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摘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模板8篇)

时间:2023-10-12 12:50:49 作者:字海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摘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模板8篇)

在新的团队或者新的环境中,一份恰当的自我介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自我介绍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一、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段刻骨铭心却又孤独的暗恋。一辈子。

还没有相遇就已开始在梦中想起,还未相识却以深深地爱上,没有相知却足够一生铭记,或者,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她将爱上你。

一方暗藏心事,小心翼翼地靠近,一方百花丛中留恋、肆意地嬉戏。这是一段注定的爱情,这是一段忘记自己飞蛾扑火的爱情,这也是一段注定孤寂的爱情。

看惯了杰克苏、玛丽苏偶像剧,听多了快餐速食爱情,也厌倦了房子车子票子的现实爱情。《一封信》仿佛是我对爱情观点的一剂清醒剂,认真,深刻,忘我的爱上一个人,去追求、去争取、幻想着、也理解,没有恨,没有抱怨,没有极端。是那么理智却有不理性地爱上一个人,爱着一个人。到最后。

或许,爱情就该是奋不顾身,或许爱情就应该忘记自己,去爱,一直地去爱,爱到你爱不动为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这一篇,应该是这部小说集里,我最喜欢的一篇。可能相似的情绪越多便会越让人着迷吧。

从孩子的视角看过去,似乎感受到了自己曾经的微末情绪。那种童年时代的孤独无助,想要摆脱稚嫩的强烈愿望,那颗在父母亲情间脆弱易伤的心,强作欢颜独自泪流的时刻,以及对各种诓骗的深恶痛绝;在独自初入社会时的彷徨无措,在过激行为后的懊恼悔恨,在逃避之时对家庭的渴望,并伴着对自己是否被爱着的怀疑;在抉择的路口,依旧小心地维护着心里爱着的亲人,感到被在乎、有帮助,心里便溢满甜蜜。

孩子的各种感情也可以很细腻并强烈,孩子的爱与恨都来得更激烈纯粹,孩子的怨恨似乎更容易被岁月化解。当他们去一层层揭开这世界的面纱,会欣喜,会放下,慢慢也会百感交集,于是孩子在长大。

从母亲的角度看过去,它曾在浓烈的爱情与孩子之间犹疑,曾在温存与伦理间忐忑,甚至渐渐偏向了爱情的召唤,那个时候的她可能还不足以称之为母亲,尽管她不再年轻,尽管有亲爱的孩子依赖她。然而,她依旧如少女对炽烈的爱情有着强烈的企盼,这种愿望有望摧毁束缚她的种种枷锁。然而,可能每个孩子都极有做天使的天分,是孩子对母亲纯粹的爱与维护,才使结局变得也不那么糟,甚至可以说是甜蜜的。于是她甘心去做母亲,孩子感到被爱着。

人无完人,各有短长,故而也产生千姿百态的亲子关系,与其说父母教育孩子,不如说父母与子女间是一种相互的成全。那些无意间带给孩子的心碎感觉,为人父母要感谢他们不曾计较,感谢他们没有拿爱来谈条件,感谢他们曾经小心翼翼的维护。那些冲撞了成人世界的孩童,或许可以给父母更多宽容与时间,记得一直以来引领的恩情,也可以给自己一些信心,相信自己一直被爱着。

