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论文方向(汇总5篇)

时间:2023-09-30 05:20:39 作者:影墨 英语翻译论文方向(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英语翻译论文方向篇一

语文教育学是一门跨世纪的语文教育的理论形态,它的建立遵循着语文教育内外部运动规律。以下是“从语文教育看学科信仰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当下,语文教育信仰诸多,比如“新语文”“真语文”“本色语文”“生命语文”“人格语文”“深度语文”等等。但我们在仔细研究这些“门派”的不同阐述后发现,他们虽然名称各异,表述有别,其内在“基因”——学科核心理念基本是一致的。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韩军的“新语文教育”,是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学观念上的,以说真实的、个性的话为价值论,以“用语言立人的精神”为语文教育终极目的和本体论的语文教育观。

熊芳芳的“生命语文”,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是为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美丽和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进行的语文教育。

黄厚江的“本色语文”,立足母语教育,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说,本色语文说到底就是学生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

还有“真语文”的大讨论,其倡导者在的《聚龙宣言》中表述道:“语文教学最应真实、真诚、真情、真切”“真语文的`教学风格: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者要真评……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

从这些不同表述中,我们不难析出其共同因子,那就是以人为本、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要求、追求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如此看来,看似各持己见的“语文场”其实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与指向基本是一致的,而这种一致性正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理念与共同信仰的体现。从这些语文教育理念的阐述以及当前语文教育现状来看,形成正确语文学科信仰应该抓住三个关键词:人、道、理。语文的“人文性”决定语文学科以人为本的根本特征。“文以载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作为形而上的“信仰”自然须追求度人之“道”,而不能只关注应世之“器”。语文学科信仰的“理”是条理的“理”,是规律,因为我们现在有些语文老师上课“不讲道理”,或者说上的不是语文课,大概也正是因此才有了上文那些对“真语文”“本色语文”的呼唤吧。

语文需要信仰,其他学科也需要信仰,这是教育和教学的特征所决定的,只有在正确的学科信仰引领下践行的学科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目标。

一、树立学科信仰是学科教育的需要

在教育领域,学科建设不只是知识逻辑的建构,学科教育更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承以及在传承过程中的学科文化、学科价值的建构。信仰是什么?是理念,是态度,是价值观。学科信仰就是学科的教育哲学,是指导学科建构与传承的准则。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指出,有两种传授知识的方式:若将知识作为换取世俗功利的手段,他就会变成技艺,成为一个机械过程,只能成为教学;若着意于知识赖以发生或构成的哲理要素及心智本原,它显示知识的价值自足,可谓教育。因此,没有信仰支撑的学科教育很容易沦为应试的、应世的教育,机械的、无生命的教育。

二、树立学科信仰是教师发展的需要

学科信仰是教师教育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正确的学科信仰能激发教育者的热情,让他更投入教育事业,更倾心教学研究,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正确的学科信仰反映教育者对规律的掌握,能引领他创造更大的教学业绩。如上述语文教育理念的倡导者或创立者,为何能从普通的语文教师中脱颖而出,成名成家?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能够深入地反思和探究本学科的学科本质和规律,并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学科教学主张和信仰,进而成为本专业的发展引领者。教师通过正确的学科信仰引领专业发展,学科专业的发展同样也成就了有信仰的教师。

三、树立学科信仰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是让人获得发展。如果没有关照学生成长的教育信仰,学科教学就会变成知识的贩卖。哈佛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说:“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训练学生为了某种单一工作而努力,或者一毕业就找到工作。”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学科教学时不能以培养学科状元为目标,不能满足于一技之长的传授,要关照学生的成长需要,关照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科信仰让我们不只是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更是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这样教”。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条路径建立正确的学科信仰:

1.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科信仰。

,北京一零一中高三生物组在高考前曾一起讨论最后一节生物课讲什么内容,经过大家的反复研讨,确定最后一节生物课的主要内容为两条建议:一是健康生活,防治艾滋病;二是尽量不要选择“丁克”家庭。笔者相信,全国大多数的高三最后一节课一定是考前指导。笔者也相信,一零一中的这节生物课一定让学生终生难忘,而我们这些走过高考的人应该没几个人还能记得高三最后一节课上老师介绍了哪些解题技巧。这就是是否有学科信仰的学科教学的区别,前者关注的不仅仅是生物知识和考试,更关注生命的成长和人的发展。文本与教师的权威性让我们常常忽视了教育对象成长的需要,“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往往流于口号或形式。因此,只有确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学科信仰,才能打造终生难忘的教育,才能实现教育完善人、发展人的终极目标。

