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健康心理书籍读后感(优质5篇)

时间:2023-10-06 23:05:21 作者:琴心月 最新健康心理书籍读后感(优质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健康心理书籍读后感篇一

某日闲暇时,见到一本《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好奇所至,便翻阅起来,只粗略地翻了几页,便禁不住用心地细细读来,往日对儿子的一些怪异的做法便在书中理解和感悟出来,心情和思维豁然开朗。书中谈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及例举的事实,着实让我感到作为一个教师应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责任,同时我也感到沉重起来:如今还有多少家庭对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置若罔闻或一无所知,这是作为为人父母的痛中之痛和极大的悲哀。

书中的精华所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要逐步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对现今孩子生长、学习、基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新起点、新课题。对于像一株小小的幼苗的孩子来说,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它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如果营养不全面,必将造成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作为家长,及时发现、掌握和帮助他们纠正心理上的猊端,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和空间,并帮助他们调控好自我的健康心理、发展自我能力和力,才能使他们不走弯路。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也是一门攻“心”的艺术。攻“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的“施工”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把系统的教育工程划分一个个子系统,使之成为日常性的心理启迪与心灵塑造工作。宛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棵棵树木连成密林,教育孩子的长期功效是在点滴的培养中完成的。因此,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孩子在没有明显痕迹的家庭教育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并使其具有艺术的魅力。()

我本人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直接关系到最终结果。方法得当,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可以有效落实;方法不当,预期的教育效果不但可以实现,还可能起反作用。因此,对孩子我们在严肃要求的同时,也应理解和发现他们的能力,用一颗善解人意、宽容的心态、鼓励的话语和他们成为朋友,才是最高境界。愿每一位为人父母之人都能从中体会和悟出其道理,为自己的孩子打开健康心灵之窗。

健康心理书籍读后感篇二

最近,我有意翻阅了《心理健康枕边书―别让压力挤走快乐》一书,读后受益很大,让我理解了最深的人生哲理。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生活中,要面对许多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学习上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环境的压力等。是的,压力永远都不会自己消失,这就要看你怎么样对待压力,怎么样调适压力,将压力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让它既能促进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又不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这本书告诉大家这样一句话:适当的压力才是美好生活的秘诀。

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又如何面对压力呢?今天,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发展、变化,教师人事聘用制度的引入和实施、社会和经济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教育教学问题“困惑”,幼儿教师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经济、生活、工作、精神上等许多的困惑接踵而来,不仅工作的积极性和兴趣受到压抑,其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会直接受到威胁。如何保持一个健康身心、健康的心态,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压力就像呼吸一样,如影随形的伴随着,如果我们置之不理,那么压力会越来越大的。现代医学证明:压力与疾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长期的压力会造成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假如人的生活中去掉困难、挫折的话,人就会取得荣誉,他们会变得不可一世,骄傲自大,甚至不可羁绊到疯狂的地步。就像轮船载重一样,以镇其平衡。

所以,这本书里告诉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压力。加拿大教授塞勒博士说:“压力是人生的香料。”他提醒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只有不良影响,我们应该转换认识和情绪,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工作是必须的,伴随而来的工作的压力、烦恼也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压力我们还是应该要承受的,关键是学会调整压力;你可能经历过挫折、不幸、别人的说三道四,但是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成土渣、垃圾,统统的走开吧!其实,让我们仔细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得到了多少,而是因为他计较的较少。

从此书中,我得到了许多的启示:正视自己的不足,正确评价自己,我的优点,也许别人就没有,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允许自己不如别人。放下架子,虚心学习;热爱自己的幼教事业,大胆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教育工作需求。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学会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的、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处理问题时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平时的我们,要学会自我放松,书中说的,“给自己放个假,让身体得到解放;给自己放个假,让精神得到放松;给自己放个假,让活力得到恢复;”正如专家所说的,在适当的情况下想说便说,可以找自己信得过的人,想休息便休息,做到劳逸结合;想娱乐便娱乐可以自我发泄……实在不想做事时可暂时放下,不追求十全十美追求卓越并非追求完美。俗话说得好,记住你该记住的,忘记你该忘记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让我们永远具有积极的良好的阳光心态――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我们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正确认知压力,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例如,当你遇到认为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能及时进行换位思考。

最后,让我们始终以阳光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去化解一个个压力,恢复我们内心神圣的自由与平静,将压力变为动力,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吧!

