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谈美的读后感 谈谈方法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01:06:23 作者:文轩 最新读谈美的读后感 谈谈方法读后感(精选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谈美的读后感篇一

绩效指标有客观指标和主观评定指标两类,客观指标是指可以数量化的,可以客观衡量的工作指标,比如说工人的生产量,销售人员的销售量等。客观指标又可分两类,一类是生产指标,如一定时间内的产量;另一类为人事指标,如工伤事故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客观最大的缺点是缺乏信度(即工作绩效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有研究表明,工作者自身的客观绩效指标在不同时间的差异大于工作者之间的差异,比如说事故率,当工人刚开始操作引进的设备时,事故率会较高,而过段时间后由于经验的积累使事故率大大降低,这样如果拿设备刚引进时的事故率作为绩效指标,会低估工人的绩效。另外,客观指标易受组织环境特性的影响,如汽车配件生产线上某个工人的产量是由整条生产线的运行速度来决定的,这样的指标也就无法区分生产线上不同工人的工作绩效。事实上,许多客观指标常常是由工作者本人所无法控制的环境因素决定的,因为客观测量的重点不在于行为,而在于行为的结果。更为重要的事实是,在许多工作中,根本就没有良好的客观绩效指标,所以,尽管从表面上看,客观的绩效测量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在理论和实际上的限制常使之不适用。

客观指标的缺点使研究者和管理者将重点放到了绩效测量的主观指标上。事实上,在许多现实情景中,主观指标是主要的绩效评价指标。当然,由于主观测量依赖于人的判断,容易出现与判断过程相联系的某些错误,常见的错误包括评价太宽或者太严、趋中倾向、光环效应、对比效应、近期效应、邻近性偏见(在量表上邻近的项目比距离较远的特性相关高),另外,评定者与被评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绩效评定的一个因素。

二、绩效评定的各种技术方法

1.描述法

在描述法中,评定者可能需要对被评价者行为的长处和短处进行描述。此法没有固定的格式,通常评定者会从各方面对被评人的绩效进行评定。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许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里,经常使用描述法对干部职工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半年或一年)的工作绩效进行评述。由于此法比较灵活方便,评价内容也比较全面和深入,所以在应用中很受欢迎,也确实对于干部职工改进工作绩效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此法评出的绩效在不同的员工间无法比较,哪怕是同一个评定所评定的不同人之间也不具有可比性。

由于描述法的上述局限性,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构描述法”,主要是在评定中加入一个个“小标题”,使评定按一定的绩效内容进行。这样评定的结果对于不同的被评人就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图1给出了结构描述法的示例。

2.量表评定法

此法简单明了,评定者能很快地完成评定。其不足在于各种评定者因素会影响评定结果(如趋中倾向、光环效应等)。

3.强迫选择法

评定结束后,可根据工作绩效中最符合和最不符合被评人情况的描述计算每个被评人的指标值。

4.强迫分布法

强迫分布法要求评价者按事先定好的比例把许多评价者分成不同的等级。比如,你可能把被评价者的绩效分为:低绩效、低于平均、平均、高于平均和高绩效等五类。各类人的比例如下:

低绩效者10%

低于平均绩效者20%

平均绩效者40%

高于平均绩效者20%

高绩效者10%

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员工的绩效是呈“中间多,两头少”分布的,

现实中有很多组织的人员绩效分布是符合这一规律的。另外,此法还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被评价者,以使得每类都有一定数量的人并占相应的比例。

强迫分布法的优点在于可控制以下评定偏差:标准过分宽松或过分严格;趋中倾向。此法的主要缺点是当一群人的绩效水平不服从正态分布时,强行归类会把一些被评价者归入不适当的类别中去。

