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空不(模板5篇)

时间:2023-10-07 03:22:40 作者:ZS文王 读后感空不(模板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后感空不篇一

这是一本创作于1964年,却埋没于那个年代的一本科幻小说。那时的计算机还处于晶体管时代,但作者却预言了今天正在逐渐成为现实的虚拟现实以及这项技术的终极未来。

正如书中所谈,“古往今来,人类都在对客观存在进行细致的研究。努力探究存在本质的,并不只有主观主义者。就连奉行不确定性原理和被观测者与观测者不可分离这一理念的纯科学,也基本趋向了现象论。”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的探究是不变的哲学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自然也是这个故事背后所要讨论的问题。

先谈谈本书的译名,本书原著名为simulacron-3,simulacron是作者根据幻影和电子造出来的合成词。译者取白居易诗“幻世如泡影,浮生抵眼花”中“幻世”二字,翻译为《幻世-3》,刊登在科幻世界译文版上,其后出版中文版书籍又改为更易宣传的电影译名《十三层空间》,虽然不知道编辑什么想法,但至少我还是认为原译好一些。

由本书改编的两集科幻电影世界旦夕之间1973年上映,虽然由于技术限制,特效方面略显粗糙,却第一次完整地将整个故事呈现于银幕之上。与原著相比电影多了一种疏离感,各式镜子中映衬的冰冷冷的人物,乃至金克斯(影片里的伊娃)的情感也是。其中对政治与资本的隐喻,可能也和当时冷战中的西德时期政治环境有关。而当斯蒂勒向记者介绍幻世-3时背景音乐出现的那段蓝色多瑙河,不禁让人联想起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也不知是不是一种致敬。

而1999年改编的科幻电影十三层空间(又译异次元骇客)却更侧重于情感,“maybeinanotherlife”或许是虚拟现实最好的会晤。其中对于1937年的虚拟世界以及“theendoftheworld”的构建则更为奇妙。其中2024的虚构可能也是导演的趣味吧,不过倒些许类似于今天的vr。如今盒子外是否还有盒子,于结局画面的关闭再次引人遐想。

其后的黑客帝国彻底将这多重空间缸中之脑概念普及,红色药丸还是蓝色药丸,成了永远的问题。头号玩家则进一步将虚拟现实的无限可能展现给我们,或许不久的十年二十年里,这一切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不再明了,地球ol也不再是个玩笑了:)。

就像瑞克与莫蒂s2e06里的多重宇宙与平行时间线一样,读至三分之一我不禁猜测书中虚构的世界里的虚构世界,不曾想果真如此。可能永远体会不到虚拟人蹦出来对你说“你的世界也是虚构的”那种荒诞,可我们却能细思自己所处的世界是否一如这样。正如书中那段值得玩味的话语,“他给其中的背景道具取名时,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地中海、里维埃拉、太平洋,还有喜马拉雅山脉”。

当阿喀琉斯再去到乌龟所在的11米处时,乌龟在这段时间里又向前爬了。因此阿喀琉斯虽然越追越接近乌龟,却又永远追不上乌龟。正如庄子所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无穷无尽。当然,称之为悖论也正是基于现实中的这一秒不可以无限分割,做不到无穷无尽。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现实只存在于纯理念之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一种被动存在的非实体,意识据此主动创造实体。”正如马哲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标准,是对世界本源,思维与存在在社会的反映不同,书中对此的探讨亦是如此。当我们造出模拟器,模拟器里的虚拟人再次造出模拟器之后永无止境。当我们得知自己只是一段微弱的电信号,我们是否还要去探知自己所在世界的意义以及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不存在——我只是一堆充满活力的仿真电子电荷。可我必须存在,理由很简单,不得不用笛卡尔的著名思辨“我思,故我在”来论述意义所在。

以至于之后的虚拟人、仿生人有了自我意识,亦或者说是机器拥有自我意识,思考起自己的存在与思维,也成为了科幻恒久讨论的问题。银翼杀手、西部世界、底特律:变人等一系列作品也已向我们演绎这种设想。技术的发展自然无法限制,而科学的底线我们也早已触及。是否对于技术怀有敬畏,是否设想一切的后果都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理性思辨之外,有时我也会感知这奇异,在某个沉醉的深夜,仿佛真的去到了那个世界。梦幻绚丽的霓虹灯,巨大的日本艺妓投影,中文和日文作为符号的牌匾、广告牌,肤色、民族、文化各异的人类与样貌、功能、职责各异的仿生人穿行于街市,以及,某份挥之不去的情感。(也许要等到2077年的赛博朋克2077了:)

未来如何发展,何以预测,惟有我们无尽的想象罢,这大概也是科幻迷人的地方。我一直钦佩那些远超时代的预见者——科幻作家们。哪怕是否可追及意义所在,时间也终会证明一切。