2.从学科特征角度出发构建科学严谨的学科信仰。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开展了一项寻找“学科宣言”的活动,该校语文组最初的学科宣言是“儒雅博学,方正多思”,该校唐江澎校长指出,这样的学科宣言毫无学科特色:“儒雅博学”,放到历史组也可以,放到政治组也未尝不可;“方正多思”放到数学组也可以,放到地理组也可以。后来语文组的学科宣言确定为“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色。其实该校学科宣言正是学科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度体现了学科的功能定位、专业价值观、教学方式、育人目标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追求、发展方向和策略等。因此,要从学科特点出发,遵循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建构科学严谨、符合学科特征、推进学科发展的学科信仰。

3.从课程建构角度出发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信仰。

课程(course)的英文项有“跑道”一说,这一义项形象地告诉我们“课程”就是对我们“跑什么道”“道怎么跑”“跑向什么道”的全面规划,也就是我们的学科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学)、为什么而教(学)。如锡山高中化学组的学科宣言,最初是“聚合、聚智、聚变”,显然只关注了学科特征,也就是“跑什么道”。后来改为“竞赛学测,第一方阵;高考等级,绝对匹配”,好像回答了“跑向什么道”的问题,但直白的应试痕迹抹杀了学科信仰以人为本的本色。最后确定为“探寻物质世界,建构科学理论,体验实验魅力,形成化学观念”,应该说这一学科宣言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化学课程的特征。因此,构建科学的、系统的学科信仰要有全面的课程意识。

总之,基于信仰的教学,才能焕发学科的魅力,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可以说,信仰是教育的本真,没有信仰就没有灵魂,教育也就失去其生命的活力。教师应有遵循教育规律的教育信仰。

英语翻译论文方向篇二

摘要:对于大学英语专业教学工作来说,翻译课程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不仅能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本文首先概述了以学生为中心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现状,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望对有关教学工作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对策;以学生为中心

翻译课程是训练英语专业学生双语应用能力、跨文化能力的主要课程。优秀的英语翻译不只是将翻译内容的“躯干”完整、正确的表达出来,而是在此基础上赋予译文鲜活的“灵魂”。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化,并且过于注重翻译结果,缺乏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以学生为中心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搭载在一个先进的、个性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上。这一要求具体是指大学英语教学需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注重教学过程,同时应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地位,并以培养出英语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为主要目的。所谓英语综合能力强就是指口语能力、应用能力、翻译能力俱佳的人才[1]。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也应以此为教学指导方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兴趣指引下融入教师课堂教学,并且积极主动的探索问题,从而提升其翻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英语翻译论文方向篇三

摘要:食品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在食品检验过程中,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很重要的。在食品检验过程中,应严格从检验流程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从样品抽取、制备、校准仪器设备、配制试剂、选择检验方法、控制实验室环境、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等几方面,确保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

关键词:食品检验因素准确性

一、样品的抽取与制备

样品的抽取与制备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抽取样品时应该遵循随机原则,要从整批食品中抽取到有代表性的样品,并保证数量满足检验的要求。务必保证抽取样品时使用清洁的工具,不能让有害物质通过使用工具进入样品中。在抽取样品的过程中还应该想方设法使样品的微生物状态与理化指标不发生改变,最重要是不能够受到任何污染。

固体样品要粉碎、混匀,如大米、挂面、黄豆、茶叶等的水分,各项目都需要粉碎后取样;液体样品在检验前要搅混均匀,如检测酱油、醋(除可溶性无盐固形物项目外)需将样品振摇混匀,而检测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应充分振摇后,用滤纸过滤;对其他样品的制备,比如对混合型的食品就要抽取代表性样品的主要部分;在检测啤酒时,如果是检测浊度就要把气除掉,但是不能够进行过滤,如果是检测酒精度项目,就既要除气又要过滤。