能让你心头一片酸软,触及你情感深处的;能带来痛不欲生,却又欲罢不能感觉的;能给你最初的慰藉,并且无法一刀斩断的,可能也只有亲情。

去揭开这世界中那无数的,火烧火燎的秘密吧,这一路是如此精彩。

欺骗孩子真是说不出的容易。这些浑然不觉的孩子,很少有人去追求他们的爱。

到现在为止,他始终是独自一人受着教育,老是体弱多病,朋友很少。他渴望着温存抚爱,可是除了父母和仆人没有别人,而父母对他很少关心。一种爱情的力量如果只是根据它的起因,而不是根据事先对它的强烈期待,不是根据心灵中发生重大事件之前,都会因失望、孤独而出现的空虚、黑暗来加以衡量,那么对这种爱情的力量总会估计错误。一种极为沉重,从未用滥的感情在这里等待着,如今它张开双臂扑向第一个似乎值得享受这种感情的人。埃德加躺在昏暗之中,既感到幸福,又无比慌乱。他想纵声大笑,又非哭泣不可。因为他爱这个人,他从未像爱这个人一样爱过一个朋友,爱过父亲母亲,甚至也从未这样爱过上帝。他童年时代全部还未成熟的激情都紧紧地缠绕在这个人的肖像上,两个小时前他还不知道这人的姓名呢。

每一个天生的好色之徒只要知道博得了女人的欢心,就变得加倍出色,比他自己优秀一倍。

埃德加真佩服他自己,居然和男爵和他妈妈握了握手,脸也不红,尽管他喉咙哽咽,差不多要哭出声来。男爵亲切地摸摸他的脑袋,这使他紧绷的脸上绽出一丝微笑。可是紧接着他不得不赶快跑向门口,否则他们会看见,大颗大颗的泪珠正沿着面颊流了下来。

其实自从这个有迷惑力的陌生人侵入他的浑然不觉的孩子的生活,这个孩子便整天神经紧张,急躁不安,心情烦乱。每一种激情在孩子的身体这样精致的肌体里都会像在软蜡上那样,印上自己的痕迹。

热泪一阵阵涌进他的眼睛。他不得不施出孩子气的计策,迅速举起餐巾,趁人家还没有看见眼泪已滴落他的面颊,咸滋滋地沾湿了他的嘴唇。

“啊,了解这个秘密,一定要了解它,掌握这把打开所有门户的钥匙,不再做孩子——大家什么都瞒着他,不让他看见,不让他知道,——不再让人家随便打发,任意欺骗。现在不干,以后别想再干!我要探出他们的秘密,这个可怕的秘密!”他的额上刻进去一道皱纹,这个身体瘦弱的十二岁的男孩,这样神情严肃地沉思默想,看上去几乎出现了老相,他一眼也不看四外色彩绚丽,不断展现的景色,群山铺着针叶林,呈现一派涤净洗洁、苍翠欲滴的浓绿,山谷沐浴着晚春柔和的光辉。他只是一个劲地凝视着他面前坐在马车后座上的两个人,仿佛用他这热切的目光可以像用鱼钩似的从他们闪烁发亮的眼睛深处,钩出他们的秘密,再也没有比激烈的怀疑更能使人的智力变得犀利无比,再也没有比一次探幽寻胜的行程更能使一个尚未成熟的悟性得到全面发展的可能。有时候其实仅仅只有一道薄薄的木板,把儿童和我们称之为现实的世界分开,只要偶然吹来一阵微风,就能为他们把门打开。

这时埃德加突然抬眼张望,就一瞬间,他们两个立刻垂下目光:他们感到,他们生平第一次在互相窥探。到目前为止,他们彼此都盲目信任。如今在母亲与孩子之间,在他们两人之间,有什么东西突然间已完全变样。他们一生中第一次开始互相观察,他们两人的命运开始彼此分开,两个人已经开始互相暗怀仇恨,这种仇恨刚萌生不久,他们都还不敢承认。

他演的这出喜剧,已经开始让他感到难堪,他其实已经因为这样肆无忌惮地戏弄了这孩子的爱而感到羞愧。这个单薄细小的嗓音因为暗暗抽泣而颤抖,使他感到痛苦。

他现在的目光非常平静,就像是医生的目光。以前他也许有些恶毒,这是为了惹他们生气,但是人在仇恨之中,学得很多,学得很快。现在他只是沉默,沉默,沉默,直到她在他沉默的压力下开始大声吼叫。