5.等级排列法

等级排列法是最简单的绩效评定方法之一。此法要求评定者把评价者按某种要素从高到低排列出来。等级排列法常被用来评定总体绩效。其明显的优点是:简单性、强求评定者区分不同水平的绩效。其不足是当被评人数比较多的时候(超过20人),要准确地把他们按等级排列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同时,当许多雇员的绩效水平差距较小时,人为地把他们按等级排列反而会引进新的误差。另外,等级排列法不能反映不同等级人员之间的差距大小,跨部门、跨企业的绩效评定就更没有可比较而言了。

等级排列法有两种形式,即简单排列法和交替排列法。后者要求评定者首先将所有被评定者列在一张纸上,然后从这个名单中选择出最好的人和最差的人,接着再选出第二个最好的人和第二个最差的人,按此法继续,直至把整个名单排选完毕。由于从一批人中区分出最好的和最差的相对比较容易,所以在应用中,交替排列法更受人们欢迎。图3给出了交替排列法的示例:

6.对偶比较法

此法要求评定者把所有的被评价者按两两比较的方法,最后把被评价者按绩效高低排列起来。此法容易操作,且结果可靠。因为通常被评价者的姓名都事先准备在一张一张的卡片上,以便每个人与其他所有的人进行一一比较,评定者只需比较出每对被评者中绩效更高的那一个即可。最后,只要把每个被评人在每对比较中绩效更高的次数加起来,就可作为最终排序的基本参数之一。图5给出了对偶比较法的示例。

对偶比较法的一个很大不足在于,当有大量的员工需要评价时,这种方法显得很复杂和浪费时间。

7.关键事件法

所谓关键事件法,就是通过被评人在工作中极为成功或极为失败的事件的分析和评价,来考察被评价者工作绩效的一种方法。显然,某一工作的关键事件是在有效工作和无效工作之间造成差别的行为。由于主管在每个人做这些事时记录在案,这些记录为绩效评定提供了一个以行为为基础的出发点。当然,不同被评价者的关键事件可能不能直接比较,所以事先可由人力资源专家准备一些标准化的关键事件。

有几个方面使关键事件法很成功:首先,它使主管不得不考虑下属在整个一年时间里所积累的关键事件,从而避免了评定中只关注最近有关绩效情况的倾向;其次,保留一系列关键事件还可以使主管更清楚哪些方面是下属做得较好的,哪些方面还需要通过指导来改进;再次,关键事件法由于借助于一系列事实记录而使得许多评定误差得以较好地控制。

8.行为定位评定量表法

行为定位评定量表法把关键事件法与各种量化评定方法结合起来,通过一个关于好、差绩效的特殊行为说明量表使评定更为客观有效。当然,这种方法是比较费时费力的,而且,对于不同的工作必须采用不同的行为定位量表。这使此方法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评价中心技术

工作样本测验和情境测验是一种特殊的绩效评定方法。工作样本是工作内容的有代表性的取样,它包括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和工作难点。情境测验主要用于管理人员的测评中,诸如文件框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等等。这种技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较好地测量出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其不足是它无法反映人们的工作动机。

读谈美的读后感篇二

喜马拉雅听了,要完整读一遍的书。

他主张反对经验主义的理性主义。(我也讨厌那些过来人的经验主义,经验主义限制性非常强,却被当做普适的真理在用,这是极大危害的)。

主张在思想上保持怀疑和辩证,但是在行动上一定要认定一个马上行动起来。行动起来,就算错了,也比不行的好。至少实践探究出一些经验来。至少知道错的那条路是错的。怀疑不是单纯为了怀疑,而是为了除掉怀疑,为了确定。

他强调要思考,我思故我在,但是同时强调要遵循社会的法则和习俗。

他主张人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和社会。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才会幸福。

在喜马拉雅听了这本书,他的思想我太喜欢了。我觉得他的观点正解决了我的一些困惑。我也经历过极度怀疑主义,然后现在也遵循行动主义了。我觉得他的想法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做到思想与行动的平衡,让我们心里舒服一些。