二、检验方法的选择

选择最佳的检验方法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检验人员应该依据国家标准,根据检验的性质、实验室条件以及样品的待测成分的含量来选择最佳的检验方法。有种检验方法叫仲裁法,是检验方法中较多采用的方法,也适用于对结果有争议的检验。仪器分析方法也是种不错的检验方法,实验室条件不容许用仪器分析法的可选用化学分析法;不同食品中含某种成分含量不同时选用的方法也不同,如测定食品中的钙含量,每100g牛奶中钙成分的含量般是100mg,检验人员单单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就可以进行测量,而对于100g鹿产品胶曩,也用该检验方法进行测量就会出现较大误差,因为鹿产品胶曩中的钙含量是20%左右,检验人员应该选用edta滴定法进行测量。

仪器的校准

在食品检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要定期进行保养与维护,要及时发现仪器的缺陷并加以维修。能自校的仪器(如天平、酸度计等)应保证每周进行自校。自制的蒸馏装置要确保气密性,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以保证其良好的工作状态。计量器具的精确性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在选购计量器具时务必选择数值标示精确的计量器具,而且在日常使用中要注意维护。还要定期进行校准,以保证检验结果数据的准确性。

四、检验试剂的影响

检验试剂的质量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在检验过程中直接参与化学反应,对检验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各类检验试剂有不同的保质期、贮存方式以及使用方法。有些溶液“保质期”有限,如金属元素标准溶液可存放年;标准滴定溶液要求两个月标定次;淀粉溶液、碘化钾溶液要求现用现配等。还有些溶液有特殊的存放要求,如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显色剂――萘胺盐酸盐溶液要在低温下存放,当颜色变深时弃去重新配制。还有测定纯净水中的高锰酸钾耗氧量,用到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和草酸钠标准溶液,存放时间过长,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应定期检查重新配制;又如,测定食品中的二氧化硫时,应尽量减少碘标准滴定溶液与空气接触,否则平行试验的差异会超出标准规定的要求。因此,检验人员要关注检验试剂的.保存与使用,在配制试剂时保证准确的取量定容。

五、实验室环境的要求

实验室环境对检验结果也有定的影响。如温度、湿度、气压、粉尘等要素不仅会影响仪器的精准度,还会使原先良好的实验条件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整体的检验结果。在选择容量法进行分析时,检验人员应该在室温为20摄氏度的条件下进行检验。为了消除温度对食物容量的影响,在检验啤酒的酒精度、原麦汁浓度或者葡萄酒酒精度、总浸出物时,就要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而检测饮料中的可溶性固形物时,只有温度控制在10至30摄氏度的范围内,才能保证准确的检验结果。

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水平

操作人员掌握操作规程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有可能为偶然误差,也有可能为过失误差。例如,在测定白酒中的总酯时,不同的操作人员,滴定速度不同也可造成检验结果的差异,这种误差可尽量设法减免。但是,由于操作人员对检验方法标准理解能力有限而造成的差异将会严重影响结果的准确度。因此,检验人员应该加强平时的专业水平培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积累更多实践经验,以更好适应相关的检验工作。即使是偏远地区,也应该配备位高水平的检验人员。

总之,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食品检验是保证食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在食品检验过程中,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检验人员必须了解制约食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通过改善各个方面来提高食品检验的准确性,确保食品质量的安全。

英语翻译论文方向篇四

作为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翻译方式,英语翻译在交流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其所产生的翻译内容不光是对语言的解释,更重要的是承载这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和交流。如果英语翻译在准确性方面做不到简练、精准、符合文化内涵,那么就会在不同文化的传递间产生让人无法理解的错误和障碍。

我们都明白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不管是在思想哲学方面还是在日常生活方面,这种差异都体现的非常明显。这种差异的存在尤其必然性,不同的文化土壤所培育出来的语言总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特性,这是文化的本质导致的。但是当语言成为不同文化交流之间的桥梁时,这种差异就必须通过译者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在英语翻译中进行准确的诠释和注解。这当然会对翻译工作造成一定的障碍,因为个人经历和对语言理解的不同,必然导致某些方面欠缺和不足,很难全面的考虑到文化因素的方方面面。

1.2思维认知不同带来的影响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也同样巨大,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各自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造成的。就像前文所说,中国人在长期的儒家哲学影响下形成了委婉含蓄的思维方式,对于情感和观点的表达总是通过间接的语言表达来阐述,一般不会开门见山的对自己的想法进行直接表达,一方面是出于谦逊的态度,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如何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不至于太过难堪或尴尬。但是西方人在表达方式中总是采取直言不讳的方式,总是将自己的观点作为谈话交流的重点直白的表达出来,包括喜怒哀乐各种情绪,也从不加以掩饰。这种思维认知上的不同同样也会影响到英语翻译的准确性,译者在翻译工作中如果不能通过对这种不同思维方式加以区分,就会造成翻译内容语境的不恰当,导致翻译工作缺乏真实感和代入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思维认知上的混论和迷惑。