母亲走在头里,男爵跟她走在一起。他们身后跟着埃德加,但是并不是低三下四的像个仆人,而是神情严峻,冷漠无情像个看守。他锒铛作响地抖动着缠在他们身上的那根看不见的铁链,他们拼命挣扎,可这根铁链是挣不断的。仇恨锻炼了她那孩子的力量,他这个无知的孩子比他们两个更强大,秘密捆住了他们两人的手。

愤怒,急躁,气恼,好奇,无助和最后几天的出卖,在他孩子气的斗争里,在他自以为业已成人的幻觉中强压了下去。如今从他胸中迸涌而出,化作泪水。这是他童年时代最后一次哭泣,最后一次最狂野的哭泣,最后一次他像个女孩子似的在流泪中得到欢乐。在这不知所措的愤怒的时刻他从内心深处哭掉信任,爱情,信念和尊敬——哭掉他整个的童年。

他觉得,他今天是第一次看见人生赤裸裸地呈现在他面前,不再为童年时代的千百种谎言所掩盖,而是显露在它那全部令人欢娱的危险的美丽之中。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日子会这样充满着痛苦和欢乐的多种多样的互相转换,一想到还有这么多日子在他前面,整个一生在等待着他去揭开秘密,他就感到幸福。他第一次感到人生的多姿多彩,第一次以为理解了人的本性,人是互相需要的,即使他们似乎彼此为敌,能为人所爱真是无比甜蜜。他已不能再怀着仇恨去想任何事情,任何人,他无所追悔,甚至对男爵这个诱惑者,他的死敌,他也怀着一种崭新的感激的心情,因为男爵给他打开了通向这最初情感世界的大门。

在黑暗中思考这一切非常甜蜜,使人心旷神怡,已经有些紊乱掺杂了梦中的图像,这几乎已是酣睡。这时他感到仿佛门突然打开,有人轻轻地走来。他不是非常清楚,因为睡意很浓,他无力睁开眼睛。这时他脸上感到别人的呼吸,有一张柔软温暖的脸正温柔地擦过他的脸,他知道,这是他的母亲,现在正在吻他,并且用一只手在抚弄他的头发。他感觉到她的吻,感觉到她的泪水,温柔地回答她的爱抚,把这只当作和解,只当作这是对他沉默所作的感谢。直到以后,许多年以后,他才认识到这默默的泪水含有一个不再年轻的女人的誓言,她从此只想属于他,属于她的孩子,放弃任何风流韵事的冒险经历,和一切欲念诀别。他不知道,他母亲也感激他,使她摆脱了一个不会有任何结果的艳遇,她用这一拥抱把爱情的既苦又甜的负担像笔遗产似的交给他去面对未来的人生。所有这一切,孩子当时还不懂得,但是他感到,这样被人所爱,非常幸福,通过这个爱,他已经卷进了这世上的巨大秘密之中。

随后,她把手从他身上挪开,嘴唇离开他的嘴唇;这轻巧的身影又悄然离去,只留下一份温暖,一丝气息在他唇上。令人惬意的渴望油然而生,渴望经常感觉到这样柔软的嘴唇,这样温柔地被人拥抱。但是对这渴望已久的秘密所怀的这种预感已经为睡意的阴影所笼罩,这几小时里的一切画面又一次色彩缤纷地从他眼前经过,他青年时代的这本书又一次这样诱人地翻开。然后这孩子睡着了。他一生中更加深沉的梦开始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不短的时间,结束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本茨威格的小说集【译:张玉书】,细致一点的感受也都一一作了记录。回头再读译本序,又有不一样的收获,对这些篇目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作者关于和平的态度(《十字勋章》、《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对人性更深层次的探寻与同情(《马来狂人》),以孩子的眼光展开的情节(《家庭女教师》、《火烧火燎的秘密》),关于爱情的(《普拉特尔的春天》、《贵妇失宠》、《夏日小故事》、《夜色朦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以下是译本序中有对这些作品的高度概括,与作者写作风格的准确总结,深觉句句入骨,直指根本。让人对作品颇有回味无穷之感。