要完整读一遍。

读谈美的读后感篇三

藏书阁打卡2020年11月18日五星非常好的哲学入门之作,笛卡尔也太过于可爱了。哈哈,第一部分,我读的书很多,研究的领域很广,你们谁都骗不了我,况且我走遍很多地方,看不上神学,法学,文学,历史,数学等,当然我对哲学也是有意见的,你们这些千百年来最杰出的能人钻研,却没有一点不在争论中,因而没有一点不是在怀疑的。

我还认为整天在书房里读书的人还没有普通人的所推理包含的真理的多,因为普通人如果判断错了,它的结果会立马来惩罚他。

第二部分,我所求真理所给自己制定的几个规则,第一: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第二:把所要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第三: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最后一条就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第三部分,我所从这些方法里,所引出的必须的准则。第四部分,阿哈,就是我最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啦。第五部分,就是我研究的物理学和生物医学啦。第六部分,寄希望于后人,像我者死,学我者生!

摘抄:p14世界上的人大致说来分为两类,都不宜学这个榜样。一类人自以为高明,其实并不那么高明,既不能防止自己下仓促的判断,又没有足够的耐性对每一件事全都有条有理地思想,因此,一旦可以自由地怀疑自己过去接受的原则,脱离大家所走的道路,就永远不能找到他所要走的捷径,一辈子迷惑到底。另一类人则相当讲理,也就是说相当谦虚,因而认定自己分辨真假的能力不如别人,可以向那些人学习,既然如此,那就应该满足于听从那些人的意见,不必自己去找更好的了。

读谈美的读后感篇四

教师陈大勇

《谈谈方法》这本书是笛卡尔的处女作,本书的全名是“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

一、我对本书的整体阅读感受和感悟:

本书在内容上阐明的道理发人深省,能够让你久久回味,受益无穷;书中运用的语言明白晓畅,毫无雕琢刻意之感;讲述的方式自然流畅,娓娓道来;最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本书体现出严密而清晰的逻辑思维,其严丝合缝,环环相扣。在我看来,一本好的著作,严密而清晰的思维比华丽的语言重要得多,真切地说理比滔滔雄辩更具有透彻人心的力量。再加上笛卡尔的真切说理并不是枯燥地说理,它在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现实生活中生动具体的实例,读来让你仿佛觉得这位智者就在你的眼前和你亲切地交流。在书中让我感受到了笛卡尔发自肺腑的真诚,感受到了他超出常人的睿智,更让我感受到了他力求正确运用理性寻求真理的决心和毅力。我觉得读他的书除了佩服和吸收他的睿智之外,作为一个一线的教育实践者,还应该运用他提供给我们的方法身体力行。

二、我对本书中的几个问题的理解

1.我对本书六个部分之间内在逻辑的理解

表面上看,这六个部分之间貌似各说各的,好像作者在随意而谈,谈到哪儿就算到哪儿;但实则不然,我觉得这六个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

首先,作者谈到良知(或理性)的重要性;接着,讲他通过运用良知,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学说真正可靠”(这里就他所生活的时代而言);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正因为他认为“没有一种学说真正可靠”,他才致力于对“正确运用理性寻求真理的方法”的研究,通过思考,他提出了所寻求的这种方法的几条主要规则和几项行为守则;这就是文章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内容,这是笛卡尔哲学的方法论部分。当然,要建立起真正可靠的学说,光有方法作指导还不够,还必须突破认识上的限制,这也就有了第四部分对灵魂的认识和对神的认识。有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作指导,笛卡尔在第五部份当中介绍了运用这种方法和认识所取得的成就。最后,要想人类在科学上取得长足的发展,还必须要做很多事情,所以,在第六部分中,笛卡尔讲述了一定要做哪些事情才能在自然研究方面比过去前进一步,这是他的反思和提出的希望。我认为这就是本书这六个部分的内在逻辑。

2.我对“我想,所以我是”(旧译为“我思,故我在”)的理解

我们先来看一下笛卡尔这个命题产生的推理过程:

