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王崧舟(大全5篇)

时间:2023-10-06 00:43:12 作者:字海 2023年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王崧舟(大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王崧舟篇一

师:“大雪压青松”,这是怎样一场大雪呢?请同学们看书上的图。

生:雪窖冰天

生:冰天雪地

生:滴水成冰

……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重要。把看上去十分抽象的古诗句与相关的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苏教版教材中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古诗也不例外,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雪的大,并用上积累过的好词语,既为下面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的精神做铺垫,又加强学生对好词佳句的积累。)

生:重重的。

生:一定压得气都喘不过来了。

师:青松是怎样挺且直的呢?谁愿做青松?

(请一生上台来演,生昂首挺胸,生评议。)

师:通过这么一演,你们都知道挺的意思了,挺就是——(挺起胸),直就是——(直起腰)。中间用了一个“且”把两个字连起来。同学们再看这个挺字,什么旁?(提手旁)从这个偏旁也许我们还能想到,在挺起胸的时候,还应有一个动作,什么动作?(生用手拍胸),用手一拍这胸脯,挺就挺出这感觉来了,什么神情?(有信心,有勇气)

师: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挺胸?

生:我考试考了好成绩的时候常常会挺起自己的胸膛。

生:我参加跳绳比赛时得了第一名,我就很高兴地挺起胸膛。……

师:面对着大雪,青松没有惧怕。反而挺直了自己的胸膛。同学们,青松这一挺,挺出的是自信,挺出的是勇气,挺出的是一个微笑的强者,挺出的是一个钢毅的汉子。

(低年级小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在理解青松的“挺且直”时,我让学生上台表演,这样的设计是建构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弘扬了学生的个性,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生通过演一演,深刻理解了“青松挺且直”的意思。)

“我就是小松树”

教学的时候,学生读诗后提出的问题和预想的相差无几。一是“挺且直”不理解,二是“松高洁”不明白。教学前做了充分估计,也设想了引导的办法。但是,受《登颧雀楼》教学时让学生扮演王之涣父子能迅速进入诗境的启发。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角色的进入。

当学生提出“挺且直”不理解时,我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结合插图,做了最大努力,有的说出了雪虽然大,但是松树能挺住,有的说出了松树站得很直。我知道孩子们意会了,但不能言传。我告诉学生“且”是而且的意思,然后问谁能做个挺且直的动作,结果,多数孩子都站了起来。他们挺着胸,抬着头,一幅雄纠纠的样子。我让学生说说此时的感觉,学生说,雪太大了,落在我头上,压在我的胳膊上,但是我能挺得住。那你们就读一读,老师听一听,是这样吗?本来“大雪”读得虚一些效果才会有,可是孩子们不管这些,喊破了嗓子在读大雪,我也没“指正”,我知道这时候讲朗读技艺是多余的,孩子们已经是小松树了。

“松高洁”理解起来确实有难度,引导学生看图,想想雪化之后松树叶子的变化,学生说出叶子是鲜亮鲜亮的,“鲜亮”这个词我也没想到,看来,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在网上曾看过花开的声音老师设计的一个让雪和松树对话的环节。还是让孩子们做松树吧!“大雪就是想压折你们,可是你们却坚强地与他较量,你们会说些什么?”孩子们的想象力就是丰富:“雪,你来吧!我正好用你洗澡呢?你被太阳晒化就会变成水,让我喝了,我会更漂亮、更坚强!”

“你可以加上动作读一读啦!”孩子们再一次成为小松树了。

思考: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诗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词析句,往往对诗的意境领会不深。但是变换了角色,你就是诗人,你就处在诗中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力就会被激活,他们幼稚天真的话语,往往自然地把诗的意思吻合了。

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王崧舟篇二

我说课资料的内容是江苏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中的一首诗歌《青松》。我想从两大方面“教材分析”以及“教学过程”来向大家汇报。

本首诗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咏梅》,描写了大雪重压下的青松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青松坚强高洁的品格。

这篇课语言形象生动,画面鲜明、字少句短,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儿童欣赏和朗读。本诗写得是逆境之松,遭受压抑的青松,但逆境方见英雄本色,一切崇高和壮美无不在斗争中诞生。诗的前两句写景。

“压”之重压,说明雪之大之厚。“挺和直”同义,都有在重压下不屈不挠的意思,这里的松不是默默的隐忍,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在向恶势力勇敢的抗争。一压一挺,这2个掷地有声的动词,可谓把青松的勇敢坚挺穿鞋的刻骨惊心。诗的后两句抒情,触景生情,想象雪后阳光普照,一气呵成,赞颂了青松等到冰雪融化后依然挺拔,更加苍翠的高洁本性。随着诗中的冰天雪地到冰雪融化的情境推进,不屈不挠、挺拔高大的青松形象也跃然纸上,展现在了小读者的面前,崇敬之情亦随之灵动!

