关联度,形成以加工业拉动农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产业格局。

不大。要教育农民转变“唯粮是农”的传统观念,积极发展畜牧业、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引导农民进入农村非农生产领域,拓宽增收渠道。要抓住国家对小城镇建设高度重视、实行扩大内需方针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大力度,加快步伐,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乡镇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集中地,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开辟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小城镇务工经商,拉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要有计划地加强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为促进分工分业,尽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条件。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管理,做好信息反馈,引导农民有序地到域外务工经商。

五要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重点,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个体私营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潜力很大的增长点。要适应农村结构的调整,通过政策和扶持,鼓励域外资本,利用农村耕地、荒山、荒地、水面等,发展种养专业户,建立农牧业生产基地,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引导个体工商户加快资本周转,向私营企业过渡。鼓励有实力的私营业主,通过收购、兼并、承包、联合经营等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产权改革,实现资本扩张和企业组织制度创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个体私营业主参与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的开发建设,为非公有经济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而言之,构建和谐新农村,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民增收的首要前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根据镇人大主席团2016年工作要点和主席团会议的安排2016年6月1日早,在镇人大主席敖菲同志的带领下,对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辣椒生产。

2016年全镇共种植辣椒20000亩,品种主要以“长虹”、“足法”、“甜杂一号”等品种为主。辣椒育苗在3月20日结束,大田移栽在5月30日结束。

2、万寿菊生产。

××镇在2016年共种植万寿菊9000余亩。技术人员在各村委会负责好技术指导,按规格移栽,已结束。

3、南瓜生产。

古城村委会根据自身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等有利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16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找准市场,由村委会租地200亩,发展南瓜新型产业。5月20日移栽结束。

4、浅水藕生产。

浅水藕生产2016年的生产分别在淑足、海晏2个村委会,种植面积为200亩,3月25日种植结束。

5、水稻抛摆秧生产。

2016年分别在大堵、长桥、大同、捏龙4个村委会完成水稻抛摆秧5000余亩,在4月29日日移栽结束。此项技术能使每亩水稻比常规育苗增产30至100公斤。

1、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使部分农民得到一定得实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增强。糯白村委会的山外村民小组,前几年在甜椒产业结构调整中,有的农户种植甜椒的亩产值超过了烤烟,极大地增强了农户种植甜椒的积极性。今年群众自发种植“甜杂一号”品种400余亩,在市场中寻求生存,形成一定的品牌,每年甜椒收获季节都有一些老板到村子里收购。

2、村委会干部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有的干部对闯市场充满了自信心。特别是古城村委会干部,根据村委会土地少的现实情况,努力发展高效农业,并身先士卒,首先自己租地200亩种植南瓜,自发地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形成了一定得品牌,吸引了部分老板落户××。这两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集中力量发展辣椒产业,形成了辣椒品牌,老板张友清在长桥村委会建厂,到我镇发展辣椒产业;今年曲靖的老板也积极到××签订2000亩辣椒合同。

三、

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群众的整体素质弱,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对市场认识不足,对政府依赖心较强。我镇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部分群众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缓慢,满足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缺乏大市场意识,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持怀疑、观望态度,就是在村组干部的劝导下,种植万寿菊、青刀豆等产业,也是提心吊胆,生怕吃亏;还有的农户,今年种植辣椒得到实惠,如果明年种植辣椒吃亏,就对辣椒产业持否定态度,接受不了市场变化,害怕失败,没有闯市场的意念;再者,在哪一个村委会发展新兴产业时,农户最希望的就是种子钱免费,机耕费用由政府部门埋单,对政府的依赖心理较强,种出来的东西希望政府负责收购并付货款。

2、群众的短期盲目性种植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阻。去年烤烟市场较好,使栽烟户得到了实惠,今年绝大多数种植户种植烤烟的面积比往年多了许多,而对于其他种植产品态度冷淡了不少,而忽视了市场的变化,不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生产。这期间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3/5会自发地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卖。还有的老板,恶意拖欠群众的货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4、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特别是蔬菜产业,对水的需求很高,在种植的时候缺水,水库的水又不下来,没水浇灌,雨水多时水又排不出去,菜地被淹。

5、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落后。土地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艺发展的趋势,而现在各家各户在各自的承包田内,各种各的,不能进行产业布局,没有形成产品竞争力。农户的观念依然是传统农业观念,生产技术上也还习惯传统的耕作方法,如抛摆秧推广了十多年了,今年政府部门没有补助,有的农户又重新回到了水育秧的传统技术。发生病虫害了,没有群防群治的观念,也没有综合防治的观念,你打你的农药,我施我的化肥,最终造成土地越来越瘦,病虫越来越难防治,生产承办提高了,但产品的品质、产量却没有得到提高。

四、整改措施。

1、围绕现代农业生产,逐步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寻找产业发展突破点。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而土地集约化、操作机械化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积极引导农户组成生产合作组织来发展产业,推广新科技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形成特有的品牌。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量争取资金支持,可以发展田间地窖,同时和水库部门联系,协调解决生产用水问题。

3、争取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开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水平,加强农民对市场的认知。

5/5。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工作报告

和谐社会指的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这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对产业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和谐社会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基础上,从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而以产业结构对劳动力要素结构的影响为实证分析,说明如何以和谐社会为目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作者:魏海燕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44刊名:甘肃农业英文刊名:ganshunongye年,卷(期):“”(10)分类号:f2关键词: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产业调研报告

xx年9月我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村官入职已经三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对于我们枣园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现我就枣园村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栆园村位于北赵川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89户,1069人,劳力413人,其中党员23人。全村耕地面积1811亩,其中主导产业核桃427亩,板栗41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50亩,小麦种植面积5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861亩。畜牧业方面,全村牛存栏52头,猪存栏615头,xx年人均纯收入3700元,是我县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枣园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枣园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枣园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枣园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核桃、香菇、木耳、天麻、丹参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过关,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1998年到xx年,核桃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核桃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核桃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多是病园、老园、残园,果树多为老式核桃树以及被淘汰了的晚熟品种,矮化等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核桃树苗比较缺乏,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从而导致产量低,病虫害现象严重。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xx年至今,玉米、小麦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香菇、木耳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香菇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离乡,端着金碗要饭吃,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四)、肉猪养殖技术落后,规模较小。枣园村的养猪产业历史悠久,但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是散养户,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养殖的状态,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加之近两年以来玉米、饲料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核桃产量低,品质差;果园施肥普遍凭经验,缺乏按果树需肥规律测量化标准施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多为晚熟品种,经济效益低。新建核桃园苗木小,见效晚;核桃苗木价格较贵,群众无力购买,导致核桃发展速度缓慢,规模小;群众没有深刻认识到核桃栽植的`重要性,思想过于保守,急需解放思想;新建核桃园的管理差,核桃苗成活率低,标准园建设不达标。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养猪业规模小,呈分散状,大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没有形成,缺乏典型养猪模范带头人,群众没能看到规模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大做强。

(五)、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电视,信息渠道有限,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围绕“加快核桃,提升板栗,壮大畜牧,多业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的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穷面貌。

根据枣园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核桃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1、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抓住核桃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最后一次机遇,切实加强枣园村核桃产业在全县核桃产业中的比重,我们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核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核桃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核桃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2、大力扶持核桃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核桃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我县棣花、商镇学习参观通过核桃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核桃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对核桃建园示范户以及核桃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桃商品化。依托我县在全国核桃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核桃产业,使核桃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核桃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xx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核桃产业基地。

2、抓好养猪产业建设。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倡导下,我们村现存栏猪615头,主要分布在两个大的养猪场和村中100多户村民家中,其中两个大的养猪场占去了村中十分之一的养殖数。但是,这还不够,还应提高猪的存栏数,鼓励村民多养猪,使养猪产业发展上规模,只有发展上规模了,养的猪才能有销路,才能卖出好价钱。再者,根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猪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这样既改变了夏季猪粪遍野的臭味,又使村容得到改善,也使村民用上干净便捷的新能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沼气用过的粪便还可以继续在田间施肥,通过这样的循环使用,把我们村的养猪业做大做强,形成养殖业、农业、新能源的循环发展链。

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危房排险,灾后重建工程。我们村有一部分群众居住在年老失修的危房中,随时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及时对这些危房进行排查加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今年的雨季过后,我们就及时的对全村的危房户进行了排查,发现有方相启、吴有发和郭丙丁等几户村民的房子存在不安全隐患,我们通过政府资助和本人筹集一部分资金,对这些危房进行了重建。

