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哲学与人生简史读后感(精选7篇)

时间:2023-10-09 00:55:33 作者:HT书生 最新哲学与人生简史读后感(精选7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哲学与人生简史读后感篇一

当我捧起这本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清醒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振奋,出世哲学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在为功名利禄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中国哲学思想也许是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歌手李娜在出家时说过四句话:“人有四种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只有进入第四种境界,人生才闪出亮点。”进入第四种境界闪现人生亮点,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和不太现实,但通过对哲学的修养来实现对人生较高层级的领悟,找到精神的家园,确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使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哲学与人生简史读后感篇二

整个假期,都在悉心研读学校发的两本书《中国哲学简史》和《西方哲学智慧》。我从最初的雾里看花到最后的深入思索,我深深被东方哲学的“出世”和“入世”思想所折服,同时被西方哲学家们对人性的追问所震撼。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思想闪烁着哲理的光辉,令我叹服,也引起我对生命的意义的深刻思考。而且他指引我去深层感悟我读的一些作家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希腊德尔斐神庙墙上的铭文,道出了人类的心声。“你是谁?”“人为什么活着?”这些追问象当头棒喝让人振聋发聩。从柏拉图到叔本华,思想家们不停地探索,终于解答出了人生存的本质问题。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生活在比较富庶的家庭,但生性忧郁。他的“生存意志”论集中表现在《作为意志和表象》这本书中。他厌弃传统哲学以理性为凭借的乐观主义,突出强调生命的悲剧性和悲剧意识。叔本华认为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没生命的都是现象,即表象;表象只有当我们感受到的时候才存在。所以才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另一方面,一切表象都有着共同的本质,这就是意志,意志是自在之物,它的客观化就是表象,即现象世界的万事万物;所以又说“世界是我的意志”。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求得生存的意志,它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人一生下来,就受制于生命冲动的摆布。因此可以说,人的全部本质就是生存意志,人就是这种生存意志的外在显现。由于人的一生都要受到生存意志的左右,人就要一刻不停地去实现自己的生存意志,就要不顾一切地去满足自己的生命欲求,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产生痛苦;每一次欲望的满足都不可能持久,并且都是新的欲求的起点。所以,生命的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是无边无际的。人生除痛苦之外没有别的什么目的,不幸是个普遍的法则。人作为一切生物中欲求最多的生物,其痛苦也就达到了顶峰。叔本华还指出,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两大基本因素,人生如同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因为人的欲求一旦得到满足而不再追求,空虚和无聊便会立刻袭来。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和无聊呢?叔本华认为通过哲学的沉思,艺术创作和佛教的解脱三种途径达到暂时的解脱。

叔本华的思想对西方文学和我国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欧美文学方面,如福克纳的《喧哗和骚动》,这本书的书名《喧哗和骚动》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一句台词:人生就是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骚动,都没有任何意义,从中可以看出这本书所蕴涵的悲观主义情愫。现代派的另一领军人物非茨杰拉德在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渗透了悲观主义色彩。德国著名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城堡》《审判》都或多或少流露出宿命的色彩。

而我要谈的是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对我国作家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代作家的影响。我比较喜欢余华的作品,他的作品我都一一读过,从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到《活着》,再到《呼喊与细雨》,以及前几年出版的新作《兄弟》。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活着》里的福贵的悲剧人生。他由一个大户人家的少爷变得一贫如洗,再到亲人们相继离去。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整个故事充满了宿命论思想和悲观色彩。