笛卡尔认为:“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能够想像到有一点可疑之处,就应该把它当成绝对虚假的抛掉。”

“既然感官有时欺骗我们,我就宁愿认定任何东西都不是感官让我们想像的那个样子。”

“既然有些人推理的时候出错,连最简单的几何学问题都要弄乱,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论,而我自己也跟别人一样难免弄错,那我就把自己曾经用于证明的那些理由统统抛掉,认为都是假的。”

“最后我还考虑得到,我们醒时心里的各种思想在睡着时也照样可以跑到心里来,而那时却没有一样是真的。”

“既然如此,我也就下决心认定:那些曾经跑到我们心里来的东西也统统跟梦里的幻影一样不是真的。”

“可是我马上就注意到:既然我因此宁愿认为一切都是假的,那么,我那样想的时候,那个在想的我就必然应当是个东西。我发现,”我想,所以我是“(旧译为”我思,故我在“)这条真理是十分确实、十分可靠的,怀疑派的任何一条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予以采纳,作为我所寻求的那种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毫无疑问,作者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建立在怀疑一切的基础之上的。作者认为知识不可信,感官不可信,过去的不可信,现在的不可信,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在如此一层一层地筛选排除后,最后他发现,我怀疑这,怀疑那,但是“我”却无法同时怀疑“我”在怀疑,因为,只要我一怀疑“我”在怀疑,就正好证实了“我”在怀疑。

这里笛卡尔所说的“我怀疑”,实际上就是“我思想。”正如他在文中所说,“我认识了我是一个本体,它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结合前边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我”无法怀疑“我”本身的思想,也就是说,“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我们可以继续推论出,思想,正是“我”存在的依据;反过来,只有存在,才能思想,即笛卡尔所说的“必须是,才能想”.这便是这个命题的内在逻辑。

我们注意到,笛卡尔在这里所说的是“我想”或者“我思”,他不说我看到、我听到等话语,可以看出,他重在强调意识或认识的作用,因为必须要具备思想、具有意识或者认识,看到的、听到的才能成为“我”所知道的,才能成为知识或者真理。

作者提出这个命题,显然这与近代哲学的主要目标有关,其主要目标是为新兴的科学建立基础,他拿认识论作为第一任务。

在这里,为了不让大家引起误解,根据我在文中所读到的信息,我想对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做一个说明。笛卡尔这种普遍怀疑实际上是一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批判,并不是一概否定的虚无主义(其认为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正如他在文章当中所说:“对每一个问题我都仔细思考一番,特别注意其中可以引起怀疑、可以使我们弄错的地方,这样,就把我过去马马虎虎接受的错误一个一个连根拔掉了。我这并不是模仿怀疑论者,学他们为怀疑而怀疑,摆出永远犹疑不决的架势。因为事实正好相反,我的整个打算只是使自己得到确信的根据,把沙子和浮土挖掉,为的是找出磐石和硬土。”可以看出,笛卡尔所说的怀疑和批判一切不等同于否定一切、摒弃一切,而是否定假的.,摒弃通过理性思考后站不住脚的,进而肯定真的。

另外,我还想补充一点,我觉得笛卡尔的“我想,所以我是”(或“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还体现了人的自觉与自醒。这有点类似于中国魏晋时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在中世纪的哲学里只有神,也就是上帝,上帝主导一切,决定一切,人们只能诚服于上帝,并期望依靠自己的绝对虔诚,来换取上帝对自己的青睐,使自己在死后能够荣耀地升入天国。因此,人的地位也就相对十分低下,人往往被明明白白地忽视,这样,就更不用说人具有想主宰世界的主人翁意识了。笛卡尔提出的这个命题,无疑是对世界的一声呐喊,无疑是对人这个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所进行的一次有力地正名,让人类认识到自我的存在、自身的价值。因为人类只有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自身的价值,人类才会竭力克服自然条件的局限,打破各种桎梏的樊笼。无疑,在这一点上,笛卡尔是很前卫的,当然他是伟大的。