2、对枣园村村民小组的入组道路逐步进行维修改造、改善村容村貌。由于资金问题我们村的入组道路一直没有统一硬化,村民随便在房前屋后堆积家畜粪便、乱倒垃圾、存放柴火,显得比较凌乱;道路两边也没有种植树木,进行绿化,每到下雨天,村民行走在泥泞的路上,走进院落,都会留下两排带有泥土的鞋印,使干净整洁的院落略显凌乱。因此,我们对入组的道路准备进行硬化整治,以改变脏乱差现象和村民下雨天出行难的局面。

3、建设好村文化室。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现有陕西省“农家书屋”协会捐赠图书xx多册,有条件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规定每个月1号、10号、20号可以前来借书,对借书群众进行登记。在借书时,多劝导村民借科普方面的书籍,借此机会进行科普知识的宣讲,让村民从书中学到致富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村民的思想得到提升,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让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够积极的执行政府的正确引导。

(三)、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好“推动科学发展,党员争当创业先锋”,深化党员承诺制度,全面推进“党员中心户”制度,加强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我们村的致富能手李小虎,是我村的养猪大户,家中有猪72头,其中老母猪20头,每年每头老母猪可下猪崽10只,每个老母猪每年可下两次猪崽,每个猪崽最少可卖元,仅猪崽一项每年就可毛收入8万元,除去养猪的花费,加上每年出栏的大猪,能够纯收入8万元。通过这样的带领,极大的带动了我村的养猪产业,使我村现在形成了家家户户都养猪的局面。

实施阳光村务,广泛汇集民意。在村“两委”中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村组理财制度,提高村调委会业务水平,及时规范的公开村务、党务、财务、事务。下村到户多了解民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将职权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组内。大力推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村班子的陈旧思想,积极接受新事物,大胆创新。

总之,要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建设,把枣园村建设成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相信枣园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农村,积极与村民和村党员干部沟通,积极为村两委谏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的大学生村干部,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

强力推进两区同建实现兴农富民强县。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工作报告

一、塔城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塔城地区位于祖国西北部,总面积十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宜耕种土地约1200万亩,已耕种约600万亩,并有9000万亩天然牧场.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好,连年获得丰收.全地区农村经济正朝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村产业已在向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迈进.

作者:居中元沈晓红作者单位:中共塔城地委党校刊名:实事求是英文刊名:seektruthfromfacts年,卷(期):“”(3)分类号:f2关键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研报告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__”,让这一概念走入公众视野。20__年5月19日,《中国制造20__》正式公布,对于中国来说,这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述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经过近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规格、规模的卧式车床制造企业,中国大型数控车床、精密轧辊磨床的主导生产企业。目前在全国机床工具行业的5000余家企业中,被中国机床工具协会评为综合效益第15强,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船舶、风电、石化、铁路、军工、冶金等众多领域,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拥有企业技术中心1所、境外研发中心3所,先后承担了多项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共申请专利212项,其中发明专利72项,实用新型专利140项,授权专利共172项。此外,星火机床同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多家公司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发出了数十种新产品,特别是数控大型卧式车床技术在国际上属于水平。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星火机床就制定了《计算机应用系统初步设计》方案,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域网,相续又实施了cad甩图板工程和办公自动化oa项目,基本实现了电子化工作流程;从20__年开始,企业又陆续实施了3d设计工程和plm项目,为两化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20__年法国研发中心开始研制“spark++”简易数控系统,部分功能在普及型数控机床中已经得到应用,为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20__年,星火机床率先在机床工具行业“客户个体化定制”方面,通过互联网+机床,开始建设“星火乐高”项目。

一、“星火乐高”项目定义及实施背景。

1、“星火乐高”项目的定义。

(1)乐高起源于丹麦,是英文“lego”的译音,是一种利用不同颜色的塑胶积木,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拼插出变化无穷造型的玩具,也被称为“魔术积木”。

(2)“星火乐高”是星火机床依据“魔术积木”原理,结合机床结构特点,深度挖掘客户对机床要求的模糊语言及显性语言,对其进行数据化转换,通过对原有模块的进一步数据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定制的系统平台,开启中国机床行业互联网+时代。

2、“星火乐高”项目的实施背景。

在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传统的销售和制造模式已无法适应客户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和同业企业间的市场竞争。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制造业薄利时代的到来,星火机床依据企业自身特点,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互联网思维,研究具有时代和行业特色的“基于机床企业个性化产品定制系统”,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将冷冰冰的机床与沸沸扬扬的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使销售与设计两端同时触网,形成开放式的客户参与“设计+分享”的个性化定制与批量生产,按产品系列和零部件类型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交易,打造一个引领时代的全球工业服务数字平台,以此达到大营销、大服务的目的。

二、“星火乐高”项目实施基础及内容。

1、“星火乐高”项目的实施基础。

产品数字化、模块化是企业实现个性化产品定制的重要途径,星火机床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实施了以图文档管理为手段的“按方抓药、缺药补药”的药匣子工程,经过数十年的数据积累和专利转化,梳理出了数十个产品系列和上百个产品模块,具备满足客户网络化个性定制的基础。

2、“星火乐高”项目的实施内容。

“星火乐高”项目以客户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结合车床“一圆一直”的结构特点,从加工范围、长度、重量、精度等显性数据入手,充分挖掘机床的隐形数据、相对数据和绝对数据,利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和产品配置理论,将产品模块按规则划分为共享型、替换型、量体裁衣型、组合型、拼接型等五大系列,以此梳理出以“圆”为基础的树状拼凑魔方架构,形成尽可能多的柔性化变型产品。根据产品零部件清单和产品结构树,建立既有迅速查询、存取浏览功能,又能确保数据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的个性化定制平台。

“星火乐高”项目通过三层b/s结构、动态网页、三维可视化插件、数据库连接等技术组合集成,使其具备以下功能特点:

(1)能够使非机床专业人士的选择,达到专业化设计水准的结果;。

(2)能够满足客户选择自己希望实现功能的结构模块;。

(4)能够使客户选择的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性能评估,测试产品是否能够达到客户的需求;。

(5)能够使客户确认产品后,迅速形成产品零部件清单和产品结构树图。

三、“星火乐高”项目实施作用。

1、应用作用。

(1)经营模式的转变。为企业注入客户驱动制造、敏捷制造等新的生产经营理念,将传统的“调查—设计—制造—渠道—服务”链条跨越到“订单+客户参与的产品定制+电商平台”的新链条,实现企业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龙头”的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2)增加市场份额。打破了产品的“订、产、供、展、销”的时间、地域限制,采用主动式客户服务,使企业争取到了更大的市场和客户,增加了销售收入。

(3)降低运营成本。以定单为核心的生产模式将大幅度压缩供应链和库存,降低采购、销售及相关业务流程的成本,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4)快速响应市场。在“需、产、供”一条龙服务中,减少信息反馈环节,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对市场和客户需求信息的了解,迅速提高了企业响应市场的敏捷能力。

(5)增强客户满意度。产品按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同时客户直接参与设计方案的确定,并能跟踪定单的执行情况,提高了客户的产品服务满意程度。

2、示范作用。

(1)引领带动。“星火乐高”项目的实施将率先打破我国机床制造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引领我国机床行业进入互联网时代,通过系列配套措施和两化深度融合,带领中国机床企业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智造”。

(2)承接国家战略。“星火乐高”项目的实施必然会促使以“关天经济区”为中心的中西部企业加快两化深度融合进程,借助甘肃在陆上丝绸之路黄金地段的优势,承接国家“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组团向西延伸发展,为西部崛起做出新贡献。

(3)联动效应。“星火乐高”项目的实施必然会影响到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和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协调机制,为使社会化链条和资源有机统一的协同发展,通过渠道整合和项目延伸,“星火乐高”项目将以打造“全球工业服务数字平台”为契机,推动机床相关配套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化发展。

四、“星火乐高”项目预期效益。

项目完成后,可新增销售收入3亿元,新增税金1800万元,新增利润45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1、直接效益分析。

(1)刺激消费——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通过引导需求想象力,吸引潜在的消费群体,刺激连带性消费的产生。由于个性化的产品满足了客户特定的需求,即使企业不进行市场的细分,也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因此能够提高产品的销量。

(2)扩大市场——利用打破了产品销售的时间和地域限制,实现了产品全球24小时销售服务一体化,从而增加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收入。

(3)降低成本——据中国制造协助网调查,从具体的历史经验数据来看,个性化产品定制系统的好处表现为:减少库存50%以上;降低订货成本50%以上;缩短产品生产周期50%;增加销售收入15%—20%;降低产品成本15%—20%;缩短业务周期50%—70%。

2、间接效益分析。

(1)一方面以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包括产品数据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以及对外协作管理等方面,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地位,增强了品牌效应。