人生是那样的广袤无垠,光怪陆离,五光十色,有光明有黑暗,有善有恶。更重要的是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一切闪光的并非全是金子,而一切乌黑的也并不是粪土。他于是懂得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懂得了文学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茨威格的特色在于对心灵的挖掘。他把我们引入一个奇妙的世界,似曾相识却又陌生。这就是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的芸芸众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静,外表平静。没有战乱,没有灾祸,没有使人大悲大喜的原因,然而内心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潮涨潮落,骚动不宁。内在的激情、愿望、冲动在翻腾。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昨日晚上,等一个朋友从阳江过来,本以为五点左右就能到,最后却等到八点。好在附近有家大超市区,就在超市的图书区看起了书。无意中看到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先是粗略的翻了一遍,这是一本他的作品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只是其中的一篇,篇幅不大,就有想把它看完的感觉。

很早就听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名子,但他的作品还没有看过。最先听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因为曾有部根据其资料拍摄的同名奥斯卡获将电影。几年前,老徐自导自演了一个中国版的这部电影,我没有看过,也不想看,我认为让姜文去演里的的男主人公本身就是个失败。

茨威格的心理描述很细腻,我几乎是一气呵成的读完的这部小说。女主人公从他十三岁起就爱上了风流倜傥的男主人公,一开始也就明白他虽才华横溢,但也是采花无数,处处留情。当她十五岁的时候,因母亲另嫁,离开她初恋之地的时候,她竟然晕了,最后临走鼓足勇气,去按男主公的门玲,向他表白,却没有人在家里,那段的心理描述最不错,看着就让人紧张。

感情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因为有了她对男主人公的爱,她看了很多很多的书,成绩也突飞猛进,对她以后的人生的成长,气质塑造作用巨大。成人之后,为了见到朝思暮想的爱人,女主人公到维也纳,租住在男主公公寓附近。最后有了机会,两人相约一齐吃饭,进而发生了关系,经过三夜的缠绵,她竟怀上了爱人的孩子。她从孩子身上看到自我爱人的影子,活的虽清苦,便很充实。

为了孩子,为了自我的爱人,她出卖肉体来改善自我的生活,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她说她的灵与肉是分开的,她的心里唯一爱人的位置只是男主人公。之后,她也曾以自我贵妇人的高雅气质,又打动过男主人公,可惜当两人在一齐时,男主公却认不出来她了,还要给她钞票。最后因孩子因伤寒去世,女主人公所有的爱破灭,心灰俱冷,才决心把这自我,把自我十三岁以来的心理和人生轨迹写出来告诉男主人公。

已过中年的男主人公,却是想了好久,也没人想起女主人公的样貌,他从不明白她的名字,和他在一齐的女人有无数个,到底是哪一个,他也分不清了。到底是谁,或许永远是一个谜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完美,纯洁的初恋。初恋是青涩,酸楚的,而女主人公却把自我的初恋融入了自我的一生。我个人认为是不值得的,但时代不一样,先择差异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人生。

读后我在想,作家本人茨威格会不会就是小说中的男主公呢?他出身豪门,受教育完整,十七岁就发表作品,一样的年轻有为,风流儒雅。早年看过《茶花女》,里面的女主公的命运和本小说中女主公的命运有些相似。前些天,看到一篇关于歌德的传记,说73岁的歌德喜欢上了19岁的乌尔丽克,频频的书信进攻,最后还向乌求婚,因家人的反对,歌德只好做罢,郁郁而最后魏玛。而美丽的乌尔丽克也是终生未嫁,以95岁的高龄仙逝,想必她的内心里也很多的故事,若展示出来,肯定也很感人。

又看了一部好的小说,犹如又登过一座山,一座不高,绿色,让人简单的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著名的中短篇小说之一,它以书信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个陌生女人在生命弥留之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和坚贞不渝的爱情信仰,向一位著名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这是一种大爱,一种毫无保留而又不求索取的真爱,一种脱离了低级趣味而用一生去守候的挚爱。高尔基由衷地赞美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茨威格是“世界上最懂女人的人”。