健康心理书籍读后感篇三

看过石中英老师著的《教育哲学》导言和第一章,小有感触,现记如下。

导言中写的是“教育与哲学”,在这一部分中石老师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解读来说明的这两者的关系的,那就是:“教育活动需要哲学吗?”;“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吗?”;“一般哲学可以替代教育哲学吗?”。在第一个问题的解释中,石老师分别从教育活动与哲学的关系,教育政策与哲学的关系以及教育理论与哲学的关系三个方面点明了哲学对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在第二个问题的解释中,石老师首先阐明当下对哲学的两个基本的理解和认识,那就是静态和动态的。不管是哪一种都让人感觉哲学似乎是一种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学问。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石老师又带领我们一起回顾了哲学的源头,追溯哲学的起源。这让我们真真切切看到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在行为哲学,都在思考哲学,都在演绎哲学。在第三个问题的解释中,石老师首先肯定和追溯了老一辈教育家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和成果,最后石老师从一般哲学的立足点和主要功能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一般哲学不能够对具体的教育活动提供实用性的指导和帮助。所以它不能够代替教育哲学。

理清了教育与哲学的关系,在第一章的学习中,石老师致力于澄清“什么是教育哲学”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他也是通过三个部分来说明的:“教育哲学的定义”;“教育哲学的价值”以及“教育哲学的'学习和研究”。在第一大部分,他追溯了我国教育哲学家对教育哲学的定义、国外哲学家对教育哲学的定义。最后结合上述定义以及自己的实践理论经验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从他们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共同点:一是,他们为了这一定义的探索确实很努力,即学习了理论更结合自身经验;二,他们的努力确实都有了意义不菲的回报(都创造了代表各自特色的定义);三,他们最后都想把自己的定义普及化,升华为一个普遍性的认识;四,他们的定义都被后人继承发展了。通过这几个共同点我除了看到这种教育哲学发展认识的规律性,我对“科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那就是:科学在此时。没有哪个时代的科学可以永远戴着科学的桂冠。石老师通过以往定义对教育哲学的作用,结合自身经验,他认为教育哲学在当代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在实践性方面他尤为强调和推崇,认为教育哲学应该是从哲学的角度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的批判和反思,对教育知识进行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对前者的深化和拓展。在第二大部分“教育哲学的价值”中,他通过以下两个部分来论述的:“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和“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在第一部分,他认为因为以往教育哲学学者对教育哲学定义和价值的定位错乱、模糊导致教育哲学内部和实际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哲学价值都有很强烈的质疑。这也直接导致了教育哲学发展的低速度。他认为过去的定位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不能很好的区别教育和教育哲学的关系:把教育哲学简单的当做教育学的概括总结;二是没有很好的把握教育哲学和一般哲学的界限,把一般哲学的理论直接生硬的拿来接到教育上就是教育哲学;三是没有很好的从过去哲学虚无光环上走下来,走到教育实践中去,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反思中,石中英老师认为当代教育哲学的价值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教育者的思想成熟,增进教育者的理性;二是,引导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三是,检验和引导公众的教育观念;四是,对教育政策进行理性分析;五是,促使教育学者对教育知识的批判和反思;六是,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一个思想平台。在第三大部分,石老师认为因为受到以往哲学误区的影响,当代人对哲学有一种近似天然的排斥,一种近似天然的自卑和退让,鉴于此他对致力于研究教育哲学的人以下几点建议:一,对社会和人生问题高度关注;二,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经验;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四,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五,从事教育哲学研究。

通过石中英老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看到,石中英老师对教育哲学做了一个基础性(教育哲学定义和价值)的批判和反思。在看到教育哲学未来发展前景无限的同时,也深深被石老师做学问时的严谨和敢于质疑魅力折服。

合书静思:“在这样一个学者笔下我们该能看到对下面问题的理性而全面的解读吧,那就是:“在教育中政治到底在扮演什么角色?这个角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因为我认为抛开政治,单纯的谈教育与哲学,无论如何不可能实现。这个问题清楚了,我想“教育科学”也就真的“科学”了!在下面的拜读中,期待“仰慕”继续。