(2)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

五、“星火乐高”项目未来展望。

“星火乐高”项目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具有产品展示、订购交易功能的选型平台,更是一个与客户联系交流的口碑桥梁。“星火乐高”项目的实施,将会进一步促进网上产品三维动画展示、自主推介咨询、在线视频培训、远程诊断等功能的拓展,从而构建以客户为中心集市场发展、产品发展、销售服务、客户供应、客户培训为一体的工业服务体系,打造“全球工业服务数字平台”,提供包括机床回收、再制造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由传统机床制造商向现代工业服务商的业务模式拓展。最终,构建一个“自由设计、中国智造、全球服务”的新型经营模式。

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__年上半年,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星火机床生产经营环境严峻,工业生产、产品销售、企业效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新产品开发和信息化项目资金投入不足,“星火乐高”项目受制于资金困难,进展缓慢,严重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希望能在项目研发经费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打造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工作报告

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社会稳定、保证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为了贯彻实施“三个代表”,掀起学习“三个代表”的新高潮,省委和省委宣传部组织了“双百”活动.作为其中的一个小组,我们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课题调查了新罗区、武平县、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及其下属9个乡镇,包括新罗的红坊,武平的中堡、中山,长汀的新桥,连城的`林坊、庙前、莲峰,上杭的才溪、古田等,进行了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农户的调查,对龙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调整方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及相应的对策.

作者:徐维群刘吴陈琳吴盛汉李崧作者单位:刊名:龙岩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longyanteacherscollege年,卷(期):200422(2)分类号:f32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农产品农民收入劳动力转移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研报告

东城镇位于望城区北端,南邻铜官窑,北抵湘阴,西临湘水,全镇呈半丘陵区半垸区(苏蓼垸)分布,是八百里洞庭的边缘区,总面积56平方公里,距市区只有22公里,现辖7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5593户,总人口19624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1360元,有水田1490公顷,旱土260公顷,林地1551公顷,水面面积1733.33公顷。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紧紧围绕东城镇发展的长远目标,努力提升东城农业整体水平,致力于建设“高效、生态、服务性”的现代农业。20__年,全镇完成水稻种植面积近42000亩,优质稻34000亩,实现水产养殖4800亩。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规模化经营形势喜人。我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思路中的“四基地”(精品粮油基地、名特水产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突出高档优质稻、名特水产、休闲农业、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着力推进百里水产走廊建设,致力于打造农业休闲品牌,通过大力实施办企业、建基地、树品牌、带农户的战略,引进了东城生态农业、高家庄特种水产养殖、绿辰科技及泽伟农家乐为典型的规模化经营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纷纷涌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__年底,共有家庭农场总数55个,其中50亩以下的只有一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1.3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31%,全年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952万元,共吸纳劳动力总数206人。截止目前,我镇已有农业专业合作社24家,农业公司4家,带动农户20__余户。

2.生态农业品牌不断彰显。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我镇注重农业品牌化经营,重点打造东城“花园式村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了以“生态稻、生态油、生态椒”为特色的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培育出了享誉三湘的东城生态椒等省内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产品质量与品牌包装相结合的成功之路。做活“稻”字文章,着力建立苏蓼垸的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与金霞米业等粮食企业结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灯文大米进入省农博会。做活“山”字文章,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基地共建万亩油茶基地,并成功引进雪峰山油茶,雪峰山油茶嫁接新技术获林业部科技司认证。做活“水”字文章,突出特种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了黄龙河、夹河、铁炉湖等几个特色鲜明、品种多样、竞争力强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如今,东成生态、金丰科技、湘立农业、群英蔬菜、隆平粮社等一批代表性的生态休闲农业品牌成了东城现代农业的新亮点。

3.科技支农成效显著。我镇通过积极开展科普示范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平台功能,配合区农业局、科技局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支农活动,让农民在助农专家和企业的指导下,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东城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镇农技站的帮助下,利用科技助农直通车专家讲座和“科技下乡、服务企业”活动,引进了“无公害早熟辣椒”栽培技术,并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有了较大提高。20__年,我镇早熟辣椒栽培达1000多亩,仅通过农户掌握早熟辣椒栽培一项技术,全年解决相关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栽培示范户每亩增收达4000元,户增收达2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我镇农业的投入总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由于镇域经济尚不发达、财力有限,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对政府的期望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水利设施方面,东城粮渔主产区为湘江环绕,常年面临洪涝灾害,水利基础设施和物资技术储备的不完善,增大了扩大投入增加生产的风险,制约了现代规模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全镇路网建设还也欠完善,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拉大了与主流消费人群的距离感,不利于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的推广与发展。

2.农业产业化进程比较缓慢。从产业规模上看,全镇家庭农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情况显示,1000亩以上规模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分别只有1家,500亩以下占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连接关系不够紧密,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从产业结构上看,农业规模化以从事种、养殖业等初级原料生产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不具规模,全镇农业产业化整体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在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大多在10—50万元之间,整体效益不高。

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一是组织程度高、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好的骨干企业还为数不多,全镇1000亩以上的产业基地只有1个,除“雪峰山油茶”“东城生态椒”等少部分规模化农业企业(合作社)形成了品牌外,绝大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停留在本村本组的小打小闹阶段,知名度不高,辐射力不够;二是生产技术先进、转化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全镇的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户仅200户左右,还没有真正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4.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存在思维误区。东城属长沙市区近郊,全镇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在长沙市区经商打工,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对于发展规模化农业存在着劳力、管理及科技因素的制约,全镇农业生产者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严重欠缺。加上受传统思维误区的影响,群众普遍存在重进场务工、轻在乡农耕的思想,个别农户甚至直接将土地抛荒,发展现代农业的社会氛围和思想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主要措施及建议意见。

1.建立现代农业管理服务机制。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首要地位,对各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庄和合作社在政策扶持、财政支持上予以倾斜,建立健全政府管理服务机制。一是改善行政管理职能,增强服务功能,加强行政公共服务,积极倡导“一线工作法”,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与服务,着力推动农产品的市场推广,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配套系统。三是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与服务,着力建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渠道广泛的信息网络体系,规范信息传递制度,确保有质量的信息能准确、快速传递,尽快在农业生产及流通中发挥作用。

2.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重点建设好四个基地,即油茶基地、蔬菜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优质稻生产基地,重点推进“三品”的开发,一类是以鱼、蟹、虾等为主的特色产品,重点抓好苏蓼垸中各村发展此项产业,使高家庄等水产养殖基地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争取健康养殖达到5000亩以上。二类是以有机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绿色产品,把东城生态椒、东城红薯粉、浅池莲藕等品牌打出去,争创特色产品注册品牌3个以上,1个以上省级品牌。三是以优质稻米、良种油茶、有机蔬菜为主的高附加值产品,力争成为全省一个知名度较高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创建一个规模较大的良种油茶种苗基地,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4000亩。

3.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利用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平台,积极与湖南农大、中南林科大等高等院校开展对口技术合作,建立建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例如对东城生态椒除进行鲜椒出售、整椒包装外,同时制作辣椒红素、辣味素、辣子油、以及辣椒营养粉等深层次产品。重点扶持雪峰山油茶基地,加大油茶种苗研究、开发及生产力度,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建成一个500亩左右的油茶种苗基地,一个10000亩的油茶种植基地,建设好一个油茶加工厂,形成毛油提炼、茶壳、茶粕综合利用的油茶深加工体系。

4.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我镇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和社会资金投入,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技术上重点扶持、政策上重点倾斜、人才上重点照顾”等优惠措施,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民农业生产风险,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

5.加快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充分利用我镇“山”、“水”资源优势,建设好苏蓼垸的“五纵十二横”水利景观建设,加大对黄龙河、铁炉湖、夹河的开发力度,逐步实施以“广种树、多栽花、不露黄”为主要内容的“百千万绿色愿景工程”(绿化百条乡村公路、千里河港堤岸、万户农家庭院),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精心打造省会长沙旅游度假的新亮点,将东城打造为“人在林中、房在绿中”的河东绿色明珠。