这首诗歌但从字面上理解并不难,但从重体会到青松那高尚纯洁的精神品质,对二年级孩子来说,的确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根据这篇诗歌的语言特点,在教法上我将“创设情境、读中感悟”定为本课的教学思路,引导孩子层层深人文本,读通、读顺、读懂课文。另一方面,在学法上,根据本学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和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为学生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资料,始终将孩子置身在一种意境,我还通过让孩子多角度、多样化的理解重点词“压”“挺”“高洁”等中点字词来指导孩子在读中感悟,如前两句教学中,我是通过看图感受、展开想象、角色转化、动作体验等方法来感受“压和挺”两个字;后两句教学中“高洁”一词抽象难懂,且不可空泛的讲大道理,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那些在冬季枯萎凋零的花草树木与青松加以对比,从而自悟感知高洁之意,从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松之坚韧挺拔、体会松之高尚纯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教材特点以及本学期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子。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激发识字兴趣。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纬度提出的,3方面相辅相成,全面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铺垫、自然导入

此环节迅速抓住孩子好奇的心理,重在亲身体验,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轻声的读一读课文,把自己不熟悉的生字,划下来,拼拼音多读两遍,这个环节体现了课标中“冲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孩子成为学习小主人这一要求”,而且也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识字方法的极好切入点。教师可顺势出示词语卡片,即可扫清识字障碍,又可做到心中有数。

2、鼓励孩子读课文,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是否读准了每一个字音,发展合作精神。

3教师范读。当学生评价教师时,教师应该虚心接受,体现民主平等性。

以上环节符合“阅读以读为准的原则”

三、品读诗歌

(一)、创设情境、学习课文前两句

1、看课件,说说冰天雪地中,青松什么样?初步感知青松形态。

2、课标中说要在情境中学会阅读,所以我让学生读诗歌第一句,想一想这场雪怎么样?通过看图想象、联系实践,学生可能会说“鹅毛大雪、学很重象被子”等等。引导孩子体会“压“字,感受雪之大之厚。

3、在此我接连创设2个场景:说着说着,你听北风越刮越猛,一阵狂风吹来,快看,青松什么样?指导读第2句;大雪接着下呀下呀,学更厚了,看呀,青松怎么样?指导读第2句。在不断的视觉冲击下,相信孩子已深深体会,震撼学生的心灵。

4、(出示课件)咱们也来做大雪压不倒的青松好吗?快看呀!暴风雪要来和我们挑战了,能接受住考验吗?师引导学生做青松与暴风雪对话。

(三)、对比感受,学习课文后两句

1、渐渐的整个世界都被大雪包裹了,什么都看不清了,你们猜猜看,冰雪覆盖下的植物都变成什么样了?此时通过质疑,展开想象,激发了学习兴趣。

2、课标中指出,要让孩子在阅读中自主体会,感受和理解,获得获得情感体验,所以我让孩子想想:

植物们都变成什么样了?青松呢?同过这一鲜明对比,相信孩子已能深入体会松之高尚纯洁,自渎自悟了。

3、指导朗读3、4句,深入体会,升华情感。

4、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孩子在阅读中的积累,所以此时我引导学生想想:你们现在想对青松说什么呀?接着齐读全诗,相信此事孩子已有了自己的个性理解和体验。

(四)、再读全诗、体会诗意

1、你们看,青松遇到困难,是这么的坚强用干,那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该怎么做呢?通过这个环节,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培养良好品质。

2、此时让学生都来争做小青松,表演配乐读全诗,此时对松的崇敬,对松的勇敢坚定已是孩子内化的积累体验了。

四、拓展实践、升华情感

画一棵你心中最勇敢的青松,并写写你对它说的心里话。这一环节,有效地将课内知识引到课外,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提供了实践机会。