上一篇:读《草根筑梦高速》有感下一篇:没有了

健康心理书籍读后感篇四

学习心理健康书籍读后感

席平

一、关于教书

身为班主任工作量最大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抓的:

1、以习惯为抓手,提高学生自能学习的本领。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当学生做错一件事情时,我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错了这一件事情不要紧,千万不要养成了习惯。”我认为小学阶段,学习还不是第一位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经常读书的习惯,按时作息的习惯,独立处理一些小事情的习惯,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习惯,主动关心集体的习惯,热爱劳动的习惯,主动参加班级活动的习惯……如果这些好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将受益终生,这也是我们做家长所希望的。所以,请家长们针对自己孩子的情况,抓好子女在家的行为习惯,促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朝一夕不见效,可三年下来确实达到了“绳锯木断、滴水穿石”的效果,不仅帮助学生养成了习惯,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班内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班风。

2、以师爱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爱也会影响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态度。“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爱学生,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努力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爱学生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学功课对不起老师辛勤栽培的内心体验(对后进生尤其是这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某学科的兴趣和自觉性。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这一点,所以我处处关心帮助学生,当落后的学生稍有进步,我就会拍拍他的`肩膀,说一句:“有进步,老师就喜欢和你一样的学生。”并及时在班里加以表扬,这样,不仅后进生学习有了劲头,别的同学也受到榜样的力量鼓舞,所以,我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气氛很浓,这也是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之一。

二、关于能力

习惯决定一切,能力创造奇迹。一个人将来能否有所作为,除了良好的态度习惯,更主要的是看这个人的能力如何,因为“能力决定成就”。那些高分低能的人,一旦走上社会,离开父母的保护伞,是难以立足的。尤其是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我的理念是:

1、不以成绩论英雄。我时常跟学生探讨:“学会”与“会学”的关系,“学会了”并不等于“会学了”。学习成绩好,并不意味着思想好、能力高;学习成绩落后,并不意味着思想差、能力低。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有能力,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上立足,并且成就一番事业。

2、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为此,我启动了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题,以班值日为形式的自我锻造工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能力、学习处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当然,差异毕竟是存在的,现在班级还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如:有的同学上课说话,做小动作,有的同学喜欢攻击别人,和同学关系相处不好,有的同学对班集体漠不关心,有的同学不愿意承担责任等等。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联系,积极配合,及时帮助学生改掉这些缺点。早改早受益。

以上一点体会,只当是我向家长们上交的一份不尽人意的答卷,我一定虚心接受家长的检阅,敬请各位多多指教,以便我以后能够向更多的家长交上一份更为满意的答卷。尊敬的家长朋友,请记住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让我们家校合作,共创孩子美好人生。

健康心理书籍读后感篇五

我阅读了有关学生心理学的一些着作,其中对我影响最深,而又有很强针对性的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这本书试图通过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来解决或消除一些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促进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让教学始终运行在良性轨道上。该书的第一部分阐述了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是该书立论的动因和出发点,也是从事研究的前提。

我通过两年的从教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加以分析和整理,主要有厌学、执拗、自我为中心、孤寂等几种。该书的第二部分分析了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原因。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是该书的核心部分,这是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必须首先剖析的。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及做了针对性的社会调查,认为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内部自身的因素和外部客观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内部主要是由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随之出现的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造成的。外部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其中家庭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温床,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都来自家庭,家庭的氛围和家庭经济以及家庭成员的素质、态度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习的压力。此外社会的冷漠和残酷促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该书的第三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是该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作者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根据实际,提出相应的措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教学,这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渠道。

从现象罗列到揭示本质,最后展现具体措施这是本书的特色。由于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相应的作方法,因此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指导性,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以前自己对生活和教学中的现象只停留在表面,一般只是就事论事,缺少对隐含在表面之下问题的深入分析。每天与学生相处,可对学生还是不甚了解。每天都在处理一些没完没了的琐碎事情,许多事情的处理都比较的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剪不断理还乱,花了大量时间,做了大量工作,但却把握不住中心。此书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并接触了最新的心理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够置身于一种新的高度,得益匪浅。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