农村产业调研报告

9月我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村官入职已经三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对于我们枣园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现我就枣园村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栆园村位于北赵川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89户,1069人,劳力413人,其中党员23人。全村耕地面积1811亩,其中主导产业核桃427亩,板栗41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50亩,小麦种植面积5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861亩。畜牧业方面,全村牛存栏52头,猪存栏615头,人均纯收入3700元,是我县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枣园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枣园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枣园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枣园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核桃、香菇、木耳、天麻、丹参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过关,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1998年到xx年,核桃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核桃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核桃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多是病园、老园、残园,果树多为老式核桃树以及被淘汰了的晚熟品种,矮化等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核桃树苗比较缺乏,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从而导致产量低,病虫害现象严重。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xx年至今,玉米、小麦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香菇、木耳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香菇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离乡,端着金碗要饭吃,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四)、肉猪养殖技术落后,规模较小。枣园村的养猪产业历史悠久,但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是散养户,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养殖的状态,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加之近两年以来玉米、饲料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核桃产量低,品质差;果园施肥普遍凭经验,缺乏按果树需肥规律测量化标准施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多为晚熟品种,经济效益低。新建核桃园苗木小,见效晚;核桃苗木价格较贵,群众无力购买,导致核桃发展速度缓慢,规模小;群众没有深刻认识到核桃栽植的重要性,思想过于保守,急需解放思想;新建核桃园的管理差,核桃苗成活率低,标准园建设不达标。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养猪业规模小,呈分散状,大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没有形成,缺乏典型养猪模范带头人,群众没能看到规模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大做强。

(五)、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电视,信息渠道有限,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围绕“加快核桃,提升板栗,壮大畜牧,多业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的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穷面貌。

根据枣园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核桃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1、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抓住核桃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最后一次机遇,切实加强枣园村核桃产业在全县核桃产业中的比重,我们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核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核桃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核桃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2、大力扶持核桃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核桃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我县棣花、商镇学习参观通过核桃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核桃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对核桃建园示范户以及核桃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桃商品化。依托我县在全国核桃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核桃产业,使核桃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核桃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10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核桃产业基地。

2、抓好养猪产业建设。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倡导下,我们村现存栏猪615头,主要分布在两个大的养猪场和村中100多户村民家中,其中两个大的养猪场占去了村中十分之一的养殖数。但是,这还不够,还应提高猪的存栏数,鼓励村民多养猪,使养猪产业发展上规模,只有发展上规模了,养的猪才能有销路,才能卖出好价钱。再者,根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猪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这样既改变了夏季猪粪遍野的臭味,又使村容得到改善,也使村民用上干净便捷的新能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沼气用过的粪便还可以继续在田间施肥,通过这样的循环使用,把我们村的养猪业做大做强,形成养殖业、农业、新能源的循环发展链。

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危房排险,灾后重建工程。我们村有一部分群众居住在年老失修的危房中,随时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及时对这些危房进行排查加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今年的雨季过后,我们就及时的对全村的危房户进行了排查,发现有方相启、吴有发和郭丙丁等几户村民的房子存在不安全隐患,我们通过政府资助和本人筹集一部分资金,对这些危房进行了重建。

2、对枣园村村民小组的入组道路逐步进行维修改造、改善村容村貌。由于资金问题我们村的入组道路一直没有统一硬化,村民随便在房前屋后堆积家畜粪便、乱倒垃圾、存放柴火,显得比较凌乱;道路两边也没有种植树木,进行绿化,每到下雨天,村民行走在泥泞的路上,走进院落,都会留下两排带有泥土的鞋印,使干净整洁的院落略显凌乱。因此,我们对入组的道路准备进行硬化整治,以改变脏乱差现象和村民下雨天出行难的局面。

3、建设好村文化室。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现有陕西省“农家书屋”协会捐赠图书xx多册,有条件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规定每个月1号、10号、20号可以前来借书,对借书群众进行登记。在借书时,多劝导村民借科普方面的书籍,借此机会进行科普知识的宣讲,让村民从书中学到致富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村民的思想得到提升,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让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够积极的执行政府的正确引导。

(三)、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好“推动科学发展,党员争当创业先锋”,深化党员承诺制度,全面推进“党员中心户”制度,加强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我们村的致富能手李小虎,是我村的养猪大户,家中有猪72头,其中老母猪20头,每年每头老母猪可下猪崽10只,每个老母猪每年可下两次猪崽,每个猪崽最少可卖200元,仅猪崽一项每年就可毛收入8万元,除去养猪的花费,加上每年出栏的大猪,能够纯收入8万元。通过这样的带领,极大的带动了我村的养猪产业,使我村现在形成了家家户户都养猪的局面。

实施阳光村务,广泛汇集民意。在村“两委”中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村组理财制度,提高村调委会业务水平,及时规范的公开村务、党务、财务、事务。下村到户多了解民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将职权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组内。大力推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村班子的陈旧思想,积极接受新事物,大胆创新。

总之,要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建设,把枣园村建设成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相信枣园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农村,积极与村民和村党员干部沟通,积极为村两委谏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的大学生村干部,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研报告

为了适应学校的教学计划,本人作周庄镇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涉及周庄镇的自然环境、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

一、自然环境。

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毗邻。周庄镇山岭占55%,属丘陵地区。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燕子河5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24个行政村,含61个自然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4.7万余亩,人口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600人。

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豫麦、郑麦、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__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4000公斤。种植方法在传统的小麦玉米两年三熟的熟制下,进行新的作物组合,完成冬小麦、西瓜、白菜一年三种三熟的试验并积极推广。这些保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长。

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镇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并形成了十多个大型养猪厂和5000只以上养鸡场11个。近年来肉兔、长毛兔的养殖也有了飞速发展。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做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丘陵的周庄,最不乏石原材料。产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为石材料加工的基地。周庄镇自1985年筹建第一座建材厂起,先后扩建和建立多个石材加工厂,总雇用职工200余人。

煤炭又是周庄的一大丰富的矿产资源。周庄煤矿1985年4月筹建,占地15.4亩,当时投资28万元,职工68人,正式投产后年产煤1.1万吨,产值660000元。后经扩建和技术革新,产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与煤炭相关的加工厂如洗煤厂、选煤厂也兴建起来。位于南王村南王洗煤厂总投资3000万,20__年10月建成并完成机器设备的安装继而开工投产。

另外,木器加工,钢模板出租业已形成很大的规模。

(三)发展非农产业。

镇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据20__年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镇共发放种粮直补125218.68元,综合直补495885.67元,直补资金1667799.98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28762吨,同比增长10.4%,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镇生猪存栏45810头,家禽存栏342994只,牛存栏12169头,羊存栏14920只,新增出栏肉鸡345734只。

《4》林业生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镇完成绿色通道25.8公里,完善农田林网15800多亩,完成了补植补造任务路、沟、河、渠119条,植树总量达25万株,林业育苗100亩,林木覆盖率达13.6%。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5098人,劳动力转移13314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6》加工业凸显特色。王子孟石材加工厂已发展到3个,年加工产值达到30万元,产品销往周边各地;余官营木器加工年加工量超过万件,产品销到洛阳、开封;马起营村出租钢模板已发展到70余户,年收入达到150万元。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对结果的分析。

周庄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对于这样一个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4.7万亩的乡镇,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五、体会。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毕竟,能够顺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这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

跳出农业抓农业。农业问题已远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予以解决。比如,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劳均耕地资源少,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把农业当作战略产业来抓。首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许多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大力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实有效地确保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其生产的大起大落。大宗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到什么时候都必须立足国内予以解决。其次,把农业作为广大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在短时期内,众多农民的致富还只能主要依靠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把农业做大抓好。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优势,应该予以挖掘和发挥。

宏观上科学布局。调整农业结构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地方不同的自然资源秉赋、技术水平以及品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以形成宏观上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结构布局。

实施中突出重点。农业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同时,也要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

总之,农业结构调整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赢得新的发展;我们别无他择。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工作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广生、许谦迎带领调查组,在去年调查的基础上,于今年9月中、下旬对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这次调查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察看现尝走访龙头企业和农户等方式,调查了除中区之外的11个县市区,34个乡镇,27家龙头企业,并走访了50多户农民。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围绕市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提出的调整建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林牧渔增加值54.8亿元,同比增长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综合分析,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六个方面的成效。

(一)宣传发动广泛,形成了良好的调整氛围。

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各级把能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调整成败的关键,坚持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采取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致富典型现身说法,算帐对比引导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激发广大农民调整的积极性。邹城、泗水、嘉祥召开10万多人参加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任城、鱼台、汶上、梁山组织由农业专家和致富典型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巡回报告团进村入户宣讲。初步统计,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200多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万余册。通过宣传,广大农民转变了思维方式,增强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加深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增收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端正了调整的态度,逐步实现了“要我调”向“我要调”的转变。