透过这篇杰作,我们便可窥见茨威格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独具匠心、别具一格。茨威格“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再现了女人痛苦的情感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这与茨威格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是分不开的。读他的作品,就犹如在审视我们自己,书中主人公走的心路历程,我们活多活少都曾走过。任何一个茨威格迷,不能品出书中人物心理的曼妙来,多少是不及格的。

这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一封冗长的绝笔信,采用回忆的手法,简单勾勒出了女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时光定格在了女人14岁那年,那时她是个女孩,有着所有女孩都有的腼腆与羞涩,就是那匆匆一瞥便命中注定了女人一生的命运。初遇作家r,便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爱得那么坚定,那么执着,可以用一生去等待,即便是永远没有结果的等待!从此以后,他的样子将她整颗心迷醉,生命之舞也只为他一人而歌,以至发出“我只对你的生活,只对你的存在感兴趣”这样的感慨。这时女人的爱,是单纯的,也是纯心灵上的,没有任何肉体的欲望与焦渴。当然,作者这样安排也才是中规中矩的,符合一个14岁女孩的生理与心智特征。在那时的女人眼中,“对你的爱从来也没有像在这种天真的激情中表现得更为纯洁和热烈的了”。

时光也便在等待中向后退去,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某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他们把我拖到了因斯布鲁克去了,我已经一丝反抗的力气也没有了”,女人如数家珍般念叨。这一“拖”字用得妙极!它写出了女人内心的无法割舍,也写出了对作家r刻骨的爱。在没有他的两年里,她的世界一片孤寂,只有无尽的思念,“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而又感到孤独更可怕的事情了”。

在雾气迷蒙中,傍晚,女人又回到了维也纳,回到了他的世界里。这时的女人,已然成熟而美丽。邻家有女出芙蓉,岂容男子不动心。生性风流的作家r,便假借美名与之销魂了三个春宵,然后相忘于江湖,一如从前那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再后来,就有了他们的孩子,就有了她迫不得已的委身,就有了孩子的死,也便有了这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封信,就是女人一生命运的写照,尽管其中悲剧多于喜剧,悲歌多于欢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完心情是沉重的,但感觉转瞬即逝,这是我从小练就的过目即忘的本领,哈哈。所以用文字记录下来,不辜负这经典文学作品和我阅读的光阴。

这是一个少女的妈妈w推荐的。w从事hr,管理起来颇有章法。初高中女孩情窦初开,最易受到成熟男性的'吸引。未雨绸缪,w不动声色、恰逢其时的推荐阅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女儿。作家娓娓道来展开的世界使其身临其境,体验到主人公的酸甜苦辣,又可以跳出来,以局外人的视角悲悯地观察主人公的遭遇。结果她女儿读过后说,女主人公太惨了。有了这个体验,日后面对大叔时会多一份警惕,多一份自我保护,w的教育目的也不知不觉达到。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一战后在莎尔茨堡的一间山间别墅居住。20xx年去欧洲游时到过维也纳和莎尔茨堡,主要了解的人物是茜茜公主的生平。现在回忆起曾经徜徉在茨威格曾经生活过的土地,涌起亲近的感觉。经典作品历经岁月洗礼仍然魅力不减,仿佛可以跨越时空和作者、和主人公对话交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女子在弥留之际,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写下了一封凄婉的长信,向作家r诉说了她潜隐一生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痛苦。一个郁郁寡欢的小姑娘被潇洒风流的男主唤醒并沉沦,走向死亡的故事。女主内心刻画细腻,从麻木到希望、痴迷、痛苦和绝望,但不放弃不怨愤,完美演绎了“我爱你,却与你无关”。

一个瘦小未发育、腼腆又胆怯的女孩子,和寡母生活在阴郁穷酸中,周遭都是同样贫困粗野的邻居,仿佛在蒙着灰尘、布满珠网、散发着霉味的地窖中,对生活毫无期望。13岁那年忽然通过邻居一位作家先生的入住,开启了窥探另一种生活的缝隙。尚未谋面的作家有仆人,富藏书和艺术品,仿佛身上围着一圈灵光,一道富贵、奇特和神秘的光华。

