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书法课的体会 书法心得体会(大全5篇)

时间:2023-10-09 13:03:29 作者:HT书生 最新书法课的体会 书法心得体会(大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法课的体会篇一

在跃华学校上了两个月了,跃华学校的环境我已渐渐熟悉。跃华学校里有好多社团活动,我参加了书法社。我觉得这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练书法,锻炼我们的耐力可以沉着稳重的面对问题。

我热爱这个社团。这个社团有初一、初二等各班的人再一次组成的新家庭!我不但可以在这个班把字练好,还能认识一些新朋友,与他们一起快乐的把字练好,与他们谈心,与同学们共享学习书法的乐趣。

小学的时候我的毛笔字写得还可以,但是我相信参加了这个有意义的书法社团,我的毛笔字会有更大的进步的。我妈妈她说我的书法不错,让我过年的时候写一副对联挂在自家门前。我希望我真的有这么一天,因为自己写得要比买的对联更有意义。要想有此成就,我就必须要刻苦练习书法。我相信自己能做到!

我想一个好的书法班必定要有好的老师教我们,我们的书法老师写得毛笔字就特别的棒。

我希望在我们一学期的学习书法后有一个书法展示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增加我们的自信心了!也可以让其他同学欣赏我们的作品。

书法课的体会篇二

以下是我在临《九成宫醴泉铭》时的一点浅显体会,在这里贴出,旨在交流学习,书法临帖心得体会。若各位同道发现有说的不对的请纠正补足,谢谢!

一、为什么同一本帖不同人临出来的感觉往往大相径庭?比如黄自元与田氏兄弟所临的《九成宫》感觉完全不一样,启功临的《玄秘塔》也不是原帖的风格,这到底是不足还是特色,现在不得而知。但我敢说之所以有这种现象,是因为不管谁临帖都或多或少掺进了个人的理解在里面,这种理解是属于个人的,千人千面。

三、补充说明一下(个人观点):临帖时掺入个人理解不是随便乱掺入的,也一样须遵守法则。黄自元临欧时不难看出有颜的笔法,田英章老师说他临欧有赵孟頫的笔意,启老临柳明显有他自己的风格。这些书家之所以掺入别的东西,不是因为他的水平比原帖水平还高,而是取决于其自身审美倾向和学书经历。

四、对于初学书法的朋友来说,我觉得《九成宫醴泉铭》不太适合作为首选的范帖,原因是它较之颜、柳要难得多。之所以难,是由欧字的特点决定的,我觉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敛。颜、柳的笔法都很舒展和明显,入门相对简单。特别是颜体,大笔划粗细条,容易学,笔法也很有代表性,和其它书体的关联性也很大。柳体较之颜体要稍难,主要原因是柳字强调“骨”,如果功力不够,极易产生干涩感而不生动。但此二体较之欧体要简单好多(个人体会),欧字不但敛,而且是极力的敛。欧字的敛在笔划和结构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笔划上欧字多短促而精细,且笔锋多深藏,初学者或功力不够者临起来往往会相当吃力且难得其法,包括许多书家也未能神似。结构上欧字多从奇中求正、险中求稳,初学者习之如不得其法,则易怪异。

五、临欧过程中,有几个字是特别不好写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这几个字我用心写了很多遍也只是偶尔有一二个较满意的,且发挥很不稳定,时好时坏。这几个字是:九、成、秘、郡、避、阙、竦、高、周、沐、栋。其中以九、成、秘、避为最难。

六、在临欧的过程中,常常有一种体会,那就是倾全身之力也写不出那种味道来——笔划粗了不精到,细了又不秀美,长了太庸俗,短了又病态,多一丝少一毫感觉便会大变,此或正所谓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由此可见欧字之难!!

七、临欧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欧字之美主要可用这几个字来形容——劲、精、秀、敛、奇。这几个字是我在临欧过程中的深切体会,是我个人总结出来的,未参照任何人的观点(我这样说,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是想说明欧字之美给了我很大的感观冲击,是真实的,不是华而不实的,不是虚的)。而这每一个字都相当不易做到,由此亦可知欧阳询功力之深。下面我逐字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劲——指力道,欧字几乎每笔都相当有力道。我还未发现欧的哪个字的哪一笔是绵软无力的。做到这一点要基本功相当扎实,而这还只是欧字最小的一个优点,对于欧阳询来说——“这只是皮毛”。

精——指精细,指不多不少刚刚好,指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不能说欧阳询的所有字都做到了这一点,但可说绝大多数的字都做到了。每当临习时看到这一点,不由得不为之惊叹!而这一点可说是在功力上较“劲”字更进了一步。