(二)规划目标明确,把握住了调整方向。

各地按照全市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地资源、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发挥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制订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三年调整目标和规划布局。全市计划用三年时间拉长做强五大产业链: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247万亩,优质专用玉米154万亩;大陆瓜菜260万亩,大蒜105万亩,反季节精细瓜菜76万亩;劳务输出60万人,劳务收入30亿元;新发展速生丰产林92万亩,种苗花卉40万亩,经济林35万亩;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名优水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三年调整规划。任城区“扩大苗木面积,扩大以瓜菜、甜叶菊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以长沟葡萄为主的经济林面积,扩大以优质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规模,扩大沿湖水产养殖面积,提高粮食作物品质和产量”;兖州市“发展三林一带,构筑三大示范区”;泗水县“南北山区抓林果,泗河两岸抓瓜菜,全县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劳务,持之以恒抓水利”;微山县“种植抓优质高效,水产抓名优增效,林果抓栽培管理,劳务抓协调服务,畜禽抓规模带动”;金乡县“加快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大蒜经济”;汶上县“抓亮点、重点突破,点带面、整体推进,建设绿色大县”;梁山县“突破三大片,两区加一滩,间作为主线,增效为重点”。

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当今社会城市化发展成为主旋律,城市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城市的运转在很大程度是完全依赖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煤炭、天然气、水等能源的日益减少支持着我们城市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城市生活大多以生活办公中的能源消耗为主而办公能源消耗占主要部分,办公室节能成为节约能源的一大战场。

一、现在的办公室场所不但建筑面积宏大而且中央空调、装饰灯具成为必备设备。一到晚上或是重大节假日,灯火通明煞是好看,殊不知需要耗费多少电能?我认为要在办公楼或着说办公室中做到节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文件或政策支持,对办公场所的内装外装饰用灯具和空调及耗电设备的大小作出明确规定,并对超标配备的给予罚款或其他处罚。对于执行相关标准的办公场所给予奖励。

2、提倡办公场所的建筑材料必须用节能环保材料,对于用节能环保材料的给予资金奖励或税收方面的减免。

3、可以探索对整个办公楼或商场等大型楼群实行用电总量控制,以月或季度为单位计算总量。

4、延伸到其他行业也是这样例如企业也要在政策和法。

律层面作出明确规定,对采用新技术环保技术和节能技术的企业给予法律政策上的支持。现在环保系统执行的以奖代补等政策就非常好,建议将这一政策扩大行业支持。使之成为覆盖全行业的鼓励使用情节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好办法。

二、水资源缺乏正成为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现在办公场所或大型商贸水资源浪费现象也很严重。现在对这一现象的治理从各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措施。

1、我认为对这种公共场所应该实行水量的总量控制,每月或每季度不能超过多少立方。

2、对公共场所实行差额水价,征收比居民要高的水价。

农村水产产业的调研报告

20**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一个新亮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件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现结合实际,将乌当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要意义。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经验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以农业为基本依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统一决策部署,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突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广“两型”农业模式,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全区农业稳步向现代农业迈进。,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11.55亿元,同比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82元,同比增长19.01%。

(一)坚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放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初步形成了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蔬菜加工、粮油食品加工、饲料加工、木制品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业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成为贵阳市农产品加工重要基地。据统计,全区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6.07万户,直接带动农户5.5万户,专业合作社与直接带动农户总数占全区农户总数80%以上。20公司所带动的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人均增收1830元,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人均增收1530元,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全省、全市居领先地位。

按照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注重强化农业的文化传承、观光休闲、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综合开发,推进农业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转变,使农业功能在融合拓展中不断提升。一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根据全区现代都市农业的总体布局,区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重点打造“泉城五韵乡村旅游度假区”特色乡村休闲旅游板块,新堡王岗村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和乡村休闲旅游的典范。截止目前,全区各类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接待点发展到120个,安排从业人员300余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00余人,年接待游客4527.88万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5.37亿元。二是大力发展“两型”农业。以农业循环经济为突破口,着力推进“两型农业”建设,积极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农村太阳能等项目,农业综合生产成本显著下降。兴建沼气池2座,在农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近406台套。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林业。重点实施环城森林生态工程、道路景观绿化、生态防护林建设、村寨绿化等生态林业工程,年,全区累计完成四旁植树55万株,实施家园建设村寨绿化386亩,人工造林10653.6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6%,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

(三)坚持特色示范基地引领,着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发展。

通过特色园区和基地示范引领,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区主要优势农产品生产迅速向农业板块、产业带集中,区域布局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贵州老干爹食品有限公司在百宜建立订单农业模式,威门药业新堡“公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模式,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在贵阳远郊区、区建立11个奶牛示范基地,带动当地上万农民发展种草、养殖业,年户均收入增加三千多元。黔五福公司每年将消化生猪50万头,贵州糯小米4000吨,带动10000户农民养猪和种植小米,公司有了稳定的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使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

(四)坚持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化。

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力量,切实加强科技服务,大力发展现代新兴战略产业。

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乌当羊昌)建成省内最重要、辐射带动全省的现代农业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完成科技创新创业区的科技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与孵化器、科技创业园、金融服务中心等建设,搭建产、学、研平台,加快集聚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企业孵化,建立企业创业风险基金,培养产业园的农村科技复合型人才。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区的农产品交易配送中心,力争营业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800人以上。建立5个农业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基地;孵化并培育小微型企业8-10家。全面完成农产品加工物流区的建设,主要包括农产品贮运加工中心、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点、现代电子商务、现代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物流会展中心、农产品加工中心等建设,以提高农产品市场附加值,保障食品安全。力争营业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带动就业1000人以上,入驻集聚区相关企业1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五)坚持政府规划布局,着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区委、区政府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重点抓好推进新型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布局、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平台构建、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打造、扶持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政策落实等。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新型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承担者,经营主体企业化。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同时,大力培育农业大户、家庭农场、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别采取个体企业、集体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化企业等形式,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运作,提高农业经营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全区现有耕地面积108802.63公顷,大量的农业土地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利用率低。靠分户经营的市场主体与全球化市场竞争,既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民与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对接不够,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加上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业合作社运作程序不规范,社员联系不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吸引和凝聚农户共创品牌、抢占市场的能力也不够,直接影响到全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抵御自然、市场两大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都市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与城市发展紧密融合,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尤其需要一套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近年来,虽然我区按照省、市的部署,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知识老化、技术能力低,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等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上科技普及水平不高。

(四)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现代都市农业要求没有标准化生产,就谈不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由于受土地经营规模的'制约,农民缺乏标准化生产的热情。近年来,虽然农业、质监等部门努力提高我区农产品质量,但总体而言,农业标准化生产进展不够快,难以在短期内取得长足进展,与生态型、健康型、高效型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发展花卉、名特农产品、乡村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快新堡、下坝、羊昌的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夯实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工程农业。一是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培植壮大区内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农业基地,发展工厂农业、科技农业,通过工厂化运作,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二是规范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别按照省、市级标准,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合作社在生产组织、技术推广、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功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适应市场和驾驭市场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三)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农业公益性服务的新机制,加强基层站(所)服务人员培训和考核,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四)突出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农业资源的循环集约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农业资源节约体系、农业生态保护体系和农村新型能源体系等“四大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项目建设,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切实抓好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等各项工作。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充分发挥现代都市农业洁、净、美、绿的特色,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城市与农业和谐发展的环境。

(五)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做好规划。要着眼于我区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认真搞好区域村庄布局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集镇和中心村、农村新社区规划。

二是推进社区建设。把推进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建设作为乌当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逐步引导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特色镇集中。

三是加快产业发展。重点集镇及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搞好二、三产业发展;对不具备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的其他村,坚持走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四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户籍制度、公交营运、土地管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劳动就业、投入机制等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统筹城乡发展。

五是抓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强化对口帮扶、小康建设、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创”、城乡一体化试点等多个平台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水产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是居住户数少,人均拥有耕地面积较人口居住密集的甸尾、铁所,户有耕地多。

二是群众学习使用科学知识意识强,民风纯朴,都有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对改变村庄面貌期盼度非常高,都愿意积极参加新农村项目建设,参与土地流转并支持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

三是3个自然村位置依山傍水,无环境污染,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空间大。

二、发展产业劣势条件分析。

(一)产业结构单一,全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没有其他支柱产业,农业种植仅从过去单一结构的种植水稻、玉米发展到现在种植烤烟、洋芋、小米辣,种植的经济作物品种单一,导致全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二是种植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不稳定,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比较突出。如扩大洋芋种植面积后,遇年景好时节,虽丰产,但收购价反而较干旱时期低。三是农户种植信息匮乏,不能及时调整栽种品种,种植农产品无市场或售价低。四是因人口老化、家中人口少或壮年劳力常年到乡外务工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户耕作无劳力,全年经济收入低。四是没有很好地发挥和利用当地资源,打造独具一格的特色产业,导致不能形成带动性规模化产业,全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限制产业发展的空间。一是通村公路和种植区的路况差。从乡进村道路除有1条里程近6公里、宽为3.5米的弹石路和跃进水库周边有1条里程约3公里、宽约2米至3.5米的水泥路面外,其余得到硬化的路面为土石路。二是农田灌溉水源不足。3个自然村虽依山傍水,但因跃进水库为人饮水源水库,反而形成守在水库边无生产用水。