如果开始是物质的巨大差异吸引了注意和好奇心,后来单身作家r先生的温存儒雅、轻快生动、标致潇洒、风流倜傥把小姑娘从沉闷的生活中唤醒、使女主彻底沦陷。小姑娘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是个热情洋溢、逍遥自在、沉湎于玩乐和寻花问柳的年轻人,同时在事业上又是十分严肃、责任心强、学识渊博、修养有素的人。这种光明的和阴暗的,隐蔽的两面性着魔似的吸引住这个十三岁的姑娘,也开始一生的暗恋苦恋绝恋。

多年前我看过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没有什么印象了,只记得王家卫似的昏黄的,阴郁的慢镜头,灰尘,老房子,华丽的服装,谨慎的管家,从一个孩子的侧耳倾听,从一个孩子的眼睛,通过门上小小的黄铜窥视孔,恍惚地展现男主的生活片段,在孩子的心中重组构建出男主声色犬马、寻欢作乐和风流四溢的生活。

情窦初开的小姑娘心中满满都是新来的爱人,对外界和母亲毫不关心。因为拼命隐瞒心中的爱恋,畸形的爱更加疯长,占据了整个灵魂,把自己献在祭坛。即使母亲再嫁后经济优越,脱离了旧时贫困忧郁的生活。但女主自动自觉地隔绝其他的交流和爱、如母女之爱,继父之爱、同龄人的爱慕。自我放逐,自我折磨,把自己埋在晦暗的、寂寞的世界,只愿在想象有他的世界里感到幸福和快乐。

爱是双刃剑,使人奋进也可以使人堕落。女主开始注重学习和外表。女大十八变,妙龄女郎逐渐变得美貌独立,但精神世界仍然陷在黄铜窥视孔里的世界中不愿逃脱。

18岁女主脱离富裕的继父和母亲,又争取回到维也纳,第一站就夜晚乘电车到曾经居住的地方,在楼房外看到作家r家窗户透出昏黄温暖的光,女主徘徊在落叶,细雨中。屋内的温暖光亮和屋外的凄风细雨对比强烈,使人不甚唏嘘,世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您身边,而你不知道我爱您。

女主对作家r的爱恋,也从少时惶恐不安的爱恋,渐渐转变为成熟女性情欲的爱恋。几番徘徊,终于获得三夜恩宠。对,是恩宠,自卑的爱是低到尘埃里仍然开出艳丽的花取悦对方,在牺牲奉献中得到满足和幸福喜悦,所有的辛苦不堪期待绝望痛苦都算不了什么,因为爱的就是感情炽烈,生性健忘,一见倾心,爱不忠诚的您。

销魂荡魄的三夜珠胎暗结,男主已把心甘情愿祭献的女主抛却脑后,而倔强的女主无法和他倾诉,因为爱在心中呐喊,她怕炽热的爱会吓着他,给他负担,因为在她心里知道他可以和别人共幸福,而不愿和人共患难。

另一个链接着男主的生命在身体内生长,女主未婚先孕,瞒着家人,在恶劣的环境下分娩的日子里充满恐惧和烦恼。痛苦的时候即使埋怨上帝,也不埋怨男主,即使事先知道要受的苦,也愿意再进一次,再进一千次!