既然活着有那么多生存压力,有时还要面对生老病死,失业,失恋,亲人去世,种种困惑。现代人充满焦虑。因此抑郁症,自杀率在上升。那么人应该怎样活着?记得高中时代读鲁迅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一句话记忆犹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从地坛里认识的史铁生就是这样的勇士。在文章里流露的思想曲折地印证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散文彻底地打动了我,我几次热泪盈眶,进而潸然泪下。除了文中洋溢着的对母亲深沉的爱与愧疚让我动容,更让我受到启示的是他对命运的思索,以及对不幸的清醒认识。有些语句堪称生活的真谛。史铁生说“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细想想,多精辟。当命运之神将他在“活的最狂妄的年龄”击倒的时候,他由最初的不甘心,异常暴怒,憎恨命运不公,到后来的平静思索,直至最后用写作撞开了一条通向辉煌的道路。地坛成了史铁生真正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特殊的场所,荒芜并不衰败“历尽沧桑在那等了四百多年。”仿佛就是为了等他,为了给他一个平静的地方,为了让他能在这座城市里难得的宁静中去思索自己的命运。“为了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整整十五年,史铁生摇着轮椅在园中沉思,冬夏春秋,四季轮回。他的轮椅印记遍布整个园子。他终于想明白了生死之迷,对自己残疾的坦然接受,及人生的意义。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事实。”史铁生在厄运面前选择的是面对,而不是逃避,是的,他曾经绝望,他诅咒命运将他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痛苦万分,但是通过他的思索,他终于获得解脱,他救赎了自己,超越了苦难,他悟出了人生的本质,对降临到自己身上的苦难也有了深刻的见解。他不虚美,不隐恶,他的思想有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感人力量。“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既然世界上一定要存在着苦难,那么谁去充当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公众度化了佛祖。”他是切肤之痛,因此感人,他是现身说法,因此更动人。

关于命运的追问,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写了这样一个人:一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但他被埋没了。他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逊而坐了几年牢,出来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个拉板车的工作,样样待遇都不能与别人平等,苦闷到了极点便练习长跑。他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他以为记者的镜头和文字可以帮他做到这一点。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了前十名的照片都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他没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照片,他有点怨自己。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几乎绝望了。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群众场面的照片。一个诙谐而真实的故事。命运面前,只有一句话: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哲学与人生简史读后感篇三

在朋友圈都在刷屏世界杯的时候,我看完了这本书,两遍。

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因此,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平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哲学与人生简史读后感篇四

当我拿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我对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张的“无为”。一开始认为“无为”是无所作为,读过书的相关部分后大致了解到,无为是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以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够了,也算是简单地实现了“无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我还想说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王守仁。这个人明显是精通哲学的,而且可能是哲学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时还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的观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开始,有人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接着就是他的悟道之路。自他被贬后他父亲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达的是,关于哲学,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别人所想的观念,真正的悟道还是得通过自己的悟性。

哲学与人生简史读后感篇五

冯友兰先生说过,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若是活着,那必定会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索进行反思,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实。牛顿会发现万有引力,那是因为他思考了为什么苹果会砸中他,而不是飞上天。若是没有思考,又怎会成功?人生亦如此,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就如阴雨的天空,没有太阳的照耀变得灰蒙蒙的,没有亮丽的`光彩。

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从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尽管细微,但它却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存在!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入潜默。”都说沉默是金,而在成为“金”之前,必定会不沉默,甚是疯狂。在光鲜艳丽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尝尽苦难,历尽黑暗,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拥抱光明。

冯友兰先生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而我在赏析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这足以说明,人们说每一句话,写每一个字都是会思考,反思的。

总而言之,反思必定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哲学与人生简史读后感篇六

《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先生,他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因此,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平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哲学与人生简史读后感篇七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七是学习哲学的方法

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学习哲学需要技能+意识+学习材料。如批判性思维是意识的储备,可以帮助你迸发学习热情,形式逻辑是技能的储备。

p6中国哲学的价值在于,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而不惑,是指他这时候已成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认识到超道德的价值。

p82惠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p103获得幸福的方法庄子,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

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说已经得到绝对幸福。

p222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他以理化情

p232佛学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觉悟的确切意义。是指个人与宇宙的心的统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谓二谛义。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事实上,有就是无;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第四层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这个否定一切,就可以达到庄子哲学中的坐忘,佛家称之为涅槃;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哲学的推理,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学史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个,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踏实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1.反哲学入门

2.思想的力量

3.西方哲学简史

4.大问题

5.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6.哲学的慰藉

7.哲学浅说

8.我的半生传奇蔡志忠

9.牛津大学哲学入门

10.康德哲学讲演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