(三)壮年劳力偏少,公益设施和产品交易场所建设相对滞后。一是全村1200余人总人口中,60岁左右老龄人口已达500之多,占40%,空窠老人居多,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二是因距乡政府所在地有一定里程,加之3个村组之间相距3公里左右,导致公共设施不能资源共享;出现一个自然村中与另一自然村中群众为同一项目建设点意见分歧,建设项目点意见不能达成一致,争取到的建设项目落地生根难;又因无农贸市场交易点,平日,家中无交通车的村民采购新鲜肉食品均只能等到赶甸尾街市时才能采购到。

(四)处于人饮水库保护区,发展养殖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跃进水库位于xx村和xx村中间路段,如大规模发展养殖业,可能导致疫病传播而污染到为建水整个城区居民提供的饮用水源,因此当地养殖业相对滞后,不能成规模地发展养殖业。

三、发展农业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广泛开展科学技术培训,提高抗风险能力。积极联系农技部门,指派专家或技术员实地为村民开展种植知识培训,让村民掌握更多科学种植技术。同时,村组干部带头,积极推广和引导农户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新品种,适销对路的农作物。

(二)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以强村富民为突破口,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结合美化净化跃进水库周边环境的要求,以xx村为首,动员每户村民用2亩左右的耕地种植果树。因缺少壮年劳力,种植果树首选易于老年人管理,果形大、果味好的苹果、脐橙、车厘子等果树,培植优势互补的产业,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二是向承包田地要效益。坚持农户自愿的原则,引导家中壮年劳力少的农户将承包田地以利润留成的方式承包给他人,实行连片种植的经营模式,推进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三是在延长产业链方面做文章。一方面以招商引资或村集体投资领办等形式,搞好经济作物种植。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搞好配套服务;另一方面,主动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挂靠,签订农业订单,稳固销售渠道和销售价格。

(三)提升劳务输出能力,加快劳动力转移。目前,欠发展农业村、组农民收入渠道还不宽,增收基础不稳固,靠年景吃饭、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没得到根本改观,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冲击波能力低。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各级组织的头等大事来抓,以促农民增收为工作中心,加大组织领导和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

(四)争取多方支持,实施项目建设。要加强xx地区的快速发展,推进项目建设是关键。因此,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后发优势,用足政策,争取各级支持,引进项目加快农业生产、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村民经济收入滞后和改善人居环境状况。

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鲜明地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并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探索。

一、现阶段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

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作为我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构想,坚定不移地抓下去。

2、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提高基层党员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学习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党是执政党,各级党组织担负着管理党和国家事务的重要职能,在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方面,负有重大责任,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起着协调各方的枢纽作用。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形象、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党的威信。当前,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党员队伍还存在一些不足。提高党员队伍文化层次、改善党员队伍素质结构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而其根本途径之一就在于强化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和管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对于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增强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增强党组织的学习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阶段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点要求。

1、抓认识,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面对十分繁重的任务,一定要真正认识到,要有对知识需求的饥饿感,对本领欠缺的恐慌感,对形势不适应的危机感。我们讲忧患意识,既要忧国忧民,又要忧自己,今天的学习,不再单纯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掌握技能,而是把学习变成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是个人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事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要使自觉学习、终身学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观念深入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心中。

2、抓计划,制订具体的实施目标。认真规划,是有序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要结合各部门的实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创造建学习型党组织近期和一段时期的创建计划和主要目标。同时,每个党员干部也要结合自己个人的情况,根据不同需要、不同爱好、不同兴趣、不同业务领域和技能水平,制订自己的近期和长远的计划目标。使每个党组织和每个党员干部有目标、有方向、有动力,促进活动的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防止一蹴而就,把创建活动简单化、形式化,把长远规划和阶段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着眼创新,不断抓好学习,持之以恒,年年有进步,经过长期努力,使学习成为机关一种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的行为,并以此来确保机关的生机和活力。

3、抓教育,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各部门党组织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认真做好思想发动和舆论宣传工作,广泛宣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目标、要求和理念,使机关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建设活动的意义,掌握创建活动的内容、方法,营造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社会氛围,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只有使每个党组织、每个部门、每个党员干部都成为学习单元,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才有坚实的基础。

活动使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行动更加具体化,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

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

我村自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以来,党支部高度重视,起到引领作用,认真组织党员村组干部参加的产业结构工作会,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讨论研究我村农业产业调整工作,领会上级产业结构调整精神和安排部署,成立了xx村产业结构工作领导小组,并作了分工,每个组由两个专职化干部负责该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党员干部带头落实产业结构调整,会后村支两委认真落实,真抓实干,到每家每户家中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各组召开村民小组会议,耐心细致给村民做工作,并讲解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事宜,通过村两委努力工作,我村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农户已入了合作社,有1700多亩土地已和合作社签了合同,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现有1500多亩已种植了茶叶,剩余土地种植蔬菜20亩、玉米3亩、秧地0.5亩,水果30亩。

农村产业化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全面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县政府研究室近日会同县政府农业科利用两周时间,深入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开展走访调查,了解和掌握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抓手,立足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实施“特色立农,工业兴农,品牌强农”战略,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强力推进基地建设,积极培育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建立完善销售体系,全县农业产业化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产业基地规模持续扩大。种植业方面,全县发展蔬菜面积13.6万亩,300亩以上蔬菜种植基地达到8个,建有国家级蔬菜示范标准园区1个、规模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1个、特色种植生产基地5个。养殖业方面,现有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养殖场47户,建成规模养殖小区4个、规模养殖场20个。

(二)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显现。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业达到1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宜采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已建成300亩设施蔬菜基地,可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沃隆公司通过实施“农超对接”及在邢台市开设直销店,销售额不断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到60万吨,交易额6亿多元,可带动全县350个农产品运输专业户和周边10万亩农产品基地农户生产。

(三)农业品牌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全县已注册康泰祥、洁利达、甘寨绿等农产品品牌商标20个,高脚白大葱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宜采园”、“沃隆”2个品牌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认证面积达5万亩,认证绿色蔬菜品种11个、无公害品种8个。

(四)新兴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宜采现代农业观光园、汇昌汇昌大型生态农业观光园2个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集采摘、观光、餐饮为一体的大型农业综合示范园,一个以休闲观光为主的新兴产业正在我县加速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牌产品少,与先进地区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

(二)龙头企业带动增收的能力不强。当前我县“农字号”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的初期,规模小,装备差,科技含量低,缺乏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加工深度不够、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包装差,质量档次不高,加工转化和增值不高。

(三)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截至目前,全县仅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7家,总数在全市占第12位,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农户之间没有利益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缺乏组织能力强、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有限。

(四)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相对较低。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在品牌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山东寿光等全国知名的农业大县、农业强县来说,我们的品牌多是一些区域性品牌,对外知名度不高,难以形成大的规模带动效应。

(五)企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严重。从企业本身来看,大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有效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单笔成本也比较高,致使银行对规模相对较小的“农字号”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农业发展理念转变。要不断加大对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必要性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形式,是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有效途径。引导广大农民要破除传统观念,克服因循守旧思想、改变耕种模式,以经营工业的方式经营农业。按照市场的导向和要求,组织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村产业化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水产产业的调研报告

工作全面上水平、上质量,使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红旗街在开展“创优”活动中要着力抓好几方面重点工作:

三是加强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技术服务机构年审达标率要达到90%以上。

五是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做到同服务同管理;

六,加快推进村(居)民自治管理体制的建立,充分发挥计生协会组织及会员的作用。

七、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内容,不断提高创建水平。

在开展“创优”活动中要加强免费“三送”服务建设;扩大药具服务工程;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通过不断赋予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新内容,促进“创优”活动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近日,深入宏村镇木坑竹海景区、金家岭村,西递镇叶村,美溪乡打鼓岭景区和洪星乡长春村长坑村民组等地,考察了解农业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旅结合的情况,同乡村干部、县乡人大代表、农林部门的技术人员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座谈,认真分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做好下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农业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要求,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旅结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7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5万亩,桑园面积3.6万亩,茶园面积3.2万亩,其中经认证的优质无公害茶园面积2.63万亩;果园面积0.4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11万亩,有林地面积95万亩;生猪饲养量9.4万头,家禽36.8万羽;农村经济总收入28.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99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3135元,工资性收入2467元,各项惠农政策转移性收入438元。