英语翻译论文方向篇五

摘要:本文从对英汉文化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简要阐述了两种文化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如何把文化差异与翻译教学结合起来,以及怎样在翻译教学中引入文化的介绍,深入的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语言;教学

1概述

翻译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尽管对翻译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真正意义上内涵是一致的:即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面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而这两种语言各自归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因此,译者所面对的还有两种文化。讨论翻译必须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必须研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英语学习中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不少学习者在学习到较高阶段,就感觉到力不从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文化障碍造成的,因为学习者没有把语言放到一个整体的文化系统中去学。由此可见,把英汉文化差异引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对解决翻译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翻译中的空缺

绝对准确的语言交际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同一语言中也是如此。语言的不对等性存在于任何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在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间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英汉互译中,相互无对应词或语义不对应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中的空缺。

2.1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虽然存在共性,但不同的语言毕竟各具特性。其特性表现在词汇上,便会造成概念表达上的不对应。它与译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及科技发展水平等相关。

语言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随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新的词汇。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时,sputnik一词在世界数千种语言中均出现词汇空缺。1967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英语中才随之出现了mooncraft,moonbounce,lunardust,lunarsoil等词语。这类词汇空缺是因科技发展的水平不一所致。还有世居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他们表达“雪”的词有十几种:空中飞舞的雪,落在地上的雪,冰块似的雪,半融化的雪等等,而在英语中,却只有snow一词。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独特而严密的封建宗法关系,男女有别,长幼有序,血缘关系的远近疏密泾渭分明。相比之下,英美的宗法关系远不及中国那么严密,家庭结构也较松散。汉语中兄弟有别,英语中都用brother表示没有分别;汉语中伯父,叔父,姑父,姨父等称谓之间身份各异,关系明确,而英语中凡是表示长一辈的男性均用uncle。同汉语相比,英语中的词汇在表达亲属称谓方面就出现了词汇空缺。

在英语教学中,对此类宗法关系的差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词汇空缺所造成的文法冲突应细心揣摩,通过变换角度的变通手法化解矛盾。

2.2语义空缺

色彩这种文化共有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意义相同,但表现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某些相同色彩却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如英文中“green”一词,在表示“青春”“未成熟”“生机勃勃”等语义时与汉语对应词“绿色”一致。但“green”一词所含的“嫉妒”之意在汉语“绿色”一词中却是空缺。同样,英语中的“blackandblue”是“遍体鳞伤”,而不是“黑一块蓝一块”;“ablacksheep”是“害群之马”而不是“黑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弥合语义空缺的首选方法是寻求语义上的深层对应,而不是词语对词语的表层对应。

语义空缺的另一主要方面则表现为语义辐射面的不重合性。同一个词,出自不同的言语者,不同的言语场合,或不同的语言环境均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如英语中“flower”与其的汉语对应词“花”,其基本语义相同,但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两者的差别却很大。英语“flower”用作动词可表示“开花”“繁荣”等义,而汉语中“花”却并无此意;但“花”作动词时,如“花钱”“花费”所获得的语义对于“flower”也是空白。故此,两者作动词时都出现了语义空缺。翻译时,应使学生明白弥合此类语义空缺的关键是把握词语在语言交际中所获得的实际语境意义。

2.3语用含义

语用含义是指词语所寓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语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某些词语一经翻译,原语词汇所依附的文化环境也随即发生了变化。譬如,“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句与原文词义贴切,但由于译者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仅译出了句子的表层意思。原来在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于新政。所以“toeatnofish”表示“忠诚”之意,“toplaythegame”原意表示“按规则进行比赛”,转义为“光明正大”“为人正直”。所以,这句话正确的译法应该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既要强调语言形式本身,又需重视语言的文化属性。作为教师,我们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要考虑到语言的文化背景,不能失去原有的文化环境,否则便会产生对英语文化的误解。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忠言工具。文化发展是译学发展的基础,译学发展又受文化制约。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加强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对我们富有成效地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是我们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需要不断研究,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王大伟《现代汉英翻译技巧》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王蔷《英语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