3.我对笛卡尔的方法论的认识

用理性寻求真理的方法的几条主要的规则:

“第一条是: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

“第二条是: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第三条是: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笛卡尔经年累月地集中精力寻求一种如同数学这样推理确切明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够借助它获得确定无疑的真知的途径。

其规则的第一条意在告诉我们凡是我们没有十分清楚地、极其分明地理解的,都不应该把它们当成是真的,这是对待问题的态度,使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避免作出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为主之见;其规则的第二条旨在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难题应采用分治的方法,应将其分成若干部分来解决,这有利于全部问题都能得到妥善地处理;第三条告诉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切忌没有先后顺序,()按照认识的规律,应采取先易后难的认识策略,一步一步地提升其难度,直至复杂问题的解决,这里强调的是我们解决问题时给它安排次序的重要性;第四条强调了对待问题要具有足够的严谨性,尽量全面地考查问题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充分地、彻底地解决问题。

《谈谈方法》这本书的全名是“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无疑,作者提出的这四条规则在我们解决问题时确实能够给我们以正确指引,无论是他的怀疑一切、小心求证的态度,还是由易到难、各个击破的方法,或者是分门别类、严谨考察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今的科学技术得以飞速地进步,其背后所依赖的正是这种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引。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阅读之后的一些浅薄的理解,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结语:

千年不移的是业已尘封的岁月,不可断绝的仍是人们纷纭的评说。笛卡尔不是圣人,他只是一个运用理性不懈追求真理的思想者,他只是一个在思想领域的拓荒者。在这个伟大的灵魂面前,一切的批判都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一切的赞扬也都无法形容他带给人世的光芒。面对这个伟大的灵魂,我想,我们除了虔敬,剩下的仍是虔敬。

读谈美的读后感篇五

这是一本虽然很薄,但是读了几天的书。因为有点晦涩难懂,读着读着就走神了。第一次看哲学方面的书吧,真的是看的头大。这本书前面很多也都是别人的代序,第一次看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后来再看一遍真的佩服这个人的学识,很明显是对西方哲学有了全盘了解的人才能写出来的。

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虽然过着普通的一生,但确是幸福的。因为书里就可以看出,对于写书传播思想都不算积极,非常害怕受到打扰。毕竟在那个新旧势力和思想交替的年代,发表新的思想势必要招来打击报复和激烈的争论,笛卡尔本人不屑于争论长短,他宁愿把有限的生命花在自我教育以及求知上。对于他来说,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获得一点确实可靠的真理是最大的满足,而世俗的荣誉和享受并不是那么重要。当然了,人家出生就是贵族,在欧洲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自然可以一心一意做学问,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

因为近代哲学的主要目标是为科学的发展建立基础,所以笛卡尔这本书也是拿认识论作为切口,来讲述他如何运用理性的力量,进行科学研究以及求知的。他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开创性,虽然也不能例外的受到历史的局限性影响,但是他的那种坦率以及踏实的做事方法还是一样值得借鉴。

通过读这本书,我学到了两套行为准则。

一套是用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其实这在现代的认知心理学里面已经有涉猎了。还有当今无数的学霸的经验传授,让我更加坚信这些方法能够带领我走向正确的道路,当然,也是避免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陷入迷茫,不要被随便某些人的做法带着跑,犹豫不决。

另一套是用来处理实际生活的,如何才能在不确信的时候果断的采取行动,以及获得心灵的平静。

很后悔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没有读一些有用的书,现在读也不算晚。如果说读书无用的话,那些人只不过没有读对书,也没有真正的读懂书。

想想一年前的我,就算有改变的心,也是浮躁惶惶不可终日的。那时候看的书的确是没用,但是只要时候到了,书籍的确是比周围的大多数人更能帮助你,会阅读的人永远不怕孤独。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