1、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县突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托蚕桑,茶叶、木竹、果蔬、生态养殖等特色资源优势,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主要有五里为中心的3000亩水蜜桃基地;以五溪山为中心的2800亩有机茶基地,以黄姑为中心的l200亩的生态茶园基地;以碧东、叶村为中心的千亩高效桑园基地;以洪星为中心的47000亩竹木制品原料基地;金家岭、同川村的50000羽蛋鸡基地,碧山村60000羽肉鸡基地,柯村乡皖南花猪和黄山黑鸡保种养殖基地。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种养植专业示范村,西递镇叶村、美溪乡黄姑村、宏潭乡宏潭村及碧阳镇五里村荣获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村。

效地带动了我县蚕桑、茶叶、粮食和木竹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已在蚕桑、茶叶、木竹、蔬菜、养殖、土特产品等行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6家,其中蚕桑类14家、茶叶类15家、木竹类20家、果蔬类4家、畜牧类9家、粮食加工类3家、其他类11家,入社农户约占全县农户的12%。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培训,种子、苗木、肥料的统一采购,农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解决了广大农民在单一经营生产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黟县碧东漳溪蚕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4、农旅结合有了新突破,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前景喜人。开发了木坑竹海、塔川秋色、西递鸳鸯谷、美溪打鼓岭、黄姑小桂林、柯村油菜花等一批以农业生态观光休闲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景点,涌现了“竹海人家”、“五里农庄”、“秀里农庄”等一批乡村旅游“农家乐”示范户;宏村镇星光村木坑组过半数农户利用本地的“竹海”资源开办“农家乐”,从事住宿和餐饮等旅游服务,户均年收入达十万元以上。农旅结合还带动了竹笋、茶叶、香榧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推动了黟县民间徽菜技艺的提高和传承,广大农民在参与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诸多实惠和效益。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水产产业的调研报告

xx年9月我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村官入职已经三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对于我们xx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现我就xx村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xx村基本概况:

栆园村位于北赵川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89户,1069人,劳力413人,其中党员23人。全村耕地面积1811亩,其中主导产业核桃427亩,板栗41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50亩,小麦种植面积5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861亩。畜牧业方面,全村牛存栏52头,猪存栏615头,xx年人均纯收入3700元,是我县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xx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xx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xx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产业发展现状。

xx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核桃、香菇、木耳、天麻、丹参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过关,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到xx年,核桃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核桃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核桃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多是病园、老园、残园,果树多为老式核桃树以及被淘汰了的晚熟品种,矮化等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核桃树苗比较缺乏,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从而导致产量低,病虫害现象严重。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xx年至今,玉米、小麦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香菇、木耳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香菇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离乡,端着金碗要饭吃,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四)、肉猪养殖技术落后,规模较小。xx村的养猪产业历史悠久,但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是散养户,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养殖的状态,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加之近两年以来玉米、饲料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核桃产量低,品质差;果园施肥普遍凭经验,缺乏按果树需肥规律测量化标准施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多为晚熟品种,经济效益低。新建核桃园苗木小,见效晚;核桃苗木价格较贵,群众无力购买,导致核桃发展速度缓慢,规模小;群众没有深刻认识到核桃栽植的重要性,思想过于保守,急需解放思想;新建核桃园的管理差,核桃苗成活率低,标准园建设不达标。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养猪业规模小,呈分散状,大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没有形成,缺乏典型养猪模范带头人,群众没能看到规模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大做强。

(五)、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电视,信息渠道有限,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围绕“加快核桃,提升板栗,壮大畜牧,多业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的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穷面貌。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根据xx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核桃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1、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抓住核桃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最后一次机遇,切实加强xx村核桃产业在全县核桃产业中的比重,我们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核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核桃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核桃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2、大力扶持核桃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核桃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我县棣花、商镇学习参观通过核桃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核桃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对核桃建园示范户以及核桃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桃商品化。依托我县在全国核桃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核桃产业,使核桃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核桃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xx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核桃产业基地。

2、抓好养猪产业建设。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倡导下,我们村现存栏猪615头,主要分布在两个大的养猪场和村中100多户村民家中,其中两个大的养猪场占去了村中十分之一的养殖数。但是,这还不够,还应提高猪的存栏数,鼓励村民多养猪,使养猪产业发展上规模,只有发展上规模了,养的猪才能有销路,才能卖出好价钱。再者,根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猪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这样既改变了夏季猪粪遍野的臭味,又使村容得到改善,也使村民用上干净便捷的新能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沼气用过的粪便还可以继续在田间施肥,通过这样的循环使用,把我们村的养猪业做大做强,形成养殖业、农业、新能源的循环发展链。

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危房排险,灾后重建工程。我们村有一部分群众居住在年老失修的危房中,随时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及时对这些危房进行排查加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今年的雨季过后,我们就及时的对全村的危房户进行了排查,发现有方相启、吴有发和郭丙丁等几户村民的房子存在不安全隐患,我们通过政府资助和本人筹集一部分资金,对这些危房进行了重建。

2、对xx村村民小组的入组道路逐步进行维修改造、改善村容村貌。由于资金问题我们村的入组道路一直没有统一硬化,村民随便在房前屋后堆积家畜粪便、乱倒垃圾、存放柴火,显得比较凌乱;道路两边也没有种植树木,进行绿化,每到下雨天,村民行走在泥泞的路上,走进院落,都会留下两排带有泥土的鞋印,使干净整洁的院落略显凌乱。因此,我们对入组的道路准备进行硬化整治,以改变脏乱差现象和村民下雨天出行难的局面。

3、建设好村文化室。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现有陕西省“农家书屋”协会捐赠图书xx多册,有条件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规定每个月1号、10号、20号可以前来借书,对借书群众进行登记。在借书时,多劝导村民借科普方面的书籍,借此机会进行科普知识的宣讲,让村民从书中学到致富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村民的思想得到提升,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让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够积极的执行政府的正确引导。

(三)、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好“推动科学发展,党员争当创业先锋”,深化党员承诺制度,全面推进“党员中心户”制度,加强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我们村的致富能手李小虎,是我村的养猪大户,家中有猪72头,其中老母猪20头,每年每头老母猪可下猪崽10只,每个老母猪每年可下两次猪崽,每个猪崽最少可卖200元,仅猪崽一项每年就可毛收入8万元,除去养猪的花费,加上每年出栏的大猪,能够纯收入8万元。通过这样的带领,极大的带动了我村的养猪产业,使我村现在形成了家家户户都养猪的局面。

实施阳光村务,广泛汇集民意。在村“两委”中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村组理财制度,提高村调委会业务水平,及时规范的公开村务、党务、财务、事务。下村到户多了解民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将职权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组内。大力推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村班子的陈旧思想,积极接受新事物,大胆创新。

总之,要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建设,把xx村建设成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相信xx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农村,积极与村民和村党员干部沟通,积极为村两委谏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的大学生村干部,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

农村水产产业的调研报告

积极稳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实施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更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建设好一个小城镇可以带动一批产业,振兴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群众、文明一个区域。建好农村小城镇为提升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扩大农业的土地经营规模,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节约农村用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富裕程度,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产品加工,促进农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开拓农村市场,刺激内需都有明显作用。xx办事处城镇化水平较低,辐射力、集聚效应差。因此,研究、探索我办事处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因素、潜在动力和政策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一、城镇基本情况。

目前,xx办事处有10建制村,其中有3个为全旗“50强村”,10个村总面积为239.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6万人,规模最大的是全胜村,面积49.8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608人,最小的是德富村,面积为11.5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86人。在各村建设中,除德富村,因地域、资源的特殊原因,发展缓慢,其余各村建设自20xx年以后发展迅速,以双花村、双胜村、义新村、xx村较为突出。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各项服务功能逐步提高。从服务功能和服务体系上看,xx办事处的城镇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在党工委、办事处的高度重视下,加大了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及管理力度,使基础设施的建设趋于完善,服务功能得到了加强,但小城镇面貌和建设缺乏特色及个性,发展后劲不足,无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余村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变化不大,服务设施及服务功能较为落后,小城镇面貌较差,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质量、生活方式没有实质性转变,小城镇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二、小城镇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体制不顺,资金投入少。

由于办事处体制原因,存在建设项目立项难或不予立项的问题,影响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另外,资金扶持力度不大,缺少基本服务设施的启动资金,城镇建设无法进行。

(二)城镇规划编制滞后,执行不力。

没有进行详细规划的编制,规划不到位,具体表现为:

1、由于城镇体系规划滞后,小城镇的发展及促进关系模糊,普遍只注重于本地的资源及环境的开发与利用,个别地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城镇建设没有从经济、人文和环境等方面统筹考虑,政策及资金扶持没有重点,效果甚微,以致城镇建设后劲不足。