秀——指秀美,指刚中之柔,指恰到好处之柔,指非妩媚之秀,指自然之美。做到这一点更难,因为它非功力层面的事,而是涵养、学识、审美上的事。且这个“秀”是建立在前两字基础之上的“秀”,是举重若轻的“秀”,所以相当难得。

敛——指收敛,指含蓄的敛,指放过之后的敛,指回归的敛,指中庸的敛。今人学书多以放纵、“洒脱”为美,而欧独以敛为美,非欧标新立异,而是境界高的自然回归。就好比武功高手不会特意去耍那些花里胡哨的招数,而是以最快最简洁的方式将对方击倒,正如那几个字说的——剪枝蔓立主脑。

奇——指奇中求正,指险中求稳。欧字很难找出一个是中规中矩的,多是与众不同的。或哪一笔特长,或哪一笔特短,或哪一脚突然飞出,或哪一笔忽然顿住(纵然结构稳重的字,其笔划又多变化),心得体会《书法临帖心得体会》。然不管如何之奇、险,其重心不倒,字形美观,看者赏心悦目。做到这点,试问古今能有几人?综观以上五点,可用一字概括欧字——绝!

书法课的体会篇三

7月20日,受妻子的影响一起去听了一场书法讲座。那应该是级别很高的书法论坛,从主办方中国书法家协会、省文联就可看出,妻还说这几天有香港、大陆等大学的著名教授主讲,在我大半天的听讲中苏大的著名书法博导、苏州市书协主席华人德先生自始至终在主持与串词。

上午是香港大学的艺术系主任莫家良教授主讲《从北山堂收藏谈中国书法史的若干问题》,“北山堂”是已故香港著名企业家、收藏家利荣森的私家堂名,其收藏中国文物甚为丰富,尤以中国书画最为著名,其中大部分已惠赠中大文物馆,莫教授对捐赠的百余件书法作品进行了很深刻的研究,从他今天讲的三个方面对于我这样的书法门外汉也能有所感受。书法与传承,列举的第一件作品是中国南宋第4位皇帝宋宁宗的《楷书为坤宁生辰书诗》,莫教授认为皇帝书法一般都较受书法界重视,加上宋宁宗的书法作品较为罕见,而这首诗是由宋宁宗书写送给生日的太太,从多件作品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其手迹是传承于宋高宗书风,期间展示了多幅作品说明书法中的传承;书法与人品,其中介绍的两件作品印象颇深,两件长卷分别是明代书法家王宠《行书借条》,以及明末清初周茂兰为报父仇而用鲜血写成的《血疏贴黄稿》,一件是不起眼的借条,一件是已渐淡的鲜血书法,但后来有那么多的著名书家与名人为其题跋,其意义已超越了书法本身,是书法与人品的最佳诠释;书法与生活,莫教授列举了许多书法家在出好作品的过程的书写环境及心境,继而论证了书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因为莫教授自身的深厚造诣、又是对这些藏品的深入研究,所以可以娓娓道来、可以深入浅出把深奥的内容讲透,这是像我这样的旁听者听后对书法知识的一点感受。

中午没有休息,在这样一个诱人的场所——平望玫瑰园转了一大圈,满园绿化,步步成景,绿荫之处散布着一个个会馆,会议、休憩、讲坛、养身、修心之好去处。

下午浙大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缪哲教授主讲《重访“楼阁”》,他讲的关于汉代建筑(孝堂石祠“楼阁拜谒图”)的意义值和表现等,由于与之相隔甚远,很那听懂,听及一半就悄悄退出,但还是能看到全场听者此起彼伏地在用手机、相机拍摄幻灯展现的图片,气氛甚是热烈。

讲坛的听者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家,也有大学学习书法的学生,大家对之的痴迷犹如朝圣,这样的级别、这样的规模、这样内涵丰富的讲坛在苏州已经举办了四次,这是一个文化名城的需要和重视,更是一批书法精英对苏州书法、文化之培植的热情与信心。由此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可以说我们的每个层面都在说如何重视教育,当然硬件的投入已经可以看到众多的佐证,但软件的关注远远不足,没有好的方式方法,没有多少的热情注入,有的只是口号与命令之类的空洞。像暑期中也有各级各类的培训,但这样的培训会有多少的吸引力,能不能让大部分的教师听着而痴迷于其中?我听说教育的培训投入应该相当可观,然高质量的讲坛却很难与普通老师谋面,这也许与组织者有一定关联,大学有许多知名的学者,民间也有众多的高手,而我们普通的老师却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有时听到的也只是些味淡意空的内容,于是只能是昏昏沉沉而毫无引力可言。最近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民间组织,邀请到某某著名人士、专家教授,收费也很高,但真正的效果如何,也只有天知道。其实众多的老师还是希望能有一些充电的机会,只是我们的组织者能否以方便为重,能否为老师“投其所好”?如果能像书法讲坛那样,每年能请到几位有实力、有内涵、通地气的人士前来为一方的老师讲讲、聊聊,其得益的肯定比造一幢豪华的教学楼更大、更重!