为了抚养孩子,给孩子优越的生活和教育,女主做多人的情人,但拒绝婚姻,以保证自己是自由的,随时等待男主的召唤。又一次在舞厅邂逅,男主娴熟的勾搭和示意,女主立刻抛下一切跟出去。时隔十多年后,重又踏上这楼梯,女主双重的感觉,既感到流去的岁月,又感觉到现时的光阴,而这所有一切的中心都是作家r。

后来孩子生病死了,女主和世界生动的联系残酷地断了,仅剩若有若无,从没有从心看见她的作家r。女主的生活失去了意义,没有了等待的勇气,甚至因为男主的遗忘,女主对自己的离去不会引起男主的痛苦而让女主感到轻松。她把自己一生的爱恋诉诸笔端,活着不愿亵渎内心高贵的爱情,不愿把沉重加给男主,死后才把信送给男主。

女主在18岁重逢男主,只因共度良宵后男主随性从桌上花瓶中的白玫瑰,每年男主生日时,女主总会差人送上鲜花白玫瑰。内心无比渴望男主能够想起多年前邻居家的小女孩和现在的自己,看到她独一无二,忠贞不渝的爱。但男主从不打听她的事情,甚至姓名和住处,她不过是众多春风一度女人中的一个,无关灵魂,只关肉体欢愉。女主在信中盼望此后活在他的心中,每年男主生日的这天,一年只要一天,像每年她送他的白玫瑰一样得到他的供养。

男主从女主的世界走过,如同踏过河边,如同踏过石头,女主的生活对于男主来说是生疏的,没有一句话,没有一行字,没有一点回忆。作家r颤抖着放下信,模糊地想起一位姑娘,一位夜总会的女人,朦胧不清,飘忽无形,如薄雾如潮水,涌上来又淡下去。目光触到书桌上空着的蓝花瓶,多年来生日的时候第一次是空的,悚然一怔:感到另一个世界,一次死亡,不朽的爱情,开始思念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奔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而读,却喜欢上了《象棋的故事》,这也是五篇中唯一一篇没有涉及爱情的,更加的深沉,令人沉思。茨威格的爱情描写,不认同不喜欢,都是一见钟情似的过于极端,不是爱到卑微的尘埃里,便是疯狂得迷失自我。爱情需要理智,会被人嘲讽,但是如果爱到缺乏理智、迷失自我,强加给对方,只会给对方带来伤害,而不是爱!

不得不说茨威格的心理描写极为成功,所读作家中无人能及,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的心理,都刻画细腻,富有画面感,仿佛你能看到他在你面前踱来踱去,精神高度集中自言自语,又或者,你就是他,你随着语言的深入而与他融为一体,他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你的`心绪。

在《象棋的故事》中b博士被法西斯困在房间里长达几年之久,无人交流,时间对他来说,就像无边无尽的深渊,最终精神接近崩溃,当他得到一本棋谱时,沉迷于其中,所有的时间都被打发在了象棋中。一本棋谱内容有限,而他被困在房间里时间无限,很快又感觉到了空虚,便开始自己与自己对弈,患上了双重人格的精神分裂症。在描写中,能体会到他对时间的恐惧,渴望精神集中,你就是他,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沉思着棋局。

时局操纵一切,演绎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不短的时间,结束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本茨威格的小说集【译:张玉书】,细致一点的感受也都一一作了记录。回头再读译本序,又有不一样的'收获,对这些篇目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作者关于和平的态度(《十字勋章》、《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对人性更深层次的探寻与同情(《马来狂人》),以孩子的眼光展开的情节(《家庭女教师》、《火烧火燎的秘密》),关于爱情的(《普拉特尔的春天》、《贵妇失宠》、《夏日小故事》、《夜色朦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以下是译本序中有对这些作品的高度概括,与作者写作风格的准确总结,深觉句句入骨,直指根本。让人对作品颇有回味无穷之感。

人生是那样的广袤无垠,光怪陆离,五光十色,有光明有黑暗,有善有恶。更重要的是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一切闪光的并非全是金子,而一切乌黑的也并不是粪土。他于是懂得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懂得了文学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茨威格的特色在于对心灵的挖掘。他把我们引入一个奇妙的世界,似曾相识却又陌生。这就是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的芸芸众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静,外表平静。没有战乱,没有灾祸,没有使人大悲大喜的原因,然而内心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潮涨潮落,骚动不宁。内在的激情、愿望、冲动在翻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