2、有的虽然认识到规划对建设的重要性,但普遍存在精品及特色意识差,规划起点不高,缺乏特色,执行规划不力。

3、规划实施无监督和管理机制,办事处没有专门的规划管理机构及人员,且管理人员偏少,水平不高,加上规划亦存在随意变动等诸多因素,使规划与实际建设偏差较大,影响了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另外,办事处一级无专门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普遍为兼职管理,最终导致了规划与实施的分离状态。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缺乏,建设缓慢。

1、融资力度不够。xx办事处虽然有一些地方资源和特色,但受区位及地形因素的影响,其交通及对外服务、辐射作用较小,同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宣传力度不够,使融资力度弱化,建设资金缺乏,导致了多数小城镇投资与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管理体制不顺、资金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应有的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很多上挂部门对下属机构的人、财、物上收,造成小城镇的政府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弱化。

2、小城镇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严重不足,导致开展工作滞后。

3、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管理不到位,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划分及奖惩制度,因管理人员少,不能充分发挥管理和协调作用,执法范围及权限较小,较大地影响到执法水平和执法力度。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建设管理机构。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各级党委、政府齐抓共管。各级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应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总负责。办事处也应建立健全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职能机构或派出机构,以便及时处理一些相关业务以提高办事效率及建设质量。

(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理确定小城镇布局。

应加快规划编制进程,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在“提质”上做文章,尽快合理地确定小城镇布局及近期建设重点区域。根据城镇体系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行政区划调整及重点建设和改造区域,各级领导应以大局为重,统一认识,为行政区划的调整及重点片区的建设创造条件,从而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集中力量和资金,重点突破,形成品位和特色,防止不讲条件的一哄而起,遍地开花的现象。把引导农村各类企业合理集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全理布局,体现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完善功能,发挥作用。

(三)培育支柱产业,形成地方特色。

把小城镇建设搞上去,经济发展才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是小城镇建设最坚强的后盾和活力源泉。因此,小城镇建设始终把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小城镇建设必须突出发展特色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了产业的支撑,小城镇发展才会有后劲和竞争力。

(四)加大改革力度,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滤布在城镇建设中,要与时俱进、立足创新、积极探索,加大改革力度。应深入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摸清对小城镇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主导产业,并以此制定小城镇建设的计划和方案,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出现为建设而建设的现象。小城镇建设要为农业产业创造适宜的软硬环境,为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和农产品加工、贸易、运输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不断增强小城镇的吸纳能力,积极引导农民有序转移,推进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五)大力推进小城镇的经济结构调整。

加大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提供产前、产后服务的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加工业和农产品专业市场,重点扶持一批利用本地资源带动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0年9月我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村官入职已经三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对于我们枣园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现我就枣园村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枣园村基本概况:

栆园村位于北赵川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89户,1069人,劳力413人,其中党员23人。全村耕地面积1811亩,其中主导产业核桃427亩,板栗41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50亩,小麦种植面积5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861亩。畜牧业方面,全村牛存栏52头,猪存栏615头,2010年人均纯收入3700元,是我县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枣园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枣园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枣园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枣园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核桃、香菇、木耳、天麻、丹参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过关,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1998年到xx年,核桃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核桃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核桃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多是病园、老园、残园,果树多为老式核桃树以及被淘汰了的晚熟品种,矮化等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核桃树苗比较缺乏,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从而导致产量低,病虫害现象严重。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xx年至今,玉米、小麦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香菇、木耳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香菇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离乡,端着金碗要饭吃,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四)、肉猪养殖技术落后,规模较小。枣园村的养猪产业历史悠久,但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是散养户,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养殖的状态,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加之近两年以来玉米、饲料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核桃产量低,品质差;果园施肥普遍凭经验,缺乏按果树需肥规律测量化标准施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多为晚熟品种,经济效益低。新建核桃园苗木小,见效晚;核桃苗木价格较贵,群众无力购买,导致核桃发展速度缓慢,规模小;群众没有深刻认识到核桃栽植的重要性,思想过于保守,急需解放思想;新建核桃园的管理差,核桃苗成活率低,标准园建设不达标。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养猪业规模小,呈分散状,大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没有形成,缺乏典型养猪模范带头人,群众没能看到规模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大做强。

(五)、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电视,信息渠道有限,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围绕“加快核桃,提升板栗,壮大畜牧,多业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的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穷面貌。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根据枣园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核桃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1、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抓住核桃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最后一次机遇,切实加强枣园村核桃产业在全县核桃产业中的比重,我们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

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桃商品化。依托我县在全国核桃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核桃产业,使核桃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核桃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10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核桃产业基地。

2、抓好养猪产业建设。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倡导下,我们村现存栏猪615头,主要分布在两个大的养猪场和村中100多户村民家中,其中两个大的养猪场占去了村中十分之一的养殖数。但是,这还不够,还应提高猪的存栏数,鼓励村民多养猪,使养猪产业发展上规模,只有发展上规模了,养的猪才能有销路,才能卖出好价钱。再者,根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猪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这样既改变了夏季猪粪遍野的臭味,又使村容得到改善,也使村民用上干净便捷的新能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沼气用过的粪便还可以继续在田间施肥,通过这样的循环使用,把我们村的养猪业做大做强,形成养殖业、农业、新能源的循环发展链。

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危房排险,灾后重建工程。我们村有一部分群众居住在年老失修的危房中,随时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及时对这些危房进行排查加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今年的雨季过后,我们就及时的对全村的危房户进行了排查,发现有方相启、吴有发和郭丙丁等几户村民的房子存在不安全隐患,我们通过政府资助和本人筹集一部分资金,对这些危房进行了重建。

2、对枣园村村民小组的入组道路逐步进行维修改造、改善村容村貌。由于资金问题我们村的入组道路一直没有统一硬化,村民随便在房前屋后堆积家畜粪便、乱倒垃圾、存放柴火,显得比较凌乱;道路两边也没有种植树木,进行绿化,每到下雨天,村民行走在泥泞的路上,走进院落,都会留下两排带有泥土的鞋印,使干净整洁的院落略显凌乱。因此,我们对入组的道路准备进行硬化整治,以改变脏乱差现象和村民下雨天出行难的局面。

3、建设好村文化室。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现有陕西省“农家书屋”协会捐赠图书xx多册,有条件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规定每个月1号、10号、20号可以前来借书,对借书群众进行登记。在借书时,多劝导村民借科普方面的书籍,借此机会进行科普知识的宣讲,让村民从书中学到致富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村民的思想得到提升,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让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够积极的执行政府的正确引导。

(三)、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好“推动科学发展,党员争当创业先锋”,深化党员承诺制度,全面推进“党员中心户”制度,加强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我们村的致富能手李小虎,是我村的养猪大户,家中有猪72头,其中老母猪20头,每年每头老母猪可下猪崽10只,每个老母猪每年可下两次猪崽,每个猪崽最少可卖200元,仅猪崽一项每年就可毛收入8万元,除去养猪的花费,加上每年出栏的大猪,能够纯收入8万元。通过这样的带领,极大的带动了我村的养猪产业,使我村现在形成了家家户户都养猪的局面。

实施阳光村务,广泛汇集民意。在村“两委”中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村组理财制度,提高村调委会业务水平,及时规范的公开村务、党务、财务、事务。下村到户多了解民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将职权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组内。大力推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村班子的陈旧思想,积极接受新事物,大胆创新。

总之,要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建设,把枣园村建设成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相信枣园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农村,积极与村民和村党员干部沟通,积极为村两委谏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的大学生村干部,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

1.题页题页点明报告的主题。包括委托客户的单位名称、市场调查的单位名称和报告日期。调查报告的题目应尽可能贴切,而又概括地表明调查项目的性质。

2.目录表。

3.调查结果和有关建议的概要这是整个报告的核心,匝简短,切中要害。使阅读者既可以从中大致了解调查的结果,又可从后面的本文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有关建议的概要部分则包括必要的背景、信息、重要发现和结论,有时根据阅读者之需要,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4.本文主体部分包括整个市场调查的详细内容,含调查使用方法,调查程序,调查结果。对调查方法的描述要尽量讲清是使用何种方法,并提供选择此种方法的原因。在本文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应是数字、表格,以及对这些的解释、分析,要用最准确、恰当的语句对分析作出描述,结构要严谨,推理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在本文部分,一般必不可少地要对自己在调查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说明清楚,不能含糊其辞。必要的情况下,还需将不足之处对调查报告的准确性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分析清楚,以提高整个市场调查活动的可信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