此环节培养孩子的坚强品质,拓展实践。

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王崧舟篇三

内容摘要:针对课文《青松》,说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设想和学法辅导从“初读知大意”“识写解字义”“细读悟诗情”“品读明言志”这四个层次来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对学生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青松   教学设想   学法辅导

一、说教材、学情、教法

《青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其中的一首诗歌。这首诗选自陈毅元帅的《冬夜杂咏》,诗中写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全诗描写了大雪重压下青松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青松坚强高洁的品质。课标指出:低年段的阅读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诵读中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青松》这首诗语言生动,画面鲜明,字少句短,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这首诗年代久远,青松所蕴含的精神是二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学会本课5个生字,学会正确美观在田字格中书写“压”“挺”两个生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压”“挺且直”“高洁”的含义,体会青松的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体悟诗情。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打算用一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二、教学设想和学法辅导

我将通过“初读知大意”“识写解字义”“细读悟诗情”“品读明言志”这四个层次来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对学生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初读知大意。一开课,出示一副“青松”图引入课题,让学生认识大自然中的青松,随机板书课题(板书:青松),使图像与文字结合。再让学生说说对青松的了解,引起阅读期待。随后,老师范读《青松》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让学生结合书中插图了解诗歌描写的是在大雪重压下的青松形象。初读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同伴互助等方式通读课文。接着,检查生字的读音,落实到每个孩子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2.识写解字义。本课的字词,我把它分为三类。一类是生疏的词,如:“且”“待到”。二类是有深刻含义的词,如:“压”“高洁”。像“压”字,所描写的不仅仅是青松所受雪的重压,也代表中国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所承受的压力。第三类是比较难写的字,如:“挺”“压”。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我采取读书与识字交叉进行的方式,以识字来促进读书,以读书来保证识字任务的完成。首先,让学生在自读质疑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不解的字词,提出疑难问题。对于“压”的理解,先让学生说说“压”的意思,然后出示“大雪压青松”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理解“压”的意思;接着,让全体学生演一演,通过做动作体会青松所承受的压力(边读诗句,边做动作)最后,回归文本,诵读“大雪压青松”这句诗。随机教写“压”。(老师范写)对于“挺且直”的理解,以个别表演的形式让孩子感悟青松的“挺”和“直”。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理解“挺”“直”的意思。让学生用换词法来理解“且”的含义。引导认清“挺”的字形,观察结构,学习写字。(范写“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仿写、互评,扎扎实实进行写字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识字,读中体验,从而保证识字写字任务的完成。在识字写字环节的设计上,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自我学习。

3.细读悟诗情。这首诗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两句字面上理解不难,但青松所蕴含的坚强品质是学生不易体会的。另外,对于南方的孩子而言,没有冰天雪地的生活经验。所以,我创设了一个北风呼啸、漫天飞雪的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充分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雪好大,好厚呀”“这么大的北风,好冷呀”,甚至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大雪把青松压弯了,但青松仍然直直的挺立”……老师随机小结“虽然大雪层层覆盖,但青松依然挺立着,它多么坚强啊”。此环节的设置运用动情的语言和声像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由想象之下自然能流露出感人的话语。从而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当学生有了个体思考和感悟之后,再读诗歌的前两句,感受青松的坚强就水到渠成。诗后两句抒情,重点理解“高洁”的含义。(边说边板书“高洁”),对于“高洁”的理解,我先出示一个红彤彤的太阳,设问:“太阳出来了,冰雪融化了,这时的青松跟大雪压着时的青松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展开想象,自由描述。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在自己的想象中得到锤炼。随后,老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雪化后的青松图,让苍翠欲滴的青松直观的图像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生动的表象,从而进一步感知青松的“高洁”之处,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悟出诗情。这样的设计,有学生自主体悟的空间,也有教师智慧的引领,学生是学习的发现者,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