读后感空不篇二

这本书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还有许多笑话、谜语、名言,让我在轻松娱乐的同时也学到了许多。每当我学习不耐烦时,只要想起书上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便仿佛看到了古人的孜孜不倦,我这时也仿佛有了继续学习下去的力量。“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每当老师家长批评我时,我总会想起这句话,我知道他们全都是为我好,关心我才会这样对我,所以我也会虚心接受。平常我有了烦恼,只要看了书上的笑话、名人名言,心情便会好很多,这本书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读了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宇宙间的奥秘,还学到了许多道理。宇宙中有许多星星比太阳要大得多、亮得多,但是我却看不到,不是因为它们不够大不够亮,而是因为我目光短浅啊。我暗下决心,以后要努力多读这类有趣的科普书,开扩眼界,增长见识。“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知识,终有一天我要插上知识的翅膀翱翔于太空!

读后感空不篇三

这个国庆我读了《宇宙空间里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比如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是彗星,俗称?星,它由慧头和慧尾组成,其中慧头又由慧核和慧发组成。慧核的直径有10千米,他周围宠大的气团为为慧发,慧发的直径有几万到十几万千米。慧尾侧更长,可达数亿千米。

我还知道太阳为什么能发光发热这是因为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这个大气体球都在释放着大量的光和热。地球正是因为有了太阳的照耀,才有了温暖和光明,才有了生命。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也为1500万摄氏度。这是由于太阳素组成,主要成分是氧。太阳内部温度高、压释放出大量的光和热。

我还知道了火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科学家称他为地球的“孪生兄弟。”这是因为火星和地球火星有许多和地球相似的特征。

用望远镜看,你会发现火星简直就是一个“地球仪。”它的两级是白白的极冠,就像地球上被雪覆盖的南北极。而且火星也像地球那样呈一定角度绕太阳公转。另外,火星上上的一天之比地球上的一天长39分35秒。不同的是,火星是的一年是687天,是地球一年的'1.9倍。与地球一样火星是也有大气。

宇宙太神奇了,我长大了以后,一定要当个科学家研究火星奥秘,人类以后是否能在火星上居住?请大家相信我,我一定会刻苦研究的!

读后感空不篇四

《爱丽丝漫游奇境》是我看过的书中最好看的一本书,这个生动有趣、美丽神奇的故事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爱丽丝漫游奇境》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小姑娘爱丽丝在追逐一只会说话的白兔时,坠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里她吃的每一样东西都有神奇的作用:她拿起水喝了起来,喝完之后,她忽然小了起来,变得只有毛毛虫那么小,她又拿起点心,吃了下去,忽然高了起来,像一座高楼那么高。她还遇到了一群稀奇古怪的人和动物:会笑的柴郡猫、一直在喝茶的三月兔和鞋匠、整天在沉睡的睡鼠、长着老鹰头的鹰头狮、整天悲伤的素甲鱼等等。

在审判红心武士的法庭上,爱丽丝和红心国王、红心王后吵架了,扑克兵们纷纷扑向爱丽丝,在和扑克兵们打斗的时候,爱丽丝猛然苏醒,原来一切不过是一场惊险又有趣的梦。

虽然故事讲得其实是爱丽丝做的梦,她在梦中经历了许多困难,也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但是爱丽丝用勇敢克服了困难,最后取得了成功。我要向爱丽丝一样勇敢、坚强;另外看过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学习只要肯动脑筋、勤于思考,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

我喜欢看《爱丽丝漫游奇境》,你喜欢看这本书吗?

文档为doc格式

读后感空不篇五

自古以来,人类对茫茫的宇宙就充满了遐想。各种各样的宇宙观从幼稚到成熟,从神话到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古时候,人们缺乏宇宙的科学知识,对大地是一个球体没有认识,他们习惯地把自己居住的地表称为地,相对于地表的空间称为天。有人把天地形成的原因解释为:混沌初开的时候,轻气上升成为天,浊气下降成为地。并认为天是圆的如斗笠,地是方的如棋盘,这就是古代有名的天圆地方说。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把天地比作万物栖身的旅舍,把时间比作匆匆来往的过客,他引出了时间的概念,并把时间和空间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宇宙。宇是空间,宙是时间,茫茫宇宙曾引起古人无限的遐想,从而产生了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银河隔断牛郎和织女等。这些美丽动人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认识。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探索,终于揭开了所谓“天地”之谜,宇宙正被人们逐步认识。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其中,银河系只不过是宇宙里众多星系中的一个,而银河系本身是由大约1000亿个太阳系这样的恒星系组成的,其形状有如运动员投掷的铁饼,中间厚而四周薄,这说明群星密布在银河系的中央,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银河,就像一个铁饼的投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