书法课的体会篇四

书法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艺术,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体会到书法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一种心灵与手笔的交流,它能够引导我们去感受生活、认识自我,并从中获取到真正的心灵寄托和安静。在探索书法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些心得体会,这让我对书法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书法教会了我专注。书法需要准确的线条和笔画,这要求学习者必须时刻保持专注。当我拿起毛笔,坐在案前,开始描下曲线和笔画时,我会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其中。这样的专注并不轻松,但却有一种让人愉悦的感觉。只有在专注的状态下,我才能真正感受到书法的美妙和魅力。

其次,书法教会了我耐心。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坚持。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来精修字帖,反复推敲每一个笔画的力度和节奏。很多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立竿见影的进步,但书法告诉我,耐心才是取得真正成果的关键。通过书法的练习,我学会了静下心来,享受这漫长的过程,不再焦虑于速成,而是慢慢融入其中,与毛笔相伴而行。

再次,书法教会了我欣赏。书法的艺术之美在于其自然和谐的优美。当我笔力犹豫不决时,往往得到的结果最为满足。书法能够引领人们回归内心深处的宁静,体会到思绪的平和。每当我观赏一幅妙笔生花的字画时,都会被其独特的韵律所打动,领略到艺术的温暖和力量。通过书法,我学会了从细微处欣赏美,懂得更好地去审美和理解他人的作品。

然后,书法教会了我沉思。书法不仅是一种书写的方式,更是一种思考和沉淀的方式。在挥毫之间,我常常会迷失在其中,默写自己的心情和想法。通过书法,我得以反思自己内心的感受,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书法让我体会到心与手的和谐,让我深思自己的存在和人生的意义。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修行。

最后,书法教会了我追求完美。书法是一门细腻的艺术形式,它要求我们追求完美的境界。每一笔都需要精细的控制和巧妙的运用,每一个字都需要用心和智慧去描绘。通过多次的操练,我明白了完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努力和追求。然而,正是这种追求完美的过程,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刻磨砺的成果。

总而言之,书法是一门让人心醉神迷的艺术形式,通过书法的学习与实践,我逐渐明白了书法背后所蕴含的深远内涵。书法教会了我专注、耐心、欣赏、沉思以及追求完美。这些心得和体会不仅仅适用于书法的练习,更能够指导我在生活中变得更加深入和扎实。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引导我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困难,真正的享受生命的美好和纯粹。

书法课的体会篇五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书法是我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从小我就对书法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深入学习和理解了书法,从中领悟到了不少心得体会,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思考。

第一段:认真观察并模仿

学书法要认真观察名家作品,并进行模仿。这样不仅可以学到字形、结构和结构规律,同时也能了解书法中的一些精神内涵和技巧。我曾经在模仿大师作品中领悟到,书法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努力尽力和不断实践。在模仿中,我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更加理解书法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第二段:心静方能书法入神

书法需要专注和安心,在书法练习时必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感受笔与纸之间的沉浸、交流和艺术互动。刚开始学书法时,我总是心浮气躁,写出来的字没有气势和韵律。后来我通过冥想和呼吸训练,让自己的心境变得安静下来,笔画也变得流畅起来,形成了更加美妙的艺术匠心。

第三段:勤奋是成功之母

书法不同于其他业余爱好,书法需要更为专注和努力的磨炼。想要取得高水平的书法成绩,则需要不断地勤奋、坚持和不断尝试。我不断地沉淀,在眼界有限的情况下尝试多种不同的创新,虽然不断有失败,但是在这些失败的基础上我不断学习、思考,最终取得了许多突破和提高,成功变成了每一次的尝试。

第四段:稳健有度地发挥

书法是以均衡性为基础的艺术,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是尊重范畴,兼享某些灵活性和个性化体验。作为一位业余书法爱好者,我非常重视对字体的度化程度的把握,尽量让每个字的形态和功力能够稳定的表达。这样,我能够在书法中慢慢感受到更多的韵味和美感,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第五段:求知求进,不断学习

书法是一种不断学习的艺术,了解更多的书法知识和深度学习技巧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尝试各种教材和书法鉴赏来学习名家骨骼,精选过去大师的书法作品,去说服自己那些不好的心态。同时,在书法的学习中我也很重视交流和分享,与其他书法爱好者相互学习互相讨论更好的字体和技法。

总之,学习和感受书法需要耐心和恒心,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尝试,更需要不断地坚守和磨练。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书法艺术为我们带来的精神和心灵层面的美,开启一段美好的书法人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