4.品读明言志。这首诗是通过写青松傲霜斗雪的品格歌颂在困难勉强不屈服的中国人民。虽然学生要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很难,但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在孩子的已知上起步,尽可能引导他们最大限度的走向未知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所以在设计时,我首先设问:假如我们把青松比成一个人,那它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坚强的人,不怕困难的人、遇到困难不退缩的人……)综合学生的理解,我此时再引入课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再次体验这首诗是借青松来比喻在困难面前不屈服的中国人民,从而达到与作者共鸣,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总之,本课力求让听说读写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课堂萦绕浓浓的语文气息,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体验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我的板书力图简约、美观、实用。板书重点词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王崧舟篇四

识字教学。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

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3、“摘苹果”游戏:

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王崧舟篇五

知识能力目标:

(一)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重点理解“笼罩、沸腾、水天相接、浩浩荡荡、风号浪吼、山崩地裂、霎时”等词语的意思。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一)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二)抓住文中重点语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教学准备

(一) 教师准备: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

(二)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钱塘江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魅力,使大潮犹如在我们心中澎湃呢?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板书:观潮)

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师:学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呢?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板书:潮来时

(学生自读感悟)

师:谁愿意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师: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潮来时的声音像闷雷滚动,非常响。

师:怎样读最合适?

生:午后一点左右……

生:我还想读这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是描写大潮形态的,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

师:把白色战马去掉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去掉这个词,就不能表现大潮很壮观了。

师:这么重要的词该怎样读?

生:声音响亮、有气势。

师:试着读一读。(学生读)

师:还有哪句是描写大潮声音或形态的?最经典的词语是……

生:(边读边回答)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

生:我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写了“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这句话也就是在写潮来前,人们已是人声鼎沸,所以在这里他用了一个“又”字。

生:先听到隆隆的响声,人们就议论纷纷,现在既听到声音,又看到形状,所以是又沸腾了。

生:前面已经喊了一次“潮来了!”这里是真的潮来了,所以又喊了起来。

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师:无论是声音的描写,还是形态的勾画,作者都运用了合理的观察顺序。再细心读读课文,把这些词语按顺序重新说出来。

生:描写声音的有,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师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师:让我们观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看看大家排列得对不对?(播放图片)

师:看来大家排对了,从这些词语排列的顺序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吗?

生:从远到近的顺序   (教师板书:从远到近)

师: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潮从远处向我们移来,声音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宏伟、场面越来越壮观,那么我们再读这一部分时,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语调应该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声音应该由小变大,语速应该越来越快。

师:同学们按你们所说,试着读一读,看你能不能把潮来时的雄伟气势读出来?(学生自练)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师:谁敢向他挑战?(指名读)

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师:那你也学着读一读。

师: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不由得使我想背读,给我一次机会表现一下行吗?我建议大家闭上眼睛想像着画面去听。(教师背诵)

师: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生:我好像真地看见钱塘江大潮了。用一个词可以代替这种感受。

生:身临其境

师:同学们,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大潮深深的爱,像老师一样把潮来时的非凡气势、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背诵下来。

师:谁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记忆力。(指名背诵)

师:会背的同学看着画面一起背诵一遍。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书读。(师:播放图片  学生齐背)

师: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仅仅表现在潮来时的非凡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不信请大家自读欣赏潮头过后。(学生自读  师板书:潮头过后)

师:谁愿意带领我们大家欣赏一下潮头过后。老师没有指导这部分内容,看你能不能把它读好?(指名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哪还有不足?你试试。

师: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就连潮头过后都叫人难以忘怀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赶快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用词恰当准确,真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我理解积累许多好词语,如,风平浪静、浩浩荡荡、齐头并进、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人声鼎沸。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会要运用它们。

生: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大。就像一位魔法师一样。

生:我虽然没有看过钱塘江大桥,但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却好像真的到了那里,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呀。

生:我知道了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必须养成认真观察我们身边事物的好习惯。

师: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那么就让我们感谢大自然这位魔法师吧,我相信通过你们的细心观察一定会描绘出更多、更美丽的天下奇观。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时效。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我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我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兴趣。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请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一节名副其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我觉得这是我执教这一课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比较成功的一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益处。我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理解了,再试着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我认为是设计的非常成功的。教学效果也很好。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还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为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对于以上这些成功的经验,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坚持,并且还要努力创新。

在这一节课中也还存在着不足,留下了一些遗憾:

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积极,老师的热情也没有试教时那么高。从这里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工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从这一节课中,我还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必须时刻加强基本功训练,平时多练习,上课时遇到突然的变化,也不会受到影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